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俞川
传统媒体即将走向死亡?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噱头,纸质载体可能消失,但新闻生产模式主体依旧会存在。可以说,对这个世界运转影响最大的新闻应该是财经新闻,这其中最杰出的生产者,譬如彭博社,他们生产新闻的方式,与200年前为内森·罗斯柴尔德服务的信使的工作方式没有区别。
那些热情宣扬报纸已死(将死)的人,其实有意无意将媒体介质与新闻生产模式予以混淆,好像新媒体上流传的内容都是凭空弹出来似的。媒体行业的困境就在于,介质已经发生转变,但盈利模式还没有转型。
问题是,当提到传统媒体的生死这个话题时,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听细致的分析——人们愿意接受的是一个判断。
美国知名创客、《纽约时报》科技与商务版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所著的《翻转世界: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如何改变未来》正是这样一本书,试图用过于简单的判断来概括新一代人在科技与社会认知方面的共识。读这本书,你最好不要反复去求证尼克·比尔顿的例证出处,并对其观点论证过程进行纠错分析,因为书中涉及的这两方面问题值得商榷。
比尔顿对报纸(传统媒体)衰亡的判断,正如本文开篇所谈到的,是将不同层面的概念混为一谈,并由此得出了过简答案。而今要谈网络(载体)、互联网思维的作用和优势,人们常常会提及“群体的智慧”。本书也不例外。尼克·比尔顿显然要比兰·费雪(《完美的群体:如何掌控群体智慧的力量》一书作者)更具备互联网思维,后者更谨慎地提出群体智慧发挥作用的三项前置条件:群体中的人们有意愿且有能力独立思考并交流,可以得出各自结论;问题必须得到确切的答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但读者从尼克·比尔顿笔下看不到严谨的表述,他所要传递的是“群体智慧有效论”,这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性,你无法苛求其尽善尽美。
更典型的思维谬误,即“妄下结论”。尼克·比尔顿要证明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刺激让大脑更强大,依据是他所提供的一个没有出处的实验:一群外科医生根据玩电子游戏的频率分组,再模拟测试其手术水平,结果显示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受测试者手术水平更高。尼克·比尔顿马上得出结论称,过去打电子游戏打得越多的外科医生成绩越好,应当把游戏技能引入手术技巧训练。书中还以几则媒体个案报道和“语录化”的科学家言论,得出结论:人们完全不必担心网络时代的注意力分散问题,不能令人信服。
另外,作者的推论方式也太过主观,因为他本人不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更愿意宅在家里看,就直接宣判电影产业的死刑。
悖谬的是,尽管《翻转世界:互联网思维与新技术如何改变未来》一书中堆砌了各种牵强、武断、偏执的论断,却恰恰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满足简单需求、极易传播;并因为这些特性加速传播,让更多人深信不疑。而互联网新技术赋予人们的话语权和对一切公共和商业领域事务的参与热情,正在逼迫上述观点一步步成为商业和社会共识,以此来重塑商业秩序乃至政治秩序。
当然,在商业世界,定律从来就是被用来打破的。传统的商业定律曾经都无法解释互联网创业英雄们的成功,从Google到Facebook再到Twitter,热情和盲目的投资者及粉丝们却能。在特定情况下,错误、荒谬性本身也是商业进步的一种动力。我们得学会适应未来。
(作者为财经书评人)
■ 《翻转世界》
作者: [美]尼克·比尔顿 著
王惟芬 等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
作者试图向读者描述科技影响下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在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中,人们将如何讲述故事、传播故事和消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