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朋友来访,给我抛了个有意思的问题:你是否注意到,这两年中国互联网“抄袭”国外商业模式的越来越少了?仔细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下午一个老朋友来访,给我抛了个有意思的问题:你是否注意到,这两年中国互联网“抄袭”国外商业模式的越来越少了?
仔细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样。我2004年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把“复制”(Copy)排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路径的第一位。确实当时中国主流的互联网公司,无论是三大门户,还是腾讯、百度、阿里,甚至更垂直、细分领域的天极等,差不多都是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实践获得灵感,有的则干脆直接照葫芦画瓢把国外最新的模式搬到国内来。
“复制”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曾经如此大行其道,以致于投资人对中国创业公司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的商业模式,在美国是否有类似?言下之意,如果美国没有类似商业模式,在中国则很难成功。我常想,投资人的“崇洋媚外”和迷信美国的商业模式,也许是中国互联网过去常常喜欢抄袭国外模式的一个原因。
有趣的是,中国人还真争气,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在互联网领域里,中国的很多公司,愣是能“乱拳打死老师傅”,至少在现今中国互联网的主流领域里,国外基因的众多巨头,差不多都消失了,或者至少没有多少声音了,其中包括曾经一度很强大的ebay、雅虎、MSN、Google以及亚马逊(卓越被收购之后改名卓越亚马逊,这些年好沉默啊)。
近些年出现的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里,虽然复制国外模式的仍旧不少,但确实似乎不再是清一色的“复制”了,好像有了更多的中国元素。稍前几年出现的360,在国外就没听说类似公司,前段时间被Facebook重金收购的Whats App,被中国很多媒体介绍的时候,则干脆称为是“类微信”应用,谁抄谁的我没有考证,但我敢肯定,春节期间流行的“微信红包”,则非是“中国原创”莫属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中国互联网是否能从“复制”走向创造?我对这个还真挺乐观的。我尝试分析,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随着市场的扩大,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实力在增强。这种实力,包括了资金、经验、细分市场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庞大的用户基础,培育出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多家这样的世界级企业,他们的资金实力、用户等已不亚于那些国外的互联网公司。这使得大公司能有更多的空间和能力去创新,或者扶持创新的力量。
其次是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和市场,会因为文化、习惯的差异,反过来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更现实的考虑“中国特色”。微信红包、E代驾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第三,随着互联网不断跨界到传统领域,推动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这使得线上、线下不断融合,即所谓的“O2O”模式,拉长了互联网的产业链条,这使得我们互联网化的每一步,都可能产生更多中国特色的创新。苏宁是这几年转型互联网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目前断言苏宁成败为时尚早,但这种尝试,恐怕还真是前无古人呢。
范氏途说乱曰:其实,我说“复制”国外的商业模式,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并且我也认为,任何一家成功的公司,都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中一定会有创新,实际上,每一个企业家都明白,一个企业能成功,绝不是一个idea或复制了事的,能复制成功也并不容易。当然,我们反对那些已经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轻易的借助垄断地位抄袭并断绝创业企业活路的做法,或许这在目前不违法,但至少是不道德的。
范氏途说,一个互联网创业者的思考笔记和生活感悟。如果您喜欢,请订阅“范氏途说”(微信号: fanshitush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