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一项几乎位于顶端。由此可见人们有多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希望一些东西是自己独有的。这也是很多广告文案大肆宣传“我们只服务一部分人”的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从事营销的人都不是心理学专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定期从心理学家那里“取经”。
这些看上去诚实可靠、技术十足的营销人员只要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小窍门,就能恭敬客气地“迫使”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听上去很神奇吧?下面我们将为你列举一些在营销中经常使用的心理学技巧:
打情感牌
有研究表明,和单一的功能介绍比起来,在情绪和心理层面与消费者的诉求产生共鸣对品牌来说更为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强调“这个产品对你有益”的广告文案往往比“这个产品是什么”成功得多。
举个例子,阐述一种新型号的电脑能让消费者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就比单纯解释它的工作原理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承认不足
消费者们对“营销”似乎有着天然的怀疑,原因很简单,觉得它夸大产品功效、不可信任。要改变这一现状,“以毒攻毒”地突显自己的不足是个很好的选择。
大众汽车有一个教科书级的广告文案,名为“柠檬”(意味着劣品)。它是这么写的:“这辆甲壳虫没有赶上装船启运。它仪器板上放置杂物处的镀铬有些损伤,因此一定要更换。你或许很难注意到这一点,但是我们的质检员Kurt Kroner却看到了。”接下来,这条广告继续探讨了关于“专注细节”的话题,成功地向消费者传递出了“我们工厂检验水准非常苛刻,有任何瑕疵我们都会先挑出来,决不让它流到顾客手中”的理念。
重新定位
阿尔·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在风靡全球的《定位:头脑争夺战》一书中写道,消费者在心目中对产品和服务的定位非常重要,并阐释了应该如何重新定位品牌形象。
一个知名的案例是,当美国食品品牌Jif将自己定位为“挑剔的妈妈选择Gif”时,它的竞争对手即刻将自己的定位调整为“适合于普通妈妈”。拜托,谁会真想成为一个挑挑拣拣的人?
排他性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一项几乎位于顶端。由此可见人们有多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甚至希望一些东西是自己独有的。这也是很多广告文案大肆宣传“我们只服务一部分人”的重要原因。
“排他性”广告最有名的案例是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标语:仅有会员尊享特权。
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类型的广告要求营销人员必须说话算数,只开“空头支票”往往会起到反作用。
利用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
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或者统称为FUD(Fear, Uncertainty, Doubt)被公司和机构用到的频率非常高。后者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消费者停下来思考,并且改变自己的行为。
1964年,当林登·约翰逊(LyndonJohnson)和巴里·戈德华特(Barry Goldwater)在当年的总统竞选上你追我赶时,约翰逊用了一个广告来扭转乾坤,那就是暗示戈德华特与“核战争”的关系。
在这个仅仅播放了一次、名为“雏菊”的广告片中,一个小女孩在画面中惊恐地奔跑,她的背后是核爆炸腾起的黑云。画外音在说:“这是一场赌注,决定上帝的孩子们将是快乐生活,抑或陷入无边黑暗。”
广告播出后,约翰逊最终以61%的得票率获得压倒性胜利。
文/《好公司》编译自Fast Company
(本文作者介绍:新锐商业媒体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