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众号运营,其实,最近可以写的素材实在太多了。
linkedin 股价腰斩
昆仑万维 360联合收购opera
amazon推出游戏引擎
香港局势再度动荡
文/ 曹政(caoz的梦呓 微信号:caozsay)
哎,除了amazon游戏引擎这事相对冷门一点,其他的话题都很容易产生争论,并引起传播。追一下热点,加上媚俗的观点,再通一点话术,想做一个热门大号,好像还真的并不难。
前几天我就知道周星驰美人鱼这电影肯定有人会借势营销,果然一堆公众号开始炒冷饭,各种陈年烂芝麻都拿出来翻,别说,传阅量还挺高,你说他们是不是有情怀?消费周星驰拉粉而已。 当你有这个判断力的时候,很多热门文章可能你就懒得转发了。
哦,今天话有点多,其实今天想说的还是一个判断力的事情,和选择性阅读还是有点关系,就不再贴链接了。
我们的判断力从哪里来?通常来自于自己的社会经验,生活体会,以及对周边人和事物的观察。这些构成了判断力的基础,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的分析的逻辑。
这听上去很平平无奇对么,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大部分人的社会经验往往不够丰富,大部分人的生活体会其实仅仅代表了他自己以及和他品位,价值观,社会阶层相对接近的人群,而大部分人对周边人和事物的观察,也受限于他们的社交网络,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到这些制约,制约了我们的判断力。
那么我们再说,判断力是什么,你有一个主观的观点,这不叫判断力,你能正确的认识事实,以及预测出事实的发展,这叫判断力。 举个例子,你说,百度是流氓,这是观点,不是判断力;你说,百度因为太流氓,所以贴吧会大量流失用户,这是判断力。然而很可惜,这个判断是错的。
在IT评论这个领域来说,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IT分析师和评论家,判断力是非常糟糕的,从历史上看,一直是这样,到现在,依然没有太好的改观。包括很多影响力很大,粉丝很多的评论家,是的,比如,抱歉,我又要点名了,那个曾经非常著名的keso,很多人都很粉他,因为很多人都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你认真分析他以往的文章,你发现,他的判断力简直没法看。
我很佩服的是那些判断力非常强的人,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也不断提到过这样的案例。
我跟很多人讲过一个关键的观点,如果你想提高对行业的认知,以及判断力,不要去读那些IT媒体的文章,那些文章基本都是错的,他们的判断从历史上看,比不过你自己掷骰子,真的。 某些小圈子的人里曾经热捧的项目几乎没有一个好下场的,而被他们痛骂的项目则多半发达起来,然而直到今天,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愚蠢,最可怕的就是这一点,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判断力出了问题,问题都是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问题是,当你形成判断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去考虑这些?
这是很可怕的一种思维方式,用观点来代替判断,因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所以和自己观点不符的一切都是错的,哪怕事实确凿,也装作不见。
那么我们再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些人智商很低或者分析能力很差,其实也不算,关键是他们用自己的体验,代替了社会所有人的体验,用他们自己社交圈的观察,代替了对社会所有人的观察。基于此,错误的判断就会层出不穷。
在互联网领域,中国国情还是存在的,即便是没有墙,国际巨头依然在中国没有机会,最典型的是ebay收购易趣,被淘宝直接干翻的例子,这可真的跟墙,政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其次典型的是雅虎原本有望在搜索上分一杯羹的,周鸿祎的一搜本来几乎要搞起来了,被美国雅虎总部给摁死了,这也跟墙,政策没半毛钱关系。 而谷歌把265直接给做死了,这事你总埋怨不到墙和政策吧。 (我猜提这段公案有人可能会说百度全家桶啥啥的,时间回拨一下,从2004年百度收购hao123到谷歌收265一直到265完全失去市场影响力,这几年时间hao123可真的是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啥营销都没干,市场预算=0,跟任何客户端都没有捆绑,现在的hao123捆绑政策是后来被360浏览器挤兑出来的,谷歌在这个领域认真的说是连让百度稍微紧张一下的事情都没做就自废武功了。)
中国国情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互联网用户人群差异性特别大,梯队性特别明显,上海和湖南的网民行为,你去看一下,简直是两个世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深入对各阶层的用户进行调查和分析,就很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而这个情况,在IT评论界,特别特别常见。
这篇,有些大V不开心了,可以理解,因为观点和他们不一致。观点不一致,这事没法争辩,你非说你是对的,你粉丝多你有理,我争不过,但是事实在那里,如果就是不肯承认,那就是判断力的问题了。
中国互联网这么多年,很多时候网上的舆论和实际的市场表现都是拧着走的,每一家巨头都是在各种IT评论家的骂声中起来的,没有例外,昨天有个评论特别好,因为每篇文章只限放50条精选,我又比较懒,一般就放前50条,所以有些特别好的评论也没有放进去。其实说的很简单,各种网上舆论往往会忽略沉默的大多数, 你只有真的切入到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人群中,去真正了解他们的操作,使用,以及行为特征,才能得到更完整和真实的判断。
另外,我看到一些逻辑非常严谨的产品分析文,对阿里的支付宝红包产品做了很清晰的分析,结论是,用户付出与回报反馈不成比例,产品很失败。 我挺喜欢这种分析风格,真的,至少这些人是用逻辑说话,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些人依然犯了一个特典型的自以为是的错误。
先说个无关的例子,以前我曾经劝一个特别牛逼,爱玩魔兽的技术高手去设计游戏,这哥们学霸背景,清华计算机研究生,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分析事情特别有条理,然后我发现,他设计游戏有问题,问题大了去了。问题在哪里呢? 逻辑分析是有基础的,你对用户行为做逻辑分析的时候,有一个默认值,是对方的价值观和你一致,我希望各位认真阅读这一段,想想是不是,你分析别人的行为,分析别人的目标,分析别人的所有逻辑基础,是建立在一个同样的价值观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你来判断别人的动机,目的,激励,以及你所有行为的效果,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了,这位学霸,技术大牛,和我们所说游戏中各种土豪玩家,价值观上简直是天壤之别!!!
回到这个例子,产品分析的这些人,也犯了这个错误,你去判断付出回报比的逻辑的时候,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基础上的。然而,我们前面提到了,中国互联网,人群的差异性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盲目的用个人体验和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你的逻辑,其实也只适合于你这一类人群。
下面,说一下对朋友们的建议,如何提高判断力的建议。
1、保持社交圈的多样性,这一点我特别要强调,不要沉浸于小圈子,很容易相互影响产生偏差。多结识和沟通不同领域,不同特性的人群。
2、保持开放兼容的心态,有些信仰以及行为不符合你的价值观,不符合你的行为准则,但你要了解其存在,了解这些人的分布和构成,有助于你形成正确的判断。
3、保持观察和好奇心,比如春节是一个特别好的观察窗口,你的社交关系从职场回到旧交,其实是一个更好认识社会,认识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机会。
前些年pc互联网火的时候,多去网吧看看,看看年轻人在干嘛,玩啥。
这些年移动互联网火了,多观察别人的操作行为和习惯,以及各种榜单数据。
4、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
什么是尊重事实的习惯,就是不要用观点代替事实,不要做鸵鸟把头埋起来,要知道事实是怎样的,当然也许你不赞同,保留观点,这是可以的,事实未必是对的,但是你要知道事实就是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最怕的不是无法给出准确的预测,而是对既有的事实视而不见。
5、任何时候,不要忽略沉默的大多数
不要被网上一边倒的舆论所蒙蔽,不要被各种调查问卷的答案所蒙蔽,真正主导真相的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6、保持怀疑
各种新闻,公关稿,媒体软文,网上热传的故事,当然,也包括我的文章,都要保持一定的怀疑。不盲从,如有可能,对每一个怀疑的问题去谨慎求证。
7、精英人群从来都不是互联网主流,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我入行后用了六年时间才领悟这个道理,很多人用了快二十年依然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
关于社交网络的一些例子,随便讲讲吧
案例1:这个旧文提过的,很多职场精英曾一度认为,MSN上的社交信息才是真实有价值的,QQ上的都是垃圾。然而我们知道,事实上并不是。我希望大家明白一点,精英视角的盲区,往往看不见草根社交和低价值社交的未来方向,然而QQ已经证明了。
案例2:4399的社区化这事我是全程参与的,前期我做的非常不好,后期李兴平调整了一下好转了很多,绝大部分是低龄游戏用户,你说4399社区价值很大么?实话说确实不大,跟巨头真没法比;你说真没价值么?我敢说,其已经体现的价值,比大部分IT分析师和评论家的判断要高很多。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精英人群盲区,具体数据不方便公布,但是私下跟一些从业者聊天,其商业价值足以震撼很多同行,更不用说外行。
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看不见,因为基本上所有用户都符合沉默的大多数。
案例3:微信目前火爆,很多从业者都觉得微信已经取代QQ,很多业内人士也开始不再使用QQ,而专注于微信,正如今天冯爷文章所说,QQ实际上目前依然拥有极为可怕的用户基础和用户粘性,而且,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是,90后,以及00后,相当高的比例人群,使用QQ比微信更高频,更热衷。这也是很多从业者的盲区,这里留个思考题,想想看为什么,然后去求证一下?
案例4:贴吧这么简单,这么low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社交属性,然而其用户的忠诚度和文化凝聚力,(当然,很多精英不认可贴吧存在文化)相当的恐怖,帝吧的崛起和火爆,建立在什么价值观基础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