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市场撮合工具让许多人有活干,但政府部门却统计不到这些岗位。
氧分子网科技讯 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话、看视频、上网的电子工具,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器,满足了许多民众过去无法满足的需求,同时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全职或者兼职的工作。最典型的是为“开车人”和“乘车人”提供撮合的Uber。
近日,美国一家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包括Uber在内的智能手机市场撮合工具,将为美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许多人开始有活干,但是美国劳工部等部门却统计不到这些岗位。
除了Uber之外,这样的撮合工具还有一小时将商品送上门的Instacart(“购物车速递”)等等。这些工具,不论是一次乘车、一次午餐、一个小时保姆,满足了人们过去无法满足的消费需求,并且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不过,这些“藏匿”在智能手机中的经济和就业岗位,很难被美国的统计部门和经济学家们注意到。
门罗风投公司(MenloVentures)的报告显示,手机市场撮合工具创造的100多万个就业岗位,收入高于社会平均,而且都是美国城市的本地人来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另外,一百万只是一个保守估计。
这些智能手机创造的工具岗位,并不需要复杂的入职培训或者高学历要求,除了收入不低之外,从业者可以更自由工作,另外选择在家门口工作。
这些优势十分重要。比如最新的研究显示,美国的许多产业现在发现了一个难题,就是无法在企业所在地,寻找到受过本公司业务专业训练和经验的求职者。
到底是什么因素,推动了“手机岗位”的增长呢?门罗公司的报告分析称,有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智能手机越来越高的普及率。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统计,去年,全世界售出了十亿部智能手机,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兴起,手机软件开发的成本也在降低,整个科技行业的氛围,适合“手机市场”概念的发展。
其次,18岁到34岁的千禧年一代,天生就适应数字化生活方式,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主流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每年的消费开支高达1.3万亿美元,根据Hartman集团的研究,千禧年一代已经超过“二战婴儿潮”一代,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消费群体。
另外在就业市场上,自由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普通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可以去从事“手机岗位”工作。据统计,美国自我雇用的自由职业者,人数已经高达4200万人,而到了2020年,美国一半的工作者,都将是自由职业者。
如今,民众的潜在消费需求,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市场撮合工具和服务商来获得。比如,美国养狗家庭数量为一亿个,但是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照看宠物狗的就业岗位只有23万个。
如果养狗家庭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市场撮合工具,以更便捷的方式寻找到宠物狗看护人员或是遛狗人,有关宠物狗的就业岗位,将会大量涌现。
不论是宠物狗照顾,还是婴儿照顾,或是租车打车,智能手机上的市场工具正在把供应方聚集起来。另外通过更加简单、更流畅的购买流畅,消费者的需求也进一步被释放,此外市场撮合方,还提供了传统从业者无法提供的创新服务(比如打个电话,兽医上门为宠物看病)。
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这些市场撮合公司,可以以低成本快速进入其他城市,创造本地化的就业机会,无需像传统公司那样,进入新城市首先需要租赁办公室,开设分支机构,成本不菲。
比如,打车服务Uber在全世界的快速扩张,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人口有63.5万人,Uber旗下的UberX业务,司机就多达900人,而该市传统的出租车司机,目前只有300人。
统计显示,全美国共有17万辆出租车,按照西雅图的发展规模,UberX业务在全美的司机总量,有望增加到36万人。这只是有关Uber。
如果把Uber的竞争对手Lyft、Sidecar考虑进去,西雅图市通过手机提供服务的司机数量,就高达3000人。
另外,Uber给司机开出的工资,高于美国平均水平。比如,普通的美国出租车司机,每小时可以收入14美元,每年收入大约为三万美元。作为对比,Uber的全职司机,每小时可以挣18美元,年收入高达3.9万美元。
另外一个例子是提供宠物狗照看服务的Rover。目前美国的照看岗位为23万个,平均每430个养狗家庭,才有一名专业照看人员。显然,供应满足不了需求。
如果通过手机的撮合市场,让供需双方进行高效匹配(这正是Rover的业务),宠物狗照看人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未来平均每261个养狗家庭,将拥有一名照看人。据称,单是Rover一家,就已经创造了2.5万个照顾宠物狗的岗位。
如果把上述公司的竞争对手也算进去,以及其他的服务行业(比如餐馆服务、创意服务、科技服务、家居服务等等),智能手机的数字市场,将带来上百万的新增岗位。
另外,随着Uber等公司在全世界扩张业务,这种“手机岗位”的增加,也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一些人会质疑,Uber这样的新创公司,对于岗位的创造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难以打包票。不过这些公司,提供了消费者必需的服务,一旦他们把规模做大,一旦呈现出网络效应,这些新创公司将会变成类似亚马逊这样长期可持续的大公司,可以经得起经济形势变迁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