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伟/文
从“看不起、看不清、看不懂”,到害怕“赶不上”,面对电商的崛起,后起之秀的冲击,传统企业都被互联网焦虑所煎熬。为了治愈这种焦虑,近两年,N多传统企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电商大潮当中。
的确,大变局已经开始。常有海尔、苏宁等巨头占据报端、电视、新媒体,各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展现着“电商变革传统”带来的美好图景。
但更多人忽略的是,众星捧月之外,传统企业转型的艰辛。对它们而言,不做电商,必然等死,做了电商,可能作死,但也有可能破茧重生。为了这一线希望,它们不断在“电伤”的路上寻求电商的正解,它们要面对的,是各种尝新所引发的矛盾。
毫无疑问,踏上电商路,就是开始一场艰辛又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受伤了,治好它,继续上路,希望还在前面;若彻底倒地不起,那就意味着一切的终结。电商路也是“电伤”路,适者生存,逝者已矣,物竞天择,本来如此。
赚了还是亏了
几乎所有传统商家“触电”,最基本、最原始的渴求仍是流量的红利,用比特世界的信息通兑,跨越原子世界时间、空间上的鸿沟。
“要么是老板太厉害,有战略眼光,很早开始布局电商;要么是迫于无奈,库存压力太大了,被迫上马电商。”王琪安这样告诉记者,她负责操盘A公司的线上买卖,该公司品牌服饰已在线下经营十多年,有上万个布点——加盟或自营的专卖店,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的专柜……各种线下形态齐备,拥有相当的品牌势能。
最初,王琪安的老板就是迫于线下库存太大,不得不开始了电商之路,在淘宝上试水“下水道”(专清库存)网店。
2010年末,淘宝一次秋装大促,A公司的淘宝店单日销售额突破120万元,将近平时出货量的3倍,突破全国线下单日销售记录。这样的结果震惊了老板,他拿着蛋糕、香槟与王琪安的电商团队一起庆祝“奇迹”,也更加坚定其“下水道”的电商思路。
于是,A公司电商开始规模导向,大力投入人员、资金,电商销售额不断攀升。2011年的“双11”购物节,电商的单日销售记录已经超过2000万元。
但到了年终结账,“流量”、“转化率”、“客单价”等指标都要转化为“收入”、“费用”、“利润”、“产销率”,用钱算效益的时候,却发现电商部门亏得一塌糊涂。
平均下来,A公司一个月的电商销售额约2000万元,毛利率差不多40%,约合800万元,去税后,也有600多万元,可是,算上人工、各种硬件折旧、仓储物流费平摊,月成本却高达到700万元, 表面经营盈利的背后,却是财务每月亏损近百万元。
如此报表下,老板的脸色自然难看起来,应验了那句老话:“任何不能赚钱的电商,最终都是耍流氓。”后来,老板与王琪安、财务负责人一起商讨下来,决定终结只拼规模的电商模式,寻求盈利,将电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挖据出来。
所以,从2012年末至今, A公司的电商规模增长不过20%。原先1.6万平米的仓储只提升到2万平米,仓管人员从100多变为200,因此,仓储成本仅是略有增加。同时,通过供应链整合,让代工厂与公司品牌一起成长,更无缝地配合。如此,便可精细地规划新货、存货,提高产销率,减少积压,减小电商“下水道”的压力。
此外,在老板的力促下,王琪安还获得独立的新电商品牌B,走“中高端、高毛利”路线,通过调集线上流量资源为其倒流,聘请明星团队为之策划品牌,目前B的销售已超过电商总份额的25%。
如此综合作用下,2013年,A公司总体电商亏损较2011年末缩小了50%。
可见,从“喜”到“伤”,再到“悟”,传统的内贸品牌商家,有充分的“品牌商”基因,更懂得在解构、重构之间,从“亏”到“赚”,寻找便于获利的平衡点,进而将电商送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不幸的是,并非所有传统企业都能如此幸运,缺乏“品牌商”基因的企业没有充分积淀,它们的电商路注定更加艰辛。
转型的二次方
“电商是飓风,但还不足以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宁波某外贸企业的电商负责人李亮如此说道,对于传统外贸企业而言,电商是一条充满想象力的路径,一开始,更多的外贸者,期待借电商走通“内贸品牌”之路,可惜的是,品牌基因的匮乏,让这种转型举步维艰。
2011年,有志于电商的李亮主动请缨,向做了20年鞋业外贸的老板申请,为公司开辟内贸电商市场。此前,该公司已经营了两个内贸品牌,主推女鞋、童鞋,它们在江浙的商场、购物中心售卖,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势能,只是,每年仍要近千万元亏损为其埋单。
在老板的许可下,李亮将两个品牌搬上天猫,也通过多年积累的关系,让产品多次登上聚划算、唯品会(169.21, 41.45, 32.44%)。然而,电商战场价格战此起彼伏,不断地打乱他的计划。营销费用节节攀升,获得客户的成本不断提高,利润率却不见上涨,老板看见淘宝直通车、钻展、坑位费的高价码,越发心有余悸,害怕赚来不易的钱打了水漂,迟迟不肯大手笔投入。
结果,品牌不能快速积聚、爆发,温吞中,逐渐被湮没于红海。两年的时间下来,即便电商亏损从300万元缩减到100万元,老板的耐心还是被消磨殆尽。去年,因为跻身宁波外贸出口百强,老板索性连原来做了多年的两个品牌一起撤去,结束了公司内的电商计划。
在李亮看来,归根结底,还是老板的个性决定了电商的命运。本质上,江浙很多商人本就有“钱货两讫”的传统,一手交货,一手拿钱,一手好货,还要接连亏损来做,他们很难容忍,毕竟传统外贸还是“产品”思维,而现在的电商是“品牌”思维。
至于外界所言,传统品牌触电,让新的电商品牌毫无出头之日,李亮认为更是无稽之谈。“的确,出头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但不代表毫无希望。”他解释道,当年,与他一同出道的童鞋品牌“富罗迷”,如今已经做到淘宝母婴品类前五,“双11”童鞋第一,也不过1年多的时间,除了大手笔的投入,更有其老板慧眼识珠,挖掘和培养了一支很厉害的电商品牌团队,能将“引流”、“驻流”、“转化”、“复购”玩转于鼓掌之间。
当然,李亮的老板还没有完全对电商关上大门,他与李亮合股成立了一家新的电商公司,挂靠于企业之下,从陈旧的框架中脱出,李亮得以内部创业,寻求“转型的二次方”。
二尝电商,李亮变换了思路,开始转战阿里速卖通、eBay等平台,尝试外贸电商。“目标客户主要在俄罗斯、巴西,如果还做鞋服类,不容易把握尺码,备货、拣货成本高,退换货压力极大。所以,这次要转向皮包、饰品一类。”李亮解释道,淘宝找货,对接外贸电商的平台服务,看上去更有“钱景”。
最近,李亮正在密集拜访外贸电商领域的“高手”们,期望从他们手中学得“秘笈”,尽可能在“二次创业”中能更少被“电伤”。不过,他也明白,实际上,有些伤痛着实难以避免。
钱与人之痛
比如“钱与人”之痛,在近两年的电商大变局中变得越发突出。
王琪安算过一笔账,她做电商,每年的营收不够支付费用和货款,每年要拖欠供应商1000多万元货款,只能通过“滚账”(来新货,还旧账)的方式舒缓,对她而言,多亏了老板鼎力支持,靠着银行的融资和集团收益的输血,才能让电商资金链“紧而不断”,即便这样有靠山,她还得学会应对各种突发。
就像今年,王琪安在凡客平台做库存甩货。之前,对方各种苦口婆心地说服她“加量不加价”,后来眼看着销量节节攀升,王也应允保证供应量。可到了结款的时候,王琪安却遇到百般阻挠,一开始凡客方面说“发票有问题”,后来说“公司搬家,财务核销需要时间”,她仔细一打听,才得知凡客内部人员动荡,资金匮乏,300多万元的货款就只能被拖欠。无奈,王琪安一边向老板求救,一边找业内老友东拼西凑,融得资金,维持运营,才没让资金链断裂。
好在,后来,凡客拿到新一笔融资,拖欠了小半年的300多万元到账,王琪安才真正轻松下(7.24, 0.00, 0.00%)来,“不然,我的职业生涯真就因此断送了。”她最后告诉记者,此事之后,王琪安在挑选电商平台时变得更加小心。
表面上,上亿元的生意,数千万元的资金流转,风光无限;背地里,到处求融资,生怕出现呆坏账,资金流断裂,每一步运营都如履薄冰。这就是传统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金钱”现实,更是他们从“电伤”到“电商”,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沉淀。
而在另一方面,人才是传统企业做电商“更短的短板”。用李亮的话说,他加入的所有电商QQ群、微信群,几乎每天都有招聘刷屏,却鲜有人能招到称手的人才。“太多企业需要电商人才,就连只有半年淘宝店经验的人都可以叫出天价薪酬。”李亮解释道。
李亮就曾经招聘过一个仓库主管,各种漂亮履历,面试时候也头头是道,可到了实操阶段却处处纰漏,绣花枕头一个,他只好一点点地再去“教、帮、带”。随之半年后,这个小伙子刚有点本事,又被同行直接2倍薪资挖走。
“没办法,电商大潮,诱惑太多。”李亮如此总结道,新人难培养,老人留不住,招聘不给力,有实操经验的人少之又少,所有电商管理者都不得不准备一些“备胎”,虽然他们注定不如“主胎”好用,但总比“岗位真空”要好许多。
用钱与用人让经理人闹心,转型方向和账目盈亏让大老板担心,传统企业“电伤”的故事背后,都展现着行为和结果之间穿越时间的因果关系。
只愿王琪安、李亮们不要做了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拥有斑斓绚烂的飞天美梦,却以蜜蜡粘成的翅膀向阳而飞,终究,飞得太高。阳光融化了封蜡,猝然摔入万顷碧波。更明智的办法是,飞一段,停一会,仔细地检视自己,改善、调整自己,如此,方能飞得更高、更远。
(原标题:传统企业的“电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