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不让微信公众号做打赏,iOS平台上其他公司比腾讯还慌

苹果和腾讯这两个神仙只是闹别扭,其他的小鬼便遭了殃。

“非常狠”,“强盗逻辑”,一名知识付费领域重要公司的管理层,如此评价苹果的App分成规则。

文丨韩洪刚 采访 | 韩洪刚 冯尚钺 来源:36氪

App Store里的应用数量已经达到220万,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开发应用为生。苹果为他们提供了平台,但同样,无论购买App,还是购买App中的服务,都要走苹果指定的 IPA 渠道,而苹果会从中抽成30%。

哪怕你要为喜欢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一杯咖啡,苹果也想先喝一口。根据规则,微信打赏通道,也必须经过 IPA 渠道。

腾讯的反应直截了当,先是将iOS上微信公众号打赏按钮改成可以直接转账的二维码,随后干脆取消二维码转账,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微信的力量,是如今中国App中实力的极限值。在中国,但凡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几乎没人不使用微信。但以微信的体量,背靠腾讯这么一家公司,跟苹果“长期沟通”之后,也并没能心愿得偿。第一次,微信被怼回去了,第二次,换成长按二维码转账,还是被怼回去了。

最后,微信选的这个办法只是说是玉石俱焚、鱼死网破式的——并不从打赏中抽成的、也不差钱的微信,最后的做法并不理智,让微信公众号们收个7成折扣价的机会也没有了。

一名做公众号商务运营,其中不乏粉丝量百万大号的人士告诉36氪,这类公众号发展到后期,已经不靠打赏过活,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等商务合作,但即便如此,压力依然很大,“一些优质账号,单篇打赏能破万”。而文章阅读数量有大约一半来自 iOS 客户端,粗略推算,这些公众号打赏收入可能会减少一半。

连微信都沟通不成,那么但凡小于微信的App们,就更别提了。

绝大多数公司,依然要乖乖交上这笔“过路费”。

在微信打赏关闭三天前,得到似乎已经得到了风声。在得到上,原本一些课程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等方式购买,但如今在 iOS 平台上,只保留了通过苹果渠道充值购买这一种方式。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告诉 36 氪,在得到上,iOS用户占比为49.5%,付费一百元以上的用户里,这一比例提高到了55%。在定价方面,快刀青衣说不会因为平台不同而区别对待,“不同的渠道提成,影响的仅仅是公司的内部结算规则罢了,不应该也不能影响用户。”

他没有说要给苹果多少分成,但一名喜马拉雅内部人士告诉36氪,自己一年交给苹果的钱,是“亿元级别”。

知乎现在依然在观望。知乎 Live 也是一款抢眼的知识付费产品,哪怕在 iOS 平台上,用户依然可以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来购买,收入全归主讲人所有。但倘若严格执行苹果规定,这笔钱很可能需要主讲人一起负担,而且,未来知乎可能会参与分成,主讲人收入可能只有如今的一半。

知识付费领域的钱,总量也就那么大,而在交易额更高的游戏领域——有人估算,《王者荣耀》在iOS平台上的月收入在6亿上下——苹果能从中分走的钱,数量则更加惊人。

仅去年第四季度,苹果软件商店App Store在中国市场的收入超过了20亿美元,预计今年可能达到50亿美元。更多打赏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ashang

不要把这看作财报上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是从一个一个又一个App手里分走的分成。

从商业契约的角度看,当苹果设立App Store的分成规则和其他规矩时,既然开发者们都签了这份约,那么就应该按照商业规则做。契约是商业的基础。

而苹果作为iPhone的开发者,App Store的运营方,毫无疑问,整个移动互联网都受惠于这家公司。当App生态建立起来后,苹果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强,强到难以让人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这是否真的合理?

合约,讲求“权责统一”,否则难免显得不合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App,都认为自己的收入中,由苹果带来的利益,值得分走30%分成?尤其是,当一些App已经近似生活必须品,大家只是去App store搜索一下,用户并不来自苹果推荐时。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条约让不少公司感到意难平。

不仅如此,苹果App有着高度的控制力。一位应用开发者对36氪评价说,对开发者来说,“苹果就是政府”。

以微信“赞赏”功能为例,如果走苹果规定的 IAP,是一件太有损体验的事情。有业内人士告诉36氪,自从苹果推出 IAP 以来,体验几乎从来没提升过,不支持平台发起退款、结算不提供明细、掉单率高、结算周期不固定、绑定银行卡程序繁琐……比起微信和支付宝,这是个太不友好的工具。

倘若走苹果渠道支付,甚至在设定支付金额时,都只能从苹果给定的数额选择。

Apple iOS审核一向以严苛著称,包括客户端资源检查、应用内容检查 、提审资源检查等等无数暗坑。

苹果秉承的是大政府主义,没有松绑的迹象,甚至正越来越严格。苹果需要Appstore带来的收入,现在苹果硬件增长乏力,便更需要依赖软件服务带来的收入。先前对微信打赏不闻不问,如今忽然重视起来。

回过头来说微信。

别人还在说生态的时候,腾讯已经开始搭建局域网了。在中国,但凡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几乎都会用微信,而且一半的人每天会用上一个半小时。聊天,阅读,讨论工作,付钱转账,如今还可以扫码骑自行车,入睡前看一眼微信,起床后再扫一眼,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局域网的雏形,没有超链接,不能跳出应用外,内容全部托管在腾讯服务器,视频、广告都由腾讯提供服务。

也正因此,在微信工作的程序员郑岱听到消息时候,有了一丝丝自豪。

“苹果怕我们了。”他觉得。

郑岱说,微信在做的小程序,已经在挖App store墙角,而在未来,微信还会做搜索业务,在微信里可以搜索到微信外的东西,“相当于在里面内嵌了浏览器”。

微信的封闭生态,给腾讯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16年,微信等地方的信息流广告增长80%以上,广告也成了腾讯第二大收入来源。而且在微信生态里,哪怕强势如阿里也得服软,淘宝在微信里不得不变成一大段杂乱的字符。

两个封闭生态,最后必然引起冲突,现在它们交火了,彼此可能只是受了轻伤,但流弹飞溅,伤害了不少其他人。

iOS微信关闭赞赏,本质上和微信自己屏蔽一堆网站或者关闭公号没什么区别,都是想把控制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搏杀,只会发生在小说里,苹果不会真的下架微信,微信也不会放弃苹果,现代商业社会里,平衡与妥协比争斗更合乎理性。

但在这门平衡的艺术里,两家公司却都忘了妥善处理用户的感受。

苹果不管不顾,强行以体验不好的IAP取代更加成熟易用的微信支付,这自然会给用户带来太多不便。但腾讯的做法是裹挟公众号,直接关闭打赏功能,这种行为也没法给用户带来太多好处。

万维网秉承黑客精神而生。28年前,蒂姆·伯纳斯·李创立了万维网,试图去打破信息集权,他认为所有信息都是平等的,应该在网络上自由流动。万维网的核心元素有两个:网页和超链接。那时候乔布斯已经离开苹果,马化腾刚刚成年。

如今的互联网远比当时发达,但我们却离那时的愿景越来越远,只依赖复杂精密的系统活着,越来越依靠大公司带来的便利,尽管掌控系统的只是少数人。飞机固然能方便地把人送到终点,并且向你保证最低的事故率,但一旦飞机出现意外,便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

乘客能做的,只是祈祷苹果和腾讯的风波,只是不稳定气流,并非真的事故。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Jesse Chan:苹果对于 App 的增值功能,要求开发者使用 IAP (In-App Purchase)接口进行开发,用户的每一笔内购苹果都收取 30% 的服务费,这是完全正当的,也是 App Store 自问世第一天起的立身之本。但在「微信公众号打赏」这件事上,我认为仍然是苹果有问题。关于一项支付买的是不是 App 的增值功能,至少我认为应当有两个要素:1.用户花钱之后,享受到了「额外的」App 体验。2.此项消费的受益人,是 App 的开发者。而「微信公众号打赏」,既没有让用户享受到额外的体验,受益人也不是微信开发团队。从这个逻辑来讲,无论是 Evernote 高级账号,还是 Office 365,甚至是直播平台的礼物赠送,知乎 Live,都更应该使用 IAP 接口进行开发,都应当是苹果先挥舞起大棒赶紧规范起来的。我完全认同 Lawrence Li 的那些对微信的嫌鄙,完全认同本版上面很多人关于「自媒体不应当只做微信公众号」的论述,完全认同微信自身也是封闭砌墙且不讲商业道德的典型范例。但这不应当是苹果在规范 IAP 接口这件事上拿微信开刀的理由。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假设这个事情的对象不是微信,而是一个独立应用的开发者,做了一个免费的软件,苹果要求其将其捐赠功能使用 IAP 接口进行开发,否则就要下架,这件事在美国的科技界会掀起怎样的浪潮是可想而知的。苹果或许会陷入比 Uber 还惨的一个境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苹果当然有权对其 App Store 生态下的开发者做这样的管理,即使对象是腾讯。但今天是微信,谁能保证明天不会是其他的什么 App 的其他功能?如果苹果不把必须使用 IAP 接口的功能清晰明确地规范清楚,这样的事情谁能保证不发生在独立开发者的身上?如果说自媒体还可以选择不发微信公众号,iOS App 除了 App Store 却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我尊重苹果在自己的生态圈内制定规则的权利,但如果规定得不够明确,导致有大量的灰色地带,可以由苹果随意地去选择性执法,那这跟「权力寻租」又有什么区别呢?

李广平:我也反对今天的事情,我也觉得微信是牛逼甚至伟大的产品,但是商业上真的别扯什么情怀or开放,互联网的最高境界就是垄断,谈开放的都是已经垄断了一大片地盘的,或者一无所有nothing to lose的loser……也别谈什么体验,微信公号啥时候能支持instapaper?支持evernote(别提印象笔记共号)?支持rss?支持被第三方检索?微信能开放账户系统和社交关系给所有游戏开发者么?微信可以做个web登陆认证的方式而不是强制调用app么?苹果的政策是凡是通过app本身提供服务的就要走IAP通道,对于App Store这样的“渠道”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苹果的30%分成远低于任何国内的渠道商(听说过腾讯游戏发行按91分跟CP分账的吧?)。而微信公号打赏这件事本身属于不属于通过app来提供并完成服务那就看各家的解释了。其实本质上这件事是个悲剧,2家牛X无比的公司都做了太久的甲方和渠道方,都放不下架子来协调和沟通,最后的结果对双方都没啥好处,但是也是迫不得已的捍卫手段。即便不是apple的前员工,我也觉得这件事上微信应该更积极和open一点,有个现象大家注意到了么?App Store支持支付宝,不支持微信支付。如果你是App Store的人,你会希望选一家还是两家?为什么没有微信呢?仔细思索一下就能体会到背后的原因了。。。

时代之:我就是公众号作者。我宁愿我的读者不打赏我,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的钱就被苹果抢劫了30%!打赏的本质就是读者对作者的赠予,不是购买。要是腾讯分成我还可以理解,而腾讯没有来分,结果苹果倒要来插一腿了!未来,那些善心筹的,苹果是不是也要分30%?红包是不是也要来分30%?看看苹果那可怜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还一直如此霸道。是不是想再上一次3.15,是不是想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易澄:大家究竟为什么会对苹果感到如此的愤怒呢?对苹果的批评主要是以下这几种:你根本没有为这个平台的建立和运行做出过任何的贡献,现在却想要雁过拔毛?好不容易有个挺好的机制激励原创,保护知识产权,你却要跑来坏事。今天是微信公众号,明天会不会是微信表情包?之后会不会是知乎、分答?苹果的铁幕想要笼罩多少的疆域?的确,微信的成功靠的自然不是苹果,但是苹果严格的审核的确打造了应用市场的良好氛围,此前微信“被下架”就是苹果打击恶意刷榜行为导致的系统故障。有许多人就是因为受不了安卓系统下某些动不动就自启动,在后台偷偷摸摸运行,还有可能偷点资料的应用,转而投身苹果成了真正的果粉。真正优质的应用是得益于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的,iOS系统下开发者的收入也一直远超其他的系统。作为App Store里的应用,得了苹果的好处,那么苹果要求遵守它的规则也无可厚非。但是规则是不是有改进的空间呢?苹果此举也不是真的想通过这个途径薅多少羊毛,赚多少钱,而更像是一个宣誓生态系统主权的示威。如果说苹果的生态系统是个王国,那么微信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势力强大的诸侯,这个诸侯甚至还搞起了小程序,想砸天子的饭碗,天子自然要削藩。但是削藩也要注意维稳,苹果想守护自己的生态系统,不仅要宣誓主权,同时也要保障各方的收益,不要仗着权力在手就滥用。像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内容平台,跟那些游戏应用或工具应用不同,直接获得金钱收益的不是应用本身,而是内容的提供者,这些内容的提供者跟苹果的距离显然比App Store的应用要远了许多,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苹果霸权的原因。而且如今知识经济如火如荼,这种内容平台只会越来越多。对这类收入的收费方式和分成模式是否可以重新考量呢?正如前文所说,一个赞赏功能的停用可能影响不了消费者,但是如果苹果的炮火蔓延开来,蔓延到更多的平台上,知乎、分答、微博问答等等,那么消费者和内容产出者还会无动于衷吗?大家可能宁愿用使用网页版而拒绝在APP里付费,甚至有可能真的降低了对苹果的好感,而换了个手机。其实生态系统之间的勾心斗角也不是自苹果和微信伊始,君不见,想分享个淘宝链接给微信好友早已猥琐如发小广告?打造生态系统不易,维护生态系统更难,还望各位且行且珍惜,不过这些都是巨头之争,作为一个微小的消费者,我的心愿当然是世界和平啦!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霍炬:网络霸凌、收费阅读和内容创业

➤ 免费“午餐”在减少,互联网正回归付费时代

➤ 赵书影:从罗尔为女罗一笑筹款事件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 keso:直接的商业是最好的商业,好东西值得你为之付费

➤ 曹政:高价值信息圈的潜规则,为什么我不搞付费群或付费的订阅

➤ 罗辑思维收费阅读APP《得到》上线分享功能:花钱请朋友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9 Responses

  1. 微信:“遗憾通知”,苹果:“我的锅?”说道:

    从昨天下午开始,关于“受苹果所迫,iOS版微信公众平台的赞赏功能将被关闭”的传言就甚嚣尘上,五点半的时候,微信官方发布通知,证实了这一消息。

    4月19日下午5点27分,微信的官方账号”微信派“就发出了推送了一条“遗憾通知”:

    微信官方表示: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2017年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将被关闭, 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赞赏功能不受影响。

    经过与苹果方面长期沟通协调,最终,我们选择对iOS版微信赞赏功能进行了调整,对此造成的不便,深感遗憾。

    据悉,导致此次微信调整公众平台及表情平台赞赏功能的原因是,2016年6月13日,苹果新规定出台,对应用内支付规则进行了变更。苹果新条款3.1.1中指出,App 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 IAP 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

    据腾讯科技了解,微信并非唯一受此次苹果新政影响而调整应用内规则的产品。

    微信官方透露,2017年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关闭,之后,微信表情平台的赞赏功能也将被关闭。今后,iOS 版微信用户可以通过二维码转账方式,支持喜爱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微信表情平台暂不支持在表情页面添加转账二维码。

    微信方面同时表示,赞赏功能关闭后,公众号作者可在文章中展示二维码,通过个人转账获取支持,二维码可选固定金额和非固定金额两种。用户在 iOS 版查看微信公众号文章后,建议通过二维码转账方式对公众号表示支持。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安卓版微信对支持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赞赏。

    苹果:我错了吗?
    基本上,苹果在规则上和基本逻辑上,从来没有变过,它一直要求虚拟物品必须通过IAP机制来购买,要求所售卖的虚拟物品须经苹果APP Store的审核,且全球采用一致的规则。

    但是,这一次并不是说苹果“唯利是图”,要获得或“抢”这30%的收入。比如说,如果微信公众号赞赏采用苹果要求的方式,那么读者赞赏你10元,你只能得到7元。而如果付费内容的创作者在内容平台上售卖,一般分成可能是50%:50%,假设售价100元,内容平台从苹果回款70元,之后在分给作者一半,作者的收入就从50元降到35元。

    我想,这个小小的收益并非苹果考虑的主要因素,苹果考虑的恐怕是所谓的规则。苹果把所谓的规则凌驾于好用的产品之上,引得社会讨论。

    直接说,IAP机制非常不好用,能够熟练通过IAP机制购买的中国用户相当少。对比而言,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易用性,远远超过苹果提供的这个机制,多数移动互联网用户能方便地使用。

    当我们做一个产品时,这都不是苹果要拿30%的问题,而是用户无法购买、批评你:产品真烂!为什么不让我用微信、支付宝支付?

    实际上,苹果推出的Apple Pay也比IAP要好一些,目前看,似乎也属于不被允许用于购买虚拟商品的支付方式。

    其次,苹果并没有看到中国市场正在出现的众多创新,它固守规则实际上在扼杀创新。微信APP中的文章赞赏、罗辑思维得到APP与喜马拉雅所代表的内容付费/知识付费、优酷等视频APP的会员费付费,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创新。

    如果按照苹果的陈旧规则要求,我们再回到类似亚马逊那样的状态,在网站上购买电子书,或者打开手机上的Safari浏览器购买,然后到APP里去阅听数字内容,带来的将是一次大倒退。

    一张图解释苹果封杀微信赞赏的原因:

    这是最新一期的市场占有率饼图。
    你没看错,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占据了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的91.12%。
    而占据36%美国市场的苹果支付,进入中国市场一年多,却只能被归在1.88%的“其他”里面,连个影子都没有……
    虽说此番封杀的微信赞赏功能属于苹果定义的“APP内购买”,与线下交易用的“Apple Pay”支付场景不同,但竞争不过两家中国公司,是不争的事实。

    “微信打赏”的那些事儿
    从2015年开始,微信公众平台加大对原创的保护,先后上线了原创声明、打赏等功能。赞赏金额分是 5元、20元、50元、80元、100元、200元及其他金额。2017年1月4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曾公告称,从2017年1月11日起,公众号赞赏资金将调整为7天后结算,如果文章被删除,赞赏的钱也跟着没了。

    而在微信的赞赏史上,也曾发生过两起较大的事件:

    罗尔事件:

    2016年11月,罗尔曾以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的方式为女儿筹得百万爱心款。对此,微信曾表示,微信打赏是有单日最高5万限额的,但此事的打赏人数和金额过高,触发系统bug,导致打赏额度多次冲破上限,一个多小时内,赞赏超200万元。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该文章被微信系统删除,打赏金额几日后原路退回给打赏用户。

    罗玉凤事件:

    “我就是凤姐”被封号之前,于2017年1月11日发布了一篇备受争议的文章《罗玉凤:求祝福,求鼓励》,该文内容包括“这张(美国)绿卡是对我这十年的交代,就像是我的大学毕业证”等描述。文章最终阅读量突破320万,打赏突破20万元。

    最终,该帐号违反《即使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

    微信此次调整IOS版的赞赏功能,无疑对有赞赏功能的自媒体是一种不小的影响。你怎么想?欢迎留言和大家交流!

  2. 连遭暴击!微信公号被逼回传统广告时代,马化腾说的付费订阅还玩吗?说道:

    来源: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作者:熊少翀

    微信尴尬了,如果开通付费阅读,无疑在为Apple pay 做免费推广,给竞争对手投食。下一个猜想是,腾讯会不会自己去全力研发一个新OS(操作系统),以摆脱苹果的魔掌,甚至自己做手机?以鹅厂想要“连接一切”的野心,又怎么会甘于如此受制于人呢?

    一觉醒来打开手机,万千个微信公号主发现,这是一个悲伤的早晨。

    昨天(4月19日)下午五点,微信官方宣布,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将被关闭,不过,用户仍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公号和文章。

    但今天零点刚过,微信再次发布紧急通知,连二维码转账也不行了。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四月天,大家都开始为钱犯愁了。

    自媒体大号财路被断

    赞赏功能是2015年3月,微信对个人自媒体账号开放原创保护功能时附着推出的福利功能,迄今刚满两年。

    用户看完文章后,出于对文章的认同,尤其是对作者的支持,可以慷慨解囊。金额自选,付费自愿。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类似于看官观赏完一场杂技表演后,不想只当个在评论区拍手叫好的屌丝,而是一脸神气地掏出半两银子。

    赞赏功能的开放,给一波自媒体大号打开了赚钱新世界。独立互联网评论人keso(洪波)在4月8日开通微信公众号一周年的文章中,在评论区回复新榜咨询时称,他过去一年获得的赞赏收入有7万多元。

    这并不算多。据了解,一些开通仅一年多的自媒体大号,赞赏收入在十几万元以上。

    不过,这样的大号仍是小数。更多自媒体账号即便获得了赞赏功能,赞赏区仍然坐不满三排(赞赏区可以显示前三排的头像),收入可能只有区区数百元不说,还显得尴尬。

    事实上,赞赏功能原本也被指是自媒体大号的游戏。没有形成人格化IP、没有粉丝基础的自媒体,即便文章质量再好,恐怕也无人打赏,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收赏资格。而对于那些能够获得大量打赏的自媒体,可能他们一两篇广告的收入也比这要多。

    但有钱谁不要?苍蝇腿也是肉。何况,赞赏已不仅是一种付费行为,还成为用户与号主进行互动的方式,甚至一度,有人通过几块钱的赞赏进入赞赏区前三排,而头像是设计好的内容,从而实现变相打广告的效果。

    马化腾也加入到了赞赏大军。在今年3月“老道消息”的一篇题为《距离张小龙就差一个和菜头了》的公号文章中,吃瓜群众们赫然发现,小马哥的头像也在赞赏区前三排强势入座。

    广大老百姓真正见识到微信赞赏功能的惊人力量,恐怕还是去年11月底刷屏朋友圈的罗一笑事件。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这篇朋友圈爆文便收到超过200万元的赞赏。

    如今,这一壮观景象成为历史。

    赞赏功能,甚至连二维码转账功能都被取消后,微信公号被逼回了传统广告时代。公号主们只能再度依赖广告、软文,以及电商模式创收。

    财路被断,不少大号自媒体人气急败坏。keso在朋友圈大呼,“打倒Apple!”阿禅指责苹果“强词夺理”,是“黑社会老大”。三表则在赞赏功能被撤的第一时间推文称:

    “赞赏政策调整”最大的破坏就是对“写作-激励反馈”机制的破坏。我凭本事写的,你苹果凭什么不让人家赞赏?我写了,你看了、爽了、打赏了,多么体面、公平的互动方式,自有人类文明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苹果横插一刀,层层设障,把人性懒、躁、的一面都暴露出来了,以一己之力把文明拉回到史前状态。

    大象打架,殃及草地。但公号主们也只是发两句牢骚。毕竟,这也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最在意这件事的,恐怕还是微信。

    微信与苹果的恩怨

    微信为什么会撤销赞赏功能?原因只是因为,在别人的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2016年6月13日,苹果更新了3.1.1条款,更严格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 IAP(苹果内购系统)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

    该条款还规定:

    如果您想要在 App 内解锁特性或功能(解锁方式有:订阅、游戏内货币、游戏关卡、优质内容的访问权限或解锁完整版等),则必须使用 App 内购买。App 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 IAP 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

    意思就是说,但凡在苹果的地盘(iOS系统中)进行虚拟支付,也就是所谓的解锁订阅、游戏内货币、游戏关卡、优质内容的访问权限或解锁完整版等,就必须使用苹果内购买功能,而不得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微信表情包也属于此类“虚拟产品”,故此次同样被撤销赞赏功能。

    而如果是购买实物产品,如外卖、淘宝等,则不受此限制。

    苹果限定支付路径,目的是收取30%的收益分成。微博CEO王高飞(微博昵称:来去之间)称,就连用苹果手机购买微博会员这种虚拟商品,也要被苹果收去30%。

    微信接连两封公告已经显示出了十分的无奈。其表示,经过与苹果方面“长期沟通协调”,最终,也只能“遗憾地”选择对iOS版微信赞赏功能进行调整。

    “有可能学院”CEO阿禅在其微信公号文章中指出,苹果与微信之间的矛盾其实源自小程序。

    小程序原本名为“应用号”,目的就是替代所有的App,将其全部转移到微信平台上。

    显然,这触动了苹果的根本利益。倘若用户都不再下载使用App了,App Store怎么活?尽管小程序推出至今,并没有显示出预期中的蓬勃势头,甚至“唱衰论”不绝于耳,但理论上的前景摆在那,苹果不可能不在意。

    意识到这一点或许让人意外,但是,苹果的竞争对手里,的确不仅只有谷歌等国际巨头,还有微信。

    阿禅认为,赞赏其实并不属于苹果规定的前述几种虚拟商品中的任何一种,却依然遭到打击,就是要给微信一个“下马威”。言下之意,如果你不听话,我把你从App Store里下架了也不是不可以。

    撤销赞赏功能后,又被迫紧急撤销二维码转账这最后一道防线,足见苹果的决心。

    但苹果真敢这么嚣张吗?

    倘若,让用户在苹果手机和微信公号赞赏中间二选一,可能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毕竟,赞赏功能不是必须的。甚至,让用户抛弃微信公号,也不是不可能。微信公号打开率如此之低,用户早已厌倦了大量同质化且低质的内容。

    而如果让用户在苹果和微信之间选择,恐怕苹果要三思了。这款月活逼近9亿的社交产品,对于中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恐怕已不是“一款手机App”所能概括了。它是人们新的眼睛,新的耳朵,新的嘴,是身体的延长。

    这么一想,就算真有那么一天,让大家抛弃苹果,重新用回安卓,大部分人估计也没什么不情愿吧。

    微信的付费订阅还玩吗?

    赞赏功能被撤,对微信的商业生态建设无疑是一拳重击。

    今年2月,马化腾在keso朋友圈的一条留言,宣布了微信公众号要做付费阅读的消息。巨头如腾讯的入场,让原本就热度渐起的内容付费变得更加躁动。

    微信一定要做付费订阅吗?答案恐怕是的。

    内容付费的基础,包括移动小额支付的普及、内容版权体系的建立,以及用户内容付费观念的养成,已经让这一市场变得逐渐明朗。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他们有强烈的变现需求。倘若微信不提供这一渠道,他们大可以转向其他平台。微信乃至腾讯,会把这一切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吗?

    得到、喜马拉雅、知乎、果壳,乃至36氪、钛媒体、财新、界面等内容付费平台扎堆出现。百度、今日头条、网易、UC等平台更是动辄宣称要提供十亿甚至上百亿现金,吸引内容创业者前去安寨扎营。

    所以,当keso宣布要去36氪开付费专栏时,马化腾会按耐不住地说,“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啊”。

    但是,面对浩浩荡荡的付费大军,看着一个个内容创业者赚得盆满钵满,有几个人能等得了呢?所以,连一向看好腾讯的keso也只好说,“你们这个测试太久了”。

    微信付费订阅筹备了这么长时间,恐怕还得筹备更长时间。苹果的搅局,让这一计划变得更加迷茫:微信公号的付费订阅是否遥遥无期?

    更要命的是,微信本来就在布局支付,如果微信开通付费阅读,让苹果用户通过Apple pay支付,对于腾讯来说,这无疑是自己利用自己的力量,给竞争对手投食。这还怎么玩?

    付费内容显然属于苹果限定的虚拟商品。目前,包括得到、喜马拉雅等一众内容付费及产品,均无一例外,只能通过苹果内购系统进行支付。

    尽管有不少人告诉小编,这一支付方式极不方便,原本打算购买的,也都因为不想折腾而最终放弃了。

    在昨天傍晚的一片哀叹中,“知识服务和社群运营工具”小鹅通公布了一则消息,称其能够继续实现赞赏功能。方式是在小鹅通内搭建一个赞赏页面,用户点击金额打赏,然后跳转到微信支付。

    然而,尽管小鹅通是由前腾讯员工鲍春健创办,与鹅厂关系紧密,但微信是否会通过这一渠道解决付费问题,还很难说。

    无论如何,在苹果的强势之下,微信商业触角受限已是既定事实。一直以来,很多内容创业者都在想,如何“去微信化”,不让自己的商业空间只局限在微信公号这单个平台。谁又能想到,如今这也变成了微信亟待突破的问题。

    或许,微信真的会去自己全力研发一个新OS(操作系统),以摆脱苹果的魔掌。以鹅厂想要“连接一切”的野心,又怎么会甘于如此受制于人呢?

    渠道为王,这句话恐怕仍然没有过时。

  3. 马化腾演讲干货:腾讯正忙着连接一切,没空理苹果说道:

    想要把自己关注的信息推荐给更多人看,欢迎一起来荐读!记得,加上推荐理由

    微信宣布IOS系统将不再支持微信打赏功能后,自媒体一片哀嚎。纷纷揣测是不是腾讯和苹果即将开战,然而马化腾在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的演讲却展现了腾讯更大的野心。以下是演讲全文,但愿给你一点启发。

    今天是第三届的互联网+峰会,大家留意到没有?今年的“互联网+”加了一个“数字经济”。可以说,腾讯从2013年就开始积极倡导互联网+这个概念。非常荣幸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互联网+被列入国家的行动计划。过去的两年,腾讯继续积极地推动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我们过去谈互联网+,今天又谈数字经济,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呢?在今年“两会”的媒体见面会上,我和记者们提到: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

    经过这两年,我们在各行各业推动互联网+,并看到了一大批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不仅在大家熟悉的互联网新经济领域,很多传统行业,他们积极地拥抱互联网,积极地拥抱数字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所以,我也想在这里和大家有个简单的报告。

    一、互联网+传统企业

    腾讯这六年,从PC互联网转型到移动互联网,微信成为大家人手必备的移动应用,它超越了大家熟悉的通信社交。我们创造性地在微信平台里通过公众号,通过二维码扫码,通过微信支付,连接线上线下。

    我们还会继续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包括小程序等等,帮助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和他所在行业的传统企业,和互联网进行对接。

    1、交通领域
    我们过去看到很多互联网+的领域,比如在交通领域。大家都知道过去两三年,我在很多场合,不断地呼吁国家对互联网交通,像滴滴、优步等这些新的事物用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我们今天很有幸看到,现在这个产业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在交通领域,这半年来,共享单车又成为一个新的事物,这就是在短短的半年内发生的。所以,大家可以在大街小巷看到,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还有等其它的共享单车,纷纷加入这个竞争。

    2、互联网领域
    我们再看互联网医疗,有非常多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就是我们在广州的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用了互联网+方案之后,病人从挂号、看病、取药、付款到回诊,完全可以在手机上一站式搞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据我们统计可以节省超过40%的时间。

    3、安全领域
    我们还看到在其它领域还有很多案例,比如在公安警务方面,用我们的LBS大数据形成的人流热力图,我们在全国给超过50支警队,过去一年有200多场大型的,包括像马拉松、春节、元宵等活动,还有很多大型的展会和展览,提供了人流控制的基础服务。

    围绕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电信诈骗和伪基站等反电信诈骗方面,我们也为公安和运营商部门提供了我们的大数据能力,包括我们的鹰眼系统和麒麟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4、物流领域
    我最近还了解到,包括邮政方面,比如北京邮政,通过我们的腾讯地址解析服务,可以很有效地提升邮政服务的地址匹配率,从90%提升到96%。 也就是说,仅在北京人工干涉的包裹数量,每日从5000,迅速下降到只要1000单。包括包裹的退转率,从8%降到6%。

    这些小小的案例,我们都可以看到,互联网和传统这些行业结合,是有多大的威力。

    所以,今年我们发布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这个数据和去年一样,我们和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包括京东、美团、58、携程等各行各业,共同对大数据进行融合,汇总出来这样一种全国的、全景式的数字经济地图。

    据统计,我们2016年的数字经济GDP,大约是23万亿,占总体GDP31%左右。我们还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省内,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每增加1%,就业增加近2万人,两者紧密相关的。我们还看到,数字经济对消除城乡发展鸿沟,以及助力精准扶贫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制造业如何和互联网结合?

    过去我们谈的都是互联网+服务产业,比如大家有印象的,京东、新美大、58等企业参加过去几届互联网+峰会时,我们看到更多提的都是第三产业跟服务业的结合,但今天我很想谈谈制造业。

    大家知道,互联网从服务产业入手,再到制造业,再到第一产业——农业,这是个渐进的过程。今年我们已经看到有很多的成果。

    在今年“两会”报告里面也提到,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是制造业,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所以,国家提中国制造2025,包括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等,就代表了这样的趋势。

    第一个案例——三一集团
    这里我想提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三一集团。大家很熟悉的三一重工,它是制造业的代表,制造能力非常强。据我们了解,三一每5分钟可以生产下线一台挖掘机,每1小时可以生产下线一个风车。

    但是,三一的商业模式不是卖完就结束,售后还要提供很多的服务,包括维修、故障响应、备件、库存,等等。

    最近,它和腾讯云进行了一个合作,共同搭建了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把全球超过30万台重型机械设备,联网连接起来,实时采集超过1万个参数。这样可以令任何地点的设备出故障时,都可以立刻感知,2小时到现场、20小时解决问题。

    甚至,它的商业模式也从过去制造业转变成服务业。比如有个施工单位他可能买不起这么大型的设备,没关系,你可以租赁。这里还带动了租赁服务业,甚至带来了一些供应链的金融。

    因此,传统制造用信息技术实时联网之后,它和客户的生产关系、商业模式都会发生变化。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点。

    第二个案例——通威股份
    它的母公司叫通威集团,它是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大家觉得“这个很传统,怎么跟互联网结合呢?”它在2015年提了一个“互联网+水产”的概念,创造性地通过微信的企业号进行服务,比如叫“鱼苗通”和“鱼价通”,衔接鱼苗企业和需求方,包括养成了之后的成交。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号叫“鱼病通”的应用。通威创造性地利用类似滴滴LBS的模式,又加上共享经济的方式。比如,你一个池塘里养鱼,发生了鱼病,你可以直接点APP,就近寻找离你最近的鱼病专家,而且可以在线看专家的用户评价,把需求对接起来。

    这个案例非常有创意,你可以看到多么传统的企业,只要能用好互联网,就可以迸发出很大的活力。甚至消费者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和APP,选择他喜欢的个性化鱼苗,再通过网络观察水质、喂养情况,最后将定制养成的鱼买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互联网+案例,将传统农业生产与消费者打通。

    当然我们也看到,其它很多传统行业也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创新业务模式、挖掘新增长动能。

    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都开始向互联网转型,我们也看到服装行业,如红领集团,钢铁行业的宝钢、汽车行业的长安,包括在现场的娃哈哈,也在积极探索怎么对智能制造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转型。

    我还记得前不久看到杨元庆董事长的媒体谈话,他谈到联想的PC制造未来是要转向设备加云、加AI转型。他创造性提出来三个PC的概念:从过去的个人电脑变成个人的计算、个人云,甚至进一步就是个性化计算和个性化云。

    同样是PC,缩写都一样,但是后面的内涵是完全不同,从过去孤立的终端变成一种完全联网的、个性化的计算能力,而且是云的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也是大势所趋。

    三、腾讯提供底层的基础能力支持传统行业

    腾讯在这里的角色怎么扮演呢?因为之前我参与央视对话栏目的录制,大家在讨论,未来的趋势是云,还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我说,都可以整合在一块儿,未来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一句话把四个词全部涵盖起来了。

    对于腾讯来说,我们的定位就是坚持做好连接器,希望连接各方的优势,我们会支持企业走向数字经济。所以,我一直在讲:腾讯有所为,有所不为。到底哪些该我们做的,哪些不该我们做。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提供一个底层的基础能力,比如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技术。

    具体来说,还包括像地理位置信息,所谓的LBS,很多人都在用,包括人工智能最近非常热,腾讯也开始在AI领域发力,并在全球围棋AI大赛取得了冠军,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绩。

    在移动支付方面,腾讯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家知道通过微信的支付,我们不仅是支付,还包括对传统行业的会员、客户CRM的管理等方面都是打通,我们也开放了安全领域的相关能力。

    总的来说,腾讯其实是定位在底层,希望提供更多基础的零配件和连接能力,支持各行各业的传统行业,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共同携手共进。

    谢谢大家!

  4. 望月:苹果为什么要对微信赞赏下手?说道:

    最直接的原因,是苹果认为赞赏功能属于“虚拟支付”,而iOS 平台的app 虚拟支付必须走内购通道,不能用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

    根据苹果开发者协议3.1.1条款:

    应用内付费:如果你希望通过付费才可以解锁你的应用当中的一些功能(例如,订阅内容,游戏货币,游戏关卡,获取优质内容,解锁完整版本),你必须使用应用内付费(IAP)。应用程序不允许包括按钮、链接或者其他调用方式和行为指导用户采用非IAP的方式付费。
    这个理由显然有些牵强,因为赞赏功能除了能解锁用户的头像之外,并不能解锁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更诡异的是,这个所谓“新规”是2016年6月13日就发布了的,之前快一年的时间都相安无事,现在突然发难,难免让人与微信最近力推小程序的事联系起来,恐怕是小程序已经威胁到Apple Store 的生态了。

    既不能分到好处,又威胁到我了,于是,苹果这个市值7000多亿美元的大巨头就对腾讯这个市值接近3000亿美元的小巨头旗下的微信出手了。

    对公众号作者有什么影响?

    消息证实之后,公众号一片哀嚎之声,仿佛赞赏已经成为了他们居家度日的主要生活来源。实际上,我看大多数公众号和我差不多,都还在为赞赏满三排而苦苦挣扎。

    新华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自媒体从业人员生存状况调查”显示,打赏收入只占自媒体收入的3.8%,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对于连岳、菜头和大辉他们这种赞赏人数多的人来说,取消赞赏功能显然有影响,但不算太大。

    这次的调整只影响iOS用户,安卓用户并不受影响。从我后台的订阅用户终端分析来看,iOS用户和安卓用户刚好对半,也就是说只有一半的用户受影响。

    而且,在这50%的iOS用户也不是就不能赞赏了,只是要改为扫描二维码转账,微信公众号在后台进行了优化,其实使用上也比较友好,和之前的区别不算很大。

    当然,转账的话需要长按识别二维码,比点击付费要略微繁琐,而且不能像之前的赞赏那样露出自己的头像,只有公众号作者知道你赞赏了,却不能展示给大家,少了些许乐趣。

    姑且算有一半的iOS用户不愿意再赞赏吧,整体而言最多也就流失了25%的赞赏收入。但如果按照苹果的要求,改为通过苹果的内购系统(IAP)接入赞赏功能的话,则要被Apple Store 抽走30%的分成,而且还要忍受iOS内购极其不友好的体验,显然还是目前的更改利于公众号作者。

    影响整个内容付费产业

    苹果这次对微信赞赏下手,是对自己开发者政策的一种过度解读和滥用,它影响的不仅是微信赞赏功能,而是所有内容付费产品。

    远的不说,马化腾亲自督促的微信付费阅读功能要受影响吧,你要开通付费阅读?可以,先交30%的费用吧,要知道赞赏还可以打一打二维码转账的擦边球,而订阅或者是付费阅读全文可都是属于“解锁”功能了。

    还有知乎Live,目前来看还iOS 版知乎里的Live还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但苹果或许是想等“养肥了再宰”也未可知。

    知识付费领域的小明星——“得到”APP更是一开始就接入了IAP,不接入的话恐怕都不能上架。于是,你用iPhone 订阅所花的199元,先要交给App Store 59.7元,剩下的才是平台和作者五五分成,作者能分到的只有69.65元。而如果是安卓用户订阅的话,作者就可以分到99.5元,搞得我都想换一部安卓手机了。

    收高额的过桥费买路钱也就算了,关键是App Store并不会给这些付了费的内容创作者任何的帮助,也不会针对付费的流程做任何优化,说得不好听些,就是App Store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阻碍内容付费发展的一个绊脚石了。

  5. 运营公举小磊磊说道:

    4月20日最新:应苹果公司规定,微信紧急对昨天下午上线的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个人转账功能进行关闭。

    也就是说:用苹果手机的用户无法打赏,也无法通过二维码转账给公众号运营者了!

    一、

    先谈四点直观感受:

    1、就在前几天,腾讯的市值超越了全球无数家公司,跻身全球企业第十名。最重要的是,根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报告,2016年苹果丢掉了中国智能手机的单品销量第一,这是过去五年以来的第一次。

    2、哪怕强势如阿里爸爸,淘宝在微信的生态圈里面也得服软,几乎是被扼杀的状态。站在这个角度,苹果和微信都没有错,商业战场,利益为王。

    3、忽然想起了几年前的3Q大战,最终结果是奇虎360构成不正当竞争,并赔偿腾讯500万元。从那时候起,腾讯决定走开放式生态路线。

    但和这次事件不一样,苹果这次偏向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

    前几个月,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的法院判决旧金山的iPhone应用购买用户可以起诉苹果。这些用户指控苹果不允许他们在App Store应用店以外的地方购买应用,导致需要支付更高价格。但是苹果表示,用户没有资格起诉,因为他们是从开发者那里购买应用,而苹果只是为开发者出租空间。

    前天,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对外发布了一份《关于召集遭苹果应用商店下架的开发者采取集体行动的公告》。针对苹果在运营App Store过程中或存在涉嫌垄断和违法行为,联合更多的受损开发者和收集更多的证据,拟发起针对App Store的涉嫌违法和侵权行为的集体行动。

    4、印象中,这是近几年腾讯的老大地位第一次受到了挑衅。

    二、

    哪里遭到了挑衅?

    1、

    支付功能首当其冲,支付宝和财付通总共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第三方支付市场。

    而苹果一直希望Apple Pay进攻国内市场分一杯羹,之前和银联捆绑合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上线当天超过3000万张银行卡绑定了Apple Pay,但市场占有率依旧只有1%。

    而微信投资滴滴,滴滴投资ofo等,都是在拓展支付市场。Apple Pay本身机会就渺茫,阻击赞赏功能背后的微信支付理所应当。

    2、

    微信不断的大力推广小程序,最近基本上每天一个小更新,一周一个大更新。小程序替代了部分强需求低频率的APP,并且微信通过小程序寻求新的商业变现路径时,意味着阻击了苹果应用市场。

    《华尔街日报》曾经发刊评价,腾讯打算借小程序进入苹果、谷歌长期主导的应用领域。

    微信和苹果就赞赏功能在这个时间点谈崩,显然是把小程序的气撒在了赞赏功能上。而下一次是否意味着小程序被迫下线?可能性相当大。

    但是微信本身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小的,这个功能对自媒体来说是核心功能,但对微信来说几乎是最尾部的。

    一层一层跳转后,苹果用户“使用打赏功能”占微信总用户的比例相当低:

    微信用户→月活用户→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文章→苹果用户→苹果用户打赏

    将赞赏功能改成转账功能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就要面临被迫下架。

    并且,根据腾讯最新的财报显示,50%上的收入来自于游戏,剩余的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业务。微信带来的收入占比很小,微信业务占腾讯整个业务比也是相当小的。

    三、

    哪些方面受到影响?

    1、自媒体人的收入:

    赞赏功能不是自媒体最高的收入渠道,但却是最稳定的。以平均5000阅读量的自媒体为分水岭,到了这个阶段,每个月都能固定接到广告。

    观察周围5000阅读以下的原创型自媒体,每天可获得1-5个赞赏,稍微高点会有5-10个甚至更多。

    以每天5个为例,5×30(天),每月150个打赏,以每个打赏5元为例,每月赞赏收入750元。

    正常情况每周出现1篇爆文,阅读量翻倍甚至更多,每月再增加20次打赏,也就是100元,每月总赞赏收入850元。

    由于每个月粉丝都会上涨至少数千个,所以推断,没有广告业务的自媒体,一年可以获得1万元以上赞赏收入。

    但是,赞赏功能并没有被关闭!而是换成了二维码,只不过占据了画面绝大部分空间,于是出现两个问题:

    1)转账二维码太大,影响阅读体验

    2)转账≠赞赏,转账是付钱,赞赏是我认可你

    这里举个例子,清朝时期,我们的皇阿玛乾隆最出名的除了泡妞,就是盖章。普通人看到喜欢的字画,顶多称赞几句。

    而他每次看到喜欢的字画就会砰砰砰,戳几个红印上去。

    王献之的《中秋贴》一共才写了30多个字,但是被乾隆咔咔咔盖了80多个章。

    印章除了象征权利,还代表我认可你的意思。这和赞赏是一样的道理,我喜欢你的文章,我认可你所以打赏你。

    但让我转账付钱给你就是另外一码事了,比如让乾隆付钱给某个名画家,可能吗?

    所以,自媒体的赞赏收入肯定会降低,降低多少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会话打开率越低的公众号,受到的影响越大。

    苹果首先革的就是自媒体人的收入方式。

    2.、付费阅读:

    微信推出付费阅读是板上钉钉的事,赞赏功能推出那么久,帮用户养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

    苹果用户赞赏改为转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付费阅读习惯。微信团队肯定心疼死了。

    了解更多付费阅读《从微信&支付宝提现收费,到微信内测付费阅读,预示着什么?》

    3、表情打赏:

    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微信聊天时发出一些表情后,可以给表情赞赏。

    小公举特别喜欢一个叫“辣小丫”的表情包,当初他们投稿给微信30天后,发送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

    目前获得了9万多次赞赏,至少获得几十万元收入,而其他版本的辣小丫表情包也获得了数万次赞赏。

    但是,iOS版微信表情赞赏功能预计将在微信客户端的下一版本被关闭,旧版本的 iOS、安卓及其他版本的微信不受限制。

    假设苹果付费用户和安卓付费用户比例为一比一,实际上出入不会太大。这意味着,这方面的收入将直接被砍掉一半。

    写到这里小公举才发现,苹果这次阻击微信:

    1、企业不受影响

    2、大号自媒体不受影响,两三个个广告就抵得上全年赞赏收入

    3、小号自媒体本身赞赏少,不考赞赏维持生活,影响也不大。

    4、受伤害的竟然是原创表情设计师们

    真是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

  6. 苹果 VS 微信:开放与封闭,国王与诸侯之争说道:

    当一个诸侯的土地比天子还大的时候,就要出乱子了。

    苹果开创了一个帝国,但不是从iPhone开始的,而是从App Store开始的。

    2008年7月11日,搭载iOS 2.0.1的iPhone 3G发布,这是iPhone系列的第二代产品。从这时起,iPhone才第一次真正的被认可为“智能手机”。

    在此之前,虽然iPhone有着惊艳的外表、沾手的触控、精致的UI,但不过是个不能装程序的傻瓜机。在“圈子”里,要被更为高冷(已经快有1%趋势)的Windwos Mobile党鄙视。在圈子外,要被能下载各种Java小游戏的塞班党鄙视。

    App Store是iPhone的灵魂,是苹果躺着赚钱的果的命根,是阶级革命的工具。

    有人要动App Store,苹果只能把它关入大牢,哪怕这个产品的用户量比全中国的iPhone用户都要多。

    这个产品就是微信,2017年4月19日的晚上17:00,公众号赞赏这个上线两年之久的功能被苹果胁迫关闭。苹果说:要么给我抽40%,要么下架。

    微信选择戴着镣铐跳舞,既不下架,也不分成,而是关闭了iOS的赞赏功能。

    应用商店:苹果的分封制

    可能只有在微信被苹果胁迫下架公众号赞赏的这个夜晚,如今的自媒体,曾经的Blogger才会回想起2008年以前那个原始社会的美好。

    那个时候开发手机App是没有规范、没有审查、没有强制抽成的,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的功能,把它做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就像是你打开Visual Studio写出一个Windows程序一样。

    你可以把编译后的程序打成一个安装包以光盘、软盘、互联网等任何一种方式传播,用户可以有无数种方法获取到你的App,然后传输到手机里安装……就可以运行了。

    你甚至可以用光盘或优盘线下卖你的手机应用,你可以定价5000一份,你可以像制作PC病毒那样简单的写出一个死循环干掉一个智能手机。那时候,App还不叫App,叫手机程序。

    因为App这个词,还是App Store带火起来的。

    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的发布,其实并没有引起当时主流开发者太大的关心——一个远在美国的手机发布,它尽管好看,但甚至连手机程序都不能运行,只能运行特定的由苹果公司自行开发的程序。

    iPhone 3G上的App Store

    后来,苹果发布了iOS的SDK和App Store,要求开发者使用“苹果的语言”编写App,遵照“苹果的规范”进行开发,否则就“拒绝上架”。他们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围绕两种关键技术展开——

    Flash:Adobe公司推出的可以基于网页发布的运行层,它的特点是拥有较强的交互性和优秀的动画,针对开发端的特点是一次编写可在不同平台运行。
    Java:一种当时的“主流”手机系统塞班和Windows Mobile都支持的语言,可以通过模拟器的形式实现一次编译处处运行,大大节省了开发者的成本。
    开发者举着自由开放的旗号,为这两种技术争辩的主要原因很简单。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开发一款游戏,使用Flash或Java开发,那么只要进行一次开发,就可以在多个手机平台上进行发布。而如果用苹果规定的Object-C开发,那么就要单独为苹果进行一次开发。

    一家公司,如果只有有限的开发人员,那么就只能做出取舍:要么首发苹果市场,要么首发其它份额。

    所以开发者对苹果“封闭”的嘲笑,就像是驾驶了一辈子马车的车夫第一次见到只能在轨道上跑的蒸汽机车一样,是一种本能。

    但蒸汽机之所以能引发工业革命,就是因为它牺牲了马的自由,取而代之用铁轨提升速度和动力。而当开发者逐渐尝到了App Store能给他们带来的甜头时,Flash和Java也就被彻底扔到了脑后。(当然,Android还是用Java的,只是和塞班那个时代的意义不太一样)

    从本质上,SDK和App Store的模式又和分封制很像——普天之下皆为王土,本质上iOS的市场所有需求都是属于苹果的。你之所以能在这个平台上赚钱是苹果借你的手去管理土地。当苹果不高兴的时候,随时有权利收回你的封地。

    它并不是没有这么做过,有多少创业公司都死在了iOS更新时把他们的功能集成进了系统。

    封闭与开放,天子与诸侯

    在2009年,iPhone 3GS发布的那一年,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未来的互联网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现在看,这个问题似乎早有了答案,只是许多人并不愿意去承认。

    在当时,互联网上还洋溢着绝对自由主义的气氛。网民默认,只要连上互联网,就应该可以获得一切已经存在于网上的信息,而这个入口就是搜索引擎。

    你可以在搜索引擎里搜到任何东西,而不会受到搜索引擎的干扰。没有任何一个网站会主动将自己与搜索引擎或网络黄页上屏蔽。

    Sitemap和RSS在此之前的时代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技术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抛弃,它们本质上是一种更为清晰的数据接口,方便其他的网站去抓取你的站点内容。

    RSS协议的发明者之一亚伦‧斯沃茨,因坚信网络是开放且自由的,在攻破一份论文库并免费开放之后被警方逮捕,最终于2013年自缢身亡享年26岁

    生于95后,现在刚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可能很难理解那时的工程师想的竟然是如何让别人抓取自己的数据。

    “数据是资产呀!怎么能轻易的给别人!”

    在那个时代,也有两家公司这么想,一家是Facebook,另一家就是苹果。2008年09月11日,新浪科技的一篇报道中形容:

    Facebook开创了“拒绝搜索引擎”的成功模式,Facebook首页几乎是空白页,所有内容都需要登录访问,因此几乎不能被搜索引擎的‘爬虫’抓取,不能依靠搜索引擎的流量。
    但那时这才是异端,所有人都对这种封闭的态度颇具微词。

    商业化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完美继承了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朋克精神中强调反抗与独立的部分,你可以很轻易的从最近几年才在中国流行的《失控》里读到这一点。一个不被权威控制的、去中心的、连接一切的虚拟实体,才是早期互联网人所坚信的未来。

    类似Facebook这样的站点被人称为“信息孤岛”,是指那些在互联网上与其它站点不互联的对象——这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Facebook成了大陆,那些“相互连接”的群岛(主要是个人站点和博客)才是被解决掉的问题。

    而当人们不再争议Web领域的信息孤岛之后,又将矛头指向了手机上的App——

    我想看一本书,我怎么知道它在哪个App里?
    我想看一部电影,为什么要下这么多个客户端?
    我想在微信里分享一个淘宝的商品,为什么不能直接点开?
    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而且似乎解决这些事情也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微信允许淘宝的链接随意分享,就没办法给京东导流,就无法培养用户在微信这么一个聊天工具里的支付场景,也可能在几年前就输掉了与阿里的战争。

    而最终结果是,你不得不用阿里曾经推出的那个特别蹩脚的即时通信工具“来往”聊天。

    微信也不是唯一的“国王”,淘宝屏蔽了百度,微博屏蔽了美拍,百度在移动端对所有网站“转码”……每一个国王都在效仿苹果建立又高又大的墙,但他们活的都很好,而且墙越高,活的越好。

    也就是说,每个手机上成功的App都是封闭模式的受益者。而微信,恰恰是这个模式下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它是最没有资格抱怨苹果强权的一个。

    微信 v.s.苹果:强大的诸侯觊觎天子的九鼎

    其实,连极端自由主义者都不想跳出来反驳了。

    因为如果我们放下价值观上的审判,这种微观上的开放可能最终被验证是一个“不经济”的事情。

    你觉得真正的用户需要一个连接一切内容的入口,Facebook却觉得连接还不够,最好所有的信息都是在Facebook的平台上生产的。这样他们可以对信息的质量、格式和呈现形式做出统一的约束,而事实证明,用户喜欢这种约束,所以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了互联网内容的主要载体。

    你觉得用户需要一个可以在手机上搜索一切的搜索引擎,然而至今为止连Google也没有把应用内搜索做起来。相反,国内外的各大平台都开始尝试类似小程序式的产品,期待着用户不要在App间切换,干脆在一个App里解决所有需求。

    市场并不真的对开放抱有那么强烈的情感依托,只有开放会给他们带来好处的时候他们才会有。这也是为什么老互联网人会对开放和自由情有独钟的原因——因为在大家还写Blogger那个时代,如果不互相抱团,这个行业就没有任何前途。

    绝对自由主义的原始社会给人的美好回忆来自于开荒时期,彼此协作拓展生存空间的奋斗,和几乎没有冲突的和谐人际关系。但终究社会的发展方向还是要朝着吃饱饭的方向努力的。

    在一个个逐渐成为私人领土的平台里,国王拥有绝对权是生产力保障的前提。苹果有绝对的话语权来定义什么是好App,什么是坏App,什么是根本不能上架的App,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苹果。

    而微信选择了屈居苹果这个王国下做一个诸侯的前提条件,就是接受苹果的一切规则——就算这个规则可能不合理、不近人情而且还会随时改变——否则他就没有资格去管理它自己的那块封地。

    层层“盘剥”,是这个规则得以维持和不被动摇的最底限——这里的盘剥,就是指苹果如何从微信的得利中得利。

    当然,国王也是有义务的——维持一个合理的税制,是古代君王不会被推翻的一个重要的职能。而在商业社会,如何分配这个利益则是一门更大的学问。

    面对外敌,提高税赋加强国防是大部分国家的一贯策略。“苹果的国”今年的外敌就是一直以来被它所鄙视的Android。此前,新浪微博的报告指出2016年,iPhone在中国地区首次出现新增和活跃用户双下滑的趋势。

    对新兴的知识付费、打赏经济零抽成放行,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反而伤害开发商。但以过去固有的内购模式抽成,又对于开发商来说压榨的太狠。

    自媒体人@Fenng 说,他曾听说微信会对苹果妥协,但最终上线了这样一个不妥协的版本。

    微信的执拗意味着即便失去一部分自己的收入,也决不让苹果这个国王收了重税,这是个双输的结局。如果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效仿微信式的消极抵抗,那么苹果的帝国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也有人期待腾讯可以自己出一个以QQ和腾讯服务为基础的手机系统,甚至是手机硬件,但我觉得事情远不会发展到那一步。

    接下来,苹果可能会胁迫腾讯做出更艰难的决定——要么关闭小程序,要么下架微信。毕竟,如果论对统治阶级的友好程度来说,光荣革命可是要比北伐战争好多了。

  7. 白崎说道:

    想必大家都已经看到微信官方发布的那条「遗憾通知」,面对强势的苹果,腾讯再次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直接下线掉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这与七年前那个艰难决定不同,面对360时腾讯对自己有十足的勇气和信心,艰难其实是应该加引号的,说艰难是为博得用户和行业的同情。而这次,对手苹果作为硬件设备和系统的提供平台,腾讯的决定的确艰难。

    这事儿的缘由是苹果对于开发者协议条款的严格把控,将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归为APP内购功能,因此要求微信改用苹果的IAP(in-App Purchase,应用内付费,俗称内购)机制,使用苹果的支付系统代替微信支付。表面上看是这样,其实背后是苹果与腾讯这两家世界级平台公司在生态上的较劲。

    开发者协议条款是苹果制定的,自然这个条款是有利于苹果的。尤其是IAP机制中,使用苹果支付系统产生的交易金额,苹果都要抽走30%,整个挣钱方法才是真正的舒舒服服躺着挣钱。小米当年说互联网思维的玩法是硬件、系统、软件一体化,硬件上少赚点,通过MIUI服务来挣钱,可现在MIUI被各种粗暴的广告充斥,变成一个不那么好用的OS。苹果既在手机硬件上赚C端的钱,在软件服务还要赚B端的钱,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基于APP Store开发者生态的付费抽成机制。

    一、微信选择下线赞赏功能时,基于怎样的产品策略考虑?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利益分配,用户利益和产品利益的双赢那是最好的,即使同时不能满足,也至少也保证用户利益。

    微信面对苹果IAP的条款,有三种选择,一起来看看为什么最终是这个选择:

    (1)拒绝:谈判失败拒不接受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大家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腾讯欺负别人的份儿,但放在整个全球互联网来看,苹果控制的硬件和系统入口,是有实力和底气敢威慑一下腾讯的。

    如果微信选择拒绝,那么苹果会按规矩下架微信表示惩罚,过去360由于违规被苹果下架全系列产品长达100天之久。这个结果显然微信承受不起,实际上苹果也只是一种威慑,并不一定真的会采用。

    朋友圈里有人为微信愤懑不平:苹果连微信都能欺负,怎么不干脆启动一次收一笔钱呢。:(

    (2)妥协:按照苹果的要求接入IAP

    这是苹果最愿意看到的,但对于微信呢却不是很好的方案,一个重要的支付场景丧失,而且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评价一套支付系统的重要标准就是绑卡数,微信支付的破局就是利用红包这一产品功能迅速提高了绑卡数,而且绑定的都是有余额的银行卡,可查询的公开资料上显示2016年4月时微信支付的绑卡用户数已达到3亿。可苹果呢,没有公开的资料可查,但从直观体验上,苹果支付的绑卡过程操作下来得十分钟。国内iOS用户有多少绑定了苹果支付,且绑定了有余额的银行卡,支付成功率有多少,还有30%的抽成,这是微信必然要考虑的问题,一旦妥协接受,对方的这些坑可得苦了自己。

    综上所有因素,苹果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必然是这些因素不足以支撑微信的妥协。

    (3)避开争执点:自我断臂

    第三种选择其实是自我断臂,但这点小痛微信也能承受,那就是现在所看到的下线赞赏功能。

    赞赏并不是微信一开始就存在的功能,而是在微信公众号这套内容体系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迭代出的一个附加功能,作为勤奋的原创内容生产者的一种特权激励。注意,它是一项给予小部分人的特权,而不是一个面向所有用户的常规基础功能,这是为什么可以轻松下线。倘若要下线的是朋友圈、公众号这种基础功能,那么微信自然不会断臂。

    在赞赏功能出现之前,粉丝是怎么给公众号作者打赏的呢,那就是作者放置自己的个人收款二维码,如今即使赞赏功能被下线,公众号作者仍然可以选用过去这种传统的方式接受粉丝打赏。就像过去客户端软件部署服务端的新功能时,一旦部署不成功,那就赶紧回滚。当舍弃掉一项用户已经习惯的功能时,给用户哪怕较低程度的备选方案满足也好,总比没有强。

    二、对于用户来说,苹果与微信谁更重要?

    七年前腾讯与360火拼的时候,马化腾和周鸿祎心中都认为,自己是用户心中更重要的那一方,所以才给出二选一的方案。依稀记得当年事件爆发时,白崎本人和身边很多朋友最初是站在360一方的,卸载QQ,在社交媒体(那会儿主要是人人网、QQ空间)公布自己的MSN账号添加好友,但是不到一周时间,大家悄悄地重新装回QQ,不顾忌打脸,就像啥事都没发生一样。毕竟,通讯和社交的需求还得有产品来满足。MSN实在是难用,终究替代不了QQ。所以3Q大战中,当安全和社交二选一的时候,用户用实际行动证实还是社交更重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360没有提供备选的而且好用的社交方案,MSN是用户自发寻找的替代品,但是不好用,新建立社交关系链所带来的切换成本也高。腾讯却联合金山毒霸推出了备选的好用的安全解决方案,工具产品的切换成本低。这就是策略上的差别,也是产品维度上的差别。

    此次对于用户来说,应该很难选择要舍弃哪一个。社交需求不可替代,苹果手机可不用,iOS系统却难以替代。

    苹果这次的发难不是没有缘由,想必和小程序有很大的关系。微信用「连接一切」的战略,推出了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信支付、小程序这几个核心功能,基本具备了满足用户除游戏之外大部分需求的能力。

    尤其是小程序的推出,意在连接线下的服务,也让一众开发者开始考虑要不要开发自己的小程序。目前小程序没有成功,没有多少重量级玩家和微信一起打造这个生态,但依然让苹果产生不安。如果小程序真的成了,开发者都去微信生态里重点开发小程序了,必然造成APP生态的没落。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场weOS和iOS之间的博弈,微信先出招「小程序」,而后苹果回击「IAP」。

    三、开放与封闭:一切基于自己的利益去博弈

    平台和平台上重量级玩家之间的博弈一直没有停过。重量级玩家需要借助平台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平台需要重量级玩家的接入来建立起生态,同时也会忌惮这个重量级玩家是否有一天会大到自己无法掌控,反过来制衡平台,甚至取代自己。

    2016年5月,猎豹移动发布一季度财报,受Facebook调整算法影响,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le,每一千次展示可以获得的广告收入)大大降低,令此前猎豹超100%增长一下子骤降到20%。猎豹移动的工具矩阵此前一直是Facebook移动联盟广告平台上最大的外部流量来源,商业变现严重依赖于Facebook的广告平台,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广告平台。

    百度搜索现在的掌门人向海龙,早些年曾经是百度在华东地区最大的代理商,百度最终在上市前招安这位定级代理商。如果不这么做,倘若向海龙带着他的客户资源转向其他搜索平台呢?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利益分配,生态之争的本质同样是利益分配,争得是收税权,怎么收,收多少。

    开放也好,封闭也罢,无非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去博弈。微信在自己的生态内就并不开放,又如何去要求苹果对自己更开放呢。有了苹果的虎视眈眈,微信小程序的前进之路又多了一股无形的强大阻力。

  8. MasterPa说道:

    iOS 微信关闭赞赏,本质上和微信自己屏蔽一堆网站或者关闭公号没什么区别,都是想把控制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种体现。

    没必要为微信说话,也不需要为苹果说话,都到今天了,应该为自己说话。

    如果你是一名创作者,把自己赖以为生的渠道资源全部交给一家商业公司,这明摆着不正常啊。今天还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明天可能就是微信直接捞鱼了。30 %分成还是只能换个效果不好的赞赏方式,讨论归讨论,但作者对此并没有选择权。很多知乎用户试图把自己的粉丝导流进入微信公号,但是如果有一天微信公号开始对创作者不友好了呢?今天不少人认为自建网站或者自己架设服务器是一种非常 old-school 的行为,在「精益创业」的环境下一点也不「精益」——但如果你有能力,还死守着别人的平台不放就不太合适了。

    再者说来,微信就好像是一个隔着创作者和读者的中介,然后这个中介还不让双方直接见面。如果有人取关了,作为创作者有什么机会去挽留?创作者又有什么渠道能和读者直接进行联系呢?微信已经给双方之间的交流设置了不少障碍,今天我们说苹果「店大欺客」,明天微信终于成了 WeChat OS 的话店大的可就不只是苹果了。

    去年 @不鳥萬如一
    说过一句话:我不能接受「离开了某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就无法生活」的人生。

    告别微信

    这句话其实也挺适合改改送给各位作者的:你不应该接受「离开了某个高度封闭的商业平台就无法找到读者」的模式。

    最后,微信和 iOS 都是商业公司为了自身价值而创造的有封闭性的产品,理解一下。

    补充:

    评论里有朋友提到说自己建设网站效率低下并且体验差,就我个人而言我完全不这么认为。

    一天世界

    Daring Fireball

    湾区日报:关注创业与技术,每天推送5篇优质英文文章

    这都是很好的例子。个人网站没必要像商业网站一样面面俱到,但有和没有是个大区别。

    如果不了解如何架设网站,也可以依靠 wordpress 等现成的工具很轻松的就能自己做一个(甚至只需要几分钟)。现在的工具可以非常简单的就帮你做一个带有响应式交互并且设计良好的站点。各种 AWS 这样的云服务商还提供免费的试用。

    Engadget 中国版 – 消费性电子产品新闻和评测

    Engadget 都归腾讯了,一年不更新公号不也活的好好的吗?

  9. 小海说道:

    看了目前的全部回答,有几个答案挺棒的,但有些回答包括回答下的评论怎么连点基本的功课都不做就开始发表个人观点了?

    我尽可能简单的回答下,而且尽可能通俗(回答要减少复制粘贴,不要原样搬运不了解的人可能看不懂的话)。

    先讲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事实:iOS系统目前产生的全部交易,已经有至少10%以上是经非官方渠道完成的。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你玩一款手游,你想充648买个吕布。如果你从App Store购买,你必须充值之后付款648元才能实现,然而如果你绕过官方渠道用一些别的办法完成交易,你通常会以55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就能买到你的吕布(虽然正常玩家还是用的648)。

    你充值买吕布的这个过程,苹果抽成30%,厂商拿走70%,玩家多花钱,厂商少赚钱,竟有中间商赚差价(纯调侃)。如果你绕开官方渠道,玩家少花钱,厂商多赚钱,你们都高兴,当然,正常玩家不高兴,苹果更不高兴。

    看似,一个吕布省一百块好像挺少的,然而交易的人多了,交易原因的复杂了,慢慢的占总流水的比例越来越高,10%的帐就这么诞生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iOS的使用者来说,这些交易与你完全无关,这些新闻你完全不看,也不会去主动了解,然而,它(的巨大破坏性)已经让苹果非常生气了。

    苹果审核指南3.1.1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这么长时间苹果没有对微信动手有很多原因,但现在突然动手或许也有它的理由。

    苹果App Store审核指南3.1.1的基本宗旨就是,进一步明确了凡是通过iOS系统进行虚拟商品交易的时候,必须严格执行通过App Store官方渠道的规定。什么意思,苹果认为,app让用户购买的实物商品,是app自己的生意,而app让用户购买的非实物商品,是苹果让app有的生意。

    《隋唐演义》——刚入皂角林,只见一个大汉,面蒙黑巾,手持两把板斧,喝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苹果就是这么想的,而且苹果确实有权这么想。苹果不仅仅是iOS系统的创立者、建设者,也是这一生态环境的监督者和维护者。你借助苹果植树种地,开沟辟道,诞生的一切现实中本不存在物品交易所实现的利润,都是源于苹果搬来的这座大山。要知道,苹果没有义务免费替你看家护院,作为一个平台,它从你这里抽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个抽成的比例,就是30%,这条数字线究竟依何而定如今已经无从知晓,但这个规矩就是定下了,大家都是这么收的。

    苹果现在什么意思呢?扣到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事情上就是:苹果认为,所有在微信通过写文章和制作表情包获取赞赏的同志们,没有我苹果给你这片生态环境,这钱你本来赚不了,所以如果你要在微信里被赞赏,请从我的支付通道过,我要抽成30%。如果你打不算从我这儿过,那就请你去动别的脑筋吧。

    请注意,事态目前的进展,仅仅与我以上描述的有关,这个范围既不可以再缩小,也不可以再扩大。当然了,明早起床开始也许我们就会看到无数作者开始无限扩大的炒作这件事,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我希望强调的两点是,第一,建设和维护平台,让大家来平台上发财赚钱,再从中抽成的做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点道理我觉得跟任何人都能说得通。第二,腾讯自己也是平台,腾讯做的许多事情和苹果性质完全相同,腾讯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它为什么要在公告里“深表遗憾”以及在评论里带那么点节奏,值得玩味。

    最后再讲一句心里话。有人认为苹果这次是在泄私愤,开倒车,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事实上,我一直都非常理解苹果建设封闭系统的理由和逻辑,我也大概知道苹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牺牲。大家都知道,维护一个庞大无匹的生态系统到近乎滴水不漏的程度,需要的成本是极其惊人的,苹果既然决定并坚持了这么多年,现在绝不会因为任何理由而退缩。

    有资深评论者提到,公众号和表情赞赏只占微信流水的大约千分之一,没错,只动这么一丁点钱,完全可以证明苹果并不是真的为了多抽点成而做这件事。那么苹果究竟是为了警告一下愈发在格局上触动苹果核心利益的微信,还是玄乎一点相当于在“哲学”层面巩固自己的生态逻辑,还是只是更偶发更突然的做出这样一个相对孤立的决定,这个我们不得而知。我能判断的事情是,苹果对这10%流水的愤怒程度,要远超苹果对微信赞赏不过官方渠道的愤怒,对这10%的围攻和绞杀,也许才刚刚开始,而且我相信远未结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