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中国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论文大国”。然而,论文多并不意味着科研强,中国的科研水平与庞大的论文数量脱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国能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非常少。在论文“大跃进”的背后,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为了职称或人才头衔的评定、科研经费的申报等,部分科研人员绞尽脑汁为了论文而论文,大部分论文并未有实质的创新与价值,甚至寻找“枪手”炮制论文。某些国外出版商也盯上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出版市场,与论文“枪手”公司勾结,通过出版“掠食性”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因此,如何避免论文抄袭与作假、“掠食性”期刊流失大量科研经费、以及国际期刊与会议逐渐左右我国科技发展等现象,是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17年5月11日,CCF YOCSEF上海举办了题为“唯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是否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的专题论坛。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傅育熙、北京大学教授金芝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包云岗作了主题演讲,就本次专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下分享的是主要嘉宾的观点及达成的共识。
傅育熙:打造中国的专业学术期刊
傅育熙认为改革开放多年来,我们与国际接轨的科研模式值得肯定,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我们打开国门初期,国内的科研能力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必须有这个过程。《中国科学》曾经召集过一批专家,审阅一位号称解决了NP问题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若投到一个学术水准高的期刊上,编委是不会浪费大家时间去审一篇肯定错的“文章”。该文投到了一个顶级的会议,被直接拒了。不是因为中国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者唯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论,而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没有在学术界有影响的期刊和会议,学术界缺乏一大批对科学充满激情的学者。傅育熙提出,是稿件成就了优秀的期刊。一篇论文是好的,不是因为它发表在一个好的期刊上;一个期刊是好的,因为它发表好的论文;一篇论文发表在一个好的期刊上,并不等于说那是篇好论文。对中国计算机学会来说,唯一重要的是打造自己的计算机学科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是时候了,也只有中国计算机学会能做到。
金芝:学术交流和国家利益应并重
论坛第二位演讲嘉宾是北京大学教授金芝,同时她还是CCF会士、常务理事、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此次她带来的报告主题是“中文科技期刊的使命及目前的困境”。她认为,中文期刊通过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发展。它承载了中国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的科学和经济发展,有着为人类和世界做贡献的使命。然而,中文期刊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中国国力和科技的发展,反而部分中文期刊投稿数量不断下降,都转移到国际期刊,已经持续近十年之久。中国学者看中自然指数全球排名,大家不分领域地只想发表SCI/EI论文,被国外的评价指标牵着走,看不到国家的发展需求并研究解决问题,这也导致了每年大量版面费外流。虽然发表期刊较多,但是由于专利注册意识淡薄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能力很弱,文章发表后造成科研成果贡献给国外机构免费使用,没有转换成中国的生产力。同时她还强调,国外期刊会有目的地收录中国很多国家命脉相关的文章,例如石油、航空航天、材料和地质矿产等领域,从中发现一些中国国家机密。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她认为学术交流和国家利益应并重,呼吁既要促进学术交流,共同繁荣科学研究,又要将优秀成果投向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国家现代化和伟大事业中。
包云岗:科研国际化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需求
包云岗就CCF《目录》和大家谈了谈它带来的得与失。他肯定了CCF推荐期刊和会议目录取得的显著效果。他提到了2005年的一次主题会议“从SCI反思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中李国杰院士的观点和2006年一篇名为《从ACM会议看中国大陆计算机科学与国外的差距》的檄文,大致内容是呼吁要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枚举各个领域3-5个顶级会议与期刊,重视同行评审。从此以后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科学研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CCF目录唯国际期刊和会议肯定是不合适的,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但这是当前阶段所需要的,科研需要国际化,需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并不会不利于中文期刊的发展。他也谈到中国是否也可以学习德国《应用化学》的诀窍,同时出版本土版和英文版的论文,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也方便本国企业和学者研读,有利于本国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最后他做出总结,科研国际化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需求,国际化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两阶段走:先融入国际学术界,然后主导国际学术界。更多中国计算机学会解读:http://www.yangfenzi.com/tag/ccf
在三位演讲嘉宾之后,复旦大学的阚海斌教授和浙江大学的陈华钧教授简单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阚海斌:研究人员做好研究为基本,不要局限于期刊问题
阚海斌教授认为国际化和本土化双方都没有错,都是需要的。既要进一步提升中文期刊的影响力,鼓励国际学者来投稿,也要鼓励中国期刊推出英文版,与国际接轨,促进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对于中文期刊投稿的不公平问题,在国外期刊和会议也是存在的。CCF目录A、B、C的分类的确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但不可避免,学者和研究人员应该做好自己的深层研究工作,更多关注自己的目标追求,以做好研究为基本,不要局限于期刊问题上。
陈华钧:重视有影响力的中文会议和期刊,提高中文会议和期刊的实力
陈华钧教授认为,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问题是没有国界的,但是技术问题是有国界的。科学的问题,最好能用英文发表,这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但是对于技术问题或工程问题,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考虑投稿到中文期刊,这有利于本国的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他认为CCF目录的推出是有自己原因的,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不应该过分指责。看英文论文可能对于高校教授没什么压力,但对于企业还是比较困难的。论文的服务对象也应该包括企业,因此中文期刊的责任重大。最后,陈华钧教授还提到,评职称的标准应该调整,不应该唯国际期刊和会议为标准。应该重视有影响力的中文会议和期刊,提高中文会议和期刊的实力。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者们就“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投稿国内还是国外”、“ CCF Rank 马太效应的得与失”、“CCF自建期刊会议对中国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得与失”、“OA期刊科研版面费的大量外流是否值得”、“arXiv发表方式是机遇还是发表漏洞”、“建立公正合理的国内学术发表评价体系,路在何方”等6个议题进行了激烈的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大家达成了以下几个共识:
1) 对于此次议题,不单单是中国,国外也存在中国这样的问题。韩国也是以SCI等欧美期刊为主导,选的期刊和中国类似,韩国也同样面临此次论坛议题的困境。在投稿数量方面,不仅仅是中文期刊,很多国际期刊同样也出现投稿数量下降的现象。美国同样也存在大量灌水论文,因此不能一味地否定我们自己。更多学术解读:www.yangfenzi.com/tag/xueshu
2) 科学问题最好发表到国外,方便国际交流。技术问题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保护本国利益,方便国内企业和学者研读,促进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鼓励年轻学者多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但是对于在哪里发表论文都能得到关注的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教授,应该带头在国内期刊发表高质量文章,以带动国内期刊的发展。
3) 虽然中文期刊办得还不够好,但是中国期刊是值得尊敬的,同样提供了学科的发展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国内办刊要按方向来,办不好是定位出了问题,相信国内期刊会越办越好。CCF学会除了推荐期刊和会议目录,非常有必要自建期刊,在主题上要聚焦,自建期刊要追求期刊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只有提升自己的质量,才能有自信拿出去给外国看。
4) 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内学术发表评价体系,最重要还是要培养科学的精神,恢复科研的热情,追求真正科研和学术。对于如何评价,不单单要看论文的数量,更应该重视论文的质量。例如,引入外国专家来评审,建立同行内部评价体系等
5) 对于OA期刊收取大量版面费是否值得,显然是不值得的,浪费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但是也有学者认为,OA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自己花点钱掌握研究的话语权也是可以理解的。OA的形式也符合科研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容易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6) 对于arXiv的发表方式,评审机制要健全,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对于好的研究,确实很容易得到同行的了解和关注,有利于优秀的研究成果的迅速传播。但是也可能会出现专利流氓的现象,由于没有良好的评审机制,鱼龙混杂,很多没有实质的东西通过博得首发权或者通过“刷单”获得了大量关注,申请了专利,将来也许会阻碍真正有实质内容的科研成果的发表,严重影响科学的发展。
本次活动的执行主席由CCF YOCSEF上海候任荣誉委员彭俊杰、候任副主席温蜜、AC委员陈铭松、何道敬共同担任。CCF YOCSEF上海主席彭鑫、候任主席王昊奋、候任秘书李超和卢暾、荣誉委员游录金、AC委员束庆山、侯任AC委员韩天皓、委员薛建新和郭健美、CCF YOCSEF哈尔滨侯任主席鹿泽光、CCF YOCSEF天津AC委员王鑫等28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CCF YOCSEF上海2017年度换届大会
暨“高校教师创业:旋转门还是玻璃门”专题论坛
时间:2017年6月3日(周六)13:00-18:00
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
执行主席:
王昊奋 上海瓦歌智能总经理,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侯任主席
彭 鑫 复旦大学教授,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会主席
韩天皓 上海浪潮教科研总经理,CCF YOCSEF上海候任副主席
论坛特邀嘉宾:
贺 樑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胡建华 复旦大学教授
王昊奋 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侯任主席;
孔华威 高级工程师、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
张大瑞 经济学硕士,现任上海知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施 麒 常春藤资本副总裁,
陈晏堂 上海合合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郑宇博士:深度学习在时空数据中的应用
7月7日-9日,由CCF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雷锋网承办的CCF-GAIR 2017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将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盛大召开,这是本年度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跨界最广的一次学术、工业和投资的盛会。此前,CCF-GAIR 2016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多界跨越首创,已经取得了三界人士的集体肯定。
阵容方面,这次大会聚集了30位全球顶级学者,300多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准备携手打造13场大会报告,56个主题演讲,15个圆桌对话,9个人工智能+机器人分论坛,3000多位三界人士在场的盛大场面,一起助力大家寻找AIR(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最in的未来。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本届指导委员会主席、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组委会主席、指导委员会委员、组委会委员以及已确认的部分顶级学术大牛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指导委员会主席、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组委会主席、指导委员会委员、组委会委员
大会演讲嘉席
潘云鹤,CCF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常务副院长
谭铁牛,CCF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金出武雄(Takeo Kanade),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ACM、AAAI Fellow,国际著名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专家
Vijay Kumar,UPenn教授,IEEE Fellow,美国工程院院士,CCF-GAIR2016最佳演讲者
Daniela Rus,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MIT机器人实验室主任,IEEE & AAAI Fellow
杨广中,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哈姆林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中国“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张元亭,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
Rao Kambhampati,AAAI学会主席
Oussama Khatib,斯坦福Robotics LAB主任,IEEE Fellow
Brad Nelson,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
席宁,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席教授、IEEE RAS候任主席
陈义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IEEE & ASME Fellow
孙立宁,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邵中,耶鲁大学终身教授,FLINT实验室主任
马维英,今日头条副总裁、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颜水成,360首席科学家,IEEE & IAPR Fellow
汪军,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星际争霸多智体研究者
孙茂松,清华大学教授,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
刘挺,CCF理事,哈工大教授,中文信息学会理事
关毅,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孙剑,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
田渊栋,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
山世光,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科视拓董事长兼CTO
梅涛,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郑宇,CCF杰出会员,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
更大的期待还在后面,上述嘉宾领衔的30位AIR大牛,除了在人工智能专场和机器人专场做重磅演讲外,还将在如下9个主题专场现场讲述学术界和产业界是如何高度结合的。以AI+专场为例,顺应今年AI技术落地的潮流,我们邀请了AI+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跨界大咖,和AI+的落地大厂,一起探讨从学术界跨界而来的人士,如何在AI+领域发现问题,释放自己的原力,并最终让这个两个领域的力量殊途同归。
人工智能前沿专场
机器人专场
机器学习专场
智能驾驶专场
智能助手专场
金融科技专场
未来医疗专场
智能物流专场
AI+专场
CV+专场
AI创投专场
某种意义上,这些纯正的学术大牛,学界产业界跨界大牛,联合产业界大牛将从学术的角度,产业的角度,给出最可靠的未来指导。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大会完整议程。
CCF-GAIR 2016告诉我们,从学术界的角度看,他们所做的研究放在产业界的巨大实践库里,会发现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灵感。从产业界的角度看,一般学术界做的东西会比产业界应用它提前3-5年,但这个提前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CCF-GAIR 2017,届时这些大牛将在现场带来怎样的未来解读,敬请期待。
CCF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也给CCF会员提供一个超值的会议注册专用通道(https://gair.leiphone.com/gair/ccf)。原价3999元的会议注册费,CCF会员仅需1399元,名额有限。
CCF TF(技术前沿委员会,Tech Frontier Committee)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为企业界计算机专业人士创建的企业间常态化合作交流平台,CCF TF创始委员由Intel、LinkedIn、Microsoft、爱奇艺、百度、滴滴、方正、瓜子、华为、京东、链家网、联想、蚂蚁金服、美团点评、摩拜、奇虎360、搜狗、曙光、腾讯、网易、微博、小米、携程、新浪、中兴等25家知名企业的技术团队负责人(CTO、技术副总或研究院院长)担任。另外还组建了架构、安全、前端、系统与运维、大数据、智能交互、工程文化与职业发展、算法与人工智能、游戏核心技术等9个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CCF TF将以SIG为主体举行丰富的交流活动。
CCFTF的第四期技术前沿研讨会,于12月10日在京举行,来自网易、微软、主线科技、百度等一线的具备十年左右或者更长创业经验非常资深的技术大咖们,基于具体的开发和技术应用,做了非常干货的分享。
CCF秘书长:杜子德
会议主席、网易高级副总裁、网易有道CEO 周枫
本次会议主席由CCFTF的算法与人工智能SIG主席、网易高级副总裁、网易有道CEO周枫担任。CCF秘书长杜子德做开场致辞,阐述了CCF发起这个TF技术前沿研讨会的初衷和愿景之后,周枫接过了话筒接着谈到,和十多年前他上清华大学学习当年的冷门人工智能很不同的是,今天的工业界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CCF TF就是要把这个学术在工业界和企业界的应用,创造平台做深入的交流,从而深入促进整个行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计算组主管研究员 段楠
接着报告顺序展开。首先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音计算组的研究员段楠的报告。段楠系统介绍了信息机器人(Informational Bot, InfoBot)背后的问题理解、答案匹配和问题生成技术,具体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回顾自动问答研究的任务定义、发展历史和代表产品。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和自动问答研究相关的深度学习基础知识。第三部分,详细介绍基于知识图谱、表格和文本的自动问答技术。第四部分,概要介绍最新的基于生成模型的问题自动生成技术。
段楠平时研究的课题方向主要就是智能问答,以及智能问答在一些人工智能产品里面应用,按照上述的框架,他分享了在微软的智能搜索,一些像小冰这样的智能对话机器人中,针对一些场景里的非常具体的应用。
北京主线科技创始人 张天雷
接着是第二个报告,北京主线科技创始人张天雷。
会议主席周枫介绍说:主线科技的创始人张天雷,还有一个身份,是知乎上回答自动驾驶问题的大V,网名叫小猴机器人。天雷是自动驾驶领域非常资深的技术专家,曾经在百度研究院余凯团队一起做了3年无人车。百度第一个在北京五环上绕了一圈的那个车,是张天雷他们团队做的,所以咱们国家能够把车真的开上路的,通过自动驾驶方式开上路的几个团队之一,
张天雷的演讲主题是:无人驾驶从原型到落地。张天雷2014年加入百度,在百度工作了将近三年到2017年初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痛点,就是目前无人驾驶或者智能驾驶这个技术在乘用车上面落地应用还为时尚早。全世界范围内,包括谷歌做了大概有八九年时间,也仅仅是刚刚开始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局部的示范,而且它的规模也就是几十辆,所以张天雷觉得在乘用车上做智能驾驶落地还是不够快,因此拉着之前几个伙伴聚在一起创业做了这个主线科技,主线科技现在主要聚焦在商用车,尤其是智能卡车的自动化上面。张总的分享从智能驾驶产品分类谈起,剖析不同分类的优缺点,最后给出主线团队选择专用车作为落地产品的思考
张天雷认为智能驾驶或者说智能网联汽车这件事情是一个绝佳的人工智能未来落地的点。普通人开车,其实就是在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我所谓的传感器,我的眼睛耳朵感受周围环境,得到了周围环境信息,会做一些预处理,把周围这些东西转换成语义,之后就会做下一步的决策,这个决策就包括是要继续跟车、换道还是去加减速等等一些语义,这就是第二部分,就是决策的部分。然后你做完决策之后,不能空想,必须有这样一个执行,实际上第三部分够是我们规划之,而这里面我们刚才谈到这三个层次,涉及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我们的计算机的子学科,自己本身和之间交叉的很多的技术的演进,所以说现在智能驾驶这件事情是一个绝佳人工智能的落地。
在创业实践中,张天雷发现“做决策”这个部分是人工智能的坚果核。虽然新闻中说了很多深圳的公交车已经上路了,司机这个岗位可以再见了等等,一方面大家又很诧异,为什么在路上没见到一辆无人驾驶的车?张天雷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的决策能力还没有完全在智能驾驶汽车上体现出来。这就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决策模型里所有关键技术,就是你怎么去表征你所学过的这些东西。你怎么样去建一个模然后去学,你的学习过程是什么,最后你怎么去验证,所有这些问题目前来讲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张天雷创业的公司主线科技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具体关于主线科技的详细故事,请点击今天被无人驾驶朋友圈内人士广为转发的文章:一家创业公司,或抢在百度谷歌之前落地无人驾驶商业化
网易有道高级技术专家 黄瑾
接着是网易有道黄瑾的报告,对于自己公司深耕的领域,会议主席周枫介绍说:翻译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领域,195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有机器翻译系统,但是一直效果非常不好。这两年有很大的变化,有道翻译翻了十九大的报告,比我翻的好多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机器翻译在中文到英文的领域可以超越普通人,因为中国人大家去遣词造句写英文,往往还是写的不一定有机器见的那么多,反过来,主要语言英文到中文的翻译也是可以做相当不错的。
黄瑾的报告主题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产品有道翻译官上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有道翻译官在机器翻译、OCR场景下的应用实践,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技术综述;基于神经网络的文字识别技术综述;拍照翻译场景下OCR与机器翻译功能的体验改进;离线场景下OCR与机器翻译功能的探索。
百度资深研发工程师 刘经拓
来自百度的刘经拓的报告主题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技术与应用。与大家一起回顾了深度学习出现以来人脸技术的发展的情况,以及百度在人脸技术和行业应用中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人脸技术及其子方向简介;2.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技术原理;3.人脸识别系统及应用实践;4.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其中第二部分挑了两个比较重要方向做个比较详细技术细节分享,一个是说训练数据怎么选,另外就是网络结构怎么设计,就是优化目标,到底这个框怎么表示,另外就是在预测加速上这个事情要怎么做。
论坛panel环节
报告结束后的panel环节是周枫主持,四位讲者一起参与。第一个问题是,机器和人的关系问题,即机器是不是会代替人。大家的观点基本相近,张天雷就说现在很多工作岗位上,不是说换不换人的问题,而是找不到人来干的问题。因为人口红利结束,目前的问题是一个是人手不够,另外一个是具体的人不愿意干某类事。
周枫抛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干人工智能,是否一定需要科班出身?从大家实际团队经验来看,如果我是科班出身,会是什么情况,如果我不是,但是想参与这个领域怎么办?
毕业于清华电子系的百度的刘经拓说自己就不是科班出身:如果你希望是成为一个学术领导者,在学术圈呼风唤雨,可能科班出身还是更有优势,如果想把这个东西做成应用,能力在实际产品有价值,这件事情可能科班出身就没有那么重要。现在我的团队里面,大概一半一半,有一半科班出身,有一半不是。和刘经拓童年的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的张天雷说:想从事这个行业,不需要你是科班出身的,根本原因是,你并没有办法定义人工智能科班到底是什么。
周枫的第三个问题是:在未来一年时间之内,你们觉得你们所在领域可能取得的最大的突破或者说最大的进展会是什么,或者说你们觉得可能值得在什么地方努力?
百度的刘经拓认为:在各种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也能像人一样把它认出来,这件事情其实现在机器还做不太好,是一个值得啃的硬骨头。
网易有道的黄瑾从个人角度来讲,未来一年期待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可解释性和可控性变强,另一个期待是能够看到机器翻译在个人应用基础上有更多的商业应用落地,怎么样让这个技术更好用,从而帮到一些人或者一些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这是特别有趣和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