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圈最近一件大事是:创业者吹牛逼吹出问题了。整一周时间,朋友圈疯狂刷屏几桩涉嫌吹牛到吹爆了的创业者负面案例。
文/马海平
其实这个商业时代,所有人都知道:每个创业者都必须学会包装、推销和美化自己。雷军不吹么?马云不吹么?都吹!而且,他们的吹牛为企业省下数以亿计的营销费用。
但为什么没有人指责他们?其中关键在:他们只对未来“吹牛”,放大的是自己梦想、目标和到达的能力,释放的是一种强烈的感召力,让用户、员工和媒体为之疯狂,但他们可能不会就任何一个现在真实数据说谎。这就是成功鼓吹家与吹爆牛而被逼到死角的失败者的区别:一个对着未来吹,一个就现在吹。
创业者需要不断“吹”
创业者其实需要一种“鼓动家”的精神。从创业开始,你就必须通过不断“吹牛”来驱动自己和团队。
当你公司只有 10 个人不到时,你必须竭尽全力说服一个个有能力的人放弃现在拥有的东西加入你团队,并和你同心戮力,为你做牛做马,你得说服他们值得为你付出;
等你开始有第一个 10 万级注册、第一个 100 万级用户时,你更得“吹”,因为你需要告诉别人,你做到 10 万就能做到 1 亿;
当你企业迈过九曲十八弯离上市目标越来越近,你更需要“吹”,因为你必须拿到最后一轮融资,而把自己送上纳斯达克的敲钟台;
创业者这样“吹牛”,没有人会怪你。因为你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欺骗,更多是为了鼓励自己、驱动团队,是为大声喊出理想。但我下面要说的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哪些牛逼是不能吹的。对,一次也不能。
千万别这么做
适度的自我包装和失真的自我夸饰之间,其实不仅仅在细节,更在于心态。和部分神股前段时间不可思议的涨幅类似,目前投资领域高涨的泡沫,吹胀了一些人寄望于一吹成名的美梦,于是,更应该谨记如下:
第一:融资——不要随意“翻倍”
创业企业最喜欢吹牛的就是关于融资金额。有个媒体记者曾这么写道:“……创投圈内虚报融资额现在已经发展到猖狂程度。众多企业以原数三倍去夸大融资额。此前,某团购网站先后宣布获得超 1 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而后被业内人士爆料,其真正融资金额差不多是对外版本的一半左右。近期即将上市的某某团购,造假次数之多令人发指。随着招股书曝光,几笔融资被放大 4 倍……”
就我所知,夸大 4 倍以上的也不少见。其实,不论其商业伦理成本,融资作假就性价比来说,也是最不值得的。融资金额作假不能骗过下一轮投资者、也不能骗过上市前会计审计,唯一能欺骗一时的,只有舆论和公众。
有人或许认为,只要上市成功,当初的老账就算被翻出来,“成功者也是不会受审判的”。且不说真正情况是不是如此,即使如此,这种作假也完全可能把你企业在迈上 IPO 前最后一刻拉下马来,而且一旦被曝光,会被十倍百倍舆论所淹没。
第二:数据——不要动不动过“亿”
相比融资额造假,在用户数量、活跃用户数等方面吹牛的成本似乎更低,而被拆穿可能性,似乎也更小一些。我的感觉是,现在动不动就说自己用户过亿的创业者实在太多了。
虽然这个数字对有 13 亿人的市场,还比较可以理解(如果你在什么欧洲市场,那就没戏了),但你同样无法愚弄别人的感觉:说服国人的十多分之一都来用你,不是件简单的事。我的真实感觉是,如果身边 10 个人里没有 1 个是知道你的,那最好就别说自己用户过亿。
第三,产品——不要轻易就“革命”
我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耳边经常灌进的“革命性的”、“颠覆性的”产品……什么是革命性的呢?比如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电灯取代了油灯、移动互联网超越了传统互联网……
所以,动不动就产品革命,实际上是有违常识的。这样吹牛的代价在:提高消费者心理预期,而透支了自己的产品信用;而过度透支结果,就是留给业界一个“大话王”印象。甚至连这样的印象可能也留不下,因为这样做的人太多了。
第四,团队——不要随便改履历
拥有一个高资历、背景华丽的团队的确是一件很拉风的事。如果中间有些 BAT 的 VP 或 CXO,那简直是大杀器。
但世界上除了自己良心,还有两种人盯着你,一类叫媒体,一类叫友商。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让你的团队如实呈现,连“高级”、“资深”这样的修饰语也要如实,要么就干脆不用。否则,很多大牛的身败名裂,往往都是从简历上一个小小的“不准确”而被找到入口的。吹牛是一门技术活,各位创业者,吹牛要慎重,装逼必被雷劈。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