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的理念之别

盛传良久的腾讯与京东的资本合作,似乎接近尾声。最新消息显示,尽管双方在价格和股份比例这两个核心要点上尚未达成一致,但合作接近敲定,且腾讯有意战略入股京东,而非外界传言的上市时作为基石投资者进入。

如果说春节期间,腾讯推出的微信红包被马云喻为一场“珍珠港偷袭”,那么腾讯入股大众点评、战略投资京东(最终如愿以偿的话),对阿里无疑是一次“诺曼底登陆”。毕竟,腾讯与京东一旦联姻,将会迸发出可预见的协同效应。京东借助腾讯的流量和用户关系,尤其是微信等强大的移动互联入口优势,将迅速提升其在电商领域的竞争优势;而腾讯庞大的流量和用户关系将借京东的电商通道,增强其信息流的变现能力,从而冲击阿里在B2C平台上的垄断地位,直接挑战阿里苦心经营并为立命之基的核心业务。因此,市场倾向于认为阿里与腾讯正在移动支付、电商和O2O等多个领域展开贴身肉战,甚至巅峰对决。

目前,腾讯对阿里的最大杀伤力不是将与京东的合作,而是其开放式的战略布局。去年以来,阿里和腾讯都大举并购,拉开了O2O竞争序幕,但双方的战略布局略显不同。之于阿里,鉴于其已通过淘宝、天猫等构建了相对成熟的人与商品关系,它的系列并购活动更多地显现出一种功能并购特征,旨在完善其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度,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闭式循环,构建出对传统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商业新生态。比如,马云多次强调阿里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颠覆,甚至会取代。

若说阿里的战略布局多少带有苹果系统的内闭合特征,那么擅长信息技术服务的腾讯,更类似于开放的安卓系统。腾讯虽然也在构建一个新商业生态环境下的闭合循环,却更多地渲染一种互补合作的共享理念,即借助数字技术优势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一系列战略并购、合作,网罗诸多电商、传统行业,提高其流量变现的能力。马化腾曾在多个场合把数字技术比作电,并倾向于做自己擅长的领域——O2O的连接平台,把不擅长的领域交给战略合作伙伴。比如,腾讯投资搜狗,就把搜搜整合进搜狗;投资大众点评,即把旗下的高朋、F团等整合进大众点评。据悉,腾讯投资京东,也希望把易迅网等一起并入京东。

因此,阿里所打造的更像是一个基于运作商业新生态的企业群,带有典型的“中心—外围”特征;腾讯的布局则更像是一个新的商业生态市场,以战略投资为纽带实现紧凑的协同与合作。若如此,阿里的优势在于公司化的聚合优势,风险则在于其并购活动带有明显的替代性和颠覆性,若企业内部的组织边际成本高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其旨在构建的商业新生态链公司将面临内耗和效率折损风险。腾讯的劣势是其构建的新生态市场存在离散型风险,优势是能集中自身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不断改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在不同领域的专业化企业参与到其主导的新商业生态市场。

显然,阿里和腾讯都看到了O2O内含的巨大商机,但两者的境界似乎存在差异。如果说电商出身的阿里布局O2O是在做正确的事,那技术立命的腾讯不仅在做正确的事,而且是在正确地做事。

腾讯的正确地做事反映在:一是亲历电商业务后,腾讯愈发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并表现出比阿里更善于驾驭自身的优势。如在与阿里的竞争中,腾讯不仅利用其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技术优势牵制阿里,而且借助微信,通过与大众点评、京东合作,在电商领域与阿里展开竞争;二是腾讯似乎愈发明确,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的市场平台,与阿里的网上和网下竞争对手展开合作,将更容易突破阿里在电商领域聚敛的垄断优势,因为一个企业做不了一个市场的活。

由此可见,当前数字技术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性重塑的影响日益突出,线上、线下未来势必趋向于融合交汇,而非颠覆与反颠覆,因为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速经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并使分享和合作变得更便捷、成本更低。这使得唯有找准定位、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在未来具有生存空间。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为什么说阿里和腾讯,有可能赶超亚马逊和FB?说道:

    如果哪一天阿里、腾讯的市值也超过亚马逊和Facebook,你也不用大惊小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尹生价值观”(ID:jia-zhi-xian),作者尹生;原题目《阿里等于0.82个亚马逊,腾讯等于0.78个FB》

    尽管从收入和用户来源上看,阿里巴巴、腾讯、微博等仍然完全是中国公司,而亚马逊、Facebook、Twitter等则可以称之为非中国的全球化公司(没有进入中国或中国占比很小),但中国公司以14亿人口的潜在用户规模,却创造了几乎可以比肩拥有另外60亿人口潜在市场的非中国公司的价值。

    截至昨天,阿里巴巴的市值为3914亿美元,已经相当于亚马逊的82.2%,腾讯市值为3827亿美元,相当于Facebook的77.6%,而微博170亿美元的市值则远超过了Twitter的118亿美元。如果哪一天阿里、腾讯的市值也超过亚马逊和Facebook,你也不用大惊小怪。

    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首先你可能会想到,政策或者文化特性让美国互联网公司无法进入中国市场,或虽然进入但无法与本土化的中国公司竞争,同时,中国拥有的庞大人口基数和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以及相对不那么发达的线下商业,又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提供了规模上堪称世界级的扩张空间。

    这可以体现在中国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上:以都已经公布财报的今年第一季度为例,阿里的收入为57亿美元,同比增长60%,而亚马逊换算成可比的收入大约为100亿美元,但增长率大约只有阿里的一半,同时阿里比亚马逊盈利能力强劲且稳定;腾讯收入为72亿美元,同比增长55%,Facebook收入为80亿美元,增长速度(49%)慢于腾讯;微博收入不到Twitter的一半,但增长却高达67%,而Twitter却陷入了负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公司市值接近甚至超过美国公司,并非是估值溢价导致的——这种情况在很多年以前曾经出现过——实际上今天腾讯、阿里的估值水平(按照PSG)相对于美国公司仍然有一定的折扣。

    显然政策或文化特性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这些中国公司仅凭一个中国市场,就创造了接近甚至超过基于全球化建构的美国公司的价值,在尹生(微信公号:尹生价值观)看来,至少还有两个原因需要考虑:用户规模浓度和价值链/价值网的轻重程度,它们都与本地化还是全球化的选择有关。

    用户规模浓度

    既包括用户绝对规模,也包括这些用户的地理和文化相近性,即便用户规模很大,但如果用户在地理和文化上过于分散,在商业化价值上也容易打折扣,因为尽管互联网更容易超越时空限制,但用户的特性和整体的经济却仍然受限于地理和文化区隔,而互联网的商业化离不开这些基本土壤。

    Twitter就是典型,虽然它比微博更加全球化,在很长时间内用户规模也超过微博,但它的用户遍布全球,地理和文化差异性明显,这不但让它无法针对用户及时推出重度应用,而在标准化的服务方面又面临用户规模更大、用户使用浓度更高的Facebook的竞争,同时,它的广告价值也会因为这种过于分散性而打折扣,因为在分散化的市场很难建立广告的规模效应。

    相反,微博不但在短视频、直播、个性化推荐等方面走在前面,而且也容易在中国市场建立起广告规模经济。

    除此之外,高用户规模浓度,还让企业在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方面获得更好的机会,比如微信支付的崛起,以及类似外卖、共享单车这样的O2O服务,就是如此——线下更容易受到时空限制和随之而来的规模经济的影响。

    价值链/价值网的轻重

    主要是指一家互联网公司介入的价值链/价值网的环节的多少。由于全球化建构的公司需要面向地理和文化差异很大的市场的需求,因此就不可能也不需要介入太多的环节,甚至在同一环节中也尽量做得很轻,因为那些用户规模浓度达不到要求的特色功能可能会伤害其主要用户的使用体验。

    比如Facebook仍然是严格限制在社交、通信这样的基本服务上,收入也仍然以模式最轻的广告为主,而腾讯的服务则很早就从社交、通信这样的基本服务,扩展到新闻、视频、支付、游戏等上,甚至间接参与模式最重的电商,而收入来源中也有一半来自游戏这一垂直领域。

    亚马逊也许是个例外,它介入了线上交易入口、垂直化运营的阅读等相关业务、物流、云服务等领域,这一方面与它所处的行业有关——由于原有线下商业无法满足线上购物的体验,电商几乎在所有市场都面临着重构基于线上体验的价值链和价值网,另一方面,它的主要价值贡献增量却来自云服务这样相对较轻的模式,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建立一家重资产的全球化电商有多难。

    反观阿里,它集中在中国市场,但却比亚马逊轻得多,这该如何解释?一个线索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仅上半年就超过了3万亿元),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且增速要快于美国,同时,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考虑到亚马逊仍然有将近一半的业务来自美国,这样的用户规模浓度和使用浓度让阿里受益,同时,用户规模浓度也让阿里在轻的同时获得了在各行各业广泛的机会,比如大文娱和金融。

    百度也许是中国公司中的例外,它迄今仍然主要专注于比较少的环节,即搜索和开放的人工智能平台,这意味着它的价值主要来自连接的用户和信息量,使用的企业数和业务量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它的收入和市值都比谷歌低得多,因为它连接的用户量的潜在规模只有14亿,而且面临本地公司在用户使用浓度上的竞争,而谷歌有60亿,在成功打入另外60亿人口市场之前,除非它能大幅增加连接的信息量,或者进入更多的环节。

    不过在人工智能的一些方面,它可能会受益于用户规模浓度,因为它能更容易建立起基于本地经济和社会特点的深度合作,这有助于发掘人工智能的一些特点,同时,一旦它建立起必要的标准,还能从业务量和使用用户规模上受益,这有利于后期商业化。但从长远看,一旦它将自己定位于开放平台的角色,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起全球化的市场规模,而从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能为其提供一次全球化的机会。

    但中国互联网公司需要注意的是,它们迄今的成功仍然或多或少建立在用户红利和市场阶段红利上,当中国市场在用户规模浓度以及重价值链/价值网方面的潜力挖掘完,而全球更多市场的互联网化推进又使得全球化公司在用户规模浓度上变得更加有利可图时,美国公司将获得更多的潜力。

    而过于集中于一个市场的风险则是显而易见的,在任何国家,富可敌国在一家公司身上都是麻烦的开始,就像谷歌不久前就刚刚被欧盟罚了27亿美元。另外,在很多时候,当你完全为一种特性设置你的业务时,在你享受用户规模浓度和使用浓度红利的同时,你也会失去对其他特性兼容的能力,除非这些特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比如建立在一些通用标准上的技术、硬件等。

    从根本上,这是一个文化、社会和经济上未来是本地化还是全球化占主导的问题,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全球化,那么任何基于本地化壁垒建立起来的优势迟早都会面临全球化模式的冲击。否则,你就该将更多的票投给那些完全建立起本地化优势的公司。

    尹生价值观,只聊与互联网有关的、正在创造或毁灭价值的方法和趋势。你也可以前往雪球查看尹生的专栏文章,或者加微信号jiazhixian_1与尹生一对一交流(添加时注明真实姓名/行业/公司)。申明: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2. AT对峙说道:

    作者:翟文婷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

    腾讯与阿里的生态之争不仅是过去一年的基调,也会作为一种被强化的基本经济面在2018年的互联网行业得到延续。

    2017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互联网都在关心,摩拜和ofo什么时候合并?

    我们所能抵达的、与这两家公司相关的投资人,都委婉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背后涉及的关系、诉求太复杂,关键看腾讯和阿里什么态度。

    像移动打车、本地生活经历过的那样,共享单车没能逃离AT阵营。2016年10月,腾讯投资摩拜。当月滴滴则对ofo给以拥抱,滴滴的重要战略投资人却是腾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成为行业格局走向的重要变量。2017年4月,蚂蚁金服战略投资小黄车。此后,腾讯不断加注摩拜。过去一年,几乎每月都有共享单车融资的消息传出。

    2018年新年过后,滴滴与ofo出现裂痕的事实就被公之于众,随着阿里向ofo输血的消息传出,合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至少近期如此。

    这只是AT对峙最为激烈的冰山一角。在移动支付、文娱板块、云计算、AI甚至线下零售等领域,腾讯与阿里的咬合越来越紧。聚拢在两个阵营的公司,不论数量还是体量都已创下新高。

    “我们在十几个地方都有竞争。”马化腾在2017年12月初的财富论坛上如是说。

    腾讯5300亿美元的总市值已经超过Facebook,阿里也在逼近5000亿美元,一度超过亚马逊。沈南鹏解读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具备世界级竞争力。

    从某种角度而言,AT对抗就是互联网领域的美苏争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有一家公司可以完全独立于这两大生态之外。这是多数投资人和观察家的共识。

    也就是说,腾讯与阿里的生态之争不仅是过去一年的基调,也会作为一种被强化的基本经济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互联网行业得到延续。

    必须站队?

    据统计,约有65%的独角兽公司获得过BAT的投资。

    2012年以来,BAT在国内国外总计发生并购交易174项,累计投资1124亿美元。其中腾讯投资金额最大,累计投资625亿美元。这还是Mergermaket 2017年6月份的统计,如果考虑到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年,这个数字一定在被不断刷新。

    这是什么概念?过去3年,国内一级市场基金募资的总体规模大概是不到800亿美元(5055亿元),投出去却不到200亿美元。可以大概推测下,国内一级市场过去5年的整体投资规模尚不及腾讯一家。

    AT正在成为资本市场名副其实的“深口袋”。创业者在考虑战略资本时,必然绕不过去选A还是选T。当然,前提是要掌握他们与创业者的相处之道。

    这种格局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VC行业。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的观察是,一些老牌公司已经找到正确的应对姿势,那些没有顺应变化的基金则遭到挤压。投资人或被动或主动地与BAT或小巨头保持紧密联系已经成为常态,甚至不乏阿里与云锋、小米与顺为这样的投资搭档。

    这个话题曾经在2017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被深度讨论过。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将巨头战略投资分为几种方式:赋能,占位,业务协同以及炮灰。最理想的莫过于马化腾所说的“去中心化的赋能”,最伤人的则是将被投公司当作炮灰。

    现实中,已经有不少创业者被裹挟其中,难以主张并决定自己的命运。比如外卖领域的公司。

    阿里与被投公司的相处模式一直饱受争议。战略投资进而控股甚至买下的方式曾在高德、优酷等公司身上发生。包括近来萎靡不振的魅族,被认为承载了太多阿里的战略意图而不堪重负。与美团之间的嫌隙也源于阿里的战略诉求。相比之下,腾讯表现出的相处方式要更克制。

    泰合资本合伙人胡文钦曾向《中国企业家》分析AT如此差异背后的原因,如果从产业链所处的位置来看,流量帝国腾讯在上游,只有更多具象的商业和支付场景,才能完成变现,所以腾讯的最大职责在于给被投项目有效输送流量,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

    阿里则不然,电商本身就是强交易环节,如果它不能吸收一切力量壮大自身体系,就无法持续巩固商业交易体系。

    未来,这种表现只会越来越强,最终的结果就是腾讯和阿里的商业版图越来越趋于一致。

    突破边界

    除了AT对峙,2017年的主旋律还有“突破边界”。

    以餐饮为核心业务的美团点评最近被关注的重点是,他们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将要落地打车业务。先后与快的、Uber合并后的滴滴,已经很久没有遇到如此大张旗鼓的对手。司机和用户似乎更关心,这个赛道多出一个选手后,曾经疯狂的补贴是否将会重现?甚至媒体也自然地把两家本无重叠业务的公司,树立为两个敌人。

    但程维对美团做打车的回应是,“心中无敌”。事实上,他真正关心的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出行市场,而是国际化和无人驾驶。

    “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判断是——无人驾驶只有一二名,没有第三名,就像Windows和Communix,安卓和iOS。目前谷歌是第一名,希望滴滴能成为最终活下来的另一名。”这是不久前程维在接受采访时的态度。他说这是比本土化竞争重要10倍的一件事。

    所以在程维眼中,滴滴的未来在于无人驾驶。而同样将此视作未来的那家公司,叫百度。

    过去一年,业务多元化特征表现强烈的还有今日头条。从短视频、问答到微头条,这家公司也在不断把自己推向战争。对于核心与边界的思考,张一鸣和王兴有个共同点:满足用户需求。别人满足得不好,他们也要做。

    突破边界的头条,自称是一个超级内容平台,业务形态与百度已经非常类似。所以,头条真正的敌人不是其他信息分发平台,不是微博、不是快手、不是知乎,而是百度?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条高速路上,新手美团猛踩油门,试图在出行领域追上滴滴。结果滴滴瞄准的却是另一条车道,在这里它将迎面撞上反方向行驶的百度。今日头条因为持续加速,与百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追尾。

    这就是今天的互联网现状,但不是国内独有的。过去微软一直把Google当作对手,结果发现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亚马逊,云计算才是微软的主战场。Google同样如此,总是近距离观察Facebook,忽略了亚马逊站内搜索对它广告收入的巨大威胁。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渗透,这种错位的竞争关系会更加明显。

    根据国外创投研究机构报告,在2018年将会兴起并重塑科技行业的15大趋势中,包括实体零售进入新模式、AI芯片争夺加剧等。

    不论BAT还是高成长的创业公司都在把未来寄托于AI等黑科技。上述报告称,2018年会是一个新起点,AI将从实验室真正走向现实并承担行业使命。这才是影响未来格局的真正变量。

    未来已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