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匠精神的互联网思维,都是耍流氓

没有工匠精神的互联网思维,都是耍流氓

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极致的产品,因此更加需要代表着一种人生选择,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气质的工匠精神!

壹粉们,这几天在与一些校友讨论工匠精神的时候,有人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今是互联网思维,是粉丝经济,是社群电商。“提倡反复磨砺埋头苦干的工匠精神,是否已经落伍?”这位校友疑惑地问。

工匠精神落伍了吗?昨晚,媒体人兼投资人纪中展在中欧校友读书会上应邀分享,回应了这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极致的产品,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机械重复的劳动,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信仰和理想,它代表着一种人生选择,一种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气质。优秀的工匠不一定能成功创业,但真正的创业者身上,都有着工匠精神的气质。

只有工匠精神才能使将一个人的精华血脉注入产品,让它走得更远。张艺谋分家的时候,自诩是手艺人,罗胖同学分家的时候,也要自诩是一名手艺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工匠精神,才能使人不亢不卑、不骄不躁,可以安身立命、有所寄托。

经老纪授权,壹行堂全文发表昨晚的对话记录如下:

因为我做“老纪读书”,每天推荐一本书的缘故,今天野人献曝在这里分享之前推荐的柳宗悦大师的《工艺之道》这本书,与此相关的互联网思维,或者说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

从《工艺之道》审视互联网思维

这本《工艺之道》是柳宗悦大师在几十年前关于工艺的论文集,他在这本书表达的工艺之美和平凡世界的融合,他强调“民众”、“实用”、“多量”、“廉价”和“寻常”,他认为这些是工艺之美的基础,他要探究隐藏在这些价值背后的力量。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那么一刹那有如被电击中。想起此前,著名作家方希在分享她的《张艺谋作业》时所说,张艺谋自诩是个手艺人,他崇尚的是工艺之美,追求的是工匠精神。

我之前在读《杜尚访谈录》时,也看到杜尚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工匠,最近锤子手机发布会上,罗永浩也说自己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他在谈情怀,这种情怀也是工匠精神。

回到现在,互联网思维是个热词,在这之下,很多人都得了互联网焦虑症。当然,对于高大上们来说,如果你不能证明你得了互联网焦虑症,以及你正在努力地导入“互联网思维”的话,那你好像就out了,也就是low的一种体现了。

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答,尤其是那些大师们。不知道这里有没有中欧创业营的兄弟,据说那里的每一丝空气里都飘着互联网思维的味道。

确实,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有好事者考证,互联网思维出自百度李彦宏在2011年的一个对话),互联网已经深度进入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应用领域(如果说互联网有3个红利,那第一个阶段就是系统红利,第二个阶段是人口红利,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是商业红利,也就是将对我们的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思维成为显学:比如小米做互联网思维的手机,特斯拉是互联网思维的汽车,马佳佳做互联网思维的成人情趣店……似乎互联网思维突然变成了一句很灵验的咒语,只要对着你现在做的事情大声念几遍,就能点石成金。

我认为,在今天,互联网思维病了,准确的说是那些整天满嘴“互联网思维”的大词崇拜的那些人病了,当然不排除他们只是装病。最近半年,我一直在扮演那个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倒霉孩子的角色,一直嚷着要警惕那些动不动就跟你说互联网思维的家伙。因为我认为评价一个人说的“互联网思维”是不是正见,就要看是不是从用户出发,以产品为本。其他都是野狐禅。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要去中介,去中心,去组织,去产品,去品牌,去了这么多,会不会让本来一个有手有脚的健全人成为一个海豹人?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很多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在互联网凶猛下恐慌迷茫,似乎推门进入一个陌生趴里,似乎怎么说话都是错的。

我很早以前,2001年刚入行时曾邀请王石、冯仑、马云到我负责的论坛做一周版主回答网友提问。其中王石有一段话很有趣,他在2000年的时候说如果搞不懂互联网就辞职,后来没搞懂也没辞职,因为他发现大家都不懂,包括那些向他推销互联网概念的那群人。

当时我写了一个小短文说“14年前,也就是2001年的时候,那时候正是互联网第一波浪潮来势正猛的时候,满天的舆论似乎也是今天这个样子,当时和现在给我的感觉一样的,这些传统行业的大佬们嘴上说着担心和害怕,实际上已经偷着学习并超越了。新经济的这些新贵们可别在这样的场面下沾沾自喜,自以为高明,自以为天老大你老二了。这些老江湖们可是嘴上一套手上一套的,他们不会被颠覆,因为能存活到今天,他们已经数次经历生与死,他们过的可是刀口舔血的日子,他们对危险有超乎寻常的敏感,他们现在的惊叹只是在迷惑你们,或者如哄小孩般的表演(我经常对我儿子的一些举动也很赞叹和惊奇,比如他能单腿跳了等等)。

他们哪知道,王石和冯仑这批人1999年至2000年期间多次去硅谷,那时候王功权在美国万通,承担了硅谷带路党的重任。后来冯仑一直做网易的独立董事,你说他们不懂互联网吗?

面对互联网思维,面对互联网凶猛还是需要定力和正见,我一直认为有几个纬度来评定:

1. 赶时髦还是有远见。有些人是赶时髦,课上了不少钱花了不少,就像当年晋江鞋企雄霸央5时很多企业都请明星做代言,结果一些做配件的公司因为别人请了明星他也赶时髦请了明星,做什么用呢?有些人是有远见,他清楚自己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

2. 脑袋大还是脚很大。很多人都是脑袋大自然嘴也大,思想旺盛表达流畅,可惜脚很小,迈不出步子。有些人是脚很大脑袋适中,他就走的很快。

3. 有产品还是没产品。这个是互联网思维的最重要的一条。你的企业是有产品还是没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了,评价有产品和没产品的重要标准是你的产品做完了吗做的极致吗?我们过去认为产品出厂就是做完了卖给客户就闭环了,实际上真正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产品出厂只是一半,交给客户没有闭环,他的产品与用户互动产生形成连环圈才算做完。就如我们新买的手机一样,拿到的新机是裸机,也就是一个有摄像头的手机而已,等装上APP后才是80%进度,等到用起来后才是整个产品完成。

工匠精神

回到工匠精神,极致的做产品就是工匠精神。
产品是企业的阳面,管理和营销是企业的阴面,他们的融汇调和了企业的阴阳,我们发现当企业发展的顺风顺水的时候,是我们关注产品的时候,是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等我们关心管理和营销的时候,就是公司发展慢下来的时候,毛利低的时候。

很多企业都说自己的产品好,只是缺乏好的管理和营销,但你深究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对于管理和营销的恐慌是来自于对产品的不自信。

上个月,我在一个领导力的会议上出言不逊,我说现在这样一个技术推动变革的时代,要让产品力超越领导力,要让产品家替代企业家,当然我所说的产品家不是那些宅在家里的技术男,而是人性通透极致做产品的那些大牛。

有工匠精神的产品家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才是能够带领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成功转型的领导者。当然,现在叫兽们也开始在PPT上打出一行大字:得产品经理得天下。但真得是这样吗?

最后总结一下:

1. 互联网公司不会颠覆传统行业,反而传统行业在习惯互联网后更容易颠覆互联网公司。

2. 不要害怕门口的野蛮人,我们在牧区生活都清楚,狼晚上叼走的都是病羊,或者是被挤到外围的身不强力不壮的羊。

3. 传统行业要把产品做完,不要把产品出厂视为结束,不要把卖给客户当做闭环。

4. 除了银行还有更好的资本运作方式,这方面阿里巴巴和浙报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借鉴意义。阿里巴巴用概念撬动资本,用资本买来实体夯实概念,浙报是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都是很有趣的。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和菜头:我没有任何工匠精神说道: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做事,做事就不得不解释自己是怎么做的。我做了一些事情,因此最近在留言里赞扬我有“工匠精神”的人也就多了起来。我知道,这是人们对我的褒奖,不接受未免太不识趣。不过我想了又想,始终觉得我没有任何工匠精神。

    这不是自谦,只是我有自己看待世事的方式。远在2014年3月18日,自媒体方兴未艾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自呀么媒呀么体啊》。在文章的最后,我写道:

    所以,我不大能理解现在的许多自媒体,而且也不认为自己做的是自媒体。我生产不了太多内容,也服务不了海量用户。我能做的事情,也就是写点东西和读者聊天而已。做不了大餐,只能做成茶点。连茶点都做不到,那就只能做一枚茁壮的口香糖,给人带去些许滋味,嚼完了好吐掉,保持口气清新。

    至于说什么是自媒体,如何是自媒体的生存之道,实在是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在人人争抢自媒体这顶帽子的时候,我对此避犹不及,坚持宣称自己做的不是自媒体。3年之后,在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再来看看我这段话,还觉得我是矫情么?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否则戴上的帽子太大,就容易折断颈椎。

    现在的所谓“工匠精神”也是同样。我没有任何工匠精神,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人们觉得它是个褒义词,但我还是想能离它多远就离多远好了(这里应该写一个“笑”字,才符合互联网最近的风格,但我并不想那么做)。

    以油鸡枞而言,如果说我个人真有什么品质对最终的品质有保证,那多半是因为我馋嘴的性格,而不是我有什么工匠精神。我出生在中国从物质匮乏转向丰富的年代,记得我小时候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东西都是好东西,就是包装太差劲了。也就二三十年间,事情彻底颠倒了过来,现在变成了包装都是好包装,就是东西太差劲了。

    我认认真真吃了那么多年,觉得这句话本身有很大问题。我们小时候觉得东西好,那是因为选择少。今天的上海大白兔奶糖就一定比当年质量差劲么?今天没有了酒心巧克力就真是因为好东西没有了吗?大白兔奶糖还是大白兔奶糖,只是今天我们的选择太多了。在琳琅满目的糖果中间,大白兔奶糖显不出太多优势而已。当年觉得好吃,发明出种种吃法,无非是当时高档糖果全国都没有几种选择,大白兔奶糖算是其中的高档货。同样的,今天各种好酒应有尽有,巧克力的选择也让人眼花缭乱,为什么还要吃酒心巧克力呢?仔细回想一下,酒心巧克力为了确保酒不至于泄露,巧克力做的壳是多么坚硬?瓶底又有多少沉积下来的白糖?嚼起来咔擦作响,今天你真的还想吃那种东西?

    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的需求在爆炸性地增长,所以商家这些年竭力满足的是种类和数量。质量就那么回事,反正消费者觉察不出那些细微的差别,最终还是会统统买光。我小的时候,为了一台昆明市兰花冰箱厂的冰箱购买券,人们要出动关系,必要的时候大打出手。兰花冰箱质量如何?反正我这些年自己用的冰箱,从来没有像它一样反复维修过,最后还得忍受它拖拉机发动一样的动静。在最近十年间,人们对空调的需求超越了电风扇,市面上的空调质量有多好?尤其是大众品牌。我北漂那么多年,搬了那么多次家,反复麻烦房东去维修的东西,除了面盆马桶漏水之外,就是空调故障。而各种电扇越做越好,和当年的收音机一样,但大家已经慢慢不去买了。

    油浸鸡枞也是一样。如果40块钱一瓶卖得很好,厂家为什么有动力做任何改进?做生意切忌在产品上乱动手,否则新客户没争取到,旧客人也流失了。但是这么做下来,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大家都陷入了集体装傻的怪圈。商家知道自己买的所谓“鸡枞”和鸡枞关系不大,消费者也知道菜市场里一斤鸡枞多少钱,40块钱根本不可能买到一瓶油浸鸡枞,可大家心照不宣地继续玩这个游戏。装作油浸鸡枞的价格和二十年前一样,装作自己吃到的东西和二十年前一样,最后买的是油鸡枞三个字,吃的也是油鸡枞三个字。

    可是,世界上还有我这样馋嘴的人存在。我小时候吃过油浸鸡枞,我知道它应该是什么滋味。而且在物质供应丰盈之后,我见识了各地的美食之后,确认我喜欢油浸鸡枞不是出于云南人热爱家乡的情感,而是横向比较之后依然认定它真的是美味。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市场上提供的所谓油浸鸡枞不是我要的东西。在吃的问题上,我已经过了追求饱追求量的阶段,我要求质量,我想要吃到我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刚好,我到了这样的年纪,有这样的人脉,可以找到能够做出达到我标准的人—甚至对方比我还要馋,还要挑剔,可以找到能够做出达到商品标准的生产商,他们内部对食品的要求比国家标准还要高。

    我做了什么?我所做的无非是1、保持了我馋嘴的本性;2、成全了自己对于吃的执念。

    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很自然了:吃过各种妈妈做的油浸鸡枞,找出自己最喜欢,味道最接近自己审美的那一家。然后看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要加温降温几次,要冷却复炸几次,投料的顺序是怎样的。再在锅边放上计时器,锅里插上电子温度计,测量每一道工艺的时间和油温。最后,自己用这张记录表尝试制作,看味道能达到别人的几成。超过九成五,那就是已经掌握了方法。

    这需要什么工匠精神?根本没有,这需要的是馋,唯有发自灵魂深处的馋,才可能让一个人站在锅边,如同面对着肉骨头不停摇晃尾巴的狗一样,急不可耐地观察记录,然后亲自上场自己操作,连放凉都等不到,就拿着筷子往嘴里塞,随即跳着脚大喊,旁人听不出是在喊烫还是喊香。为了这一小口,人可以做出完全超乎自己想象的事情来。一个又懒又馋的人在这种时刻,身上也可能爆发出惊人的专注和勤勉之力。在狗和肉骨头之间,存在且仅存在一条直线。在一个馋鬼和他想要的美食之间,不存在任何障碍和困难,他会像推土机一样一路平推过去。

    我无非是赌了一件事情:我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馋鬼,还有一群人和我一样,不再追求种类和数量,而专注于品质。有这样一群人存在,而且我能找到他们的话,他们会理解我在做什么,也能品鉴我做出来的东西,觉出其中的好来。油浸鸡枞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更谈不上是人人都会喜欢。毕竟,它只是一种菌类,罐头里封装的又不是人民币,打开的时候人人都惊喜万分。

    既然如此,那我需要如同工匠一样,反复打磨,为了让一罐油浸鸡枞达到所谓的“极境”么?油浸鸡枞的极境又是什么呢?人人吃一口都觉得无比美味?对不起,那是妄念,根本做不到。吃完小野二郎的寿司之后,抱怨那不过是生鱼和饭团还买那么贵简直就是抢劫的人大有人在。

    中国不同于日本,并没有大量世袭的手工业者存在,也没有国家给匠人授予勋章和奖状的认定,更没有那样封闭安定的社会环境可以培养所谓“职人精神”,一个人一辈子反复做一件事情就好了。时至今日,中国还处于高速的变化之中,敢于拍着胸脯说自己是职人的人有几个?真正如同匠人一样在极小的领域内琢磨三四十年时间的人有几个?我不是职人,也并非匠人,通身上下哪里能找到什么工匠精神?

    我说自己没有任何工匠精神这是做人起码的诚实,要我施施然接受了这种说法才是一种僭越和撒谎。

    凡事皆有自己的限度,我在食物上的限度取决于我舌尖上的见识,取决于我味觉细胞的敏锐程度,以及多大程度能保持自己嘴馋。虚无缥缈的工匠精神是我无法依仗的,我所能依仗的只有自己的馋,只有自己的龟毛。它们是我的限度所在,能平复得了我内心的馋,满足得了我舌头上的挑剔,那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馋只会让一个人老觉得饿,一点都不精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