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江:我眼里的90后和马佳佳

90后不该被一概而论,也不应该被代表,他们讨厌自己被标签化,讨厌被代表。如果90后非要有什么共同标签,那就是“年轻”。

文/简江 (公众号: 老简创业茶馆)

前几个月,我临时找了 一个广院93年的小助理Wendy。一次聚会,我把她介绍给马佳佳。她很大方地走到马佳佳面前,礼貌地叫了一声“师姐”,目光里既没有羡慕,也没有排斥,就像很自然地新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这就是我见过许多90后对马佳佳的态度,也是他们对名人、牛人通常的态度:“我欣赏你,但不是崇拜你”。

90后是很有趣的一代人,他们有很多大不相同的亚文化群体组成,国内先锋调研机构“青年志”的创始人Zafka给了我一个名词,叫“部落”。

马佳佳可能是我最开始认识的几个90后之一。之后,大约是在2013年下半年,那时候我给酒仙网做企业内部团训,密集地接触了一大批“北漂”的90后。90后是酒仙网的基层主导力量,他们大多来自于小镇或者三、四线小城市,让我惊诧的是,他们做事的态度和价值观,和我们这些70后非常相似。他们盼望着能够在大城市扎根下来,所他们非常隐忍和努力,期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一多半不是独生子女),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批人,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早熟,体现出更理性、奋斗、担当的一面,而男生相对来说比较自我和任性。

60、70后都比较现实,60后更加沉默和隐忍,70后更加反叛和理想主义,但这种理想主义往往屈从于现实,他们一边欣赏着崔健和张楚,在内心愤怒着,一边又无比务实地在现实中奋斗。幸运的是,相当一部分60、70后都赶上了改革和房价的红利,早早地脱离房奴,不再为生计担忧。80后(85前)的关键词是“纠结”。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大都是50后或者65前,基本上属于“上一代人”,大多数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红利,和70后的父母一样脱离于现实,成为时代的弃儿,没有办法给他们更多现实和资源上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第一代独生子女,非常的孤独,在房价上涨狂潮里,他们大多没有赶上红利,游走于城乡结合部和房奴之间,78-86之间的生育高峰,又造成大批“剩女”,承受着空前压力。

85-89,大体是早80后到90后的过渡期,到了90后,情况又开始有质的变化。首先,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后甚至65后,对于城市里的60后,多数或多或少,赶上了80-99年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思想更加开放,更加理解现代社会,能够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有用的指导。他们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拥有2-3套住房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对于很多90后,如果不离开自己生长的城市,就可以住在父母的房子里,吃住在父母家里,不仅不用负担房贷,而且买车消费,很多时候父母还会给一些补贴。我们有时候管这种年轻人叫“新啃老族”。

即便是从三线城市去一二线城市,期望在大城市里扎根的90后,他们压力也更小,一方面有“退路”,另一方面如果爹妈卖掉老家的一套房子,在大城市里也可以给一套蜗居付首付。“我很多高中同学的想法是,先在大城市拼几年,如果能出头,就继续在大城市发展,如果不行,就回老家,工作到房子车子,早就准备好了”,一个93年,刚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山东女孩对我说。这批90后,从行为特性上,一方面比早80后更少纠结惶恐,另一方面更加纯粹而理想主义。“一开始挣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我喜欢做的事”,不止一个90后给我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们不愿意为了挣钱,而委屈自己,对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又异常投入。

纯粹、力量主义和无所顾忌,是他们最大的力量!

他们留在大城市里,更多的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生计。西西,87年,一个来自贵州的布依族漂亮女孩儿,家人给安排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工作,期望她早点找个人嫁了。她对这种“被安排好的人生”并不满足,辞掉工作跑到北京,做了一段时间互联网公司的商务和西餐厅经理,自己开了一个甜品工作室,在朋友圈卖她自制的美味蛋糕。

妍妍,一个来自河南的88年的女孩,从大学开始,就潜心研究互联网营销,把自己成功地塑造成一个网红,在一个著名互联网公司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成立了自己的互联网营销工作室。“从小我家里就是开餐馆的,每天卖掉的空啤酒瓶堆得像小山,没怎么缺过钱”,可她依旧很拼,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

马佳佳给我介绍过一个90后画漫画的小姑娘:“我大学学的是阿拉伯语,在外国大使馆实习了一段时间,待遇不错,可并不喜欢,我喜欢漫画,就自己学,现在一直待在家里,我爸爸一直很担心我,觉得我像个无业游民,其实我挣得比上班多多了,但是他还是不理解”。

她们厉害的地方在于,能够把自己的热情、勇气和毅力变成现实,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现实和理想割裂的空想主义者。

“很多90后比80后还好用”,我一些创业的朋友这么总结。因为90后更多的理想主义,更少的纠结,他们做事的动力更加纯粹,所以只要志同道合,很多时候不用督促,他们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不仅如此,90后思维更少局限,脑洞更多,表现出来更强的创造力。

就像赵本山和王石代表不了50后、方舟子和张朝阳代表不了60后、罗永浩和芮成钢代表不了70后,小沈阳和郭敬明代表不了80后,马佳佳和余佳文同样也代表不了90后,每个人,代表不了任何人,都只能代表他自己。所以,我观察到的90后,也是片面的几小撮人,样本有限,没法代表他们的全体。

说回马佳佳,2011年我在微博上注意到这个姑娘是因为她言论很脱线,但又有直插本质的犀利。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正在筹划开店,她在抓营销点上的天分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差不多每隔半年就会约聊一下,交换一下各自的看法和想法。

马佳佳是个什么样的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都知道无厘头喜剧之神周星驰,其实是个很严肃的家伙。马佳佳在文章和媒体上表现得很脱线,本人却很理性很有逻辑,坐在她对面,有时候我甚至会感觉在跟一个70后聊天。有时候,她会讨厌一些人和事,表现得有些情绪化,更多时候,她会很犀利。虽然我会不同意她的一些观点,但这并不妨碍她给我很多启发,并且能够在一些有意思的方向上有建设性的结论。

我的两个大哥,一个70后,一个65后,一开始说起马佳佳的时候都“……”,后来我就拉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聊完了他们都觉得,马佳佳不仅不像他们过去想象的那样,而且很聪明很好聊,没有什么沟通障碍和难度。

从2011年认识她到现在,无论在观点、做事能力、成熟度、对大方向的把握以及带领团队方面,她已经和当年判若两人。每当看到一些大叔,还拿“炮否”说事的时候,我就禁不住想乐,那已经是过去的过去时。让我对她有信心的,是我认识她近4年的时间里展现出来的学习和改变的能力。

90后的共同关键字只有“年轻”。

年轻往往意味着叛逆、张狂、率直、勇猛,这种力量能够让他们冲破上一代人已经凝固的经验和价值观障碍,创造出一些有趣的东西。中国有句老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怕的不是乱撞、碰壁、迂回,怕的是心如死水,偶有微澜。

即便他们的张狂,让他们承担一些代价,那也是属于他们生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要不蓄意伤害别人。既不需要过分担心,也不需要口诛笔伐。同样也不需要担心某些人会成为“坏榜样”,在一个变化的时代里,很难说旧的价值观,和看起来不大靠谱的新生事物,究竟哪个是“坏榜样”,只要不违反最基本的、数量有限的现代人类共有价值观,就不需要横加指责。我们概念里的“90后”,大部分是20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

余佳文,更像一个大孩子,或许他需要为他的不成熟付出代价,那也是他的成长必需经历的事。同样,他代表不了任何人。

每一代年轻人,都试图破坏既有的、凝固的利益格局,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所以他们才会跌跌撞撞、左冲右突、摇摇摆摆。90后甚至00后们,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重心正在由物质消费逐渐转向精神消费,电影、电视、娱乐、体验消费、品牌、服务、餐饮、社交……我们关注的核心,正在由“物”转向“人”。过去我们讲“唯物主义”,现在更多讲“以人为本”。90后乃至00后,他们的思想更少被过去的价值观禁锢,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这个时代,人首先要有才华和长处,其次才是弥补短板,人最要命的不是有很多缺点,而是毫无特点。

马佳佳只是90后中的一员,她更愿意跳到舞台上,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台下,还有无数的90后,在各个领域展现着自己的才华。他们每个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代表不了谁。他们比上一代更纯粹、更有趣。“我们或许可以做点事情,让更多有才华的90后,能有一个途径和自信,能够越过僵化的层级体系,直接展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最近我的马佳佳聊天的主要话题,也是她正在努力的方向。马佳佳周围,正在聚集起一帮有才好玩的年轻人。

或许她还会干很多不靠谱的事,谁知道呢?回想我自己25岁的时候,2011年,那时候我还是一个痴呆懵懂,离活得稍明白点儿,还差十年的少年,年轻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好玩?值得关注的,不是她在一个40+大叔的眼里靠不靠谱,而是她的起点和加速度。

或许说再多都多余,我们每一个人,只能用时间和行动,来表达我们的价值。

马佳佳,25岁生日快乐!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关注90后创业者:除了卖概念更应担负责任

温城辉:为什么被“扒皮”的总是“马佳佳们”?

互联网地产二奇葩:途家、马佳佳

王冠雄:雷军会被90后“打脸”吗?

宗宁:请远离那些狂妄的90后

凤凰卫视评论员周轶君评马佳佳现象:没有宣言 只有姿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