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框俨然成了拼屏幕、三防、音质和摄像头之后的新阵地。
乐视手机一个重要的卖点就是“无边框”。当然不是真的没有边框,而是把屏幕边框做到了极窄。乐视声称,其超级手机Max用了夏普的屏幕,实现了0.88毫米的极窄显示边框。
不仅是乐视,前不久有消息透露,奇虎360和酷派合作的智能手机,其中也用到了无边框技术。
其实,早在2011年iPhone 4S推出前,所谓的“无边框iPhone概念渲染图”就已经热传网络,人们对这种酷炫的设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虽然之后的iPhone手机尚未将无边框手机变成现实,不过“无边框设计”依然会在苹果每一代新机推出前传遍网络。不久之前,就有传言说iPhone 7可能会采用无边框设计。
诺基亚、三星、HTC等一众国外厂商纷纷把这种设计当做指标之一,颇有“谁先做出来谁赢”的架势。
在这种风潮的熏陶下,从去年就公布的夏普305SH、华为P8、荣耀新旗舰机型、中兴努比亚、酷派大神等国产机也都在网络上曝光自己的无边框新机。从网友的反应来看,这种设计获得了不少对手机外形有需求的用户青睐。
而由此,“无边框”俨然成了拼屏幕、拼三防、拼音质、拼摄像头之后的新阵地。
无边框的奥秘何在?
事实上,以现在的制造工艺,想要真正实现“屏幕无边框”理论上是不可能的。这取决于现在智能手机所采用的液晶屏类型。
由于目前智能手机统一采用LED液晶显示,而其特性是本身并没有发光功能,需要有背光板作为光源才能发出光亮。若取消LED屏幕的边框,则屏幕周围必定会发生“漏光”现象。
换句话说,只要主流智能手机不进行液晶屏的材质变革,完全摒弃LED,那么厂家们就只能在其他设计细节上另辟蹊径,无限接近“无边框”设计。
如何实现无边框?
从已经上市或曝光谍照的无边框手机来看,其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光的“魔术”
代表厂商:夏普
以夏普为代表的厂商采用了一种名为“水晶玻璃面板”的工艺,其屏幕的边缘切割面为斜边,然后通过透镜覆盖效果将黑边遮盖住,最终产生了“屏幕无边框”的错觉。
而从OPPO与酷派大神公布的谍照来看,他们似乎也使用了类似的技术。有用户反馈称,这种处理方法是在视觉上最接近“无边框”的设计。
2.屏幕工艺
代表厂商:三星
三星通过推出曲面屏幕,从另外一个角度实现了“无边框”。
GALAXY Note Edge与最新机型GALAXY S6 Edge分别采用了单边与双边“曲屏”设计,并将曲面的窄条也加以利用,在造型与实用程度上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点。
3.极度“窄化”
代表厂商:多数国内厂商
相比之下,现在大打“无边框”牌的国内厂商普遍做法是将屏幕黑边做得足够窄,以此在视觉上无限向“无边框”靠拢。
“无边框”哪里迷人?
美国科技专栏作家克里斯多夫近日撰文称,随着智能手机行业日益成熟,好的手机和差的几无太大差别。消费者应该改变消费观念,别再追逐最新款手机。
克里斯多夫指出了如今智能手机千篇一律的现实。而手机厂商曾经竞相追逐的硬件比拼,也逐渐转向了外观设计上,比如无边框设计。
首先,无边框设计可以带来更广阔的视觉空间,这样看上去的确非常前卫与酷炫。
试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你手里的智能手机演变成与一块玻璃的厚度,将是一件多么酷的事。
英剧《黑镜》里的概念手机,图中的发光体
这种想法并非天方夜谭,在许多科幻影片的视觉设计中,电子设备屏幕的“无边框化”都是基本配置。
我们常可以看到,科幻影片的主角们在一个巨大的无边框显示屏上进行一系列点、划操作;而这种概念设计也与电子设备发展进程中逐渐流行的“极简化”不谋而合。
其次,“无边框”设计方便人们使用。
2005年媒体推荐的娱乐手机摩托罗拉E680i
如果你回忆下十年前手机的样子,可能会想到笨重的机身、小块的屏幕、厚重的按键,能实现的功能并不多。
而在触摸屏引入手机后,“一块黑玻璃”的设计已经成了智能机们难以避免的撞脸现象。手指在屏幕上写写画画也成为了可能。屏幕越大,用户能够参与互动的面积也越大,用户体验也就越好。
第三,无边框正好成为手机厂商的营销噱头。
在智能手机的设计上,国产手机一直显得较为被动。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常是照着国外厂商“依样画葫芦”。
究其原因,还是苹果、三星等引领了手机设计的潮流和概念。比如指纹识别、大屏幕、语音助手等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用户期待。
一方面是技术实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外形的时尚要求。“无边框”设计由此变成一种噱头,吸引着用户的注意力。在实际体验上可能达不到厂商所宣传的效果。
比如,乐视发布手机时声称采用了无边框屏设计,但据体验者从现场拍摄的真机图片来看,其手机存在较大的黑边。点亮屏幕后,其实际边框尺寸与官方的宣传并不相符。
宣传无边框手机的厂商往往在概念的打造上不遗余力,但在产品层面容易陷入名不副实的境地。不过,既然成了一种营销手段,在不久的将来,采用无边框设计的手机肯定会越来越多。
除了边框设计,智能手机行业创新乏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将来的智能手机如何演变和创新,这是留给手机制造商们思考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