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旅游研究的时代感与工匠精神

4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携程旅行网、海航旅游协办,以“当代旅游学:实践回应与理论建设”为主题的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出席年会并致辞。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业界代表等300多人参加年会。本文为戴斌院长在年会闭幕的演讲全文,三幅画诠释了当代旅游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值得一读。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旅游研究的时代感与工匠精神——2017中国旅游科学年会闭幕演讲

各位同事,一天半的会议听下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博士的讲话,各位学者的主题演讲,还有博士后专场讨论等几场研讨,很欣慰地看到年初设计的会议目标——当代旅游学:实践回应与理论建设,基本实现了。关于“当代旅游理论的方法建构与成长路径”,关于“旅游理论如何与产业实践互动”?关于“青年学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或者有了清晰的答案,或者有了探索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会场内外的专业互动和多元交流见证了旅游学术共同体的青春、活力与生机。

值此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我还是循例借几幅图和中青年旅游学者聊聊天吧,关乎学术和思想,也关乎时代与天下。更多中国旅游研究院解读:www.yangfenzi.com/tag/ctaweb

第一幅是油画。

《父亲》

“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吴冠中)

这幅名为《父亲》的油画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发表在1981年第1期《美术》上,获得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学生,就能够在《美术》上发表作品并获奖,很是了不起啊!和今天的博士生在《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发表封面文章有得一比。

我不懂克洛斯的巨幅肖像画派,也不懂照相写实主义,也没有办法从色彩、构图和空间感等专业的角度去欣赏。我能够分享的是这幅画的“伯乐”,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的说法,“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中的农民形象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我更愿意分享的是,1975年的除夕,从美院附中毕业后即去山村生活的罗中立,在他家的厕所旁看到一位从早到晚叼着旱烟的中年农民,“一双牛羊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的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后来他画了守粪的农民,画了大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画了《粒粒皆辛苦》,即现在的《父亲》。

曾经少年的我对作者当时的震动感同身受,每每想起乡下的老人受累,孩子受苦,都止不住潸然泪下。而那些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过本乡本县的爷爷、奶奶、婶婶和伯伯们,更是无法承受生命之轻。没有人会为他们代言,也没有人会记得他们。就像一头牛、一只蚂蚁、一棵草,他们悄无声息地来到世上,又悄声息地走了。因缘际会的自己有了言说的能力,有了表现的舞台,可是除了分析数据、建构模型、发论文、当教授,成名成家,又何曾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这么想的时候,便有些惶恐。受过完整的经济学训练,从事旅游教学和研究已有多年,总是担心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同行说自己的成果不够科学,便拼命按照欧美同行的标准去做研究。回过头想,“不科学”与“没有价值”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不能像陈寅恪先生有“了解之同情”,又怎么会有“深遂之思想”和“优美之文字”呢?

自中国旅游研究院创建“旅游思想者”年度奖项以来,先后授予了梁建章博士和携程创始团队、罗军先生和途家创始团队、王正华先生和春秋创始团队。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获奖者都来自于旅游商业共同体的一线创业者,而非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教学研究人员。正如已经公开的三份颁奖词所言,他们的成就与困惑都与大众旅游、国民休闲、全域旅游、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息息相关。他们创建的平台承载时代的历史价值,他们发表的言论承担了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如果这些都不算是思想的话,那么什么才是思想呢?难道只有那些“学八股”的论文和著作才是吗?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在这个庄严隆重的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以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名义为他们颁奖,向他们致敬,向《父亲》致敬。

回到当代旅游学,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千千万万普通的旅游者,是千千万万普通的从业者,是千千万万城乡居民。固然会有旅游者坐飞机头等舱,住五星级套房,吃米其林餐厅,但是更多的旅游者则是坐火车去观光,骑摩拜单车去休闲,步行在乡下的阡陌小道上走亲访友。固然会有成功的创业家和有实力的投资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是更多的是北漂的旅行社导游、酒店服务员、呼叫中心接线员。固然会有出租古村古镇房产而食利的群体,还要看到没有能力走出大山的鳏寡孤疾者。对承担国家旅业基石的游客、导游、服务员和社区居民群体,现在有一种漠视感在蔓延,热衷于表面上或者是口号上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高端定制,搞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自我精英化。这不正常,也很危险。如果旅游发展没有让大多数的民众有获得感,我们却籍旅游的名义,评教授、做官员或者创业致富,进而完成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将不得不在《父亲》的面前接受拷问:这种表面的繁荣会是持久,甚至是稳固的吗?在悬置公平、正义、尊严、幸福这些共同价值,一味追求效率与成就,与国际同行交流或者与历史对话的时候,内心深处会有隐隐的不安吗?

第二幅画是街头涂鸦。

大白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大英雄,打动我们的只是温情与才华的日常坚持罢了”。(个人随笔)

是的,就是BigHero,中文昵称“大白”的那个“大英雄”,但是这可不是《超能陆战队》的电影海报,而是那位“在北京破墙上画了2只大熊猫,然后就被举报了……”街头涂鸭艺术家齐兴华的作品。

这位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子可是中央美院的科班出身,擅长时尚的3D立体绘画,曾经四破吉尼斯记录,作品遍布京沪,也有来自迪拜的王子邀请他去创作。据说曾经在国外看过画家在破旧的墙壁上作画,萌生了回国来“救活”诸多破旧的和等待拆迁的老建筑,就是在它的外立面喷漆作画。在齐兴华的艺术理念里,“城市除了钢筋水泥,还需要些艺术趣味……愿意做个美画残缺的街画侠”。在我有限的国际都市阅历中,类似脑泂大开的街头涂鸭为市民和游客带来视角美丽的同时,也承载了自由与包容的当代气质,不仅不会遭到抵制,还会放在艺术网站,甚至城市的宣传册上去广泛宣传。

然而,齐兴华作品的命运,却只有不断的被毁……被毁……被毁……有时工具还没有收拾完,保安或者警察就找过过来了。他曾在微博上痛心地说,“或许,并不是没有种子,而是没有土壤”。即便如此,看到残破的墙壁,他还是会忍不住创作的冲动,就像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总是忍不住的关怀一样。“一个画的出生,消亡,就像世间的一切生命一样,都有劫数,并无永生。虽然短暂,但是足够精彩,虽已不在,但已在片刻间,驻留于欣赏者的心里,这,已足够”。说的,又岂止是画呢?

看了艺术家新近的微博,他的作品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城市接纳了。这就很好啊。值此旅游日益进入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大众旅游时代,值此游客广泛介入目的地公共生活和休闲空间的全域旅游时代,城市已是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如今,人们的旅行经验越来越丰富,只是看山看水看文物的时代已经过去,根植于民众当代生活方式的文化体验在旅游目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才情、有温度、更有包容的城市才可能为更大范围的国际游客所接受。

只是在想,从此,我们的城市规划也好,旅游规划也罢,能够在理性和科学之外,为人文和艺术留下些许的空间吗?旅游学者又该做些什么呢?希望大家多去街头看看司空见惯的墙壁有什么不同,多去广场感受大妈们的舞蹈会不会打动路人心,多去大悦城体验年轻人的青春、时尚和活力有没有对未来的启示,再回到图书馆、实验室和书房,也许我们的学术感觉会完全不同的。

多年以来,旅游理论研究与灵动的生活实践相背而行,自顾自沿着科学化、殿堂化、圈子化和自我神圣的道路勇往直前。再不改变,也许我们并不比“放羊娃”的人物高到哪里去:放羊为啥?挣钱。挣钱为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生娃做啥?放羊。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首先睁开眼睛看世界,这个世界上做学问的模式和方法不止一种,不只是我的学校和我的导师最牛。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除了学术,还有别的重要的事情,比如思想和人文,比如艺术与生活。你想啊,前段时间刷屏的973首席科学家陈涌海教授,作为物理系的博士生导师,还去担任了窦唯新专辑的主音吉他手,我们一帮子旅游学界的“青椒”去碰碰艺术什么的,谁又会说什么呢?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感觉而获得的”。想像一下,没有万丈红尘的李叔同,会有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吗?

第三幅是学生素描。

精微素描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

这幅确是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精微素描作业,也可以称为超级写实画作,而非摄影作品,更不是PS后的照片。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这个光学仪器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让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类似作品的意义是什么?甚至可以进一步追问它们是美术作品吗?记得陈丹青先生在《无知的游历》中对伊斯坦布尔教堂拱顶的镶嵌画、湿壁画和油画做过这样的评价:无所不能的油画不及此前的湿壁画,因为湿壁画必须趁墙面当天的湿度勾勒刻画,难于修改,落笔必须肯定。而湿壁画又不如镶嵌画,必须在密实拼贴的石片中找到最简赅的形。那里面有真正的信仰,而真正的信仰一定是有艺术力的。

工匠精神说到底与技艺的精湛有关。去除天赋、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基本功的反复练习和核心价值的长期坚守至少是技术精湛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速描、写生、超级写实这样的基本功,也可以说是艺术专业的童子功,而去言说、批判和指点当代艺术,只能说是一种轻佻的姿态。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做旅游教员的时候,曾经与学生聊过纪昌习箭、尾信抱柱的故事,并提出每一门功课都必须完成“十百千任务”,即精读十本相关的经典著作和一百篇学术论文,泛读一千则专业文章和业界资讯。我很怕我的学生被问到什么是旅游时,连艾斯特定义、UNWTO定义和国家旅游统计制度的技术定义都背不下来,只会说“我认为旅游是……”。我很怕我的同事没有深入调查一家企业,没有系统研究过一个任何尺度的旅游目的地,甚至没有参加过一次旅行团,或者自己动手做攻略并亲身体验自由行的过程,张口就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闭口就是“我和某某领导建议过……”。我也很怕自己有自觉不自觉地把行政领导的角色带入到学术讨论中,以见多识广的经验代替条分缕析的逻辑,以学术直觉代替实证研究。

工匠是有价值的,随着机构平台和推广渠道的成熟发展,其价值将会更加凸显。回顾大众旅游以来的实践进展,特别以OTA为代表的旅行服务创新,以经济型酒店为代表的旅游住宿创新,以及新一轮共享经济模式驱动的业态创新,主要还是平台建设和分销渠道完善为主。接下来呢?必然会走向内容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资源和要素的价值与供给的稀缺性有关,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越稀缺的供给越有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内容当然与IP有关,但是IP不只是影视作品和“小鲜肉”,还包括手艺、工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市场的敬畏,对客户需求满足的精致化。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迁,导游一遍又一遍的行前准备、厨师对食材的挑剔和烹饪的执着、创意者对文案的字斟句酌、教授夜半三更的课件更新、理论工作者对历史使命的殚精竭虑,任何时候都是令人尊敬的,也是市场实践和理论建设真正价值之所在。

看到有学界同仁那么多的兼职和荣誉,教授、主任、会长、理事、公司创始人、董事、顾问,等等,一方面很是羡慕他们的精力充沛,另一方面也常常为身份认同而困惑:到底是以教授的身份兼做商人和社会活动家呢,还是以商人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在大学里兼课呢?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回到木心的《从前慢》,“那时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希望我们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能够生活在远比今天简单的世界里,官员就是官员,学者就是学者,企业家就是企业家,就像父辈在乡下种出来的菜那样,西瓜是西瓜的样子,黄瓜就是黄瓜的味道。

是时候了,不忘初心,重构价值,共同推动当代旅游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2016年度旅游舆情盘点,游客素质已关乎国家形象

➤ 陇南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附陇南旅游指南

➤ 发扬中医药治未病:中医药产业+旅游,养生旅游走向产业新时代

➤ 盘点当代十大文化历史旅游学者:易中天钱文忠余秋雨袁腾飞纪连海

➤ 甘肃陇南市旅游协会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附协会成员名单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专访戴斌:城市旅游消费的“钱景”在哪里说道:

    搜狐城市: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您可以简单介绍关于城市纪念品,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些概念吗?
    戴斌:关于旅游购物先说一个概念,旅游购物和旅游纪念品的关系。一般我们认为旅游,游客在旅游活动前和旅游活动中发生的购物行为都是旅游购物。这是一个范围,这是大概念。既包括出发之前要买一些相机、胶卷,可能到一些特种旅游要买一些冲锋衣,登山鞋等等,都可以说到旅游购物范围中间去。
    但是我们一般说的旅游购物是在旅游过程中的购物,到了旅游目的地买的东西、有形的东西都算购物。这里面包括我们买的免税品,退税商品,也包括一些纪念品,这是一个中等的概念,是指我们常用的购物,旅游目的地的购物。
    再一个要讲一下旅游纪念品的概念。旅游纪念品更多指在一些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买一些当地有特色的,不是以消费为主的,而是以纪念为导向的这种商品,我们称之为旅游纪念品。我们用的概念常用的是中间这个概念,在旅游目的地购买一切有形的商品都称之为旅游购物,而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购物的范畴。

    搜狐城市:当前全球城市旅游消费的现状是什么呢?
    戴斌:那么从国际上来看,旅游购物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以欧美国家举例,发达国家的旅游购物基本占到35%—40%的样子,这个比重是比较高的。在我们国家出境旅游的消费,去年有8318万出境旅游人次,我们在海外的旅游消费去年是达到了1002亿美元。这个比重应该是相当高的。其中在海外的购物中,有一半是放在购物,在海外的旅游购物高达500亿美元以上,这是一个概念。
    目前中国也是在国际上旅游购物成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购物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反观我们在国内旅游这一块,去年我们有29.6亿的国内旅游人次,其中我们在消费这一块,大致应该是在2.3万亿(人民币)的样子,发生的总体的旅游消费,就是旅游方面的消费。2010年城镇散客旅游支出中购物比重为23.7%。
    总体上看我们国内购物还是比较少,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出境旅游的购物。

    搜狐城市:导致国人愿意在国外花钱,却不愿在国内旅游过程中消费的原因是什么呢?
    戴斌:这里面大的总体原因来讲的话,就是我们在购物的品种、种类、数量都是比较低的。从种类上来说,我们到海外的购物,主要集中在名牌商品,奢侈品,跟免税商品。比如大家经常去服装、香水、化妆品、手表、烟酒、日用品,也包括一些旅游纪念品。在国内来看的话,我们在国内市场上看,除了少量的一些景区、有景点纪念品、城市一些特产品之外,很少在服装、化妆品、香水、烟酒这一块引起游客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游客在高档商品购物上开销比较低。从旅游上来讲,在中国这几年相比我们游客的购物品种与老百姓的购物品种不重叠,同时与国外相比非常窄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从我们国内购物环境上讲这几年是在恶化,在海外的消费,我们涉及到旅游购物的动机。在旅游购物的动机上去讲,首先是原产地购物动机,我同样去买一块表,我在瑞士去买,和在中国买,除了价格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产地的概念。第二个是特色的概念。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比如人们通常会在台湾买一些凤梨酥回来。第三个就是避税方面,特别是在高档发达国家存在的价差,愿意买一些便宜的东西。包括大家也会去香港,到香港买东西,有些空着箱子去满箱子回来。甚至有的人到法国去,买两个包包,来回机票都可以算进去,有一个价差的原因。第四个是我们产品的品质的原因,大家买海外的东西比较放心,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放心。再就是消费环境的问题,大家可能买得比较舒心。

    搜狐城市:中国旅游消费与国外的旅游消费相比,我们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戴斌:反观国内,我们购物品种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在价格上没有差别,除了海南岛有一个离岛免税以外,其他没有太多价格方面的差异,在北京买和在上海买东西都差不多。
    再者就是这几年被旅游团队强迫购物、欺诈消费给弄坏了。最典型的后果就是大家对这个市场没信心了。在旅游过程中购物,可能会遭遇团队强迫消费、欺诈购物、导游带大家购物拿回扣等。
    从国际上来看,我们刺激消费的主要多的集中在珠宝玉石等这样的商品、还有虫草等中医药上面,当然还有一些景区景点的纪念品。但总体而言这些品种还是相对单一的。无论珠宝玉石,还是购物,还是中医药产品,很多消费者在下意识中是不信任的,消费者对这些商品是不信任的,更多的是靠导游忽悠游客,甚至是强迫消费。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像北京前一段出现的导游持刀威胁消费,越是这样弄,我越觉得只会越逆反。
    搜狐城市:也许上述这些问题会导致国内的游客多倾向于选择自助游,那么当前在自助游的旅游消费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呢?
    戴斌:对,的确很多人选择了自助游。但一些旅游景区,对陌生游客会欺骗,比如欺诈消费、类似于忽悠买东西。买回来以后表面上看是自愿的,但是有可能买了我不需要的东西,甚至是一些恶劣的。比如到云南去买一些藏药、买一些虫草,这中间利用游客的一些心理,比如限购,每个人只能买两样,慢慢就被骗进去了,再有以次充好等。可能很多这样的东西,慢慢就会让游客很不放心。

    搜狐城市:在旅游纪念品这块,当前面临最大问题是什么呢?
    戴斌:旅游纪念品这一块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特色,购买不方便。大家可以去看,只要到海边,反正就是贝壳、珍珠项链到哪都是。这些东西为什么卖得比较多呢?容易拷贝,容易山寨。比如这些东西还是珍珠,但养的珍珠和野生珍珠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就有了现在用珍珠的一些东西磨成粉再加工成珍珠,看起来比较圆润,但游客是分不清楚的。搞得时间长了,游客对整个市场没信心,自己把自己做死了,所以我想这个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头疼的一个事情。

    搜狐城市:那可以说近三年中国在旅游纪念品这个市场是倒退了吗?
    戴斌:我觉得这几年没有进步。

    搜狐城市:您认为当前中国城市旅游纪念品或者说城市旅游消费的"钱景"在哪里呢?
    戴斌:从国际经验上来看,购物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抓手。因为在目的地总体消费上去了,大家才不会盯着门票那点钱。通过旅游发展肯定能带动当地发展,老百姓就富裕了。现在旅游消费挣不到钱,就拼命弄门票。门票越高,我们直观消费价格越高,老百姓就越不愿意买东西。从理念上来讲,把旅游购物纳入到旅游发展,发展旅游购物应作为旅游发展规划重要的板块,或者重要的抓手来对待,包括重视旅游购物的发展。
    搜狐城市:您提到了在国际上通常把旅游购物作为重要的板块来发展。那么在中国、在各地政府的层面应该如何更加合理的去引导呢?
    戴斌:当地的旅游部门在做旅游发展规划也好,在目的地形象推广也好,不能够仅仅推广它的山、水,它的历史文化,我觉得更多的推荐一些当代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推荐一下我们的特色的商品开发。我们很少看到旅游规划当中会关注到这一块的。常常一说都是什么样一个山,什么样水,什么PM2.5是多少多少,负氧离子含量多少,试问有几个老百姓关注这个东西?我经常说不会冲着负氧离子去,也不会冲着PM2.5去,有时候片面的把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神圣化了。考古资源固然是旅游资源的一种乐趣,但不等于旅游资源。而且这个地方多少年前秦始皇走过的地方,他走过你就去吗?去了摸不着,看不见。在北京一说就是长城,但是你去十三陵看一看,跟很多地方没有什么区别。你到北京前门那条街,北边那条街,人民文艺那一条,能看到很多小商品,带有创意的小店,甚至美容美发都做得挺好的。

    搜狐城市:比如说北京的南锣鼓巷?
    戴斌:对,北京不仅是传统的,还是时尚的。试问自己你是愿意为时尚花钱,还是更愿意为传统花钱?我想大家更愿意为时尚花钱。比如我们到瑞士去,会买手表、军刀,到巴黎去会买香水、化妆品。而在中国,这种消费量起不来啊。所以我觉得到上海去,到上海星天地、南京路、你到成都去春熙路等等,这些大城市都有不同的商圈,这个恰恰是散客最愿意去的。比如一个女孩子到一个地方去,买一个化妆品要花那么多钱。所以从当地的政府来看,一定要把旅游购物纳入到旅游发展目标中间去,纳入到旅游目的地中间去,做好旅游购物的专项规划,要跟商务部门结合起来。不能旅游部门单独去做,旅游部门单独去做,怎么做都跳脱不出来那个圈子,只是见景不见人。

    搜狐城市:像您说到商圈,但是感觉外国人到北京其实喜欢到胡同里走一走。这种情况是如何提升旅游消费呢?
    戴斌:老外在北京,去秀水街很多。我们要做好因势利导工作,旅游部门一定要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能各搞一套,在散客旅游时代,其实老百姓的需求跟游客的需求是高度吻合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从我们政府来说一定纳入到里面去,要成为引导。

    搜狐城市:除了您之前提到的旅游部门要跨部门合作,要推介生活方式,要将游客需求融入到百姓消费需求中之外。对有关部门而言还需要开展哪些工作呢?
    戴斌:从政府来说一定要营造一个老百姓放心购物、乐于购物的环境,除了总体上去宣传一个目的地,安全、诚信的形象以外,还要有一些措施,要严厉打击不法商贩,比如北京持刀导游这种情况就应该严厉打击。现在旅游法10月1号要推行,对游客强迫购物这一块有明确的要求。逐步把旅游的环境做好。
    再有一个需要正面的疏导、引导。香港有一个品质服务的标准,品质服务的LOGO,换这个牌子,出了问题政府是要负责任的。台湾就有品质保障协会,出现问题可以先行赔付。
    第三个作为政府来说引导一些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比如台北市的红楼,那个地方是一个类似于北京798这样的地方,过去废弃的东西,过去的东西已经没了,全是新的东西,全是手工创意品。我给我的女儿买一个小簪子,名字叫沾沾自喜,这样的东西很可爱,可是反观我们的旅游产品,簪子都是非常复古的,平时生活佩戴不出去。旅游产品加入了创意这一块,有了创意的东西进去以后,游客就会愿意去买它,要把游客的心理揣摩透了,这个值得我们继续反思和探讨。
    还有我们刺激游客消费的商品,一定要比较方便、携带。比如像现在很多游客会到一些边境地区、民族地区旅游,当地人很实在、好多东西也很实在。但我不能直接把大块牛肉干带回来,这就要想应该怎么做成好的商品,在包装上如何让游客方便携带。政府要鼓励策划,要有一些政策促进,不要弄得太复杂了。面对海外游客也是一样的,一定要让购物变得很方便。我记得我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有一个地方出售相当于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东西。环节很简单,他们可以帮你把这个商品邮寄到任何地方,在网上下个单就买走了。
    还有一点就是政府的政策不要太复杂,一条政策让老百姓听得懂,别说促进、重视、着力,老百姓听不懂的。简单点说,有的时候一条免税也许就行得通。现在中国的免税业务又起不来,我一直希望各个城市能够利用好我们的免税退税系统,让中外游客都能够多买一些免税品,谁不愿意贪一点便宜呢,这个东西政府要做一些工作。

    搜狐城市:您刚才讲的政策促进,我们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现在有一些二三现城市的相关管理部门拨巨额资金,去打造城市纪念品,从前期招募到后期制作,您觉得单纯花这么大力气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或者它的方向是对的吗?
    戴斌:还是这句话,游客愿意买东西是买你城市既有的东西。就这么说,人们习惯到瑞士去买手表,这是瑞士旅游局给弄的东西?我们旅游局似乎想做一切的东西,实际上是不现实的,老在那个封闭的环境里做东西。我经常说他花了力气但是游客不买账,这个思路就是有问题的,更多是要用好城市既有的商品,去发现、去梳理既有的旅游商品!要加强设计能力,打造品牌。
    我觉得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问题,比如北京,推北京礼物,推得算比较好的吧,做得还是不错的。可是你去分析一下,大家来北京愿意去北京礼品专卖店买东西,还是愿意去王府井买东西?

    搜狐城市:应该会选王府井购物。
    戴斌:对,这很简单,那个地方为什么我放心呢?行商坐贾,自古以来人们相信我周边的邻居,一个商场它可以骗消费者,可以骗游客,他很少骗当地人,我们周围家的邻居谁会骗你?骗你跑不了的。而游客为什么容易骗,骗完找不到他。所以这里面我更多的希望是把本地居民的购物对外开放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到日本去买很多东西,有时候可能买一个平顶锅回来,为什么?品质好,面对当地的人去开放,我们买来就行。你非要把这个中间拆一块出来,这个东西就是给游客用的,那个是给当地百姓的。回到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把游客作为一个封闭的通道来对待。从路径开始,游客似乎都归旅游局管,一个玻璃钢把它罩起来,游客与市民不接触。
    现代旅游发展是游客跟市民广泛互动接触的,这种参与式的旅游,特别在城市旅游特别突出。我更多的是希望旅游局,旅游管理部门不应是自己去花很多钱搞旅游纪念品,而是要动员、协调商务部门、餐饮部门、工业部门等让他们参与进来。
    旅游管理部门从国际上来看,除了在宣传、推广,除了在游客权益保护方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以外,其他的功能都是比较弱化的。要记住游客在目的地,就是一个旅游异地的生活方式,你想用旅游一个部门就能把生活管起来,怎么可能?走在大街上看,你能够分清楚谁是游客,谁不是游客吗?把正确的信息告诉游客就好,北京哪些地方老百姓买东西多、北京哪些餐馆老百姓光顾的最多。你说从街上餐饮来说,让游客去一个专门为游客搞的餐饮店好呢?还是告诉游客北京吃烤鸭,吃得最多的是便宜房、是全聚德,告诉他是东来顺是吃涮羊肉的,游客自己去吃好呢?
    不要凭空造一个东西出来。我不太主张旅游管理部门自己搞旅游创意、旅游策划、产品的创意和策划,你会很累,而且会事倍功半,因为很简单,你不是这一方面的专家,这一方面的专业有商业部门。在北京搞工艺品,你说工美集团来搞,跟他说一下游客的需求他来搞。还是说搞旅游的人,搞旅行社的人自己去制造工艺,哪个更懂?
    就是这个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是旅游部门走不出这个误区,总想单独搞一套,看不到新的旅游是一个融合的概念,就是游客进入到市民的生活中间去了。包括娱乐也是这样的,过去我们讲旅游娱乐,那就是搞一个夜总会,搞一个俱乐部,现在搞一个旅游演艺,这是在旅游欠发达地区可以这么搞。在旅游进入高级阶段,在旅游发达地区,游客最愿意去什么地方?电影院、酒吧、茶馆、德云社、王非的演唱会,你说这些东西是为游客搞的呢?还是为当地人搞的呢?分不清楚。总的一个主张就是,引导游客进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去。另外我们到成都去,去宽窄巷的人很多,但是你去看买东西最多的其实是在春熙路。那里有一个LV店,号称全中国销量最高的旗舰店。你买一个包多少钱,你跑去那买一个纪念品多少钱?这样想一想,把当地的商业系统向游客打开了,宣传出去了,你的购物就起来了。我们不妨把思路打得更开一些。你做山寨的包,做一个项链,做一个什么贝壳,大家都可以做,但是你想拷贝一个城市的产业和品牌,就很难了。你再仿制,你能把我这个仿制掉吗?这一块我就觉得总体来说,就一句话吧。我希望旅游部门把眼光打开一些,不要老是自己来搞。甚至有的人说旅游部门搞一个旅游商品处,专门做旅游商品设计开发,我觉得有一点走回头路了。不是这么一种搞法,而应是一种渗透到一个城市的商业体系去。你到杭州,他们搞婴童产业,这个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局跟商务部门一块来搞的,旅游局牵头,各个部门去搞,到杭州游客就会想给小孩买一点东西。旅游部门告诉你,我游客需要什么,商业部门来组织生产、销售,你不能旅游部门自己来组织生产销售。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当地居民有没有一个生活局,大家吃住全部管起来,没有。所以我想从这个意义上去讲,我们现在发展的问题,首先思路一定要打开,我们旅游部门干什么,生产、协调,然后引导好环境。这是我们最需要的,给游客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

    搜狐城市:那回到城市纪念品这一块,一个城市不需要专门去做一套旅游纪念品吗?
    戴斌:也不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合情的东西,比如旅游部门准备一些文化创意产品,这个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小的比如到澳门去,有很多做手工、手绘的明信片,现在可以盖一个戳拿走。一个明信片正常的买印刷品是一、两块钱,你买那个可能就要二十块钱,这就是十倍的价格。除了这个之外,小型的雕塑、小型的手工制品,这个都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还有一些食品,针对游客所需要的就好。

    搜狐城市:除了城市纪念品的创意缺失以外,目前市场促销手段也很缺乏,大部分是依靠销售和导游在刺激游客消费。您认为在市场促销手段方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戴斌:比如说现在有一个红马公司,这是在日本起来的一个公司,它做什么呢?在你出发以前给你一个商品目录,你看这个地方有哪些特色商品。在旅行社报名的时候就有一个广告册,过去在门市店报名的时候,会告诉你有这个地方的线路,有什么山,有什么庙。这个目录上面还会有那个地方有什么商品,当你对这个有兴趣,就可以打一个勾。他可以给你购买好,送到家。也可以自己去买,也可以在机场里买这些纪念品,买这些商品。甚至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呢,你提供一张名片,他把名片附在上面直接送到你的亲朋好友手里。这就是一种轻型购物。
    而且目前我们的旅游部门,还是关注旅行社这一个渠道。但是你想想现在中国旅游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国内旅游去年29.6亿,通过旅行社组织接待只有3.8%的客人是跟旅行社走的,换句话96.2%都是到机场买一张票自由行。自由行的人经常自己到机场买一点东西就走了,拿着就走了,没有旅行社接待啊。但是这类游客的购物能力也不一定比团队购物弱。我们现在不一定只盯着团队购物,我们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文章做得不够,我觉得思路一直没有打开。

    搜狐城市:您也提到说现在可能忽视自由行这一块游客购买的能力,但是您有没有更好的方向和建议,比如应该推出什么样的旅游纪念品去打动这样一群人呢?
    戴斌:这又围绕了我刚才说的旅游购物的特征、消费动机。一是原产地上,这里面不仅是旅游部门,需要宣传当地的商业特色。比如我们小时候消费能力不强,到上海买一个大白兔回来,现在的人也会买,但是量比较小了。可能上海大家心目中上海是非常时尚的城市,上海滩像这些东西。到广州可以到北京路上买一些东西,买当地有特色的东西,订购商品。然后这叫原产地的概念。第二个行业品牌,比如有时候到晋江、温州,这些东西买便宜,大家普遍认为在原产地买是便宜的,原产地的商品、名牌商品、还有优质商品,跟名牌一样的优质商品。再者买一些开发的特色纪念品,带一点文创性质的特色纪念品。更重要围绕销售渠道的打造,让游客很方便的购物,打造精品店的氛围。我们在购物引导方面,围绕着原产地的概念、特色的概念、名牌的概念,打造这些东西,来营造一个好的购物氛围,在这个方面是我们城市要着力去做的东西。

    搜狐城市:目前景区大多不重视旅游纪念品,更多的是在强调门票经济。宁可鼓动游客烧香算命,都不会重点开发旅游纪念品。您如何看待此现象?您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戴斌:景区这一块来看,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是迪斯尼。它先做主题,再做产权保护,再做后续开发,形成一套产业链。迪斯尼真正卖门票赚不了多少钱,2015年上海迪斯尼要开,他们肯定要招上万名员工,整体围绕着景区产业链打造,比如说住宿、酒店。游客可以住在迪斯尼里面,或者住在迪斯尼边上,有一些城堡式酒店,大家愿意去。再一个里面的娱乐活动特别多,带着小孩去香港迪斯尼,景区会为你拍很多照片,但是他不强迫你购买。只是告诉你有一个展示,你要不要?你要的话,可以购买。有些游客一看上面看有我的照片,买一个就好了,你不买他也不盯着你。不像我们国内,不买照片,就用很恶心的办法强迫你买,你就很不舒服。在迪斯尼里你不买,他就会给你删除,因为你的照片留下来游客本身也会很不爽。迪斯尼还会做一个水晶球,做一个很好的相框,或者一个纪念品方便游客带走,这就是一个购物,也是一个纪念品。
    再有呢,迪斯尼都会围绕着卡通人物,迪斯尼T恤衫,小孩小书包,铅笔,反正你能想象的东西,一系列产品多元化开发。但是一定要注意到里面有这样一个环节,一定要做得比较精美。迪斯尼的纪念品开发不像我们的纪念品开发,我们的开发太着急了,恨不得一下子就做好了,而且过度开发了。没有围绕后续产品的开发,围绕一个主题做开发。
    其实也是我们的思路没有打开,老想做贝壳,老想做一个黄山的模型,老想做一个故宫的微缩景观。

    搜狐城市:我看您刚才特别强调旅游纪念品要精美。但这样的产品往往成本高、销量低,经营户大多不愿意经销,反而被大路货和廉价品占据了市场。您如何看待此问题呢?
    戴斌: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这里面面临一个什么呢?就像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在和尚庙里面念经一样,念着念着经,发现旁边开一个小店,去赚钱了。然后去开店,和尚旁边庙开一个店,大家都去买东西,开一个光什么的,大家都去买。卖着卖着,说和尚庙大家对和尚有神秘感,咱们搞一个和尚酒吧,找一个小尼姑,整着整着大家可能奔着那边去了,人性当中有恶的一面,贪便宜的一面。可是没有注意到其实是在逐渐透支自己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什么呢?真正的和尚庙是干什么呢?我好好的念经,我做成一个大和尚,我精心管一个大和尚庙,大家拜庙是拜的一个心安,我就愿意捐香火钱给你,这是最大的收入来源。你自己去做赚钱的东西了,你的香火钱就没有了,大家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个到底。如果做过多的商业开发,可以赚一点钱,但是最大的品牌就没有了。

    搜狐城市: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每个城市的城市特色并不鲜明,而旅游的纪念品感觉也不能真正反映当地的城市特色,关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戴斌:刚才关于特色这个问题,我总的理念希望把思路打开,不能旅游部门自己做事情,要好好研究商品购物心理,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更系统的去研究游客的心理。
    第二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市场的问题,不能动不动就政府来包办一切,政府包办的结果可能就是花了大钱办了小事儿。
    刚才讲的企业这一块,关于城市设计,其实我们有很多的文化元素。比如我们到民族地区,为什么不能把民族的元素设计得更时尚一些?跟当地、跟游客日常生活能够结合。我们到苗族地区,这个苗族服装很漂亮,但是你注意他的漂亮是什么呢?是新娘子的服装漂亮,不是日常的。谁会平常戴个头饰穿着民族服装出门?能不能把东西做得更时尚一些?当然我讲的是时尚,不是时装,我没有说T台走秀的时装。我们把新娘子穿的时装,把民族地区盛装那种东西当成日常的,所以我们没有注重跟日常的时尚相结合。这一块,我觉得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可以多去看杨丽萍,她的舞蹈是原生态的,但是你注意杨丽萍的舞蹈一定是用现代的舞蹈语言给它包装了。我们讲原生态,不代表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说这个地方有个很好的牛,田园风光在地里面很好,但地也带不走,牛也带不走,什么可以带走呢?可不可以印个手帕,可不可以做成一个雕塑品,可不可以做成一个农民画,可不可以做一个民族风景画,这里面我就想到如何结合的问题。

    搜狐城市:您认为在鼓励特色纪念品开发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模式或者政策我们可以复制学习的呢?
    戴斌:比如我到台湾去,我一直有两个东西一直想引进到我们大陆来。一个叫住村艺术家制度,一个叫专业志工制度。住村艺术家制度是做什么的呢?就是群众路线,把一些艺术家放在村子里去,政府公共部门给你补贴。那么艺术家拿到补贴住在村子里面,与村民共同交流、共同制造。而这些艺术家也要确确实实是有愿意帮大家发展的心理,比如过去村民做得手工制品很粗糙,艺术家通过专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加工。这样就把一件手工制品变成了艺术品。实际上通过政府把现代的时尚的东西带到里面去。
    搜狐城市:您是说艺术家自己在村子里面艺术创作、生产制作?还是动员村子里面的村民共同发展这个产业链,但主导是艺术家自己做?
    戴斌:艺术家跟农民一起共同来做。比如艺术家也可以去创作,他是有分有合,现在变成一个什么呢?有农民,他们也不叫农民。农民与艺术家平常交流交流,实际上互相影响,艺术家也要寻找他的灵感,农民需要有一个现在的东西来推动他发展。这个就建立起来了,所以我看它的很多东西,当时去台湾看玻璃制品,目前台湾的琉璃工业做得很不错。你看我们一搞琉璃,恨不得做成假文物去了。比如一件东西,它过去没有历史,其实就可以做成现代的东西,比如展示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后工业化时代的一种反思,也比如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把这个理念做进去了,就感觉是一个艺术品,而艺术品就没有价格了。而我们的旅游纪念品呢,太强调历史了,古人往前走七步,我不能走五步,走三步也不可以。但是时代已经在发生变化了,我们现在的眼光需要创新,当然也不能够彻底创新,不尊重历史,那样就会过犹不及。你不能说创新,就要跟过去一点不像。艺术的再加工就交给艺术家来进行吧,给艺术家一点空间。

    搜狐城市:您提到的政府为艺术家补贴,但是这种补贴的程度如何把控?
    戴斌:政府支付的是基本的费用。对艺术家而言,第一得到政府的认可,第二我也体现我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开展艺术创作,通过艺术创作再获得其它。
    搜狐城市:您前面提及的专业志工制度是什么呢?
    戴斌:专业志工制度就是不要跟村民总提旅游战略,别搞这些东西,老百姓听不懂的。比如说村民画出了一幅画,但是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样去销售给客人。这时就交给专门做市场营销的机构,由专业的人来告诉怎么建渠道、怎么做宣传等等。做完以后,政府根据专业机构帮助的这个农户或者是这个小店,他的销售额的增长,政府给予机构一定的补助。但是要强调这个不能是来赚钱的,就是帮助,管理部门想办法调动专业志愿工作者的积极性。
    搜狐城市:那这种与政府给予企业补贴,扶持企业发展的区别是什么呢?
    戴斌:全世界范围来说很少有直接给企业补贴的,因为很简单,政府的钱就是纳税人的钱,你我应该有一份,帮助把贫穷的老百姓收入提高起来,这是大众可以接受的。如果补贴给某企业,不是补贴给一般的穷人,企业本身就是赚钱的,说这个企业不赚钱我要补贴给他,那凭什么?我觉得补贴的目的应该是让专业人士帮助百姓,提高百姓们赚钱的能力。

    搜狐城市:我个人感觉其实专业志工制度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这是一个多方利好的事。
    戴斌:对,我们小时候农村里面编筐,老爷爷编筐,编得很好看,但是它是实用的。那么大的一个东西,但是现在家里面不需要那么大的东西,如何让手工制品更贴近生活。这事儿得有人去指导。把市民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
    主持人:在台湾这个政策有多少年了?这种政策的显现效果大约需要多久呢?
    戴斌:台湾推行这个政策应该有十几二十年,具体数字我说不好。我们现在过于强调快速的见效,恨不得一个政策下来,马上就把市场给激发下来。其实一个生活形态的改变,一个城市形象的演化和提升,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搜狐城市:您说的这两个政策我个人理解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适用,那一线城市也可以适用吗?
    戴斌:比如像北京城八区,还有延庆、密云,还有大兴有很多地方,一个大兴的西瓜怎么卖,有没有可能做成别的文章,做成表现西瓜的画行不行?带个小西瓜,带一两个就已经不得了。但是如果表现西瓜的文艺作品,一些文化创意作品应该会很多的,我想不好,不是那一方面的专家。但是就是最简单的一句话,用市场的机制,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他们会知道干什么。

    搜狐城市:非常感谢您接受搜狐城市频道的专访,让我们对城市旅游消费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

  2. 景区免费的5.19中国旅游日,为何成不了全民狂欢的节日?说道:

    文化产业评论:当旅游成为一种常态、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网购一样,不管是618还是双11,要成为年度的狂欢,造节的手段也需升级。当消费升级已经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升级化的今天,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恐怕体现在方方面面。

    作者:邹银娣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明天,5月19日,即将迎来第七个中国旅游日。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惠民活动,景区免费、线路促销、门票打折……然而,众多景区在旅游日开展超级打折活动的火热现象与普通大众对于旅游日的“冷淡”反映形成鲜明的对比。许多人表示并不知道中国旅游日的存在,有些知道中国旅游日的人表示,5月19日既不属于节假日,又不是双休日,在这样一个正常上班的日子里,压根没法去体验旅游日的各项优惠活动。

    为什么要设立“中国旅游日”?

    有关材料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其后也陆续有人提出类似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度被视为“奇思妙想”。随后几年里,这种“奇思妙想”汇成一股强大的声音。

    2000年11月,宁海县高调发布《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宣言》,直接倡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的5月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2008年6月16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专门召开“中国旅游日”论证会。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42号文正式批复,同意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12日,国家旅游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从一个民间的想法,变成专家的共识,引起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视,最后国务院批准设立,这个过程体现出旅游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体现了国家对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努力。设立国家级的旅游日,使得旅游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跻身于国家重要宣传日、活动日之列,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中国成为全球少数设立国家旅游日的国家,反映了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旅游界的形象。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是“旅游让生活更幸福”。其内涵是让游客更多地参与旅游体验,通过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实现精神愉悦,获得幸福感。全国各地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诸多活动,如展示全域旅游发展成果;免费或优惠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体育场馆等;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在线旅游等企业推出优惠措施;进一步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学生等特殊人群的门票优惠政策……

    然并卵,为何成不了全民狂欢的节日?

    其一,经济发展,旅游渐成常态化。

    如今,旅游观念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全民旅游意识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需求增速明显,旅游早已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正在逐步转为刚性需求,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其中自2012年起,我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2016年全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达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入出境旅游2.6亿人次,增长3.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出境旅游花费10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另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中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随着外出旅游的增多,人们的旅游观念在不断改变,人们更加愿意自由安排出游时间、路线等,自由行、自驾游、出境游等越来越热。因而,中国旅游日所推出的一些景区免费等活动对人们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其二,消费升级,旅游供给需改善。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消费升级”是过去一年里中国旅游业的主旋律。从供给来看,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占有禀赋优势,但在商业环境、设施、交通等层面较为落后,消费升级对商业环境、设施、交通提升空间大。

    中国游客的旅游方式已经从走马观花的踩点式逐渐转化为深度游,数据显示,游客在每个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为2-3天,特别是对于马代、毛里求斯等海岛类,曼谷、东京、台北等城市目的地,游客更倾向于将其停留时间延长至一周左右。中国游客也不再只是买买买。携程抽样调查发现,去年参加香港游的旅游群体中,80%以上以观光和度假为目的,而非购物。

    景区是旅游的重要承载体,目前国内景区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光型景区,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在消费体验环节做得并不好,真正能够给消费者很好反馈的观光型景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另一类是休闲度假型景区,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目前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现在能够契合消费需求并提供好口碑的休闲度假产品不多,如莫干山、云飞山庄这些精品更是少之又少。我国现在是第一大出境游目的地国,这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国内休闲度假的好产品或者精品太少,所以大家都跑到国外去休闲度假。

    现在已经不是景区免费就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的时代了,而是游客更愿意为旅游精品掏钱。调查显示,中高收入阶层已经逐渐倾向于选择这样一种出境度假方式——住得好一点,安排奢华或者特色高端酒店;行程宽松一点,不忙着赶行程;吃得好一点,本地化特色餐;不走寻常路,包车或者定制服务。以2016上半年百万级的携程跟团游、自由行的预订数据为例,选择4、5钻高钻级产品的客人达到75%。预订5钻产品的客人人数同比上升2成。

    其三,“2.5天休假模式”或将成为每周的旅游日。

    在此前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每周法定40小时工作时、不影响群众办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员工错峰休假、弹性休息,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在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亦明确,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加强监督检查。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此外,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内蒙古自治区等省份的“十三五”旅游规划中也提及将会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不管是“2.5天休假”还是“带薪休假”,一旦铺开执行,必会极大带动周末出游,当旅游成为周末的常态,一年一度的中国旅游日如果没有新鲜感带动和有趣的玩法,想必也只能停留在口号而已。

    其四,宣传方式尚需多样化。

    在中国旅游日,旅游业界各类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很多人却并不知晓这一节日。主要原因是中国旅游日既非节假日,又非周末,很多人都未曾有时间参与,因而对很多景区都会打折或免费知之甚少,使得受惠的人群非常有限。

    当前,中国旅游日对公众的影响较小,时间也较短,一些人不知道这个节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宣传方面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抓手,其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旅游部门各类活动的策划和宣传力度,以及节日前后采取鼓励人们旅游的政策优惠力度。

    有专家建议中国旅游日引进竞争机制,让不同的城市进行申办。假如说旅游日先放在徐霞客起步的地方,下一次也许就放在哈尔滨了,再下一次可能换成昆明。上一届和下一届举办城市要进行接力,从经费上、人力上、组织上、宣传上把地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起码在局部区域形成年度节日狂欢。

    结语

    “旅游让生活更幸福”,当旅游成为一种常态、一种生活方式,就像网购一样,不管是618还是双11,要成为年度的狂欢,造节的手段也需升级。

    当消费升级已经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升级化的今天,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恐怕体现在方方面面。

    朋友们,你是如何看待中国旅游日的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