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阿里财报传播为什么突出云计算业务?

华尔街是比较现实的,只要你未达一帮分析师一丝预期,就算你还是稳健增长,股价承压依然很大。受2015年Q2财报影响,阿里昨日美股股价开盘跌逾6%,收盘跌逾5%。

这应该与财报中营收与平台交易额增长放缓有关。当然也有人民币升值、科技板块整体下滑等原因。

文/王如晨

对比财务数据,阿里营收、平台GMV增速确实呈放缓趋势。比如Q2营收约为3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此前三季,同比增幅在40-55%之间;Q2交易总额(GMV)约合1090亿美元,同比增34%,而此前三季都在40%—49%之间。

但股价反应忽视了阿里结构的变化:天猫成长依然强劲;阿里净利同比大幅提升;而储备很久的阿里云,则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财报显示,阿里云Q2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106%,是阿里收入增速最快的业务。

昨晚,阿里云业绩被一帮人刷屏。在我看来,它确实是驱动阿里下一轮成长的焦点之一,没有它,阿里不太可能真正打通所谓云+端,会受困于整个市场的变迁。

你应该看到阿里增幅放缓的真正原因:一、外部经济环境疲弱,阿里基数与市占过大,面临一定的边际效应递减挑战;二、过往依托的人口红利以及对应的流量红利,已步入一个瓶颈期,而大数据红利还没真正释放出来;三、阿里从PC向移动的迁移刚过半不久,这一过程对PC端倚重的流量变现的效果广告,有一定抑制;四、2014年下半年至今,阿里进行了一轮战略调整,单纯的数量增长让位于有质量的增长,生态体系与商业模式已开始发生变化。

然后你再体会,大半年以来,马云与逍遥子等人的关键词,为何是国际化、中国农村、无线与大数据。

国际化、农村,两个方面基本上属于开源,即通过新的市场区域弥补成熟的中国城市市场成长落差。而无线化与大数据,则属于驱动阿里平台与技术转型的抓受,它们必须为未来10年甚至更久的周期,奠定技术基础。

而这两大方面,都有赖于阿里云服务的快速扩充。因为,跟10年前基于PC端的流量获取不一样,无线时代的增长不是依赖人与商品的连接,而是人与服务、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

想一想这两个话题:一是去年年初,马云为何以邮件形式发布未来10年战略,即基于云+端模式的从IT到DT的战略转变;二是阿里IPO的盘子中,阿里云为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与零售平台并列。

因为,无论是无线化还是大数据,它们的实现途径都是云计算的模式,这是一场中国基础设施的革命。这正是去年以来,阿里云在中国乃至全球疯狂拓展的真正原因:它已与中国大半地方政府建立了平台级合作,大都涉及一个区域完整的信息化工程。而它与政府关键部门的合作,直接撬动了更为深入的领域,比如阿里云与铁道部、中国海关的合作。此外,阿里云在更多行业的渗透,越来越快。

截至目前,可以这么说,阿里云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里无可争议的“公有云一哥”。它的目标是,成为新一轮中国信息化、融合经济模式的水电煤。

如果你查询一下,阿里应该是诸多IT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少见的公布具体云计算数据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也不多见。在我看来,这体现出它的一种自信。

  阿里云的优势在于,它从阿里的平台诞生,当阿里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商平台后,它无形中也拥有了成为全球第一大云服务企业的潜力。过去它隐形阿里背后,如今它开始日益独立。

这得益于阿里的开放平台价值。Q2财报显示,阿里自己的收入确实比不上许多巨头,甚至也不比不上京东,但它的平台效应,远非京东们可比。在依托区域经济(中国)、撬动全球经济方面,至少目前,阿里在全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你能看到,市场上有无数的企业从事云计算服务,其中拥有核心技术的很多。光是美国一帮科技巨头就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可以这么说,在全球科技界,阿里比IBM、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具有拥有更为庞大的开放整合力量,它的落地服务能直接触达全球更多的政府、行业、企业、无数的民众。市场上的许多云计算企业,只能提供一些核心模块,阿里提供的是架构与技术支撑体系。

而且,一个容易为人忽视的方面是,阿里云是少见的经过高强度的验证的庞大服务模式。每年的双十一、双十二,没有哪家企业比它经受的考验更多。

4.85亿的季度营收,放在阿里体系里,确实有些不足道。但是,一种架构与技术支撑体系产生的号召力,不是财务数字所能掩盖的,阿里云已经具有统摄中国乃至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在前不久阿里云北京大会上,当我看到半导体巨头英特尔现场设置了一个展位,渲染它如何参与阿里云的项目,颇让人感到,在直接撬动现实经济上,阿里创造的集成服务,将为全球许多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从这一点出发,去体会阿里的“去IOE化”举动,可能更有体会。可以这么说,马云之所以去年敢说未来会建立全球电商的游戏规则,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强大的商业力量,带来的技术集成机会。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说,至少在电商领域,阿里将是全球最大的系统集成角色,跟着它,有生意做。

事实上,英特尔前不久与阿里建立了战略合作。而中国许多原本发展有些被动的企业,比如浪潮们、用友们,已借助阿里云,重新激活自己的业务,并引发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

浙江省交通信息中心主任、学者型官员韩海航有句话,让我感受很深。他说,中国如果没有阿里这类企业,绝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云计算大市场。而在我看来,阿里的国际化,如果没有阿里云服务的国际化,以及它所支撑的线下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想要实现,也会是空中楼阁。

当然,阿里云的整体体量还很小,从财务上真正驱动阿里还很早。即便IDC数据显示,2014年阿里云中国公有云市占第一,超过亚马逊、微软、IBM中国云服务份额总和大。SunTrust分析师预测,到2018年,阿里巴巴云计算业务收入将达12亿美元。相比波及整个中国社会层面的新一轮信息化进程、无线化运动,阿里云的营收几乎可以说沧海一粟。

但是,我敢断言,阿里云的拓展速度,决定着阿里整体撬动全球的速度。在中国,新一轮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在高速建设中,除了三网融合、宽带工程外,它的红利主要是覆盖有着6亿多农民的农村;而在全球,下一个10亿用户,则是那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这需要巨大的投入与资源整合。

截至目前,除了中国大陆,阿里云已在美国、中国香港、中东、新加坡、日本以及欧洲等地部署数据中心。7月29日,阿里宣布将对阿里云战略增资60亿元,用于国际业务拓展,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基础和前瞻技术的研发,以及DT生态系统的建设。

去年阿里IPO前,我曾经说过一句话,阿里云业务单独分裂,被装到上市公司,算是很有良心的。因为,有了它,阿里上市公司的未来,投资价值会获得更多重估机会。2015年Q2的华尔街不买账,等这一业务日益独立为新的平台,甚至成为分拆、独立上市的时候,那些分析师们可能又要屁颠屁颠地写报告了。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云计算再造新农业:用数据提高产量、做决策

阿里未来增长推进剂在阿里云

京东为对抗阿里云OS,推JDPhone计划?

云计算发展十年 给商业科技带来这三大变化

阿里副总裁徐子沛:普及云计算,建设指挥互联生活

和阿里云成立合资企业的迪拜企业Meraas是什么来头?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翔snowman:中国云计算有多火,看看这家美国上市IDC的财报!说道:

    这家去年年底赴美上市的中国IDC企业,为什么选择“逆流而上”呢?原来也是占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红利。

    5月10日,万国数据(纳斯达克股票代码:GDS)发布自去年11月美国上市以来的第三期季报。财报显示:

    2017年第一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65.8%至3.5亿元人民币,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同比增长132.3%至1.239亿元人民币,数据中心总签约面积(销售面积)同比增长84.8%。

    众所周知,中国IDC美国上市的只有两家:世纪互联虽然两年前接受私有化邀约,虽有退市之意但私有化一路颇多变数;万国数据则选择2016年11月登陆纳斯达克,且就上市之后的三个财季表现来看均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由于中国IDC在美国上市不多,这里有必要将EBITDA和数据中心总签约面积这两个一般企业财报中看不到的数据加以简要解析。

    EBITDA,即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在IDC企业角度可以理解为除去数据中心固定资产后的利润。这个指标对于IDC的意义在于,企业可以将收入大力投入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跑马圈地,而不用担心净利润数字不佳。这和AWS云计算前期利用7年时间大力投入数据中心,圈地市场是一个道理。

    数据中心总签约面积,对于如IDC这样的重资产行业,数据中心从建设到运营有跨越几个财季的时间周期,一般情况下,不算建设数据中心时间,仅从签约到正式运营产生收入也需要1-2个财季甚至更长,因此这个指标可以预测和判断一家IDC今后几个季度的财务是否成良性增长趋势。

    由此可见,万国数据的这三大财务指标均实现了强劲增长。而这背后的奥妙在于,“云计算在中国市场不断加速的大规模部署,进一步提升了对我们高性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需求。”万国数据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表示。

    1、云计算占比超过50%

    与其他IDC相比,万国数据有两个最显著的区别:第一,以高等级数据中心切入高端市场,且以拿下金融行业为亮点;第二,多数IDC都具备网络带宽接入业务和数据中心托管服务业务,但万国数据只聚焦后者,从业务对标来看更像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企业Equinix。

    而据万国数据信息显示,如今金融客户所占总签约面积的比重已经屈居云计算企业名列第二位,且云计算企业已经超过总签约面积的50%。这是一个新的信号,从IDC角度也管窥出公有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

    据悉,万国数据在2010年之前的客户基本都来自金融行业,之后开始接触大型互联网公司,而随着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效仿AWS大力开展云计算业务,万国数据也从2011年开始,不再满足于租用电信运营商的第三方数据中心,而是开始兴巨资自建数据中心。2011-2014年自建四个大型数据中心,而现在已建成10个,在建6个,自建数据中心成加速度发展。这种企业基因和发展轨迹正好赶上了云计算的利好,不仅可以满足如金融行业这样的对数据中心等级要求更高的客户,也在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需求中得以顺水推舟。

    此外,收购数据中心对于已经上市的万国数据而言也是一大途径。财报中称:深圳五号数据中心的收购项目顺利进行中,将增加在建数据中心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预签约率已达50%。

    如果过去金融是万国数据的标签的话,现在云计算则成为万国数据的又一标签。

    2、“二房东”模式面临洗牌

    另一方面,不少同时拥有带宽接入和数据中心业务的IDC企业,更习惯网络带宽和数据中心的租用服务,依赖运营商的T2等级机房和网络带宽接入打包散卖,服务于中小企业,无需上市也可保持较高利润。

    不过这种“二房东”模式由于相对较低的门槛,不少没有牌照的企业也正面临洗牌。最明显的信号是,工信部对于规范牌照管理出台的一系列措施。

    比如去年12月出台的《关于规范云服务市场经营行为的通知》中就指出:“各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为无相应许可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用于经营云服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和IP地址、带宽等接入资源。”

    今年1月工信部又发布《关于清理规范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市场的通知》,通知决定未经电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自行建立或租用专线(含虚拟专用网络VPN)等其他信道开展跨境经营活动。

    而万国数据的商业模式对标最大数据中心企业Equinix,集中于数据中心业务运营,并因此于2014年获得新加坡科技电信媒体公司(STT)的战略投资,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擅长投资IDC的机构也投资了Equinix。

    如今,Equinix这家企业也正在享受云计算的红利。就在5月4日,甲骨文宣布与AT&T达成重大云计算协议,并与Equinix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使得甲骨文的云业务能够直接部署在全球最大IDC提供商的数据中心上,同时也成为Equinix的大客户。

    对标来看,万国数据也在同样在发展与大型云计算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满足于甲乙方服务这么简单。2015年年底,万国数据就与阿里巴巴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于阿里云的万国数据混合云平台CloudMix,推出多个垂直领域的企业级混合云解决方案和混合云服务。

    此外,对于万国数据,除了中国云计算红利之外,还有一大利好值得关注。就是当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的时候,由于国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易进入中国等原因,会倾向于选择有国际服务管理背景的中国IDC。由于万国数据选择在美国上市,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全球知名度。这在Gartner一份《Select from three infrastructure options for global companies running business in china》报告中也得以阐述。

    作为重资产投资,IDC的发展更需要紧跟大势,抓住时间窗口。现在想来,万国数据在中国企业纷纷选择回归A股之时,却义无反顾去美国上市,貌似矛盾重重,却是由于商业模式不同,企业基因各异。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