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迪:银行与电商的冤家路窄

银行和电商平台是两个数据积累比较详实,具备大数据运用潜能的数据池。在表现上,银行数据积累时间长,结构化特征不明显,且大多数缺乏敏锐的数据意识;电商平台作为数据领域的后起之秀,本身就是天天和流量、数据打交道,靠网上的信息流获得商品销售和黏性聚集,因此层次化、结构化更加完整,对数据流的反应也比较敏捷。

银行和电商平台是两个数据积累比较详实,具备大数据运用潜能的数据池。在表现上,银行数据积累时间长,结构化特征不明显,且大多数缺乏敏锐的数据意识;电商平台作为数据领域的后起之秀,本身就是天天和流量、数据打交道,靠网上的信息流获得商品销售和黏性聚集,因此层次化、结构化更加完整,对数据流的反应也比较敏捷。

银行和电商其实代表了两种流量,一个是资金流,一个是商品交易的信息流,当然,还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作为支撑(顺丰、三通一达之类)。在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活趋势转变中,直接拥有商品交易平台的电商开始后发制人,因为消费者直接通过电商这个前端来实现货物的购销和消费能力的表达,而不需要手握大量现金去菜市场做直接交易。因此,银行在骤然兴起的互联网金融面前,不说噤若寒蝉,也足够辗转反侧。如果银行还是仗着传统资金渠道,走大额对公业务,忽视小额资金流水和第三方支付的“一刀切”,那么银行对终端消费发展趋势的感知会越来越差。

银行和电商,现在已经开始有了交集。银行需要学习电商的敏锐嗅觉,需要掌握零售客户的最新需求,也需要在市场转型中寻找到自身差异化优势。未来的银行不会满足于后台化,而要走向前端,民生银行的社区网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电商平台,除运营第三方支付外,更重要的是解决支付牌照下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备付金、资金流水、风险控制和流程优化方面,电商缺乏银行的合理、合法性。因此,在小贷业务上,大多数电商也不得不求助于银行解决资金流:京东和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还有B2B的敦煌网、慧聪网等;阿里小贷虽然没有直接求助银行,但转手通过证券化和信托扩大资金来源。

合作能成功固然好,但在面对竞争时,在分秒必争的金融创新面前,任何合作都避免不了自我膨胀的诱惑。阿里巴巴和建行、工行的合作就是因为标准不和,原则冲突而分道扬镳:电商生态的信用和银行生态的信用对接需要一个转换机制,而这个机制需要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才能顺利产生。

于是,一方面银行想独自尝尝电子商务的味道,另一方面银行和电商合作却避免不了冲突的本质:谁都想独自建立资金流、商务信息流、物流的统一体。银行尝试着开始搞电商,交行的交博汇,建行的善融商务(两者是信用卡商城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及最近燥热的民生电商等,银行如果真能建立一个流量、用户、平台都上规模的电商平台,那么对传统银行打造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子化转型都是十分有利的。最重要的是能够避免被电商金融和第三方支付“后台化”,导致失去前端话语权。

而中国200多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中,一些拥有电商平台作为支撑的互联网公司,一直在尝试类金融功能。以往,支付平台只能规规矩矩和银行之间进行结算和资金存管,同时对账户中的存量资金的类金融操作也是有心无力,充其量也只是做一些水电煤气以及转账的辅助业务。随着新任领导班子的开明监管和互联网趋势的发展,互联网的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P2P、小贷、众筹、第三方支付、数据征信等形式开始冲击传统金融。

作者:拯迪  金融分析师陈凯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