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名士的传统媒体——反思传统媒体败局之二

传统媒体是养懒汉的,这养懒汉的毛病,也跟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名士清流心态有关。

而且,这种心态,从管理层到普通编辑记者,也都是同构的,所以既没认识到,遑论改变。

不过,养懒汉与养名士是两个概念。养懒汉是传统媒体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问题,养名士是传统媒体根深蒂固的价值判断。

名士是什么?

真名士自风流,连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更不用说政商巨子,明星佳人,普通百姓了。

不过,名士不是生来就是的,也不是唾手而得的。搁在过去,先得头悬梁锥刺股苦干数年,并有几篇经典的文章传播,一提起来,即便没有人皆读过,也是人皆知道,同时还得博览群书,广知天下事,这样在政商明星荟萃的局子上,才能举重若轻,谈笑风声,成为政商明星争相结纳的名士。

名记者名编辑不一定是名士。名记者名编辑永远觉得有未竟的事业在呼唤,需要继续前行追逐真相表达关怀,但这样的人,在整个国家都成为一个硕大的名利场上,确实是凤毛麟角的奇葩,一路之上,太多的诱惑了。

于是,名记者名编辑英雄折腰,遂成名士。

成为名士本也不是什么坏事,且那也是个人选择。不过,媒体养起了名士,问题就来了。

每一家稍微好一点的传统媒体,都有几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名士。他们成为名士之前的努力,既代表着他个人的上进心和努力,也代表着这家媒体向上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但并不是每个名士都做过卧薪尝胆头悬梁锥刺股般努力的。

过去媒体稀缺,常有一篇文章天下知,而吃一辈子的,这吃一辈子的,便是名士。

如今,媒体泛滥,技术进步,甚至都不用一篇天下皆知的文章,只要混个脸熟,也能成名士。

过去名士与媒体是相辅相成,一荣俱荣的,媒体兴,名士亦名;媒体衰,名士脸上也讪讪。

如今名士满天飞,媒体衰得快。

何故?

机构的成长,仰赖其成员的成长。媒体之勃兴,仰赖编辑记者的努力。但如今但凡名士成堆,媒体的天花板便已触手可及。又岂止是天花板!其实更是下滑的开始。名士已经与媒体形成了负相关关系。

如何说?

过去社会单一,虽然不正常,诱惑亦少,但倒也能让名人继续专心于自己的事,也有职业的荣耀,遂能与媒体相长。

如今物欲横流,遍地诱惑,名士尤多,熏染之下,几乎无人能敌;加上禁锢之多,束手束脚,真相难掘,职业的尊严荣耀难求。相形之下,又有几人能抗拒诱惑,踏实于该做的采访、写作、编辑?

于是乎,我们抬眼所见,原本应在一线探求真相的媒体名士,努力者静默无声,转身者混迹于名利场上,觥筹交错,高谈阔论,想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声望,而不再是服务的媒体。且不说这中间有无私相勾兑,给年轻的同行,也是不好的表率,他们以过去的成就,占着位置,消解着年轻人的激情和追求,也解构着传统媒体的管理——名士常是规章制度和团队精神的破坏者,别说是小小的媒体机构,连万乘之主都要礼让他三分呢。但媒体的影响力却从此江河日下。

这既关乎人性的弱点,也相关个人追求,自然也和环境之恶劣相关。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用经验丰富的名人而喜欢用一张白纸的年轻人?为什么相信年轻人做出来的东西不比老牌媒体差?

我回答说,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充满着激情,做事有奋勇向前的劲头,这是媒体最缺的。名士虽然经验老到,文字功底好,但又能有几个像年轻人般冲锋陷阵,冲在一线的?洗脚上岸的他们,更愿意西装革履,舒服混迹高堂大屋,与红酒香茗为伴。偶尔,以他们老到的眼光,整合各方信息,条分缕析,也能吃一些老本。但文字虽依然美好,逻辑依然完整,但亲历的信息少了,烟火气弱了,风尘气世脂粉气重了,驾轻就熟的文字技巧高了,但真诚的关怀却少了,文字打动人的机会也就少了。

这就是名士和刚出道年轻人的差别。

在这样的过程中个,本来就居于劣势的传统媒体,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再一次人为放大了。

这不仅是名士自身心态和行为的问题,更是传统媒体管理的问题。

 

(电影《饭局也疯狂》剧照)

作者:朱学东   《中国周刊》总编辑,曾发表过一系列在业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文章,被收录到《中国传媒产业蓝皮书》、《中国期刊年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

来源:腾讯《大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