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昱:该灭灯的不是媒体人——社交媒体环境中的马航报道

从3月8日凌晨马航MH370班机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人们先是悲痛沉重,很快就发现自己在观看一场越来越匪夷所思的闹剧,按中国驻马大使早在3月9日就下的定义:“情况超出想象和控制力。”

我们不断刷屏,想从门户网站和微博上看到一条确实的有效信息,等来的却总是辟谣。而在自媒体云集的微信,除了已经被辟谣的旧闻,最热门的转帖莫过于各路业余“福尔摩斯”充满阴谋论的“逼真分析”。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3年4月15日我亲身经历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我当时带着女儿和朋友正从波士顿市中心的中国城溜达去终点,准备迎接朋友的丈夫向终点冲刺,爆炸发生时,我们离爆炸发生地只有1公里多的距离。但我们没有听到爆炸声。周围是繁忙的街道,汽车、行人,以及成群结对已经完赛的马拉松爱好者和他们的亲友。大概3-5分钟后,我接到了正在哈佛校园里和同学上讨论课的妻子的电话,她告诉我,从Twitter和Facebook上看到,终点发生了爆炸——那个时候,消息甚至还没有传到离现场只隔两个街区的人群中。直到我们又走过一个路口,才看到惊慌失措的人们和成群的警察。

除了民众利用Twitter和Facebook快速传递消息,波士顿当地政府、警方以及医疗、救援机构在分享有关爆炸的重要信息时也大量使用社交媒体,比如即时的伤亡情况和交通警戒措施、逃生和救援指导。但在这些社交媒体上,一些谬误信息也获得了快速传播。比如有一张参赛小女孩的照片,被传是一名死难者,这个戴眼镜的小姑娘还是为了纪念2012年底纽敦校园枪击案20名死难小学生而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这张照片很快就被转到中国的微博上。但后来证明,这是一张弗吉尼亚长跑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姑娘根本没有来波士顿。

案发之后的第三天,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是美联社、CNN、福克斯新闻台和本地大报《波士顿环球报》等新闻媒体的消息,未具名消息人士称已经逮捕了该案的一名嫌疑人,但该消息随即被辟谣。甚至在警方公布了爆炸案两名嫌疑人照片,一名嫌犯被击毙、另一人被围困在水镇后,美国广播公司(ABC)还报道称,一名布朗大学学生是嫌犯,有人在Twitter上披露,这名大学生在爆炸前一个月从学生公寓失踪,未带钱包和手机——连新华社的电讯稿都转引了ABC这条很快就被证伪的假消息。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后,一句话在美国成为真理:“一场灾难发生后5分钟内,Twitter做出的贡献最大;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

在中国,我的同事还有一句话近乎真理:“现在针对任何一个热点事件,致力于事实真相原创报道的中国媒体都不会超过五家,剩下的都是聪明的新媒体,一伺别人把菜端上桌,立刻扑上去转载,然后回过头来嘲笑传统媒体的落伍。”

也就是最近这两年的事,中国的媒体突然开始自我否定——你可以说这是监管压力造成的,也可以说遭遇了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巨大冲击,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媒体人自己失掉了自信和勇气。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大部分新闻媒体在等待和观望,等待通知,等待通稿,观望其他媒体是否会突破“按通稿”的命令派遣记者出差到现场采访;对于那些持续发酵的热点事件,即使已有还保留新闻理想和使命感的媒体已经进行了报道,却也少有媒体跟进调查,最多只是对已有报道进行汇编综合,署上自己的名字。在这些媒体工作的记者,也上行下效般学会从网上找选题,把微博、微信上热议的话题稍作整理,就完成了从选题发掘到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社交媒体固然有一定的用户生成内容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快速披露之余,也不乏一些“自媒体”写些故事、观点。但当持专业主义的媒体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面向大众连续性提供可靠的、优质的内容,自媒体内容的随意、粗糙、主观、真假难辨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无底线窃取等弱点暴露无疑。

马航事件当然有其特殊性,新闻来源本身就在不断释放错误信息,并持续被另外信源纠正。如果将时间线放宽,从去年中石油腐败案到3月初的昆明暴恐事件,也都清晰地表明,传统媒体机构目前从选题来源、内容生产到信息发布,已经深刻地受到社交新媒体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是工具性的,专业的内容生产不仅是必须的,更是稀缺的,该灭灯的是那些将工作界面放在固定或移动网络上的信息搬运工。

我赞成一个观点: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消费速度明显地快于新闻产出速度,对真实有效信息的需求缺口被放大。这是将工作界面放在现场的真正媒体人的巨大机遇。

新闻理想不是用来说的,它从来就是做出来的。

——————————————————

【编辑按】马航失联已12天。家属,抑或你我都在不间断收获信息、谣言,中间夹杂着对媒体专业性的狐疑否定。而所有有关媒体报道专业性的讨论,无关褒贬,都源于对失联客机上诸多生命的关切。

延伸阅读:

闾丘露薇:《专业,专业,专业》 《再谈马航失联报道:不吐不快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高昱,财新传媒编委,原《商务周刊》主编。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