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缘何青睐印度裔CEO

印度籍(裔)高管“占领”硅谷的四大秘密

●英语语言优势和思维习惯

●IT产业优势

●抱团文化及人脉网络

●发达的商学院教育

从一个印度移民到世界最有权势的科技企业之一的微软新CEO, 在2014年2月4日晚,1967年出生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省海得拉巴市的塞特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实现了这样的飞跃。

近年来,像纳德拉这样的印度裔面孔,越来越多出现在全球500强公司里。有美国媒体甚至评论,印度正在进化为一个不断“出产”21世纪CEO的神奇国度。为什么印度裔高管能顺利突破职业的“天花板”,坐镇国际顶级大公司?

印度裔高管“占领”硅谷

在硅谷的大公司高管中不乏印度裔人士,如谷歌13名顶级高管中,印度裔有4位。早在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2.4%的硅谷科技公司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

关于印度人在美国硅谷的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印度媒体认为:最初是美国的科技公司发现了印度人的IT能力,后来印度裔开始帮助其他的印度裔,在美国硅谷已经建立了人脉资源网络,这些在科技公司内拥有极强影响力的人脉网络资源增强了印度裔高管的职业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标认为,印度裔高管脱颖而出更重要的竞争力,“是在竞争激烈、资源有限情况下的创新与开拓能力”。实际上,纳德拉就是微软多项重要技术的开发者之一。

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当私募基金公司克杜瑞的合伙人、联合利华前高级总裁文迪·邦加(Manvinder Singh Banga)还是联合利华印度分公司的职员时,在开拓印度农村市场的过程中,就创新地雇佣印度妇女作为自己的经销商,再贷款给她们购买联合利华的商品,让她们把东西卖给社区里的其他人,不仅为联合利华建立起新的销售渠道,也解决了部分妇女的就业问题。

文迪·邦加的弟弟阿贾伊·邦加(A jay Bango)从雀巢公司开始职业生涯,此后成为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并在2010年成为万事达卡国际组织总裁兼CEO。他所带领的万事达卡在印度做了一项创新的指纹支付试验。印度政府采集了6亿农民的指纹记录,国有银行向这些人开放并为其设立银行账户,希望由万事达卡帮助通过指纹来实现交易,但是在印度农村安装指纹识别设备的成本太高,万事达在手机上安装了指纹识别器,通过手机系统传输到万事达卡系统,现在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的农民,都可以利用指纹支付在自己的村庄购买他们的日常所需。

发达的商学院教育

虽然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和后端服务外包大国,在IT科技领域具有培养高端人才的优势,但在其他领域,印度也有不少“出口”到国际大公司的高管,包括诸多CEO或前任CEO。

据美国《时代》周刊对标普500强企业的研究发现,印度人担任CEO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人。并且,印度裔管理人才不仅更多出现在管理实践领域的跨国大公司和创业企业中,任建标告诉记者,在管理教育领域的商学院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印度裔院长。

2010年,美国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Nitin Nohria)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也成为这个著名学府102年历史上首位非本土裔的院长;芝加哥商学院也选定印度人苏什·库马尔(Sushil Kumar) 担任新的院长;在欧洲,原籍印度的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名誉院长迪帕克·詹恩(DipakC.Jain)2011年也担任了INSEAD商学院院长一职。

“管理教育方面的历史和优势是印度裔CEO迭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柏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印度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整体的教育水平也不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但是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较长历史。”

如知名的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 IIM)阿默达巴德分校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的,而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加尔各答分校则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的。

相比印度五十多年来一直培养和输送经过专门训练的管理人才,中国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逐渐建立商学院,吴柏均表示,“中国在管理教育方面时间还不够长,很难大量培养有足够经验的、综合能力更强的国际管理人才,不过最近几年中国商学院也发展迅速,华裔高管也在国际大公司中崭露头角。”

冲破“天花板”

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中,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高管往往遇到有苦难言的“天花板”:在自己所在国家的市场做到最高职位,但是在通往公司总部核心管理层的道路上,却总是遥遥无期。

“华人高管,尤其那些不是在西欧本土或者北美本土学习成长的,而是从中国大陆走出去的,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确实存在先天的不足。”一位德资跨国公司中国资深副总裁对记者表示。

他还发现,美国或欧洲企业高层都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从哪所学校毕业,加入什么俱乐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外来者较难了解的很多举止或者是常识性的东西。

为何更多印度裔高管能突破这样的“天花板”障碍呢?

“玻璃天花板的存在还与语言、生活、思维习惯有关。”任建标表示,“相比华人高管而言,印度裔高管因为从小就讲英语,而这是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而语言背后是更加密切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融合。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印度裔,但是在美国长大,具有能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的思维方式。”

而文迪·邦加也曾表示,印度的生活是他人生的磨刀石,锻炼了其适应能力,而这是跨国公司高管应对新市场和不确定因素所必备的能力。

作者:刘琼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