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拾壹谈”系列沙龙活动将在科技寺创业空间(北新桥店)举办第五期,本期活动的主题是“在线教育如何实现颠覆性创新”。届时,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迅猛的企业大咖作为嘉宾现身拾壹谈现场,与你分享和讨论在线教育如何实现颠覆性创新。
本次“拾壹谈”由11Space主办,同时由imbeer、趣现场、疯狂见地、氧分子网 、兑吧、微链、活动行、UI中国、微吼等企业联手打造。
在线教育已经遇冷?
根据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8亿,较2015年底增加775万,增长率为7.0%。虽然用户在不断增长,但在线教育在投资机构那里却逐渐遇冷。七个场景,看中国在线教育机会
据统计,2015年共有388家在线教育机构获得投资,总投资量19.15亿美元。但到了2016年,在线教育资本市场开始跳水,1月到8月,总投资额为5.79亿美元,同期相比少了三分之二,只有125家在线教育企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在线教育有哪些商业模式?如何找到在线教育新的突破口?在线教育合理的产业链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线教育还需创新
如今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VI,VR,AR技术等也在进一步向教育市场渗透。网络直播、微课技术等成为了新的在线教育流行方式,更多的人群也进入了“互联网+教育”的行业生态当中。
11Space此次特别邀请snaplingo呤呤语伴董事长兼CEO Don Cai和一位神秘嘉宾现身拾壹谈现场,与大家一起讨论在线教育如何实现颠覆性创新这一话题。更多在线教育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aixianjiaoyu
Don蔡,SnapLingo呤呤语伴(中美儿童一对一外语交流学习平台)的创始人,是来自旧金山的在线教育专家和教育技术美国专利获得者。 2007年前在硅谷任软件架构师,同年创建“朗酷英语网”,将语音技术运用于在线英语学习,2010年将其更名为“一起作业网”并开发了国内领军的K12游戏化在线作业平台。2014年创建SnapLingo呤呤语伴。
董景博 (Iconsbox),UI中国专业界面交互设计平台创始人兼CEO,中国UI设计领域引路人,北京服装学院特聘讲师。曾在微软、新浪、网际快车、傲游浏览器担任设计师、设计总监。组织行业活动50余场、在电脑报等媒体发表多篇专业文章、多次接受36kr等互联网媒体采访。
“拾壹谈”作为11Space服务于创业公司的沙龙活动,每月两期,致力于为互联网人打造一个专业又有趣的互动交流小组。11Space寻找产品、设计、运营领域的牛人大咖,通过最引人瞩目的鲜活案例,从不一样的角度挖掘大咖独门经验和方法论。让经验分享更有料、有趣、有品位。
本次活动还将有imbeer提供的精酿啤酒以及各类甜点、饮品,供与会者享受活动中惬意的茶歇时光,同时还有抽奖活动和精美礼品相赠。
活动时间:9月25日(周日)13:30-17:00
活动地点:科技寺创业空间·北新桥店(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107号科林大厦B座107室)
报名链接: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5352614458200
上期回顾:
11Space拾壹谈|直播行业如何把握风口:从用户角度解析内容直播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在线教育一定会成为爆发点。但是这个结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哪个行业都能这么说。
重要的是几个判断:
·在线教育的哪个细分领域会爆发?是成人教育?应试教育?
·在什么时间点爆发?是一年还是十年?
·行业性的机会在哪里?是平台?内容?还是工具?硬件?上游?下游?
·在线教育的哪种商业模式是更合理的?B2C?C2C?猎头费?课程收费?软广告?应用内购买?
这是个大坑,有空慢慢来填。(长文慎入)
=========
第一个问题,在线教育的哪个细分领域会爆发?
首先,在线教育行业,有哪些细分领域?我做了张简单的图示:
教育行业可以用纵横两个维度来拆分:纵向的年龄,横向的是教育内容、方式的属性。
年龄不用多说,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属性,是按功利属性无级变速来划分。
补充一句,单按年龄或者单按功利与否来划分,都是不够准确。
四个象限,分别给1、2个典型用户/场景:
左下角,低龄非功利:比如早教;比如“小记者”培训;比如夏令营;
左上角,高龄非功利:比如大家上知乎,看网易公开课、报名上Coursera、学古琴、学烹饪……
右下角,低龄功利:学而思在这里;百万琴童也在这里;家教1对1、各种补课班都在这儿;
右上角,高龄功利:CPA、会计上岗证、考研、……都在这儿呢。
决定会否爆发的因素有两个:
1)细分行业自身的发展程度。这里还要看两层:
A,对应市场的成熟度;B,细分行业的成熟度(规范程度)
·市场的成熟度是指,这个细分领域的用户有没有消费的习惯,即“有没有需求(市场)”;互联网改造一个行业的前提是,这个行业本身在线下的时候是有交易需求和实际交易场景的。
·行业成熟度(规范程度)是指,有没有健康的规范,业内人士服不服,规则有没有被玩坏,有没有明显的瓶颈(天花板);
A是必须的,如果市场需求都没有,那么肯定谈不到爆发;
B要看平衡,不是越成熟越好的,钢铁行业很成熟了,很难爆发;机会往往在于规范还不成熟。当然,如果太不成熟,很容易成为先烈。行业成熟的过程,是大鱼可以吃小鱼的过程。规则已经明确了,但还没建立起来,这个档口,BAT砸点钱你就不要玩了。
2)“互联网”对这个细分行业的影响;
传统行业,用传统的方式是无法爆发的。互联网是鲶鱼,可以改造一个行业。
如果这个领域是可以被互联网改造的,那么这个领域爆发的机会就大。改造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爆发的机会越小。
判断改造的难度和成本,要回过来看这个行业的特性。钢铁行业能被互联网改造吗?(不好意思我老说钢铁行业……)不敢说绝对不能,但机会可能真的不大。互联网技术不足以优化这个行业的产品、体验,不足以改造它的运营方式、商业模式。
方法有了。看这四个象限。
左上角,大家上Coursera学知识。好东西,有需求。但是没有消费习惯,市场其实很小。比如白领学太极拳、学古琴。你的时间往往不允许你花很多钱去学一些东西,虽然你挺有钱。
右上角,考上岗证、考公务员。刚需。线下已经爆发过了。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吗?如果是标准化的考试比如国考,猿题库就做出来了。但互联网能影响到哪一步?空间有限。因为规则是既定的,而且不是由你互联网来定的,是国家定的。天花板很明显,而且很低。
右下角,应试考级。线下已经爆发过了,学而思、精锐、龙文,都是这么起来的。可也都撞到了天花板。按现在的路子,是谈不上爆发的,互联网能改造这个领域,但最大的天花板是,行业体量就这么点,大玩家已经出现,高考再那么一收,整体的盘子很难变大了。
左下角,能力提升。需求、市场正在形成。二十年前高考是唯一的进身之阶,这个象限根本不存在,现在已经不同。中小学课本都在变化,家长也在变化。80后成了家长,这些人自己都是受了应试的苦过来的,知道应试有屁用,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这是需求。
互联网对这个领域的改造,目前还没有成型的路子,但往上可以参考Coursera,往右可以参考学而思网校。不成熟,也许反而是机会。虽然,机会也许不大。
======第二更======
前面是从行业细分来说。今天换个角度:从行业分工来看,机会在哪个阶段。
先普及背景。教育行业的分工,按阶段可以这么分:(以下讨论,均适用于上述四个象限不同领域)
左边这列,是产品部,右边这列,是市场部。这是对应到教育机构。当然也可以对应到学校——学校本质上也是一个教育机构。
产品部门负责:
1.内容生产,就是编写教材、教学方法研讨、撰写教案、课件等;大型教育机构肯定有这个专门部门,哪怕是1对1机构,也有教研。学校里叫“教研组”。小型机构往往没有这个部门,找个好老师,TA负责教研上课,完全不需向机构汇报。
——这个工序,互联网有很大机会去改造。很多老师现在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我也干过这事儿,把百度百科搬运到课堂上。说得好听,这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世界是平的,这种壁垒不应该存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可以UGC,不再是独家垄断。这和电视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不一样。这些东西的生产制作成本极高。教育内容的生产,成本低到:给我一台电脑,给我一个月时间,我能给你小学五年的语文课教案。
2.内容传授,就是上课。上课的形式多样,大班、小班、1对1。前一个环节对这个环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环节也是直接面对用户的最直接的环节。口碑大都形成于此。小机构能活下来,就是因为这个环节里,可能存在名师。大机构胜过小机构的地方,也正在于:我可以培养出好老师,或者,我根本不需要名师。
多说两句。对线下机构来说,这个环节应该是成本最高的。不是因为老师课时费高。新东方不需要名师的原因是,他可以用强大的内容和考核环节来达到效果,所以不会被名师绑架。而内容和考核环节都是需要钱的。所以上课这个环节成本高,是隐性成本,表现在其他方面。
——这个领域,互联网改造的机会可能更大。与此相关,我在36kr上发过一篇文章:学龄阶段的非应试教育存在新机会:知识应免费,发力点在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 大家可以参考。教育这件事,真正出彩的是内容传授,是教学方法。内容无法成为壁垒的,方法才是。新东方爱讲笑话,笑话这种内容不是壁垒,壁垒是,你怎么想不到通过笑话来吸引大学生呢。给我一个月我能做出五年的教案,这是内容,有这本事的肯定不止我一个,随便找一个10年教龄的语文老师,都不用一个月,她把10年的教案拿出来,就比我牛逼十倍。
但我和她一样上一节课,我还真不见得比她差。——至少,我有信心更多孩子会喜欢我。
3.考核评定。越功利的领域,越容易考核,这个环节就越简单。新东方是托福市场的大玩家,学而思则是奥数四大杯赛的大玩家,他们每年都在四大杯赛上投入大量成本,以保证自己的学生拿奖。对非功利的领域来说,这个问题同样绕不过去,怎么办?自己建立考评体系。我以为,这也正是机会所在:你有机会成为规则制定者。
——这个领域,互联网未见得有多大优势。尤其在功利的领域里,因为即使你指定了规则,买单的人还是很有可能不认你的规则。不过也不绝对。不排除有颠覆性的技术或者方式出现,改变格局。至少,我能看到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猿题库就挺成功。
市场部门负责:(不太准确,往往是运营部门,或者教务部门)
1.招生。这事儿真没有那么简单。你很可能不是输给同行的竞争对手,而是输给学生的时间。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个双休日,你最多也就上八门课。有你没我的。这是行业真正的难点,如果能打破这个瓶颈,那么整个行业的规模都会上一个档次。现在线下的操作,很多还是资源主导。这是现状。
——互联网能做很多,已经有很多以招生渠道自诩的网站,天天在给我打电话了。拿互联网做销售渠道,当成营销工具,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思路。我相信这些网站能提供一些价值。但我不看好这种模式能做成一个大众点评网。教育产品的消费使用过程,和餐饮行业完全不同。这个模式本质上是无力的。沪江网就在转型自己做内容了。但是在线教育的爆发,一定离不开在这个领域里的突破、创新。
补充一句。互联网金融,并不只是通过互联网卖基金这么简单。在线教育同理。
2.服务。这点上,至少大机构相互之间已经做到红海了,很难突破了。教学服务,不论是面向用户(学生)还是面向客户(家长),以现有模式能突破的地方太少了。但是大数据很可能带来机会。
——Coursera之所以能向Google推荐人才,并向Google收取猎头费,正是因为Coursera掌握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在升学过程价值非常大。面试找工作、考研、高考、中考、小升初,都是高一级机构在筛选学生。如果有人能提供完整的学生信息、学习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分析,这显然是一件有价值的事。至少可以和高校职业发展部门合作吧,至少可以和大企业校招结合吧。
3.反馈追踪。这是偏营销的方面。怎样展示学生成果?怎样形成品牌?龙文教育是张榜公示成绩,Coursera可能是靠大家的口碑。小机构不会来做这件事。大机构也很可能忽视。这个环节对业务本身的提升有限。
下表是互联网(在线教育)对传统线下教育可带来创新改变的点:
======第三更======继续长篇大论。非对在线教育有明确兴趣者,慎入。
1.互联网化对教育内容本身的创新:线下教育的内容,无非是学科、应试。高考不考的,高中不会教,领导不要求的,小学不会上。学校围绕上级转,机构围绕学校转。一方面是行政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内容本身的局限:几千年以来,获得知识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可互联网让获得知识变得非常容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持续不了太久了。所以,在线教育对教育内容本身的创新,应该做两件事:其一,整合零散的知识(不止是课本上的),形成体系(打破课本的思路);其二,把更多非课本的内容纳入到教育的范畴里来。
举例。丢掉教材。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出发点(起点)。互联网是连接一切的。从荔枝(生物课)可以讲到妃子笑(文学常识),然后到杨贵妃(历史),引申到驿站(历史常识)、冰箱(文化常识)。还可以从干支纪年法(文化常识),讲到天文历法(地理)。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整合。
再举例。少年行曾经给孩子们放《狮子王》和《幸福终点站》。稍加讲解,孩子们看得热血沸腾。报社、银行、医院、法院、大学、艺术展、经济危机、印刷厂、寺庙、教堂……都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容。这不是畅想,是现实。以上提到的,均是少年行已经尝试过的。
互联网对教育内容本身的创新,离不开对内容生产方式的创新。
2.互联网化对教育内容生产方式的作用:教材、教案的编写,一向是一小撮自以为是的人闭门造车。语文课本之所以烂,是因为编教材的人大都是文革期间受的教育,也因为教育部必须主导yishixingtai。可谁说一部日本动画片或者一部《飞屋环游记》对孩子没有教育意义呢。所以不一定是这帮老骨头做出来的才算教育内容。三人行必有吾师。教育内容为什么不能UGC?
老师们,百科全书都已经只有纪念价值了,我们凭什么还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只有我们编出来的才算教材?
想一想,一个人人都能编辑教材的年代,会生产出多少精彩的内容?
3.互联网化带来的教育内容平台:UGC的方式生产出海量的结构化、经过整合的内容,这就形成了一个平台——也可以称之为内容库。大众点评之所以牛逼,正是它从04年开始就积累了一个餐饮行业的内容库。
4.互联网化带来的新的生产内容的工具:现在大家写word、做PPT,然后把word打印出来,把PPT投放到屏幕上。有没有可能出现整合的工具?有没有可能出现云平台?有没有可能做出一站式的硬件?如果能提供这样的系统,从教案编写到最终播放统统实现,然后给学校的教室都装上一台,会不会很牛逼?
5.互联网化的内容生产大数据应用:如果淘宝可以知道最近哪些东西卖得比较好,为什么内容平台不能预知一些趋势呢?如果淘宝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C2B2C),为什么这个内容平台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定制教育内容呢?
6.互联网化对教学方法本身的创新:可汗学院/翻转课堂。不懂的请自行Google。当然这只是一种方式,是目前我们看到最颠覆的方式。
7.互联网化带来的新的在线教学工具:智能硬件有没有可能?电子白板?参考第四条。
8.互联网化带来的评定方式本身的创新:为什么一定只是分数?为什么不能是云平台上记录的完整学习记录,包括研究过程、遇到过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式?为什么不能是真正的过程记录和过程评价?线下的年代做不到完整的过程记录,可在线的时代能做到。互联网时代,一考定终身怎么可能还行得通?
9.互联网化带来的评定工具及系统:见下。
10:互联网化的测评大数据:每道题我都能知道大家回答的分布情况。每个知识点都是。所以学生根本没必要每天回去都坐20道一样的四则运算。每个人的课后作业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也可以做到真正的百分比评价,只给出档次而没有分数。
11:互联网化带来的招生渠道的创新:线下仅有的招生模式,是口碑、地推、广告。互联网当然不一样。这个不用我解释。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山沟沟也能名校。这是极端的说法,更普遍的情况是,郊区的孩子也能学到和市重点学生一样难度的内容。至少对于机构而言,你不需要在上海建设50个教学点去招生了。这是从商业上干掉大型机构的方法之一。
12:互联网化带来的招生方式的拓展:不一定非得考试啊亲。查一下数据库就能知道这个孩子究竟是哪方面能力比较弱了。
13:互联网化后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及由此带来的学生扩张:这是从商业上干掉大型机构的方法之二。前文提到过,市场的瓶颈在于学生的时间。双休日排满了最多8节课。可孩子每天还有大量零散的时间。如果都能利用起来,孩子周末就可以有整段的时间玩了。哪怕每天只学20分钟,只算工作日,一周也有100分钟,比周末在学而思上一节课的时间要长哦!
14:互联网化带来的口碑营销的扩展:原来真的只能口耳相传,现在至少有微信了吧亲。
15:互联网化带来的基于大数据的服务:信不信我能通过孩子上课的表现,以及和家长的交流,知道孩子的兴趣所在,以及家庭教育的症结?然后我还能给出建议方案?少年行现在就能做到。虽然目前还只是靠人工。这事儿也是大数据能干的活儿。
16:互联网化带来的服务体验创新:信不信我能把孩子的作文批改得更详细?我能通过一张卷子知道孩子在数学学科上的各种问题?我能在每天某个时候提醒孩子该背单词了?我还能把今天历史课讲的故事融合到今晚的睡前故事里去?
17:互联网化带来的学生选拔创新:和招生方式比较类似。
18:互联网化的教学服务系统:还是智能硬件,上述服务都需要工具和系统。
======第四更======
以上我们厘清在线教育的行业特殊性。然后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我们也许能看得更清楚,爆发的机会会出现在哪里。先上图:
这个图看似没什么营养。放到很多行业都适用。比如视频、互联网金融,甚至Apple的模式。万变不离其宗,道理确实相通。
三者的关系,图上标示得很清楚了:
·最底层的是工具,包括工具和系统。以苹果举例,是ios和itunes;
·建筑在系统之上的,是内容。以苹果举例,软件层面是大量app应用,包括原生的和开发者制作的;硬件层面是库克非常擅长的供应链管理,也是锤子手机这次砸锅的地方;
·最顶层是营销。以苹果举例,是发布会、1984广告、优质的口碑等等;
对应到在线教育,和前文的18个潜在机会点,也大都可以一一对应。
机会,在哪一层?
这又是句废话:机会在哪一层都有。取决于你怎么做。但机会有大小之分,商业有逻辑可循。先做营销再做内容,是很难成功的。锤子就是反面教材。
那么,这里的逻辑是什么?先后关系是怎样的?
理想化的情况下,工具是第一层的。你带着全套工具,跑到西部去淘金。当然你的效率最高,淘到的金最多。第二步才是内容。有了内容再做营销。
可这样会饿死的,对吧各位。
尤其是在没人讲的清楚究竟要做一个怎样的工具的时候,很可能做出来了没人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从内容到营销,也是这个逻辑。埋头做内容,会死得很难看的,这应该没什么意外。当然,除非你能垄断。那你也不用关心在线教育什么时候爆发。你做了就爆发了。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你应该从哪个切入点进去?
扯开一句:完整的生态链下,三个环节不是分工的,而是一家独大可以通吃的。光做工具而没有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你早晚被干掉。看看BAT干过的事就知道了。互联网只有第一第二,赢家通吃。
从营销切进去,难。因为没有资源的创业者很难拥有足够强悍的营销能力去PK巨头。
从工具切进去,更难。因为连内容都没有,鬼知道应该把工具做成什么样子?内容虽然靠工具来产生,可工具同样需要靠内容来优化。西部淘金,绝对是有了一大帮淘金者之后,才有人去卖工具的。
所以这个路径在我看来没什么疑问了:做内容。
这也是我认为BAT目前对在线教育根本没摸到路子的原因。一上来就做平台,他们太不把内容当回事了。他们忘了他们自己刚起来的时候,也是从内容做起的。
腾讯有点绕过弯来了,所以和新东方合作。这是巨头切入的方法:强强合作。可惜的是,强强合作很少成功。这是另一个商业问题了。
从内容切入,是在线教育这个行业可以预见的爆发机会。从长期来看,这是模式的成功,可内容本身谈不上模式。而且是脏活累活苦活,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
说远一点,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本质上相通。
华谊是通过冯小刚起来的。华谊的远虑也正是如果没有了内容怎么办。所以华谊的布局也是内容:自己生产内容,多渠道跨界使用内容。这个基于内容的模式没什么稀奇,梦工厂好莱坞无不如此。
苹果也是卖内容的,只是它看起来更像一个内容平台而已。从硬件上讲,富士康在做工具和系统,苹果是在生产内容。
Pixar也是在做内容。做内容的同时还形成了方法论,形成了做3D的工具。
你初期的内容越扎实、你生产内容的能力(产能)越强,你的平台就越强,你能吸引到的内容也会越强。在这个循环下,怎么卖只是时间问题。
华谊和院线的分成模式很先进,可通路再牛逼,遇到1942照样卖不动。
而内容的好坏,不能用艺术家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是迎合市场需求。
小时代在我看来真的很恶心。我这是因为逼格高了。
可小时代卖得好,为什么。小四其实没有迎合市场,是市场在迎合他。他其实创造了需求。创造了那些虚幻的明星式的不真实的生活场景,让粉丝们陶醉,陶醉于小四创造的意境,其实是陶醉于自己的幻影。这种对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的梦幻式的追逐,这种需求是小四创造出来的。
冯小刚王朔张艺谋陈凯歌,一个都做不到。
另外,我还有个设想。就是线下提供硬件、场地和辅导员,线上提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辅导员的意思就是,线下的老师不负责教授知识,而是根据线上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完成教学活动。就好像一些NGO组织给志愿者提供的操作手册,根据手册志愿者就可以完成规定的活动。这与翻转课堂有点像,但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是自己在家进行,我觉得不太符合国情,尤其是贫困地区。
最终目标是“山沟里也有名校”,只要有设备有网,再从当地选拔出辅导员稍做培训,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由专业团队设计,胜过名师;课堂氛围不死板,由辅导员组织,有互动学习,也有集体活动(题主给了一些例子);教学过程有大数据记录和分析,提供个性化教学(题主已经提到了)。这样既减少了成本,又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
最大的问题是没想好可行的运作模式,包括如何起步,如何盈利。1、领域的细分,我相信如果要做的话这两块都不会放过吧(不差钱的话)?
2、在线教育的爆发肯定是必然的,但是何时爆发是偶然的;决定其爆发的最大因素政策的倾斜吧;
3、行业性机会,如果说它确实是个机会的话,谁都像把它做成平台吧!
4、至于商业模式,思考中……..1.不是钱的问题,甚至都不是Focus的问题,而是专业能力的问题。成人教育和青少年教育是很不同的领域,因为用户群不同了。
2.何时爆发可能也不偶然,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行业本身的积累、试错,以及用户的认可程度。
3.做平台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上来就做成个平台,和慢慢形成一个平台,很不一样。一上来就去做平台而不是做产品的,大都不容易做成。在线教育目前的实际应用,就是功利性的学习。而且大型机构的在线教育尝试,虽然不算成功(爆发),也至少没有亏本。因为有实际的功利的需求在。新东方、学而思、沪江,猿题库,都是如此。B2C是目前为止看似最靠谱的线下转线上模式。虽然,不太会是真正爆发的模式。
小孩子吃饭哄着来,非常时期或许可用,常规却是用不好的,甚至会起到反面效果。非功利的内容或将迎来很大的机遇,未来或是可见,但能否长久真难说,任何资料的产生都需要成本,非功利的内容,在早期或许能够作为敲门砖打开行业大门,可是一旦整个行业(在线教育)进入商业化发展时,这部分的内容就难讲了,更不用说内容质量了。我曾经和一个美国教育学博士讨论过。他说,中国目前做在线教育的,懂技术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不懂技术。这也是你提到的为什么BAT他们主要做平台而忽略了内容。他还说,而且国内懂教育的人才很少,大学读教育学的人本来就不多,而且偏重理论,而师范学校出来的只懂得教书,不懂教育。所以我觉得在线教育这个领域真正缺的是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人,这种人才有可能创造出适合在线教育的内容。
听过了许多预测,却依然等不来一次爆发,这才是真相吧。
先交代下背景,我是一名大学老师,同时也是一名还算成功的内训师,还做过成教自考和职业教育的招生,加上喜欢玩网络,所以我很早就在研究如何在在线教育领域试水,但是纠结了很久,一直也不知道如何入手。
2013年11月11日,我正式启动在线教育付费课程项目,我带着两名大学生,还有一大群帮忙的小伙伴,玩到今天,我的第一门课《和秋叶一起学PPT》课程在线学员超过6300人,今年7月份首发《和方骥一起学Excel》课程,虽然没有大规模推广,因为还有几节课程没有发布,学员已经突破550人,8月份发布的《微信营销:18招教你运营好微信公众账号》学员已经突破640人。
马上8月份我还有《和顾建一起学Word》课程发布,这门课程发布后,我的OFFICES三件套课程体系构建完成,会形成市场联动效应,年底学员报名会形成一个小突破。
目前正在开发的还有一门PPT中级课程,一门时间管理课程,纳入远期开发计划的还有信息图表,结构化思维,职场性格分析,商务礼仪,搜商,Excel中高级课程等等。
我想,作为一个业内实干派人士,我可以先和知乎的朋友聊聊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另外呢,我也分享一个我在2014年2月份就做好的PPT,故意做得简陋一些,但是重要的,核心的思想,我都放在这个PPT里面了,当时的想法是,我已经想清楚了在线教育的突破口,写个PPT,发给核心的朋友,将来万一成功了,可以证明我有远见,哈哈哈。
——————核心观点————
在线教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说爆发是扯淡,从2010年开始,就有人炒作这个概念,也有很多人默默在这个领域耕耘,有成功的,大部分还没有看到曙光。
如果真的成功了,这不是爆发,是敏感词“厚积薄发”。
在线教育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发现市场,也不在于整合平台,关键问题是好好研究教育,特别是线下教育。
教育这个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巨大的,我们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线教育能和线下教育一样,达到教育的目标?
对技能类学习而言,无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目标都是让学员学到!在这个前提下,谁更方便,谁更有价格优势,谁更能让学员学到,谁就有机会赢!
别神话MOOC模式,这是大学精品视频课程的自然延伸。也别神话翻转课堂,这是优质研究生课堂学习模式,不过是把书单这种资料更加网络化,富媒体化。
我之所以在这里打个问号,这是不懂教育的人瞎总结的在线教育的好处。其实真正的学习,是不能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大块的东西,随时学习模式更不适合快速短期掌握技能,至于社交学习,自助学习,这完全是对人的毅力进行挑战。
这是不懂教育的人为何进入在线教育的理由,他们以为自己看到的趋势,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看懂教育的本质。
请问线下教育的哪个环节可以取消,而不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再问成功的线上教育产品,比如沪江网,比如中华会计网,比如一些K12的O2O教育模式,哪个不是从这七个环节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才能最终保证教育产品的质量,并取得了市场的认可?
网上到处都是拍个视频就当在线教育产品,拍个系列视频就当是在线课程,然后堆积到一些不懂教育又自以为是开发出种种在线学习功能的平台上,这算什么在线教育?
笨蛋,关键是产品!
别以为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课程开发老师,后者需要的能力远超前者。
在线教育之所以比线下教育便宜,根本问题在于无法达到线下教育的质量,一旦好的在线课程能够证明自己也能帮助学员学到,那么教育行业会回归它的本质定价规律:
教育产品定价规律是:品牌老师,优质课程,定价最贵,不愁招生。
目前的问题不是大家不接受在线教育,没有比教育更有口碑传播力量的产品,目前的问题是线上的教育质量,达不到线下的水准,甚至是很一般培训的水准。
美国凤凰城曾也被说成是在线教育,其实就是网络教育,在中国高考落榜界很流行的一种文凭获取方式。
而网络在线教育质量的核心评估指标不是报名人数,而是学员的完成率,动手率,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和秋叶一起学PPT课程》学员的动手率超过50%,学员的18课课程完成率超过20%,学员的五星好评超过10%。
我说了不算,我有链接证明:
1、学员口碑请看:和秋叶一起学PPT- 网易云课堂
2、学员作业请看:Sina Visitor System
3、学员构成数据:网易云课堂《和秋叶一起学PPT》学员调查
我们这个完成率和动手率指标可以说是超一流水平。
MOOC模式虽然潮,但我的观点很简单,没有钱赚,做做公益可以。
风靡一时的翻转课堂,做成产业化产品更是不懂教育的人意淫,我在大学课堂早就尝试用微信关键词回复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武器,但是翻转课堂模式很难在大范围教学,非连续性教学模式下实施。
线下教育要取得成功,本质是好生源和好老师的竞争,从幼儿园到大学,概莫能外,所以能够成功的线上教育,也不会逃离这个规律。
YY根本不可能有教育基因,首先YY核心是工具,而不是教学平台,其次YY是个娱乐化社区,你去了YY不被女主播勾引走,我就很佩服你,还学习个什么?
QQ群教育倒是可行,这个很早就有人做成功,不管是培优还是培训,不过最成功的是当年的股票群,进来都是要付费的,现在有些人在微信群玩类似的模式,都是老把戏,他们是没有见过做网络营销在线传销群的,一个人800,一个群2000人,这都是2008年就有人成功的故事,后来随着微博,微信,一次次重复,只是人家你看不见而已。
至于做平台的,大部分都没搞清楚,自己的流量大不等于自己的流量质量高,这就好比耶鲁哈佛,不是靠招生规模取胜的,相比而言,网易云课堂,受益网易教育布局,特别是网易公开课,吸引了一大批真正喜欢线上学习的人,但是网易云课堂是一手好牌,自己不会玩,运营能力堪忧。
新东方的问题在于左手打右手,所以不得不和腾讯合资,彻底独立运营。
新东方在线严格来讲还不算成功,但是它拥有品牌,拥有好课程(可以标准化的课程),拥有好的合作资源(腾讯),理论上有机会成功,我看好。
小龙女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她做世纪佳缘,她毕竟在生活中懂婚恋市场。但是做教育,没有个十年八年真实积累,你看不得本质,小龙女不知道有没有小孩,没有完成经历过小孩培优的人,估计是搞不定K12教育的。
她现在又做出一个“那好网”,这不是连续创业,是连续碰壁,虽然包装成三驾马车,但是内行都知道,有一驾马车赚钱,就会全力放大,还分兵三路,真当自己有5、6个亿烧呢?
现在你们可以看看,YY的李学凌是不是放了一个卫星,时间也不长,也就半年,他做出什么啦?十个亿呢?
给我十个亿,我都撬不动在线教育,就凭YY,真不行。
那些认为花钱付费学习的人是为了兴趣和能力的,是完全不懂教育,教育的最大市场第一是卖证书,第二是结交人脉,充电永远是后面的需求。
所以我当初做职业技能培训,深深知道自己的难处,我找过微软合作,未果。要是微软给我认证,我的课程第一就是涨价到399,第二就是不愁销路。
少意淫,才能看清现实,一个混大学的学生都比很多在线教育专家懂的道理,谈什么学习动机理论,谈什么在线学习模式?
你能发证么?这才是刚需。
K12的出路是线上线下结合,想通这一点,没钱没势没后台的我,立即想都不想这个领域。
好好体会一下最后一点,拥有应用环境。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这个课程,在现实中总有机会提醒你,这个能力你是可以用的,这样的课程,目前才具有传播设计点,才能做。
有了好课程,努力做大最大规模效应,而不是拼命往一个平台上引入无数老师让他们自由竞争!所谓优胜劣汰是糊涂蛋思维。
想想线下教育里面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是择校失败!
人们追随名师,而大部分平台非要把一般的老师和名师放在一起,结果是埋没了名师。
有了名师,辅以成功的推广,课程招生不难,在线教育难的是上万人报名,你怎么答疑,你怎么改作业?
我的课程只收99元,还答疑,还改作业(一共50多个小作业),就是一个家教,都收不止这个价格,问题是这个价格,我怎么控制住成本?
在网上发展一个付费用户,99元你够吗?想想快的和滴滴的疯狂。
小孩子才看规模,成年人只看利润。
别谈爆发期了,仔细看懂这张图吧,这条虚线的长度是五年。
是的,是从今天开始算。
其实云课堂运营得好,是可以更粗更大更持久的,但是我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公司大了,做事就不容易,理解。
我想说的是数据没有证明在线教育有规模效应带来的口碑扩散效应,至少在20000人内,我看不到这个口碑引爆报名的可能性。
那些以为我是个做PPT的人,我一直想说一句话,被你们低估,真好。
电视让人跟随但不思考,是最差的学习模式。
所以我想了一个问题,很多课程选择视频教学,真的好吗?
还有一个现象我也注意到了,很少有人有耐心看完视频。但是大部分人有耐心看完一本书。
所以我真正的颠覆是,我的在线课程,几乎不选择视频模式,而是精美的图文模式。
这六条,看的懂的人慢慢悟,看不懂的我也懒得解释,你们就记住一条,我不认为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图文模式,但是有一部分合适,这一部分足够养活我这个运营团队就可以了。
我忘了告诉很多人,我在IT行业干了七年,虽然我在大学是一名教机械制图的老师。
我的课程定价是99元,是考虑了很多因素综合决定的,而且我的课程不限时(你不怕别人转让倒卖账户吗?),我的课程不允许试看实质性内容,第一课免费试看不过是一个详细的课程介绍而已。
不过有一个事情得告诉大家,在10月份,PPT课程我肯定是涨价,直接涨价到129元,这也是我当初研发课程时就定下的策略。
因为线下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一个教育产品做出品牌后,没有降价的,都是涨价。不过线下教育有资源瓶颈,涨价空间极大,线上教育我们不能太贪心,涨一点点就好。
我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这两张图的模式,你们应该去自己看看这两个链接,假如你真的想搞懂我是如何做了第二个大创新,我把学员的课程作业和课程实践(做读书笔记,你们也可以看看我的教育质量,我学员的读书笔记PPT是我们教育质量的骄傲)变成了社会化分享,然后我们一起把作业互动变成了口碑营销的过程。
三分钟教程学员作业链接:Sina Visitor System
读书笔记PPT作业链接:Sina Visitor System
事实上,明年我的渠道建设才能全部完成,我只能说一点,我目前可以做到不依赖任何一个渠道,都能够生存下去。
但教育产品最好的传播渠道是微博,其次是朋友圈。
我认为最有潜力的渠道是图书,包括电子书,所以我悄悄整合了出版社,这些整合方法很多,我随便给你们几个链接看看吧,当然这不是我现在合作的全部:
1、当当网《图解力》:《图解力:跟顶级设计师学作信息图》[日]木村博之 著,吴晓芬,顾毅 译——注意点开看书籍插图
2、京东网《小强升职记》:《小强升职记(升级版):时间管理故事书》(邹鑫)【摘要 书评 试读】——注意点开看内页插画
3、当当网《微信开店这样才赚钱》:《日进3万3:微店这样开才赚钱》哈爸 著——注意点开看书籍插图
我认为在线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研究教育,在于引进真正的好老师,抓住好生源,做出精品课程,然后辐射品牌到其它课程,而且也要复制课程开发建设推广运营思路到其它课程。
而不是搭台子唱戏,乱引入一堆老师,让想学习的人无所适从,陷入选择困难症。
为什么网易公开课成功,就是因为选择的课程都有基本的品质保证,这一点很重要。
还有,如果有一天在线教育质量比线下教育还好,那么它的收费完全可以接近线下教育,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认为收费低就是在线教育王牌的人,你们太天真。
好老师+好生源=好课程口碑,好课程+好课程=好学校
这是线下教育的模式,也是线上教育的模式。
感谢你看到这里,如果你要仔细理解我的话,不妨建议你花一点点钱,深入体验一下我的《和秋叶一起学PPT》课程,因为我毕竟还没有回答,我是怎么解决这么多学员答疑服务的成本,而且我是怎样留住他们和我一起玩更多游戏的。
《和秋叶一起学PPT》直达网址:和秋叶一起学PPT- 网易云课堂
《和方骥一起学Excel》直达网址:和方骥一起学Excel(快速入门版)
《微信营销:18招教你运营好微信公众账号》直达网址:微信营销:18招教你运营好微信公众账号
上面三门课模式基本相同,但是具体细节,运营上还是略有不同,未来每一门都应该这样,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课程或者老师自己的个性在里面,这一切,又是向线下学习取的经。
在线教育兴起于2012年,在经过3-4年左右的市场培育后,经过一轮洗牌,将整合产生几家行业巨鳄,实现知识的高效传递。
在线教育目前分为幼儿教育、学生应试、资格考试和自我学习四大区域。其中无论在幼儿交互教育、学生应试及资格考试方面,国内的各种解决方案真的走在国际前列,多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评测练的线上实现,国外没有达到中国的水平。行业巨鳄需要实现的就是用教学评测练来最大程度的增强用户粘度,同时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用户粘度,把学生牢牢的留在自有平台上,与学生共同成长。
我个人认为成人自我提升领域将是最大的市场爆发点。
80、90一代伴随着互联网浪潮一起成长,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古人无法想象的变革-改革开发;经受了史上最大的一波信息轰炸-互联网浪潮;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经历了性观念上的变革。我们这一代,独立意识更强,质疑权威,有时盲从,充满热血,追求个人成就感,拒绝委曲求全。
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会希望与他人沟通,发出自己的声音 ,获得目光的聚焦。人人网、微博、微信,以及唱吧,遇见,陌陌,啪啪这些应用,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展示自己的驱动。
那么,当展示过自己的照片,声音(谈话和歌喉),视频,生活,财富,经历,个性之后,最能满足8090一代展zhuang示bi自己、提Become升NB自己欲望的,就剩下经验、技能、见识了。毕竟,孟子早就曰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知乎从文字角度满足了资深人士与新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成了资深人士之间的互通有无。所以知乎这个社交平台火了。但仅有文字的社交平台还是有其劣势——社交效率太低。
所以,我的结论是,既然Quora和知乎这种输出知识、观点、技能的网站能引爆热点,那么帮助成人自我提升的“教、学、评、测、练、讨论区、任务小组”将是未来两年内的在线教育热点。
一方面,成年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你看Coursera收认证费的生意就知道了。。
一方面,这种在线教育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博采众家之长(如同知乎上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立场的回答),允许所有学生对老师提问,允许合理的质疑而不用担心失礼;允许有能力的人去输出内容,塑造个人品牌;允许学生用脚投票,促使老师拿出真正的干货。总有一个领域,你就是专家。
一方面,掌握一门知识和技能最快的方法,就是教给别人。既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又能得到其他同行的反馈。例如我在回答销售类问题的时候就觉得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针对成年人提升自我的在线教育,必将在未来两年里达到一个高峰。
===============================================================
我想针对销售技巧和客户经验录几个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传到优酷上,就是不知道会不会笑大方。尝试着录了做了一个这个答案的视频课件放在了优酷上:
我是互联网教育的从业者,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就很想回答。看到不少朋友在这里已经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其实大都代表了一种视角,我也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吧。
可以明确的说,情况绝非一片明朗。
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互联网教育定义为——快餐、粗制滥造、懒人、消遣、自嗨、信息杂乱……
甚至很多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开始排斥互联网教育,因为它“常常浪费时间”。
大量涌现的教育产品,增加了信息筛选难度;它们带来的口碑,也在反向吞噬着互联网教育本身。
来看一组数据:
2014年每天诞生2.6家在线教育企业,但淘汰的超过了60家,超过了企业总数的10%。有人分析2015年将有三成在线教育公司将被淘汰。
截止到2015年11月,过去的三年间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向在线教育投入了约20亿美元,但还没有一家成功的在线教育公司。
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l 接触过互联网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1%,且大多集中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并未完全解决教育资源不平均的问题。
l 50%以上的教学视频在没有播放完毕的时候就被关闭,并未完全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
l 绝大部分课程仅仅是将线下的课程录像放到网上,相比于线下课程,甚至少了参与感和互动感,质量只会更低不会更高,并未完全解决课程质量的问题。
l 绝大部分课程是视频或图文的形式,是固定的授课,无论什么水平的听课者,都要听同样的内容,没有因材施教。并未完全解决匹配程度的问题。
虽然掀起了一阵风潮。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互联网教育绝谈不上完美。
互联网教育会向何处发展?会成为一场失败吗?会不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一种解决方案?
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我坚信,它代表着未来。
我凭什么坚信它代表未来,而不是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从模式上——而不是现有内容上——来看,各有什么优劣势:
如果要问互联网教育会不会有一天取代传统教育?
当科技无法弥补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的劣势时,传统教育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
但互联网教育会不会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呢?
既然,互联网教育具备诸多传统教育所无法具备的特点(现有产品做得的确不够)。
我想答案也呼之欲出了。
科技将会颠覆人类的现有教育体制,掀起一场狂潮,改进人类的认知效率。我坚信这一点。原因如下:
一方面,很多教育心理学理论,经过严谨的实证论证,不同研究结论无分歧,又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
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原本遥不可及的事情,变得可以实现。
举几个例子。
你是否听说过精熟教学法?这是指教学阶段的划分,以学习者“完全掌握某项内容”为标准。这个教学法简洁明了,符合逻辑。但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学校是这么做的?
你是否听说过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8-15分钟?这个研究成果符合习惯,感觉很人性。但是你可曾见过15分钟就下课的课堂?
你是否听说过学习的差距分为动机差距、知识差距、技能差距、环境差距?这个理论划分严谨,考虑周全。但是大部分课堂劈头盖脸讲授知识,何曾关注过动机、环境?
前两条,是在教育心理学界虽然不算公理,但也近乎人尽皆知的理论;再结合技术,创造举出世震惊的可汗学院。它的价值,《时代周刊》认为估值是万亿美元。
第三条,是Julie Dirksen的理论,相似的理论基础衍生出的教学体系,一经推出,几乎占领了美国教育界的半壁江山。
但是这样的理论在学界几乎数不胜数——认知图示理论、构建主义、交互式教学、最近发展区、社会学习、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双加工理论……
每个理论都是反复验证,体现出高度的信效度和惊人的解释力、预测力、控制力,但要论应用到实践中,从理论本身到教育市场,还有很多的阻力。
举完了科学方面的例子,再举几个技术方面的例子。
你是否听说过大数据?这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Gartner)。
例如:百度能通过大数据获知你的习惯,给你推荐链接;淘宝能通过大数据知道你的喜好,给你推荐商品。
但是,你可曾听过通过大数据算出你的“技能树”,推荐接下来应该学习的内容?
你是否知道匹配度算法?这是一套计算两样东西匹配程度的运算逻辑。
例如:世纪佳缘可以通过不同的特征,利用算法匹配你的另一半;人力咨询公司可以通过匹配算法来匹配人才合适的职位。
但是,你可曾听说过利用算法,精确了解你的进度,来进行因材施教?
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你知道科技的力量,理论的价值被低估到什么程度了吗?你知道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和大规模投入使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鸿沟了吗?
人性都存在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旧的东西要被改变,并非只要新的东西出现就可以做到,总是需要一些曲折和契机。甚至如果契机永远不好,新的东西就会永远胎死腹中。
知道我们的“qwer体系”的键盘吗?
事实上,它并不是最科学的,但到了今天,任何更科学的键盘都不可能取代它了。因为约定俗成之后,再想取代它就要撬动整个体系,这个成本是很少有人能够承受的,它的收益却没有大到能够抵消成本。
只有当量变不断增加,改变的收益随之积累,达到一个奇点,人们才会去为了收益去承担改变的成本,这是人性。
每一点科技的进步就是一点量变,教育的奇点什么时候会来临呢?
奇点没有来临,因为变革的价值仍然不够。
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的巨大能量,虽然呼之欲出,但是仍然是理论能量。在没有看到清晰路径之前,没有人会为它买单。
仅有理论不叫有清晰的路径。你知道了空气动力学,你有了发动机,你知道引力推力空气阻力,你知道世上有足够强韧的材料。但在第一架飞机起飞之前,路径就从未清晰过。
之前提到的方向,现有的互联网教育公司很少有成功运用。
更不用说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有无数个细分领域。隔行如隔山。
这世上不存在一种探索,是你做之前,所有人就知道不可能失败的。只有先驱者用砍刀和身躯趟出一条路,其他人才会开始趋之若鹜。
这条路,只能用成功去证明。
但我坚信,科技能够改进人类的认知。这样的探索是很必要且能够成功的。
知道了原理并不代表变革就已经来临。知道奇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在,不代表它就一定能够到来。
它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每一丝进步,都需要人去推动。
我坚信科技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事业。每一点的努力,都在加快这个变革的到来。
教育的奇点什么时候会到?没有人能预测,至少我无法预测,但需要人推动。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的最终出路?应该不是,总会有替代的东西出现,但科技会持续推动人类认知的发展。
努力了就能成功?当然不可能,但这是个值得去努力的事业。
无论有什么疑问仍待解决,都是可以去克服的困难,而不是退缩的理由。我相信每一点进步,都是前进路上的必经之路。
现有知名度较高的在线教育平台:(素质类、应试类)
网易有道、网易云课堂、网易Mooc: the game. changer
有道词典在线教育
超级课程表
YY语音课堂
龚海燕:91外教
王强投资的“我要talk"
淘宝同学
那好网
开课吧
学堂教育
有道口语大师
中国会计网校
可汗学院
云题库
云图书馆
edx(最早起源于哈佛,学习语言类特别好,特别适合程序猿)
其他门户网站的公开课
竞争优势(strength):
非常低门槛让用户接触到最优质的内容;
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尽可能多的覆盖地域和人群;
打破时间约束、地点约束;用户不必冒着严寒酷暑到指定地点去学习,
用户可以在自己最舒服的时间、地点、用最爽的姿势学习,
移动端:拿着走,出门在外,没有网络时可以看离线课程,
互联网的试错过程是非常快的;
竞争劣势(weakness):纯粹视频点播弊端多,学习是非常反人性的事情,学习不止是看视频……
1、studying alone:没有集体学习的氛围;
2、没有老师的督促;学习是枯燥的,更别谈面对着冰冷的屏幕;
3、互动效果差:师生间讨论、学生间互动(这也是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
4、如何保证大多数学生学完、学好?如何保证用户看视频时,鼠标不点击美女视频?
机会(opportunity)
现在的在线教育是群雄逐鹿的时代;资本的大量进入,行业关注度非常高,动态的变化会淘汰一批人,沉淀之后,一定是大鱼吃小鱼;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线教育是一场理想主义者革既得利益者的命;它重塑了传统的教育格局
用户行为变化:最开始用户在网上购买实物,后来是虚拟产品(教育、金融),
Gardner Hype Cycle For Education
1、多终端是未来学习的趋势,(从 PC端转向移动端)
2、技术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3、学习应该是有趣的,
4、用户会因为愉悦感,花大量时间在小游戏上,甚至是花大量的金钱,所以在学习上也是会花费很多钱的;
威胁(threat )
移动端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技术人员非常烧钱(好的技术工程师年薪 30万到60 之间)
现在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人特别少;
如何让用户坚持学习,通过游戏化的做法,让 APP的体验更像一个玩游戏、闯关打怪的感觉,并且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好玩有趣)
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在线化,(视频直播、在线教育、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教育),而不仅仅是教
学内容的在线化,IT技术的智能化,分散资源的平台化、标准化,耐心积累、创造优质内容;交互
是最重要的;
用户只是新鲜一下,能够活一年以上的 APP品类有多少?
用户越多,就越能够沉淀出优秀的企业,
《如雷之颠》
如何保证用户学习的有效?答:技术上: 1、输入和输出;2、系统性;
数据验证:大多数用户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
北京大街上 10个人中有9 个人懂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人才保有量超过出租车司机;
教育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沟通产生新的东西(流水不腐);
Uutdi:
1、O2O:去孤独感,让学生感觉到有美女在跟他一起学习;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怎么样让学生长期学下去?
2、体制外推动体制内的改革:在互联网下,体制内传统老师的价值在哪里?打破现有既得利益者格局
3、big Learning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相互给作业评分;
学习路径:游戏化学习,大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
4、机器自动化:反剽窃系统:自动评分,自动矫正语法;
5、Crowd-lecturing(群体创造,人人为师)
课程:模块化,结构化,标准化,开源化
专业:轻体系,重实用,重技能,高效率,
证书:企业需求,个人诉求,(用户的学习证书是怎么样来的,大数据记录用户在平台上学习的所有的动作,防止证书含水份)
线下建立了很多的教育资源;运营的过程中,不断用得到数据去运营这个系统;
线下,与很多企业和学校结成很好关系,搭建桥梁,微课程,微证书,
Date数据:在线教育市场解读;Sharing分享:用户行为观察;Discovering探索:
课程内容生产方,技术设备提供方,工具产品提供方,监管机构,平台资源整合方,
盈利:1、卖内容赚小钱;2、卖服务赚大钱;(把传统的变现模式换了个方式)
前向服务,后向付费;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机器,外行的打法,内行的经验;
面授和在线教育:我们往往高估了两年的未来,而低估了十年的未来,
BAT公司都已经在做线上教育业务了,在流量端上做好布局,
Baidu最害怕的是入口流量垂直化,所以baidu今年收购了很多细分品类的公司;
飞单:用户需要点评的数据,后续服务,支付体系,
找到一个能够非常廉价的流量的入口,问题及答案,找到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能够比百度更高效;
互联网教育三大促生土壤:
1,中国互联网用户基数很大;
2,资本的涌入催熟了行业;
3,玩家众多;
BAT等巨头下沉到互联网教育行业;
好未来、新东方等线下机构上升到云端做教育;
新的具备教育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开始崛起;
互联网教育的风险与难点:
1,商业模式:
互联网教育与电商不一样,电商可以砸钱催熟,教育互联网需要时间,付费周期非常长,续费意愿低,强营销手段不适宜大规模推广;
2,成本负担:
技术人员成本;
教研人员成本;
跨界人才成本;
一些线下教育机构还只是把线上作为营销渠道,而不是运营主体;
2,中国的游戏产业对中国互联网教育产业有深远影响,对人性的挖掘,对体验的把握都是需要行业学习的;
如何分析用户的数据?
NPS问卷
第三方工具:友盟,百度;
在线教育一旦结合了网络电视,网络游戏,模拟教室,穿戴设备,虚拟世界,蓝绿幕布,芯片植入等新玩意后,不但爆发,而且会形成大的爆炸,彻底改变你我的学习习惯
纵观每个时代的变革,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新技术的来临,让传统行业结合新技术,升级为新的行业。举个例子,我们当下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是由于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公司从搜索、大数据和社交三个方面,把当下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搭建完毕之后,原有的传统行业将结合「互联网+」的态势,借助这一轮人们的消费升级,涌现出新的形态和机遇。
很多人害怕创业,要是在几年前,我也不敢尝试,可是现在我不怕了,而且我会选择在线教育行业,原因有三。
1
以前创业必须有资本,可现在,创业的资本减少了,在某些领域,创业成本基本为零
在电视时代和报纸时代,当我们想推广产品的时候,我们必须得花大量的资本去投广告,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新技术的诞生,让移动互联网打通了空间和时间的壁垒,让人们比以往每个时代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这样一来,广告就没有以往的功用了。
此外,随着媒介传播的分散化,让人们第一次有了自主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太多了,比报纸和电视时代还多,是信息第一次大爆炸的电报时代的指数倍,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一些具备某方面阅历和知识服务的人就会在这个时代里脱颖而出,以自媒体人的形式,靠着售卖自己的知识服务,去帮助信任他的小伙伴破解迷茫和做知识过滤。
看,做知识过滤和知识服务的时代来了。
2
既然媒介即营销,那当下这个时代,一定是属于懂媒介传播、具备自己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懂如何营销自己的手艺人
在这个学霸和学渣都能公平赚到钱的时代,如果你有技能,或者这些技能的组合,那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开微信公众号,去找到你的受众,为他们提供服务,不错的,这就是IP,一种新的知识产权。
关于IP,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大叔对其的理解是,脱离传统而单一的赚钱渠道,从而从多角度实现收入的增加。比如一位健身教练不仅可以在健身房教授私课,还可以提供营养餐服务、培训新的健身人才,去写健身的书等等;比如你设计了一个不错的卡通人物,又正好有人喜欢,那么你完全可以用这个动漫人物去开创自己的新事业,无论是举办卡通人物沙龙、原创手稿分享会,还是其他……这些都可以实现你收入的多渠道增加。
所以,如果你具备一定的技能,你要怎么才能找到受众呢,有三点:
1、你得懂媒体,并以自媒体人的身份开始运营一个专属你的知识体系的微信公众号;
2、学习运营,找到你的粉丝,并学会和粉丝互动;
3、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商业模式,开始收费,最终变成IP,让自己的财富从多渠道增加;
3
在线教育行业是满足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补充品
很多小伙伴之所以迷茫的原因,大叔已经在此前提及过,即认知模式没有建立,既然没有建立,那读再多的书,看再多的文章是没有用的。因为时代的发展都是共性的,你得学会在总结的基础上去思考当下时代所孕育的机遇。
比如在当下的机遇,就是每个人以自媒体人的身份,独立去售卖自己的知识服务,虽然还未流行,但是一些乐于尝鲜并看到机遇的人就会开始去做,并开始布局。
当然,也不是提倡所有的人都去创业,毕竟成为IP需要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做累积才可以。对于在线教育行业,大体而言分为两个部分。
一方面是实用的通俗技能,比如大学生各类证书,毕业后的各项软件的学习等,这些是通用技能,可以免费或者花费不多的费用去掌握;
另一方面就是个性化服务,也就是大叔说的IP。这些IP将利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体系去服务那些信任他的人。要成为IP,可不是仅仅是考证这么简单的,要知道,有些服务就算考证也没用,而是必须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按照人性的进化来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正是由于每位小伙伴家庭出身、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这些成长因素不同,所以给大家提供的职业发展解惑服务是不同的,这还包括如果大家想以自媒体人的身份成为IP,那方法自然会因人而异,所以大俗给大家提供的服务是私人订制化服务,旨在首先帮助大家建立认知模式的基础上,为大家提供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服务。
如果你身怀技能,苦于没有方法推广自己,你也可以来报名大叔三个月的成长陪伴服务,除了职业发展、大叔将助你成为IP。
当然,由于现在去中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大家得尽量占据垂直行业的前三位才可以哦,大家都知道二八定理,可移动互联网时代说不定会是一九哦,为什么——科技技术的变革速度越来越快嘛。
最后,「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方式也许大家可以试试呢,这也许是在线教育的新玩法;此外还有,大家有没有思考下,「免费+付费」的商业模式在在线教育这个行业可能玩不转,这是为什么呢;最后,大家可以思考下,为什么未来的IP会和教育行业挂钩呢?
给大家点提示,创业分两条路,一个是空间,另一个是时间。既然空间(房地产行业)已经饱和,那么下一个就是时间。时间按照长和短会孕育出两个机会,即花钱帮别人省时间和花钱买时间这两个方式,所以IP一定会按照这两个维度去实现,那到底该怎么实现IP呢,大家可以好好思考。
IP时代已经到来,大家可得抓住机遇。
我觉得目前的重点应该放到解放老师才能成功
这个问题取决于家长,家长的判断又取决于媒体,媒体是属于利益集团的……而且在线教育,说白了是培养人才,拓宽知识传播途经的,没有面对面来的直接。而我国,教育行业还是半垄断状态,而且教育的目的也是选拔而不是培养,所以可以预见短期内不会太有作为,但现在开始布局是比较好的时机!
(ps. 经常看网易的公开课,会发现他们要么就是有钱不赚,要么就是广告卖的不理想,但我总觉得,以后公开课的广告资源会非常珍贵,是异常珍贵)
在线教育能不能带来下一个爆发,其关键是要忘掉传统教育的惯性思维:受教育者按照规定正襟危坐,教育官员和教师高高在上进行灌输或训斥。
这时我们来回顾一下国民教育的目的。
社会成员的社会性规范教育,以秩序稳定为目的;
社会成员的劳动可用性训练,以技能习得为目的;
社会成员的建设性效能提升,以舆情协同为目的;
基于这些核心目标,传统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育规范、学科教材、教师队伍,这些也实际上造就了当前社会主要的人才基础,创造了不容抹杀的历史功绩,同时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国民教育的主导地位。
只是,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加之互联网的催化,导致了在线教育的出现。仅从这些背景上来看,在线教育显然不是传统教育和新技术的简单相加,更在于个性化的需求趋势。
这表明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任务范围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其关键就在于教育思维。
准确地描述和实施在线教育,需要对传统教育进行解析,剥离传统教育的种种强制性“前置”条件,反复筛选,只保留教育中纯粹的“教”、“学”的行为环节和具体做法,进一步进行在线环境下的适应性用户行为优化、设计,并部署应用驱动和效果保障,侧重互联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疏导、转移和利用,形成全新的在线教育思维和规范。为国民教育培育出除学校教育之外又一新的民众教化阵地和相关工具,也推动学校教育的与时俱进。
这样,在线教育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充分考虑、尊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着力对于个性化需求的疏导、转移、利用,形成在线教育的新型驱动力,以此作为在线环境下用户学习的效益保障。
此外,当前属于在线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保障在线教育的现实效益需求,迎合投资心理,更多滴采用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以表达个性化需求为特色,走“学校教育式在线教育”的路子,逐步完成国民教育的新“在线教育阵地”的开辟,推动在线教育的爆发。
个人觉得以现有得了技术,在线教育可能不会产生颠覆性的爆点。不过我觉得如果虚拟现实技术成熟的话,线上教育大发展倒是可以期望的。
本人做实战型财务管理培训在线课程5年了,有些心得体会分享,鉴于文章太长,请大家移步到知乎的另一个话题,免得到处说的类似内容,充斥着重复的信息:
2015年4年市场调研公司Ambient Insight.全球教育科技投资总结。最大的亮点就是在2015年第一季度,6个中5个最大edtech融资交易都发生在中国公司–大多数是平台提供移动和自主解决方案瞄准消费市场。以下是一些概括:
中国占2015年Q1全球教育科技(edtech) 投资的40%:“在2015年第一季度,4.5亿美金edtech公司在中国运营,这是去世界各地的总投资的40%。”
亚洲Edtech投资增长:“在2015年的第一季度,又额外8340万美金edtech在亚洲经营,主要是公司在印度,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运营的公司拿到$ 3200万美元“。
尤其是在中国:“2012年当时只有6家在中国投资,2013年的投资,中国上升到47家在线教育企业获得了资金。到2014年底,36家公司中国公司拿到资金,虽然。 2014年看到了交易的数量较少,但投资总额比2013年超过一倍。“
一些中国公司获得了大量资金:“TutorGroup 2014年2月获得以阿里巴巴为首的1亿美元投资,两家中国公司(沪江网和一起作业网)在2015年第一季度都囊括1亿美元以上。”
在中国edtech投资主要是移动学习的公司和/或传统的在线学习公司正在往成长的移动学习迁移。英语学习应用,幼儿移动游戏app,和移动教育医疗供应商。
一些积极的在中国投资者:“ 2015年最活跃的中国在线教育投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戈壁资本,淡马锡,DCM,启明创投,涌金集团,北极光创投,顺为资本,Weitoulu ,真格,经纬中国,IDG。企业级最大的投资者是新东方,TAL教育,学而思,阿里巴巴,高通,百度,贝塔斯曼,和网易。“
发布于 2015-04-10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改名中 互联网重度用户
12 人赞同
这里面秋叶的答案最好,他的见解才真正戳中了在线教育的本质。
在线教育,乃至教育,最大的卖点根本不在于让学习者【怎么样更好的学习】,而在于【卖证书】。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为什么要一路从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或者求职的各种认证考试中过关斩将?在大学中大家都是主要靠自学,为什么大学这个机构还得以长期存在并且本科毕业院校是评价人的重要维度?
我们真正学习知识而不是应付考试的时间有多少?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就不难理解支持教育行业的核心需求是【认证】,需要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标准化并且为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特定技能集作背书。
而大学的最重要本质就在于那一纸文凭。其他只不过是随之发展起来的附属品。
观察现在的在线教育,比如英语教育,做什么的最火、最赚钱,而且利润远远高于其他类别?
毫无疑问是雅思托福考试培训。有些所谓VIP一对一在线课程的利润已经令人瞠目结舌。
有ETS这个权威机构作背书,这个产业才能蓬勃发展起来。
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有一篇文章叫做【如何在金融行业中出类拔萃】,真正言中了各行业格局形成的本质。其核心就是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各行业中的大大小小从业者无不在根据所有的资源进行着optimization,依据现有的规则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拥有控制constraint能力,能够制定规则的大玩家才会是终极的大赢家。
ETS是目前英语在线教育行业中的大赢家。他的托福及其衍生产品可以无休止的往上叫价,也照样会让市场上的大多数人买单。
如果某一家在线教育机构能够在某些领域中形成认证标准、获得市场(通常是用人单位)认可,创造出产业的闭环,也就能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彼时,在线教育就会成为一块真正的大蛋糕,而不是现在食之无味、缺乏盈利模式的公益项目。
我所说的重点是 目标用户群的培养。
出现爆发点的前提是有大量的需求需要被满足。
各大型机构风风火火拓展业务的同时,应该大把大把拓展你们的目标群体。不然大家现在都抱着那一堆应试需要的人群,迟早要进入大鱼吃小鱼的激烈竞争。
比如如果没有现在各种资格、证件考试的需要,哪有那么多人需要在线学习?
关于目标用户群的细分,我觉得 @阅世书生 谈得非常详细。
不仅关注在线教育的创业机会,也可以关注创业类的在线教育机会,
二者都是巨大机会。但可确定的是如果公立学校的老师能走进网络和学子们交谈,一定会对互联网的面貌造成不小的影响。
当然,要是校领导能走进网络就更好了。
很多时候,代沟是可以被填平的。
只要你愿意。
如果是基础教育比如中小学生的课业辅导,不会成为爆发点。因为中小学生本身就在学校接受课程,此外还有各个名校的老师的课外班(比如我们学校的老师经常在外面代课,宣传单上都写着附中老师某某某),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不是刚需。
我认为,在一些不能轻易找到老师和培训机构的学科,在线教育才能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好途径。但这部分人有多少呢?就算他们都参与进去,能造成在线教育的大爆发吗?我看未必。
首先,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D5对话应该是发生在2007年吧。
其次,乔布斯和比尔盖茨的D5对话中真的提到了电子商务和在线教育吗?请问这个出处在哪里?
一些网校啊,远程教育啊,都应该算是在线教育的范畴,这里由于本人见识太少,就不多说了,下面具体八一八我接触过的几个在线教育平台吧。
目前来看,英语类的线上口语一对一的培训两家领跑者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应该是顺利拿到了大笔融资,实现了盈利,摩拳擦掌,进一步准备筹划上市事宜,鄙人两家大的平台都体验过,也经受过销售的疯狂洗脑,没错,我说的就是“51talk”,另外也了解了VIPABC,这个平台貌似比较高端,销售直接略过没有太强意愿的穷屌,51的学费便宜,最低的只要两三千,而VIP的学费一万五起,VIP的教师都是有这个证,那个证的,比较专业化,欧美老师不少,而51基本都是菲律宾的,多数可能是在校大学生,可能还有厨子,建筑工人等;两个平台对比之下,利弊兼而有之,但整体来看模式是能行的通的,当然有可能是英语口语行业的特殊性所致,这个暂且按下不表。(另一家后起之秀ABC360,请待下回分解)
重点来说一说我见识过的K12领域的线上一对一培训,前面有答主提到了掌门和优思,当然这目前只是如火如荼的线上一对一的冰山一角。整体来看,K12线上一对一的公司都在主打两样东西,一是TOP几的名校师资,二是线上安全便捷,省时省力。目前来看,优势是有的,但也有一些弊端导致受用人群没有我们想像的多,教育重口碑,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他们很难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学习,这才是各种培训机构解决的用户核心痛点之一,试想,如果大家都非常勤奋,热爱学习,恐怕即使天资愚钝,也有学明白的那一天,关键在于很多人聪明但却不够自制,好了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问题在于线上模式对于学习者的自觉性要求更高,也对授课者的经验和能力要求更高。
其次提一点,教育无非是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三角恋关系,当然为了简化,可以仅仅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两端,教育资源的核心在于优秀的师资,线上师资看不见摸不着,很难令人信服所谓名师,这一点上目前只有优思家教处理的非常好,选择名校勤工助学中心官方合作,用名校官方作为背书,获得家长信任,作为其线上目前唯一的合作伙伴,时音一对一从优思家教直接对接优质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管理,看起来模式更清晰,线下引流效果也更为明显,同时名校背书在融资以及家长端宣传时,优势不言而喻,所以整体上来看,目前正是后起之秀的优思网,名校合作,线下引流,多维度一体化K12领域的学习解决方案,显得更加合理,也更具潜力。
这里有人会提出疑问,优思目前是做大学生家教领域O2O的,和请他教类似为何会和线上扯上关系,这里请看优思家教曾经的域名, 优思网-让课堂无处不在,如今已经有四个版块,线上的趋势非常明显,线下引流作用已经体现出来。北京家教_北京家教网,这个网址其实是承接了原来的优思家教的功能。
欢迎讨论,方便的时候进一步修正更新。(饭点了,下次再更)
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而这种科学现在的发展赶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所以教育的效率是滞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比如:学习100分钟,能让一个学生学会某种知识,而这知识用10分钟就被替换了。或者学习10000分钟,让学生理解一个体系,而1000分钟,这个体系就换了。根本就追不上。除非能用1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会10分钟才被替换的知识。
当然,一切都有变数。除非满足两个条件。
一,社会认可网上教育的成果,网上教育的证书。这样功利性就可以产生利益循环,能够引发爆点。
二,把每个人的知识体系成功分离,然后根据每个人独特的知识体系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效率。当然,现在好像还没有看到。
在线教育一定会有一个爆发点,这个爆发点来自于在线教育获得成果的可证明性,和获得成果的公开可承认性。
当然在这个方面的创始人都很早,当然好像也都死的很惨,因为很多只做到了教育,而并没有人能够承认你接受了此类的教育,比如新东方其实很久之前就有在线的网络课堂了(貌似收费还不便宜),但是人气寥寥,因为只提供了课程而已,电脑前的人究竟有没有在学,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也是很多人不相信在线教育的原因,这也是在线教育存在课程监督问题的硬伤,毕竟不是课堂上坐着,学生离你几百公里,你能保证学生一定在听?
这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在线教育无法监督>学生的听课质量不敢保证>无人相信授课成果>听课人减少>在线课堂衰败
最后在线课堂貌似变成了一个只有自学者资源补充知识的地方,为教育而教育的人还有商业化教育的人都难以将这一块变成个很活跃的地方。
但是现在在线教育的这个爆发点其实已经初现端倪,相信混知乎的人肯定有不少人是知道MOOC的,这是个自主知识学习平台,而且越传越广,我目睹了这一年来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觉得,在线教育如果有爆发点,那会开始与MOOC
这是度娘上对mooc的解释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新国大是第一所与Coursera达成合作协议的新加坡大学,它2014年率先通过该公司平台推出量子物理学和古典音乐创作的课程。
说白了,现在的在线教育其实还是没有变化,是一个自学者愿意来补充知识的地方,mooc也一样,Coursera,edX,udacity这三家平台提供了大量的课程供各种人来学习,但是mooc真正解决的一点是在线教育成果的可证明性和公开课承认性,也就是如果你学完一门课,你会有资格拿到一个证书,而且这个证书也是已经在很多地方可被承认价值的。比如,在美国会有少数学校承认mooc的证书并且可以记录为已修课程并记录学分,也有少数公司会承认mooc学习成果。
当然证书能被承认当然也就说克服了在线教育的监督问题,其实对自愿学习的人来说,监督根本不是事,那都是商业教育者的必修课,但是mooc还是对其在线教育的成果会有考核,这个考核非常频繁,可能每节课都有test,每节课都要与同批次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也会有final test等,检测成果的方法非常多(很多时候你提交的作业也是由这门课的教授亲手来批阅),一般不听课的或者课程听不懂的(有很多课程都是外语授课且没有字幕),基本都可以从各种考核中筛选出来,既然保证了最终毕业者的知识获取量,其颁发的证书也就有了含金量,更何况,证书是需要花!钱!买!的!证书的价格,我感觉跟课程在此学校的学分有关系。当然,为何在美国mooc证书也被承认的不多,这是有原因的,因为监督一旦有一点点的问题,会带来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更何况刚刚开始尝试的就会有更多的漏洞,就像电子支付现在在很多老一辈人眼里都还是个很不安全的东西,mooc的对学习成果的监督性还是没有取得社会绝大部分人的信任,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可监督性,可能也是将来的在线教育所主要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线教育的爆发点,在mooc已经初现端倪,但是,这是针对自由学习者的,针对商业教育者的话,究竟有没有那在线教育的那片天呢?值得期待!
一个网络教育项目是怎么死掉的
看到很多人还努力在网络教育这个领域,希望成为教育界的盐和光,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段故事写出来。奋斗和梦想是因,只结出了失败这颗果。若失败的剖析对后来人有启发,让某个少年少走些弯路,也算是苦难里长出的美好。
我们的项目开始在两千年初。主要有四个重要部门。
技术平台是自己研发的,负责的小伙儿是个犹太人。老板之一。MIT出来滴,非常牛。刷洗了我对聪明这两个字的看法。首次知道人和人的智商差距是人和狗的智商差距那么大。说实话,我这个文科女青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们当时到底干了什么。总之就是技术团队非常鄙视Skype,据说我们平台的功能和稳定性都比Skype强。项目流产后他们把平台技术打包卖了。据说卖了个好价钱。应该从侧面说明技术方面确实不差吧。
另一个老板负责资金这块儿。项目维持了几年,钱往外出,跟流水一样,但一直没在市场上挣到钱。国内外的天使们似乎完全不介意。前仆后继的投钱。后来才知道老板背景非常厚。家里是投行元老,老板本人跟某国某王子是同学。每到项目活不下去,就会有机构抛橄榄枝。公司合作单位一栏还有王子家的外交部。
虽然不能跟现在动不动就要抛十个亿出来的机构比,但在那个时候,我们的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已经足够用了。最重要的是参与人员都年轻,都热血,都期待着做这个世界的光和盐。干起活儿来跟一群疯子一样。我那个时候刚出社会,以为所有项目都这样。大家都一起拼命,一起喝酒,一起跑马拉松,把集体的成就看作自己的成就,认为我们是改变世界的人。特别为团队骄傲。
我们有资金,有技术,有决心,有热情。可是怎么就失败了呢?还死得那么惨?这个问题,到现在我还琢磨。看到别家线上服务好,就会问我们当年这样做会不会就活下来了。市场部的问题我真不懂,就不说了。谈谈另外一个部门,课程部。
教育这个东西,结果好坏很好判断。没办法作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效率的学到了知识,是否提高了成绩,是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要做到一条,你的项目就能活下来。为了做到中间某一条,必须教育者领导投资者。必须要内行来做。要有一个A+级的老师,他是该学科,该教学方向的单兵兵王。兵王有知识,有方法论,有三万小时以上时间经验。兵王懂学生,懂学制,懂动机激励。兵王卖相好,能浮夸,能卖萌,也能收回来。最重要的是这个老师要爱教育,某罗那样的不行。这个老师就是“1”,平台和资金就是给他插上翅膀,复制了无数个零。把原来只能给40个人看的东西,展示给4万人,40万人。如果这个兵王懂培训,那就完美了。直接升级为特种大队队长,批量生产兵王。
网络教育马云做不了,YY也做不了。YY的老板说:“我们外行,这是优势。我们请内行来做,不干涉。这是我们其他原始项目成功的原因。”关键是,您老人家连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内行都不知道。谁是教育行业内A+级的人才?当年我们就是请了一个大家都认为很牛的人编课,培训教师,制定学制,课程包。结果这个人不够好,导致课不够好,学生体验不够好。后面就全瞎了。至于这个人不够优秀,我也是自己上够一万节课后才悟出来。外行能看出哪儿好,内行能说出哪儿不好,怎么修正。这些都不是钱和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热钱和外行能做网络教育方向的金融投资。教育,真不行。投十个亿做教育本身就是打脸话。投资的关键是回报。教育是急不了的。上市后的新东方一度变了味儿,就是热钱惹的祸。太多钱对教育来说不是好事儿。目前的网络课程,网易是业界良心。希望它能常常久久活下去。
我从一个教育资源特别贫乏的地区来。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有很深体验。并深信网络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甚至是唯一途径。愿某天,有教育巨擘不再把挣钱放在第一位,不把消费者体验放在第一位,不把技术放在第一位,认认真真做做教育。到时必有无数个人愿为这个理想,车前马后,尽心尽力。
“Big breakthrough happens when what’s desperately necessary meets what’s suddenly possible”
愿这天快快来
关键还是能否作出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平庸的在线教育就算赶上大潮,也会被马太效应淘汰。
根据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学习及提升个人的解决问题、创造力等自我实现能力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的需求随着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不断往高层次需求迁移。未来社会人类满足需求及自我解放能力越来越强,低层次需求轻易就得到满足后,追求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必将成为一个热门需求,这势必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支撑
IT及互联网发展速度早已令我们惊叹不已,不久将来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远程教育稳定实现高质量知识信息传输及教学者与学习者互动完全没问题。甚至借助互联网技术,学习的便利性及教育效果要好于线下教育,比如知识要点记录便利性,根本不需要笔记或ppt也不会担心疏漏,再比如知识扩展延伸便利性,你就在互联网世界里,知识信息库触手可及,遇到什么概念阻碍理解的随时可以联网了解。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还会轻易打破语言阻碍,实现跨语言知识传递和沟通,未来语音云技术发展,让语音跨语言翻译时间间隔可以忽略不计。全球人口无障碍交流和沟通,想象一下这个是怎么美好一副画境
在高度发达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远程教育不但在开展便利性、质量、体验都会由于线下教育。关键是知识高点不在像传统教育那样由于地域、条件、语言阻隔像金字塔顶那样遥不可及,网状的互联网让世界最有价值知识一瞬间传达到全世界,同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最大范围的反馈和补充。未来远程教育势必让人类收益无穷
”谁能告诉我,我为什么要学习?“——K12阶段
不能改变当下教育本身的问题,在线也没有希望。在线教育的真正问题并不是碎片化时间,地域限制,资源不合理什么的,问题仍在教育本身。
教育不存在所谓的爆发,要么你能提供刚需,要么你能让用户愉悦,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成功,但这根本不依赖于这个时代。
今天这个时代,只是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升算一个推手,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同样的机会,至于是不是教育,取决的并不是这个。
在线教育,甚至是学校教育真正的问题,是根本无法回答学生学习的意义,这个意义才是真正的需求。
@秋叶老师认为这个意义在于某权威机构的认证,也是大多数人的学习意义,在这一点上,谁的产品能帮用户获得认同(如高考),谁一定会成功。好比线下的大多数机构。这是家长的思想。
部分人认为是为提高自己,不过这种人一般也只是说说而已,自主提高自己对惰性的挑战太大,没有逼迫或极为强大的毅力,在现有情况下只是一句空话罢了。这是成年人的思想。
那么对于孩子们,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相信每个人当初都有过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除了考试,基本没用“的知识,事实上我们当初并不清楚学习的意义所在,而只是由于学校的“强制”而坚持下去。
人天生是会避免没有回报的事情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强制力,又不知道做这件事的意义,更不会从中获得愉悦或快乐,那么一定不会有人去做。K12阶段的在线教育正是这样的现状,学校没有告诉学生的,网络依然没有,那么需要的依然是强制力,而这样的在线教育一定没有前途。但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互联网的职责。
教育的问题,它放到网络上一样有问题,要成为爆发点,依靠的不仅仅是网络。把学校搬到网上,学生在学校学不到的,在网上一样学不到,这不是几个名师,几份真题能解决的,更不是把这些资源分享出去,就能引爆的。
当K12的目光仍在家长眼里,无论线上线下,都不会有爆发机会,痛苦而找不到意义的事情在现实发生就好了。
To be continue……
一些在线教育公司已经爆发了(嗯,真的发了),而整个行业还在混沌中前行。
你看到京东和淘宝打架,腾讯和360打架。你看到哪个在线教育公司站出来挑事吗?你看到的是其乐融融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学师培训,建立协会平台,开办黄埔军校,开放分享行业资源。
你不觉得,这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吗?
爆发是肯定的,而且不远了。
在线教育首先必须要有好的老师讲课,另外老师要与学生产生互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而教学质量是在线教育的产品,如果产品不好任何其他方面的改进都是骗人的。
教育这个东西不单单是传授知识。单从书本和互联网上的信息,其实本身已经是包含了各个专业任何的知识了,但是为何依然起不到教育人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去考虑,或许一名老师他的讲课水平不是最好的,但是他是否可以培养出好学生?
这两方面去考虑会发现,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通过互动通过说教来敦促学生去学习。
由此我认为,在线教育永远无法替代传统教育。而且在线教育不会产生所谓像电子商务一样的高爆发,只能成为人们接触知识的一种渠道,一种相比书本看问题更加生动一点的渠道。在线教育的网站,未来想依赖卖教学质量赚钱几乎不可能,只能增加流量通过流量再去变现。
在线教育会是继电子商务之后又一个爆发点吗?言下之意,电子商务是一个爆发点。
但是:
在国内,电子商务从来没有成为爆发点。
只有电子商务的一部分、一个子集——在线零售/网上购物 成为了确确实实的爆发点。
成人教育:
–分专业性和非专业性。对我而言,IT类自学属于专业性;语言类的自学属于非专业性。IT类自学我并不期待在线教育,我一般是买书,带着疑问去慢慢琢磨,琢磨不出来就在专业论坛发帖问,有问不出来的问题,但不知道在线教育能否覆盖到IT专业的方方面面,又如何针对单个问题进行计费?
–语言类自学我倒是已经尝试过在线教育,但语言类目前我觉得XX网校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某阶段的学习,网络上的老师也有编辑好的课程,网络上的同学之间也会成立小组互动,而且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以后的人,有一定自觉性,总的来说效果还不错。但是,这个也有十年的路程了,没看到有爆发。
侧面来看
–一般的教育需要长期投入,如理论、应用技术等。面对知识能力跨度如此之广的网络客户,在线教育是一个菠萝一个坑还是蝌蚪青蛙懒蛤蟆一锅煮,又如何控制成本?碰到钻牛角尖的学生,是在线讨论还是直接禁言,什么你还有戒尺?怕是鞭长莫及。
–而电子商务,与网络这种瞬息万变的载体相辅相成。你卖我买,你产品不行我退货换一家继续买。但是教育,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突然想起很早以前对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基于研究做的商业计划书,以及之间的过程和后续的一些事情。非常的心酸…….上面的这些回答对在线教育进行了各种分类和分析…….应该说很多人都能看到机会,可未必能以最契合市场需要的方式抓住这些机会。所以,在这个市场还没有出现百度之于搜索、阿里之于电商、腾讯之于文字和语音沟通的相当地位的企业或机构。
我的朋友,以及她的很多朋友,都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尤其是应试教育方面,有很多的体会,所以纷纷辞职以从事私人教育或家教,收益相当惊人。我从04年开始和他们沟通,并跟踪他们作为教育的资源方,和市场的需求方是如何“接上头”的,从中认为在线教育这一块有巨大的商机。但是,这个商机不是指常见的简单的电子化教室、在线课堂和远程教育等等,而且,这个商机也不能仅简单的定义为仅为教育服务。我认为的商机是,在某种互联网平台上面的视讯、数据和信息即时交互服务平台。单纯的仅仅为在线教育恐怕太局限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当时的互联网络带宽资源以及成本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信息即时交互,搁置了起来。进入08年,虽然互联网带宽成本还比较高,但资源开始变得越来越够用,于是分析了大量的数据,包括教育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等几年的报告,写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即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在线教育只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模块。在里面,就像淘宝为商家和消费者进行了牵线搭桥一样,这个平台也为教育的资源方和需求方搭建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我认为只有这样一个平台,在线教育才有可能变得红火起来。单纯教育机构来搭建自己的平台恐怕平台的容量和内容很小很少,很难形成搜索找百度电商找阿里QQ找腾讯这种气候,在市场的竞争中很容易倒下。因为什么,因为内容!!我相信这才是核心!有了有价值的内容,那么才会有有价值的客户,才会有进一步挖掘商业机会和模式的可能。
只是,后续变得很悲催……直到现在,虽然没有再关注这块,但感觉市场上还没有这样一家机构或企业。也许,还有机会??????????又瞎说了,呵呵。。。。
也许,那个绵延2000多年的“因材施教”的理想真的即将来临了。
教育,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的成绩,还需因思维施教、因心态、身体、性格施教。由于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老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但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不同老师经验智慧的差异、学生对自身情况认识的局限、老师对学生了解程度的不同等等的影响,往往一个学生会在不同老师那里获得完全不同的指导,以致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材施教的前提:一)掌握足够学生的基本信息、状态变化、能力水平等数据。二)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或富有阅历和智慧的导师,能为你解疑答惑,指引方向;三)能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要实现上述三点,则需要强大的数据统计为基础、系统完善的理论为指导及可携带的智能设备。过去,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知识和经验的传承只能靠老师阅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的勤奋、悟性和运气。而如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及可移动智能电子设备的流行,让“因材施教”将成为可能。
但没有强大理论支撑的产品注定将是时代的海洋中的小小浪花,掀不起巨浪。
如今市面上的所有互联网教育产品,仅仅是一个搬运工的作用,将传统课堂搬至网络。这的确可以更方便的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状态能力不同,听课后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学生们没用它们多久,还是只能回到老路,回到学校课堂,差学生依旧不知道如何学习,不知道如何思考,不知道如何应对考试,于是挫折感慢慢增多,最后只能自己放弃或被体制淘汰。比如,知识如何运用?先学数学还是先学物理?考试成绩一直停滞不前怎么办?学习时头脑发木怎么办?每天学习多长时间,使用什么方法?等等。诸如此类学习最本质的问题在没有得到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和解决之前,任何大数据、云计算等任何技术都是没有根基、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学习的问题。
于是,迷茫的学生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学习,越走越偏。着急的老师于偏差的道路中默默耕耘,渐行渐远。为了探究影响学习的相关因素,发掘学习内在的规律。十几年来,辛雷教育创始人辛雷通过QQ、电话、网络、面授等方式积累了数万名学生的辅导经验,从中总结了影响学习的数万个学习因素,这里每一个学习因素都来源于学生,也运用于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经历,各自不同的优点和弱点,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为此,辛雷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学习方案,结合数万学习因素,“百万学习方案”从此应运而生,这是辛雷教育团队十几年来辅导学生而积累的成果,更是创始人辛雷三十多年的学习经验、博览群书、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后用血和泪凝聚而成的。
随着笼罩在考试上方的乌云被拨开,学习的本质日渐清晰。
如果说网络和在线教育推动了传统教育,那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实现人类教育的因材施教。
过去,因材施教的理念受空间,教学资源的限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个学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得其所需的学习资源,但在网络和计算机时代,大数据时代,这便成为了可能。计算机强大的储存能力和互联网,能将教学资源储存和归类,使学生能随时随地以最短的时间成本的获取学习资源。但这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突破,无法做到与学生真正的融合。
辛雷教育利用其理论基础与计算机技术开创性的将数万学习因素精准量化,例如将心态耐力、狠劲、平静、大脑清晰度等学习因素用数值呈现出来,并总结了学习因素之间的强弱关系,利用计算机算法将优秀老师的经验智慧固化。
学生使用辛雷智能教育软件,通过智能检测的方式,纪录并检测学生心态、身体、学习、思维等各方面的具体数据,每名学生的思维路径、心态变化、学习起伏、身体状况等学习因素都能通过大数据反映出来,从而发掘出学生在考试成绩上无法体现的漏洞,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分析,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根据其学习状况制定的独一无二的学习方案。实现计算机与学生无缝融合,实现真正的教育智能化。而这在传统教育里是无法做到的,也是传统教育无法替代的。辛雷教育实现了计算机与教育的无缝衔接,确立了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智能教育的推广,将使许多在现今教育体制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淘汰的差生 也能受到最先进的教育。使任何人,任何年龄段、任何受教育程度的人都能获得收益终身的教育。
教育领域,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检测,不可替代!
“辛雷智能教育”的产品里,学生的心态变化、身体状态、思维水平等指标通过检测问题来获取,而这些数据是在学生已经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由于感觉上的偏差以及学生的主观性,最终得到的数据可能并不是绝对精确的。
那么,检测这种方式是否不可替代?答案是肯定的。
检测的过程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回顾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更加认识自己,纠正思维、提高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成绩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人们可能会认为,有价值的数据应该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的,但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精密程度远远高于目前电子设备所能检测的范围,因此很多信息是无法通过电子传感器检测的,但这部分数据对人类来说是完全空缺的,对学习者来说却是真正有价值的。
在教育领域里,从大数据的角度,对于已经能精确采集的数据,如时间、成绩、正确率等,大数据的使用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对于那些模糊数据的积累,大数据才变得有意义。
辛雷教育基于大数据,通过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各项学习因素的指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策略。同时随着数据的积累,方案将越来越精准。
对人类思维和学习因素等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将离散的数据线性化,揭露那些无法通过数学模型或公式描述的客观规律,这或许就是大数据对教育甚至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意义。
人类将进入智能检测时代,积累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从而让研究人性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前言】
在线教育的创业如火如荼,已修成正果的老牌玩家对新进对手不屑一顾,新玩家没找到革老玩家命的路。
【你懂用户吗】
在讨论在线教育的前景之前,最先需要明确的前提是:用户是谁?
虽然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需求,但主动型和被动型的学习受众则造成了在线教育成与败。比如,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线下教育依然为主,尚未出现一家在线教育机构对线下补习班造成冲击。(可能有人会提到被徐小平投资的一起作业网,这是另一种模式,后面会提到。)
中小学教育,包括学校的正常上课和课后补习班,是典型的被动型教育。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处于一种被约束的状态,老师其实承担了两个角色:教书和看孩子。因此这是线上教育解决不了的。
另一类的主动型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和英语培训为主。职业教育如会计从业、医师从业、建筑从业,学生不参加考试则无法拿到从业资格,因此参加考试培训是主动的学习需求,这也正是正保的在线教育脱颖而出的前提;英语培训如四六级、雅思、托福,不参加考试就出不了国过不了四六级拿不到毕业证,因此这种学习需求也是主动的。
因此,从用户特征上来筛选,就可以忽略掉一部分连用户特点还没搞明白的创业企业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解释一起作业网的火爆呢?其实一起作业网解决的不是学生的需求,而是老师和家长的需求。这些人恰恰是主动型的学习内容输送者。我们先说一起作业网在做什么。
痛点:他们发现了这两个群体的痛点。
首先教师有两个痛点:一个是批改作业,另一个是作业答疑。一份作业一个班的同学在做,但老师则需要一本本的批改。同样的作业问题,一个班的同学在问,老师得一个个答。这两个工作对老师来说就是在做无用功,也消耗了老师大量的时间。
其次家长有两个痛点:一个是看着孩子做作业,另一个是找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这都是频繁出现且耗时的工作。
刚需:解放老师和家长
首先一起作业网根据教材知识点,制作了庞大的教学题库。老师在一起作业网建立自己的班级,把学生和学生家长拉进来。留作业的时候,只需要根据知识点,从题库中选择题目,并生成试卷。学生在网上答题并交作业,系统会自动判卷,并给出错题讲解。老师只需要把时间集中在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和非标准化题目上。家长也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做题所花的时间和正确率,并通过线上随时与老师互动。
这个过程里,存在一个特别完美的逻辑,平衡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因此,做在线教育之前,必须想清楚,谁是你的用户,你的用户能不能踏踏实实坐在电脑前面完成教育过程。明确了用户,接下来才能去选择从用户的哪些需求入手:在职教育还是英语培训。
【你也许知道的共性】
其实无论是哪类需求,都存在一些共性。
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特别是名师,是课程质量的保证,是通过率的保证。因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学校,都会以名师作为宣传点。
资料很重要:课程内容、讲义、图书、习题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互动很必要:答疑解惑是学习过程中最高频率的交互。在这方面,在线教育则更有优势。
从上面几点共性可以看出,这是一套完整的教育过程:看书、看课、练习、答疑。当用户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后,线上教育在技术的帮助下,则会更有优势,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些创业者认为这些共性很简单,看上去就是学习内容的集合和二次加工。这就大错特错了。任何一家教育机构的内容积累都是非常庞大的,且在不断交替更新。任何的创业者想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复制成熟教育机构十几年的持续性积累,无异于天方夜谭。就算把这些数据偷来,可能也搞不懂其中的逻辑。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在线教育的创业者会先从题目入手。另外,教师资源、政府资源也不是新人可以玩转的。特别是教师对平台的粘性,取决于这个平台为其带来的收益,因此缺少了名师这个环节,也就直接影响了招生。
【破题】
没资源、没流量、没渠道,有的就是一腔热血和技术能力,按照上面所说,基本上就可以洗洗睡了。
但真不一定。只不过破题是需要有前提的。
破题从一个“利”字开始。学校的“利”,老师的“利”,学生的“利”
目前的利益分配方式,学校获得了教学收入的绝大部分,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学校要承担场地、课程录制、在线客服和答疑、招生等一系列的营销和运营成本。这是学校的“利”。
而当老师作为一个知名个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与任何一个教育平台的关系都不是紧密的,教师的流动性会变得异常活跃。最近新东方的几个老师的集体跳槽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老师的潜台词一定是:我凭什么为你打工?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越来越少,选择渠道越来越多,每个出色的手艺人,都很容易地找到对自己更好的发展平台并最大程度获得自己的劳动所得。这是老师的“利”。
学生的“利”,不做讨论,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这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上面这三个“利”是从钱的角度来说,但单位时间利益,也是一个值得品味的考量点。后面再说。
试想:如果教育平台把更多的利润让渡给老师,甚至全部给老师。将会怎样?
首先,这种方式一定会增强教师与学校的合作稳定性,甚至可以要求独家合作。当老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大,自主性越来越强时,对收入的渴望,对单位时间收益的渴望一定越来越强。因此以“利”为中心的考量是客观的。
那么学校怎么办?难道不赚钱吗?赚,学校通过增值服务赚钱。就像前面所讲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上课–看书–做题–答疑。学校通过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辅助和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率。比如:
在线题库:老师可以方便地留作业,系统帮老师判作业。
在线客服答疑:学校的客服系统可以帮助老师完成答疑。
学员学习状态评估:为老师做数据参考,帮他调整教学内容。
这些服务,直接影响到老师教学的通过率和单位时间利益。8小时赚1000元和2小时赚1000元的感觉是不一样。那么,老师作为服务的受益者,难道不会为其买单吗?而这只是学校一种收入方式。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汇聚,则会形成更有价值的流量资源。平台的位置资源将变得稀缺,教师的评价和个人品牌将变得异常重要,平台的公平性价值将凸显。这背后则带来更多的增值业务商业模式。如:
教育平台的教师自我推广资源
标准化的课程录制费用
第三方服务的推荐收入
。。。
除了为教育平台带来更多应收价值之外,这还将引导教师完成良性的教学竞争,并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也将从这种良性的教师竞争中获益。这时候,教育平台比拼的则是为教师和学员提供服务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资源的管理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模式跟原来的模式没什么区别,因为网校之所以收取了学费的大部分,是因为它要承担很多成本,这些成本是不向老师收费的。没错。但这些成本实际上是被老师们间接分摊的,另外,让老师主动给学校交钱,从老师心理上会更舒服吧。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试图解决老师间的良性竞争和与教育平台的忠诚度问题。
看似是一个Happy Ending。不过,却依然有个大大的前提:招生。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看好YY在线教育的原因,YY在获取流量(招生)的成本上更有优势。有人会说,YY的用户是教育用户吗?我觉得不需要担心,这么大的用户群,找出几个爱学习的,不难。只不过,YY教育需要花些精力完成资源的积累和梳理。
想象一下,当YY把自己的辅助教学能力建设完毕,并向老师挥舞着“学费都给老师”的大旗,它还会发愁老师和学员不会蜂拥而至吗?
一个学生以及消费者的角度来参与一下讨论,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还在做一些免费的课程,但往往这些免费课程无论在包装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没有达到我个人的要求,所以一般我也不会去点开。如果有一门正好满足:我正感兴趣,好评较多,是我信任的讲师讲的课,含金量高,这些我个人心中的标准的课,我会愿意高价购买。我曾经看过一些淘宝电商方面的免费课程,大多是教你怎么提高流量,点击率以及商品详情页的有话的,这些课虽然是免费,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是软广,为了推销卖家服务,而真正有用的,20分钟的课程中有一两分钟就不错了。
这样的免费课程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看它就是在浪费人生。所以多数在线教育平台的免费课程就给我这样子的人感觉一种不信任,因此没有在网上购买过任何虚拟产品的我会愿意付费去观看真正有用的课程,花钱买个踏实就是这种情况。
在线教育的爆发点应该是让那些并不是讲师但又很有才华的人成为讲师的那一天,让那些在工作中遇到阻力,遇到困难,有很强的求知欲的人群找到解决方式的那一天,至于说义务教育阶段,大学教育阶段,我认为在线不可能成大器。
设计群网正在让前面两句话的人浮出水面,这才是在线教育。
爆发点是不是不知道,但是有前途是一定的
现在知识共享只限于各种百科,真正在工作中的经验知识 其实新手-》入门只隔着一个一层窗户纸,很多人想学没地方学,而书又太理论,不利于实际操作
更何况有大量的人有知识没渠道共享,这个需求已经很强烈了教育方面,互动实在太差,你能想象设计个软件让老师手把手教画几何图形吗。就算老师会,学生会么,你是不是得先教学生怎么用软件?2,即使10人的小班,你怎么能知道学生在认真听课?摄像头的话,能保证摄像头有多少个人会装?摄像头故障呢?最最重要的,你能确定孩子在电脑那边是看着你还是看着小窗口的游戏或者动漫?别说这些没关系,成绩出来了口碑也就出来了,孩子听课的时候玩游戏被家长发现了家长不会说孩子,会先质疑你这个模式。
总结下,教育方面,网络的门槛太高,你如果不能做到互动,那你和网上做视频的有什么区别,视频这东西复制率高的吓人,你辛辛苦苦做出来一段视频,没几天就能在淘宝上看见人5块钱卖种子了。不靠谱,千万别掺和,会死的很惨
硕士学过ONLINE EDUCATION的来说一句。
在线教育至少目前看没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很多东西其实已经被说到了,就是——质量不行,反人类的社交心理。所以得出下一步要提高质量,可是问题在于,一个质量高的在线教育产品丝毫不比传统教育便宜啊!
我在HKU时听过几个大佬的说法,思科全球营销总裁说在线教育被高估。
微软亚太区总裁说在线教育只适合于一小部分人。
MIT教育科技教授说以人类现在的技术,达不到能匹配传统教育优点的线上教育模式。
教育的功利性很强的,就拿新东方来说,我为什么去上新东方的课?不是因为新东方三个字让我感觉自我良好,实际上很多人都对这种教育机构嗤之以鼻,而是上了新东方的课可以让我更好的准备拿托福雅思的证书。
线教育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为37.5亿元,远远低于业内人士的预期,而伴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在线职业教育市被这组数据泼了一盆冷水。
2014年以来,在线职业教育曾获得资本市场的广泛追捧,仅仅是融资额超过1亿元的案例就数不胜数,其中慧科教育获复兴昆仲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邢帅网络学院获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联合3000万美元B轮融资,极客学院获SIG和蓝驰创投2200万美元B轮融资,猿辅导获腾讯4000万美元投资等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线职业教育之所以大热,是因为契合了当前大热的在线教育创业浪潮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上半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透露,未来有超过600所本科教育将转型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本月初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
之所以市场规模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一方面是因为在线的渗透率还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刚刚起步,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个人认为,在线职业教育将保持着年均50%的增长率,预计到五年后规模将达到约190亿元
会的,像学狮辅导现在就在崛起
哈哈 普通小会计
简单预测,以前看不到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我觉得会。在自己体验中,线上的主动性更加强,老师水平都是顶尖的。不过这个可能只适合愿意接受教育的大学生以上人群,对中小学生来说很难实现。
不同领域,在线教育的前景是不一样。在线教育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产品。
在K12领域,题库,试卷信息可能会成功。但直播课堂,网络课程的前景我不看好。K12领域,我更认为市场应该是面向老师而非学生。老师的层次不齐,备课任务和批改作业,这是巨大的市场。学生市场也可以有这些。但总体上,K12是以学校课堂为中心而开展的。K12产品成功的标准是提升成绩。我认为以下几个难题是暂时无法解决的:
1,学生端的问题:题库上看,学生是否使用题库等软件进行作弊?题库是否能真正让学生做题?
直播课堂,网络课程,同学校课程的冲突如何解决?学生的成绩检测工作如何进行?学生在网络课堂的效率如何把握?
固有缺陷,现在条件下的学生段,还是以抢占学生课余时间为主的。打开市场能力十分有限。效果也无法量化。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确定性,购买持续性堪忧。
2.教师端的问题:题库上看,基本已经形成稳定市场。在局部舒适性上下功夫即可,市场接近饱和。
直播课堂,网络课程,对教师的备课是一个冲击,是否让教师备课流于形式,全部抄袭?教师课堂同直播课堂的同性质冲突如何化解?K12教师吸引力更不如前,对学生的关怀和个性发展的影响如何估量?
固有缺陷:现在条件下的教师端,主要以服务教师为主,题库市场近饱和后,多采用微课程形式,减少教师备课负担。而不能真正全然代替教师备课。要做到教师备课积极性同教育产品市场扩大有一定冲突。
3.产品持续发展的问题1.有好的方法就会有老师抄袭,教育成果的抄袭是很难界定的,抄袭泛滥后产品成本保证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
2.产品的透明性问题:有的网站不透明网络课程会刷人,不显示差评。透明的网站又会涉及到恶意差评,或者学生老师不理解时也会给出的差评。
3.团购,盗版现象。这个就不赘述了。
对其他领域我并不十分了解,希望其他大神做一些解读。欢迎各位和我讨论,谢谢。
毋庸置疑,真实案例,一个两岁的孩子,可以通过网络电视自学。估计不久的未来,理论教学就不需要存在了,当然除了实操课程。
星星之火 如果阳光洒在指尖。
基本不会。
互联网颠覆不了世界。
在科技未能达到三维立体输送水平之时,人与人通过网络的社交不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语音与视频这条线上么。
在线互动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人是复杂的动物,与人相关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归到真实的接触上边
不幸的是绝大部分想用传统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和颠覆教育行业的尝试到目前为止都被证明是效果有限或者说是徒劳的。
真正在线教育是想用互联网来“改善”学习而不是“改变”学习。在线教育产品开发的最大难点是我们试图用机器来与人性做斗争,很遗憾的说传统的互联网技术还不足以接受这样的挑战!
1.教育本身的需求,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定制化,也就是说,需要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2.资源本身分配不均匀,而互联网的核心能力就是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3.教育本身具有社交属性、媒体属性,同时未来还将具有金融属性。
当然,无论有没有前景,我都希望自己未来能投身于在线教育行业,做一些能帮助更多人的事情。
这个答案用来记录我此刻的心情,希望自己勿忘初心。
,教育和医疗应该是互联网渗透最慢的领域了,对教育里的K12而言,还涉及体制问题。因此爆发的话应该是各个细分领域都做得不错,我个人认为短时间无法完成。
相比较盈利模式而言,K12里的网校更为清晰。但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缺乏自制力,高年龄段的学生时间又紧张,是个问题。
对于成年人而言,学习意愿强烈,付费意愿强,因此天然有优势。
任何新兴的事物,都是要经历一段时间才会被大部分人接受,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两年与前些年的对比,用户的接受度变高了。
21世纪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络已经形成依赖,互联网的便捷性让社会群众更加高效地将时间、资源整合起来,达到高效率、高标准。不少创业公司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线下课堂相结合,为合作伙伴带来更广的知名度,进而实现合作共赢。譬如国学,博达学堂第一次将国学搬上了网络,让学习真正地突破时间、地域、年龄的限制,让学员足不出户也能乐学国学,让“互联网+”引爆传统文化!
我们参考几个案例,打车和外卖,应该是近几年最受瞩目的爆发案例吧,那我们参考一下他们是怎么爆发的。
打车是怎么爆发的?我们看看之前我们是怎么打车的就知道。在打车软件开始走向市场之前,大家基本上都是站在路边招手打车的,有一些出租车公司会有预约电话,我们可以提前预约。(但是本人从来没有用过)。
直到打车软件的出现,人们才改变了打车方式。那么问什么打车软件会在这个时候出现,是历史趋势还是偶然有个牛逼的人想出了这个点子?之前就没有人想出来过吗?
我的回答就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趋势成为可能。我们想一想打车软件出来的那几年,都有什么关联的技术发展。打车软件兴起的那几年,在互联网行业有两件大事。
第一:智能机的普及流行。还记得大概是11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大部分能上网的手机,一个月5M流量,30M流量就够了。当时有个人买了个智能机,大家好奇的问,一个月30M流量不够吧?现在你能想象得到这是4年前的事情吗?5M30M,都是嗖一下的事。智能机功能上的提升,直接导致了很多原先不敢想的事情,都逐步的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也是因为智能机的普及,很多的市场才有了消费者,才能够推进。
智能机的普及,间接的促进了另一项催使LBS技术的成熟。智能机开始普及后,手机地图逐渐流行起来,包括由手机地图带来的定位功能更加成熟。LBS技术,还曾经一度催火了“附近的人”,“陌陌”等基于这一技术的丰富的生活功能。
有了这一大趋势,我们可以估计,即使滴滴快的没有抢占市场,打车软件别的公司的兴起也是迟早的事情了。
第二:网络条件的改良,3G、4G的兴起。这点对于打车,尤其是外卖意义重大。网络条件的改良,直接影响了运营商对流量费用的价格,也对人们使用这些软件的顾虑打消了,难以想象你用着一个月3块钱5M的流量去用打车软件,打车可能还好,但是你要使用外卖软件,低质量的网络条件,恐怕外卖APP也就是当年一堆订餐电话的电子小本本,绝壁满足不了现在的浏览展示体验。所以,网络条件的改良,也对这些应用的爆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样,要说在线教育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爆发点,我们要看现在的技术是否已经足以支撑在线教育的爆发。
同打车和外卖还是有点不同,打车和外卖应用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家津津乐道。教育作为一项造福下一代的浩瀚工程,我们不能拿改变来津津乐道。教育即使要变,也应该是慢慢的变才好。
适用于在线教育的技术,无非是网络条件和在线教育环境。网络条件就目前而看,对于教育是足够了。教育环境呢?即使把教育搬到线上,我们也应该致力于还原传统教育的场景而不是颠覆。如何保持学生能够在冷冰冰的电脑前,除了享受在线教学带来的技术便利外,还要保证学习体验好。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给学生录播课程的很多,能够让老师直播给学生的也很多,但是这都是单向的知识讲授,能够满足师生互动的软件,确实很少,MOOC这样的授课平台,也是老师来讲,学生学习靠领悟。真是还原课堂的,除了布卡,还有谁。
所以,在线教育是否会成为下个爆发点,只能说,技术已经支持,但是教育是慢过程,会迎来春天,爆发,就是在哪个点的事了。
观察近几年在线教育发展情况,会发现一些明显的变化:2013年,在线教育“初生牛犊不怕虎”;2014年,在线教育“彩旗招展,抢尽风头”;2015年,在线教育低下头来谋“共荣”。总的来说,过去三年,在线教育似乎总在喊颠覆传统教育,却集体陷入了困窘与尴尬。
2014年,在线教育入局者越来越多,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截至目前,除了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等老牌教育公司,还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欢聚时代等一帮互联网玩家,甚至大唐电信、科大讯飞、拓维信息等非互联网企业也已入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线教育受资本追捧,仅2015年就融资近18亿美元
不过,资本的不断涌入并没有撑起在线教育的一片繁荣。有评论说,尤其是O2O创业,现今可以说是“尸横遍地”,白花花的资本却导致了行业的萧瑟与衰败。从去年开始,网上就在总结在线教育“死亡名单”,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惨烈的市场,
事实上,不论互联网技术有多强大,在线教育首先应是教育,而当一种教育仅注重技术升级、交易撮合,却忽略了教育规律和本质时,就很难成为人人乐用的学习服务平台。
另外,在线教育平台的内容都是一股脑地搬运线下资源,手段类似于直播、录播,眼花缭乱的题库,门槛不限的入驻教师以及离评价本质很远的“测评”等,只尝试着改变了应试教育的手段与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知道,应试教育下的师生依然需要鲜活的教学情境,需要分享知识及感受。把线下的教育内容搬到线上,从技术手段来说并不难,但线上能否完全承担教育的所有任务就值得怀疑了。
文新学堂创始人叶德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可以颠覆的产业多数是高频、低价、标准化的产业,比如购物、打车。教育恰恰是一个不同学生需要不同方案的个性化专业,是一个高端产业,是学生和家长一旦认定就不会轻易换学校的低频消费产业,互联网可以颠覆一些产业,但在一些产业里,想靠互联网颠覆,有时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可见,互联网创业有一个“坑”,我们不能迷信互联网,认为互联网可以颠覆所有行业的传统模式。在线教育想要逃离“死亡名单”,还要回归到教育本位上来。
有时候我们总在反思为什么血神越来越难教,尤其是学龄教育,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总结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确实效果良好。但是这仅仅对极少一部分学生有效果。要不然人人都是高材生,人人都是985、211了。如果说中国是应试教育,可以从我们自己学习的经历分析:我为什么能学习成绩好?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是被逼的,这其中也有竞争意思,父母的严格要求,自己内心强大的自学意识和奋斗意识。于是我们挑灯夜战,十年寒窗。纵观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我觉得在线教育确实能优化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但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只有三点:一是父母及老师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二是学生在没有外部激励和老师指导下很难坚持继续学习,如国内大学厌学潮,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很常见,并且99%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后什么都不会,却不愿学习。因此无论是在线教育网站,还是公司内部都应该建立良好的外部激励措施(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激励他们学习,做出成果,并给与奖励。事实上任何组织,公司,个人都需要激励和奖励,公司内部不是也有股权激励吗?国家对优秀的企业,组织都会给与实实在在的奖励(如发放各种补贴,降低公司的纳税比例,返还一部分税收等);三是教育起点在于培养兴趣,培养认知,只有让学生(包括职场学习)感兴趣,他们才能有动力去学习,这种兴趣的来源可以是为了加薪升职,也可以是为了竞争,也可以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奖励。所以,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知道在线教育或者线下教育(包括各种培训机构)都应该改变哪些运营方式了吧。如果你还不明白,你可以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为什么外部激励(无论是国家还是公司还是学校等)如此重要。如果还是不懂如何运营和管理,可以关注我的知乎账号,给我留言或者发送消息。
,教育和医疗应该是互联网渗透最慢的领域了,对教育里的K12而言,还涉及体制问题。因此爆发的话应该是各个细分领域都做得不错,我个人认为短时间无法完成。
相比较盈利模式而言,K12里的网校更为清晰。但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缺乏自制力,高年龄段的学生时间又紧张,是个问题。
对于成年人而言,学习意愿强烈,付费意愿强,因此天然有优势。
任何新兴的事物,都是要经历一段时间才会被大部分人接受,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两年与前些年的对比,用户的接受度变高了。
21世纪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络已经形成依赖,互联网的便捷性让社会群众更加高效地将时间、资源整合起来,达到高效率、高标准。不少创业公司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线下课堂相结合,为合作伙伴带来更广的知名度,进而实现合作共赢。譬如国学,博达学堂第一次将国学搬上了网络,让学习真正地突破时间、地域、年龄的限制,让学员足不出户也能乐学国学,让“互联网+”引爆传统文化!
我们参考几个案例,打车和外卖,应该是近几年最受瞩目的爆发案例吧,那我们参考一下他们是怎么爆发的。
打车是怎么爆发的?我们看看之前我们是怎么打车的就知道。在打车软件开始走向市场之前,大家基本上都是站在路边招手打车的,有一些出租车公司会有预约电话,我们可以提前预约。(但是本人从来没有用过)。
直到打车软件的出现,人们才改变了打车方式。那么问什么打车软件会在这个时候出现,是历史趋势还是偶然有个牛逼的人想出了这个点子?之前就没有人想出来过吗?
我的回答就是,技术的发展使得趋势成为可能。我们想一想打车软件出来的那几年,都有什么关联的技术发展。打车软件兴起的那几年,在互联网行业有两件大事。
第一:智能机的普及流行。还记得大概是11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大部分能上网的手机,一个月5M流量,30M流量就够了。当时有个人买了个智能机,大家好奇的问,一个月30M流量不够吧?现在你能想象得到这是4年前的事情吗?5M30M,都是嗖一下的事。智能机功能上的提升,直接导致了很多原先不敢想的事情,都逐步的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也是因为智能机的普及,很多的市场才有了消费者,才能够推进。
智能机的普及,间接的促进了另一项催使LBS技术的成熟。智能机开始普及后,手机地图逐渐流行起来,包括由手机地图带来的定位功能更加成熟。LBS技术,还曾经一度催火了“附近的人”,“陌陌”等基于这一技术的丰富的生活功能。
有了这一大趋势,我们可以估计,即使滴滴快的没有抢占市场,打车软件别的公司的兴起也是迟早的事情了。
第二:网络条件的改良,3G、4G的兴起。这点对于打车,尤其是外卖意义重大。网络条件的改良,直接影响了运营商对流量费用的价格,也对人们使用这些软件的顾虑打消了,难以想象你用着一个月3块钱5M的流量去用打车软件,打车可能还好,但是你要使用外卖软件,低质量的网络条件,恐怕外卖APP也就是当年一堆订餐电话的电子小本本,绝壁满足不了现在的浏览展示体验。所以,网络条件的改良,也对这些应用的爆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样,要说在线教育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爆发点,我们要看现在的技术是否已经足以支撑在线教育的爆发。
同打车和外卖还是有点不同,打车和外卖应用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家津津乐道。教育作为一项造福下一代的浩瀚工程,我们不能拿改变来津津乐道。教育即使要变,也应该是慢慢的变才好。
适用于在线教育的技术,无非是网络条件和在线教育环境。网络条件就目前而看,对于教育是足够了。教育环境呢?即使把教育搬到线上,我们也应该致力于还原传统教育的场景而不是颠覆。如何保持学生能够在冷冰冰的电脑前,除了享受在线教学带来的技术便利外,还要保证学习体验好。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给学生录播课程的很多,能够让老师直播给学生的也很多,但是这都是单向的知识讲授,能够满足师生互动的软件,确实很少,MOOC这样的授课平台,也是老师来讲,学生学习靠领悟。真是还原课堂的,除了布卡,还有谁。
所以,在线教育是否会成为下个爆发点,只能说,技术已经支持,但是教育是慢过程,会迎来春天,爆发,就是在哪个点的事了。
观察近几年在线教育发展情况,会发现一些明显的变化:2013年,在线教育“初生牛犊不怕虎”;2014年,在线教育“彩旗招展,抢尽风头”;2015年,在线教育低下头来谋“共荣”。总的来说,过去三年,在线教育似乎总在喊颠覆传统教育,却集体陷入了困窘与尴尬。
2014年,在线教育入局者越来越多,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截至目前,除了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等老牌教育公司,还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欢聚时代等一帮互联网玩家,甚至大唐电信、科大讯飞、拓维信息等非互联网企业也已入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线教育受资本追捧,仅2015年就融资近18亿美元
不过,资本的不断涌入并没有撑起在线教育的一片繁荣。有评论说,尤其是O2O创业,现今可以说是“尸横遍地”,白花花的资本却导致了行业的萧瑟与衰败。从去年开始,网上就在总结在线教育“死亡名单”,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惨烈的市场,
事实上,不论互联网技术有多强大,在线教育首先应是教育,而当一种教育仅注重技术升级、交易撮合,却忽略了教育规律和本质时,就很难成为人人乐用的学习服务平台。
另外,在线教育平台的内容都是一股脑地搬运线下资源,手段类似于直播、录播,眼花缭乱的题库,门槛不限的入驻教师以及离评价本质很远的“测评”等,只尝试着改变了应试教育的手段与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知道,应试教育下的师生依然需要鲜活的教学情境,需要分享知识及感受。把线下的教育内容搬到线上,从技术手段来说并不难,但线上能否完全承担教育的所有任务就值得怀疑了。
文新学堂创始人叶德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可以颠覆的产业多数是高频、低价、标准化的产业,比如购物、打车。教育恰恰是一个不同学生需要不同方案的个性化专业,是一个高端产业,是学生和家长一旦认定就不会轻易换学校的低频消费产业,互联网可以颠覆一些产业,但在一些产业里,想靠互联网颠覆,有时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可见,互联网创业有一个“坑”,我们不能迷信互联网,认为互联网可以颠覆所有行业的传统模式。在线教育想要逃离“死亡名单”,还要回归到教育本位上来。
有时候我们总在反思为什么血神越来越难教,尤其是学龄教育,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总结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确实效果良好。但是这仅仅对极少一部分学生有效果。要不然人人都是高材生,人人都是985、211了。如果说中国是应试教育,可以从我们自己学习的经历分析:我为什么能学习成绩好?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是被逼的,这其中也有竞争意思,父母的严格要求,自己内心强大的自学意识和奋斗意识。于是我们挑灯夜战,十年寒窗。纵观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我觉得在线教育确实能优化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但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只有三点:一是父母及老师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二是学生在没有外部激励和老师指导下很难坚持继续学习,如国内大学厌学潮,读书无用论等现象很常见,并且99%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后什么都不会,却不愿学习。因此无论是在线教育网站,还是公司内部都应该建立良好的外部激励措施(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激励他们学习,做出成果,并给与奖励。事实上任何组织,公司,个人都需要激励和奖励,公司内部不是也有股权激励吗?国家对优秀的企业,组织都会给与实实在在的奖励(如发放各种补贴,降低公司的纳税比例,返还一部分税收等);三是教育起点在于培养兴趣,培养认知,只有让学生(包括职场学习)感兴趣,他们才能有动力去学习,这种兴趣的来源可以是为了加薪升职,也可以是为了竞争,也可以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奖励。所以,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知道在线教育或者线下教育(包括各种培训机构)都应该改变哪些运营方式了吧。如果你还不明白,你可以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为什么外部激励(无论是国家还是公司还是学校等)如此重要。如果还是不懂如何运营和管理,可以关注我的知乎账号,给我留言或者发送消息。
在线教育是会成为热点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所以说呢,在中国乡镇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的数量,而一些有名的讲师及一些成功人士,都迫不及待的奔往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所以这样的现象就造成了,这些一线城市的教育水平就远远高于其他地方,也就造成了教育不平等的现象,而在线教育就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好的教师的授课视频放到网上,让不同地区的孩子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视频,我们可以把视频做得更加人型化,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达到面对面授课的效果,而对于一些内向的童鞋,在面对面授课反而不敢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问题的看法,就可以通过网络授课,视频学习这样的方法愉快地阐述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线教育机构的生存模式
现在无论是观察者还是投资人,都认为在线教育洗牌在即,教育投资即将退潮,不过反观Coursera在中国的快速扩张和BAT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加剧,我们认为——
资本没有退潮,而是精耕细作
2014年将获得融资估值较高的在线教育机构(如极客学院、猿题库、智课网)和倒闭、转型的在线教育机构(如梯子网等)对比,我们分析发现,垂直细分的教育机构更容易获胜,而贪图大而全的力图打造在线教育平台的机构反而陷入发展的困境。尤其是将在年初号称要革某线下教育巨头命的100教育和只做出国留学 (微博) 的智课网放在一起对比这种特点更是明显。
虽然在年初,100教育宣布拿出10亿为参加雅思(微博)托福考试的学生提供免费名师课程,但半年的时间过去,我们发现100教育并没有撼动某线下教育巨头在出国留学领域的地位,更谈不上革命、颠覆,而专注于出国留学的智课网经过一个暑期的宣传,给整个行业带来极大冲击,并获得百度战略投资。
100教育和智课网两者之间的背景差距很大,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前者远胜于后者,但对出国留学行业的影响却远逊于后者,这表明在线教育仅仅依赖于技术是很难获胜,可最重要的是揭示出在线教育的尝试应从点到面,如果刚起步就做大平台,将会死得很惨,正如新东方在线副总潘欣所言:“很多在线教育创业公司一上来就要做大平台,这是一个大坑,最终可能会没有足够资源和资金支撑而挂掉,而针对更垂直细分领域的项目更有机会成功。”
对于此波的在线教育投资潮,笔者认为在未出现类似之于搜索引擎百度、之于电商淘宝等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远不会退潮,只是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由“海选”进入“精耕细作”阶段,专注于某一领域、专注于用户需求的在线教育机构将获得投资商的青睐。
在线教育机构的三大生存模式
不过,作为在线教育从业者,无论是资本退潮还是持续保持热情,我们都要面对生存的问题,在2014年众多在线教育归类,其生存模式大可归为三类——
自力更生。以产品为核心,以学员口碑为基点,通过售卖课程实现营收,这类在线教育机构虽然生存得很艰难,但一旦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用户,将会迎来爆发式发展。如极客学院,在前期推广完全依赖课程、学生口碑,在获得融资后加大在百度SEM的推广,使学员规模呈滚雪球式增长。不过以自力更生为模式的楷模当属91外教,就在小龙女在梯子网、那好网战线收缩时,曾被其扬言放弃的91外教反而异军突起,50多人的团队服务数千学员,成为为数不多的单月收入过百万的创业型在线教育机构。
投靠巨头。以用户量为核心,战线无限延长,通过投入互联网巨头和线下教育巨头的怀抱,获得战略投资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这类在线教育机构要么能磨,如沪江网等了10年赢得发展期,要么拥有核心的技术,如决胜网通过搜索匹配技术实现快速发展。这类机构的平台性显著,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唯有投靠巨头才能维持生存。
开放学习数据。这类机构现在还不存在,但随着投资商向“精耕细作”进阶时,一些垂直教育机构在不能通过课程盈利时,其所掌握的学习数据将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学习数据的挖掘和开放,有两个方向,一是学习管理师,一是向BAT“开放”。现在的学习管理师还是依赖于经验为学生、老师、家长提供服务,将来学习管理师的所有工作出发点将是学员产生的学习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为学员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规划。至于向BAT“开放”学习数据,则是由于BAT在加大人工智能的发展力度,他们对人类的学习数据的需求是“饥渴”的,将学习数据“开放”将会成为中小型在线教育机构重要生存模式。
关于在线教育的授课模式和商业模式,我想就K12教育行业得录播课、直播课以及在线一对一进行简短分析。
虽然,最近教培圈连续发生了两起比较博人眼球的事件:‘香港冒出个8500万身价补课天王’,‘在线教育平台教师王羽课时费超网红’,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件事纯属炒作。
从电脑屏幕能播放视频开始,就有人断言,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的课堂。但喊了这么多年,倒是线下教育机构发生了大跃进,产生了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在线教育却始终没能拿出有说服力的成绩。
原因何在?
在此谈下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目录
录播课模式
直播课模式
在线一对一
录播课模式
录播课是最早的在线教育业态,大概是2005年之后,各种网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101网校、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等。这类最原始的网校,基本模式都一样:依托于比较有名的公立或者民办的线下教育实体,挑选优秀老师,把他们的上课实录或者对摄像机录制的课程放到网上售卖。
直到今天,我所在的城市,还有一些所谓的加盟商,租一个小门店,靠各种宣传手段卖课程。
我想说的是,第一个想出这种模式的,一定是一个掌握资源却不是特别懂教育的人。录播课到今天依然能挣到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录播课的很多实际消费者——家长不懂教育。在孩子身上向来不差钱的中国家长,在听了课程顾问的神忽悠后,自然舍得掏腰包。但有用没用呢?看看课程复购率就知道了。
2、在10年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学校,甚至是我家乡的乡村中学,都安装了微机室、多媒体等。
随着各种教育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社会,尤其是13年后,录播这种传统模式的弊端越发明显。
其最大问题在于学生毫无课堂参与感,也无任何课后服务,我讲我的,你听你的。而教育的本质是沟通,而非灌输,任何人都更倾向于和人去沟通,而不是被动接受。
就连我自己已经是近30的芳龄,在看我们机构老师的录课视频时,还经常走神、犯困、不自主的快进,更何况是思维更活跃的孩子们呢。所以,关于录播课的听课效果?Sorry,我们还是谈下一个问题吧。
因此,这种模式的衰落已成必然,想必校长们已经很少再看到关于北京四中、黄冈及101网校的信息了吧。而新东方在线及学而思网校依然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之内,是因为:
1、新东方及好未来的商业价值及推广能力比前三个要高得多;
2、他们及时拥抱变化,早早转型直播课模式。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特意登录了几个网校的网站,新东方、学而思把大大的免费直播课预告放在首页,而另外几个网校依然延续了传统的版面,罗列着待售课程以及几个名师的视频片段,让人真心没有点进去的欲望。
那么,录播课就一点优势也没有吗?
非也,相对于直播,录播有个很大的优势:录播可以加后期制作,使讲授的呈现效果更好或者更具特色。
目前市面上有两款产品就是按照和这个思路开发的,
一个是主打高中的乐学高考。推出了乐学大电影系列,以拍电影的标准来拍授课短视频。
此时的课堂不再是一个老头或老太太对着黑板干巴巴的在讲授,而是一个明星范儿的老师配合各种场景、助手及后期制作的生动课程;
另一个是主打初中数学的洋葱数学。虽然录播课的呈现标准没乐学高考高,但也花了很多心思在课程效果上。
而且,为了弥补录播互动性差的缺点,两者均设计了聊课室、助教qq群答疑等板块。
我比较看好此类产品,做精品课程也一定是未来录播课的唯一出路,当然,目前做精品课程的成本高、产量低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直播课模式
直播课(直播班课)模式是目前主流的在线教育模式,在讨论这个模式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问题——为什么直播会打败录播。
录播互动性差?直播也不强啊(一个人对着上千人,即使当堂提出问题又能怎么样)。
对此,我分析的原因是:
1、每个人都有惰性,当一件事没有紧迫感时,我们就会把它的重要性等级降低。
比如,直播课7点开始,我们可能会推掉别的事,给它腾出时间;如果随时可以观看,嗯,不着急,还是睡一觉再看吧。
2、学习本质是沟通,人还是愿意和人去沟通的,如果不能,那么我们也倾向于找一种最接近直接沟通的方式。
如果各种学习方式按照容易被接纳的程度排序,我认为应该是:一对一学习,线下班课学习,在线直播学习,在线录播学习,学生独立看书学习。
一对一是强沟通模式,而独立看书没有任何和‘人’沟通的属性,所以他们分别列在首位和末尾。
在线直播学习为什么又优于在线录播呢?
虽然直播时,学生也不能进行多少沟通,但确能感受到‘老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学生的情绪就会被老师调动。我们看足球比赛直播都会大喊大叫,但是看录播就不会,我想是一样的道理。
3、虽然录播也可以有课后服务(比如乐学高考建立的助教qq群),但是,学生最有问题冲动的时候,往往是刚上完课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增长,学生想去解决不会问题的意愿会减弱。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各种答疑平台都在鼓吹“1分钟解答”。
如果每个人观看课程的时间不同,助教就很难保证全天候在群中及时服务每个同学。而统一所有同学在某时间段集中答疑,又会打消其他时间段学习的学生的问题冲动。
而直播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在所有人集体学完后,随即开放提问环节,助教可以立刻针对同学的问题进行集中高效的回答。
上述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直播课的崛起和录播课的衰退。
直播课(直播班课)如果再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B2C模式和C2C模式。
B2C模式如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海边直播(好未来旗下)等,一般的线下机构发展在线教育会采用此种模式;
C2C模式如YY、猿辅导等,一般是纯粹互联网出身的在线教育公司的选择方案。
我个人认为,现存的B2C和C2C模式,前者要优于后者,且前者是后者的进化方向。
首先,新东方在线、学而思网校等此类依托原有教学资源建立的单一B端平台,对平台老师有很强的管控和协调,不至于当行业出现爆发期时,大量的学生涌入造成服务质量的低下。
其次,在推广方面,B2C模式的在线教育公司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推广方案也比C2C老师排名体系靠谱的多。
比如B2B模式的在线教育网站可以通过调整宣传来控制每个老师的学生数量,做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而且也不会过度宣传某几个名师(如海边则完全套用学而思线下模式,不宣传名师而是宣传课程体系)。
但C2C模式的在线教育网站推广来的学生则永远会选择排名最靠前的老师,不仅排名高的几个老师一定忙不过来,而且由于过度对个别老师进行包装,导致这些老师单飞的风险还极高。
但是,C2C彻底转变为单一B2C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C2C的管理者没有新东方、好未来那么深的人才及内容积淀。
那么,C2C模式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答:B(教师网红经济公司) TO C(学生)
目前网红经济大行其道,这个趋势蔓延到教育产业也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教得好,就能成教育界网红吗?
绝不是。以前我是一个老师,现在是一个教师培训师,不同的工作阶段,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学生短期内是根本听不出老师讲课好坏的,尤其是在老师认真准备的情况下。
所以学生或者家长一节课就听出特点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教师网红。
说这层话的意思是,在线时代,一个老师只能讲课是不行的,真的没人喜欢一个老头或老太太絮絮叨叨的说一个小时的。但如果不能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眼球,就没有后续学习来印证他真的是一个‘好老师’。
所以,老师要么美,要么逗,要么背景好的闪瞎眼等等,总之你要有特色,看看香港和韩国的补习市场就知道了。
网红教师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网红教师的后面都有一个团队在使劲,你做公关我做内容等等。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直播班课从C2C商业模式向B2C商业模式进化的过程。
我预言,在未来的直播课市场上,C2C平台的名师都将会有自己的‘经纪公司’,即未来的直播平台不会是入驻很多个体老师的淘宝(C2C),而是入驻很多名师经济公司的天猫(B2C)。
此时,教师和机构的关系不再像现在一样【老师给机构打工,机构给老师开工资】,反而更像是【机构给老师服务,老师给机构提成的模式】。
在线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的模式是最近才悄悄火起来的。同行应该都知道,打2015年起,教育圈最火的不是这个概念,而是教育O2O。教育O2O玩完资本‘过山车’后,最近算是进入了低谷期,不曾想其分支——在线一对一慢慢火了起来。
比如,掌门一对一,三好网等,都拿到了令人羡慕的投资,学霸君、猿辅导也在不断有意无意的‘撩汉’,在圈内搅起了不小的水花。
先说结论,相对于教育O2O,我更看好在线一对一。教育O2O以后再说,今天只聊在线一对一。先说优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
1、前面提到的班课直播体验感要比线下班课差很多,而一对一在线的体验感虽然比线下一对一差距,但是并不会有前者那么大的差距。
这跟说话的道理类似,当面聊天确实好,但见不了面的时候打电话也行,能视频更好;相比之下,多人电话会议的效果就比当面开会差很多。
而且,技术层面已经能够实现通过智能书写装备将手写内容同步传输到网络(学霸君和作业帮目前都在用)。
很多人诟病的授课交互差的问题也能够很好的解决。
在这方面,VIPABC和51talk已经开了好头,相对于其他还处于测试期或孵化期的K12在线一对一模式,外教的在线一对一基本可以认为是跑通了,相信下一步就是爆发期。
2、相对于直播班课面临的线下巨头新东方、学而思以及一众地方霸主(很多省级班课机构在地方口碑并不比新东方学而思差)等,在线一对一面临的对手档次要低得多。最好的线下一对一对手不过是学大,更有大部分还是一些兼职小机构甚至是大学生。
3、机构一对一教师更有动力去跳槽到平台上,实现短期工资增长。
相对于班课机构老师,一对一机构老师更不稳定(行业离职率非常明显的差距)。因为一对一机构老师更累(工作时间长),工资更低,且受限于本身单位时间创造价值低,其工资增长空间也不大。如果平台能实现短期工资增长,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去。
4、对于三四线城市,在线一对一是刚需。
一对一辅导是一个倒三角型的需求(即初三、高三需求量非常高),而相对班课老师,一对一老师的能辅导人数弹性非常少,当需求猛增时,他们的工作时间可是不能猛增的。
这就导致了基本上再差的机构,在需求高峰期都是有钱赚的。我所在的一个三线城市这个现象非常明显,有的机构即使看上去像洗头房一样,但到了3月,照样学员爆满。服务质量可想而知,也随之拉低了这个行业的口碑。
在线一对一的存在会增加教师的供给弹性,有力的缓解三四线城市教师短缺的压力。因为一二线城市的1对1教师供给几乎是无限大的(很多大学、学历高的兼职),但三四线城市的1对1教师供给在每年上半年则严重不足,这半年,学生对于在线一对一需求很高。
5、在线一对一通过低价创造了一个增量市场。
互联网最拿手的是去中介化,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但降低价格对班课吸引力并不大,毕竟线下班课也不贵,但对于一对一影响就比较大。现在的很多家长和学生的习惯是,平常上班课,冲刺期(如初三、高三)上一对一,就是因为家长学生认为一对一效果好,但是高一高二觉得没必要。
但在线一对一通过利用大学生和高学历兼职教师的不怎么值钱的剩余时间(闲着也没事做),把价格进一步压低,就能够将‘一对一作为学生冲刺辅导手段’(初三高三才愿意花钱学效果更好的1对1)的人群向将‘一对一作为常规辅导手段’(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平常也愿意学1对1)的人群扩大,创造增量市场。
6、相对于O2O家教来说,在线一对一最大的优势是提高了效率,老师或者学生不必跑来跑去。
很多在线一对一的师生是有地域上阻隔的,单这一点就解决了O2O最头疼的跑单问题,即老师和学生绕过平台直接上课。即使老师想换个别的直播平台上课跳过平台,平台本身还提供了一套体验感很好的一对一直播课程软硬件(如猿辅导不仅为老师提供直播技术还为老师提供题库),所以老师基本不会选择带着学生去YY或者QQ远程学习的(体验感太差)。
优势说完了,先别高兴,现在开始泼凉水,我的定论是,在线一对一只能是个低价品,平台再怎么吹老师多好都没用。
1、真正的好老师基本是不会去带一对一的,因为班课的课酬更高,而且从来不缺学生。
即使有一对一,也是从班里的学生转化过来的,此时课单价会很高,因为班课老师获取了班里有更强支付能力和意愿的同学的剩余价值。这是的一对一高价要靠很大的学生基数才能实现的情况,而不是大众情况。
2、家长报一对一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提分。在这个前提下,家长会在可以负担一对一高价的年级去寻找有信任背书的老师。
比如在职教师,不知道有多好,但总不会太差;比如上过他班课的老师。
所以就跟电商大多是低价路线,奢侈品还要去商场买的道理一样,
除非学生家长对在线一对一教师平台之前就产生了学习习惯,否则不会在初三、高三这个一对一价格可以很高的年级选择在线一对一的形式学习。
3、有的平台可能会提出通过培训,监督等保证平台上的老师质量,以收取更高的价格。
这个理想丰满,现实很呵呵,上面说过,这行需求一般会集中爆发,当大量的学生涌入,哪个机构能忍住让老师继续培训,不许代课挣钱?新东方做不到,好未来也做不到,老师也忍不住。
在此扒一下行业底裤,任何机构承诺的经过多少轮、经过多长时间的培训都是假的,最起码是夸大的。监督就更不说了,目前任何机构都做不到实时监督教师授课过程,平台居然能?说这话的人,你一定是没有干过这活。
所以,这个行业只能是课后监督,课前及课中监督想都别想(如不懂我说的三级教学监督体系,具体内容可查阅校长运营圈之前的文章:《看千万级校区教学校长,如何做好教学管理》一文)。
4、有的平台承认不用好老师,他们提出了一个理念:最适合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以收取更高的价格。
这个说法不新鲜了,祖师爷学大已经这么说了十年了,学大从来不说老师好,而是说适合。
那么什么是适合的老师呢?
大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认知都很浅薄,基本就是学生想要个外向的,给配个外向的;学生要个男的,给配个男的;学生要个好看的,给个……对不起,没有。有人辩解说我们是深度匹配,比如学生想补函数,就给他匹配函数教得好的老师。
但你能知道老师哪里教得好吗?你有数据后台吗?你记录过学生的学习轨迹和学习曲线吗?没有,你的依据无非就是老师自己填写的,那估计所有老师填写的都是‘我是全才’,或者填写最热门的那几章。
所以,我特别不喜欢这个‘匹配’的噱头。
再次扒一下行业底裤吧,所有的机构也都会号称给你匹配合适的老师,而事实是哪个老师课少或哪个老师贵就给你匹配哪个老师,就好像你去饭店问哪个菜好吃,服务员告诉你的基本都是今天剩下啥,啥就好吃。我想没有数据支撑的平台最终也是这个结果吧。
以上是针对在线一对一的一些优劣分析。那么,在线一对一的发展方向在哪呢?
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模式中,恰恰和直播课模式相反,C2C比B2C靠谱,原因有三,
1、一对一教学中,教师能够承担大部分课后服务工作;
2、一对一教学是非标准化的,机构不能对教师进行持续的授课及教研支持;
3、一对一老师对于学生量的需求是相对容易满足的,不像直播班课那样‘the more the better’。所以,B存在的意义相对不是很大。
另外,平台需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不要每天只会叫喊‘我的老师好’这种自欺欺人的话。
掌门一对一做的就不错。
其借助其高校资源,主打兼职名牌大学生的牌。我认为这张牌用好了效果应该是不错的,毕竟当年的学而思也是靠堆砌清华北大学生的名头起家的,直到现在才慢慢不再吹‘我有多少清华北大’。
另外,他们有一个点我觉得打的很对,就是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线下我也经常会组织学生动员会这类活动,效果虽然不错,但大部分学生都是三分钟热度。并不是学生不想学好,而是人的毅力不是一次热血沸腾的演讲能够提高的。
所以,老师应该持续鼓励,偶尔鸡血,哪怕是孩子受到挫折时告诉他‘曾经我也这样,但是现在我照样很牛’都能让孩子重振精神。而且对学生来说,身边一个活生生做榜样,比天天读一些天才的奋斗史可真实有效的多了。
只要能改变孩子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我相信即使你什么都不教,他的成绩也能蹭蹭的提高,这就做到了教师最终目的。
所以,我觉得平台可以提出‘伴读’的概念——老师已经不是老师了,而是在孩子青春期和学业中始终陪伴在身旁,能为孩子答疑解惑,又能不断释放正能量的偶像。当然这样的模式下,一对一必然长期化,价格就更需要满足我说的在线一对一的以第一个条件——低价。
综上,我对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议是:
1、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如何创造新模式上,任何模式创新都会被迅速抄袭,只有技术创新及数据积累是不能被抄袭的。
只有教学内容及工具的研发,学生学习数据的搜集及处理,才能让老师上课爽,让学生成绩提高快,进而把整个上课的体验感和功能都提升到产生短期复制障碍的层次,这是一个平台实现壁垒的唯一方式。
2、有平台可能会想把一对一的模式扩展一下,开展小班教学,如3人班,6人班等。我不认为行得通。
学大喊了这么多年转型,依然没什么变化,就知道没那么简单。
挖掘原因的话,还要回到教育的本质上,如果一对二的话,老师和每个学生沟通的效果和一对一比虽然有差距,但还能接受,但是三人及以上就差很多。
另外,我多年的运营经验也告诉我,一对三到一对六是一个特别不稳定的结构。组班的学生要么本来就认识,要么虽然原来不认识,但班里人少很容易熟悉起来,当一个同学退课时,带给其他同学的负面影响会很大,这个团体就很可能崩掉。不同于班课,20多个人的班级,走一两个学生对其他同学基本没什么影响。
结 语
已经听过不止一个行业大佬这样说:‘在线教育就是瞎折腾’、‘玩概念的人多’、‘各种创新没啥用,还是踏踏实实的卖点课实在’。通过上面的在线教育各种模式的论述和评价,各位校长也能看出,我对在线教育基本是肯定其存在和发展空间的,总结下来就是‘有瑕疵,没毛病’。
但在线教育毕竟是新兴事物,不足之处多多,改良道路漫漫,还是要多和经过实战考验的线下教育学习的,‘颠覆新东方’这类的梦话也就不要总提了。
在我理解的在线课程有2种
1、录制课程后将课程放在网上平台,学员自行点击观看,并下达作业、上传疑问等,例如:大学的网络学院课程;
2、1V1&1vN的实时课程,利用实时视频软件由老师直接通过网络实时在教授课程,类似于QQ视频;例如:ABC英语的所谓外教1V1;
至于商业模式,其实和线下差不多的,从本质来说,还是客户有需求,上网寻找,然后促成买单;只不过客户诉求不同,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线下就读,那就只能选择线上;
从我内心来说,我个人是不偏向线上就读,因为毕竟那么多年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校园里,集体的环境下就读,转变成一个人在家计算机上学,没有这个自制力呀。。。经常是一堆吃的,抽着烟看课程,结果吃完喝完抽完,忘了课里说的啥。。。另外,在线的教育无法满足人脉的扩张啊,想想当年读书,多少同学变成了一辈子的财富。
『拾壹谈』系列沙龙第五期,邀请到了Snaplingo呤呤语伴董事长兼CEO Don Cai和UI中国创始人董景博现身现场,为大家分享在线教育如何实现颠覆性创新这一话题。
以下是本次演讲的干货内容分享
➤当前游戏化教育出现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Don Cai:个人认为游戏化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人的帮助太少了。一开始大家对游戏化教育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可以通过游戏化来解决孩子学习时缺乏自制力,成人学习专业知识觉得枯燥等问题。但是从数据上来看,真正能够帮助到的人还是太少。到底是想在游戏中插入学习内容,还是在一套很好的教学体系中插入游戏,这两点上都有很多尝试,但没有特别成功的。需要既懂游戏又有学习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完美的结合。
K12中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要精准地设定游戏化的预期值。比如通过正向鼓励来引导小孩做正确的事情,小孩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做了其他正确的事情就会奖励奖章,这个方法已经在北美教育中流行。
董景博:游戏化教学可以寓教于乐。比如《一站到底》,就是在做游戏中回答问题,娱乐性很强,但是它对学习提供的帮助还是有限的,可能很多知识还是没有记住。
在技术方面的学习中,是很难达到娱乐的。我们现在推出的一个小游戏活动,大家闲来无事可以跟着优秀的设计师来临摹,不过再丰富一点的游戏还没有出现。
➤在线教育对于技术的最新需求会有哪些?
董景博:在线教育这方面最新的技术应用,应该会在互动上。YY语音已经入手在线教育好几年了,通过直播上课很多老师可以得到收入。
Don Cai:如果想把真正的在线教育做出创新,必须要依靠技术。从最早的互动技术,通过网络做到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技术,实际上这些技术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改变呢?
比如在K12教育中,将VR技术融入了教育。一般的VR技术发展,会在轻娱乐方面应用成熟之后才会用到教育中。但是在K12教育中,一家公司做了一项看似落后但很实用的技术。用一个互动型屏幕,显示3D的教具,比如在教授解剖青蛙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教具为学生们演示,这一点非常满足老师的教学需要。真正的VR要每个人带一个面具或眼镜,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很难操作,所以是通过一个投影来展示。用技术来改变教育的某个环节,要清楚这项改变给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什么价值。
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很多,对于教育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比如,各行各业现在都在追求视频直播,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教育要做的就是将他们很好地融入起来。
➤中国的K12在线教育,有什么区域性的区别?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学生或老师对教育的期待值有什么不一样?
Don Cai:我来说一下我最熟悉的英语教育方面,这个区域性差异是很大的。北上广深的小学英语教育已经趋向于能力了,不再注重语法,更注重听懂一段英语中表达什么意思。但是二三线城市中的英语教育仍然重视背单词等基础的传统式教育。
对于家长来说,北上广深的家长更重视孩子是否真正提高外语能力,而不是仅仅提高了应试能力。
我们平台推出的中美学生交流的这种教育方式,主要的付费用户来自二三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对英语教育的选择性很多。
➤在线教育对于国内K12来说,有很多问题。比如初中、高中,学生没有很多时间来做在线教育;一线城市在线教育资源较多,二三线资源较少等。那么怎样面向K12解决这些市场问题呢?
董景博:每个学校的资源配置本来就是不均衡的。不仅一、二、三线城市教育资源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城市来说,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资源配比也不同。在学校中,很难做到老师一对一教学,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就需要课后再找一个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就可以利用在线教育来实现。在线教育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它可以把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到各个地区。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些在线教育的互动问题,时间问题,差异性问题等。
Don Cai:中国教育提倡小学生“减负”,所以小学生还是有很多时间进行课外教育。但是到了初高中,在线教育进入学校就必须做到提分等效果。比如猿题库,是抓住了初高中生现在都有了手机、电脑这一条件,才占用了初高中生们的手机。
➤连接中美学生在线教育,对于中美学生的时差问题怎么解决?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他们口语很好,但是自己口语好和把别人口语教好还是有差距的,怎么解决呢?
Don Cai:我们最初利用这项技术,是为了教美国学生学中文。我们发现,美国的家长和学生都喜欢自愿、有兴趣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强制。在这个情况下,美国的孩子们带着兴趣来学中文,但是很多学生两三周后就放弃了。而中国孩子们学习英语几年后,还可能会面临说不出来的问题。
后来,我们意识到我们这个模式太强调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教互学,但是中国的家长比较认可老师教学。所以今年我们加入了外教一对一教育,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疑虑,可以先跟外教系统化地学习,然后再跟美国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关于时差问题,我们采取了“笔友”的形式,孩子在机器人的引导下,给对方发一系列的语音、文字、图像消息,第二天就会得到美国孩子的回复。周末的时候,两国孩子就可以采取实时沟通的方式了。
➤当VR,AR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在线教育未来能否替代线下教育?
董景博:我觉得VR现在还不是特别成熟,它可能只会增强面对面的互动性,但是并不能真正解决学习内容的问题。
Don Cai:教育并不是一两个技术就可以改变的。在没有人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去引导学习是很难的。
➤这两年出现了很多网红教师,香港和韩国有很多明星教师,每年收入上百万,那么中国未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董景博:网红是借助平台发声,从普通人变成网红的这个过程是很难的。网红教课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要变成网红,第二是怎么教课。网红也需要大家认可作品和实力。
➤互联网免费的东西太多,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是教育的价值,将来会有什么创新吗?
董景博:互联网的一代马上就要起来了,很多90后是乐于购买很多网络虚拟物品的,他们的知识接触范围也很广,付费意愿会比较强,在线教育是可以走向付费的。
嘉宾简介
Don Cai:我本人是技术人员,对于讨论如何用技术在在线教育上实现颠覆性创新非常感兴趣。我作为一名软件架构师,在硅谷多年。2007-2008年,我开始创业。最初我们研究了一项语音技术,与语音研究所共同研究出语音打分技术,用这个技术在硅谷拿到了天使投资,之后在中国创立了“朗酷英语网”。对于美国孩子,都是通过音和义的快速反应来学习英语,我们利用这一点技术来改变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方法。
我们发现小学英语老师,最需要这项技术。因为学生很多,跟读作业是家长无监督、老师无法批改的。然后我们就为此建立了“一起作业网”,但是小孩对此很不乐意,直到我们把这个网站做成了游戏化的学习网。最后我们找到了一种巧妙运用这项技术的方法——在班级中用语音打分做PK,孩子们也比较感兴趣。
2013年后,我离开了“一起作业网”,开始了做另一项事业:Snaplingo,用游戏化的、人工智能的技术把中美小学生连接在一起,并且在这个平台上有老师和机器人来引导学习。
董景博:我跟教育一直以来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我最初是一名设计师,从初中学画画直到大学从艺术设计系毕业,2008年开始代课教学生持续五年,并且在新浪、微软、遨游浏览器担任设计总监。2008年我做了一个论坛,深受设计师们群体的热爱,2013年的时候我就把这件事当成一项事业去做了。
从做UI中国在线学习平台以后,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做一个在线教育在线平台呢?其实,对于技术来说,做教育在线是有难度的。UI中国上,有高级设计师,也有初级设计师,其实做培训是很合适的。但是,在线教育其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尤其是技术类教学。很多平台最初都是40分钟一节课,到后面都改成了10-15分钟一节课了。因为技术类的教学是比较枯燥,很难学下来的。对于技术类来说,还是线下教育比较适合,10-15人小班教学,效果最好。比如优才网,是做线上UI设计培训的,经过一年多的尝试,现在也转为了线下培训。
UI中国的理想,是通过这个平台形成一种很好的机制,能够让不管科班出身还是感兴趣从事设计的人都在这里学习。所以,从去年开始UI中国对所有UI设计培训机构开放了,通过用作品来评判一个UI培训机构的水平,目前有30多家机构进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培训机构加入,我们希望一起来做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让UI设计师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