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时代,你决定什么是新闻!(一)

某件事成为热点的过程中,究竟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今天的新媒体环境下,许多事情之所以成为热点事件或热点话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媒体的意愿来给我们安排。也就说,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是重要的,已经不能完全由媒体说了算了。许多时候,新闻媒体在选题上更加的被动。

社会化媒体时代,你决定什么是新闻!(一)

2014年的3月,注定会成为让人铭记的时间。短短的30天内,昆明暴恐事件、马航失联事件、国内科技界各种风暴不断来袭,这些事件统统堆积在3月。在大家都在谈论“宝宝”们与银行之间发生的各种互联网金融风暴时,当大家都在注目各巨头的种种动作时,我却有些不合时宜的关注另一种现象,那就是社会化媒体上这些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和热点趋势发展。

不知是否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媒体在过去一直把控着新闻选题,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并决定着哪些事件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新闻。也就是说,媒体决定着我们应该想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媒介议程设置)。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化媒体上,尤其是微博上,一个事件是如何最终演变成热点事件的?在某件事成为热点的过程中,究竟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今的热点事件传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我曾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乌合之众》一文中,简要总结过热点事件的形成过程,之后通过对一系列热点事件传播过程的观察,发现许多热点事件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发展都遵循这样的过程和规律。所以,为了更全面、更形象的去说明这些问题,我以最新的昆明暴恐事件为例来分析。

一、“昆明暴恐事件”微博热点发展趋势分析

3月1日晚9点20分左右,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该事件迅速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点话题,并在10个小时之内热度达到顶点。我跟踪了它整个的热点传播发展趋势,并统计了从该事件发生后微博上第一条微博出现到50个小时之内的话题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后做出下面的趋势图。从这张图,可以清晰的看到,该事件热点上升的趋势,到达高峰,开始降温,趋于平稳,后续微小波动,最后热度慢慢消失,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图中数字为每个阶段微博信息数量的分布情况。

那么我想分析的是,从3月1号晚上事件发生到3月2号中午10点~12点达到热点高峰,这段上升的过程,是谁在推动热度上升?是谁让昆明暴恐事件最终成为了热点事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将重点分析前1个半小时,也就是从晚上9点半到晚上11点这段时间。为什么重点分析这1个多小时?从图上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晚上10点之前微博上有关该事件的话题仅有20条微博,但是1个小时之后(晚11点)迅速蹿升到36256条。在这1个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促使从20到36000多的量变?并且,从11点开始,迅速上升到3月2号凌晨的18万多的讨论量。所以,11点之前,是一个关键时期。

因此,我把前1个多小时的时间拉开,细致的分析此阶段重点时间点的具体微博传播情况。通过收集到的数据,我将这1个多小时分成三个阶段:

背景:昆明暴恐事件  发生时间:2014年3月1日晚21点20分左右)

第一阶段:热点潜伏期(2129~2200点) 

潜伏期特点:草根用户发布消息;引起其他普通用户注意;其他普通用户参与转发;个别大V认证用户刚刚开始关注;影响力很小;媒体尚未介入。

新浪微博上第一条发出该消息的是草根用户(现场的目击者),时间是21点29分。此时,这条消息开始被转发,开始被关注,但转发量很少。

第二条微博同样来自草根用户,也是现场的目击者@Dione愿当小微尘。时间是21点31分。

同时,第三条微博也在21点31分发出,同样来自草根用户@上官曌。这条微博的信息量更多,并发出求救。但仍未引起更多注意。

紧接着21点37分,@上官曌重复发出这条微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了媒体和相关从业者,此时该微博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转发量迅速增加,最终达到4000多条。

此后,不断有现场的目击者(普通用户)陆续发出微博。但是,从第一条微博21点29分发出到22点整,30分钟时间内,新浪微博关于该话题一共只有20条微博(新浪微博自动省略相似微博后的结果)。期间都是对这些信息的小范围转发,主要是草根用户。

 

第二阶段:热点酝酿期(2200~2230

酝酿期特点:更多普通用户参与转发传播;更多大V关注并转发传播;传统官方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开始不断介入、参与传播;转发量不断升高,事件热度开始走高。

晚上22点08分,昆明电视台K6春城频道@809999是第一个在新浪微博上发出此消息的媒体。

之后陆续有大量草根用户和不少大V认证用户开始发出或转发目击者发出的微博。

晚上22点20分,云南网发出第一条消息,也是第一家正式发出消息的网络媒体。此后,不断有大V转发该消息。

随后,22点21分,新浪的头条新闻开始转发该消息。

从晚上22:00到22:30的半个小时里,越来越多的草根用户参与其中,开始对这条消息大量转发。同时,越来越多的大V开始关注并转发该消息。同时,该消息也慢慢引起各方媒体的注意。比如:@楚天快报、@云南信息报,@深蓝财经网、@中国之声、@扬子晚报、@深圳晚报等等,这些媒体开始在微博上发出该消息,但转发量仍然有限。

但是,从21点29分微博上第一条草根微博出现,到22:30的一个小时里,一些大型官方权威媒体依然没有该消息的微博出现。

第三阶段:热点引爆期(22:30分之后)

引爆期特点:大型权威媒体关注并传播;大量媒体迅速介入;普通用户、大V和媒体共同多级传播

22点30分,此事终于引起@人民日报的注意,是第一家开始发出该消息的大型权威官方媒体。随后,人民日报的这条微博的转发量迅速增加,最终达到了2万多条。此后,热点开始引爆。

此后在几分钟内,更大量的媒体介入,信息开始瞬间被大量多级传播。

此后,普通用户开始联合媒体共同推动该事件不断走向热点高峰。传播数量越来越庞大,热点也被进一步放大,社会、政府、传统线下媒体也纷纷参与进来着手解决,事件影响范围从线上到线下。随后,信息传播趋于平稳,热度不断下降,再之后小范围的向其他舆论角度转变,比如安全事宜、比如对新疆人的看法、比如国际舆论等等。再之后,热度持续下降,直到结束(上述后续内容不在本文重点分析)。

因此,分析完这三个阶段后我们再看开篇的趋势图,就知道在事件热度迅速走高之前的1个多小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从普通用户发布消息,到更多普通用户参与转发,然后加V认证用户、媒体陆续转发,最终由权威媒体引爆热点。这期间,大量普通用户群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热点事件发展和传播规律:群体自设新闻议程

通过以往我对微博上其他一些新闻传播现象的分析,可以佐证一个结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热点传播,都会经历从热点潜伏、到热点酝酿、然后热点引爆达到关注顶点,最后趋向平稳下降,直至平息的过程。大多热点事件的发展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律。

我把这样的过程或规律叫做“群体自设新闻议程”(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乌合之众》一文中也有提及),非常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某件事情的信息,并不断引来更多用户群体的参与和传播,最终引起媒体的关注和跟进报道,之后用户和媒体不断推动事件的发展,直到这个事件的热度达到一个临界点,然后热度趋于下降,互动和讨论慢慢平稳,最后热度消失。

这个过程大致符合不规则的正态分布,如下图:

其实,在热点事件发展中,用户和媒体有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用户不断推出新的信息方向,媒体便会跟进报道,而媒体的报道又会引发用户的讨论,这些讨论又会促使媒体更进一步挖掘新的事实和新闻方向…….如此循环。整个热点事件的周期非常短暂,热点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来社会力量甚至官方的介入,直到事件发展到用户、媒体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程度,关于事件的讨论才会告一段落。

 

三、社会化媒体上,群体(用户)主导着新闻走向

因此,群体(大量普通用户)在推动事件成为热点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许多时候,大量普通用户对一件事儿的推进引领着媒体的报道,并推动新闻的走向。在此期间,用户之间并没有事先商量,但他们这种共同的传播行为已经给我们安排了,哪些新闻是重要的新闻,哪些新闻会为我们热议的话题。所以,整个过程中,用户都是“无意识”的去完成热点推动,或者说他们并非刻意的这样做。

至于是什么让他们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达到传播共识,对于这一点我会继续研究和关注。

当然,不可否认,昆明暴恐事件是突发性事件,有他的特殊性。媒体确实有主动在微博上传播的意愿。但是,如果放在以往,这样的新闻可能根本不会当成重要新闻来报道,可能很快会被淡化,媒体发一两条报道就完事儿(这个你懂的)。

但是,在如今人人都可发声的社会化媒体时代,用户可以接触并且可以自主生产内容的平台如此之多,所以媒体已经控制不了这样的新闻走向和态势,既然不能控制,只能选择跟随。否则,媒体在某些新闻事件上的失语便会引来更大的笑话。

另外,许多不是突发性的普通热点事件,在“用户群体引导新闻走向”(群体自设新闻议程)上体现的更为明显。比如,之前的郭美美事件所引发的中国红十字危机,完全是先在微博上引爆,然后媒体才介入报道,甚至在事态的发展过程中,媒体要根据用户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去安排下一步的新闻报道。所以在这个事件中,用户掌控着新闻的走向,媒体更像是在配合。

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在今天的新媒体环境下,许多事情之所以成为热点事件或热点话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媒体的意愿来给我们安排。也就说,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是重要的,已经不能完全由媒体说了算了。许多时候,新闻媒体在选题上更加的被动。

从某种程度上,媒体和用户群体之间的较量正在悄无声息的进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请关注这一系列文章的下一篇:社会化媒体时代,你决定什么是新闻!(二),我将从几个角度重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各种因素。同时,也会从另一角度重新看待“马航失联”热点事件中微博上的谣言传播。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