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真正的 “印钞机”:在太空,做大生意

“我们下一代卫星计划搭载一个太空投影仪,未来就可以在天上投放广告了”。创业大街的咖啡店里,一名卫星创业者这么告诉 36 氪。

在这位创业者看来,这并非不可实现,他们正在与一家德国创业公司洽谈合作,后者宣布研发出了相关的技术。对这些创业公司来说,这并也不是个玩笑,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大市场。

现在,技术红利、人才红利、政策红利、资本红利刺激下,一批这样的创业公司正把目光投向太空。


Elon Musk 和他的 SpaceX,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创业标志了。这家成立于 2002年 的公司,雄心勃勃地要把人类送向火星。Elon Musk 并不孤独,在运载火箭猎鹰 9号成功回收前,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 创办的 Blue Origin,成功发射并回收了一枚火箭;美国廉价太空旅行公司 World View 完成了氦气球吊舱模型在 3 万米高空的试飞试验,离 2017年 完成载人又近了一步。

连前阿波罗飞行主管 Gerry Griffin 也要凑热闹,成立了 Golden Spike,要做 NASA 的送水人,带宇航员往返月球。和他一较高下的还有奇点大学的联合创始人 Roberts Richards,后者成立了一家 “地月快递公司” Moon Express ,在 2013年 就展示了微型太空飞行器 ,不过,他的星辰大海则是将人类移民月球。

相比于火箭和飞船,更多的创业公司则把目光投向了卫星领域。卫星通信网络公司 OneWeb、O3B Networks 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争抢的标的;Satellogic 、Planet Labs、Spire、Orbital Insight、Wind- ward、OmniEarth,则看中了卫星图像数据服务,均已获得大额融资;Planetary Resources 则把目光锁定在了外太空的贵金属等资源,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能够规模化降低成本,获取经济收益。

这也催生了产业上下游的创业热潮。Bagaveev 正在设计和测试 3D 打印的塞式火箭引擎,可用在发射到近地轨道的微型卫星上,最终的计划则是与 SpaceX 等公司在更大的商业发射领域展开竞争。Accion Systems 则希望在小型卫星的电力推进系统上分一杯羹。

我们把目光从大洋彼岸聚焦到国内,这个诞生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行业,也正因为政策的放开而呈现出些许的变化——民营企业入场,创业公司萌芽。

最先感受到春意的自然是卫星行业。2014年11月,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成功将卫星送上天的北京信威通信已经成为民营卫星第一股。做了十多年航天社区的的科创航天,则想用开源的方式做卫星,最终组一张通信网络。从体系内出来创业,九天微星则想把 “小米模式” 复制到卫星领域。

对微小卫星市场的乐观预期,直接催生了火箭行业的创业公司。一家名叫零壹空间的创业公司,在近期获得了 1000 万元天使融资。如果要把航天爱好者的探空火箭项目也计算在内,这个领域还要更热闹。胡振宇创办的 Link Space 和卢驭龙创办的驭龙航天,吸引了大量媒体关注。

在太空,做大生意

看起来高大上的航天项目在民营创业公司落地,技术红利则是这一波创业潮的基础。

航天业发展至今,无论是卫星还是火箭的技术均已比较成熟,创业公司不仅有部分可以参考借鉴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可以获得部分相关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诸如汽车、船舶等工业发展,技术提升,部分材料已经达到航天级别或是军工级别,使创业公司的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以卫星为例,尤其是微小卫星,这些年制造的技术一直不断成熟。创业团队 NanoSatisfi 利用 Arduino 开发板,就做出了开源卫星项目 ArduSat ,拥有基本探测功能。

有人曾调研过  Skybox 和 PlanetLabs 等公司的产品。他们制造卫星使用的技术中包括了:手机的无线发射组件、医疗设备的处理器、电影拍摄的摄像机、已经互联网的开源硬件,技术成熟,且不难取得。

再加上,最近几年还出现了 Pumpkin 这样专门销售微型卫星组件的公司,卫星制造门槛与成本不断降低。Satellogic 的创始人 EK 此前接受 36 氪采访时就表示,“现在这就像是做手机一样”,做卫星唯一的风险就在于 “你愿意承担造卫星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

即使是难度更高的火箭,这些年技术也相对成熟。科创航天的联合创始人罗澍告诉 36 氪,目前国外已经有大量英文资料可查的资料,包括火箭垂直起降这样的技术在国外都有开源方案可以查询、借鉴。

另一方面,火箭公司也可以从传统工业获得支持。工业技术发展,体系成熟,很多材料已经达到军工级别或者航天级别。以 SpaceX 为例,他们用浴室的零件生产门把手,这一项就节约了 1470 美元;用赛车安全带固定宇航员,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舒适性。零壹空间的 CEO 舒畅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如果说技术红利保证了航天技术的可实现性,那么人才红利则是最重要的保证之一。

SpaceX 炙手可热,他的成功与公司能够找到最够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这家公司刚刚成立时,就挖到了 Tom Muller,这位美国最大的引擎制造商 TRW 的液体推进器专家,主持过 tr106 的研发;Chris Thompson,这位火箭工程师,曾在麦道飞机公司主持 “大力神” 火箭;Tim Buzza,这位波音公司的发射总工程师,已经有 15年 的测试经验。来自美国航天界的工程师,更是不计其数。现在,这家公司的员工已经超过 1000 人。

人才供给充足,是美国航天创业公司能够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这种红利则是政府、民营航天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克林顿政府以来,一直鼓励校企合作,加大对航天领域等高科技行业的投入,开放科技移民政策。

NASA 至成立一来,一直把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除了与教育部、全国科学基金会、全国科学教师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制定教育框架,还将旗下的研究中心及相关设施对外开放,吸纳学生前来实习。《生活大爆炸》里的 Howard Wolowitz 并不是有机会参与其中的个例。

美国的老牌民营航天公司,为了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也在想法设法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比如,雷神公司从 2005年 就开始推动 “Math Moves U” 项目,洛马公司积极赞助 “National EngineersWeek” 活动。此外,他们还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及项目支持。仅以洛玛为例,合作过的公司就超过 80 所。

这些航天体系的学生,毕业之后往往就能很容易找到高薪且对口的工作。因此,航天航空专业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Bagaveev 在向他们的投资人郭威分析项目时,就提到了这一点。

在国内,航天体系属于 “国家队”,曾经的高收入、高福利吸引大量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年轻一代加入航天体系,加班多、工资少已经不能让部分人满意,出走离职已经不是什么大新闻了。随着 “军民融合” 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体系内出走的人才肯定还会越来越多,民营创业公司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说技术红利、人才红利是基础的话,那么政策红利则是最重要的刺激因素之一。

航天行业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高,没有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很难发展。以美国为例,自冷战结束后,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相应的航天计划,加速了航天领域的商业化。

在太空,做大生意(注:上图资料来自《国家政策对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上图不难看出,这些年,美国已经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航天计划,保证了对民营航天企业各方面的支持。

政策的因素对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刺激同样明显。中国的民营微小卫星企业纷纷涌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放开。以往卫星属于军品,管控严格。2014年11月,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2015年5月,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对微小卫星市场的乐观预期,直接催生了火箭行业的创业。

在太空,做大生意

航天领域的热闹,自然少不了大公司来凑。出于战略考虑,给予初创公司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加速了这个行业发展。

在国外,知名的航天领域初创公司,诸如 OneWeb、O3B Networks 已经成为巨头争抢的标的,SpaceX 的投资人中也包括了维珍、Google 等大公司。

不难看出,对网络需求强烈,又不差钱和情怀的互联网公司,是这波太空创业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而在国内,即使这个行业才刚刚萌芽,已经有大公司来凑热闹。

根据业内的八卦消息,本月奇虎 360 很可能在海南文昌发射探空火箭 “奇酷号”。虽然探空火箭不足以发射卫星,不具有商业价值,只能算个高级版的 “大烟花”,但老周拿真金白银投资美国的卫星公司 Spire,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看起来红衣教主不仅带着 AK47 去了南方,还带上了卫星和 “导弹” 了。(导弹和火箭技术类似)

离奇酷不远的腾讯,也没有闲着,要把 “连接” 扩展到太空。这些年,腾讯投资过卫星图像数据服务商Satellogic、太空旅游公司 WorldView 和 Moon Express。

远在北方的百度,也不止一次找过航天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公司。有百度地图在,自己做卫星或者投资卫星公司,肯定是必然。百度的老对手 Google 已经投资了卫星网络公司 O3B、发射服务商 SpaceX,算是帮百度探了条路。

未来互联网大公司,支持航天事业也不是没可能。如果说太空开拓是人类最大胆的一次创业,这种豪情与悲壮,正中大佬们的下怀。刚刚结束的 Connet 大会上,猎豹 CEO 傅盛就吐槽 “美国的创业者都去做火箭了,而中国的创业者还在做手机”。被网友戏称一下子打脸两个前东家,估计底气还是因为他作为 LP 的威基金投资了 Bagaveev 。

同样出自经纬系的陌陌 CEO 唐岩说想捐钱给 NASA。这是在他和经纬大掌门张颖一起投资英国维珍银河未果的后话了。两人要给在最低谷的 Sir Richard Branson 雪中送炭,不过爵士大人坐拥亿万资产,并不一定缺钱,飞船二号爆炸后,还和高通、可口可乐投资了卫星通信公司 OneWeb。

而现在,恐怕没有那个行业比互联网更愿意花这笔大钱了。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来说,还有什么比加强廉价网络覆盖、吸引用户、积累数据更重要的呢?

对他们来说,那才是未来真正的 “印钞机”。

文/36氪 小石头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火星之旅:太空没有外卖

曹林:终于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了

《火星救援》作者:航天技术发展缓慢因为我们没有目标了

逛逛苹果太空船总部建筑师设计的苹果零售店

这些在社交网络上爆火的图片是他从外太空发来的

《火星救援》:继《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之后又一科幻力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