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
作者:王军(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顺应世界潮流和我国发展实际的科学决断
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习近平同志敏锐把握这一趋势,明确指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他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这是在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实践证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来不是在全球均衡推进的,只有少数战略上重视、政策上支持、抓住了机遇的国家才能获得成功并从中受益。目前,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期。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权。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这些重要论述令人警醒,催人奋进。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习近平同志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对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1963年,面对我国科技发展比较落后和西方国家实行技术封锁的艰难形势,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好。在这些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创新之路。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我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导我国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开启了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要增强创新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这些重要论述与我们党重大科技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必将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指导税收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针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税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这些年,经过全体税务干部不懈努力,税收管理成就很大,但问题也不少。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我们感到找到了破解税收管理难题的良策,那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税收管理水平实现跨越性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为突破税收征管瓶颈提供了根本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税源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对税收管理提出严峻挑战:纳税人数量迅猛增长,一名税务干部少则管理几十户,多则管理几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少户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而税务部门则是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理,导致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又看不见;税务干部的技能、经验大多局限于某一个税种、某一个行业,而且大多是单兵作战,管理力度跟不上;等等。解决税收管理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问题,根本出路是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走创新驱动之路,全面实施信息管税。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社会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推行网络发票,广泛采集信息,实现自动稽核比对,及时查找管理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彻底走出“人盯人”的窠臼。
为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提供了科学方法。当前,纳税人涉税诉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不少纳税人反映,税务部门客客气气的微笑服务固然重要,但政策落实是否到位、行政审批是否减少、办税是否快捷便利、纳税成本是否降低等深层次服务更重要。及时满足数量众多的纳税人日益增长的合理需求,必须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发挥科技创新的突破作用和聚变效应,着力建设电子税务局。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和拓展纳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打造涵盖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短信服务系统等在内的一体化纳税服务平台,加快实现网络申报和缴税的全覆盖,使纳税人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税法规定,更加方便快捷地办税,更加全面有效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决定》要求,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税收“黑名单”制度,促使纳税人增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为加强税务干部管理提供了有力武器。税务系统队伍大、人数多、分布广,税务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一定的行政裁量权。同时,税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客观上存在当地领导因为客气不想监督、上级鞭长莫及不易监督、同级之间碍于情面不愿监督、下级怕得罪上级不敢监督的现象。因此,加强对税务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我们感到单纯“人管户”不行,单纯“人管人”也不行,必须实行科技管人。要按照“制度+科技”的思路,推进制度创新,依靠科技手段,持续深化内控机制建设,把制度镶嵌到软件中,实现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信息化防控,做到流程监控、痕迹管理,从根本上规范税收执法,从源头上促进税务干部廉洁从税。
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并提出要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税务部门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和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政府的要求,认真完善和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措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大力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
进一步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金税工程是国家级电子政务工程,是税收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金税三期工程的全面实施,将使国税局、地税局由应用不同版本软件向统一信息操作平台转变,从而实现业务操作和执法标准统一;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从而实时掌握税收工作各方面信息,精确实施税收风险监控,大幅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实现让纳税人足不出户轻松办税,从而大大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实现依据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作出决策,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总之,金税三期工程将对税收管理带来革命性影响,使税收工作面貌发生根本改观。我们将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的要求,增强创新自信,坚持质量第一,把金税三期工程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抓紧抓好,努力实现“国际先进、中国特色”的目标,为税收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长远发展插上金色翅膀。同时,按照《决定》要求,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为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直接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税收事业的引领作用。我们将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的要求,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税收管理进行前瞻性思考、研究和设计,统筹抓好信息化建设与征管改革。要一手抓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一手抓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变革与创新,使税收工作实现质的飞跃。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适应数据信息向税务总局、省税务局集中的趋势,适当提升一些复杂涉税事项的风险管理层级,逐步实现税务组织体系扁平化。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税收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十分迫切。我们将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的要求,加快税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规划(2013—2022年)》,提出从今年开始,采取集中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理论提升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系统内培养与系统外培养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国际拓展相结合的模式,用10年时间着力打造千人左右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德才兼备、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现代化税务领军人才队伍,在税收信息化管理、税收经济分析、税收风险评估、国际税收管理等领域,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按照《决定》要求,严格绩效管理,把绩效考评与领军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辅之以其他措施,营造奋发向上、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激发干部创新积极性。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