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的人,你真的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儿吗?

作为一个比较喜欢《三国演义》之人,不管是对三国人物,还是一些经典事迹都还比较熟悉。我也遇到过很多喜欢三国的人,对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都耳熟能详,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几乎99%居然不知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是在哪儿!

文/陇之江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专栏作家

作为一个热爱三国之人,今天让我给大家普及一下那个享誉全球的六出祁山到底是在哪。

六出祁山的祁山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并不是陕西宝鸡市岐山

对于六出祁山,不仅仅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北伐战争,更是诸葛孔明的一个梦,一个框扶汉室的一个壮志。

从北伐战略来看,这个祁山肯定是在四川、陕西、甘肃一带,范围定在这三省,然后我们一一排除。

祁山应该是当年的一个军事要地,而且含有“山”字,相信祁山应该是大山里,故而排除天府之国的四川,现在把范围缩小为陕甘。这时候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没错,祁山在陕西,陕西那个“岐山臊子面”不是很出名吗?

问题是:陕西的“岐山”并未诸葛丞相的“六出祁山”,首先他们字不一样,字不一样,字不一样啊。(重要的说三遍)

其次从北伐地理位置推测,祁山更应该靠近蜀地,在魏国的西南部,所以大概可以定为在甘肃省的陇南境内。

最后,经笔者查阅各种史料,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确定六出祁山的祁山在陇南市礼县祁山。

现在,当你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居然在甘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里时,有什么想法?

怀疑?考证?吃惊?大喜?…

祁山、祁山、祁山:三国的荡气回肠依然回响在大地

当你知道真实情况后,是不是还有一股重读三国演义的冲动?是否想亲去祁山之地感受和怀念一下诸葛丞相北伐之艰辛?

不过请允许我给您先做一下简单介绍吧。

为何是我来作介绍呢?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陇南人,大学上学的机会才走出大山,走到城市,然而太多人不太了解甘肃,总以为甘肃只有贫穷落后、黄土高坡…

这也使得每见一个人我都会普及一些地理知识,告诉他们我的家乡甘肃陇南位于嘉陵江上游三省交界处,九寨沟隔壁,不仅山清水秀,还有六出祁山、蜀道难、秦皇故里、橄榄油、大熊猫等等。好处太多,我不做解释,想了解的自己度娘一点。

上菜,来让我们看看如今的祁山又是什么风范。

祁山武侯祠牌坊

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实的砖制城门,两侧是两堵高耸逼人的土壁,上有城堞。

这个武侯祠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本来是在山下,到了万历年间被当地县令迁到了祁山堡上,还定了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四有庙会唱大戏纪念,修有戏楼,历代均有修葺。到了文革期间,戏楼被砸毁,武侯祠正殿和诸葛亮雕像反倒没事。为什么呢?因为武侯祠在这之前被改造成了粮仓,诸葛亮的雕像四周全堆满了粮食口袋……可惜的是其他古碑、对联、匾额却没逃过此劫,或被焚毁或被填塞各处水渠,难以追回。这就是祁山堡武侯祠如今少有碑廊对联的缘故,令人嗟叹。

这座武侯祠里有一块难得一见的诗碑。石碑是万历七年由礼县知县李瑁所立,上面刻着巩昌知府、天雄郑国仕的三首《登祁山武侯祠》的诗,还是用瘦金体所写。姑录于下:

《登祁山武侯祠漫赋三首》:

时万历已卯菊月二十三日也

斜日沉沉古庙幽,武侯祭祀几千秋。数家瓦舍连残垒,一派清流绕旧洲。

官道犹存流马迹,佳城犹似卧龙游。老天何事不延汉,五丈塬头星夜流。

秋杪驱车经故祠,仰瞻遗像备凄其。一心惟异心炎祚,六出那停吞魏师。

野岫啼鹃悲壮志,客途游子以螭碑。行间忽忆三分事,洒泪英雄值运移。

扇羽巾纶风度殊,胸中兵甲迈孙吴。三分定伯明天道,二表出师为主孤。

星殒当年难负憾,忠留千载有全模。祁山凛凛存生气,抱德何如祀蜀都。

这块石碑的经历也挺传奇。祁山武侯祠在同治三年被焚毁过一次,碑廊遭毁,石碑只能露天摆放。光绪年重修的时候,它被镶嵌到山墙之中。文革破四旧,红卫兵杀上山顶,要砸这石碑。但石碑入墙,想砸必须要拆墙,遂作罢。

而如今的祁山依然屹立在大山深处,不过少了很多人的惦记和瞻仰。站在祁山上,历史的荡气回肠仿佛又浮现脑海中,又想起了诸葛孔明的《出师表》的热血澎湃,只是莫名对孔明惋惜,不忍回想。

话至此,想必大家又热血来潮重读三国了,也相信大家都记下了六出祁山之地在甘肃陇南市。

欢迎大家去我的家乡陇南走访,体验自然之美、感受历史韵味。

(本文作者:陇之江,氧分子网专栏作家,首发氧分子网,微信号:ihuwairen,微信公众号:iyangfenzi。转载请将本段话版权申明一并带走,谢谢。)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傅斯鸿:赤壁之战的地理误区

程赤兵:《三国演义》里的BUG

刘黎平:刘备是怎样找到富爸爸的

张佳玮:诸葛亮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张佳玮:袁阔成,留一部好《三国》在人间

张明扬: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狭小的政治舞台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揭: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说道: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指的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都已失败告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原因:

      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兴复汉室?从天时地利人谋来看有五点结论。
      第一、战略方针的失误,刘备即使占据荆州和西川,一路由荆襄北进,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阳,之间的距离太远,战略上配合作用并不大。
      第二、就天时来说,曹魏有统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备安定的后方,兵多将广,后备力量充足,又率先迎来汉献帝,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而西蜀成气候太晚,草创而成,已失去先机之力了,想后发制人,困难太大!
      第三、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第四、就将才来说,诸葛亮本人当然才智超群,无话可说,西蜀早期又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华夏名将,实力是不小,但是与曹魏相比还是弱了些;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西蜀因为地狭人少,人才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反观曹魏,地广人众,才人济济,才智之士不断涌出,能征惯战的将才承前启后,源源不断。西蜀哪里是对手?
      第五、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家势力稳固。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家势力减弱。而曹魏虽有曹氏、司马氏的权力争斗,但是政治、法度始终比较稳定,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因此国力始终保持强盛之势,这样西蜀怎么会有可乘之机呢?

      我们再来分别分析一下六出祁山每一次的失利之处。
      1、第一次北伐,老诸算准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马谡去守街亭,可是马谡很轻松就失去了街亭,诸葛只好退兵。
      2、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的时候他自己发现所带的粮草不够用,只好撤退!
      3、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是忽然听有人报告张苞身亡,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由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只好退回汉中
      4、诸葛亮摆出八卦阵重创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买通蜀军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步谣言,说孔明早晚必将篡位,刘阿斗大惊,急命诸葛亮回师,有只好退军!
      5、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落花流水,忽报永安李严有书来报,说东吴与魏谋和,欲联合进攻蜀国诸葛亮只好退兵,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李严是害怕军粮置办不及,编造假消息来哄骗诸葛亮。
      6、第六次北伐,诸葛亮常胜司马懿,司马懿不敢应战,据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来戏弄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从派去的人那里知道诸葛亮病重的消息,并得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的推断,后来就撤退了!
      看完以上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原因了吧,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误,关羽导致与东吴不和,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西蜀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互相残杀,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战略配合;还有用人上的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诸葛亮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2. 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两次没去祁山说道: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多处。礼县为秦人的发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县东永兴一带。陇南名胜——祁山,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

    “祁山武侯祠”经过近年的维修扩建,以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客旅游观光。古卤城——盐官,曾为西北的骡马集散地,西汉时此地盛产水盐,诗圣杜甫著有“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的盐井诗。

    位于县城南郊的“赵世延家庙碑”,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世称“赵体”。

    碑刻为他晚年作品,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该碑刻为稀世之珍品。县西南石桥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寺头、右沟坪仰韶文化遗址二处,该乡斩龙村为五代诗人王仁裕故里,还有三国姜维大战铁笼山古战场遗址等。

    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三国演义》。根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平定了南方,凯旋而归,喘息未定,即又计划北伐。

    只因有司马懿为魏国骠骑大将军,镇守西凉,是诸葛亮的心腹之患。诸葛亮用离间计,使曹叡把司马懿贬为庶民,诸葛亮即上书请求北伐。

    然而,要历史的看待六出祁山和诸葛亮本人,《三国志》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实际上诸葛在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两次没去祁山。其实,诸葛亮出兵祁山多少次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诸葛亮晚年北伐战略思想的代称,重要的是祁山在北伐中的战略地位。

    祁山在当时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侧,绵延约25公里。境内重峦叠嶂,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加之又在蜀陇过渡地带,自然就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了。

    祁山堡遗址。在礼县祁山乡政府以南的西汉水河床中部,矗立着一座外形酷似战舰的孤山,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祁山堡。史料记载,三国时期,祁山堡四面如削,城墙坚固,只有一个城门能进出,易守难攻。

    可能是诸葛亮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西晋伊始,垒上即建武侯祠,供奉有诸葛亮之塑像。几经修缮,其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祠内香火旺盛,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观阵堡遗址。观阵堡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祁山堡南侧约两公里的一座山头上,居高临下,山势险峻。山顶四周为坚固的土城墙。

    向着祁山堡的的一方有三个特别加固的了望口。了望口内两侧各能蹲下三四个人,便于轮流站岗和躲避堡外弓箭的袭击。据考证,观阵堡长约100米,宽约50米,可能为部队营地。

    点将台遗址。点将台遗址在祁山东北方约一公里的一个山丘上,是用土一层一层筑起的一个圆台。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残留的一些三国时期的瓦当。站在高台,平川尽收眼底,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诸葛亮当年点兵点将、挥旗调遣三军的雄风。

    九谷堆遗址。九谷堆是最有传奇性的。当地人说,蜀军北伐时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由于自古蜀道难且路途远,粮草紧缺导致无法打持久战。魏将司马懿深知蜀军的这一点,便部署重兵围住蜀军,迫使蜀军缺少粮草不战自溃。

    在此情形下,诸葛亮暗暗在祁山至罗堡十多里的平川里垒起了九个土堆,上面覆盖上粮食,然后有意让司马懿知道,司马懿不知中计,以为蜀军粮草甚丰,便撤兵了。

    解围后的蜀军立刻补充了粮草,战事出现了转机。九谷堆由于风蚀雨淋加之农垦开挖,现在只能看到两处还有土堆的样子,其余的都不明显了。

  3.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说道: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诸葛亮为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认为是明智的。

    例如,人们总是喜欢把六出祁山的这件事,看成是诸葛亮自强不息的表现而大加赞赏。然而,也有人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件事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不是明智之举呢?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

    诸葛亮平定南方,班师回囯不久,魏主曹丕死,孺子曹睿继位。诸葛亮上《出师表》一遒,于建兴五年出师伐魏。起初,蜀军接连取胜。后因魏主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及时擒获孟达,夺取街亭,使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

    建兴六年,魏都督曹休被东吴打败,诸葛亮又上《出师表》一遒,起兵30万再次伐魏。姜维用诈降之计,打败曹真。魏主用司马懿坚守不出之计,拖住蜀军。诸葛亮因军中无粮,只得主动退回。

    建兴七年,诸葛亮得知把守陈仓的魏将郝昭病重,便暗中出兵袭取了陈仓,接着又袭取了散关。魏主曹睿急忙封司马懿为大都督,进兵祁山。司马懿欲偷袭蜀兵大寨,因孔明早有提防,魏兵大败而归。这时诸葛亮听说张苞身死,昏绝于地,卧病不起,只得退兵回成都养病。

    建兴八年,魏将曹真与司马懿引兵40万来取汉中。当时天降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魏兵不得进。天晴之后,诸葛亮追袭魏兵,大破曹真。诸葛亮又与司马懿斗阵,司马懿败阵后坚守不出。都尉苟安解送稂草误期,被诸葛亮责罚,苟安怀恨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到成都布散流言。后主疑心,下诏宣回诸葛亮。

    建兴九年,诸葛亮将蜀兵分为两班,轮流出师伐魏。诸葛亮因粮草不足,欲割陇上之麦,见魏军早已提备,便妆神叩退司马懿,尽割陇上小麦。诸葛亮接连击退了包围卤城的魏兵,粉碎了偷袭剑阁的诡计。这时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欲起兵攻蜀。诸葛亮急忙退回西川。

    建兴13年,诸葛亮又发兵30万,五路出祁山。在渭水打了败仗,损失了万佘人。诸葛亮只得请东吴出兵攻魏。诸葛亮用计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上方谷,哪知天降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使走投无路司马懿父子得以逃脱。

    司马懿从此坚守不出。诸葛亮听说东吴兵败,不觉昏倒于地,不夂,便病死军中。蜀兵全部退回。(见第九十一回至一百四回)


    是自强不息,还是不可而为

    人称《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入物为“三绝’即称诸葛亮为智绝,称曹操为奸绝,称关羽为义绝。在这绝”之中,以请葛亮的智绝为第一。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智慧的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赤壁之战与周瑜斗智,二是平定蛮方与孟获斗智,三是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智。

    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的过程中,周瑜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其计画又高我一头”,“此人见识胜吾十倍”,“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等话,可见周瑜也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再加上周瑜本人有气量狭窄的弱点,因此,气死周瑜就是必然的。至于蛮方的孟获,属于尚未开化之人,他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

    因此,虽玩孟获于股掌之间,七擒七纵,也并不值得炫耀,因为孟获与诸葛亮根本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对手是司马懿,而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智谋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因此,人们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绝”津津乐道,认为诸葛亮不但自强不息,而且用兵如神。

    若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过程来看,他确实表现出了“绝”顶的智慧,但是,若从六出祁山的结果来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却六次失败,从当时及后来的情况推测,即使诸葛亮不是“出师来捷身先死”的话,他以后的多少次出师都很难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之举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对六出祁山的两种不同看法。

    1
    自强不息,用兵如神

    诸葛亮所创造的这些奇迹,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往今来,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他的名字也成了智慧代名词。诸葛亮的智谋,不但在军事上为人们所效仿,而且在各行业中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对诸葛亮六出祁山给以高度的评价,并把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精神当做自强不息的动力。

    2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既要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目的,也要看这件事情的结果及影响。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是什么呢?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消灭曹魏集团,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结果如何呢?只有两个字,这就是“失败”。也就是说,他每次都是以胜利开始,以失败告终。他自己在给后主的遗表中也承认:“兴师北伐,未获成功”,诸葛亮素有神出鬼没之智,为什么六次伐魏都没有成功呢?

    《三国演义》对这六次失败的原因是这样交待的:第一次因马谡街亭失守;第二次因军中无粮;第三次因得知张苞身死,昏绝于地,卧病不起;第四次因苟安布散流言,后主疑心,下诏宣回;第五次因李严谎报东吴欲起兵攻蜀;第六次因诸葛亮病死军中。

    我们不难看出,书中把造成伐魏失败的直接原因,都被归结为他人的,偶然的因素,诸葛亮本人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那么,诸葛亮该不该为失败承担责壬呢?这就要看诸葛亮的整个战略决策是否正确。

    如果整个战略决策正确,即使局部出现一点小的失误也可以补救;如果整个战略决策错误,即使一时打了几个漂亮仗,也无济于事。在每次出师之前,大臣们也总是极力劝谏说:“北方旺气正盛。”“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诸葛亮自己也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魏,才弱敌强也。”(见第九十七回)可见,诸葛亮也承认伐魏不可能成功。

    知道不可能成功,却偏要去做,这就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古人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聪明人的大忌,是只有蠢人才做的事。请葛亮在战术上神机妙算,称得上是聪明之至;但是在战略上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应该说是做了蠢事。

    实际上,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征战,并没有绐蜀国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我们知道,蜀国地处偏远,人口稀少,国力微弱。诸葛亮每次出师伐魏,都几乎征调全国的大部分兵力。《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意思是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完全是劳民伤财之举。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绝非大智慧,只是小聪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