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江苏发展大会分论坛之一紫金传媒论坛在南京举行。在本次论坛上,境内外的传媒界精英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携手促进传媒的创新与发展,不少传媒界人士针对江苏媒体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创新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背景下,5月22日,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们以“媒体转型和形象传播”为议题进行了在线研讨。研讨由紫金传媒智库副秘书长、研究员燕志华和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施爱春共同主持,智库高级研究员胡翼青、闵学勤、周凯,研究员裴雷、郑安光、宋亚辉、康乐乐、王成军、王宁、孔昭巍等上线讨论。
媒体转型:内容为王还是平台为王?
长期以来,中国及地方的形象传播有赖于传统媒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江苏广电集团一直是全国新闻传媒行业的佼佼者,如今传统媒体历经了巅峰到走下坡的阶段,江苏亦是如此,这也制约了中国对外形象的传播。在研讨一开始,众研究员就聚焦于传统媒体的困境与转型,尤其是新媒体的兴起,更是反衬出都市报等传统媒体的断崖式下滑。
施爱春引用了《中国报业2016发展报告》中的材料:“当前,中国报业涨跌互现:一方面都市报等市场化报种连续两年的‘断崖式’经营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党报、行业报等报种发行量、广告额的‘稳中有升’。中国报业的功能职责,以及社会角色面临背离的困局:一方面,报业通过在新媒体的渠道拓展而使影响力、传播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朝向新媒体的渠道拓展并没有给报业带来相应的营收增量。”闵学勤表示,据《2016中国数字营销蓝皮书》显示,传统媒体断崖式下跌所转移的份额全部进入了新媒体。
孔昭巍认为,新媒体的兴起,新闻内容的编辑速度和能力,以及视频网站的兴起,其实是得益于传统纸媒和广电媒体人员的流动。人员流失严重,是导致传统媒体衰微的原因之一,而薪水问题是导致人员流失的主因。燕志华也认为,传统媒体人才的流散,将为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一大批生力军,但对传统媒体来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更多媒体解读:www.yangfenzi.com/tag/meiti
虽然多数研究员都认为是新媒体冲击了传统媒体,但胡翼青认为需要重新考量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在他看来,新媒体新闻没有什么盈利模式,因而将传统新闻业延展到新媒体,增加了传统媒体的成本,加剧了传统媒体的危机。媒体融合无法改善传统媒体的处境,但若要产业融合,主动权又不在媒体手中,这是两难的格局。燕志华同意这一看法:一方面,做新媒体要烧钱,但是传统媒体钱不多了;另一方面,不做不行,这是国家战略,也是必须要尝试的。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新媒体烧钱很厉害,但不做不行,不转型就是等死。但是在眼下,传统媒体进行媒体融合,并不是单纯出于经济考虑,而是防止在新媒体环境下失声、失语,防止传播失灵。
目前传统媒体也在积极转型,一方面坚守内容,另一方面紧急搭建新媒体平台。媒体转型,该坚持内容为王还是平台为王?
燕志华认为平台为王。如果没有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还有好几年可以过。眼下中国的平台已经垄断了,基本就是微博微信及今日头条的少数几个微视频,传媒集团客户端虽然遍地开花,但都是本土化的,不算大平台。他对于传统媒体依靠内容赚钱很悲观,就如农民生产内容,但是钱都被平台——超市赚取了,内容生产是产业链的最下游。平台就是商业的中的流通商,他们赚取了最大的份额,而且平台广告变现可以自动化。
康乐乐则认为用户更在意的是内容。之所以有平台为王的感受,是因为传统媒体内容质量连互联网平台都拼不过,当然只会平台为王。微信上有众多拥有固定阅读群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获得用户几乎靠的都是内容,靠的是抓得住读者。孔昭巍提到澎湃新闻等新媒体的崛起是因为敢说敢报,生产的内容有受众支持,就像当年现代快报发起的社会新闻报道和江苏城市频道发起的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一样,敢于走民生关怀路线,才能有无数受众支持,最终成为亿元频道。
裴雷认为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两者其实是一致的。信息管理专业有个名称叫持续使用,平台对使用采纳相关,而对持续使用是有限的。除非是融汇了工具性,比如邮箱、账号等。内容也罢,平台也罢,最根本的是嵌入性与粘性,这个是一致的。媒体要换配方,而不是换包装。新媒体、旧媒体,只是新闻的载体,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的革新,才是真的冲击。如今内容的网络推送,也是传统媒体要学习的,平台已经琐碎化了,即便是央视,也是分解到不同的栏目,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关注央视的所有内容。网络新闻快餐与深度严肃媒体可以共存的。关键还是要焦点的快速聚合,与受众导流。
形象传播: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紫金传媒论坛上,美国安生文教基金会华盛顿办公室副主任朱小棣指出,中国的崛起是江苏媒体发展的机遇,西方国家传统媒体公信力下滑是江苏和中国媒体扩大海外影响的突破口。为此,江苏和中国内地的媒体应适时打造英文传媒平台,要敢于在英语世界“刷存在感”。朱小棣还提到“如果江苏出一个‘紫金传媒’,并能打入华府,海外苏籍华人都会很自豪”。此前,江苏传统主流媒体和外宣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不少成果,但在新形势下,对江苏的形象传播也必须进行新的探索。
燕志华认为,媒体和经济、政府的互动方面,浙江一直很令人佩服。江苏和南京的形象传播一直做得并不是很好,以号称首位度的南京来说,城市形象定位一直摇摆不定,每隔几年就更换一个主题,导致城市不能形成稳定品牌印象,不能构成文化资本,其形象宣传也是在青奥会之后,才上了一个台阶。裴雷表示赞同,城市的形象定位上也不统一,导致了媒体对其宣传也不能集中发力。燕志华认为,城市是有品牌的,因此也应该学会进行公共形象危机公关。比如,南京近年来发生多起负面事件,如“彭宇案”等,给城市形象带来打击,形象修复是个大问题。
在紫金传媒论坛上,阳光媒体集团主席和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杨澜在演讲中认为,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向世界传播中国,江苏已经有了很多好故事,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江苏走出去的或者今天仍然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故事,要用合适的讲故事的手段。
燕志华表示对杨澜介绍的经验印象很深刻,这实际是从宣传到传播,从宣传到舆论的过程,讲故事就是传播和影响舆论,而不是传统的宣传。讲故事有很多种,第一关键是找到故事,第二是学会讲。胡翼青将这个观点更深化了,认为故事一定有效的观点与一定无效的观点同样是无效的,与其说讲故事是学会的而不如说是悟到的,千万别神话故事。国外有影响力的故事都是异常的,他们新闻教科书上新闻价值的第一要素是异常。而现在讨论的讲故事可能落入内在东方主义的窠臼。
燕志华认为目前中国形象传播的意识已经在增强,但是方式还是很生硬,比如我们在美国时代广场花钱做广告,有了意识但没做好。我们更应该学习纽约时报那种话语体系,就是从一个小切面入手,谈出一个大道理。而现在惯于喊大口号,结果别人扭头就走。做好形象宣传,传统媒体是一个方面,但是更多需要新媒体,网络媒体和年轻人。总之,就是要求击中人心用真实与诚意去传播,比用技巧与说辞要好百倍。更多江苏解读:www.yangfenzi.com/tag/jiangsu
江苏媒体:转型浪潮中何去何从?
在传统媒体急剧转型和中国需要加强对外形象传播的大背景下,江苏媒体该如何行动?
不少研究员人员,江苏媒体也一直致力于加强对外传播。孔昭巍提到,江苏卫视从当初的栏目《非诚勿扰》在全球各个国家宣传和推广,到江苏广电集团参加各大电影节、电视节,输出影视节目,到与国外台进行合作节目,打造节目本土化的落地。燕志华对此补充,《非诚勿扰》是娱乐+平台影响力+国际化+人性化+网红主持人模式。可是实际每个节目都有生命周期,非诚勿扰也进入了平台期。这需要继续创新,拿出新的节目品牌。未来的媒体,应该是传统媒体做内容,而新媒体巨大平台负责分发和传播。
来自于江苏广电集团的研究员王宁也认为,一直以来,江苏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与转型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是有成绩、有作为的,为中国的媒体转型与形象传播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的。仅仅是《非诚勿扰》对中国传统婚姻和家庭价值观念的梳理、定位和传播作用,就已经有目共睹,甚至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课题案例之一。所以,江苏媒体人应当有自信、有担当、有所作为,讲好江苏故事、传播江苏精神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王宁也指出,也必须看到江苏传统媒体在做形象传播时的不足。如传统媒体做江苏形象宣传时,尽管也用了VR、航拍、3D等新技术手段,但是话语体系和逻辑思维仍是传统媒体的那一套,对网络受众而言很陌生,有距离感。因此,如何用细微的观察、感人的事件、生动的描述、启发性的探索来剖析事物的本质,形成受众自我判断,这是我们所欠缺的。例如,阿米尔.汗在其电视节目《真理战胜一切》中所做的一样,借助媒体的力量,用媒体的真诚、良心和担当来改变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他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有利形势,抓住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做强互联网软实力,实现融合发展的办台目标,真正做到媒体转型与深融,我们的广播、电视、电影才能够讲好江苏故事,传播江苏形象。
来源:紫金传媒智库(微信ID:zijinzhiku)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全球江苏乡贤齐聚,共话媒体融合与创新
“约在江苏,共筑梦想”,5月20日上午,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开幕,本次大会以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举办,邀请了江苏籍和在江苏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知名人士,以及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获得江苏荣誉公民、江苏友谊奖的外籍人士。下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紫金传媒论坛在江苏广电总台演播厅举行,这也是江苏发展大会九场分论坛之一。本论坛以“新闻传播创新”为主题,全球媒体的业界精英及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融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创新”和“国际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创新”进行高层对话,为促进江苏新闻传播业的创新与发展聚力聚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燕文,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洪慧民、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王雪非等出席会议。
在上午开幕的江苏发展大会开幕式演讲上,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用大篇幅来论述,海内外的“江苏人”是江苏现在转型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可信赖的支撑,江苏是一方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热土,是全国资源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地方。此次邀约海内外的江苏人回家看看,共叙乡情友谊,把共同的心愿凝聚成江苏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下午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琪主持的紫金传媒论坛中,无论是嘉宾主旨演讲还是圆桌论坛发言,乡情乡愁元素仍然贯穿其中,全球媒体的业界精英及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不仅表达了回到家乡的深情,更是从不同角度对全球融媒体的创新与发展提出建议。
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从内容创新、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等不同角度对媒体融合发展给出建议。香港新闻工作者联合会会长张国良在发言中就提出,可以建立起江苏媒体界的“朋友圈”,互通声息,相互呼应,形成合力,共同策划包装有针对性的、既能配合家乡发展又受到海外欢迎的议题,讲好江苏故事。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也指出,需要用讲故事的手段来向世界推介中国,尤其是有争议的故事更能引起受众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媒体人不仅要学会讲中国的故事,更要学会讲世界的故事,才能真正向世界推介中国。
在紫金传媒智库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主持的圆桌论坛“融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创新”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教授指出,新媒体时代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和新闻记者可有可无,当事实模糊、信息真假难辨时,更需要有公信力的专业传播机构和新闻工作者为大众提供事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鲍洪俊提出,媒体深度融合时,需要传统媒体做好自媒体平台、体制创新、重回内容为王,尤其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更是要以优质的内容取胜。这一观点也得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杜骏飞教授的认同,他提出在如今的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从相持阶段到主流媒体反攻阶段,且由于受众原子化、分众化、个人化,融媒体时代正走向“用户+”的阶段,当我们谈媒体融合时,其实是在讲“用户+”。在圆桌论坛“国际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创新”中,江苏省广电总台台长、江苏省广电集团董事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院院长卜宇表示,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主流媒体更要走向国际化,不仅是内容、编播、制作要走向国际化,人才也要走向国际化。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苏州创博会:南京文创产业领先全国,到底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
➤ 未来媒体峰会视频|清华大学教授沈阳:大数据之美和智能之力
➤ 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江苏省副省长、公安厅长王立科要求用法治引领公安工作创新发展
附件与会嘉宾:
王义强(纽约宝五堂主人、中国画收藏家)、徐鸿明(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何加正(邻里中国网总裁,原人民网总裁、原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周梅森(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国家一级作家)、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徐慨(南京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紫金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玉成(现任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许世清(目前担任香港永隆银行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许波(现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钢(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兵(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江苏省金融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唐臻怡(现任中信里昂证券公司董事长兼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成员)、唐锡南(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周光宏(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绍良(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谢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储伟(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的会评专家)、张荣(山东大学校长)、陈银新(江苏省政协第十一届海外特邀委员,澳大利亚江苏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现任上海澳特雷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殷一民(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江(法尔胜泓昇集团董事长)、陈杰(现任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首席信息官)、许敖敖(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校监顾问,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岳宁(RutgersUniversity罗格斯大学物理主任)、陈丽婕(美国联合国际财务集团董事总经理、南京麒麟中以科创中心董事长、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史才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湖南大学985工程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民助(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吴大伟(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亚太区运营副总裁)、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明(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和国际著名的热带气象学、季风、台风以及气候动力学研究专家)、史一安(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蒋浩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汽车用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陆亚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马季军(现任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我国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邹湘坪(第九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周志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2008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管又飞(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美国Vanderbilt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唐勇(上海新三体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军祥(工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威尔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明(南京南瑞集团公司电网规划分析首席专家)、顾宏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双聘教授)、倪道宏(有能集团创始人)、范建林(无锡新硅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 “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江南大学特聘教授)、蒋欣泉(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袁寿其(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委员)、尚建荣(江苏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江苏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朱棣文(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荣智健(隆源企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沈向洋(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赵厚麟(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金立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任行长)、贝建中(美籍华人建筑师)、贝礼中(贝氏建筑事务所创办人)、唐英年(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
张军(美国杨百翰大学法学院博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师,美国国际法专家)、沙祖康(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杨名皓(美国奥美集团名誉全球董事长、江苏省荣誉公民)、何志刚(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王存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口腔生物学和医学系主任教授)、张永珍(香港永兴企业公司总经理)、于秋林(美国纽考钢铁公司副总裁、总冶金师)、孔繁捷(德国大陆集团贝内克长顺生态汽车内饰材料(常州)有限公司电气经理)、尤岩(巴西江苏同乡会名誉会长)、方仁德(江苏省政协委员、肇丰(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牛大鸿(新加坡鸿基大业集团董事长)、王恒(南京金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士林(华源(越南)管道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玲(咏藜园饮食集团董事长、香港江都同乡会会长)、王永东(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兼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王惟天(允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邓晖(美国虹软公司总裁兼CEO)、邓文迪(曾任新闻集团亚洲卫星电视业务副主席)、叶萱(中国电信集团(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田北辰(纵横二千集团主席)、孙进(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天津市江苏商会副会长、天津爱码信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曦(苏州九龙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雷(江苏正和方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裕华(法拉利中国俱乐部意大利意中交流协会主席)、朱瑞凯(江苏省政协特邀代表、美国环球集团董事长)、过志敏(无锡泰诚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严浩(日本中华总商会会长、日本EPS公司会长)、严陆根(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吴春台(国乔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无锡商会会长)、张琪(荣世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董事长)。
张建洲(上海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旻(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副理事长及江苏分会会长)、李昱(奇遇联合酒店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李巧云(美国旧金山硅谷高科技中心的索菲亚大学校长)、李君宁(美国Theravance生物医药公司副总裁)、李建红(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兼任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副主席)、李冠赫(香港冠燊国际商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广东扬州商会会长)、杜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寻鹿出国(Route)教育咨询公司经理)、杨宜南(江苏富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红卫(澳大利亚徐州总商会会长)、贡毅(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津通集团董事长)、闵卫国(南京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陆建飞(安哥拉南通商会会长、中国远东投资集团总裁)、陈征(环球数码集团执行董事、行政总裁)、陈玉东(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志列(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其华(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宝生(中恒动力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哲(允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黎明(中城千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城文化旅游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林群(现任香港上市公司荣丰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加拿大上市公司Adex Mining Inc.董事、新加坡上市公司健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香港船东会董事、香港博爱医院副主席等多项职位)、苗庆(澳大利亚绿色国际集团执行董事、澳大利亚徐州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查美龙(查氏纺织集团董事)、胡晓明全国人大代表、香港菱电发展有限公司主席)、荣明杰(江苏省政协委员、香港中信泰富公司执行董事)、荣康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副总经理兼资讯长)、赵式明(华光海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赵国雄(上海市政协常委、香港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钟敏敏(永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庆年(讯达科技企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玉民(顺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陶玉梅(南京陶玉梅服饰设计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建党(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执行副总裁)、曹克波(江南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景浓(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福建祥龙集团董事长)、程正昌(美国熊猫快餐餐饮连锁集团总裁)、鲍珉(澳大利亚亿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成华(美国华源国际责任有限公司总裁)、蔡俊明(澳大利亚江苏总商会副会长、江苏省烹饪协会副会长)、潘政民(江苏省政协特邀代表、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魏云峰(宿迁波尔高压电源公司董事长)、王静(美国因特尔公司总监)、王传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外专局“干旱区水体污染监控技术”创新国际团队负责人)、贝恩德·乌尼曼(南京大学教授)、刘百宁(德国百宁咨询公司董事长)、孙宏志(UBC大学高级工程师)、朱嘉(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朱沛志(扬州大学江苏特聘教授)、朱远源(澳中百奥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约瑟夫·威格曼JosefVoglmeir(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苏友谊奖得主)、许崇育(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吴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蒙特利尔大学终身教授)、吴智深(日本茨城大学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翔(美国工程院院士)、张东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张建华(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洪国(美国MicroXactInc.产品部高级科学家)、张祥成(徐州英剑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立(德国联邦劳动管理总署 高级工程师,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客座教授)、李键(张家港英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磊(日本法政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政德(苏州澳昆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桂根(南京大学教授、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教授)、肖敏(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花放(江苏省特聘教授、美国EMORY大学客座助理教授)、陈铮(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然资源部资深科学家)、陈明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陈德亮(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杭渤(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罗德平(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院长、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郑维义(南京应诺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苏诺佰奥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歆(思特亚亚洲总裁、世博文豪主席)、祝京旭(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两院院士)、费扬(江苏奇能电池有限公司)、赵晓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英国材料研究院成员)、唐永春(美国加州能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夏兴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徐建伟(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科研局)首席科学家,新加坡科研局材料与工程研究院战略研究委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副教授,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热电项目主管, 新加坡国立化学会理事)、栾尧(东京大学社会基盘学系混凝土研究室特任研究员)、顾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Zenomics生物制药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顾忠泽(长江学者,“十一五”863专题专家组成员)、高雨青(微软互联网搜索工程院(西雅图)技术总监、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黄齐洪(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Wistar研究所终身副教授、呼呼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景建平(江苏侨商投资企业会副会长、苏州工业园区凯蒂亚半导体制造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向前(国际著名女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谢宇(美国科学院院士)、谢亿民(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院院士、常州工学院兼职教授)、翟国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尹晓煌(美国西方学院校长顾问、系主任、终身教授)、孙浩良(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校务委员会主席)、何勇(联合国中文组组长)、吴缚龙(伦敦大学巴特雷特规划系讲座教授)、李克(南京大学日本校友会会长、JCMS株式会社理事长)、李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终身教授)、杨耀忠(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陈杨国生(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澳华研究学会会长)、赵艳云(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曹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资深专家、博士)、黄严忠(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葛汉彬(日本名城大学教授)、乔澍溪(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博士后)、全丹毅(美国爱科赛尔制药有限公司首席科技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汤淑兰(欧洲中医专家联合会副会长,英国曼城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何为无(无锡傲锐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幼民(美国纽约医学院外科终身教授、移植及肝胆外科主任)、张维宏(国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金荣(哈佛大学医学院BID医学中心营养与代谢实验室主任、江苏省中医院客座教授)、洪专(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夏毅(美国Kaiser 医疗集团医疗管理,病人教育咨询;美国PVHMC(区域医疗中心)医护管理执行委员会委员,美国江苏总商会医疗委员会委员)、夏明德(美国强生集团资深总裁)、徐炜政(苏州康润医药有限公司总裁)、顾柏俊(墨尔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导))、魏庆义(杜克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王之一(旅美作曲家、获多项国际作曲大赛奖项)、尹乃菁(台湾节目主持人)、王泳涛(智锋传播公司总裁)、邓小俊(男高音歌唱家)、丛志远(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主任)、刘蟾(著名书画家,刘海粟美术馆名誉馆长(常州),刘海粟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常州),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名誉馆长(常州))、刘嘉玲(香港影视演员)、吴汝俊(日本京剧院院长)、宋歌(维也纳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张浩天(国际钢琴家)、陈允陆(日中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会长、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周洁茹(香港作家联会《香港作家》编委)、胡慧中(演艺人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徐扬(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终身小提琴家)、常晖(奥地利旅居作家欧中艺文协会会长)、曹俊(旅美画家)、葛亮(作家,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朱小棣(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华盛顿办公室副主任)、杨澜(阳光媒体集团主席)、邱岭(中国江苏省黄埔亲属联谊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连云港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第一届中国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国际日报社长)、顾宜凡(蓝海集团董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公共外交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高进(欧洲侨报社长、南京市政协海外特邀委员)、蒋天龙(美国纽约中文台总裁)、万广华(亚行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刘忆如(香港北威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金融研究院院长)、陆挺(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爽(光大控股集团总裁)、陈忠善(美国富国银行高级副总裁)、陈智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陈煜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建陵(香港广豪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香港南京总会会长、香港广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王富国(美国江苏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兼芝加哥商会会长、美国fargo公司 总裁)、韦祖良(澳大利亚托普地产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澳大利亚江苏总会会长,澳纽工商联合总会会长)、冯金鹏(中德测绘与地球空间信息协会理事长,留德人才交流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学进(江苏省政协常委、刘国钧文化中心理事长)、孙蒋涛(陕西省政协委员、澳门恒富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仲辉(南通世界通商总会荣誉会长、江苏赛城集团总裁)、吴昊(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吴惠秋(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宋瑞文(澳大利亚江苏总商会副会长)、张海(英国江苏同乡会会长、英国长城公司董事长、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张强(美西常州联谊会会长)、陆春茂(加拿大扬州同乡会会长)、陈慧钰(曾任香港上市公司“旺城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2年香港杰出青年工业家奖获得者;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香港文化促进会会长)、佴同涛(比荷卢江苏商会会长)、孟德建(中英科技文化协会执行主席)、姜镇英(美国华裔教授专家协会会长)、祝善忠(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费玉樑(荷兰无锡商会会长)、徐京(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部主任)、郭之柱(加拿大枫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陶亮风(美国华盛顿国际商会会长,Synchrogenix 公司副首席药政科学家)、曹一平(无锡市侨商投资企业协会执行会长)、臧幼侠(台湾振兴中华民族暨文经促进协会会长)、戴成方(挪威华人和平促进会会长)、贝斯(圣戈班(徐州)管道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张丽欣(江苏泰德医药公司董事长)、服部胜隆(日本池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钟声坚(香港仁恒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康明杰JerryCummins(莱尼电气线缆(常州)有限公司中国区高级副总裁)、曾昭孔(TanChowKhong)(超威半导体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蒋志君(江苏长泰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魏让方(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教师)、赵阳(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约翰尼 索特鲁普(JohnnySotrup)(丹麦埃斯比约市市长)、秦永恒(淮安市新马高级中学董事长)、丹尼斯·西蒙DenisSimon(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江苏友谊奖得主)、陈美银(徐州市彭城培智学校、江苏友谊奖得主)、顾佩琛(阿特拉斯科普柯(南京)建筑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元(台湾东森电视台副总经理)、杨文凯(日本中文导报社社长兼总编)、屠新时(美国《中美邮报》社长)、周兆呈(新加坡报业控股新兴市场副总裁 新加坡江苏会会长)、王敢(欧洲时报中东欧版社长,奥地利《欧洲联合周报》社长兼总编)、荆莉(JingLiUS国际传媒制作公司执行总裁、媒体人)、苏小元(西雅图中文电台董事长、台长)。
席与善(香港时事评论员)、倪涛(美国《新世界时报》董事长)、钱海芬(泛欧国际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柳怡(凤凰卫视资讯台欧洲新闻中心法国首席记者)、高纪凡(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惠(国际药用菌学会执行主席、江苏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南通世界通商总会会长、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协鑫集团董事长、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葛虎(美国斯诺阿尔法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荣虎(朗普科技董事长)、刘青华(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山大学兼职教授、苏州依科曼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胡水金(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留学归国千人计划))、刘骏(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副校长)、史抒庆(环球雅思(加拿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钱卓(美国乔治亚医科大学脑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翁富忠(美国国家环境卫星资料信息局遥感物理室主任)、丁玖(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终身教授)、周怀军(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终身教授)、朱运田(材料科学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教授)、顾黎辉(网舟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潘维大(台湾东吴大学校长)、阎云(台北医学大学校长)、卞兆祥(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创意研究院副院长)、丁正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利平(美国普渡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为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骆亦其(长江学者、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帅致若(美国亚利桑那州希望中文学校顾问)、孙博华(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教授,南非科学院院士)、陈增建(南京农业大学(留学归国千人计划))、武冬青(国际知名品牌凯密林克科技与产品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凯科国际控股董事局主席、凯密林克科技集团董事总裁)、钱福卿(福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守训(国民党中央委员兼考纪委委员)、瞿晓铧(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金以铭(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莉(特恩驰(南京)光纤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勤(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新宇(高德(无锡)电子有限公司集团首席财务官)、许占豪(森萨塔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良(博世柴油系统中国区总裁)、邓宁(英格索兰亚太区副总裁)、沈冲(达涅利冶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俞菊荣(苏州莱克施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高致远(华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建平(昆山西马克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卫国(大陆汽车电子(连云港)有限公司工厂总经理)、陶立山(帝斯曼江山制药(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庆和(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执行副董事长)、沈琦(江苏雅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亮(江苏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杰(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南通理事)、蓝耀华(苏州裕景泰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卯应(凯迩必机械工业(镇江)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宸清(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红雷(壳牌(镇江)沥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自力(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永贵(南京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仲光(阿德文泰克公司董事长,常州友机光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舒(旅美作家)、周永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人类学系教授)、耿忠(日本木兰创意文化发展株式会社社长)、朱德庸(台湾著名漫画家)、夏冰(澳大利亚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李孝松(美国乔治亚州卫生部副部长、州立医院院长)、宋学军(美国德克萨斯州帕克大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毛力(美国马里兰大学牙医学院教授、系主任)、卢山(麻省州立大学艾滋病实验室主任)、倪以成(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诊疗研究室主任)、谢仲淙(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讲席正教授)、陈端(挪威科技大学终身教授, 挪威国家工程学院院士)、洪海洋(美国中国儿童医疗基金会主席、南京大学兼职教授)、裴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实验室主任)、荣智权(上海商业银行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丁午寿(江苏省政协常委、开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学文(美国世纪发展集团董事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工作顾问、北京侨商会常务副会长)、王伯元(中磊电子、怡和创投董事长)、徐旭东(台湾远东集团董事长)、刘丛强(原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副教授)、柳芳(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南大校友))、巢毅敏(东英吉利大学终身研究员,博导)、黄双武(苏州科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甄崇礼(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黄文勇(澳学集团总裁)、李仁良(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生院教授)、RudolfMaier(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坤平(驻多米尼克大使)、梁子才(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钢(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教授)、鲁红兵(美国德州大学达拉分校机械系副主任、讲席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讯院士,南京纳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耀军(贝卡尔特亚太区副总裁、贝卡尔特江阴首席总经理)、程星(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苏大校友))、李玮(加拿大捷达集团董事长、加拿大联邦总理办公室亚太事务顾问)、盛品儒(江苏省政协委员、戴我联盟科技有限公司始创人)、陆汉斌(捷克通航发展公司总经理,捷克华商联合会副会长)、陈林龙(现任中国光大银行香港分行行长、香港银行学会副会长、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杨高才(城投(中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赵剑华(原中国男子羽毛球队运动员)、李昌钰(纽黑文大学副校长,终身教授)、沈小宁(江苏艾迪药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千人计划)、陈依军(南京碧迪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千人计划)、王小良(苏州良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监)、陆荣健(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维新(台中博物馆馆长)、张冠中(徐州市台商协会会长)、张珩(台湾精准医疗品质策进会理事长、台湾灾难医学会理事长与逢甲大学董事)、刘沛勋(国际洪门世界总会主席)、段律文(加拿大华侨,全国政协海外代表,富瑞(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达红(美国花旗银行私人银行执行董事、基金经理)、戴月娥(西哈努克经济特区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浩(H. howard Shen Professional Corp. – President & Partner)、田飞(全国政协海外列席委员、澳大利亚帝都集团董事长)、乔澎(新纪元发展有限公司顾问)、朱钰峰(苏州市政协委员、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方文建(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副行长)、DavidWarth(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研发有限公司运营及科技副总裁)、傅伟(南京侨鸿国际集团董事长、总裁)、胡红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海澄(加拿大大中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袁亚康(深圳市康成亨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长期特聘教授;任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精确医疗学科首席科学家)、张健(无锡APEC商务协会会长、无锡电仪集团董事长)、唐南珊(休斯敦Tanox公司创始人)、焦佑伦(台湾华新丽华集团公司董事长)、戈峻(苹果公司全球副总裁)、顾纯元(ABB集团高级副总裁、ABB中国董事长兼总裁、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林铭田(南京市台商协会会长、 台湾中卫科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南京银杏湖农业观光休闲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庄芳容(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宏昌(盐城乔胜机动车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泓任(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纪阳(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殷潇潇(BromleyCapitalPartners高级合伙人)、杨兵(瑞士银行董事总经理、瑞士投资银行亚洲能源组主管)、佘小铁(现任珠峰衡动资产管理公司总裁、珠峰人寿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总监)、翟普(守正基金(香港)行政总裁)、严海(北京科信美德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霄雁(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裁、千人计划入选者)、林熙乾(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千人计划入选者)、谢涛令(苏州海博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千人计划入选者)、戴一凡(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入选者)、徐玉海(美国奋特国际集团总裁、江苏省侨商总会副会长)、胡正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教授、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夏铸九(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东南大学童寯讲座教授)、翁以登(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傅益瑶(画家)、张国良(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香港历届荣休全国政协委员总召集人,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顾衍时(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专家局美中人才交流基金会理事)、唐凯千(巴中工商总会会长)、吴有义(美国北加州江苏商会暨江苏同乡会会长, 美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张大荣(旅法苏浙同乡会会长、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荣誉会长)、阿龙·切哈诺沃(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高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印海燕(江苏理士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卫新(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阿斯利康制药公司中国区总裁)、潘红星(凤凰卫视公司顾问(政府事务))、李建平(日本专修大学经营学部教授)、徐晓峰(美国詹姆莎国际集团董事长)、王震亚(NORTHGROUPPROJECTSPTYLTD(北方集团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糜征孚(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名誉主席、澳洲天同餐饮集团董事长)、刘佳炎(博士,创斯达集团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首届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程远(美国远程集团董事长)、冯刚(香港城市大学署理学务副校长,教授,南航校友)、舒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樊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和自由大学夏洛蒂医学院教授,德中分子医学和分子药学学会会长)、朱为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终身教授)、王骏(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健(美国关岛大学食品科学教授)、吴建平(AlbertaUniversity教授、江南大学校友)、崔武卫(加拿大农业部科学家,Guelph大学兼职教授)、杨一奇(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授)、张克非(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终身教授)、董洪标(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材料学科研究主席、英国莱斯特大学终身教授)、余艾冰(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长江访问学者、东南大学联合研究院院长)、滕乐法(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正教授、江南大学商学院院长)、李义(美国康涅狄大学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赵方杰(南京农业大学(留学归国千人计划))、钱忠明(香港理工大学主任、南通大学校友)、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程根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陈少强(徐州同鑫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徐建(美国康明斯公司(排放处理技术及流体工程技术)高级顾问、专家;美国超高压水射流技术首席科学家)、刘靖峰(美国deepcam,联思普瑞(武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米芒教学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俊(江苏亚盛医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CEO)、章安强(南京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丁(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丁健(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丁长峰(万科集团副总经理)、丁玉龙(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丁向群(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丁佐宏(月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丁劲松(海泰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学东(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荣军(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所长)、丁家宜(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于俊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技委副主任,国防重点实验室专家委主任;某工程副总设计师)、万仕同(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总编辑)、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伟明(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马建平(中粮集团副总裁兼蒙牛集团董事长)、幺宝刚(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干(著名文艺批评家)、王坚(中国证券报副董事长)、王林(中国工商银行纪委书记、党委委员)、王俊(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莉(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文其(上海森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泽(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院长)、王正忠(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党组书记)、王争鸣(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兴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安忆(当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王红阳(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王希勤(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劲松(和铂医药 首席执行官)、王昕朋(中国言实出版社社长)、王明华(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济武(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紫光股份董事长)、王晓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晓锋(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原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王家骐(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继旭(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
5月27日,由观媒(传媒大观察)主办的第三届观媒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省级党报集团高层、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总编辑、新媒体领袖、学界专家、企业家等上百位嘉宾相聚浦江论剑。
作为国内媒体业内最顶尖的盛会,第三届观媒峰会特别呈现“媒体的名义”主题沙龙论坛,一点资讯总裁、凤凰网联席总裁陈彤;新京报社长戴自更;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林联袂登场,五位大佬巅峰对话,纵论传媒行业走势,掀起内容与技术谁与争锋的头脑风暴。江苏卫视主持人赵丹军主持对话。这场对话的实况并没有直播。
今天,传媒大观察(id:bigmedianews)独家推送巅峰对话精编实录,呈现五位媒体大佬的激扬智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做媒体有很多事不足以对外人说
主持人:在座的都是大佬级的人物,经历了媒体的起伏,有着非常资深的媒体经历。各位是否可以把这些年做媒体的经历,用一句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在这其中,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一点资讯总裁、凤凰网联席总裁陈彤
陈彤:这几年变化好快。三四年前我还在互联网的时候,看手机端内容已经看不下去啦。这不是新闻呀?!和15年、20年前相比,我们认为的新闻基本就是受众接受的新闻啦。可以说我选择了逃避,逃避到一个相对陌生而轻松的行业。因为各种原因,我又回来了。刚才您说一句话形容,百感交集,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主持人:从事媒体这么多年,百感交集。徐总这么多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您刚才说混了20多年,越来越老了,但是我觉得您没见老。
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
徐世平:确实,业界做过20年的不多了。陈彤不算,中途跑了。现在还在岗位上坚守的,我们叫“骨灰级”人物。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做互联网差不多有18个年头了。原来我经常写文章,总结这些年的心路历程,经常用筚路蓝缕来形容,很艰辛。至于说长得年轻,其实我也不年轻,主要是心态好。只有心态好,才能平复自己的心。
主持人:戴总,刚才您说到传统媒体,新京报创办到现在有14年的时间了,您几乎一直在这里,没有改变过。很多人说难以坚持,您怎么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这么有声有色?
新京报社长戴自更
戴自更:做媒体还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意思,可能我也坚持不下来。同时,(做媒体)也是有挑战性的一个职业,没有挑战性,每天都是重复的,可能也没有意思。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职业。我们看到过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晚报的崛起,一直到本世纪初,慢慢走向衰落,整个过程我们都经历过。人在其中,有的时候像坐过山车,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从原来的报纸到网络,到现在的移动端,再到视频、直播等等,这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作为新闻人可以全程的跟着这个时代往前跑也很有意思。当然,还有很多徐总讲的“筚路蓝缕”等不足以对外人说的事情。尤其是我这样的,不高兴的事太多了,数不胜数。我觉得在中国做新闻,注定你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但有的时候想,为了有一些自己渴求的东西,还是值得的。
主持人:觉得很多东西还是难以坚持,做不下去。您觉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陈彤:我特别同意戴总所说的。卖手机、卖电视的时候(陈彤离开新浪后加盟小米公司,编者注),我就说金正男死了和我没有关系,但是我回到媒体,他的死就和我有关了。我可以参与报道,作为比较权威的人士,以专业角度在饭桌上扯这件事,这就有意思了,这是我的擅长。
媒体融合要借着“互联网+”来改造我们
主持人:每个人各自的“意思点”不太一样,我们会找到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刚才也说到,在座的好几位都是从纸媒出来的,接下来请问董总,您如何看待纸媒的发展前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林
董林:关于纸媒的发展,刚才也说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我在想,我们是否还有一个更大的不确定性?融媒体、融行业,现在东方网和上海银行签约等等,已经是一个生态圈。我觉得我们要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就是我们放开,不要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新闻媒体。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非媒收入达到了65%,媒体收入仅占35%,我们也在做文化+旅游、传媒+财团,投了不少亿在金融机构里面。同时,媒体内部的融合也在做。6月1日是河南日报创刊68周年,“中央厨房”也要上线了。我觉得媒体应该敞开胸怀,拥抱更多的行业。实际上,媒体的行业界限在逐渐的模糊,我们可以更多的进入新兴行业、第三产业。
主持人:您是说纸媒的发展只有不断的融合才会走出这样的道路?
董林:媒体和互联网的融合,不能仅仅是小圈子的融合,我觉得还可以放大,有更多的融合,特别是借着“互联网+”来改造我们。实际上,互联网为我们打造了非常好的平台。
主持人:刚才说到了融合,请问陈总,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和很多人一样,都是跨界媒体人,而且跨了特别多的界。刚才我们所说的“融合”,这也是相融合。您每次跨界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挑战太大难以应对?
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
陈朝华:我一直在做媒体,一直把自己作为新闻人。我92年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周末》,95年到97年创办了南方周末上海记者站,97年参与创办《南方都市报》,98年到2013年见证了都市类报纸15年的辉煌,2014年做南都报系总经理等等,不管在哪个岗位都管内容。
2015、2016年转型进入互联网,从互联网公司,再去看一些传播,会有一些变化。当时我说我一是年纪比较大,二是不懂英文,不懂技术。那时候我45岁,当时他们和我说你不用讲英文,你做内容就可以了。现在又到了北京时间,如何定义呢?他们说是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要建设新兴的主流媒体,北京时间奔着要建中国新兴主流媒体这个愿景去了。我会选择这边,因为这里有视频牌照、新闻信息一类牌照,我们可以做一些原创的东西,这是幸运的地方。
北京时间虽然刚刚起步,但是360公司导入了非常大的流量作为支撑,虽然我的title一直在变,但是我做的事情一直和内容有关。要说做了多少年,有什么感受,95年我在南方周末,每周开例会,经常怀念当年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
主持人:陈总,刚才说了百感交集,这是一路走来最大的感受。东方网10周年庆生的时候,您来上海参加活动了,没有去参加重庆方面的一个会议,一定是觉得互联网领域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才会往这边走?
陈彤:因为我和徐总熟,和重庆不熟,呵呵。感触较深的一点,我离开媒体两年的时间,还是会有不少媒体朋友是会经常吃饭的。和很多以前的朋友交往很少了。北京的朋友不用说,但是徐总、董总,即使我离开媒体一线,我们一年至少可以喝一次酒。所以说,有些朋友还是要悉心维护的,不能趋炎附势。当然,早年多下基层,接触一线,广交朋友更为重要。
“技术在提高效益这块要比内容强很多”
主持人:刚才说到了关于内容的问题,陈总说他那时候就懂得内容,其它的都不懂。那么请问各位,在现在的媒体发展进程中,尤其是现在的融媒体产业的竞争中,您觉得内容和技术,你们更看重哪个?真正决定胜败的应该是哪个?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陈彤:这是一个大俗套的问题,在哪里都问。但是有没有一个人敢吹牛说“我懂内容”,我觉得这个话题有点大。因为用户的需求也不一样。15年前我敢吹牛,我认为这个新闻很重要。现在不敢了,可能这个新闻别人一点都没有兴趣。新闻要改成内容,改成阅读材料,这方面的变化最大。
陈朝华:相对技术而言我懂内容。从我现在负责的平台来看,我觉得技术肯定在提高效益这块要比内容强很多。过去我在传统媒体对技术不太懂,在搜狐时,从内容角度,有些内容需要实现时,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包括我到这边来,当时有人和我说,现在做内容也没有什么好做的,转型做产品经理可能比较有意思。现在有一个机会,代表做内容的人,至少是在我们团队里面产品技术,提一些来自文科生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听一部分。因为很多公司,产品系同学的一套逻辑,不一定和做内容的吻合。我有些感触,技术在提升效益这块是很重要的,在产品创新、用户体验方面,包括要讲一个准确的答案,技术的重要性要比内容大一点点。
主持人:戴总是否会有不同的看法?
戴自更:我觉得技术和内容,要看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像徐总、陈总这样的,他们身处互联网平台,技术显然很重要。有了技术,才能把我们做的内容放到他们那边,得到更好的传播,传播的效果可能会提高。以“内容为主”的人来讲,可能还是要把内容做好,这是我们的专长。
刚才陈总、徐总讲了专业主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说明我们做内容,还是要把内容的专业性做得更到位,更好,再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分发、传播,这也是一个办法。
主持人:早餐的时候,我也和一些同行们聊,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技术为主的。也有同行说,做互联网,最开始的时候更倾向于技术,但最终还是要走向内容为王的道路。这个徐总认可吗?
徐世平:准确的讲,媒体的传播、技术的赋能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这么迅速的前提下,技术赋能相当相当重要。第二句话,从媒体的角度来讲,头部的内容议价能力越来越强,这也是近年来的事实。所以,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因为今天是媒体论坛,在座的有很多是来自传统媒体和有传统媒体基因的新闻网站,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技术是严重匮乏的。从我们当前的业态来讲,技术更重要,我是这么理解的。
“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失误是跟风”
主持人:今天之前,我们分享了东方网的很多胜利成果。有没有失败的经历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让我们从中得到经验。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徐世平:我记得我们一个周年庆的时候,内部有一个讲话,没有讲成绩,都是讲我们的失败。我自己总结,我们最大的失误其实就是跟风。东方网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什么活都干过,什么事都干过。所以,我们做媒体需要盯紧风口,但是不能成为跟风者,我们应该成为追梦者。
我们把这10多年来所有跟风做的事情梳理了一遍,花了大量的时间,关了很多我们不擅长的应用。也就是说,吃了15年的苦头才刚刚悟出一些道理,互联网行业有多难?这样说你们就明白了。
陈彤他们做博客,我们也做博客;他们做社区,我们也做社区;他们做邮箱,我们也做邮箱。投了很多钱,现在都关了,因为这不是我们所擅长的东西。我们后来明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徐总说,这么多年来最大的失误是跟风,这其实也是提前给在座同行一个经验教训。我们要找到最适合的事情,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大家经常看手机,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也是最大的弊端。融媒体时代,是否人们已经无法离开手机?
陈彤:我认为手机更多的是消耗了大家的生命和时间。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看了什么东西?可能大家现在已经忘记了。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的时候,我们约个饭,一个电话就把饭约了。发短信,不到3分钟把饭约了。微信时代约的饭,怎么也得一两个小时吧?本来很简单、可以很高效完成的事情都成这样了。很多人3分钟一看手机,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估计一段时间之后会好转。像周末,我半天或者是两三小时可以不看手机,我觉得很幸福。
主持人:网络媒体应该给受众提供更有价值、更有营养的内容?
陈彤:没有那么多更有价值、更营养的东西。周末的时候,有的时候听会儿古典音乐等等,不要有什么主持人的解说,纯音乐听听就行了。我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大家会慢慢的、理智的使用手机。现在“病态”感觉更多一些。
纸媒突围要打开变现和跨界融合的任意门
主持人:戴总,您的报纸这么多年来一直发展得很好。您感觉有危机吗?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戴自更:危机感很大,好的时候我们一年利润有1.6亿,去年是4000多万。我想,再往下走的话,是否也要进入到亏损或者是不挣钱的境况?很难说。但也许能够找到一个变现的途径来弥补报纸本身的亏损。
我认可董总刚才的说法,媒体总是需要的,但可能需要跟传播方式结合起来。现在,对传统媒体来说,最大困境可能还是内容变现的问题。新京报总的来说没有太大问题,目前单报纸的广告投放大幅度下滑。我们可能比别的好一些,但趋势依然很严峻。
我们希望通过内容变现,来弥补报纸广告下滑的部分,但这条路比较难走。要建立好的媒体生态,必须要把原创内容和平台互动结合起来,我为平台提供好内容,平台能够支付我们相应的补偿,这样才可以把整个媒体生态往前推进。新京报正致力于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版权方面的坚持,可能还是要比其它媒体更讲究一些。
主持人:说到纸媒的突围,也说到了跨界融合,董总说坚持跨界,融合才能有发展、有出路。您觉得这个融合,关键是什么?如何融合?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董林:刚才您提到内容和技术的重要性问题,我认为,不同的人,看的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刚开始发展,技术很重要,之后的技术就是傻瓜型、智能化的,这时候内容就很重要了。不同发展阶段,看的东西不一样。
至于媒体融合,我认为还是要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刚开始做互联网,那是1998年,一开始我们在体制内觉得什么重要?资金重要,没有钱做什么?后来觉得不是这样一回事,我们觉得技术重要,有技术也不行,再后来觉得是体制机制,一定要突破才能干成。
再之后是经营、文化,再后来是媒体融合的生态环境最重要,就像你呼吸的空气一样,就像你所有的动作和肌肉记忆,都要是融媒体化的。一定要互联网化、融媒体化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融合。
媒体走向的整个环境并不那么乐观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想请几位做一个预测和判断。媒体今后的发展会是怎样的态势和走势?你们的感觉,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媒体会走向怎样的开始?戴总刚才说到了报纸的发展前景,您预计媒体界下来会如何走?
戴自更:我对整个媒体的环境不那么乐观。媒体,在国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做了30多年媒体,一直在思考这个事。一开始明白,后来越来越不明白了。媒体,是产业吗?是一个文化现象?还是生态里面的一环?好像都不是。放在大的宏观环境下,是遵循新闻规律重要?还是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重要?我总认为这个事情很纠结。难道新闻规律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吗?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允许新闻规律的存在?每天为这件事纠结的时候,我觉得非常痛苦。
主持人:这样纠结的状态下,如此痛苦的状态下,你的报纸还可以做得那么好?
戴自更:痛苦时候,才可以产生好的作品。艺术家也非常痛苦,但痛苦中出来的东西,可能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因为是原汁原味的。
主持人:著名的画家、音乐家,很多时候是处于分裂的状态。
戴自更:媒体大框架没有明确的前提下,让我们做很多事情都觉得有些茫然。也许陈彤或者是徐总,他们搞互联网的,对未来媒体情况更清晰。但我这个做传统媒体的人,总是处于纠结的状态。这是中国当下或者说一段时间以来媒体痛苦的东西,我觉得如果这个东西解决不好,对整个媒体生态、媒体前景可能都比较迷盲。
主持人:您觉得这个痛苦状态会持续多久?
戴自更:我想我退休之前,至少一直会纠结。
主持人:您觉得会一直纠结到退休?
戴自更:我是开玩笑。我做媒体这行的时间长了,确实不太乐观。可能我对新的科技知识、新的媒体了解不到位。这段时间,有时候我会接触创业投资,看到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未来的发展,我的脑子当中觉得越来越悲观、越来越不知所措。
主持人:我们听听其他几位的看法。
陈彤:我觉得记者是一个很高端的事情。我还没有拿记者证,但是人人都是发布者,10多年前我就这么说,当然我不是第一个说的。
特别是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太容易了,传播的门槛降低了很多。刚才我在急速的思考,现在只有一种情形传统媒体有优势,就是内部会议。有些通告,现在可能传统媒体还有优势。
徐总以前是知名体育记者,以前大家看电视,一线体育记者特别有优势。现在,我坐在家里可以看几万公里外的巴西足球。我需要采访的话,你只需要和足联有些私交就可以了,不用去现场。所以,媒体可能留下来的,只有像新京报这样最顶尖的。
再比如说,中国媒体很多,电视台包括县级台有3000多个,但是美国呢?没有几个。媒体,本身也会“去中心化”,会出现一些小作坊,UGC会变成PGC,单独的UGC也特别难,UGC做火了一定是PGC,这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
再说得更细一些,短视频是一个发展方向。5G的到来会比大家想像的快。进下半年很多人会用5G手机,速度快,资费非常便宜,少到你没有必要再用WIFI。那时,视频内容的门槛就很低很少了,做这个方面我觉得可能还有点意思,这是一个趋势。
主持人:陈总,您如何看直播平台?
陈朝华:我对直播并不是非常看好,我一直认为直播是耗流量产品,而不是拓流量、拓用户的产品。所以,一定要有大平台出现,而且最好有付费用户。
我在互联网的时间不长,我觉得年底或者明年,所有的信息流,所谓的个性化推荐,智能分发等等,可能是标配。不管是平台型的执行应用,还是做地方或者垂直领域的应用,基本上都是标配。变标配之后,就没有故事好讲了。
接下来,专业表达和跨平台整合的精细经营能力,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新机会。不一定说只能靠自己平台内的商业变现方式,媒体这块可能只是很小一块。昨天、前天,我和南方报业的老同事说,现在我在互联网做了2、3年,再让我做传统媒体,我觉得传统媒体并不见得是活不下去。它反向整合能力很多,并不是要靠传统的变现方式、商业模式来存活,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主持人:传统媒体还是有很多的突围机会,只是如何抓住这样的机会?
董林:我还是对传统的媒体、内容的生产者持乐观的态度。就目前形势来讲,一定会逼着内容生产者进行内容升级,成为社会观察者、解读者,甚至是人类命运的解读者,因为人们需求在升级,内容生产一定会跟着它走。我们需要更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一点。
第二点,视频,肯定是下一个风口,而且现在也真是风口了。我有一种警惕,人脑想到的所有东西,视频一下子全部满足你了,会不会使人类思维退化,导致人只会看电视、看视频了。强调一点,视频的发展一定不要放弃对文字的追求,因为那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源头。
主持人:徐总,你怎么判定接下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媒体大佬在对话现场
徐世平:我有一个观点,媒体这个形态是会一直存在的,媒体一定是以品牌作为重点的。然后,通过多终端来呈现,未来的用户可能更关注某一个媒体的平台,而不会去在意他是通过什么载体、什么媒介传达的。
专家也讲,地球上有三股基本力量,军事、金融、媒体,作为三股力量,决定人类社会向前的发展。媒体这个形态,既然是基本力量,一定是重要的。
但这里我跟其他一些嘉宾也有观点不同的地方,纸质媒体的形态一定是不行的。这个话我17年前就讲过,也有辩论。“毛笔论”,传统媒体越来越会像一只毛笔,不会消亡,但是用的人会越来越少,在座的有谁做记录是拿毛笔,没有,它存在,但是受众会越来越少。但是用户会用别的形态接受内容。至于下一个方向是不是手机,也有人提出来手机的时代终结了,下一个载体真是未知数。
李彦宏曾经说,他认为手机的红利快没了,手机时代终结了,但是媒体这个形态,媒体的力量始终会存在的,至于什么终端、什么媒介,我们是可以讨论的。但我觉得媒体的力量一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做媒体不用痛苦。
“物极必反,渠道变得廉价了,传播便捷了,但谣言和信息垃圾也跟着多了,真正创造有价值内容的还是传统媒体。”
南京峰会,融媒体崛起发声
企鹅号,头条号,一点号,大鱼号,百度号……有人说现在媒体已经进入做号时代和网红时代,未来的媒体就是由一大群网红个人平台和做号的自媒体构成,以个人为主的自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时代的主流。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趋势。昨天,在南京,来自传媒行业、学术界、科技界、传统行业等各界大咖举办了一场峰会,发布了一份宣言,重新彰显了“机构媒体”的力量,提出对未来媒体趋势的一种不同认知。
在6月16日召开的“融中国·我登场”ZAKER融媒体城市群南京峰会上,《楚天金报》《江南都市报》《现代快报》《辽沈晚报》《潇湘晨报》等来自全国的20多家战略合作媒体,以及学术界、科技界等各界大咖在峰会上就当前媒体业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共同探讨在融合跨界大潮下,各领域从业者如何把握趋势,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峰会最后,ZAKER与到场的区域融媒体代表联合发布了《ZAKER融媒体城市群宣言》。
这份宣言指出:
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关键期,机构媒体与互联网平台融合的新型产品业态不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也符合双方共通的价值利益取向。
机构媒体的重大价值在于内容生产力、连接力、影响力,而互联网平台则是促成三者升级合力的融合剂。在双方互有依赖的新型传播环境下,深度融合正是融媒体所赋予双方的崭新契机。
面对全新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市场形势,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媒体深度融合之路。
我们将共同致力于推动机构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之间实现更为紧密的跨区域、跨介质、跨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上共同建立有序共享、深度融合、健康发展的业务模式和行业生态,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格局。
资讯内容是媒体机构的核心资源和宝贵资产,我们乐见创作内容被更为广泛地传播,但 ” 先授权后使用、先授权后传播 ” 是内容传播行为的基本底线,也是版权使用的基本原则。任何单位及个人,凡使用融媒体城市群版权产品,须事先取得授权。
通观这份宣言,其核心在于三点,即认同机构媒体与互联网平台融合的新型产品将成为一种趋势;这既是机构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融合,也是机构媒体之间的互相融合;资讯内容是机构媒体的核心资源和宝贵资产,版权不容侵犯。
互联网普及之后,人类社会媒体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和这次峰会所主打的融媒体等多种新概念。在一般意义上,融媒体就是合理整合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比如一个大的传媒集团旗下有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态的媒体,以融媒体为目标,这些媒体都可以被组织起来将采编与经营打通,向客户提供综合性媒体服务,以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而在南京峰会上所表现出来的融媒体概念,则可以视为一种升级,是在共同的互联网平台(ZAKER)上,各地不存在直接利益竞争的不同机构媒体之间,三者组成战略联盟,以实现跨区域、跨介质、跨产业融合发展。
《ZAKER融媒体城市群宣言》的发布,标志着ZAKER融媒体城市群成立,也标志着在新一轮基于移动端的媒体大战中,一股新的力量之崛起,它们就是以ZAKER为牵头的区域融媒体机构群。
传统机构媒体影响力、生产力、连接力远远被低估
自媒体时代,传统机构媒体还有生命力吗?这是一个很多传统媒体人都在暗暗发出的问题。
在南京峰会上,来自传媒行业、学术界、科技界、传统行业等诸多大咖给出了与一般看法不同的答案,用ZAKER创始人兼CEO李森和在演讲中的说法是:“传统机构媒体影响力、生产力、连接力远远被低估”。
ZAKER 创始人兼CEO李森和在峰会上发言
这是ZAKER在2015年启动区域融媒体项目之后,在实际运营中得出的结论,在李森和看来,在用技术为机构媒体赋能,当机构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互联网传播规律相符之后,其迸发出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在ZAKER合作机构媒体的直播榜单上得到了体现。通过20家战略合作媒体榜单的内容对比,上榜的无一例外的都是接地气的地方新闻或者服务型资讯,在没有网红,也没有猎奇内容的情况下,一群从未上过镜的媒体记者生产出了最高2349383的PV,这无不说明“内容+技术”的融合潜力。
作为机构媒体的代表,《现代快报》总编辑赵磊也进行了现身说法。现代快报与 ZAKER 合作的融媒体项目—— ZAKER 南京刚刚上线一年,但却通过媒体融合打造出了一系列爆款新闻。对于融媒体,赵磊的理解是 “报亦非报”,现代快报正打造成为一支 “资源通融、技术兼融、渠道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创业团队。赵磊认为,实现融合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资源通融”,必须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两张皮”的利益格局,合理整合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以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飞速发展,变各自为战为共同作战,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
赵磊提到《现代快报》在ZAKER南京平台上的一个现象级爆款产品——“无人区·52 载守边人”,与以往先进人物报道模式不同的是,现代快报引入新媒体生产手段和传播方式,综合运用H5、视频直播等手段,让受众参与进来、互动起来。一个多星期时间,单条 H5 阅读量超过 1500 万次,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亿次,使现代快报尝到了融媒体合作的“甜头”。
现代快报总编辑赵磊在会上发言
南方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崔向红则分享了在营销层面对融媒体的心得,崔向红认为,现在常规广告其实已经不复存,过去是采编和经营,现在要向运营转型。南都提出的方向是“服务 + 全界”的营销,打造全界营销的载体和平台,就是全流程的介入客户的营销体系,提供全介质的产品线,全渠道的资源平台,全平台的互动。
此外,像艾瑞咨询主管合伙人霍禹、北师大和厦门大学博导钟伟、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徐景明、君联资本执行董事王文龙等业界大咖也分别从消费者、营销、企业、技术和资本等各个层面表达了对融媒体趋势的看好。
ZAKER式融媒体阵营的机遇何在?
在自媒体大火的时代谈融媒体,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融媒体与自媒体相比,有什么长处”?
严格说融媒体和自媒体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种媒体形态,自媒体也可以包含在融媒体之内,成为被融合入融媒体中的一员,组成传媒集团媒体阵营的一部分。
但如果把这次参加南京峰会的“全国二十家城市的 ZAKER 战略伙伴”看做一个代表融媒体的版块,其与各种“号”所组成的媒体平台还是有差别的,而优势则在于机构媒体所生产内容的专业性。
自媒体兴起,传统的机构媒体被看空,很大程度是因为传统媒体与时代脱节,尤其是在移动化、数据化、贴近化方面不如自媒体,然而,如果在ZAKER这样的互联网平台的赋能下,其互联网端的短板能够被补平,则其在内容生态建设中的长板优势既能显现。
比如当前受众对自媒体最为诟病的“标题党”、“谣言”、“低俗内容”问题,在融媒体方面就低得多,一旦受众内容消费升级,机构融媒体的价值就可能会上升。消费升级是近年来商业领域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媒体是内容生产者,对应的受众正是消费方。随着受众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内容消费也在升级,对应的内容生产也要跟上步伐。从博客到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如北师大和厦门大学博导钟伟所言:“物极必反,渠道变得廉价了,传播便捷了,但谣言和信息垃圾也跟着多了,真正创造有价值内容的还是传统媒体。”
机构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作为喉舌,机构媒体的式微是不能够被允许的。
作为最早切入移动资讯行业的平台之一,ZAKER也是从“价值内容”角度看到传统媒体的利好,从而在在2015年就启动了区域融媒体项目,与机构媒体展开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本地用户提供城市资讯、生活的入口。至今,ZAKER已经与20家区域机构媒体进行了深度的战略合作,不仅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改造,同时搭建了机构媒体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新格局,为媒体融合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为了推动机构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实现跨区域、跨介质、跨产业的融合发展,ZAKER联合机构媒体,将每年举办一次,打造融媒体跨界生态下的思想盛会。
015年8月20日,京基100上“下在ZAKER读懂深圳”滚动播
作为主打兴趣推荐和个性化订阅的同类产品,ZAKER的实际上比今日头条资格更老,2010年上线的ZAKER定位为资讯聚合阅读平台,既已凭借个性化资讯推荐和杂志式排版设计在两年时间内积累了3000万用户。但之后,两家平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ZAKER希望通过区域化资讯合作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
ZAKERCEO李森和曾经提出,资讯不能在天上飘,要落地,能够影响用户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地方化是ZAKER找到的一个方向。
从ZAKER在今年年初宣布的C轮融资可以看出:ZAKER的C轮融资由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领投。这家16年3月刚刚成立的基金由广东省四家传媒出版企业——南方报业、羊城报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和广东省出版集团——以及两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总规模100亿元,重点支持广东传媒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重大项目。而在跟投的投资者中,也有深圳报业和江苏现代快报两家传媒企业。
地方化决定了内容的差异化,同时也防止了机构媒体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还规避了潜在的商业利益之争,再加上与传统媒体阵营在资本上的连接,将使ZAKER融媒体阵营在接来下的媒体大战中形成一个更坚固的“内容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