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正在强化它的Baidu Inside的计划。下周一,它将公布最新进展。据说佳能、海尔、华为等多家国内IT硬件制造商都已加入这一计划,当天或推出多款搭载百度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
在笔者眼中,这个确实是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反映出百度试图走出搜索引擎驱动增长的时代,它似乎已到极限。但是,这一理想的模式,同样隐含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与商业风险。如果缺少开放性,百度的推广很可能背上一个大包袱。
并不新鲜的Baidu Inside
形式上,Baidu Inside一点都不新,它明显复制了英特尔当年处理器营销策略Intel Inside。由此,我断言,百度这一营销策略,应出自一位有过多年PC业品牌经验的人士之手,我就不猜是百度哪位同志了,呵呵。这确实是对英特尔当年营销策略的模仿。它也是英特尔第二次营销变革。1990年,葛鲁夫原技术助理卡特,将同事的“intel:the computer inside”营销标识提议压缩成Intel Inside,包装成一种大众营销策略。理由是,英特尔要直面客户,人们看到PC,必须要看到英特尔。
Baidu Inside恐怕有类似用意。百度本就是一种大众消费的窗口,过去多年,它几乎涉足了所有能够想象的领域,成败不一。但截至目前,一般的公众对它的印象,仍停留在搜索引擎阶段。或者说,百度走出搜索引擎品牌的用意,还没有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真正落地。这都怪百度的搜索引擎的地位太过强势,甚至垄断。雅虎到谷歌前来挑战,一个弱化萎缩,一个因不听话只能徘徊于大门口。高大上的人民搜索成了盘古之后,至今未开天辟地,不说也罢。只有那斜刺里杀出的360与搜狗们,依然奋力抗争。
Baidu Inside是百度云计算应用的集中营销窗口。之前,它的用意还没这么强烈。当初它与京东合作,主要打着“创新硬件开放平台”的旗号,吸引硬件厂商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最新的动向里,百度显然打算将它扩展为一种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模式。截至目前,Baidu Inside旗下已有车联网、云打印机、智能空调、云路由器等20款智能设备。根据合作约定,凡是加入计划的智能硬件,可免费使用百度技术接口,获得Baidu Inside标识使用权。这背后,则是百度搜索等渠道累积的大数据优势。而这,实际上也是百度云计算模式的关键计划。
成本与垄断风险:并非一劳永逸的营销
但是,在我看来,百度对英特尔的营销复制,形式上虽然很有创意,但是也可能会给它背上包袱。而且,这其中也透露着百度过往增长模式已到了极限。
百度虽有许多出色的应用,但市场替代品更多。它的核心仍在于搜索引擎服务面向嵌入式设备的内置。不过,由于许多设备形态非PC化,而更像移动终端,百度搜索引擎并不占优,因为终端界面早就弱化了搜索功能,甚至连OS是谁,用户也已不再关心。这一计划,由于Baidu Inside标识的存在,其实变相带有排他性,以及商业推广的侵略性。等于说,这将捆绑硬件厂家。百度虽是搜索巨头,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会那么容易。
除非百度为此投下巨资。要知道,23年前,英特尔为了推广Intel Inside标识,光市场与广告费就超过5亿美元。它的模式是,英特尔为用它处理器、贴上它标识的PC厂家,支付联合广告费用,比例为相关5%的销售额。1991年底,342家PC品牌在产品上打上“Intel Inside”。百度很有钱,李彦宏也是中国首富。它们应该不会发愁拿不出钱来补贴众多硬件厂家,并为它们的市场推广买一部分单。
但是,眼下可不是23年前的PC世界。抛开所有汇率等等因素,要知道那时候,那是一个前互联网时代,真正称为信息化终端的,也仅仅只有PC类产品。英特尔80年代借助处理器业务重新崛起之后,在这一领域,当年已经有巨大的影响力。百度面对的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它讲求的是开放。如果通过一种计划与标识设立排他规则,百度其实是自讨苦吃,绝对不会有真正的实效。当然,计划的初期,硬件厂家也许会看重百度补贴或其他“福利”参与。抛开全球市场,单说中国大陆,百度的特色互联网应用服务毕竟只是一小部分。BAT里的阿里与腾讯,以及其他更多中小应用商们,有远比百度出色的服务与内容。
还有一重垄断风险。Baidu Inside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同行抵制或解构,这计划里其实带有垄断的特征。假如百度限制过多,尤其是通过补贴捆绑硬件厂家,很可能会引发当年PC业针对英特尔营销的反垄断质疑。要知道,几年前,AMD曾从它手里获得了10多亿美元的青春损失费。若是百度走过头,未来也不排除这一风险。
当然,若是李彦宏与百度的视野不在于一个Baidu Inside标识,而在于一种更加开放平台的发起与推广,我觉得这倒有利于中国整个TMT业。那要看李彦宏与百度开放的心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