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今日有消息传出,作为一家老牌新闻门户网站,搜狐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渐撤除内容部门,并不再设置编辑岗位,将新闻门户定位改为自媒体平台。此外,搜狐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或将辞职。
但经搜狐CEO张朝阳证实,陈朝华确实正考虑新职业发展选择,但不会裁撤内容编辑部。张朝阳坦言,“搜狐新闻编辑流(即人工编辑推荐新闻)不是减弱,而是要加强,加强编辑流的新闻内容选择的水平和价值观。”
对此搜狐发声明表示:1、搜狐不会裁撤内容编辑部,搜狐新闻编辑流不是减弱,而是要加强。2、搜狐正在加强新闻编辑流内容选择的水平功力和价值观,进行内容部管理结构调整,对新闻编辑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3、搜狐副总裁兼总编辑陈朝华正在考虑新的职业发展选择。
实际上,搜狐的自媒体转型实践较早。据报道陈朝华也十分重视由“多才多艺的专业人士”生产的内容,但其在自媒体转型的具体操作上与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有分歧,在今年5月就曾传出离职。
关于陈朝华请辞的原因,外界也是猜测不断。辞职是与张朝阳不和?
陈朝华,1969年出生,于1992年大学毕业并入职《南方周末》,历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常务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2014年1月,被任命为《南方都市报》总经理。
2015年初,陈朝华加盟搜狐,出任副总裁兼搜狐网总编辑,被誉为搜狐改革的“第一枪”。陈朝华加盟搜狐时表示,“我的内心也曾纠结过,但我还是很愿意一试,人生不能留下遗憾。”陈朝华在上任后表示,将在搜狐整合新闻产品、多才多艺的专业人士以及多品台的推送方式和积极的受众。如何让“积极的受众”和搜狐形成更好的互动是未来搜狐内容改革的方向。
同时,他也承诺将在搜狐门户与移动端的结合方面发力,加大自媒体改革的力度。
不过,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与陈朝华在改革理念上一直都有较大的分歧。陈朝华认为,即便是在自媒体时代,原创内容还应是搜狐门户的核心,自媒体只能作为原创内容的一种补充。而张朝阳在今年则提出将传统的门户网模式向自媒体聚合模式转向,也就是重点发力搜狐自媒体平台。
2015年初,张朝阳在搜狐中层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从教育、美食、母婴等部分频道开始自媒体化:“对于专业内容的产生发生改革,我们在六个频道做了这种改革,现在看到健康频道、旅游频道、教育频道包括时尚还有母婴和美食等等都在进行这样的改革,而且这些内容已经输送到我们的多种端口,比如手机搜狐网上的频道已经开始走向这样内容的产生。”
在此后的2月,搜狐引入陈朝华,曾被誉为搜狐改革的“第一枪”。陈朝华加盟搜狐后,张朝阳称,“我与众多产品技术人员致力于打造各端媒体容器,陈朝华的团队将负责容器里的水及水的品质”。
但是两人却在改革中产生分歧。据报道,2016年以来,张朝阳继续将传统的门户网模式向自媒体聚合模式转型。在汽车、教育、IT等频道的改革中,已经践行自媒体+技术化的思路,在移动端已经实现机器自动更新内容,同时高达60%以上的内容均为自媒体所创造。而在陈朝华看来,原创内容依旧应该成为核心,自媒体只是属于原创内容的补充。
从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等平台如今的势头来看,自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大方向,原创与自媒体、人工编辑与技术推荐之间的平衡与把控,是摆在正在改革的媒体面前的难题。
陈朝华向外界表示,目前还没正式提出辞职,但两周前和搜狐CEO张朝阳进行过深入交流,彼此对支持自媒体发展的方向还是一致的。
陈朝华透露,未来仍会选择做内容,预计在2017年1月会公布最新发展方向。
搜狐试图追赶今日头条
据悉,在搜狐内部,自媒体改革的方向陈朝华是支持的,但在具体的运营策略、逻辑和战术方面,陈朝华一直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搜狐媒体副总裁樊功臣等人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陈朝华不能改变现状,于是就决定退出。
过去数年里,搜狐错失了微博、移动社交等重大机会,在视频、搜索等领域也没有取得领先,有人说,这与张朝阳习惯“后仰”式管理的风格不无关系——偏处后方而非一线冲杀使其很难创造全力押注、一击致胜的机会;而张朝阳2013年正式回归搜狐以来,便开始回收权力、统一协调搜狐集团核心业务资源,更多参与到业务的具体运营之中。
新闻客户端目前依然是搜狐最重要的入口级产品,张朝阳的思路是,通过包括新闻在内的全内容的生产、搜索和个性化智能推荐,来与用户建立互动和稳定的关联,在占据用户更多的移动端使用时间、成为用户获取资讯重要平台后进而涉足移动应用的分发,客观上实现在移动端的流量入口效应。
从定位来看,搜狐新闻融入两种基因,一种是传统编辑记者团队的内容生产和推荐,一种是基于泛新闻自媒体生态的个性化智能推荐。如今,局势已然变得明朗,后者已经稳稳占据了上风。
据腾讯科技了解,2012年,经人介绍,张朝阳、王昕(时任搜狐COO)还曾接触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但最后双方并未达成投资协议。在张朝阳看来,已经拥有新闻客户端产品的搜狐,没必要再投资外部创业公司。
前搜狐新闻客户端总经理,现凤凰网副总裁、凤凰新闻客户端总经理岳建雄在微信朋友圈表示,“搜狐门户完全可以独立拆分转型,产业类频道内容编辑是可以保持影响力的同时自负盈亏的,当然前提是从内容到销售整个组织架构的调整,内容即广告。”
在对移动媒体发展方向上,张朝阳有着很敏锐的判断,搜狐新闻也是最早发力自媒体和智能推荐的客户端产品,但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今日头条相较已经占据较大优势。
老牌门户网站的出路在哪?
不过,在自媒体和今日头条们的冲击下,老牌门户网站已经没有了强烈的吸引力。无论是网易还是搜狐,由于门户时代的红利似乎快消耗殆尽,故而“门户拆分”渐成行业趋势,不算什么新鲜事。
早在2013年底,时任搜狐公司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昕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门户“海量、快速”的内容生产模式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包括内容聚合、原创、分发的互联网媒体平台。
在今年11月份的“2017搜狐WORLD”大会上,张朝阳也提出,搜狐将以全平台大数据连接用户,以多个商业平台对接广告主,依托全媒体平台整合内容体验和技术应用,面向3.0的用户时代、营销时代,实现整合智胜。更多张朝阳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angchaoyang
在他看来,搜狐的改变在于“正在转向工程师和产品型公司,从资讯和娱乐方面为用户创造价值”。
直白点说,或许这有点类似于今日头条的发展道路,即通过技术进行内容的分发,而不是凭靠大量的人工编辑进行的内容编排。
同为门户网站,网易此前就已在“悄悄”分拆新闻业务。
2016年9月,有消息曝出,网易将通过分拆新闻业务融资3亿美元,融资形式可能通过在美国 IPO进行,但也可能直接出售新闻业务。目前该分拆还处于计划阶段,网易正在寻求与潜在买家谈判。
现如今,网易的核心业务并不是在门户上,而是更倾向于早已成熟的游戏业务和持续发力的跨境电商平台;与之配套的网易金融、网易邮箱;以及拥有一批忠实用户的网易云音乐等。
于是有人称网易新闻客户端和门户在整个网易大体系中,是一项“轻资产”。相比游戏业务和电商平台,网易新闻板块不仅收入少,还面临着诸多管制。
在抢夺优质内容资源上,搜狐并没有强有力的优势。毕竟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平台的成熟运行模式下,已带走了不少流量。但对于搜狐而言,门户的转型与拆分仍然是一种寻求出路的方式。
以下为搜狐声明全文:
关于“搜狐内容部相关传闻”的声明
12月14日,有消息称“搜狐计划裁撤内容部不再设编辑岗位”、“陈朝华将离职”,搜狐声明如下:
1. 搜狐不会裁撤内容编辑部,搜狐新闻编辑流不是减弱,而是要加强。
2. 搜狐正在加强新闻编辑流内容选择的水平功力和价值观,进行内容部管理结构调整,对新闻编辑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3. 搜狐副总裁兼总编辑陈朝华正在考虑新的职业发展选择。
一直以来,搜狐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满足用户对新闻的刚性需求。在搜狐的发展历程中,内容编辑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搜狐对新闻内容展示方式进行了调整,采用“编辑流+推荐流”的模式,持续为广大网友提供有品质的新闻和可信赖的资讯。
搜狐公司
2016年12月14日
————————————— 氧分子网延伸阅读 —————————————
葛甲:裁掉全部编辑绝不是搜狐会干的事情
日前有传言说,老牌新闻门户搜狐将有异动,主要内容是撤除内容部门,并不再设置编辑岗位,搜狐新闻门户定位将改为自媒体平台,而搜狐总编辑陈朝华也将辞职。如果这一消息属实,意味着搜狐将内容生产中心完全依赖于机器算法之上,完全否定内容生产中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这当然是很扯的一件事,所幸搜狐及时澄清他们并没有想过要这么干,反而要加强编辑力量。
2015年搜狐董事长张朝阳提出“再造门户”的理念,其依据是,由于传统门户依托频道板块划分的结构已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的阅读需求,而移动端阅读是“流式阅读”的方式。基于此,2015年初搜狐在搜狐新闻客户端首创了依靠“编辑流”+“算法推荐流”的展示模式,前者依托内容编辑部,追求的是有品质的新闻,后者依托的是搜狐集团整体大数据算法,追求的是可信赖的资讯。移动端阅读方式和产品的变化,导致了对内容编辑团队岗位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编辑团队的重新定位和完全撤除,在语境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断不会造成认知混乱。传统门户编辑那种富士康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目前看已并不适合新形势,门户为了自身业务发展对旧生产方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新的发展需求,当然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说这种调整就是完全的摈弃和撤除,那显然是主观臆断的猜想,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于新闻老兵搜狐来说,不可能采取如此激进的做法。
搜狐对这几天传言所作出的回应有以下几点:
第一,搜狐不会裁撤内容编辑部,搜狐新闻编辑流不是减弱,而是要加强。
第二,搜狐正在加强新闻编辑流内容选择的水平功力和价值观,进行内容部管理结构调整,对新闻编辑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第三,搜狐副总裁兼总编辑陈朝华正在考虑新的职业发展选择。
首先从这个事情的发生根源来看,是搜狐在从固定网络的传统门户网站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移,这是搜狐的一次自我进化,以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如果2015年以前大家还看不明白搜狐为什么要战略转型的话,到了2016年应该很清楚了吧。移动端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获取新闻资讯的第一选择。再不转型,搜狐就会像当年门户网站打败传统报纸行业那样,被移动互联网革了自己的命。转型是搜狐的英明的决定,也是搜狐自我进化的证明,自己不改革就会被革命。
但改革就等于撤销内容部门,不在设置编辑岗位吗?互联网发展进入移动时代,移动端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第一选择,适应这个变化进化,和撤销内容部门,不设置编辑岗位属于风马牛不相及吧。当前是资讯泛滥时期,但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为牢牢地抓住内容而大下功夫,他们对内容的抓取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效率地抓,精选优质资讯呈献给用户,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会成为内容生产的关键,编辑不但不能裁撤,反而要提升业务素质,网罗更多精兵强将。
之前在移动新闻客户端大发展时期,就曾有过矫枉过正的做法,有些人喊出了淘汰编辑的口号,要将内容生产完全依赖于机器算法,但结果怎样呢?时过境迁,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一点资讯,都已意识到在内容生产机器化的进程中,人的主观因素不应该被弱化却反而应该被强化,编辑的重要性应该有更大程度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张朝阳在当年所作出的宣示非常具有前瞻性,肯定了编辑在内容生产中的扛鼎地位,当同时也对机器所承担的职责给与了高度肯定,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搜狐的前进道路并没有跑偏。
在此次传言中,搜狐总编辑陈朝华将离职的消息多少还算可信,但也属正常现象。客观地说,门户总编辑的地位,在这些年确实是有所下降的,能一下子把三大门户总编辑名字说全的人并不那么多了。不过,陈朝华离职与否应该跟搜狐的发展状况没太大关系,如果说一个几千人的门户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或到来,在发展上出现非常大的正负偏离,那才是不正常的。门户的模式目前已发展非常成熟,决定门户成败的绝不会是某个人,而是更多依赖于整体的力量,陈朝华即便离职,也只是个孤立现象,与搜狐整体发展并没有太大关系。
作为最老牌的新闻门户,年深日久积累下来的遗产和包袱,使得搜狐在移动时代的转身不会有那么快,可难得的是搜狐对未来的认识很清楚。从张朝阳提出“再造门户”开始,这两年搜狐在移动转型的路上始终在前进并未停顿。用户需求的变化,自然会导致门户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基础仍在于输出更好的用户体验。把编辑全部裁掉这类的大胆预测,对于搜狐这么稳重,资格这么老的一家门户来说,实属不该。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综合自网络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媒体的深刻变革之际,南方都市报总经理陈朝华宣布告别纸媒,走向网络。陈朝华将担任搜狐副总裁及总编辑,搜狐原总编辑吴晨光则出任执行总编辑,向陈朝华汇报。
陈朝华今日中午接受腾讯科技独家采访时表示,能加盟搜狐是一种缘分,是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的情怀感动了自己。
陈朝华说:“Charles(注:张朝阳)对优质内容有很深的追求,希望搜狐门户出品的内容更有品质,通过合适的内容推动中国社会继续的向前走。”
陈朝华加盟搜狐门户之际,正是中国门户大幅震荡之时。过去1年多时间,四大门户总编辑有三个离职,这包括搜狐总编辑刘春、网易总编辑赵莹、新浪总编辑陈彤。
这其中尤以陈彤的离职最引行业震动。陈彤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的开创者、中国网络新闻的标志性人物。陈的离开被认为是,面对新潮流无奈,也是传统媒体面临转型的写照。
如今的门户在很多人眼中被认为是一个过去式。为何陈朝华还要加盟搜狐出任总编辑?
陈朝华对腾讯科技表示,陈彤、刘春都是自己多年的好友,这些人的离开无疑对自己也产生了震动。“我的内心也曾纠结过,但我还是很愿意一试,人生不能留下遗憾。”
陈朝华是1969年出生,自1992年大学毕业即入职《南方周末》,历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常务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2014年1月,陈朝华被任命为《南方都市报》总经理。
在人生到45岁以后,陈朝华希望追求一些可以改变的东西。陈朝华对腾讯科技表示,门户不仅仅是媒体公司,还是一种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门户还有很多值得改变的东西。
“门户可和用户有更好的交互,门户可记录很多人文情怀,门户还可以有很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品,比如,腾讯的门户跟传统意义上门户就不太一样,跟移动端有很多结合。”
陈朝华说,自己希望拥抱这种变化,也希望给搜狐门户带来一种改变,这也是自己人生很大的转轨。按照原定计划,自己会在春节后加盟搜狐门户,也可能会提前加盟。
“搜狐门户现在有很多新的产品发布,Charles希望我更早加盟。”陈朝华透露,自己加盟搜狐的第一件重大的事就是搬家,从南方搬到北京,这对自己也是很大的转变。
早前,张朝阳也证实陈朝华将加盟,张朝阳说:“我与众多产品技术人员致力于打造各端媒体容器(container), 陈朝华吴晨光团队将负责容器里的水及水的品质(quality of water)。”
文化属性促使媒体人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搜狐读书:陈总您好,您作为搜狐网总编辑,每天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新闻。您认为,文化在新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陈朝华:新闻的宗旨,是要考虑如何把信息做到准确、客观和全面,从而让用户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文化更多地体现在传播新闻的主体上,体现媒体自身的品质和价值观。
换句话说,文化会使媒体人格化,促使媒体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媒体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太阳报》,大家一看,就会觉得它比较低俗,比较情色。《纽约时报》则不同,它体现了专业与理性。文化在媒体传播里是一个支撑点,这是我认为文化的作用。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出现了新的困境。移动互联网让新闻变得粗糙浮躁,它跟所属的机构或出品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在此情况下,对新闻资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来说,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的。传播者在传播新闻的时候,需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也需要对新闻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从而可以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来表达自我。
我们要善意理性地传递信息,在揭露假丑恶的东西时,传播者也要通过分析思考给出自己的评判。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传播者所应该恪守的最基本原则。
媒体人应具有文化责任感 有知识分子情怀
搜狐读书:新闻需要与时间赛跑,而文化内容,可能需要用时间“文火慢熬”。这让人觉得文化会与媒体属性产生矛盾,您如何看待媒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陈朝华:新闻肯定要强调时效性。我们在飞速报道新闻的时候,必须做到不失真,然后再考虑应该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能够更独立地去看待事件本身。
我认为,文化属性与新闻属性其实是不矛盾的。作为一个严肃的媒体,我们必须追求时效性和深度性的结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融媒体(编者注: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的思路出现后,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事件后面的深度解读、分析等。
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我们可以对新闻进行由点到面,从横切面往纵深挖掘的多角度解读。所以,新闻追求时效性是一个基础。但是在时效性的背后,我们应该选择什么角度去解读新闻事件,怎么样来引发受众更多的思考,这是需要媒体人深入关注的。这背后其实体现了媒体从业者或媒体机构对新闻理解的差异,更深层的是文化差异。
媒体人天然地就应该具备知识分子的良知,要把自己当成精英文化的坚守者。用户需要通过媒体了解社会,从而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寻求身份认同感。所以,媒体人应当具有文化上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不管是你所做的报道、策划、专题或者评论。知识分子的情怀是永恒不变的,新闻传播的背后,其实就是文化观念和态度的传播。
自媒体时代人们表达观点太容易 失去敬畏之心
搜狐读书:这一年,通过您所推动的新闻报道来看,您比较注重报道里所体现的理性和批判性。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您如何看待批判性的作用?
陈朝华:批判精神存在与否,是印证社会文明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整个社会来说,媒体批判传递的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我们希望用户能通过媒体所传达的批判性理念,去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多元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拥有一种对外部信息的梳理能力。用户在接受不同的资讯后,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我觉得这是批判性对人们的价值所在。
我觉得,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人,骨子里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天性就是不断的追求新知,努力传播一些人们缺乏的常识,更重要的还要有一种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本来就是媒体人应有的秉赋,新媒体传播从业者也不例外。
搜狐读书:现在很多批判性文章,比如电影评论、文学评论等等,很多都是在“批”,甚至在谩骂,而不去给予建设性的意见。这可能让人们对批判产生了天然的抗拒,您如何看待?
陈朝华:对,这是批判的另外一种庸俗化、刻薄化和粗鄙化的表现。很多人其实只是单纯的宣泄,他们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体系,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根据自己的一点点感知就急于表达观点,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在大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这里面充斥着大量具有破坏性的观点。我们在呼唤批判精神的同时,也要呼吁大家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批判,这种批评要出乎本心,具备高层次的感知和把握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进行理性的表述。
我们现在表达观点太容易了,所以很多人对表达丧失了敬畏之心。人们只注重自己是否对热点事件和文艺作品进行了观点表达,而不管这种表达是否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观点越偏颇、离奇、放肆,大部分人就越有快感,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批评现象。
说句老实话,我们虽然对这些浅薄文章保持警惕,但每个人其实都在不自觉地消费这种庸俗,变成浅薄文章传播的共谋者。现在这个时代,太强调个性了,资讯也都在强调个性化推送,每个人写的文章,也都是越锋芒毕露越好,这是媒体生态一个危险的倾向。
尽管现在还有一批人在认真、严肃地写有底蕴的报道和文章,但是这些人的声音越来越小,被那些个性化碎片化遮蔽淹没了。已经没有多少人有耐心去读这些严肃认真的报道,读者只需要碎片化的观点,作为茶余饭后彰显个性的谈资,于是有不少媒体都极力去迎合、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我们必须要警惕这种倾向。我们要呼吁批判精神,从而对这些倾向进行抵制。
过去我们写一篇书评,至少要把书精读一遍,现在可能简单地翻一下,按照自己自由的理解,就会写一篇出来。一些专业的影评人,可能还会比较认真。影评者根据自己的积累可以做一些批判,做一些自己文本的表述,但这种也是不多的。现在能真正撇开所有人情利益的关系,勇敢而真切的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可能不多,特别是电影的评论,已经被利益牵连,变成了营销同盟。
余秀华走红是因其表达适应互联网传播方式
搜狐读书:今年还有一件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就是当代诗歌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余秀华凭借一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迅速走红,汪国真逝世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北岛举办的香港国际诗歌节也同样引来大批媒体报道。您作为一位诗人,怎么看待当下的诗歌?诗歌与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陈朝华:我觉得诗歌最基本的功能是抒情。但是诗歌在当下又是最具有批判力,最能够直指内心的文体形式。
年初的时候,余秀华很红。一年之后,你会发现,社会已经慢慢把她淡忘了。余秀华因为特殊的身体状态,再加上她比较有特点的语言体系,构建了属于她自己的一个意象王国。人们通过她本人的特殊经历,会觉得她的诗歌里面有一种生命的痛,也让人们感知到了她的不屈精神,她虽然出身农村,但她向往现代文明。她的诗歌之所以会走红,我觉得是因为她的表达适应了现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
我觉得现在很多诗人之所以被记住,可能就是因为几句话的表达,让大家找到了通感,比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种粗鄙化的句子。
她的诗歌我看了十几首,觉得还是有一定水准的,不算差,算是中上之作。年初的时候,大家把她称为近年来诗歌界少有的出色诗人,可能有点吹捧过头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实可以找到一大批相同水平的人。
移动互联网使诗歌扭曲变形 无标准可寻
搜狐读书:但可悲之处在于,大家并没有几个人读过余秀华还算优秀的作品,可能大部分人只是靠一句引起异议的诗,才关注她的。 其实这些争议,也让很多人开始质疑诗歌本身,到底什么是诗?
陈朝华:对,虽说“诗无达诂”,但不论它的表达形式如何,核心在于诗歌中必须有诗人最真切的生命体验、情感遭遇和思考顿悟。
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对诗歌产生这种质疑,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对诗歌的扭曲变形,使其变得面目全非。很多诗歌里面的句子脱离了诗作本身的语境,只因一句引起人们的兴趣的话,而被无限放大和流传。大部分人很难完整地阅读一首诗,理解一首诗完整的逻辑,于是,诗歌愈发变得没有标准可循,人们不再知道到底什么是好诗了。
余秀华出名了,但大家记住的其实就是那几句诗,没有多少人愿意了解她的整个作品和思想。余秀华的成功,我觉得是一种泛文化的成功,也体现了当代社会,人们没有耐心去阅读有素养诗歌。
再说汪国真,我觉得汪国真的个人名声大于他作品的价值。鼎盛时期,他写了很多心灵鸡汤和青春励志型的诗句。我觉得,在真正的诗歌圈子里,根本就没认同过他。
汪国真对当代诗歌发展没有一点建设性贡献
搜狐读书:但其实他很受那个时代大学生的追捧。
陈朝华:在他之前,席慕容也非常出名。她的诗有比较纯、比较美的内在情绪,她在诗中,进行了完整的诗意建构。她比汪国真强,汪国真的很多诗没有诗意,仅仅是简洁的心灵鸡汤,类似“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这一类口号式的东西。从中国诗歌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汪国真对诗歌发展没有一点建设性贡献。
汪国真的诗歌还让很多人误以为,这些句子就是诗歌。从诗歌语言来讲,席慕蓉的作品更为简洁唯美,那淡淡的意蕴背后还一定程度体现了诗本身的张力。席慕蓉对现实的理解,对人性的揣摩,对工业文明的抵抗,我觉得比汪国真要好很多。
当然,我不否认他的诗歌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安慰和温暖,这点算是他诗歌的社会疗效吧。
他暴得大名的时候,我们大学里面写诗的朋友,就一直在抵抗他的写作方式。我记得当时,上海十几个高校的大学生诗人,每人都写了一篇文章批判汪国真,还结集出了一本书。我个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低的,甚至不认为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搜狐读书:汪国真逝世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我觉得更多地是大家对上世纪90年代的一种青春回忆,现在社会上,似乎出现了一种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恋的情结。
陈朝华:对,这是另外一种嘲讽。这其实也是大众传播给人们产生的误导,让大家误以为那个时期多么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强调,作为文化传播的坚守者,我们必须呈现真实的历史,展现那个时代真实的面貌和复杂性。
北岛诗歌已过巅峰期 以新的方式坚守独立的自我
搜狐读书:北岛呢?其实,北岛应该算是现在比较活跃的一位诗人,他长期在香港中文大学,每年还举办“香港国际诗歌节”,意图让诗歌在这个时代重新发声。
陈朝华:我很尊重北岛。但他现在有点像一个没落的贵族,他的存在,成为另一些人不断怀念自己过往虚妄荣光的见证。他近几年的一些诗歌作品,我认为不如以前具有创造性。但是他现在所写的散文,包括他为诗歌传播、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他其实在自觉的完成自我的新定位和转型。北岛作为一个诗人,我觉得他过了巅峰期。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或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价值可能会得到更大的凸显。因为他过去的特殊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和思想烙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这让他在新时期可以积蓄出另外一种力量。
我认为北岛还是很值得尊敬的,他能够在当前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着自己的思考,用一种新的方式坚守自我,保证人格的独立。在思想上,他也比较清醒,对自己的处境,对整个中国文化和现代诗歌的处境有着透彻的了解。此外,他还是比较果断的行动者,他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北岛仿佛是一座灯塔,给世人发出一道指引航线的灯光。
现在的诗人创作已丧失匠人之心 对语言无敬畏感
搜狐读书:诗歌是关于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堕落,我觉得也是互联网时代应该警醒的问题。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越来越粗鄙,类似“撕逼”这种词比比皆是,甚至已经被报纸等媒体广泛使用。您作为一个诗人,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陈朝华:我对诗歌的定义很简单,就是要表达真善美。如果不能真实地体现个人情感、生命的体悟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它就不配称之为有生命力的诗歌。
所谓善,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敬畏,甚至是诗人的另一种批判性。关于美,我觉得除意象之美、语言之美、节奏之美外,还应该注重内在的思想之美和情愫之美。
现在很多诗歌加入了粗鄙化的词汇,我觉得那是在破坏诗歌。它虽然体现了个性化,但它没有建设性。很多人对于意象的营造,对于节奏的把控,文字的打磨,已经失去了匠人之心,大家不再去仔细推敲,这让诗歌丧失了本身的韵律和节奏。诗歌应该体现语言的干净、优美和纯粹。要为诗歌的句子注入新的生命,这绝对是必须坚守的。
不管是移动互联时代,还是以前的工业文明时代,诗歌其实都是在通过语言与时代进行抵抗。现在差不多是后信息时代了,如何通过诗去更真切犀利地体察当下的困境,我觉得这是现在诗人们所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我们对语言要有敬畏感,在词语的背后,我们要感知到张力。我们的汉语有韵味、美感,它是可以传唱的。
语言粗鄙化是技术对传统文化的侵略
搜狐读书:我想起来一个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多多就曾当面批过海子,说海子的诗太讲究技巧,使用很多字,注重字与字之间的搭配(比如他曾拿出一首诗跟人炫耀,他里面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元素)。多多就说,你这么写诗,别人压根看不出来,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在想,好诗,真的需要炫技么?
陈朝华:我觉得,任何事物,当它变成一门学问,就必须承认其中的技巧。只有熟悉这些技巧,你才能变成真正的工匠,获得踏雪无痕的最高境界。比如,我们古代的卯榫结构建筑,它不需要钉子。你在表面看不出来建筑背后是如何拼接的,这是需要通过训练和经验的积累才能知晓的。所以,技巧是在一定经验积累之上,形成自己表达风格的一种手段。
但是,过于炫技就不行了。一个成熟的诗人,他各方面要兼备。我不排斥某个诗人写作有独特的技巧,但这种技巧不能把诗变成一种狡诈的语言游戏。
搜狐读书:其实,在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里,人们的用语越来越粗鄙化,您觉得这个事应该如何警惕?
陈朝华:这是一个很糟糕的问题。我们现在运用社交媒体与人交流,不自觉地变成语言粗鄙化的共谋者。现在很多粗鄙的网络词汇,好像变成了新时代的硬通货,你只有这样说,大家才能明白你在说什么,这是一个现实的悖论。
去年我们粗鄙的网络词汇稍微少了一点,我觉得这是好事。粗鄙化网络词语在前几年飞速蔓延,可能是由于大家对这些词语比较陌生和好奇,而且这些词语能够让所有人都理解,并感悟背后的指向。社交媒体上所发明的粗鄙新词,激发了大家内心深处潜藏的“恶”与“爽”,因此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运用它们。虽然我们要呼吁大家警醒,但悲哀的是,这种大势不可逆转……
《篡改的命》:一本直面现实之痛的精彩小说
搜狐读书:请您推荐两本今年的好书。
陈朝华:我今年看了十来本书。我特别推荐我的好朋友东西写的《篡改的命》(上海文艺出版社),他在书中传达了一种现象,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阶层已经愈发地板结化,流动的可能性被社会堵的越来越严实。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基层的农村人,他想跟命运抗争,希望子孙后代获得身份的改变,可回天乏力,最后只能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换取这种改变。
东西的这部小说,其实是在直面现实的痛。很多人,在城市化过程中被野蛮地剥夺了很多的权利,可我们大部分人忽略了这些人的命运。我觉得这部小说写得非常棒。
另一本我推荐的书叫《激进民主》(道格拉斯•拉米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觉得它对于民主的理解、阐述和梳理非常值得重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民主,但是什么是民主,民主应该如何理解,很多人可能搞不太清楚。
我们既然希望把民主变成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那我们必须从理念上非常透彻地理解什么是民主。我之前把这本书看了一遍,现在正在精读它。
最近还在看《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著,中信出版社),这本书是以色列一位年轻学者写的。这本书评价很高,它从另一个角度梳理了人类发展史,很有启发意义。
有品质的媒体应能帮用户发现好书 坚守品质
搜狐读书:说到书,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我们现在出版书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是质量也参差不齐,泥沙俱下。有人觉得这是好事,基数多了,质量也会跟着上去了,但也有人觉得,质量差的书会影响人们对知识的吸收。您对此怎么看?
陈朝华:我觉得今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出版界好像不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很多文章在网上很热,比如微信公众号里红人的文章,动辄点击量就10万+,他们通过这些文章在网上获得了名气。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还是会把这些作品变成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种现象证明,大家骨子里对印在纸张上的作品还有尊重之心。很多人觉得,只有出书,才能证明我自己是一个写作者,一个文化人。
我个人觉得书的种类多是一个好事,虽然随着出版技术的飞速提升,书籍出版变得越来越容易,使人们减弱了对纸张的敬畏之心,导致烂书很多。因为商业的利益驱使,也使很多书存在营销过度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能发现很多好书的,包括我们文化时尚中心做的年终独立书店策划,15家独立书店各自推荐了自己心仪的好书。在现代社会,出版者有逐利之心。但是作者,对出书还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对书籍出版也要保持一种情怀。
今年,出版了许许多多国外的翻译好书。虽然这些中译本,翻译得有好有坏,比较考验读者的辨别力。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冲击了报纸、杂志,但是图书出版却仍旧岿然不动,数量甚至还在上升。这说明,在图书出版的行业里,还是有一批坚守者,他们默默无闻的出版好书,所以我希望我们做品质媒体的文化传播从业者,能够帮助用户发现真正的好书,在我们平台上推广好书。我们应该有责任用敬畏的态度发现好书,而不是把我们的媒体变成一个商业工具,我们必须要坚守住这一点。
独立书店将改变很多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搜狐读书:请您说一下今年,您印象最深的几个文化事件。
陈朝华:我觉得今年独立书店在火速成长,全国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现象。书店使得我们彼此有了可以精神交流的文化场所,而且,书店经营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彼此都探索出了新的生存方式。在独立书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从业者的良知,他们用情怀促使自己一直在此坚守。比如三联书店,打造出了二十四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些书店现在在慢慢融进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我现在比较期待它们以后的发展。
第二个文化事件,就是柴静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部解读雾霾危害的纪录片引发了全民大讨论,也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具体不展开了。
还有一个就是电视剧的转变。很多人以前都在吐槽烂剧,觉得它们霸占了电视机,但《琅琊榜》、《伪装者》等的热映,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这些电视剧,很多都是由视频网站或者影视公司制作,这些公司直接地以网络上的优秀iP为剧本进行拍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好的制作模式。
今年,中国的电影票房400多亿,国产片的票房接近6成,中国原创电影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里面喜剧尤为突出,像《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等,虽然我们不否认烂片很多,但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片子受到观众认可。
第四件事情就是纸媒断崖式的下滑。纸媒的危机不断增加,生存愈来愈艰难,在移动互联时代,以纸质为载体的传媒,它的商业模式已经彻底被颠覆,所以纸质媒体需要在痛苦的挣扎之后寻找新生,这是去年传媒界,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
电影在保证票房的情况下 应体现文化内涵和情怀
搜狐读书:关于电影,我想再追问您一句,您说现在很多电影票房很高。但是在这种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很多电影失去了以前电影的厚重感,它其中所值得思考的内容也越来越少,只图让人们开心快乐。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就是冯小刚,他拍过一部《1942》,票房很烂,也陪了很多钱。于是他在下一年拍了《私人定制》,他自认为这部喜剧没什么内涵,没想到票房很高,所以冯小刚一气之下,说我拍的好东西没人看,“烂片”却获得喝彩,以后不再拍贺岁片了。您怎么看待现在电影的这种现象?电影单纯的娱乐真的好么?
陈朝华:对,这可能是现在市场的需求。因为社会、经济等等都处在一个转型期,每个人对未来都有迷茫感,于是人们需要通过电影寻找一些内在的欢乐,所以喜剧片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2015年也有一些严肃的电影,比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评价很高;另外一个就是王小帅的《闯入者》,我认为这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市场并不给它们机会。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是一件好事,但电影的意义,更多地是娱乐性,电影最基本的功能是讲故事。
至于文艺片,或者严肃电影,我觉得市场应该给他们一个生存空间。当然,创作者也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表达技巧,使之适应市场的变化,比如说请一些有人气的明星加盟增加影响力。像王小帅的作品,都是小成本制作,所使用的演员,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如果要获得更大关注,可以加入一些一线明星,可能效果又不一样,但那样,成本又上去了,是个悖论。
我们的电影之所以变成了文化工业,票房是重要的指标,制作者考虑票房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别丢了电影的品质和应有的情怀。而我们这些有能力去消费的观众,要多用实际行动去支持严肃电影创作者,多去关注那些优秀的“文艺片”,我相信,在总票房井喷的新背景下,一定会诞生既叫好又叫座、体现中国电影人软实力的好片子。
有媒体传言,搜狐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将离职。搜狐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渐撤除内容部门,并不再设置编辑岗位。搜狐的新闻门户定位将改为自媒体平台。
鸵鸟电台12月14日消息,搜狐CEO张朝阳证实,陈朝华正考虑新职业发展选择,但搜狐新闻编辑流不是减弱,而是要加强。
张朝阳说,“搜狐不会裁撤内容部,而是会加强编辑流的新闻内容选择的水平和价值观。”
陈朝华今日向媒体证实,目前还没正式提出辞职,两周前和搜狐CEO张朝阳进行过深入交流,彼此对支持自媒体发展的方向还是一致的。
陈朝华透露,未来仍会选择做内容,预计在2017年1月会公布最新发展方向。
知情人士透露,陈朝华支持搜狐自媒体改革方向,但在具体运营策略、逻辑和战术方面,陈朝华有自己的思考,与搜狐媒体副总裁樊功臣等人有意见分歧。
资料显示,陈朝华1969年出生,1992年大学毕业入职《南方周末》,历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常务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2014年1月,被任命为《南方都市报》总经理。
2015年初,陈朝华加盟搜狐,出任副总裁兼搜狐网总编辑,被誉为搜狐改革的“第一枪”。陈朝华当时表示,“我的内心也曾纠结过,但我还是很愿意一试,人生不能留下遗憾。”
实际上,搜狐在年初进行业务调整后,2016年5月底也曾传闻过陈朝华将离职,但当时陈朝华否认,强调搜狐门户会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加大自媒体改革的力度。
“之所以要做出内容方面的调整,重要的原因是,过去搜狐门户主要是转载传统媒体机构的内容,但现在传统媒体机构的内容没那么充沛了。”
陈朝华说,现在一些优质的自媒体也能持续产生优质的内容,搜狐门户会慢慢将这些优质的自媒体吸纳到内容源中来。
陈朝华还在朋友圈感叹:渠道越来越不值钱了;所有不能留存粉丝关系、没有社交链的平台,日子都会越来越不好过。
传媒内参导读:5月23日,搜狐正式对外发布2017自媒体影响力战略扶持计划——“搜狐号”星图计划星图奖项,传媒内参荣获星秀奖(优质潜力自媒体)。会上宣布原新京报编委王海涛将新任搜狐网执行总编辑。
来源:雷帝触网、TechWeb综合整理
搜狐今日在北京举办“搜狐2017星图计划发布会”,会上搜狐正式对外发布2017自媒体影响力战略扶持计划——“搜狐号”星图计划。会上宣布前新京报编委王海涛将出任搜狐网执行总编辑。
搜狐媒体副总裁樊功臣在会上表示,目前搜狐已经吸引逾47万“搜狐号”入驻,涉及20个垂直频道和36个地方频道,全面覆盖各领域、各地方的内容和资讯。
据介绍,“搜狐号”星图计划将从原创保护、产品功能、商业变现、影响力榜单/奖项、品牌推广等多个维度,立体化建立健康、优质的内容生态,帮助内容生产者打造、扩大自身影响力,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
据了解,王海涛为老媒体人,此前担任《新京报》编委,曾任《新京报》经济新闻部主任。自1月10日搜狐网总编辑陈朝华正式离职加盟北京时间出任联席总裁后,时隔4个月,搜狐网也迎来了新总编辑。
王海涛个人简介:
王海涛,长期担任新京报经济新闻部主任,2015年升任新京报编委,继续分管经济新闻部;
2017年任搜狐网执行总编辑。
搜狐媒体副总裁樊功臣表示,“我们坚持自己是一个媒体的开放平台,而不是个性化的开放平台,我们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倾向,希望能够传递已经得过验证的、靠谱、可信的资讯。同时,也致力于帮助优质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
此外,进入星图榜单前列的优质“搜狐号”,将率先入围搜狐每月评选的星图奖项——星辰奖(优质自媒体)、星秀奖(优质潜力自媒体)、星媒奖(影响力媒体)、星文奖(优质文章),在专业媒体从业者的评选下,获得星图奖项的账号都将收获现金补贴,并优先获得搜狐新闻客户端提供的推广、品牌宣传机会。
同时,成立原创中心,原新闻中心、财经中心、体育中心、军事历史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科技、健康、新闻视频的原创账号和编辑团队转至原创中心。
原创中心将负责生产有搜狐价值观的多媒体形态的原创优质内容;成立内容营销中心,直接对接销售部门,通过整合搜狐媒体资源,与销售部分一起创新营销模式;
成立内容获取中心,原媒体平台垂直自媒体运营、地方自媒体运营,以及原媒体合作部将转至内容获取中心,负责全网内容发现、获取工作,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优质内容;
成立双微运营中心,打造搜狐新媒体矩阵,实现优质内容的输出及用户转化。
樊功臣提到,促使自媒体持续生产出优质内容的,是每个人表达的冲动,“我们反对为钱而来——很大程度上,以这个为目的容易出现标题党、哗众取宠的内容;我们希望推广的是那些专注于做内容的人。”
今年初,搜狐媒体曾做过架构调整,媒体业务将新闻中心、财经中心、体育中心、军事历史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的总编室团队全部转至编委会。编委会作为搜狐媒体的大脑,樊功臣兼任编委会主任。
搜狐的媒体变革也引来了一些媒体猜测,比如不再设编辑岗位等。搜狐随后表示,内容编辑部不会裁撤,搜狐新闻编辑流不是减弱,而是要加强。
搜狐表示,除多赢平台之外,还将逐渐开放其他功能性产品,例如打赏、付费、电商等功能,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工具、营销工具。
同时,对目前版权问题,搜狐将联合权威第三方版权机构,提供实时监测、转载申明、侵权维护方面的支持,为内容生产者营造更为健康的创作环境。
“单纯依靠补贴,养活不了。媒体、自媒体要站起来赚钱,而不能躺着赚钱。”樊功臣表示,“能够支撑自媒体人过品质生活的收入,并非分成、补贴而来,而应该是在内容、价值被认可之后,形成品牌溢价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