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vs快的:舆解千亿霸主的对决

近两年百花齐放的打车软件,经历了从去年7、8月份开始的市场整合,逐渐演变成2014年伊始的“嘀嘀”、“快的”双雄争霸,一轮轮烧钱大战背后是各自投资方腾讯、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巨头,围绕移动支付展开的市场角逐。千亿霸主的烧钱战,成为互联网史上又一次精彩演绎,让网友狂欢参与,也伴随众多质疑。

      

从以上时间轴可以看出,两大打车软件的对战局面从1月10日至2月18日呈现出明显的争锋相对态势,24日快的打车推出的“长春司机补贴将为3元”,与25日媒体消息称“嘀嘀打车车补10天后或发完”,可能预示着双方的烧钱模式将会有所降温。

两款打车软件大战背后,伴随着普通网民、IT界、时政法律界、电商界人士等对其的各种解说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划分消费群体,爱恨交织如何解?打车软件的出现,让熟谙智能手机软件的群体称赞有加,便宜、快捷成为其爱不释手的不二理由。而另一边则是中老年群体,因缺乏对新兴事物的了解,与打车软件渐行渐远,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打车难题。打车软件的兴起,为消费群体划上了鲜明的印记,让消费者爱之恨之。有评论道“新技术的诞生,在提高社会总体运行效率同时也难免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确,打车软件这一源头活水的注入,激起千层浪,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被熟悉、接受的过程,如何让更多的群体收益,从而维护公平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打车软件乱象”不可不提防。在打车软件受追捧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担忧打车软件乱象,负面言论也随之爆发。“一边开车一边用多个手机接单”的现象被谨慎网友曝光,乘客抱怨的士司机“挑肥拣瘦”,叫车没那么简单了。就连司机也坦言“雨天开车抢单很危险”,关于打车软件背后的问题林林总总。随后某地用打车软件罚款的消息纷至沓来,呼吁“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生态,不得不感慨一句“新技术,爱得好难”。“打车软件乱象”带来的问题不应停留于重视,更应该着手解决。

“二马”烧钱,在下一盘神马棋?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演变成“双雄称霸”局面。不少业内人士进行了知识贴的普及和预测,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端联盟理事@黄刚-物流与供应链 的一条“打车软件烧钱的秘密”吊足了公众胃口,并称“4亿元促成2000万移动支付用户,成本20元/人,并不算贵,比电商行业获取新用户的成本200-300元/人要便宜多!他们是在下很大一盘棋。”再如网友@孟繁达 所言:“‘嘀嘀’是微信绑定银行卡支付,‘快的’是手机支付宝,打车应用是个饵,用意让大家转为用移动手机支付的习惯。”打车软件争战,是双马在争取移动支付的“船票”,以迅猛之势积累用户,就如春节期间的微信抢红包和支付宝红包,相比前一轮的支付之争,这一轮的烧钱战显得更加直接惠民性和吸引性。

围绕“烧钱战”,有人说双马相争,民众得利。从热议舆论看,任何激烈的商业竞争背后,都有长远的商业模式挑战和开辟市场的野心,由此带出千丝万缕的变化,真的都是利民吗?随着打车软件之战的不断升级,其中利弊也日益凸显:

培养移动客户端使用与手机支付习惯。在各种打车软件“请全国人民打车”的利益驱动下,众多网友参与到移动客户端与手机支付软件的使用中,获得了实在的短暂红利,还激发了接触互联网、新科技的热情。这就是为什么在“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进行的烧钱大战之后,在苹果、安卓等APP客户端悄然上线的另一款出租车实时拼车软件“顺风拼”会吸引众多网民的眼球。但是用户的产品选择驱动,除了利益,更重要是用户体验。况且价格竞争,会有部分用户两边倒,谁返利多选谁,最终成为谁的忠实用户,还靠持续的优良体验,以及安全保障。

促进服务业闲置资源有效整合。有网友如@丁辰灵 认为,“打车软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如何把服务业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满足实时性的服务需求”。诚然,打车软件在整合闲散的服务资源,促使其互联网化,平台化方面的空间很大,但其在形成行业,提高服务标准化方面,仍有待提升。

打车软件对相关产业带来冲击@创业家杂志 曾发表微博称“打车软件被指冲击广播业”。“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是不少出租车司机的‘日常工作’,可自从有了打车软件后,都在忙着听‘报单’抢单……网友:曾想过电台广播千万种死法,最后没想到是这样”。同时,打车软件还对一些地方的交通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出现了“成都交管局:用打车软件罚款100元记2分”的打击措施。除此之外,打车软件盛行也对酒店提供的叫车服务存在冲击。

衍生出不良商业竞争与社会问题。今日有媒体消息称“杭企两年前注册‘嘀嘀’ 质疑嘀嘀打车侵权”揭开了打车软件商标侵权的序幕。伴随着普通市民抱怨打车难,打车软件被斥为罪魁祸首,对此,已有地方政府表示:出手调控,势在必行。

近几天相关的热点则围绕打车软件的各种“后遗症”展开,如使用人数暴增造成网络中断、移动后台支付频出问题、高峰期打车困难等,同时对准“司机路上接单增加安全隐患”的常识进行猛攻。成都首例“用打车软件抢单驾车打电话”的处罚已经出炉,颇有杀鸡儆猴的意味。从唱好到唱衰,从最初被猜测“腾讯和阿里可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到如今出台打压性质的交规,政府已然做不到“观棋不语”了,“拨乱反正”的意图比较明显,而网络上的热门讨论也由“‘嘀嘀’与‘快的’争霸战”转移到“评打车软件、路边招手、和电召的的优劣”上来,因此有网友预测:打车软件真正的浩劫恐怕要来了。

政府以防止垄断、管理治安的姿态介入市场竞争,本无可厚非,不过此举在一向信奉“市场经济最道德”的业内人士看来,原因恐怕没这么简单。微博上关于“软件打车完胜官方电召”、“打车软件或冲击广播行业”等话题的走热可见一斑。据广东省交通厅某领导称,“如果打车软件的发展导致‘没有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打不到车’的话,政府就有义务要出手了”,对此强势表态。网友的疑惑更多在于“政府出手”的门槛。打车软件固然对部分群体造成了不公,不过这与12306售票网站给广大计算机信息基础薄弱的民工造成不便的情形如出一辙,且影响范围也是小巫见大巫,因此这个“出手”理由未免显得牵强,容易将网友自动导入“差别对待”的心理误区。(分析人:申盈 熊露娟 冯艳子)

本团队微信公众号:舆媒素。

关注方法:在通讯录 →搜号码→ 输入“舆媒素”即可关注,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获得往期精彩内容。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