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飞 李凯 谢晓亮 王晓东…科学大咖早课,我们都能学到些什么?

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总是令人仰慕和崇敬。他们以超凡脱俗的智慧和甘于寂寞的隐忍,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经济领域卓有建树的企业家则每每教人赞叹歆羡。他们有着驾驭全局的气魄和独到的眼光,运筹帷幄,在没有硝烟的商界战场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不可否认,这是两类截然不同的杰出人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恰恰相反,如果你对他们足够了解,便不难在成功的科学家身上找到企业家孤注一掷的勇气,在成功的企业家身上发现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态度。

李飞飞 李凯 谢晓亮 王晓东...科学大咖早课,我们都能学到些什么?

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接近尾声,人工智能的序章已经开启,科学与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渗透融合。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将成为未来推动人类技术革新的重要力量。更多未来论坛介绍:www.yangfenzi.com/tag/weilailuntan

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未来论坛通过未来论坛年会、未来科学大奖、理解未来系列讲座、闭门耕等一系列活动,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实现了史无前例的“亲密接触”。科学家与企业家终于不再只能“隔空喊话”,而是面对面坐下来展开互动。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刷爆科学圈,梁振英发文对卢煜明获奖表示祝贺

未来科学大奖

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上,未来论坛更将推出了全新环节:科学大咖早课。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四场早课,由四位产业界领袖分别主持,四位科技创新领域世界知名科学家坐镇。没有繁文缛节,无需拐弯抹角,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在轻松的气氛中直击前沿科技创新核心。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揭晓,中国科技史从此有了大陆企业家的印迹

早课一,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主讲,由无人车的“视觉”介绍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及应用。李飞飞不仅是斯坦福AI实验室唯一的女性,也是计算机系最年轻的教授,在一流计算机期刊上发表合计超过100篇学术论文。她主导的图形识别项目,每年吸引着包括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科技巨头在内的上百家顶尖机构,共同向前推进机器智能的边界。更多李飞飞介绍:www.yangfenzi.com/tag/lifeifei

李飞飞

不久之前,李飞飞正式被谷歌任命为谷歌云机器学习负责人,被誉为“击碎玻璃天花板的华裔女科学家”(点击阅读→李飞飞专访: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谈人生起点与AI梦想)。

早课二,由普林斯顿大学 Paul & Marcia Wythes 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未来论坛科学委员会委员李凯主讲,从核磁共振数据解析人脑工作机制。李凯是分布式存储(DSM)的设计思想提出者, 对后来的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甚至今天的云计算都有深远的影响。他创办的Data Domain公司被EMC以21亿 美元的天价收购,李凯教授也因此获得了美国“华人教授首富”的称号。

李凯 理解未来

他与李飞飞发起的ImageNet项目,建立起了比以前大三个数量级的可共享视觉数据库,为全球科研者提供了迄今最大的机器学习及视觉识别的知识库,颠覆了传统的视觉识别算法,成为当前最有效的机器学习的方法。

早课三,由哈佛大学 Mallinckrodt 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未来论坛科学委员会委员谢晓亮,主讲基因组测序的机遇和挑战。谢晓亮是哈佛大学仅有的两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之一。更多谢晓亮经历:www.yangfenzi.com/tag/sunneyxie

谢晓亮

2014年,世界首例MALBAC胚胎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试管婴儿在谢晓亮及其他科学家的努力下诞生,成功避免了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疾病,让全球遗传病患者看到了拥有健康后代的希望(点击阅读→谢晓亮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单分子水平上的爱与生命)。

早课四,由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未来论坛科学委员会委员王晓东,主讲中国创新生态建设。2004年,凭借在细胞凋亡领域的杰出成就,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获此荣誉的第一人。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和管理一家科技企业的领头人,无论学术还是管理,王晓东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和感悟。更多王晓东介绍:www.yangfenzi.com/tag/wangxiaodong

王晓东 未来科学大奖

目前,百济神州有10种以上在研抗癌新药,其中4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针对B细胞恶性肿瘤研发的BTK抑制剂BGB-3111和肿瘤免疫药物PD-1 单抗 BGB-A317先后通过了FDA 的新药研究申请审评,堪称中国公司在抗癌原创药物领域的里程碑(点击阅读→科学家王晓东企业家欧雷强的百济神州:身处癌症免疫治疗最前沿)。

过去,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往往是科学家很单纯,企业家很复杂;科学家很理想主意,企业家很现实功利。这样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成为历史。正在到来的是科学与产业的“牵手”:既能推动科学成果实现产业化,使企业始终处在领跑者的位置;反之亦能帮助科学家拓宽思路,更全面深入地展开研究工作。

未来论坛2017年会&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

一日之计在于晨。2017年1月15日早间,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正式拉开序幕之前,科学大咖早课将抢先在美妙的晨光中开讲。西谚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科学大咖早课上,我们收获的显然不止是果腹的食物,更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深刻智慧和经验。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理解未来彭凯平《积极是伟大的人性: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开讲

➤ 经济学家、未来论坛咨委高西庆:传播科学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

➤ 未来论坛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中国的科学发展势不可挡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文小刚:创新的定义就是树立自己的标准

➤ 理解未来第20期开讲《挑战科学最前沿: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

您可能还喜欢…

6 Responses

  1. 王贻芳:坚信自己是对的,就会有力量说道:

    未来的世界,是科技在改变生活;未来的中国,科技在重塑增长。

    2017年伊始,未来论坛联合网易科技,独家专访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近十大领域最顶尖的华人科学家,倾听他们对未来的预言。在这些预言的背后,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深厚学识,发出对人类未来的期盼之声。

    “预言未来”第三期,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

    他是谁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曾师承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专门研究高能粒子。2001年,38岁的王贻芳放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回国。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

    2012年,以王贻芳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这一提议受到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极力反对。2016年9月,就这一预计将花费上千亿人民币的大项目,杨振宁和王贻芳在舆论上掀起公开论战。

    他的预言
    超大对撞机的建造,将使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未来30-50年,必将产生极具价值的科研成果。

    物理学正处在转折点上。物理学“标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与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有关。对希格斯粒子的研究,有可能极大地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甚至颠覆人类对现有世界的认识。

    2012年,希格斯粒子被发现之后,对如何进行下一步研究,高能物理学界便开始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讨论。2016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媒体上对于中国是否应当建“超大对撞机”的公开争论,便与此密切相关。

    新年伊始,我们对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王贻芳进行了专访。这也是他在争论过后,首次对媒体再谈高能物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发现新物理最重要的窗口

    超大对撞机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一定要建?

    现在物理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标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与希格斯粒子相关。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要想深入,必须对这个粒子有清晰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绕不过去的问题,它会深化、甚至有可能颠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

    要研究这个粒子,就需要建立超大对撞机,因为现有的对撞机都无法满足能量或亮度要求。这就像观测细菌必须要使用显微镜一样,它是一个工具。超大对撞机其实就是一个“工厂型”加速器,之前我们用这种方式对粒子进行研究,都取得了成功。

    您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可能性?

    这个问题很多人也问。我们这个实验分两步,我认为是比较稳妥的:第一步是建立电子对撞机,第二步是建立质子对撞机。建设风险是没有的,因为建造对撞机技术上没问题,造价即使超出预算,也会在20%以内,没有问题。成果风险,我认为也很小。这是未来发现新物理最重要的窗口,我们总会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无论它与我们的预想是否一致。因为现在的标准模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希格斯粒子相关,这个问题我们绕不过去,必须要对它进行研究。

    科学发展的“领头羊”

    高能物理现在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未来5-10年会产生什么样的突破?

    物理学现在其实是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它未来应该朝什么什么方向走,目前正在讨论当中,这也是杨振宁先生和我的意见不完全一致的原因。

    2012年之前,希格斯粒子还没找到,所以还谈不到对它进行研究,但是2012年之后,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高能物理学未来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对希格斯粒子进行研究。目前,对物质内在结构的解释是“标准模型”,这个模型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更加统一的公式。这个实验要出成果,大概在未来的30—50年。5—10年这么短的时间恐怕还不会。

    现在,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想建超大对撞机来研究这个问题,大家都想抢这个,但是他们一时建不起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美国是由于政治因素,而我们国家正好有这个体制优势。

    坚信你做的是对的,就会有力量

    杨振宁先生建议的两个方向——寻找新加速器原理、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不是高能物理的核心问题吗?

    这些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新加速原理离实际突破和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离实际就更远了。有少部分人从事这些方向的研究可以,但不可能是主流。中国在“认识世界”这件事上应当走在世界前列,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建立超大对撞机,对希格斯粒子进行研究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就看我们上不上了。

    我们中国人做事总是要问“有什么用”,实用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很多时候,基础研究不是马上就能应用在现实当中出产品的,但是它会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它是有引领作用的。在最近几百年当中,对物质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发展的“领头羊”。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是我们对自己生存环境最本质规律的认知。

    您的研究思路受到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的挑战,您是如何在这样的压力下作决策的?

    你如果坚信你做的是对的,你就会有力量。这件事是高能物理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必须去面对。也有信心完成。没有一个人会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一件他认为会注定失败的事情上面。

    我们的研究其实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电子对撞机,后一阶段是质子对撞机。前一阶段结束后,根据拿到的结果,再考虑如何进行后一阶段。但是因为这些实验是比较长时间的,有延续性的,我们在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第二阶段,这样可以避免到时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高能物理看似“高冷”,却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无比切近。我们现在使用的触摸屏、互联网,乃至医院里的多种检查与治疗手段,都与高能物理学息息相关。

    2017年1月14日,王贻芳教授将在未来论坛年会的圆桌会环节上发表主旨演讲,并与科学界及创投界多位领袖共同探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展望未来崭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预见,那将是一段脑力激荡、观点碰撞、精彩绝伦的思想之旅。

  2. 乐天行动派专属福利:3880元门票,送你去未来论坛说道:

    // 未来论坛是什么? //

    未来论坛由一批拥有创新思维与专业技术的互联网、投资界和科技界人士共同创意发起,是一个致力于用前沿科技改变世界、解读人类社会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未来论坛以创新模式,鼓励并支持更多人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未来论坛创立大会的报名人数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近2000,导致主办方不得不提前关闭报名通道并谢绝一些报名者。2016年未来论坛的免费票限定在400张,报名者不但需要填写参会原因,还需要静待5天让主办方审核。而今年的VIP票,更是卖到了3880元/张。

    金属质感分割线

    // 为什么你该参加? //

    如果你相信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年代,相信科技能够提供社会发展的动力,相信跨领域的创新将为人类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么你一定会对未来论坛产生兴趣。

    人类的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如何能惠及每一个人?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样的?机器人和计算机会不会合二为一,一边帮你打扫家里一遍进行程序预算?如果你有想过类似这样等问题,那么你一定会喜欢在未来论坛现场遇到的那些与你拥有相同或类似想法的志同道合者。

    相比去年,今年的未来论坛嘉宾阵容更加豪华,更加多元化。在本次论坛中,你会看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腾讯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以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等。数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图灵奖获得者也会来北京,与各位嘉宾对未来发展进行理性分析、激昂质疑或深思拷问。

    金属质感分割线

    // 如何报名参加? //

    在未来论坛能够看到那么多业界大拿,并且能认识那么多兴趣相同的人,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不过跟往常一样,未来论坛今年的年会也是一票难求。通过常规渠道,你可能很难再申请到入场券了。但不要灰心,我们能够帮你!

    作为未来论坛的合作伙伴,盖茨基金会拿出15个价值3880元的VIP参会名额,开放给乐天行动派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申请。

    抢票方式:关注乐天行动派,在本文末尾的评论区写上你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无论是马上就要到的未来,还是展望更长远的将来。入选为精选评论后,在1月10日(周二)中午12点,得到赞数最多的前15名同学,即可获得在1月14、15日举行的2017年未来论坛的VIP票一张。

  3. 乐天行动派专属福利:3880元门票,送你去未来论坛说道:

    // 未来论坛是什么? //

    未来论坛由一批拥有创新思维与专业技术的互联网、投资界和科技界人士共同创意发起,是一个致力于用前沿科技改变世界、解读人类社会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未来论坛以创新模式,鼓励并支持更多人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未来论坛创立大会的报名人数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近2000,导致主办方不得不提前关闭报名通道并谢绝一些报名者。2016年未来论坛的免费票限定在400张,报名者不但需要填写参会原因,还需要静待5天让主办方审核。而今年的VIP票,更是卖到了3880元/张。

    金属质感分割线

    // 为什么你该参加? //

    如果你相信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年代,相信科技能够提供社会发展的动力,相信跨领域的创新将为人类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么你一定会对未来论坛产生兴趣。

    人类的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如何能惠及每一个人?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样的?机器人和计算机会不会合二为一,一边帮你打扫家里一遍进行程序预算?如果你有想过类似这样等问题,那么你一定会喜欢在未来论坛现场遇到的那些与你拥有相同或类似想法的志同道合者。

    相比去年,今年的未来论坛嘉宾阵容更加豪华,更加多元化。在本次论坛中,你会看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腾讯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以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等。数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图灵奖获得者也会来北京,与各位嘉宾对未来发展进行理性分析、激昂质疑或深思拷问。

    金属质感分割线

    // 如何报名参加? //

    在未来论坛能够看到那么多业界大拿,并且能认识那么多兴趣相同的人,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不过跟往常一样,未来论坛今年的年会也是一票难求。通过常规渠道,你可能很难再申请到入场券了。但不要灰心,我们能够帮你!

    作为未来论坛的合作伙伴,盖茨基金会拿出15个价值3880元的VIP参会名额,开放给乐天行动派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申请。

    抢票方式:关注乐天行动派,在本文末尾的评论区写上你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无论是马上就要到的未来,还是展望更长远的将来。入选为精选评论后,在1月10日(周二)中午12点,得到赞数最多的前15名同学,即可获得在1月14、15日举行的2017年未来论坛的VIP票一张。

  4. 李飞飞:人工智能还有很多问题 但终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大推力说道:

    未来的世界,是科技在改变生活;未来的中国,是科技在重塑增长。2017年伊始,网易科技联合“未来论坛”推出“十大顶尖科学家预言未来”系列策划,独家专访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近十大领域最顶尖的华人科学家,倾听他们对未来的预言。在这些预言的背后,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深厚学识,发出对人类未来的期盼之声。

    “十大顶尖科学家预言未来”的第八篇:专访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

    她是谁: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四川,16岁随父母移居美国新泽西州。现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2007年,李飞飞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发起的ImageNet(图片网络),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图像识别数据库,对计算机图像识别的研究起到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是本世纪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进展之一。

    她的预言:

    1、人工智能已经到了可以真正走进工业、产业界,为人类服务的阶段。

    2、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医疗健康、金融、零售、娱乐、AR、VR等领域的应用,历史大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生产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3、人工智能将使世界完全不同。

    策划:杨霞清、王真
    作者:温泉
    内容产品:郭浩、王真

    1月4日,是李飞飞正式入职谷歌的第一天。

    这一天,她的title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之外,又多了一个“谷歌云首席科学家”。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在学术研究之外,李飞飞踏入了产业界。在她看来,这是人工智能技术诞生60年来,第一次有真正进入人们生活的机会。

    (李飞飞1991至1994年就读于成都七中,后移居美国,1999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图为李飞飞在TED演讲现场图片·网易科学注)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李飞飞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科学界和产业界的目光。

    2007年,李飞飞与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李凯发起的ImageNet(图片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图像识别数据库,颠覆了传统的视觉识别算法,将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未来,她将做什么?她如何看待当下大火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李飞飞入职谷歌的第一天,网易科技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把人工智能带给千家万户”

    网易科技:您现在已经正式入职谷歌了吗?

    李飞飞: 今天是我在谷歌云做首席科学家的第一天。但是,我要特别澄清的是,最近有些媒体在关于我的工作变化方面有一些不准确的报道。事实上我没有离开斯坦福,我仍然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还担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仍然有博士生和博士后,仍然和他们共同写论文、做研究,只是不需要在学校上课和做一些其他事务性的工作。我将有一个为期大约两年的“学术假”,美国很多大学都允许教授花一定的时间在工业界和其他学校。不是离开学术界。

    (2015年TED演讲现场,李飞飞发表“我们怎么教计算机理解图片”为主题的演讲,李飞飞介绍了她的团队为了"教"计算机理解图片而建立的1500万张照片的数据库,但关键性的要点还不止于照片的数量·网易科学注)

    网易科技:您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加入谷歌?

    李飞飞: 人工智能已经到了可以真正走进工业、产业界,为人类服务的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最后一个阶段,但是人工智能发展了60多年,这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

    什么样的平台可以让人工智能加入各种行业?云,是个当仁不让的平台。因为只有云平台,可以让企业把它们的数据都放上来。只有云能让企业有机会通过数据、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云,能最大程度让业界受益于人工智能。

    第二,我希望能得到启发,了解工业界希望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希望接触到问题和思路。

    第三,云平台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都是最大的。基于这些原因,我加入谷歌云,希望把人工智能带给千家万户。

    网易科技:未来您在谷歌有什么样的工作计划?

    李飞飞: 今天是我来的第一天,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还需要一点时间。总的来说,一方面我希望帮助谷歌云,把最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带给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研发。

    “大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网易科技:您此前表示,人工智能应当应用在最关键的领域,您认为哪些是人工智能应用最关键的领域?

    李飞飞: 这有两个角度,普世的角度和商业的角度。

    从普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工智能应当应用在健康、医疗、教育、能源等这些重要的领域。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应用总有个先后和快慢。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动驾驶确实是个大的应用方向,在这个领域已经没有悬念。但是并不是我们马上就可以完全变成自动驾驶,它会以渐进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最先进入的是辅助驾驶。街上要到处跑完全不用人的自动驾驶汽车的话,大概需要10年左右。其他的应用领域,有医疗健康、金融、零售、娱乐、AR、VR等,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的历史大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我家里有两个学龄前的孩子,等他们上大学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图为HBO热播美剧《Westworld》西部世界剧照·该剧讲述了由一座高科技为主题的成人乐园中,机器人觉醒并反抗人类的故事。在数据、人才和资本的多方作用力,人类历史上第二波人工智能浪潮能否成为人工智能真正的开始——大多数人对此持积极的态度)

    网易科技:要实现这些应用,我们目前还面临哪些技术的和非技术的问题?

    李飞飞: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大推动力之一,这已经是看得见的。但要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技术上还有太多问题。

    人工智能有一定泡沫,作为新鲜事物它被关注,但同时也被放大、曲解。但其实它才刚刚起步,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所以现在应当防止泡沫和炒作。

    在技术方面,比如,计算机视觉,过去五年,在物体识别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但是即使是物体识别,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我们希望用手机随手拍到的任何东西,在网上都能搜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比如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在哪里可以买到。但是,仅这一点,目前也不能完全做到,因为拍摄的光线、视角、被拍摄物体的变形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识别不出来。比如,要识别牛仔裤,是识别不出来这是哪个牌子的牛仔裤的,对电商企业来说就没有价值。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有人在推进,我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但是很难讲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解决这些难题。

    (2015年,李飞飞入选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李飞飞认为无人车自动驾驶是计算机学习人脑的极佳研究范。网易科学注)

    再比如,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去年5月,一辆特斯拉发生车祸,是因为当时他的自动挡没法识别一辆慢行的白色货车,这就是感知的失误。视觉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要把对这些变化的识别做到极致好,是非常有挑战的一件事。

    在非技术方面,政府需要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作为新生产力,会使得社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法律、伦理、政策等都会面临新挑战。国家之间,也需要有一定的协调,因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战略级别的技术革新。人类总是有能力,把任何一个好的技术变成伤害彼此的工具,怎么协调这件事,就是一个问题。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技术落差会带来什么?会带来冲突,还是会带来机会,这都是未来会遇到的问题。

    网易科技: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李飞飞: 中国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大量的数据和非常热情的科技及创业界,这是非常大的优势。未来期待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科学方面能做更多研究,因为产业创新需要基础研究支持。此外,数据的开源也很重要,只有公开更多的数据,才能进一步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对更多人产生作用。

    (李飞飞忠告年轻的研究者“年轻人很容易被外在的热闹所吸引,但最终要找到自己内心的东西和热情,去坚持做一件事情。”网易科学注)

    “追寻内心的热情”

    网易科技:您曾说过,真正生命中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力,既要担待生活的责任,又要对得起自己的梦想。您是怎么做到二者兼顾的?

    李飞飞: 我觉得没有人完全解决了任何问题,都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解决了,只能说我很幸运,能有身边支持我的人,包括老师、朋友、同事和家人。如果说我解决了,是因为我很幸运遇到这些人,而不是我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

    比如我大学毕业,曾经去西藏做研究,回来以后又读博士,这些都不是世俗观念里最赚钱的生活方式。当时我父母对我非常支持,其实当时家里也很艰难,但他们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这是我的幸运,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再比如,我此后的一些选择,我的家人也一直很支持我。

    网易科技:您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科学家。您觉得,对女科学家来说,是否存在“玻璃天花板”?此前,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曾说:“很少有女性能站在科学家的第一梯队,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这方面缺乏天赋。”

    李飞飞: 做女科学家不容易,每个人的小环境,都会让这个变得更容易或更不容易。总的来说,女性是一个稍显弱势的人群,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现实。作为个人,我很幸运;作为群体当中的一员,我也希望我们的声音也能被人听到,希望大家听到、更支持、也更重视这件事情,坦诚面对它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第一, 拿人工智能领域来说,有很多优秀的女科学家,但是这个社会倾听她们的声音不太多;第二,即使把这些女科学家全部数进来,总数也很少;第三,这与女孩接受的早期教育、社会对男女工作的态度等都有关系。

    两个月前,我参加过美国白宫奥巴马总统举行的一个活动,其中我的发言包括了探讨为什么人工智能需要更多女性和其他人群的参与。

    首先,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它对人类重要,我们需要更多就业,总人口中一半人是女性,这可以增加专业人士的数量;

    第二, 这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的问题,当有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人,才会产生创新。一个领域里都是背景一样的人,创新力度是不够强的,我们需要不同背景、性别、种族的人。

    第三, 这是社会进步和公平公正的问题。人类社会的进步的一大标志,就是正义公平的声音越来越强,更多的人越来越平等,人工智能也一样,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如果不平等,我们创造的技术和产品就会忽略其他人的需求。

    我比较担忧,人工智能作为特别火的领域,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它的公平和多元的发展。

    网易科技:对年轻的研究者,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忠告?

    李飞飞: 找到你内心的热情,去坚持做一件事情。年轻人很容易被外在的热闹所吸引,但是最终要找到自己内心的东西。知道怎么听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慢慢形成的心理习惯和生活态度。它需要内心的安静,需要有能力不断为自己创造时间和空间,去读该读的书、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没有养成这种内心的习惯,临时来做是非常难的。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讲,论文很多,一方面要读大家都读的论文,另一方面,也要读那些有深度的研究。如果永远追求时尚,那就永远只能做大家都做的事。

    预言者简介: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北京,长在四川,16岁随父母移居美国新泽西州。

    199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她赴西藏研究一年藏药。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并于2012年担任副教授(终生教授),和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视觉实验室主任。

    2015年12月1日,入选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

    2016年,李飞飞获得卡内基基金会提名,成为“2016年度杰出移民”之一,以前获此荣誉的人还有爱因斯坦、基辛格、马友友和谭盾。

    未来论坛背景: 未来论坛由科学界、教育界、互联网界、投资界领袖于2015年之初发起,商学跨界科学传播公益平台,是中国以民间资本激励科学突破的“推动人”。未来论坛至今已形成未来科学大奖、理解未来讲座、闭门耕研讨会和未来论坛年会等系列活动。

  5. 和青年领袖一起,用科技改变未来说道:

    活在当下,人总会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更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更智能的家用电器、更高效迅捷的交通方式、更高效的疾病防控治疗……我们都会对生活有这样那样的期待与幻想。在这一切美好愿景的背后,是科学家们沉默却从不曾间断的努力与付出。

    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统计调查,科学家最容易出成果的年龄是在35岁之前。爱因斯坦于33岁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艾伦·图灵于25岁发表了关于“图灵机”的构想;詹姆斯·沃森于25岁与克里克共同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科学史中俯仰皆是。

    这些曾经的青年科学家与曾经的“青年”科学理论用时间证明了其深远的影响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甚至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命运。如果说科技改变未来,这些青年科学家便是改变了科技的关键因素。

    科技的发展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同样地,那些颠覆性和决定性的科技突破可能就正酝酿在当下。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生活在未来之中。

    科技的发展,本质上源于科技领袖无畏向前的带动。改变未来的科技,也将出自今天的领袖。

    在科学与科技呈指数级发展的今天,青年领袖——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以新鲜的智慧、敏锐的洞察和蓬勃的勇气,在创新领域中一往无前,引领着时代的脚步。

    2017年1月15日,在未来论坛2017年会“青年领袖:科技改变未来”环节中,两位青年科学家中的杰出领袖——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以及哈佛大学讲席教授、哈佛大学高等成像中心主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庄小威将会就其研究课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青年领袖眼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科技将如何改变未来?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应该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这些问题的答案,青年领袖即将为我们一一揭开。

  6. 生命的礼赞:卢煜明、施一公、邓兴旺、谢晓亮同台讲演说道: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会心系未来。未来离我们有多远?如果让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来回答,大多数人的答案可能是“未来已来”,或者“未来正在发生”。

    目前,生命科学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同上世纪初欧洲的物理学一样。在那个天才出没、大师云集的时代,居里夫人,玻尔、爱因斯坦用他们的发现塑造了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如今生命科学在基因组学、肿瘤免疫治疗、结构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成果。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同时也在实际应用中,为人类带来无限的福祉。

    2017年1月14日,四位杰出的华人科学家在北京大学金光生命科学大楼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命科学学术报告会——“生命的礼赞”。他们分别为“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邓兴旺、哈佛大学Mallinckrody讲席教授谢晓亮。

    此次会议主持人、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知识分子》主编饶毅在致辞中表示,“此会由北京大学理学部与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办,我们今天很高兴请到四位杰出的华人科学家,说囊括了中国四十年来在生命科学方面出产的一半杰出科学家,恐怕也未尝不可?”

    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高士洪全程认真倾听并用心记下学术笔记。经本人同意,《知识分子》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整理 | 高士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责编 | 叶水送

    ● ● ●

    卢煜明:我们能不能把产前检测做得更安全?

    饶毅介绍:
    Dennis Lo(卢煜明)教授出生于香港,在“日落之国”——英国的牛津大学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97年回到香港,在中文大学工作。从1997年至今,他发明和改进了“无创性胎儿诊断”(NIPT)。我们知道,现代医疗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我们很少发明现代医疗技术,卢煜明罕见地发明了母血分析胎儿DNA的医学诊断技术,造福中国和全世界人民。他的贡献,是我们中国的自豪。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卢煜明(Dennis Lo)从个人求学经历开始演讲,回顾了自己早年在牛津大学John Bell教授处接触了解PCR的故事,他用PCR检测妊娠过程中母亲的血液中含有胎儿的DNA,并猜想这种无伤的检测方式可能改变传统产前诊断,如羊膜腔穿刺术带来的损害胎儿的风险。这项发表于1989年的研究巧妙地借用了母亲和胎儿性别的差异,用Y染色的检测证明了从孕妇外周血对胚胎进行基因检测的可行性。受到癌症研究的启发,他于1997年进一步发现了胎儿的DNA也广泛地存在于无细胞成分的血清中,同时被快速降解。这一检测被立即应用于无创胎儿性别、血型检测。

    而当需要检测数量型的遗传变异,例如染色体数目变异时,这一手段就会受到血浆中大量母源的DNA的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胎儿DNA的表观遗传修饰,胎儿细胞的表达谱分析入手,而另一种更直接的思路则是通过提升检测DNA拷贝数的灵敏度,来区分相对总量比较微小的数量变异。通过dPCR以及大规模并行测序法,卢教授的团队能通过外周血样品精确地判断三体、多体等染色体数目变异疾病。目前,由卢煜明最早提出设想和实践的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蓬勃发展,在90余国家完成了成百万次的诊断,已经代替了40%的羊膜刺穿术检测。与此同时,他们团队也在致力研究提高诊断准确度和降低检测成本的方法:在发现母亲血浆中母源和胎源的DNA片段的大小差异后,片段大小分布比值的综合考虑使得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另外,二代测序技术发展使得胎儿的无创全基因组测序成为可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测序深度,也让胎儿产生的自发突变得以呈现。

    卢煜明总结其工作说明了外周血浆作为分子诊断的独特优势,不仅开创了多种临床检测手段,也提供了分子检测未来更上一层楼,用于癌症、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蓝图。

    (注:卢煜明演讲原题为“Pushing the envelope of plasma DNA-based molecular diagnostics”。)

    施一公 | 从gamma-分泌酶到剪接体:冷冻电子显微镜引发的结构生物学革命

    饶毅介绍:
    今天第二位演讲者是我们邻居清华大学的老朋友施一公教授。他在美国工作时就很突出,36岁成为正教授。我们特别高兴他回国后的研究终于超过了他在美国的研究,尤其是研究与老年痴呆有关的蛋白酶复合体以及RNA剪接复合体结构,加深了我们(对生命的)基本的理解。

    不出意外的,施一公的讲座以“宇宙的尺度”和“一切生命科学本质都是结构生物学”开场,并进一步引入微观世界的荧光分子、蛋白结构也如同璀璨星空一般美丽。他引经据典,从结构生物学的起始故事:X射线的发现讲起,历数了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布拉格父子解析衍射方程,富兰克林、沃森、克里克解构DNA双螺旋以及肯德鲁、佩鲁兹解析血红蛋白结构等结构生物学发展重要节点,并详细解说了近年兴起的冷冻电镜技术(cyro-EM)的作用原理。冷冻电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结构生物学解析蛋白结构的分辨率,并使得解析分子量巨大的蛋白复合体成为可能。

    应用冷冻电镜技术,施一公研究了细胞处理信使RNA前体的剪接复合体的结构。剪接复合体的功能意义重大,据估计有35%的遗传疾病都是不正常的剪接造成,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等。他们从剪接复合体在完成催化反应的最后一步的底物——酶复合体入手,得到了3.6埃分辨率的剪接复合体结构,这一庞大的复合体包括37种蛋白,4种RNA,相对分子质量高达130万道尔顿。施一公团队最近还对剪接反应中的主要中间态产物都做了结构测定,这一系列结构的解析使得曾经假说林立,颇有争议的剪接过程变得眼见为实,坐实了剪接体是金属核酶,而蛋白结构是为RNA的位移和结构固定提供了类似脚手架的功能。

    最后,施一公又回到了宇宙的高度,感叹原子的精细和宇宙的广袤,人类的渺小和知识的未知,并认为寻求微著之间的共通之处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注:施一公演讲原题为“结构之美”。)

    邓兴旺:如何把握一生仅一次的发芽机会?

    饶毅介绍:今天第三位演讲者邓兴旺,他出生于湖南农村,对植物生物学感兴趣。兴旺是我们北大生物系1978级的学生,作为北大的“儿子”去美国很多年后,近年再作为“女婿”引进北大全职工作。他在伯克利念研究生的时候我们认识,因为伯克利的研究生与我们UCSF的研究生以及湾区另外一个不太好的学校研究生有学术聚会。他和一公一样,研究是做得又快又好。

    邓兴旺的报告的主题从宇宙回到了地球表面土壤下的植物种子。植物种子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整合多项外界刺激并最终完成种子萌发、长出土壤和去黄化的光形态建成。邓兴旺的多项工作推动了我们对此三过程的了解。

    对于第一段过程,邓兴旺团队发现了种子萌发过程中响应光通路中的新调控因子DET1和HFR1通过双重抑制和已知的PIF1形成复杂调控网络,并与北京大学汤超教授合作进行了数学建模,评估了信号网络同时具有对光快速响应以及积累时间效应的特质。

    为了解答种子如何判断土壤状态,进而协调子叶和胚轴的发育,邓兴旺团队通过给予拟南芥种子不同颗粒大小和实度的沙粒,发现了土壤覆盖和乙烯的产生定量性地相关。循乙烯信号通路向下,他们发现EIN3/EIL1转录因子通过PIF3促进白色体发育,通过ERF1促进细胞壁松弛和细胞延长,达到胚轴延伸从而出土的效果。除机械力外,种子也需要感知其在土壤中的深度,他们进一步发现在光形态建成中重要的调控因子COP1也参与种子通过光强感知在土壤深度的过程。当种子接近土层表面,COP1即被激活,从而降解ENI3,停止出土过程。EIN3作为枢轴的转录因子,整合了来自机械力和光的双重信号,调控种子萌发的过程。

    邓兴旺团队进一步探索,种子出土后如何迅速光形态建成,合成合适数量的叶绿素供光合作用,并停止胚轴延伸呢?原来,另外一种光受体隐花色素可以促进一种E3连接酶EBF1/2与ENI3的相互作用,从而迅速降解EIN3,终止暗形态建成。

    邓兴旺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了相同的分子在种子萌发不同阶段被多次精确调控,部分揭示了植物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的奥秘。

    (注:邓兴旺演讲原题为“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征程中的生死决断”。)

    谢晓亮:单分子层面上的生命活动

    饶毅介绍:今天的几位演讲者共同特点是比我年轻,虽然第四位谢晓亮与我同年,但看上去比我年轻很多。他的父亲也是北大教授,他上的也是北大附小、附中。这样家庭出身很容易带来困惑,不知道做什么好,在做了多年化学之后,他终于觉醒全部转向生物,而且在哈佛工作多年后,决定将全时回比较好的北大工作。

    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展了人类了解生物学的边界。单细胞DNA测序能提供的信息对于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谢晓亮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单细胞基因组线性扩增的方法:转座插入(LIANTI, Linear Amplification with Transposon Insertion)。单细胞基因组测序需要扩增原始的遗传物质,然而指数式的扩增或造成极大的数量偏差,使得原始序列的拷贝数信息丢失或者降低覆盖率。LIANTI法通过借助Tn5转座酶在基因组内引入随机转座子序列这一自然过程,将转座酶待在的转座子序列提前切割,使得基因组DNA实质被分割成小段,再通过体外转录线性扩增,逆转录,合成双链并建库。LIANTI法在检测拷贝数目变异和单核苷酸变异上的准确度都优于以前的MALBAC, DOP-PCR等方法。关注于单细胞测序中单核苷酸变异的假阳性问题,他们通过结合尿嘧啶DNA糖基化酶进行修正脱氨基效应,发现以往的诸多研究中常常忽略这一现象,从而可能影响结果的可信度。

    谢晓亮也同北医三院教授乔杰、汤富酬合作,一同将单细胞测技术应用于辅助生殖中的胚胎选择。在亲代患遗传病的辅助生殖过程中,能够在胚胎移植前检测其是否遗传致病突变能帮助选择健康的胚胎并产生健康的新生儿。测序极体或者胚泡细胞,并进行非整倍性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揭示突变的等位基因,这一方法被命名为MARSALA(Mutated Allele Revealed by Sequencing with Aneuploidy and Linkage Analyses),即在一次测序中综合单核苷酸变异诊断疾病,数目变异诊断染色体非整倍性,以及疾病染色体区段的相邻单核苷酸多态性用以确认结果,消除假阳性和假阴性。这一方法业已帮助多位患遗传病的双亲得到健康的子代。

    胚胎移植前检测对于辅助生殖意义重大,但是取细胞活检有伤害到胚胎活性的隐忧。在发育过程中,一些细胞会程序性死亡并释放DNA到细胞外,利用这一特性,谢教授与无锡妇幼保健院和南京金陵医院团队合作,只通过检测胚胎3至5天时培养液中的DNA,就达到了基因组测序和诊断患疾病的效果。受制于培养液中极低的遗传物质浓度和降解现象,这一检测手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88%和84%)都还需要提高,但是研究具有无损的优势,具有发展的可能。

    谢教授最后总结道,作为一个曾经的物理化学学者,他从分子测序的新角度来看待生命,感觉大有可为。

    拓展阅读:
    Lo, YM Dennis, et al. "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 The Lancet 1997
    Sun, Kun, et al. "Plasma DNA tissue mapping by genome-wide methylation sequencing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cancer, and transplantation assess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Hang, J.,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 " Science 2015
    Bai, Xiao Chen, et al. "An atomic structure of human γ-secretase." Nature 2015
    Yamamoto, Yoshiharu Y., et al. "Role of a COP1 interactive protein in mediating light-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 Plant Cell 1998
    Zhong, Shangwei, et al. "Ethylene-orchestrated circuitry coordinates a seedling response to soil cover and etiolated growt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
    Lu, H. Peter, and X. S. Xie. "Single-Molecule Enzymatic Dynamics." Science 1999
    Hou, Y., et al. "Genome analyses of single human oocytes. " Cell 2013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