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坚持14年研究,让窗帘、灯、电视等都能自动开关。
护老行动
氧分子网讯
利用手机APP改善渐冻人生活,这背后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军教授坚持了14年的研究。
4月2日,早报记者从复旦大学了解到,吕军教授团队与上海市残联合作开展“增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还打算开通“上海市残疾人康复管理服务平台”,这也在全国开了先河。
打开窗户只用一句话
公开资料显示,渐冻人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杨浦区的石阿姨是一位渐冻人,已经卧床三十年。若不是遇到吕军教授,石阿姨会一直重复艰难的生活:每做一件事都需要艰难地移动着渐渐无力的双手,夏天,炎热难耐,动手不便的她只能借助一根铁钩子来把额前的头发撩开。
屋子的窗上没有窗帘,只能任凭日光照射,因为她无法完成拉窗帘的动作。若处于拉开状态,则有无窗帘并没有区别;若处于拉拢状态,则增加了发生意外时无人知晓的风险。而为了调控电视、空调等家电,石阿姨面前的小台板上摆满了各种遥控器,而要按下一个键,又得耗费她不少力气。
不过最近,石阿姨的屋子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幕绿色的窗帘挡住了多余的日光,少了遥控器的小台板多了不少空间。只见石阿姨轻触面前的智能手机,打开一个APP,对着它说一句“窗帘开”,窗帘便缓缓拉开了,此外,窗户、床头灯、空调开关,电视机频道切换、音量调整,都成了石阿姨“一句话的事儿”。
通过语音控制家用设备,无疑为石阿姨这样的行动不便人士省去了不少麻烦。而这背后,正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军教授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顾宁教授创新性地进行了学科合作,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出了全国首款“科技冰桶”技术,不仅能对渐冻人有帮助,还能对其他的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条件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上海市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步入老龄化将经历不断增加的功能障碍,随之带来康复需求的增长。
据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办、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38.69万人,其中60岁至64岁的老年人口41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65岁至70岁的老年人口270.06万人,占总人口的18.8%;70岁至79岁的老年人口177.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5.32万人,占总人口的5.2%。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此外,全国残疾人数超过了8000万,上海的残疾人人数也超过了94万。
顾宁教授告诉早报记者,目前石阿姨使用的语音控制系统,先期在上海市杨浦区试点,已经有3户开始试用,杨浦区计划今年扩充到30户试点,条件成熟后,将向全市甚至全国推广。
据顾宁介绍,团队目前的开发集中在软件层面,“手机装了APP,要把家里所有的设备串联起来,信号发射不同,有的是射频信号,有的是红外信号,都要在设备里做解析,要使多点数据保持一致。”而将来部署成百上千家,就对服务器和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使用的增加带来数据的积累,后者可用以分析使用者的行为,通过对比数据分析与访谈得出的结论,统计模型将得到改善。“未来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服务于残疾人、老年人的设备和软件将不断被完善。” 顾宁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