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东:互联网时代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

 

“沙集模式”对于我国农村减贫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沙集模式”创造了贫困农民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摆脱信息弱势,通过直接对接市场掌握订单权和定价权,从而提升自身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成功经验。

我国农村减贫扶贫的主流工作模式及缺陷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农村减贫扶贫的任务一直很重。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0年2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上述“十年纲要”实施情况汇报,会议指出我国农村减贫扶贫的状况是:“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指标,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扶贫开发工作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解决农村温饱问题作了制度性安排。扶贫开发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自强自立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贫困人口规模大,扶贫标准低,相对贫困现象凸显,自然灾害威胁严重,返贫压力很大,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等。

我国现有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从政府政策层面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等。

学术界有定义认为,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运用一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扶贫客体,促进扶贫客体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依据不同的标准,扶贫模式有不同的分类。

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模式,“1.按扶贫主体不同划分,分为四种:一是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二是企业主导型扶贫模式;三是对口扶贫;四是民间扶贫。2.按扶贫主体作用于扶贫客体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模式。3.按扶贫主体投入的扶贫要素不同划分,分为三种:一是物质扶贫模式;二是文化教育扶贫模式;三是信贷扶贫模式。4.按扶贫客体的脱贫地域划分,可分为就地扶贫模式和异地迁移扶贫模式两种。5.按扶贫资源分配的对象不同划分,可分为区域(社区)扶贫模式和直接扶贫到户模式。”有学者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异地安置、外资扶贫和对口帮扶为主要模式。同时,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如社区主导型(CDD)、非政府组织(NGO)主导型、中农合创模式、社区基金模式、业主带动模式、退人还山模式、无土安置模式、电视信息模式,等等”;以及“通过建立‘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的扶贫模式;也有学者将主流扶贫模式归纳成,“如参与式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开发、以工代赈、小额信贷、移民搬迁和对口帮扶等扶贫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主管部门始终认为应强调开发式扶贫模式;中介机构、非农部门习惯于对口扶贫;科技部门则强调智力(精神文化)扶贫;企业当然强调企业扶贫;生态及环保人士更倾向于异地扶贫,等等。

但是,无论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对通过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进行减贫扶贫缺乏相应的关注,2008年扶贫办启动的信息化扶贫工程也偏重于强调部署网络而非应用,甚至在主管部门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中,连电子商务的字样都没有。忽略电子商务对于农村减贫扶贫的作用,这在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减贫中的作用

反观国际社会,减贫在联合国及相关组织的目标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国际上对于贫困持有广义的理解。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中, 明确提出了广义的贫困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 贫困是指福利的被剥夺状态。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 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除此之外, 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参与机会。具体包括政治、社会、经济、人类、保护五个方面。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不仅提出广义减贫的范畴和目标,而且特别重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减贫中的作用。1984年,国际电信联盟著名的“美特兰(Maitland)报告”—《缺失的环节(the Missing Link)》,是早期强调通过发展电信基础设施促进发展中国家开发和减贫的重要文献。1994年和1995年,世界银行连续两年的报告都提到了IN4D(Information for Development的缩写,即利用信息来发展),1995年还专门设立了名为InfoDev的基金;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世纪之交,“数字鸿沟”问题更是强烈触动了各国发展战略决策者们的神经,重视信息化、互联网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信息贫富差距,强调加快信息化、将信息通信技术用于减贫成为国际上热议的主题和许多人的共识;自2003年哈佛大学世界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信息通信技术与减贫”大会以来,ICT4D(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即信息通信技术与发展)和ICT4P(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Poverty Reduction,即信息通信技术用于减贫)的概念很快流行起来;联合国2003年、2005年两次召开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更是把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制定的发展目标的手段,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赋予穷人,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地区、农村和边缘化城区的穷人,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使其藉此摆脱贫困。”

就广义减贫的不同方面而言,国外学者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教育和卫生健康、促进社会民主和政府透明,以及民众参与均具有积极作用。国际组织普遍认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不足,不仅本身就体现了贫困(如农民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越少,说明农民越贫困),而且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缺乏,还将加剧农民的贫困,比如机会的贫困、效率的贫困、规避风险的贫困;反之,增加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则有利于贫困农民的减贫,这种减贫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减贫,还有更多的政治、社会和保护上的减贫。在实际操作上,美国、英国和日本都早已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减贫,国际组织大力推动马拉西亚、印度、拉丁美洲甚至非洲广泛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减贫,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将国内外以上情况加以对比,不难看出,在我国现有农村减贫扶贫主流模式中,存在轻视电子商务重要作用的问题。尽管农业、商务、工信等部门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特别是近年配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了农村和农业信息化的力度,但在农村扶贫主流工作体系中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的缺失,显然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值得在制订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时加以弥补。

 

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新实践——“沙集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减贫扶贫思路需要借鉴国际主流模式,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农村减贫扶贫中的应用。事实上,我国农村已涌现出一批通过电子商务成功减贫脱贫的典型案例,其中,尤以“沙集模式”最具研究和推广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国情调研团队,在基层农村调研时惊喜地发现,贫困农民更需要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帮助,而他们也的确能够靠自己内生的动力,借助于信息化的力量在家创业,实现脱贫致富。“沙集模式”的成功,为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的开发式减贫扶贫,提供了新鲜生动且富于说服力的经验。

“沙集模式”来自江苏省的贫困县——睢宁县沙集镇。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农户在家中自发地使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变身为网商,直接对接市场;网销细胞裂变式复制扩张,带动制造及其他配套产业发展,各种市场元素不断跟进,生成以公司为主体、多物种并存共生的新商业生态;这个新生态又促进了农户网商的进一步创新乃至农民本身的全面发展。“农户+网络+公司”相互作用、滚动发展,形成信息网络时代农民的创业致富新路。

“沙集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农户+网络+公司”,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沙集模式”中,农户不再是与大市场相隔离、只能依靠别人提供的信息、或靠惯性被动盲目生产的弱势小生产者,而是在自己家中就可以直接对接市场、主动掌握信息,自主经营按需生产的平等的市场主体;网络不是由国家投资、政府主导、官办机构管理、农户却不太买账的网络平台,而是市场化的公共电子商务交易网,农户在这上面从事网销,不用花国家财政一分钱,自身应用成本也低,收效显著;公司不再是外加在农村经济之上,控制农户生产、与农争利的传统公司,而更多是土生土长、农户变身而来的新公司,由此为基础结合其他市场元素,构成为农户网商服务的新生态。

“沙集模式”三大要素间存在逻辑关系。第一个环节是由农户到网络,体现了“沙集模式”是农户自发、主动地应用既有的公共电子商务平台的特点。这是一种来自草根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化应用,区别于常见的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电子商务推广模式;第二个环节是网络到公司,体现了“沙集模式”由网销带动加工制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典型路径特征,区别于常见的“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发展方式;第三个环节是公司到农户,体现了“沙集模式”以公司为基础、以市场化的新生态服务并促进农民网商进一步成长的关系,区别于以前公司凌驾于农户之上的不平等关系。

“沙集模式”对于我国农村减贫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沙集模式”创造了贫困农民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摆脱信息弱势,通过直接对接市场掌握订单权和定价权,从而提升自身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成功经验。沙集农民网商利用电子商务创业致富,不仅在经济上脱贫,而且不容易返贫,同时更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收获了应有的尊严,体味到人生价值实现带来的满足和幸福。

 

“沙集模式”实证——以沙集镇东风村为例

“沙集模式”的发源地东风村,是沙集镇所属的17个村之一。它地处苏北,比邻宿迁,过去是有名的“破烂村”。农户一直主要靠种地、养猪为生,近十多年,回收加工废旧塑料成了村里最主要的非农产业。为生计所迫,全村4782人中,过去常年有1500人在外打工,最多时外出打工者达2000人以上。

从2006年开始,几个农民在家中自发在网上开店销售拼装家具获得成功,很快引起同村及周边农民纷纷仿效,短短几年,网销带动了家具的制造、配件、物流、包装以及IT、通信、运输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村1100多户人家,目前网上开店的农户约占一半,有的一家开几个网店,有的是一个IP,有的是几个IP,网店的数量达到1000多家;东风村的网销形式多样,有雇专门的客服来做网销,有自己在家经营网销;也有兼职做网销。网销产品卖往全国各地,并已开始出口。家具网销拉动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有十多户,超过300万元的有4、5户。加工企业中有的已有1500平米、2000平米的大厂房,雇工达到几十人,设备投资达几百万元的规模。小小的东风村目前已有物流快递企业6、7家进驻,“天天快递”设在东风村的营业点运费收入每天7000元左右,是设在县城的营业点7倍还多。为保证家具加工需要,全村还建有6家板材加工厂,两家专门的五金配件销售店和一家面向农户网商服务的专业服务商。“沙集模式”给东风村带来了充分就业,不仅常年外出打工者几乎全都返乡,而且人手还不够用,2011年东风村预计需要外来工1000多人,农民已开始给城里人发工资。人手紧张使村内打工者的薪酬水平明显上升,到2010年底,一个“大工”的月薪可达4500-6000元。网商自己的收益可见一斑。(东风村详细的社会经济数据,见附录一。)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即“沙集模式”的实践,东风村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户数急剧下降,而且脱贫后返贫人数和户数也得到有效解决(有极少数是由于疾病或意外等原因导致返贫)。东风村党支部书记王敏告诉我们:“原来的贫困家庭和农民,只要参加了网销,基本上都脱贫,只要开设网销店的,基本上都致富了。”从附录数据中还可以看出来,村里网销从业人员的人均产值几乎是全村平均产值的1倍还多,即使放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其经济效率也一点都不逊色。

东风村的电子商务应用,不仅解决了本村的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就地致富,还带动了外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和脱贫。沙集镇的农民网商以自己亲身的实践,解答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农民是否具备从事电子商务的基本能力的质疑。“沙集模式”表明,虽然农民需要提升能力,但更关键的因素是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只要电子商务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问题,他们就会主动学习提升能力,人人都可以从电子商务的包容性发展中获得实在的好处。

目前,“沙集模式”的成功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周边农村学习和复制“沙集模式”已经见效,例如,宿迁耿车镇大众村便是成功的典型之一。我们调研认为,“沙集模式”通过在原有“公司+农户”的农村基础结构上成功注入“网络”新要素,对助力农村减贫扶贫,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转型、内生增长、包容式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总之,对于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来说,“沙集模式”理论上立得住,实践上可行且效果明显。同时,作为我国农村土生土长又对接国际社会主流减贫模式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国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高度关注。我们建议国家在谋划“十二五”农村减贫扶贫规划和编制农村扶贫新的“十年纲要”时,对“沙集模式”的研究推广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将电子商务纳入相应的政策与工作体系中去。

 

附录一: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本文受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技术经济方法研究(批准号:2009IM020400)和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课题的资助。作者汪向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络经济。作者张才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本文图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提供。)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脱贫的根本在于“人”,最困难的也在于改变“人”。

    如何从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探索改变农村治理方式的新方法、新途径,是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直到在扶贫调研中接触到了一个叫‘连接为乡村’(简称‘为村’)的公益扶贫项目,让我眼前一亮。”6月25日下午,吕忠梅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小组讨论现场如是说。

    “为村”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投资5000万元,借助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的社交平台,专门开发适合乡村管理者和村民低门槛入门互联网的村庄微信公众号。与电商下乡不同,它是面向乡村的互联网社交与党政为民服务一体化综合平台。

    “一方面,作为社交平台,本村外出打工者与留守村民随时联系、干部与群众及时交流,既方便生活、也留住乡情。另一方面,作为乡村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在线开展‘党务、村务、政务、服务、商务’工作:干部可以实名提供政策宣传和服务,在线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会议,党务村务财务在线公开,外出的人可以直接参与。”吕忠梅介绍说。

    调研过程中,村支书说,“为村”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懒汉少了,“改变了一群人,塑造了一个魂”;扶贫干部说,“为村”让群众理解了他们的工作,争着出主意、想办法,希望把家乡建设成“外面的世界”;致富带头人说,“为村”使村里的产品、风景在线上推广,在外打工的村民提供商务信息、帮助做品牌、找销路,让“一人为村”变成了“人人为村”。

    “到2018年5月,已有17个省的6123个村庄加入‘为村’,超过215万村民实名认证加入,互动超过2.5亿次。党委和政府也更加重视‘为村’通过搭建区域‘农村信息网’,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村务政务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功能。”吕忠梅说。

    “我认为,这种通过‘互联网+’,让大数据、高科技与农村治理紧密融合,改变农村治理方式的扶贫模式,值得肯定和推广。可以将公众号与‘智慧政府’、‘数字政府’有效连接,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法律咨询’‘农技业务’‘寻医问药’等实际需要的公共服务,并有效解决农村及偏远山区互联网覆盖问题,作为项目的硬件保障落实到位。”吕忠梅表示。

    (以上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被政协委员点赞的为村,究竟是如何探索“互联网+”扶贫新路径的呢?

    我们和为村的负责人聊了聊,为你整理了这份关于“为村”发展的一些干货。

    01

    “为村”的由来:传统公益实践的华丽转身

    为村项目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于2009年6月发起的“筑梦新乡村”项目发展而来。“用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助力西部乡村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和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是项目发起的初衷。

    项目负责人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捐赠型公益对贫困地区农村的帮助收效甚微,许多地方农村的根本问题在于信息“失连”、人际“失连”、情感“失连”,造成村庄空心化和农村发展停滞。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依托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的微信平台,重点关注中西部贫困农村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需求,开发出适合乡村的系列微信公众号——“为村”。

    “为村”项目组织并指导各地村庄开通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引导留守村民和外出打工村民实名加入,交流工作生活、商讨村庄事务,为村民提供现代化的情感连接纽带。

    “为村”平台以互联网科技为属性,面向中国乡村定制开发,由腾讯公司提供技术支撑、运营维护、功能迭代、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平台指引、人才培训等系列服务,将农村地区的人与党组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信息紧密连接在一起。

    截止2018年6月,共有22个省(区、市)的6206个村庄加入,涉及18个国家级贫困县,平台用户互动使用累计超过2.5亿次。

    为村不仅仅是简单的公益扶贫项目,还是助力乡村连接信息、连接情感、连接财富的切入口。“互联网+”的引入,对许多乡村而言,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02

    为村三式:连接村庄“最后一公里”

    “用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助力乡村发展”是为村的初衷,腾讯为村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利器”,打通村民参与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的连接为乡村带来无限的潜能:以通信和社交为中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人与人的连接;通过连接互联网和各行各业资讯和服务,令乡村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业态,实现人与服务的连接;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实现人与设备的连接,丰富乡村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腾讯为村进驻乡村,逐渐让移动互联网工具成为乡村生活的必需品,令村民具备移动互联网技能,齐心协力将乡村打造成为移动互联网乡村,让村民们都过上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智慧生活。

    为村连接一切

    连接为乡村,为村有三式。

    政府推动村庄建立为村微信公众号,以上线开发过的公众号动员村民加入。公众号作为腾讯为村项目的核心,它将乡村村务、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集中于公众号平台,打通了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此为为村一式。

    开展针对为村管理员的培训活动,训练他们的公众号运营和管理相关职能,同时提升为村村民的互联网技能,实现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为家乡造福,此为二式。

    为活跃的公众号所在的村庄对接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资源,促进乡村得到更多的机会,推动乡村综合发展,此为三式。

    为村建设三式同时发力,连通村庄“最后一公里”,推动广大贫困乡村开启移动互联网智慧生活。

    为村建设流程

    (一)以公众号为核心,多级打通内外联系

    村庄公众号是“为村”项目为村庄量身定制的升级版服务功能,也是连接村庄与外界、村庄与村民的切入口。作为“互联网+乡村”下的智慧乡村平台,为村公众号集智慧生活平台、便民服务、智慧村务、信息资讯、宣传村庄、推广旅游、销售农特产品等功能为一体。

    除了为每个村庄量身打造一个升级版公众号,为村项目还打造了一个地区的为村总号。

    一是为村发布平台,主要是上级一键向下属所有的村庄公众号一键发布通知;二是集中展示本地互联网+农村的工作成果,激发村庄移动互联网使用大竞赛;三是本地区的村庄“朋友圈”,展示为村动态,将本地区的大情小事全掌握。

    多级公众号,全国为村互联互通

    在为村每村一号和地区为村总号的构建外,还有一个全国总号。全国村庄的大事小事也会第一时间展示,千万村民可以通过总号进行互联互通,分享最新致富经、村务自治经验。天南海北的村民在这里成为共同的为村村民。

    通过“为村”连接信息,每个人从村有圈连接朋友圈,从身边开始传递村庄产业信息、扩大农产品影响,人人为村推广。自家产品不出镇,小量产品不出村,大批产品引批发,整合本地力量、推广本地产品,破解精准扶贫面临的信息鸿沟难题,实现连接致富、助人自助。

    全国首个“为村”项目实验点是贵州省黎平县铜关村,这个仅有460户人家、深藏于黔东南大山之中的侗族村落,在不到三年时间中,以线上带线下,成立合作社、推广新项目,人均年收入从不到1800元提高至5000元;

    (二)以为村课堂为助力,提升村民互联网技能

    乡村所拥有的信息技术类人才普遍匮乏,通信设施的落后也使村民的互联网技能跟不上城市的脚步。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机构少,农民除了不懂互联网,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也亟待提高。

    针对广大乡村信息技术能力低下的问题,为村专门开辟了“为村课堂”进行农村线上线下并行的互联网技能培训活动,为乡村的教育做了自己的努力。通过线上在线指导公众号运营方法,线下培训引导、鼓励村庄更好地使用为村公众号进行村务管理、交流、农产品、旅游资源推介。

    通过培训,有互联网技术的村民成为村庄沟通外界平台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村民搭乘互联网快车实现自我发展的带头人物。

    为村开展的移动互联网技能培训

    为村课堂的互联网培训是为村项目进行乡村移动互联网能力建设、提升乡村“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提升村庄自治、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手段,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重要意义。

    (三)以资源平台为推手,激励乡村共创共赢

    为村资源平台为活跃的公众号所在的村庄对接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资源,促进村庄文化繁荣及城市需求的密切相连,推动村庄综合发展。

    为村努力通过乡村建设移动互联能力,以为村基金和资源平台激活乡村本身活力的做法,就是为闭塞落后的贫困村庄村民们“传授”互联网思维,提升自我发展的互联网技能,推动村民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

    03

    从普通村庄到为村:

    消弭失连,缩小数字鸿沟

    为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重在发挥移动互联网的连接功能,连接农村与信息,密切他们的情感交流,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村民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为家乡建设谋福。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产:触网村民的角色转变

    对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信息的获取已经成为情感维系和财富聚集的关键来源。移动互联网等硬件设备的接入成为乡村搭上互联网信息快车的基础。许多乡村在为村项目的带动下上线了“一村一号”,开始接受移动互联网上的各种相关信息。

    作为首批尝试移动互联网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村庄,贵州黎平铜关村、湘西龙山县比耳村、康县冯家峡村、重庆武隆犀牛寨等村庄在为村平台的带动下,村民逐渐从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接受者、利用互联网跨越时空的连接者,再转变为促进乡村走向城市、走出历史舞台的财富生产者。

    (二)从小村庄到大舞台:乡村的发展模式变迁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6206个村庄通过为村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生活。普通村庄由于为村的深度连接,在村务管理、财富聚集和生活方式上都推动村庄进行了颠覆式的变革。许多原本不知名的村庄,一夜之间备受瞩目。

    为村让每一个村庄都能实现线上相连,也让村庄从一个封闭落后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6206个村庄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生活

    1. 开辟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智慧村务

    传统乡村中,一些村庄地处偏僻,村民居住地散落分布,不利于村委会的统一治理,村民也常常遭遇“办事难”的困境;而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参与度不强,导致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缺位。

    如何让农民主动参与村庄政务?

    微信群和公众号相关村务功能的上线为村民讨论村务提供的便捷有效的通道,将互联网的政务服务理念渗透到乡村,进行微信群与公众号的线上村务治理,村干部“线上”办公、村支部随时随地“在线”管理村务,一个“不打烊”、“不封闭”的乡村治理图景得以实现。

    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小能溪村,地处大山交通闭塞,村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情感无依,村里的综治专员注重运用“为村”平台汇聚人心。

    村委选举会议出差错时,及时发送网上致歉信说明原因,赢得村民谅解;拍下留守儿童放学的照片传给异地打工的家长,孩子妈妈特地打电话致谢;新年期间在村里举办“为村”故事会,通过网络传播感动了所有村民。

    以“为村”为媒介,小能溪村的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密,村民团结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巩固。

    2. 引进农村电子商务,助力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是农村亘古不变的发展目标。农村因为交通受阻,信息流通不畅,市场覆盖局限,丰富的农产品和特产很难推销出去,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为村将电子商务注入中国乡土,令农村这个小市场放眼展望世界这一大市场。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提供给农户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在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构筑一条信息通道,村民可通过手机网络了解市场上对各种农作物的需求情况、价格趋势以及各种原料的相应性质,进而通过可靠的市场动态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怎样才能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通过为村平台电子商务的引进,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为农民建立一条沟通外界的销售渠道,推动好产品、好资源得到大市场的青睐,农村电商的前景也吸引一些外出务工者和大学生毕业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

    湖南湘西比耳村2015年还是一个贫困村,当年比耳村没有一家微店。2016年,在本村几个年轻人组建的为村团队带领下,为本村特产脐橙分级、设计包装、撰写推广文章、发动全村110多户人家开通微店,全村一起在网上推广脐橙,当年比耳村民以每斤6.8元的价格网上热销,引来40多家批发商,果农提高了议价能力,批发价由前一年每斤1.2-1.5元,提升至1.8~2.2元,均价提高0.6元以上,当年全村仅价格增收500万元,开创了村脐橙产业新局面。

    3. 上线便民服务,构建智慧生活

    随着为村项目的进驻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引入,十几项针对村庄和村民设计的功能板块出现在为村公众号里,互联网成为村民的生活方式。

    赶集、办事指南、村有喜事、班车/顺风车等方面的便民服务一步到位,村民可以通过公众号进入该板块,了解各种所需的村庄信息,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实现村民内部的交流与共享,构建为村智慧生活。

    对于为村村民来说,这些便民服务和信息交流的板块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生活,便利了村民各种村庄信息的接收。村庄哪家哪户孩子考上大学了、外出办事想找顺风车了、今天村里发生什有趣的事情了……手机发送一条信息就可以实现事情的解决、沟通与对接。

    这些村庄信息不仅仅是村民茶余饭后邻居之间的谈资,更成为了整个村庄随时可交流的资讯。离家再远的村民,也能通过这些信息感受家乡的变化,了解家乡的消息。

    为村为中国乡村织了一张大网,大家以“为村”作纽带,在团结、合作、交流与分享中追寻共嬴的结果。

    这么多村庄走心地做“为村”,很多的人通过“为村”找到希望,找到机遇,特别是村庄的精英与游子们找到了一条回报村庄的路,而更多的人则是找到亲情、开心与快乐;村庄通过“为村”实现脱贫致富,构建智慧村务和智慧生活,同时为村让村庄与村民、村庄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为村”示范村的建设,还带动融合了包含返乡青年、扶贫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第一书记等各种建设乡村的主力力量。通过打造为村示范村,建设村庄的移动互联网能力,能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从而激发出乡村自身活力,更好地获得发展机会。

  1. 2015 年 05 月 14 日

    […] 汪向东:互联网时代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 […]

  2. 2021 年 12 月 17 日

    […] ➤ 汪向东:互联网时代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 […]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