国内首档音乐创演秀《幻乐之城》收视率遇冷,让人意外的同时也值得反思,音乐综艺疲态是模式出了问题还是音乐出了问题?垂直细分就能创造现象级吗?事实证明,模式是可以被不断被翻新模仿的,只有音乐本体才是节目最具生命力的,法宝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综艺节目无论面对大众还是细分,都只有回归音乐的本质,让音乐节目=好创意+好内容+好互动,才是未来音乐节目更好地唱下去的关键。
作者/赵荣进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1004月
近年来,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迭代及观众主体性的强化,我们都在谈“垂直细分”,似乎精准地直击受众才是音乐综艺走向未来的筹码。可是,凡细分到位的音乐综艺都能屡试不爽,获得观众的自然青睐吗?似乎不然。
7月20日晚,一档宣称投资三亿的音乐综艺《幻乐之城》于湖南卫视的黄金时段正式播出,却在收视率上输给了晚上10点播出的《中餐厅2》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在当晚收视大户《中国好声音》停播一期的情况下。
节目组反复强调节目难度和创新点,生怕观众get不到难度和创意在哪里,这一点总是让人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导演版101”的感觉。相信大部分人看后,豪华的场景切换、演员走位的形式感等,已或多或少地挤压掉了我们对于音乐内容的印象。在第二期节目过后,微博热搜的话题也主要是集中在明星的个人演技上。
我们发现,音乐综艺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观众的审美疲劳问题,此番《幻乐之城》本欲创造“音乐综艺+MV形式”的审美新期待,却未曾想到观众对这“高冷”的模式并不太感兴趣。其他诸如求差异化模式创新的音乐节目还有很多,为什么有的就成功了,有的却成爆款节目的垫脚石了呢?若想解开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看下国内音乐综艺的此起彼伏之路。
国内音乐综艺的模式探索
音乐节目是最早的综艺类型之一,也是大众接受度最高的类型。它的受众最广泛,因此一直在综艺领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这十几年间,它大概经历了三种结构上的转换。
- 草根选秀的1.0时代
在2005年“超女”爆火之前,流行音乐是以“青歌赛”一类的正式比赛形式面向大众的,审评标准比较严肃规范,固化的模式及角度使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倦怠感。而主张“想唱就唱”的《超级女声》则一举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审美,转头走向亲民路线,即面向最广泛的草根人群,放低舞台门槛。
从行业角度来说,那些来自民间的而非专业院团的歌声可能是业余的、粗糙的、原生态的,但也因此而显得更亲切、生动和自然,曾轶可的绵羊音争议就是当时的典型,在观众们看来,可谓新鲜、有趣又接地气,观众无形中也将自己与舞台上的选手进行了身份上的绑定——Ta代表着我的草根梦想。
2004年到2006年之间几届《超级女声》的成功,引发了国内卫视选秀节目的热潮,《快乐男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等节目也开始此起彼伏的出现在观众视野,但选秀中的流量选手基本还是集中在那些“头部节目”上。
- 专业歌手竞演的2.0时代
随着同类选秀的接力上阵,没过几年,观众对此类通俗的、过于草根性的审美也产生了疲劳。于是在2013年左右,标榜大制作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音乐综艺异军突起,作为版权节目,其节目模式已经相当成熟,总体上回归了音乐的纯享本质,还扎堆涌现了不少榜单金曲。
如果说早期的选秀节目,主要还是电视逻辑的节目,那么这一阶段的音乐选秀节目,其实已经有了较强的音乐属性。这种属性首先体现在一些著名音乐团队的入驻上。如 《中国好声音》—刘卓团队,《我是歌手》—梁翘柏团队等等,这些都是国内当今最顶尖、而且最具音乐实力的制作团队,顶级资源的加持也给选手的歌曲质量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2.0舞台上的选手们已不再像曾经青涩纯真的“超级女声”那样,他们要么已经是当红歌手,如汪峰、李健等绝对实力派,要么是幕后音乐人或专业社会歌手,如金志文、吉克隽逸等。所以,这一时期除了观众的“草根梦”,大家开始更喜欢精英化的小资音乐享受,竞演虽然也带有淘汰的性质,但在整体亮相上都比较高调,给观众的视听感受也比1.0时代要好很多。
因此,“明星+音乐”是2.0时代的关键词,新颖节目模式引进的同时也大幅加强了音乐本体的效果。但回看后续的发展,除了紧张赛制、炫酷舞美、顶级冠名等持续加磅外,音乐本体的发展水平好像还是停留在第一季,音乐综艺的造星、造曲功能明显不如开始那般单纯了。
- 类型愈发细分下的3.0时代
近两年,音乐综艺又不甘吃老套,开始进化出各种各样的新奇玩法。如音乐竞猜类的《隐藏的歌手》、怀旧音乐类的《金曲捞》、电音编曲类的《盖世音雄》、素人挑战类的《我想和你唱》、嘻哈类的《中国有嘻哈》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网感强”,也就是说,音乐类型不再大一统地扎堆而是更加垂直细分到每一个小群体,使影响力能够由内扩外,突破一个个圈层 。
说到这里,这就一定得提到去年暑期大火的《中国有嘻哈》——音乐垂直细分领域下的市场宠儿。其凭借强大的音乐内容话题度及“keep real”的态度,上线4个小时播放量就突破1亿,选手投票榜数值刷到历史新高度,谁也没有想到这档看似小众没有市场的音乐综艺,会在暑期内高调掀起一场嘻哈风暴。也正是这档垂直节目的热度,让人们对其他音乐细分节目有更高的期待。
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当娱乐选择空前丰盛时,观众口味的细分也会越发明显,“类型细分+音乐”即迎合了这一阶段人们的迫切心理需求。吸取粉丝、吸取流量不再只用多大牌的明星、多有号召力的平台,而是精准深挖到每一个“兴奋点”,从而让小众音乐类型更具有普世性、传播性。
国内音乐综艺的“伪现象级”热捧
从这三个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音乐综艺的关注度依然是很稳定的,但其中也不乏同质化、模式化、翻新化的问题。“一个现象偶然成功,集体必然跟风”的扎堆情况也层出不穷,具体表现在不断翻新节目模式而忽略原创音乐本身,追求“伪现象级”的商业成功的行为。
在创新的自我迭代上,有失偏差的当要属《中国好声音》系列,刚才我们也提到,这是凭借明星模式及高质量音乐而成名的节目,但越往后发展,它的明星选手优势便不再那么明显。倒是在其他流程上下足了功夫,典型代表就是“盲选方式”。从1.0的转椅,到2.0的冲椅,再到今天3.0的“魔镜”,紧密围绕明星导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而展开,“造曲”功能似乎已被人一定程度上遗忘在脑后。更多中国好声音解读:www.yangfenzi.com/tag/haoshengyin
在同类竞争上,仿制成功模式也成为了不二之选。如主打悬疑元素的 《蒙面唱将猜猜猜》,在引起一定社交热度后,不久便先后出现了《谁是大歌神》《看见你的声音》等一系列“听音识人”的节目,模式上都大同小异,曲目上也在不断翻旧,近乎把华语流行音乐的优质资源都消耗完了,原创资源依然不见起色。
以上都是在追求所谓持续“现象级”的娱乐产物,毫无疑问,观众并没有太买账。回过头来我们说,什么才是积极的现象级?这首先源于它是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是观众之前没有看到过、却在潜意识里又渴望的。正是因为这个话题形式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更满足了观众这种潜在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导了整个社会的潮流。
还是以《中国有嘻哈》举例,其初始吸引点基本都是围绕在音乐内容上,它一反往常选秀节目选手的煽情人设,选手基本都有原创歌曲在身,不卖惨不取悦,可以直接跟导师质疑嘻哈音乐的标准。这种背景下出来的小众音乐便具有了大众性特征,使观众在观看时能有效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产生“移情”的正向效果,从而达到节目“更大范围地推广嘻哈音乐”的传播效果。在今年改版的《中国新说唱》中,笔墨更是着重凸显选手的原创力,使每一首音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传播力,如《Three pass》《儿子娃娃》等优质作品引起热议,这才能依旧称之为“现象级”节目。
当然,一档现象级综艺的热度若脱离了音乐本质,其结果必然是遭受打击的。2017年暑期过后,嘻哈歌手的负面新闻一度集中爆发,“抄袭事件”“侮辱事件”等等都让《中国有嘻哈》蒙羞,“伪现象级”的观点也甚嚣尘上,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观众对嘻哈音乐的态度转变。在广电总局开年的“调控令”下,《中国新说唱》节目组就明确表示,今年拒绝“黑历史”选手,欢迎正能量的中国原创歌手。这无疑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档节目的音乐“纯洁性”,而不是靠杂七杂八的新闻永葆青春。
可见,作为“现象级”节目是幸运的,但如果只靠模式迭代、案例模仿、周边新闻等,发展方向或将偏离良性轨道,有亲手将自己推向“伪现象级”的危险。
“现象级”不会从天而降
原创音乐永远是法宝
音乐综艺“伪现象级”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当下华语乐坛原创乏力的窘境。知名音乐人李健就曾表示:“中国不缺好声音,而缺好作品。”受社会环境的一定影响,流水线式的音乐作品乃至艺术价值匮乏的神曲越来越多。
针对这种情况,音乐综艺节目的制作者如果能及时调整思路,把关注点从“造模式”转向“造曲”,不再一门心思地为话题服务,而将精力更多地花在为音乐本身服务上,致力于扶持原创、构建健康音乐生态上,或可为音乐综艺节目乃至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正如我们开头提到的《幻乐之城》一样,原创节目模式确实值得肯定,但也要把握好形式与音乐本体间的平衡,才能自称为一档“音乐节目”。
因此,以音乐为载体的综艺节目无论是大众流行还是垂直细分,将音乐作为主打卖点的原则是不能变的。当然,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杀出重围,做出优秀的原创音乐,难度也愈发加大了,这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未知因素,就更需要电视人和音乐人的通力合作,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总而言之,一个有生命力的音乐生态系统才能和音乐类综艺节目互相滋养。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史记《村上春树与鲍勃传》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颁给了音乐人
➤ 网易云音乐高级总监王磊离职 加盟太合音乐旗下百度音乐任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