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7日提出私有化要约之后,聚美优品就深深的陷入了舆论的指责之中。“陈七块”、“巨没有品”这些是聚美优品及其创始人陈欧的新代名词。
2月17日晚间,聚美优品(美股)宣布收到来自聚美优品CEO陈欧、红杉资本等递交的每份ADS 7美元的价格私有化申请,而这个价格尚不足当初22美元IPO价格的三分之一(详见钛媒体文章《22美元上市7美元退市,聚美优品私有化又将是一番腥风血雨》)。钛媒体此前就已经预判,聚美的这一私有化价格必然引发极大争议,就如同当年阿里巴巴2B业务从上市到私有化,上市价格和退市价格几乎相同引发了投资者反弹和争议一样。
今日,一位名为“好有财”的账号发文称,投资过滴滴和饿了么的知名VC投资人朱啸虎直接在朋友圈炮轰“陈七块”,认为这件“巨没有品”的事将严重影响未来中概股赴美上市获得较高估值。
另外,i美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梁剑在18日下午的雪球动态上也表示,这对中概股估值是“再撒了一把盐”。
晨兴资本合伙人张斐等人也纷纷表示,低价私有化实质是大股东利用投票机制缺陷来压榨小股东,聚美实在是开了个坏头。
值得注意的是,陈欧联合红杉资本、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戴雨森组成的买方财团,已占有公司投票权90%以上,因此,聚美优品私有化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很高。
此外,一位名为海咖汇的作者还指出,聚美优品私有化继而退市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行动。
他表示,2014年8-12月,聚美优品股价一泻千里,随即又经历了造假和起诉风波,股价从最顶峰时的接近 40 美元下滑到不足 13 美元,负面新闻重重压身。2015年开年,聚美迅速与100 多个品牌合作提供的防伪查询服务,并提供美妆产品的海外直邮和快速清关服务的基础,怒砸10亿,“极速免税店”上线,自此聚美的流量开始抬头,第二季度流量达到峰值。
仅几个月的时间,聚美优品迅速的完成了“复活”。2015年第二季度季度财报显示,其净营收为3.0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0%,远超原定的75%至80%的预期,总订单数大幅增长58.2%,同时,活跃用户人数同比增长28.0%。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710万美元,比2014年同期的1540万美元增长11%。
与此同时,聚美优品的法人也悄悄的进行了更换:聚美优品的法人由陈欧变更为郑云生,注册资本由125.724万元变更为1000万元。郑云生,是此前聚美优品联席首席财务官,陈欧的同学。
在更换法人之后,自2015年第三季度,聚美的业务又开始了流量下降,股市下行的趋势,随后聚美优品的股东徐小平和K2 Partner(险峰华兴,现改名险峰长青)进行了减持,2016年2月,聚美股价触底。
在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陈欧等人对聚美的私有化要约?聚美中小股东应如何维护权益?》的问题中,有用户表示,聚美自2015年夏天一路走低,公司管理层一直沉默,未曾与股东积极沟通,这也引起了投资人对管理层是否有故意打压股价伺机低价私有化不无揣测。另外,2014年12月聚美董事会已经批准的股票回购计划(聚美优品可在未来12个月时间里回购价值最高为1亿美元的公司股票)也似未积极实行。
上市一年多市值从39亿跌到9亿,从表象看,聚美是亏了,但对陈欧来说,是他人生计划的新起点。2016年年会,聚美优品即宣布业务转型,将进军影视文化,打造“时尚娱乐+电商”的新模式。春节后,通过低价私有化,回收公司股份,最后退市。
而质疑这场有预谋的行动的作者认为,私有化之后的聚美,将会开辟更多的新业务,整合影视、明星、网红、内容各种资源去创造影响力,靠影响力带来流量和用户,三年内打造成中国影响力最大的颜值经济公司。而这也是陈欧在2016年聚美年会上的演讲原话。
国内疯涨的A股,或许也是吸引聚美优品私有化的原因之一,比如暴风科技回归A股后妖气冲天,在2015年登陆A股的124个交易日里拿下55个涨停板,累计涨幅高达1950.88%。比如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登陆A股,溢价超过150%。
在知乎上述提问的评论区,一位名为张玄机的股东这样描述道:
你觉得公司股价被低估,目前持有聚美股票的中小投资人也觉得低估。按照你的出价私有化之后,你回A股可以再次融资、上市,大赚特赚,让公司达到你认为合适的市值,但投资人却无翻身之日,引用网友的话,“你认为7美金的聚美是低估的,然后你用7美金的价格从投资人手里强行收走了聚美的股票”。有人说这是损人利己。请问陈欧,如果你是一个投资人,见证了损人利己的空手套白狼,你敢相信这样一家公司,这样一个CEO吗?
来源:钛媒体综合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文/唐辰(天方燕谈副主编)
陈欧以“再创业”的名义大举进入共享充电宝领域让很多人看不懂。“热门项目+巨头背书+市场火爆+资本推动+共享经济”等诸多有利因素融于一身,理应是一门势在必得的好生意。但3亿元资金以及后续可能再追加1亿美元的任性,却没有换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井喷,借用难、不实用、安全无保障等问题缠身,街电创始团队高管集体离职的传闻更是给了陈欧一记重拳,再加上应用场景的局限,似乎都在预示这个项目随时都有可能寿终正寝。
共享充电宝是资本催生的伪风口
共享充电宝之所以备受关注了,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共享经济”的光。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还有近半年来火得一塌糊涂的共享单车,都被认为是共享经济风潮下结出的硕果,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前提下方便群众的生活,深受大众欢迎。在网约车、单车、民宿的热度散去之后,便会有新的项目冒出头来,这次是充电宝。
此前,我在《共享充电宝的虚火,不过是资本狂热伪造的假风口》文中写道:在资本方和创业者看来,共享充电宝可能比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手机充电是用户的硬需求,而且充电宝的成本比单车更低,这就意味着在同等市场费用下,充电宝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铺开更大的市场。同时,大部分使用场景在公共场所甚至商铺内,自然损耗度小,维护费用低。最重要的是,回收成本周期短。据传已经有部分平台实现了收支平衡。
表面上看,这十足是一笔稳赚不赔的好买卖,是一个又能营造“群猪乱飞”盛大景象的新风口。而实际上,目前只有滴滴才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像单车、充电宝只是西贝货,是披着“共享经济”的外衣做着“分时租赁”的买卖。共享充电宝是资本市场生造的假风口,它之所以能走红,是刚好赶上了“互联网+”的风口,资本市场也需要再造出一个虚假需求来。
陈欧押注共享充电宝意在为聚美探寻新增长点
陈欧选择在此时入局,某种程度是陈欧在设计一场赌局:胜了,所有的故事都将由他来书写,又多一个吹不完的案例,同时带领聚美优品跨界转型;败了,也可以像摩拜单车创始人那样“为自己代言”:失败了就当是做公益,这是一块遮羞布,也是聚美优品的一次不错的营销。
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是以美妆为主营业务的聚美优品,面临着假货泛滥,私有化风波以及最为紧迫的是营收增长乏力等诸多问题。为应对假货,聚美优品将第三方奢侈品业务全部砍掉,把大多数化妆品转向自营销售,这一调整并未给业绩带来改观。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聚美优品净营收为人民币35亿元,仅比2015年同期增长1.7%,其中自营商品的销售乏力是主要原因。同时,净利润也比2015年一二季度下滑了29.8%。
(聚美优品深陷假货风波)
业绩太差以及陈欧的私有化方案遭到中小股东的抵制而最终落空,对聚美优品的股价造成剧烈冲击。聚美的股价也从最高时期的39美元,下滑至如今的3美元左右,总市值也由40亿美元暴跌至5亿美元。陈欧认为街电的规模有可能超过聚美优品,这不是市场前景巨大,而是聚美的市值太低了。对陈欧和聚美优品来说,在主营业务停滞不前后,探寻新的增长点势在必行。共享充电宝顺势成为陈欧众多转型项目中的一个,他亲自站台并夸下海口:投资不设上限。
王思聪与陈欧互怼是标志性事件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曾算过一笔账:目前,充电宝每天流转率为0.7~0.8次,单个充电宝的日收入在4元左右。通常一个智能机柜的整体成本(包括充电宝、运营成本、维修成本等)大约在4500元左右,加上收取100元押金,不出半年就回本了。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共享充电宝的要害还是在现金流以及押金池背后的金融运作,这也是陈欧不断追加投资的原因,本就是一个烧钱摊大饼的项目。
(王思聪就共享充电宝怼陈欧)
为此很多人就在担心,在电商业务不赚钱以及其他跨界项目还看不到成效的现实情况下,共享充电宝又如何能担得起助力聚美走出困境的重担?聚美的资金池还能烧多久?毕竟单车项目砸的是投资人的钱,而充电宝则是从聚美优品嘴里挤下的银子。在唱衰的围观群众中就包括商业运作思维不逊色于陈欧的“国民老公”王思聪,他不惜以吃翔为赌注怼这个项目。
双方交战虽然客观上提高了大众对共享充电宝的认知,但更大意义上可看做是一起标志性事件:资本和相关方疯狂的鼓吹,拼命套上皇帝的新衣,但总算有清醒的人在吹破泡沫,让共享充电宝行业回归本真。而更深层次的也暴露出聚美优品各项业务已经处于高风险区,随时有崩塌的可能,而把共享充电宝当做一剂良药的陈欧,这次可能要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