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们”仅仅是让存贷收益回归正常

余额宝等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普惠金融”,即普遍的让基层的、没有能力和精力与银行进行利率议价老百姓享受到正常水平的货币存贷溢价。“宝宝”们即使收益并不高,也比活期高,另外购买方便,使得其可以迅速做大。

春节刚过,对于余额宝等“宝宝”类互联网金融的质疑又甚嚣尘上。我看了10多篇新闻和专业人士的博客,几乎一边倒在通过各种貌似专业的分析预言“宝宝”们的高收益只是昙花一现,观点之一致,信息之密集,叹为观止。

我大概看了下,几乎所有的稿子都提到了一点,由于“宝宝”们也是通过货币市场基金来实现收益的,按照之前的市场表现,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应该在4%-5%之间,所以“宝宝”们现在6%-8%的收益只是短期现象,未来回归正常值后,“宝宝”们前途有限。

好吧,我首先要承认,“宝宝”们的收益率确实依赖于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也确实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段的利率是4%-5%。但是,就像我之前一篇文章说的,余额宝等产品实际上就是一种“普惠金融”,即普遍的让基层的、没有能力和精力与银行进行利率议价老百姓享受到正常水平的货币存贷溢价。

SO,可能有专家要纠正我,专业名词应该叫利率市场化,那么,利率市场化了,普通老百姓对存款利率就能议价了么?我特别想说,在金融这个相对垄断的行业,就不存在针对老百姓的市场化。所以,对于能帮老百姓议价的行为和产品,还是叫“普惠金融”的好。

还有专家说,目前,中国有约四分之一的银行资金已经被“市场化”了,这就是所谓的“理财产品”。但笔者的实际经历却显示,就算是银行的低端VIP,想“躺”着享受到“理财产品”哪么4%的收益都是何其困难。

笔者是招行的“金葵花”(所谓“金葵花”就是要保证账户里面每月要有至少一天趴着至少50万,否则每月要收150的管理费),曾经帐上也是几十万的活期,虽然每次有新理财产品出现,银行都会短信通知,但就算掐点上网银去抢,也经常无功而返,因为人家每期都有限额,落后一点就抢不到,并且至少5万起,不到期还不能赎回。

在“宝宝”没出现之前,老百姓的多少钱是在银行“躺”着被迫享受0.35%的活期利率的?就算是4%-5%,对于老百姓也是10倍以上的利率提高。从这点看,就算回归,“宝宝”们同样受青睐。

OK,说完垄断的弊病,再和专家议论下,是否4%-5%就一定是顶么?6%-8%就不可能常态么?

咱们来对比下和中国经济情况类似的几个国家:

以一年定期利率算,和中国并列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印度、巴西,都在8%以上,甚至有10%以上的,而中国的银行呢,3%。我无意去挑拨什么,但存在即合理,为什么其他国家银行就撑的住,中国的银行就不成呢?

可能又有专家要蹦出来说利率市场化,因为上述几个国家的贷款利率也高的出奇。但人家的贷款大部分都是企业,用去钱赚钱了。而中国的贷款呢?个人贷款,买房?贷出的款创造不了价值,凭什么去高利率呢?这个恶果又是谁造成的呢?

除此以外,我们再来看下中国这些银行的利润。英国《银行家》杂志前年发布的年度排行榜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几乎占全球银行业利润的三分之一,以中国工商银行为首的三家中国银行占据了银行利润排行榜的前三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实现税前利润432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的利润为348亿美元,中国银行的利润为268亿美元。

我们以工商银行为例,2011年工行中期经营业绩披露,其境内储蓄存款余额达56791亿元,以活期存款占15-20%计算,活期存款余额大概1万亿,如果把工行当年的利润3000多亿人民币当成利息给到活期存款,可以支撑30%的利率,但活期利率是多少?0.35%。

写到这里,数据已经表明了一些东西,不是“宝宝”们普惠金融没有发展空间,也不是金融维持不了6%或者8%的高利率,而是“宝宝”们的普惠金融正在威胁中国这些银行的高利润,正在翘动银行垄断的基石。

作者:@飞扑fipper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