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对美国科技骄子的崇拜情结便落地生根,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再到如今正火的马斯克,激起了无数中国年轻人的膜拜与效仿。
马斯克
从商业成就上来说,中国并不缺少成功的典范,却依旧有不少人呼吁早日出现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甚至发起了“培养下一个乔布斯”的计划。如今,另一个近似疯狂的创新天才——埃隆·马斯克进入了中国大众的视野,相比于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个新骄子更加多面也更加真实。最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精英的差距。
神话与造神运动
在美国,马斯克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只是他的事业有些与众不同。而当马斯克被传到中国,从少年英才成长为Paypal 的创始人,而后进阶为SpaceX 和特斯拉的CEO,俨然是一个神话。
我们印象之中的中国精英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不管是马云、李彦宏这些成功的科技巨头还是李开复、张亚勤式的打工皇帝,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成功的一面。从年轻时的奋斗到后来的名利双收,一切都那么的理所当然,纵然是创业路上的艰难与挫折,更像是对精英们个人品格的侧面反映。每一个成功人物都是一个神话,而当神话破灭的时候,曾经的英雄一瞬间便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唐骏是如此,尚德破产后的施正荣也是如此。但造神运动却从未结束。
最近备受媒体推崇的“神话“人物非李一男莫属,这个华中理工大学的少年天才,曾被任正非指定为下一代接班人,而后又相继担任中移动12580 CEO和百度首席技术官,被媒体称为中国IT界的吕布。蛰伏多年的李一男在宣布投身电动车创业之后,更是被一些媒体赞成为“下一个雷军”。这里并没有贬薄李一男的意思,我们的媒体已经习惯了赐予成功者太多的光环,即使他们的创业之路只是刚刚开始。而在外媒的眼中,除了赞赏马斯克光鲜亮丽的一面,其个人生活中有争议的一面也是屡见报端。
中美IT精英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光环满照的神,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只能仰视,一个却可以触摸。目前不少的国内企业都在极力维护公司高管的形象,并不惜动用公关资源进行美化。或许把创始人以及CEO塑造成偶像人物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可一旦被光环笼罩,这些精英们也就丧失了试错的勇气。如果马斯克在Paypal之后被塑造成神,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特斯拉和Space X恐怕会胎死腹中。这个世界不需要神话,需要有勇气前行的人。
创业和颠覆逻辑
彼得·蒂尔的《从0到1》在中国成了创业者的必读书,书中传达了一个创业的新观念和新的价值观,特别是“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的观点深入人心。
埃隆马斯克可以说是从0到1创业的典型,毕竟Paypal、特斯拉、SpaceX都被彼得蒂尔当做实例来阐述。不错,他颠覆了在线支付,颠覆了电动汽车,甚至会颠覆太空运输。然而创业的本质绝非是为了颠覆,一股脑的为了寻找蓝海,为了发现并开拓新的领域。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从1到N并不违反创业的法则,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有创新的创业都无可厚非。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IT产业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市场都在复制美国模式,在这些市场上用从0到1论成败,未免有些荒唐。
国内很多城市都试图打造第二个硅谷,一大批创业者获得了从政策到经济的双重支持,年轻气盛的创业者经常把颠覆放在嘴边,似乎每个团队都在上演一场从0到1的革新。不得不承认,中国还没有出现特斯拉和SpaceX那样让世界叹服的企业,但改变市场的却不在少数。正如360的出现改变的杀毒软件的市场分布,小米的出现改写了国产手机的发展历史,BAT所引领的互联网大潮,更是逼迫无数传统企业被迫转型。而这些企业的初衷几乎没有想过改变世界,它们创造了互联网的大趋势,时势也成就了它们。
那么,周鸿祎、雷军、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等国内互联网精英在成就上并不输于埃隆马斯克,他们的创业项目没有马斯克那般的天马行空,也没有其不同项目之间云泥之别的跨度,不过这恰恰是中国人务实品质的直接体现。中国并非没有马斯克那样的人物,只是他们少了几分疯狂多了几分务实。如果国内的媒体和创业者们唯颠覆是举,中国恐怕很难出现马斯克式的人物,但被这样定义的马斯克真实吗?
集体同英雄主义
在乔布斯去世的时候,就不断有人发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乔布斯式”创新人才?从教育制度到创业环境甚至是文化阻碍,都成了中国难以出现创新人才的原因。可是四年之后,重新审问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式的人才,问题却依旧存在。
全世界那么多民族也只有美国诞生了乔布斯、马斯克等英雄色彩浓厚的创新人才。印度的IT产业很发达,可是连BAT这样的巨头都没有出现,更不要说苹果、谷歌那个量级的。日韩出现了三星、索尼等科技巨擘,灵魂人物却始终得未曾有。可以说,在教育、环境之外,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成就了美国梦,即人人都想有一番改变世界的梦想,这一倾向在好莱坞电影里随处可见。而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不愿意突出某一个人的作用,更愿意呈现出一种集体的力量。于是乎,我们不愿把阿里巴巴的成就归结于马云一人,也不会把腾讯的未来寄予在马化腾身上。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注定只有神话没有英雄。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乔布斯或马斯克吗?答案是中国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颠覆人物。首先美国的科技巨头几乎是迭代出现的,IBM走下坡路的时候,微软正如日中天,而后是苹果激流勇进,再接下来是谷歌方兴未艾,下一梯队里还有Facebook和SpaceX。而中国却是群雄并起的局面,在互联网行业,三大门户业已没落,BAT顺势崛起。在手机行业,中华酷联的老模式作古,小米们结伴走上了舞台。O2O、智能硬件等行业也是多家企业相生相克,在竞争之中不断维持平衡。
儒家文化缺少英雄主义,中国创业者也从不迷信英雄。比如说没有人会因为小米改变了手机市场的销售模式,而对雷军赞赏有加,相反的是其他手机厂商希望以小米反小米,最终还是形成一个互相牵制的市场平衡。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但一定是群体性的创新和转变。不少人愤慨中国从科学到商业都缺乏真正的灵魂人物,BAT的种种行为已饱受垄断之词的困扰,要知道美国的手机行业是苹果一家独大,搜索市场几乎是谷歌的天下,相比于BAT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企业你能接受吗?
当媒体再次抛问问什么中国没有创新人物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想创新的定义是什么?乔布斯式的创新和马斯克风格的疯狂显然不适合中国市场,少一些造神运动,把焦点放在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上,纵使没有风云人物来改变世界,群体性的进步和革新也未必不是一种良策。
为什么中国没有疯狂的马斯克?舆论不允许,文化无支撑,社会不需要。
文/Alter 私人微信:imhefei,微信公众号:手机那点事(加spnews)
来源:钛媒体
原标题:中国不缺成功典范,但为何没有催生像马斯克一样疯狂的人物?
不过取决于在谁面前骄傲了,假如我今天登上了珠峰,而百年前就有人上去过,我也是有骄傲的理由的,更何况百年来登上珠峰的人也寥寥可数。骄傲不骄傲主要取决于技术难度吧,比如你探测了人家分分钟可以去只是懒得去的还离得近的小行星,那也就只能吹一下了,有些第一次没有意义,但假如就算是现在,你建了一个大的空间站,登上了月球,甚至探测器着陆了火星,都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技术难度在那里。 综上,你可以看到相关外媒并不怎么在意嫦娥一号(说是大号mp3)这类的中国首次,反而对嫦娥三号的软着陆和玉兔车(虽然有遗憾)大加赞赏。可以预见,倘若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绕落巡一体化火星探测,其意义和骄傲程度要比印度的首次火星大号路由器之旅大得多
萤火一号这个项目,本来也没打算认真做,承包给大学和几个院所娱乐,特别小的探测器,准备让俄罗斯火箭顺带,结果你懂的,俄罗斯一拖再拖,最后火箭还挂掉了,还不如用长3丙(都能打个2吨的着陆器去了),所以一是自己没用心,二是俄罗斯深空火箭成功率坑,这个失败其实不重要的,也不能说明什么,反而长征5号一拖再拖,新版出舱服迟迟未出,深空基础科学研究(望远镜)一直不上马,体现了基础技术实力的薄弱,体制创新略僵化,实用为先的任务导向等一系列可能的问题关键问题就是没那么高的产出比,或者回报周期太长,甚至技术研发给后来者作了嫁衣,也不能指望一个私人企业发射一颗探测器10年之后入轨再启动它吧,现在就算spacex也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由政府供着,没有真正的大众市场,所以正如我一直说的,现阶段,需要有一部分人,航天不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航天……这个地方欠妥,不过我主要粗略看的技术差距啊,猎鹰9v1.1LEO比长2F大,而且spacex有6小时快速交汇技术(虽然对接靠机械臂),而且我感觉同步轨道那些卫星spacex也能发射,参考国际订单(当然他们暂时不能造卫星),以后发展速度说不清楚,芯级回收啊,龙飞船啊,重型猎鹰啊……这里更多对比的是和美国这么多年技术积累的差距,不过7分确实欠妥,但很多人甚至巴不得spacex虐天朝……近地轨道中国8分,spacex7分啊,好牛。spacex最多和中国的运载火箭比比吧,中国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系列,返回系列spacex基本没有涉足,载人系列spacex还没有载人上天,运气好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你也要有那个实力去碰到这个运气.
2003年6月10日发射、2004年1月3日着陆火星表面。 根据原本的设计,工作寿命只有三个月。
因为太阳能电池板的蒙尘,勇气号的电力供应一直在持续下降,2005年3月12日和2009年2月6日两次大风吹散了尘埃,电力得到恢复。
2006年,六个车轮中的右前轮失灵。
2009年5月,在通过特洛伊沙地时,车轮陷入软土,其中一个故障又使勇气号无法动弹,之后的观测一直被限制在原地,此后有过几次解救行动但都失败。
2010年1月26日NASA宣布放弃拯救,勇气号从此转为静止观测平台。
2011年3月22日,NASA最后一次联络上勇气号;2011年5月25日,NASA在最后一次尝试联络后结束勇气号的任务。
—-2004年工作到2011年3月.
何况好奇号的着陆你忽略了么?
每当你觉得某个领域(比如航天/国足/男篮)不尽如人意时,你应该问问自己:你为这个领域做了什么?我没有为中国航天做任何事,因此,即便它再烂,我也不会去抱怨,以上。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的税款不足以对航天领域做出什么改变,而且中国的航天经费相比NASA寥寥可数,一个韦伯望远镜88亿美元,卡西尼35亿美元,好奇号24亿美元,嫦娥2号9亿人民币,请勿给航天工作者或者决策层扣锅,Musk出生在南非,一个几乎没有航天产业的国家,现在他在美国,Spacex的创始人,你不爽什么,大可尽你所能改变,如果不行,抱怨也没有意义是吧,一堆科学家带着一堆博士生用计算机实验室和一大把钱开始研究航天,速度和一堆技术工人加上寥寥可数的海归研究速度是不一样的,何况晚了几十年,美国登月好几次了我们第一科卫星才上天,比我们早的日本和欧洲现在看来也没有按你所认为的水平啊,超级大国,和那时的一个弱国,是不一样的我正在做一个跟航天有关的片子,虽然起源就是那个90后的公司,不过倒也不全是为了他们,我爷爷就是航天设计院的工程师,所以我一直有这个情节,只是现在在做导演。你有兴趣吗?我们可以聊聊吗#你这不加关注不能私信可还行#
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筛选忽视的结果包括:
1.航天器的基数很大,目前每年有约一百多个甚至更多的航天器上天,这个数目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的;
2.深空探测的新闻数量和获得的关注度远大于地球周边的那些数不清的航天器;
历史的任何时刻,美欧的航天计划重点都不在深空探测器,无论是资金投入比重、资源投入还是发射数量,绝大多数的航天器都属于低地球轨道LEO,剩下的还有MEO、HEO中高地球轨道,地月转移轨道等,深空探测器寥寥无几。
「参考历年航天发射表,每年的比例相差不大,推荐出处:
①Jane’s Space Dictionary「世界航天发射表」
②NASA Historical Data Book「NASA航天发射表」
③NASA Launch Schedule「NASA当年剩余航天发射计划」,今年还有大半年,全是地球轨道航天器」
事实上NASA及美国航天这么些年数量最多的项目都是与ISS国际空间站有关的,有关人员、实验设备、生活物资,加上冗余考虑,每年的发射次数都非常之多。
另一类很大的发射任务是已经组网运行的卫星,由于卫星寿命有限,,绝大多数LEO的卫星寿命不超过10年,绝大多数GSO的卫星寿命不超过20年,卫星技术需要更新,或者这次拨(pian)款(qian)有点多,加上组网的卫星数量庞大,因此维持组网卫星系统也占据了大量的航天计划,且这类计划几乎难以被大幅削减,财政拨款不太影响这一类的发射。
现今美国的组网卫星主要分3类:
①GPS。现今有32颗正常在役,36颗计划往往还有因为骗经费或者更新技术的原因故意降低使用寿命的。
②用于地质、水、地球资源、气象、碳排放等环境监测的全球组网卫星,这实际上是多个网络,很多相关学科的科研机构依赖于卫星遥感收集的数据,例如今年NASA将发射的一颗Jason-3,用于观测潮起潮落…
③军用卫星,由于GSO轨道过高,光学遥感分辨率太差,为了实时了解地球的动向,光学遥感卫星网络全部是LEO轨道,尤其是极地LEO轨道。感谢科技的进步,70年代时光学遥感卫星使用寿命仅数十天,然后载有微缩胶圈的返回舱会返回地球,供军方分析数据,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很多时候都会有大量额外的返回式卫星的发射。
至于神马通信卫星,大多是GSO的,寿命略长,数量也不多,都懒得列出来了…
对于深空探测:
事实上尽管现阶段美国的深空探测器远比其他国家多,但其所占的比重和所消耗的资金均占美国航天投入的少数。NASA目前基本有三大类深空探测器项目:
①投资大「~$2~3billion」,周期长的Flagship,当然也是高科学回报和对目标的深刻了解,著名的伽利略,卡西尼,旅行者都属于这一计划,FY2013砍掉了唯一一个Flagship的计划,现阶段没有预算和项目,严重受限;
②中等的New Frontiers ,New Frontiers 于2003年拨款,然后目前抵近冥王星的New Horizons探测器属于目前唯二发射的New Frontiers 计划中深空探测器,总开销约$650million,另一个已发射的探测器Juno总开销约$1billion。New Frontiers 由NASA相关机构招标 Announcement of Opportunity (AO),旨在每36个月竞标一个合适的深空探测计划,有意向的研究机构或大学竞标总设计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 ,再细化任务,可见New Frontiers必须看NASA何时放长线,钓中鱼「根本就不大」,这也取决于NASA的拨款项目;
③投资小,周期短的Discovery项目,例如深度撞击Deep Impact,总开销约$330million,Lunar Prospector则只有约$63 million。其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 则是个人orz。已经发射的Discovery项目才12个,其中还包括数个探月的航天器,大致相当于美国小半年的发射总量。
其中,后两个项目是近二十年的事,传说中“多快好省”的进行深空探测器,其实主要是在“省”上……后两个项目的大致开销可以看到NASA目前对于深空探测是比较抠门的。NASA在2014和2015年的预算FY2014和FY2015都大约在约$18billion,要知道这只是一年的预算,而一个深空探测器花费的是多年的预算!
还有就是在NASA,深空探测器是不算月球的,这里面所列举的三个项目都是旨在探测太阳系的,所以Discovery项目中才有一些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器有另一类项目,叫Lunar Quest。
究竟可回收技术有多少用?
你们大概不知道什么是运载火箭吧
我给大家科普一下,数据均来自维基百科
1.俄罗斯天顶号 3SLB 首飞2008.04.28
燃料:煤油,GTO 有效荷载 5250kg
2.NASA Delta 4 heavy 首飞2007
燃料:液氢,GTO 有效荷载13130kg
(顺便一提,2014年12月搭载猎户座飞船首飞成功的正是这型号)
3.SPACE X 猎鹰9号v1.1 首飞2015.12
燃料:煤油,GTO 有效荷载4850kg
4.中国 长征三号丙 首飞2008.04.25
燃料UDMH,GTO有效荷载3800kg
特别把中国放上来是来告诉各位,运载火箭的核心——发动机,是一个可以更新迭代很快的产品。
(补充)
所以你跟我说Musk把Falcon9设计成可回收是为了省钱我真的只能呵呵
用CZ-3C作为例子
2008年首飞至2012年一口气发了10条,
就用了4年就没再造了?说好的太空军备竞赛呢 逗我呢!
那是因为2012年推力120吨级的煤油发动机试验成功,2015年3月CZ-5的一级火箭也第二次试车成功。
一台火箭我们就只用4年,新一代发动机的就出来了。Musk用10年时间发展可回收技术你跟我说为了省钱 请先让我笑一会啊
对于Falcon 9的可回收设计,实际上也就是由Musk出资用NASA的废弃设备和技术向全世界做的一次营销活动而已。毕竟在美国public relationship可是所有政府机构的根本啊!没错,对NASA来说技术连屁都不是,没pb没钱空有技术也没法实现,不是吗?
土星5号在1967年就发射成功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当时就是使用大推力的煤油发动机,可是液氢发动机一直没机会试验。直到天朝开始探月计划NASA才有资本向国会要钱:你看黄种人都要上月球了,不如你给点钱我们去火星吧 (星球计划),于是液氢发动机的Delta几年内就出来了,后来又因为狮子开大口被国会cut预算才没法开展,只剩下猎户座飞船。
(所以你想想NASA这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有多恐怖,就是因为航天飞机这种面子工程吞了这么多预算所以后续技术的测试一直没钱好吗?)
所以我告诉你,只要有钱NASA早就开始人类移民火星的计划了,不对…Macross F 估计是历史剧了!(2008年动画《超时空要塞》)
对于NASA来说,
最大的敌人不是拥有落后技术的天朝,而是控制着预算的美国国会。
最好的朋友不是全世界的航天爱好者,而恰恰是不断成长的天朝运载火箭技术!
我自己也是承认的,所以我也是发在专栏,没有写在这个问题下面。文章里的一些争议点,我在评论里也都看到了,明显的错误我都改了,剩下的没有改的地方,不是我执迷不悟,而是有一些问题就是本来就存在的“争议”。我们公司里有北航的火箭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我发文章之前请他们审过稿,大家有评论之后我又跟他们讨论。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的信息量不同,而且这方面很多资料都是涉密的,说实在的,NASA和马斯克明里暗里到底是有多少关系,哪篇新闻是真、哪篇新闻是假,谁又说得清楚呢?我在写文章之前也有甄别过资料来源,但是这里面的水太深了,我们一介平民要怎么刨根问底呢?所以我觉得大家讨论讨论都没问题,交流一下嘛挺好的,最重要是不要伤到感情就好啦!么么哒!
液氮是什么鬼?兔子的应该是n2h4不是n2o4吧?,另外falcon9 1.1 GTO都有4850kg的话可回收这颗肯定有4吨了啊,据spx说1.2推力增加了1/3呢,另外,可回收火箭就算只发射2次成本也下降了50%吧,而且可以分成功率发射不同任务,比如第一次发射保证成功率99%价格按一次使用火箭,第二次价格低一些保证成功率低一些。spx现有技术至少不比天艹差,天艹今年才发了第一颗煤油火箭
1.Falcon 比天朝领先一代,但是如果18年长征五号发射的话就追上了,
2.SPACE的低成本是因为低价买回来的技术
3.一般来说一台火箭从立项研发到试飞也就十年,从试飞到退役也就十年,就算回收不用维修费也省不了多少。毕竟前面十年研发的费用还是得出是吧…
你看NASA从1967年的土星5号到今天的Delta运力不升反降主要就是没需求,如果大家都用Falcon 9而不投钱去更新运载火箭反而是在浪费钱!
我说的并不是当年那个旧的。。。再造的话肯定要重新设计的。只是觉得那个规格的火箭如果能降价到普通火箭的水准的话整个航天产业就不一样了吧。musk高调宣传,肯定有商业上的考虑,但是项目本身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知乎上面很多航天从业者也肯定了spacex的技术水平和成就,至少回收火箭再利用不是任何机构想实现立刻就能实现的。质疑嘛,必然存在,但是不论是质疑还是赞同,其实都只是猜测说白了就是美国财政部不给钱,NASA干脆把技术转让给私企,让他们呼吁投资人继续研究,研究出来皆大欢喜,研究不出来对他们也没影响。
美国人喜欢大新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追踪科技前沿的时候,有个感觉,就是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进行。这场科技革命的主题,我感觉是如何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包括它的构成,它的规律,相对应的,是量子相关理论和实验的新发现和新发展,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在不断地涌现。
不过,我认为在未来技术的前沿里面,一级火箭可重复回收技术虽然不能说不重要,是能节约发射成本,但从底层技术来讲,动力还是化学能这种低维能,有什么好值得夸赞的?
只要动力还是低维能,不是高维能,人类所谓的星际航行就没有什么了不起。在高维智能看来只能被虐得渣都不剩。
这句话我放这了。
现在最可怕的就是,来了某种所谓的新科技,看上去灰常牛逼高大上,似乎一步就可以点开全新的科技树,然后就是新一轮的技术代差的叙事。可惜啊可惜,至少在目前,这种可重复回收火箭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这么牛逼的地步。
为什么?因为从这种火箭的研发背景来看,是美国宇航成本居高不下。美国政府,特别地说就是NASA要开源节流,把这种已经保鲜度已经不高的技术做一下spin-off,军转民,官转民,带活一个大产业,开拓一片大市场,对于GDP,TPP,固然是好的。对于美国NASA继续把精力放于真正高精尖项目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说不好听一点,SPACE X不过是在捡漏。
所以,目前我们的眼光不应该只局限于这种20年前还算是科技前沿,现在只不过是故技重演的科技,只着眼于NASA在准备动手的事情,或者甚至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NASA还没有想到的,我们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我最喜欢人无我有了。
应该没有人愿意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紧跟着美俄欧亦步亦趋,要想有独到的科技创新,借鉴固然必不可少,但是美国一出了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做到的话,何时才能超过美国?我们自己千万不要被一时的所谓黑科技误导,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我知道前阵子中国科学家已经能够让激光驱动物体了。可以开开脑洞想想光驱动的火箭、飞船等等。
当然,客观地讲,这种技术对于正准备赢得国际市场的我国火箭来说,是一大挑战。现在中国火箭发射的成本也在6000万美元上下。如何压缩发射成本,就要考验高层的智慧了。一箭多星已经有了。
SpaceX成功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第一级火箭回收任务。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今生上太空有望了。 她哈哈大笑,对爸爸这么激动觉得不可理喻。 五十年前阿姆斯特朗就登上月球了嘛,这样的突破到底意义何在? 因此,我准备就此我要就此写篇针对小朋友的科普文,不过希望对大人也有一些意义。
一.突破引力深井
人类要离开地球,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既是保护地球大气层的力量,又是把人类束缚在地球上的力量。不管再小的东西要进入太空,首先要进入3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要让飞行器达到7.9公里/秒第一宇宙速度,这样才能借惯性绕地球运转。而要进入300公里的高度和达到7.9公里/秒速度要耗费巨大的能量和花费巨大的金钱。所以,火箭进入太空的这个阶段,是一个消耗能量很大的活动。
但是经过这个阶段后,进入太空以后的航行,需要的能量很少。因为没有空气在这个惯性空间中,飞船发动机的推力可以不断地累加起来。所以就不需要那么大的能量消耗了。所以你知道,去年新视野号探测器在拍摄了带有爱心的冥王星照片,又继续飞向宇宙深处。也许你会好奇这个探测器靠什么动力能飞这么远,就因为离开了地球引力后,后面的多年飞行需要的能量其实也不那么多了。
这300公里距离,被称之为引力深井。所以人类面对宇宙的无限资源和可能性,却被卡在这300公里里。
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是将近五十年前的事了。登月工程所使用的计算机, 全部计算能力比不上今天的一台IPHONE。可是这些年来, 人类的太空计划,并没有那么值得一提的进步。到了1998年,美国宇航局粗略计算了一下从地球到火星的载人飞行费用,结果是这一飞行还得花费5 000亿美元。
来自硅谷的伊隆马斯克则从行业外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创见。他发现每次发射 多级火箭,箭体在每次发射之后都会坠入大气层焚毁,而发射火箭的大部分成本,都在一次性使用的引擎和燃料箱等基础结构里。算算帐,成本中只有0.3%是燃料钱,99.7%耗费的发射器却被一次性用掉。他质疑道:”我们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从马、汽车到飞机,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为什么只有火箭不行呢?”
那你会问,航天飞机不是也可以重复使用吗?但是,每次飞行后,航天飞机也得抛弃主油箱,而且回到基地,需要1万人忙活9个月来翻新,才能再次上天,每次飞行要耗费10亿美元。
所以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想要开发出 真正的颠覆性技术,是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火箭,而且是降落后几分钟后又可以再次发射。 这样每次发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他目的是比节省航天飞机的100倍,变成1000万美元左右。如果他真的能实现这个目标,移民火星就不再是幻想。而这次发射,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证明了他的这个想法可行。
二.为何冲出地球?
那么,你又会问, 既然宇宙航行那么困难,而且火星的情况也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就好好呆在地球上,保护环境,控制人口,也可以过得很好吧?
你会不会记得在去年看过的《星际穿越》?当地球环境恶化的时候,地球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缩减各个方面的预算,放弃那些浪费钱的航天计划,尽量增产粮食。作为观众,肯定会觉得那一代人类很愚蠢,实际上这就是银幕外我们这代人类现在正处的情况。
刘慈欣在一次演说里指出,环保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在问题在于我们不能靠它活着。比如,一个婴儿在摇篮里,尿布和奶粉是有限的,节约一点用总是好事,但是婴儿不能靠这点尿布奶粉活下去,得先想着怎么走出摇篮。人类就是摇篮中的婴儿。按照科学的估算,现在太阳系可以利用的能源超过10万个地球的总量,为什么人们不能想着去太空拓展资源,只想就靠绿色生活、节能减排活下去?虽然说向外太空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过去的大航海时代也很不容易,人类只有在海上掉头都困难的小木船,但是仍然发现了新大陆。
大刘的这个思路是从获取资源的角度。 那从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呢,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写的《暗淡的蓝点》指出:人类为自身的文明成就感到骄傲,然而从宇宙的视角来看,我们存在的全部辉煌历史和人间一切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在一颗微不足道的“暗淡蓝点”上演绎而已,地球如此渺小脆弱,只是在广袤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微尘。所以马斯克认为,从逻辑上来说,人类文明只有两个未来的可能性,一是分布到不同的星球,并继续发展,二是局限在目前的这个星球,直到某一天不可避免的某种毁灭性的事件发生而嘎然中断。 所以,他喜欢谈“让人类跨星际”、“在宇宙中求生存”、“火星殖民”和“新世界”。
这一点也是亚马逊的贝佐斯创立蓝色起源来研发火箭地出发点。 他说过,人类的未来不在地球上,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被什么击中,最好有个宇宙飞船在那儿。 有一次当问起他的航天计划时,贝佐斯冷静地回答了问题。“我不介意以某种方式帮帮忙,”他说,“我确实认为我们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所以,为了确保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延续生存,人类必须勇敢地迈出地球的摇篮,将自己的足迹踏上其它的星球,成为跨星球栖居的物种
三.如何推动航天?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宇宙航行的难点在于, 一是投入很大,但是经济回报不明显, 二是技术难度也很大 。 所以人类在这方面取得进展,需要有很强的经济或非经济动机来克服前一点,需要有突破性的思维来克服后一点 。
说到动机, 在五六十年代人类取得的航天上的巨大突破,其实要归功于美苏争霸的白热化,那时他们把取得比对方更大的航天成就作为显示各自国力强大和制度优越的标示,所以不会吝惜投入。“阿波罗计划”当时所花费的费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 350亿美元, 也有全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最勇敢的宇航员作为人才保障 。但是这样的开始,也带来了航天事业的弊病,那就是以政府为主导,成本意识很弱,这样航天事业就一直无法民用化和商业化,如果这些航天大国的政治动机不够强的话,就持续不下去了。 就好像当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向周边国家宣扬明朝的强大, 耗费巨大但是没有考虑到经济回报,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而且也没有产生什么长远影响。 反过来,不管是葡萄牙人的船队,还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的船只,都比郑和的宝船船队小多了,但正是他们出于寻找经济机会的动机的这些规模 更小的航行,才深远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和认知。
从航天的经济角度来说, 埃隆•马斯克作为硅谷来的创业家, 揭示了一个使用金钱的原则,即“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人们认为很重要的某种事物,并将其创造出来,他们就会高兴地为之付钱。金钱正在向社会需要的地方流动”。所以,他没有把智慧运用在尽快地赚钱上,而是运用在了金钱的使用方法上。按照他的理想:“如果大幅削减去火星的成本,将成本减到50万美元,就会有非常多的人购买能飞往火星的火箭。地球上现在已有70亿人。到21世纪中期,可能会达到80亿。如果100万人中有一个人选择去火星,那么80亿人中就会有8 000人去。” 如果能成功,当然航天就会变成很划算的生意。
他从二十世纪初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得到启发。新兴技术的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是推动汽车产业扩大的两大支柱。.他首先思考了“组成火箭的材料有哪些”这一根本性问题。答案是:航空用铝合金,还有钛、铜和碳素纤维。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是多少? 埃隆得到的答案是,火箭的制作材料所花费的金额仅仅是火箭整体开发费用的2%。发现了这其中的巨大改善空间后,正如亨利•福特通过量产汽车来降低制造成本(原来的手工汽车价格在3 000美元以上,。亨利•福特批量生产T型车售价850美元,使得汽车市场急剧扩大),埃隆则是通过量产火箭,使得零部件和发动机通用化来极大地降低成本。 以成本低著名的中国长征火箭发射一次费用是6千万美元,而SPACEX的发射费用 比我们还便宜。不久前SpaceX甚至还为中国发射了亚洲6号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如果这个已经便宜很多的火箭又能重复使用了, 发射成本就会降低两个数量级了。
四.少年的航天梦想
看样子马斯克可真是个精明的家伙呀。 其实不然,他要能赚钱, 前提是要能像前面所述极大地降低成本,而这是难度极大而且没有成功先例的事业。 所以马斯克有一次自嘲说,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进入航天产业,他的回答则是, 他想找到一种把钱由多变少的最迅速的方法。 当初他卖了PAYPAL分到1.7亿美元,可是每次火箭发射失败都要损失5000多万美元,他可是失败了好多次了。
所以他表面上的经济理性,背后隐藏着的是不理性的征服太空的渴望。马斯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美国有很多做着星际航空梦的硅谷高科技亿万富翁。这里面的人物既包括与比尔•盖茨共同创立微软的保罗•艾伦,也包括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他们和马斯克的共同点, 都有热爱科幻和太空的的童年 。
少年马斯克最喜欢科幻小说,喜欢读儒勒•凡尔纳、罗伯特•海莱因和J•R•R•托尔金的书。罗伯特•海莱因的小说里有一本叫《伽利略火箭》,书中的主人公参与了登月火箭的制造和航空计划。而14岁时读到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带给了他影响深远的启发“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难点在于,想明白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而一旦你抓准了问题,剩下的就很容易解决了。 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努力扩大人类意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便问出更好的问题。事实上,唯一有意义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类的智慧。” 他们的火箭起了“猎鹰”的名字,是为了向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千年隼”号致敬(那艘由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韩•苏罗操纵的宇宙飞船)。
而最近也成功地回收了他们的亚轨道火箭的蓝色起源公司的贝佐斯,从小就是《星际迷航》迷,经常引用电影里的台词。 高中毕业时,学业优秀的贝佐斯负责致告别辞,他引用了《星际迷航》的著名片头“宇宙是最终的边界。SPACE ,THE FINAL FRONTIER.”.,然后在演说中探讨了如何通过在轨道空间站创建人类居住地来拯救人类,并且把地球变成一个自然保护区的梦想。 蓝色起源的最近这艘火箭的名称“新谢泼德号”,来自第一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 而他们的第一艘火箭“戈达德号”,则来自发射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罗伯特• 戈达德。 《纽约时报》曾经嘲笑他的“火箭可以在真空的条件下飞行”的论断“似乎连中学生的起码常识也不具备”。
所以这种探索太空的热情,来自童年的向往。科幻文化造成了彷佛可以看见的未来, 使得探索太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将来的必由之路。这种飞向太空的梦想不仅仅属于某几个创业家,而是属于许多千千万万普通人。 前几年,荷兰有个非营利机构“火星1号”(Mars One)也提出了将人类送往火星的计划 ,这是个单程飞行,去往火星的人将在那里度过余生。 计划宣布后的2013年4月,这家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招募志愿者。 仅仅两周时间,竟然有78 000人报名这种有去无回的飞行。 甚至,听到这个消息后, PayPal马上声称要推出一种用于在外太空购物的“星际支付系统”。 “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我们不会在太空中使用现金。不是明年,当下就是开始构想星际支付系统的最好时机。” 这种已经一本正经地构思“在地球之外的行星上生活”的日常细节的做法,本身就很有科幻味道。
所以我顺便解释为什么我会经常干涉你的阅读范围。 孩子的从小阅读方向, 对他们长大的兴趣有很大影响, 不是不读坏书就可以。中国古代近代的题材, 孩子多半只能学到人际关系的东西(当然那也很重要)。 但是西方的儿童阅读里,科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硅谷的创业家们, 都无一例外的是科幻迷, 科幻给他们的影响, 一是相信科技能改变人类命运, 二是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 这些我觉得是中国新一代孩子更需要的,也是家长有责任加以引导的
五.童年的魔法
当然,你又会说,反正我对宇宙飞行也没有兴趣,如果以后能去火星旅行,那就顺便去一下呗,平时也不用关心这些。但是我觉得,理解了太空探索的过程,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有潜移默化的好处。
在做Space X前,马斯克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为什么不能去火星生活?我为什么不能进入航天领域帮助人们降低去太空的成本?“以前,大家之所以没有去做,不是因为没有人想过,而是因为大家觉得没有可能成功。对于去地球以外的行星居住,即“多星球化”这种疯狂的想法,他也觉得“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原本地球上的生物就生存于海洋中,之后转移到河流中,接着登上陆地,不久人就出现了。所以,他相信人类移居到其他行星并不是一纸空谈,倒不如说是一个趋势
马斯克的这些说法和做法,经常会让人觉得莫名惊诧 ,“是啊,为什么我们本来没有这么想?” 在一次访谈中,他解释说他的思考方法是一种物理学中用的第一性思考原理,把所有的事情拆分开,拆分到最本质的东西 ,然后去思考每一个细项。而平时我们是通过类比来思考(reasoning by analogy), 那在本质上是模仿别人的行为,再加上一些细微的变化。 当然在模仿中也是可以进步的,比如孩子模仿周围大人或者前辈的做法 ,甚至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但在当需要挑战和创新时,模仿就起不到作用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要写一篇作文,可以看看以前别人怎么写,然后找一些合适的好词好句, 就可以写出分数差不多的文章。 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类比”的做法。 但是如果是按照这个物理学的方法来写,就要从为什么要写这个题材这个最初的点开始考虑,这当然是个又困难又漫长的过程,可能想了半天连一句都写不出来。 但是,总是通过前面的类比法,是不可能写出有创造性的文章,而且,如果从小越习惯这样类比的做法,就越难打破思想方法的各种窠臼。 而你们在学校里面的学习,无论是按照老师指定的格式写作文,还是按照学会的公式原理来解题,本质上都是一种类比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孩子要创造自己的梦想,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因为童年有独有的魔法。 人类最神秘的特质,就是能够摆脱进化本身的束缚,了解周围的环境,想象出不同的环境并且把设想的环境变为现实。
而你所在的童年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自己的能力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你们儿童不是尚未成熟的大人, 而是和成人不同形态的人类。人类的发展更像是一种蜕变, 就像毛毛虫破茧成蝶一样, 而不是简单的成长。在童年, 你们儿童不应该去面对成人生活中的种种紧急状况, 而应该全心全意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并且想象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而长大成人后 ,才则可以把自己所思所学付诸实践。
所以在《宝宝也是哲学家》中说,儿童和成人之间, 有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分工。 儿童像人类的研发部门, 一群空想的人通过头脑风暴来产生各种奇想; 成人是销售和生产部门。 儿童发现,成人实施。 儿童想出上百万个新创意, 大部分是没用的, 成人则找出其中三四个好点子来付诸行动。
如果说的是成人的能力, 比如长期规划、快速执行,那么孩子是很无力的; 但是说到做出改变的特殊能力, 特别是想象和学习能力, 成人就迟钝多了。 “毛毛虫”和“蝴蝶”擅长的事情不同。 所以华兹华斯有句名诗"孩子是人类真正的父亲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
从这个观点来说, 我们中国的小盆友,早早就被繁重的课业拖出来千百年来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 纳入了成年人的轨道。 我经常很担心,你们没有足够的闲暇来胡思乱想,而是像成人一样, 要高效率的完成大人布置的任务。我经常忍不住抱怨, 你怎么这么磨蹭,作业写得慢, 玩起来就没得停。 可是, 这才是你们孩子的天性啊。你们需要很多时间来决定, 自己的兴趣何在,而不是像高效工作者一样井井有条地完成家长老师的任务。 所以我觉得在我国的小学时学得好的孩子, 多半是那种成熟得早些, 成人意义上的执行力较强的孩子。 所以认真想想,我好像也不想你变成那样的高效能儿童,还是再迷迷糊糊几年更好。
当你到了成年, 就有可能 每天为生活奔波。找工作,忙于工作,考虑养老,好像每天都得低头看路。 但是如果看到人类在航天事业上的奋斗,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烦恼简直微不足道。 抬头仰望,可能我们正处在人类有史以来上最伟大、变化最迅猛的时期呢 。在童年看的一部俄国片里,有一句印象很深的台词“年轻人,踏上通往星辰之路吧。”
高中时读过一本苏联的科幻小说《天籁神曲》。在小说结尾, 男孩安诺和他的家人一起移民遥远的盖雅星。
“我到盖雅星会成为巨人吗?我还能像月球上那样一跳老高吗?”
“智慧使人成为巨人。 而要跳的更高,应该做个强劲的人。 人类之所以能跳向别的星球,是因为他十分强劲。”
“我也要做个强劲的人。”安诺说。
他将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因为他是新人类的新人。
如果后续能在此基础上提高成功率,降低回收后对维护检查的要求,将极大降低航天发射成本。
意味着人类可以在轨道上组装更大的东西。
比如更大的空间站
如果要深空探测,可以发射更大的太阳能板,电推发动机,载人舱。。。
低成本入轨能力和电推、太阳能板结合,内太阳系深空探测成本会下降一个大台阶。
有生之年我们应该能看到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啦。
而且如果真能把发射成本降低到目前的1%也就是60W美元,航天会有很多新玩法。
牛逼的脑洞:环球高能粒子加速器。也就是大刘设想环日加速器的缩小版。
逗逼的脑洞:商业公司可以打个纯LED+太阳能板的低轨广告牌上天。发射一个“LED广告卫星”的成本千万人民币之内,几千万成本多发射几个就可以组成品牌logo或者字母之类,能在天上飞10年,成本比央视广告低多了。首个这么玩的公司估计会得到全世界媒体爆炸性转载。这件事就好比五百多年前三宝太监郑和带着大明宝船下西洋的时候,西方有个叫哥伦布的旅行家已经到达了美洲大陆。
而且现在,大明的船没洋人的大;大明的船比洋人下水的晚;大明的工匠们拿着几钱的银子,惶惶霍霍地担心被后朝史官讥讽着放弃了大海。为啥要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航天飞机以前就是回收的,后来发现回收后每次都要非常详细的检修,检修的成本非常高,所以才废除了,以后各国都不搞航天飞机,就玩一次性火箭了。
还有这老板搞得特斯拉电动车,电动车各大传统车企早就有搞,但是评价过发现电动车和汽油车比较没有优势,所以只把它作为一个小众产品。
这老板是很牛逼,但是他搞得这两个东西,我个人感觉炒作比产品做的好的多。
可能就是孟德尔说的那样,炒作炒的好,才方便融资吧。
1、Musk首先是个商人,目光在华尔街,参见Tesla。
2、SpaceX与NASA相比,一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个婴儿。
3、目前这个发射确实是首次,但是技术本身不算颠覆(你第一个做成的,并不是别人做不了)
4、当前SpaceX领先中俄是个笑话,但是不排除未来追上的可能。
5、这不算一个非常的黑科技,只因这个东西的画面感强,感觉很黑科技(洛马,波音,联合技术,雷声有很多真黑科技)
6、传感和飞控是其关键技术,这一块实力比SpaceX强悍的厂商不下10家
7、非常支持SpaceX在低成本发射上的探索实践。以后火箭上去就是一点燃料钱,指不定那天发射小卫星真就几千块,一次就在天上撒个上千个无线路由器,头顶都是WIFI,哈哈。
8、手机又没电了,Musk如果能搞出一个待机100天的手机电池,那是非常黑的黑科技。
能实现回收的确证明了网友对它的评价:‘美帝,掌握核心科技“,依托于美帝强大的工业实力,我认为成功是一种必然(当然也是进步)。但十分不理解给它的评价:“全新的航天时代即将到来”,SpaceX声称回收可以降低成本,我觉得至少要等到实际应用起来再去吹比较好吧?航天飞机也是黑科技,目的也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结果却南辕北辙,美帝现在不得不舔着脸去找俄罗斯上天。成功回收是巨大进步,但我觉得现在给它的赞誉有点名过其实了
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似乎没有宣传的和大多数回答那么意义重大……这个东西其实一直有人研究,论文也不少,当然能工程实现是很了不起的。只是想提醒一下,工程不存在突变和突然爆发,必然在很多年前就奠定了基础……Musk很了不起,但还是建议大家对spaceX和它背后的工程师,NASA以及斗争给予更多关注,这些东西对我们的意义更大……至于省钱这个事,依据经验在计算上肯定有所夸大,实际效果如何让实践去检验吧。不得不感慨美帝在航天产业上又领先世界好多年……天朝的航天还跟产业不沾边,唉……
总有那么一拨人,只要遇到Space X 的讨论,就要说是NASA给予了支持,进而就想论证,美国也是变相的政府主导,和中国差不多。
节省成本的事情,节省下来的钱,就是利润,就是工资,就是奖金,就是股票期权,就是市值翻几番,这类事情,私有企业才有动力去做。
话说国内的航天人,如果把这事干成了,能赚多少钱?
政绩,权位以及爱国主义牌坊为导向的体制内,怕是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升官,能不能贪腐公款吧?可回收利用,和美国的航天飞机区别有多大,就是缩小版的航天飞机罢了。然而现在美国的航天飞机都要退役了。
其次,火箭之所以成本低,因为只要控制好落地点就不用管回收的问题了。
现在的回收火箭,其实就是这两者的结合,到底有多优惠,还有待考察。
改变格局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这个问题吗?
马斯克估计如果将火星飞行的票价定在50万美元的话,蓝圈将会足够大,从而使绿色区域内的人数达到100万。他表示如果50万美元一张票相当于中产阶级在加州买一套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到45岁左右可以攒够足够的钱进行火星之旅的。"
那么火星飞行离我们还有多远?1989年,老布什提议将美国宇航员送上火星,美国航空航天局估计这将花费4500亿美元。输送4到6名宇航员。相当于每人约1000亿美元。
很近了。这也就是马斯克每张票50万美元的20万倍。
2004年,小布什考虑把美国人送上火星。美国航空航天局说这将花费500亿美元。人均开支100亿美元。这是50万美元的2万倍,依然很贵。
你要把任何东西的价格降低20万倍,听上去都是不可思议。
马斯克打算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1)增加载客量
猎鹰火箭系列是SpaceX的摇钱树,但是猎鹰和龙飞船都无法将人送上火星。
首先,龙飞船的大小相当于一辆SUV,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抵达火星。并非一个好计划。
其次,如果打算千里迢迢去往火星,最好很多人一起去。
所以SpaceX制定了长期规划,打算把猎鹰9号造得像个热狗——
火星移民运输机。
火星移民运输机体积将十分巨大,由名为Raptor的动力更强的SpaceX发动机驱动,该款发动机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它的航天飞机将能够容纳至少100人。
那么,如果SpaceX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话,估计可以将目前每人的成本降低至少20倍。
当前的价格是构想价格的1000倍。
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SpaceX通过猎鹰的创新技术已经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至了行业标准的1/5,马斯克认为未来几年将降至行业标准的1/10。小布什在任时估算的行业普遍价格要高出100倍。
更大的航天飞机有助于降低火星飞行的人均开支,但是它无法改变当前的商业发射行业,它仍然昂贵,无法载着很多人飞向火星,它无法解决马斯克所谓的"太空探索的根本问题。"
那么我一直大力宣传却又没有告诉大家的这个大变革式的创新是什么呢?
2)重复利用
想像一下如果目前的航空飞行与实际情况有一个关键的不同之处:一架飞机只能用于一个航班。每个航班使用的都是全新的飞机,飞行结束后乘客下飞机去往航站楼,而飞机则被拆分成金属零件,能够重复利用的部件则被送去翻新,以备制造新飞机使用。
造一架飞机的成本约为3亿美元。因此按照这种新的模式,航空公司除了乘务员工资和燃油开支还需要花3亿美元为每个航班造一架飞机。这会带来什么不同吗?
首先,因为受到了飞机生产速度的限制,航班非常有限。其次,目前一个人从芝加哥到旧金山的往返机票约为150万美元。为了经济。
空军一号依然存在。富有国家会有一个小型的军用航空舰队。只有少数政府愿意为了进行特定的科学试验而飞行。拥有百亿美元身家的人或许可以经常坐飞机,但是身家只有10亿美元的人根本坐不起飞机。那么你呢?你可能一辈子都坐不上一次飞机。
眼见这种情况,人们清楚断定没人愿意出门打飞的。政客们会反对将众多政府资金投入到这一昂贵的活动中。多数人甚至不太明白飞机飞行的原理,他们也不会浪费时间想象如果能坐上飞机世界将会是怎样的。这甚至不会成为话题。我们可以开车、坐火车和坐船去旅行。
知道我下面要讲什么吗?
历史上还未曾有谁,无论是美国人、苏联人,当然还有联合发射联盟不思进取的大佬们都没想出来如何让火箭重复利用。火箭制造需要数月的时间,然后飞向太空,在大气层燃烧或金属残片落入大洋。并不是没人尝试过——美国和苏联都曾斥资数百亿美元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没解决得了。
"航天飞机"系统原则上是"可再利用"的。但是"航天飞机"有三个部分:航天器是可以完全再利用的,火箭虽然技术上可以再利用,但是需要9个月的时间进行翻新,从而抵消了成本优势,而巨大的橙色大油箱则完全无法再利用,发射完成后立刻成了垃圾。因此3个部分只有1个部分可以再利用,因此"航天飞机"任务的开支是每架航天飞机16亿美元(每位宇航员2亿多美元)。
体积更大的航天器加上SpaceX能够降低成本的创新技术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实现每人5000万美元的目标。而这个数字是假设每趟飞行都要制造新的火星移民运输机。
SpaceX首先需要想办法把火箭发射进轨道。现在,他们面对着一个更为艰巨的全新的挑战——重复使用性。如果SpaceX能够建起所谓的"可以迅速完全再利用的火箭系统"的话,那么发射成本便只包括燃料、维修和内部支持系统,就跟飞机一样,从而将太空飞行的成本降低了100倍。或许更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你必须找到一个更好的着陆方式。马斯克描述了三种火箭和航天器的着陆方式:
第一种着陆方式(最为基础的):伞降至大海
l.当前几乎所有能够着陆的航天器都是采用这种着陆方式。
问题:降落伞只能在用空气的地方使用,例如月球;在高腐蚀性的咸水中着陆会严重损坏设备;不够体面(想象一个本应吓人的外星人却背着降落伞落在我们的大海里,然后游上岸的那副囧样)。
第二种着陆方式(中等):在跑道上展开侧翼和轮子
"航天飞机"采用的就是这种着陆方式。
问题:侧翼只能在有空气的地方使用,例如月球,或者没有跑道,除了地球外几乎都没有跑道;虽然这种方法适用于航天器,但是火箭几乎无法使用,而全部重复利用的话航天器和各级火箭都得着陆。
第三种着陆方式(先进):推进式着陆
推进式着陆指的是与火箭发射同路径返回。阿波罗月球登陆组件(例如阿波罗11号"鹰号"登月舱)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在月球着陆的。
采用推进式着陆,火箭或航天飞机可以利落地在着陆平台上着陆,对火箭和飞船的破坏最小。
想象一架航天飞机进行推进式着陆比火箭进行推进式着陆更加容易,因此我们曾经见过航天飞机采用这种着陆模式。龙飞船二号的设计确保了它可以实现完美着陆,因为龙飞船二号用于紧急中止的SuperDraco发动机也可以用于着陆。龙飞船将能够在太阳系内任何固体星体的任何类型的表层着陆,就像直升机在地球上着陆一样轻松。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火箭着陆是一个新奇的想法,而且难度更大。
SpaceX对猎鹰和龙飞船的重复利用性的研究目标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成功的话,火箭和航天飞机就可以在数小时内着陆、补给燃料,然后返航。就跟飞机一样。
洪科萨向我解释说最为重要的一步是研究如何使猎鹰的第一级着陆。这是因为第一级火箭的造价相当于一辆大型喷气式客机,占整个火箭造价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发动机),如果这一步成功的话,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他们将向包括目前还心存许多疑虑的航空航天工业在内的整个世界展示重复利用确实是可能的。他们将为其他火箭制造商大幅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太空旅行的新纪元。
这就是对第一级火箭着陆的构想:这里的"燃烧"是指单个主发动机燃烧(中间的发动机)。由于重量是发射时的一个关键因素(载重已达极限,几乎无法再增加重量,否则火箭无法载重进入轨道),火箭将有足够的燃料进行三次燃烧。第一次燃烧是让火箭在弹道轨道(即火箭升空时的正常弧线)上停止,然后指引其抵达着陆地点。第二次燃烧是为了减速,即从3000英里/时降低到550英里/时(885公里/时),以防止其在大气层烧毁。第三次燃烧是在着陆平台上进行,使火箭速度降低到5英里/时(8公里/时)。
由于无法预测天气变化,因此火箭里安装了许多软件来感应外力和调整飞行轨道。火箭上装有名为"栅格翼"的襟翼,展开后可以调整火箭的前进方向(栅格翼和登陆腿也可以使火箭减速,将终端速度减半)。栅格翼在大气层中时工作,但是太空中没有空气,栅格翼无法发挥作用,火箭从而依靠"冷气推进器"喷出的气体,即火箭喷射出的氮气控制方向。如果一切都能按照计划进行,火箭在发射约9分钟后将在距离发射台200英里外的在海上漂浮平台上着陆:
这很难。如果把尺寸缩小,这就像是在大风天里把一支铅笔发射出去,使其越过一栋摩天大楼,然后落在地上的一个鞋盒里。SpaceX把控制火箭从大气层下降这个挑战比作"在暴风之中拿稳你手中的橡胶扫帚柄。"《大众机械》杂志称之为"一场扣人心弦的杂耍,因为数千个部件中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系统崩溃。如果火箭平稳的降落在平台上,那是因为数百万个极为精密的自我调节装置保证了猎鹰9号在急速下降过程中的稳定。
为了琢磨自己的技术水平,SpaceX建造了一款名为"蚱蜢"的一级火箭。2012年,他们已经能够将蚱蜢火箭发射到12层楼的高度,空中停留数秒钟后返回发射台。
随后的两年间,他们将蚱蜢发射到了越来越高的高度,最后终于将一台货真价实的猎鹰9号一级火箭发射到了一公里的空中,然后火箭返回发射平台。
最后,终于是时候尝试真正的发射了。2015年1月,SpaceX进行了一次常规发射,第一级火箭返回了大气层,并准备着陆。但情况是这样的。(有声音的话会更有趣一些):
马上着陆了!ISH! SpaceX的工作人员是这么称呼非计划内迅速解体。
他们本来打算在2月再进行一次发射,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了。他们终于在4月有了尝试第二次发射的机会,结果却是这样的
第三次试射原定于在6月进行,但是我们都知道6月发生了什么。
那么,如果你是现在才开始关注这件事,你应该感到庆幸它还没有进行。你可以现在开始关注,然后通过现场直播亲眼见证他们创造历史(我发现追赶SpaceX发射日程的最好方法是关注本维基页面, 而要时刻了解重大进展和寻找发射网络直播链接的最好办法是在推特上关注Space X)。2015年,他们可能会进行多次试射。如果历史是一个指示器的话,一旦SpaceX成功一次,他们恐怕以后每次都可以成功。
我在为撰写本文做调查时,为了确认马斯克说50万美元一张去往火星的票不是在开玩笑,我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里我解释了我所看到的逻辑,目的是打探一下他是不是说真的。他是这样回复的:
没错,这些提高的数字看上去很离谱,但不是不可能实现。解决的关键是火箭的重复利用性和低价的推进剂(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数比为3.8)。当然,我们可以在火星上制造返程用的推进剂,因为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随处可得,土壤中还有许多冰冻水。
从技术上来说,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每趟飞行可以承载100公吨以上的实用的货物,因此应该能够带100多人飞向火星。这取决于每人所需的支撑质量和可携带的行李重量。
航空电子设备、传感器、通讯设备、飞船细部结构、发射平台和其他方面都已实现了大幅的进步,而且乘坐航天飞机比坐公交车有趣多了,因此我觉得以后每趟飞行100人这个数字还会大幅增长,或许会增加到好几百人。同时,我们还能对头等舱收取更多的费用来进行补贴。
上述所有因素和将价格降至10万美元/吨或每人最终是可能实现的,因为推进剂占了飞行成本的主要部分,而推进剂主要成分是40美元/吨的液氧(不过每顿货物需要大量液氧)。那真是非常棒了!
坐飞船去火星是可以负担得起的了。
SpaceX第二阶段要做的工作正是实现这个目标,而且他们似乎已经快要成功了——或许就在十年后。一旦成功,他们就可以开始最后阶段的任务——那就是改变一切。
虽然连环系列创业者马斯克创过的公司连起来能绕地球两圈,但他的亲儿子是谁我们一目了然。从马斯克的三大儿子来看,特斯拉属于半路接手,类似于过继;SolarCity是兄弟的儿子,类似于教子;只有SpaceX那真的是亲生的,是自己当年一个亿种子的直接结果。
但是对于这个神秘的亲儿子我们其实知之甚少,而本文的中指就是要带着您去看个究竟。
火星绿洲
在所有的故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来说一下马斯克的火星绿洲(Mars Oasis)计划,因为我认为所有地球人都应该知道一下。
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指三十而立命安身;但对马斯克而言,是指三十而立地成佛修成大仙:彼时他已经成功创立并以2200万美金卖掉Zip2、创立http://X.com并由此打造了Paypal,也就是支付宝的祖宗。最后Paypal卖给了Ebay,马斯克入囊1.65亿。仅仅而立之年就已经身家数亿美金,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吃瓜群众们纷纷表示:你这么牛逼,你咋不上天呢?
说对了马斯克就是要上天的。马斯克乃是当世大哲,几个臭钱不过是个甬道,当然不会是人生目的。于是我们回到他三十而立的2001年,这也许会被标记为人类火星移民大计的元年。马斯克在2001年对外公布了火星绿洲计划,畅享了一个尚处于概念之襁褓中的太空探索和殖民火星的灵感。
在一次斯坦福大学的演讲里,马斯克讲起他为啥有这个冲动的想法:人类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登月,但在登月之后再无就近天体可登,结果其他种种科技都在突飞猛进,太空探索却裹足不前。这怎么能行呢政府你是不是钱不够,钱不够我马百万可以出。
马斯克是真的很着急,他说我想开着路虎在火星表面播撒种子,想看到它们在火星的辐射中茁壮成长,我想吃到火星产的土豆,想在火星终老死去。这一切我早就已经告诉你们了,我叫马斯克,火星的英文叫马斯(Mars),你看,我是命中注定有火星的男人。
很多人说马斯克是梦想家,但是我认为他是敢想家,因为他不做梦,他做事。灵感来了他就要真干,于是他看了看上天的价目表,当时全美最便宜的火箭就是波音(当时还没有ULA 联合发射联盟)的Delta 2了,5000万美元一发,略贵啊;于是马斯克与他的基友三飞莫斯科,找毛熊买翻新的去核(核武器的核)的洲际导弹。此弹也能完成火箭发射的任务,当时毛熊要价700万美元一发。
到了老毛子的地盘,找到了老毛子航空项目的负责人大家一边痛饮伏特加一边谈,喝到马斯克烂醉如泥。在第三次莫斯科之行马斯克很有诚意地带上了现金,打算先买个三发,但是老毛子很无耻地提价到了每发800万。马斯克心想老子第一次碰到做生意在讨价还价之时卖方还主动涨价的,于是感觉受到了侮辱。在回程的飞机上马斯克对基友说,我觉得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这样就有了火星之子SpaceX。
我们来看一下马斯克殖民火星的详细企图,但首先我们要有一点去火星的常识。火星是除金星之外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大约每隔2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所谓的火星冲日,此时地火之间的距离会达到极近值,最近的可以小于6000万公里。大家都知道所谓天体都是相对运动的,你从地球来一发到火星,地球是一个移动的发射台,火星是一个移动的靶子,所以能不能精准打到全靠工程师在数学题上的发挥。而这每隔26个月的周期循环也成为了去火星的时间窗口;每26个月会出现一次最经济实惠的约炮机会。
这26个月的时间窗口意义深远,也就是说如果这次不行,一回首就已是两年身。所以马斯克“将人类变为跨星球物种”的计划也必须因之而制定(当然我不知道这次火箭爆炸会不会影响一下马斯克的整个master plan)。
马斯克是这么计划的:
第一次时间窗是2018年。如果一切圆满,最早在2018年与NASA合作将无人太空船红龙(Red Dragon)发往火星。这次试飞主要有俩目的:1. 试飞;2. 将实验设备与火星车带到火星,进而在火星上开展一系列实验与探索。此后这样的飞行每26个月会发一波,像班机一样源源不断地将“货物”运往火星,因此老马称这一些航班为 “货物班次” (cargo route)。
第二窗是2020年。如果一切圆满,那么第二窗应该有很多组织或个人有兴趣将更多的“地球货”送往火星了。马斯克计划能放两发重型猎鹰火箭 (Falcon Heavy),由两艘红龙太空船实现送货。
第三窗是2022年或者是2024年。如果一切圆满,这是马斯克在最乐观估计下最早能够送哥伦布们去火星的时间。不同于货物班次,送人的班次要使用一种巨型太空船,名叫“火星殖民运输船” (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MCT),一艘船可以坐一百人。当然第一次去不会带上百来人毕竟风险太大,据马斯克的估计,第一次会先招募十个壮士送过去(目前还没想好怎么让他们回来,所以这是严格字面意义上的一去不复还的壮士)。
第X窗,2026以及更远。如果一切圆满,此刻十壮士已经在火星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多时,他们想必是很寂寞的,怎么办?送更多的壮士去陪他们。送多少?一百万。此时 MCT将像公交车一样定时地送地球人去追寻先辈探险家们的梦想。
当然有人很自然地会问,去火星要花多少钱?马斯克对此的回答是50万美元。大家可能会惊奇于怎么辣么便宜。马斯克说,应该尽可能地让更多人拥有移民火星的可能,50万是一个发达国家的公民在其不惑之年的中后期有可能攒到的数字。有趣的是50万也是 EB-5 投资移民美国的价码,我认为此处不是巧合而有深深的恶意:如果美国都满足不了你,你还可以去火星。
关于火星绿洲计划的更多细节马斯克将在今年9月26日召开的国际宇航大会(IAC)公布,我们村里刚通电我也是刚知道。还有没几天就能喝上新鸡汤了,不知道马粉们激不激动,反正我是挺激动的。
亲儿子SpaceX
所以说SpaceX是火星殖民之子,没有马斯克的马斯梦就没有SpaceX。时间回到2002年马斯克被老毛子侮辱的那趟旅行,马斯克对基友说我觉得我们可以自己造火箭。一般语境下这种话就是一句横话,毕竟老毛子欺人太甚;但是马斯克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是幽幽的如灵魂附体,他刚刚算完了一张 spreadsheet。他发现造一发火箭在原料上的成本仅仅是市价的百分之三。
于是他就出了一亿美元种子资金创立了SpaceX——全名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来研制去火星的火箭以及太空船。马大神亲自担任CEO和首席设计师。
早期的SpaceX招人全靠马斯克的个人感染力,大神亲自打电话勾引,招了一大波航天界的优质学生和工程师。当然也正好赶上了好时候,当时业内大佬 TRW 正在沉沦,马斯克趁火打劫挖了不少人才过来,比如SpaceX的奠基工程师Tom Mueller ,就是TRW的TR-106引擎的主工程师。
财力人力到位,SpaceX就开始自己造火箭,为了做到成本最小化,SpaceX 的原则是能自己造就绝不出去买。不只是火箭的引擎、箭体和太空舱,就连主板、电路、振动传感器、飞行计算机和太阳能电池板这些东东也都是自己来造,这确实省了老钱了。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无线电装置,市价5至10万美元,SpaceX自己造,五千块。
当然在此过程中还有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这个干爹的鼎力扶持,各种给钱给人给技术,这个之后会讲。
然后就造出了猎鹰1 (Falcon 1)。2006年3月猎鹰1第一次发射,失败。2007年3月第二次发射,又失败。2008年第3次发射,还是失败。三连败,幸灾乐祸的吃瓜群众发现猎鹰1 其实是雏鸡1 。这三次发射失败也几乎耗尽了SpaceX的资金(当然很大一部分花在了同期研制猎鹰9上),但是马斯克就是命硬,第四次就成了。
当然大家别误会,第四次射成了并不等于马斯克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相反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马斯克彻底地跌入了人生的谷底。除去个人问题诸如天天头条的离婚案,老马正面临流动性上的劫难:当时SpaceX 现金流几乎干涸工资已经快发不出,另一方面特斯拉的第一辆车Roadster十分难产屡次迁期,搞了五年还没卖出半辆车,嗷嗷的急需新一轮融资。再另外,当时还有一个背景上的小问题:金融危机。
彼时惨到马斯克睡着了都会哭(他自己的原话),他甚至认为末日不远。但不管怎么样马大神就是天生有光环,命硬不用靠政府,他以巨大的人格感染力安利了所有能够安利的亲戚朋友榨干了所有能够榨干的救命钱(他的堂弟 Kimbal Musk 在金融危机底部割肉股票前来资助马斯克)。无论是特斯拉还是SpaceX——靠着马斯克大神级别的资本运作——就这么撑过来了。
再之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牛逼。
必须要可回收可复用!
以下是SpaceX的丰绩。
1. 全世界第一发进入卫星轨道的私人出资的液体燃料火箭(猎鹰1于2008年9月)。
2. 全世界第一个成功发射并回收太空船的私人公司。(猎鹰9 + 龙飞船 于2010年12月)。
3. 全世界第一个将太空船送入国际空间站的私人公司。(龙飞船于2012年5月)。
4. 全世界第一个将卫星放入地球同步轨道的私人公司。(SES-8于2013年12月)。
5. 全世界第一个通过陆地平台成功回收第一节火箭的私人公司。(猎鹰9于2015年12月)。
6. 全世界第一个通过海上平台成功回收第一节火箭的私人公司。(猎鹰9于2016年4月)。
7. 全世界第一个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任务中成功回收火箭的私人公司。(猎鹰9于2016年5月)。
大家可以看到两个字重复率特别高:回收。为什么SpaceX如此执着于回收火箭呢? 这还是要回到SpaceX背负的殖民火星的人类使命。要实现吃瓜群众举家带口移民火星,交通费将是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火箭一般分两种:常见的 expendable (一次性) 和不常见的reusable (可复用)。通常来说,火箭都是大帅比一般地发上去,然后碎成渣地掉下来,很难全尸而回。美帝曾经做过著名的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试验,希望能开发可重复使用的太空器,但经历了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的悲剧,此项目最终因为太烧钱而在2011年搁浅。后来人们发现,航天飞机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不够,只是因为航天飞机想要完成的任务太多导致飞一次实在太烧;光是想让卫星上天,最省钱的仍然还是一次性地老老实实一发一发打上去,上去的火箭我们就不要了。
马斯克说,那不行,火箭我们得要,不然怎么送几百万人去火星。引用马斯克自己常用的一个比喻:这就好比你每坐一次飞机都要废掉一架747一样,这个关键问题不解决去火星的人口就成不了规模。根据老马自己的说法,发射一次猎鹰9要花6000万,里面燃料成本20万,所以他认为只要能够把火箭会收回来,压缩成本的空间大大的有(很多人仅凭马斯克说这句话而认为只要能够高效回收火箭发射成本能接近于燃料成本,这显然不对。目前的技术来看回收一枚二手火箭的成本直追再重新造一枚)。
SpaceX到底能不能赚钱?
那如何压缩火箭发射的成本?简单,马大帅想到的招并不是什么武林秘籍,其实就是商学院里教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而社会大学一般称其为一条龙:上下游都自己来干,能自己造就绝不出去买。
总体而言,在猎鹰和龙身上,80%的部件都是内部自给的。除了价格因素以外,垂直整合还提供了高效率,因为供应商一般会要求一个较宽松的供货周期,而马斯克是个有巨大人格感染力的控制狂,他可以逼自己的手下在几个月内造出外部供应商需要一两年才能提供的部件。
不知道是不是缺乏有效市场竞争,火箭业的供应商的效率往往惊人的低。SpaceX的工程师一开始也没打算啥都自己来动手,老子又不是机器猫;他们一开始也找供应商询价,但往往一个电话过去以后对方就是几个月巨大的沉默期,然后几个月后对方回电说嗯这货我们可以提供,你们要谈谈吗(估计这帮供应商大爷刚刚论证完可行性方案)。然后SpaceX的工程师幽幽地说,噢没事我们已经自己造出来了。
这就是马斯克追求的效率。
那SpaceX的效率能让成本降低到什么程度呢?先来看一下SpaceX火箭的报价,这个是公开的市场信息(见下图)。这里顺便提一下SpaceX在火星业务之前简洁的商业模式,基本上能将其比作一家快递公司:我帮你送快递(人造卫星、太空船之类),我收你快递费(火箭发射的费用)。其实就算火星移民后(如果SpaceX能撑到那个时候)的商业模式估计也不会太烧脑,可以将其比作一家航空公司,无非是大家网上订票飞去火星。而在商业战略格局上,我们又可以把她比作发明流水线批量生产Model T时期的福特公司,因为她们都在用极大的价格成本优势试图刺穿(或者说制造)一个当时还并不具太大规模的市场。
SpaceX火箭发射报价 (来源:http://spacex.com)
所以我们知道如同二十世纪初期的福特,SpaceX的核心护城沟是俩字,价格。猎鹰9发射一次的报价为6200万美元,重型猎鹰为9000万(初步市场指导价,火箭发射都是可以讲价的)。作为比较,SpaceX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iance, ULA,由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合资成立) 的价格,美国空军曾经向ULA批发购买的36发火箭(洛马的Atlas 5和波音的Delta 4) 的合同总价为110亿,平均价格3亿一发。空军也不是冤大头,纳税人都边吃瓜边看着呢,于是他们给了SpaceX一个8300万美元的试水合同,从此打破ULA在美国空军业务上的十年垄断。
ULA吓得花容失色,立马以大减价回应。据ULA的官网信息显示,Atlas 和 Delta目前的平均发射价格是2.25亿一发;使用Atlas 5的低端发射任务的价格为1.64亿一发,最低端服务的批发价(在原有合同上每增加一发的价格)低于1亿美元。但即使如此还是相差SpaceX老远,对于给SpaceX的合同,空军人士说会比之前的发射便宜40%(当然ULA无与伦比的发射记录是目前的SpaceX比不了的,毕竟哥们射了十年了)。
有意思的是 ULA 的官网无限强调哥你不能只看价格还要看质量和表现啊,我们是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你看你搞一颗卫星超级贵的怎能冒险。这个调调与当年美国车面对冲击美国市场的低价日本车的论调惊人一致有木有,日本车便宜用的钢不好你的命很贵的怎能冒险。估计SpaceX火箭爆炸之时最弹冠相庆的大概就是ULA的这帮大爷。
但千万不要以为SpaceX在低价战略上的追求到此就完结了。之前说到马斯克在可复用问题上有OSD 强迫症,Spacex主席 Gwynne Shotwell 说如果可复用能够充分实现(当然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困难重重),可以在第一级火箭(first-stage rocket,火箭发射分多级,猎鹰9是二级火箭,技术上不细究了)上省下30%成本。根据SpaceX的资料第一级火箭的成本大概占所有直接成本75%,这样的话整体成本就能下降23%。
我们不知道目前SpaceX的毛利率是多少。SpaceX的官网已经大方承认其公司已经盈利,有些人不信,反正非上市公司也不公布财务数据。
比较坏的假设现在SpaceX是用生命在发射完全只赚吆喝不赚钱,那么就是假设6200万的发射价格就是成本,23%的成本下降就会带来23%的毛利;如果按照投行 Jefferies 的估计现在SpaceX就已经40%的毛利率了,那么成本就可以从60%下降到46%,如果把23%的成本下降全部去优惠消费者,那就可以把价格降低到5000万的北边一点。这价格至少是ULA的二分之一,也是ULA平均发射价格的四分之一。
所以如果你问我SpaceX目前有没有在赚钱,我会说我不知道,毕竟是没有披露的数据佐证。但是你如果问我SpaceX会不会赚钱,我会给你一个肯定的答案,只要SpaceX资金链不断不惨遭什么灭顶之灾,就算现在没有盈利,其盈利也只是时间问题。在成本上追求上如此的强迫症,加之竞争对手如此不堪的高昂价格,SpaceX 很有竞争优势。
行业与竞争
如果用波特五力模型粗暴地评估一下这个行业,你会发现发射火箭这个行业真的是个梦幻般的好行业:1. 行业门槛高,一般人根本进不来;2. 行业竞争程度低,就这么几个寡头在玩;3. 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极低,对于SpaceX这样自食其力的,基本就灭掉了上游;4. 终端客户议价能力极低,没办法啊选择十分有限;5.基本上没有可替代产品与服务,想想还要什么办法能把一颗人造卫星弄上天呢?
由于行业门槛实在高到没顶,也由于此行业具有内在的巨大风险,早期的火箭发射市场基本上就是只有主权国家在玩,美帝、苏修、欧盟、还有咱。后来冷战结束了大量的政府项目落马,商业公司就逐渐进入了这个领域,最主要的就是之前提到的联射盟ULA,基本能做到在美国的行业垄断(屡被国会批评)。
几十年了这个行业稳坐不动如同一口大钟,主要的财主就是各国政府,以至于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激励去刺激技术革命,求稳的风气导致比如ULA基本就接国防单而不喜欢商业发射;而大家都知道只有自由而活泼的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传说里的民营经济)才是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所以当SpaceX横空出世对大家说不好意思虽然技术没革命但是其实这三四十年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家完全私人出资的公司也能够来射一发的地步时,大家都惊呆了。颠覆者(game changer)SpaceX出现, 整个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变,而发射业的春天可能就来了。
从2000年到2015年,一共有133亿美元来自“民营经济”的资本投入了这个行业,其中风投占了29亿。光2015年一年风投就投资了18亿,比过去15年的总和都多。目前除了SpaceX和 ULA 以外,在这个行业里还有这么几个的民间资本玩家:Arianespace (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商用火箭发射服务的公司)算一个,Orbital ATK,还有一个很高光的Blue Origin(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成立,尚在试验阶段,旗下的New Shepard火箭也实现了回收)。
之前也说到比起竞争对手来,SpaceX的护城沟就是价格,以至于把行业大佬们搅得都有点乱了阵脚。SpaceX 的猎鹰9目前送货价差不多为5500美元一公斤,重型猎鹰 2200美元一公斤,这在火箭发射界目前已经是绝对意义上的第一白菜价。
在火箭发射这个行业里价格就是第一生产力,为啥呢,因为大家想想客户追求的是啥。只要你有还算凑活的发射记录,客户对低价那一定是趋之若鹜,只要你能把我的卫星发上去,我管你是用火箭还是用热气球还是用孔明灯,我只求一个结果。至于发射风险也不是不能承受,反正都要找保险公司,无非就是如果发射方不靠谱保费可能贵一些,但就算保费贵一截都比找其他公司射要划算许多;所以SpaceX你值得拥有。
当然比较郁闷的就是咱的长征火箭,本来也是靠白菜价抢生意抢得正爽得不得了,不料半路杀出一个马咬金。
资本结构与客户资源
SpaceX是加利福尼亚风投们的代表作。之前提到截止2006年马斯克自己投了1个亿,然后他怂恿其基友团投了1个亿,包括A轮Founders Fund 2000万(2008年), B轮Draper Fisher Jurvetson 与 Founders Fund 3000万(2009年),C轮DFJ 与 Founders Fund 5000万 (2010年)。然后2012年DFJ继续领投3000万,这满满的基情就不说了 ,DFJ作为马斯克的死忠粉,SpaceX、特斯拉、SolarCity都有他。当然最大的一笔是2015年Google和富达领投的E轮10亿,换了SpaceX 不到10%的股份。也就是说当时SpaceX 毛估估已然上了一百亿,随随便便就成了超级独角兽。
有人会问 SpaceX 为什么短短几年能够如此牛逼式的崛起,难道马斯克真的就是有不死光环?当然不是,想想看就知道呼风唤雨的背后必然是有高人相助。很多人把NASA比作SpaceX的干爹是很有道理的,没有NASA, SpaceX就会陷入没人没钱没技术的死地。可以说SpaceX坐享其成了大量用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死磕出来的技术成果,而NASA的用意无非是要扶持一点竞争,不然天天看ULA在那里无比嘚瑟漫天要价 NASA也是很肉疼的。
所以从客户资源而言 NASA没的说,绝对是SpaceX的第一大嫖客,次数最多,金额最大。目前SpaceX手里拿着NASA价值16亿美元送货去国际空间站的大合同,还有4.4亿美元将来用龙飞船送人的大合同(当然你SpaceX也要争气些动不动就爆炸可不行,死个宇航员的话 NASA 要上吊了)。另外之前也提到美国空军先试水地给了个8000万的合同,相信之后也会更深入合作毕竟价格实在便宜啊;说到底美帝的官僚抠起门来那真叫玩命,不然纳税人天天挤兑你。
目前 SpaceX 有70发将要进行的发射在manifest里面,总价超过100亿美元。一句话,不愁没得射就怕射不及,SpaceX如同特斯拉一样,跳票延期那是有家族传统的。
IPO 的可能性
行文至此我想不怀好意地问您一个问题:如果SpaceX IPO了,您会买吗?
之所以说不怀好意是因为,目前就算你想买马斯克也不会卖,这其实是个玩笑。明面上老马说搞火箭是几十年的事业,而花街只关心三个月的财业,这思维上的冲突实在太大会害死 SpaceX。而事实上Spacex现在也不缺钱,火星又是老马人生的终极目标,他是不会随随便便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亵玩他的亲儿子的。
但IPO也不是不可能。在马斯克的传记 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中老马亲承,IPO的计划肯定是有的,但是会在火星殖民运输船常规地穿梭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后。到时候咱SpaceX就是一个航空公司了么,那自然就可以IPO让公众来参与一把。我不确定我自己能不能有命耗到那天,但如果你现在实在心痒想涉足航天事业,毕竟还有SpaceX的竞争对手们可以考虑。说不定,就如同当年投资航海、投资铁路,投资航空一样,最后就搞出了个大时代。
对移民去火星有兴趣的诸位,9月26日的国际宇航大会,大家不见不散。
一级回收是厉害,但是为什么就SpaceX做出来了中国不做?是因为做不出?是因为没需求啊!
中国为什么要研发火箭一级回收?每年就打那么多火箭,废这么多力干嘛,难道国家还想着靠这个增加国库收入?
就像美国不再登月也没有登上火星一样,对国家来说不划算所以才不去做的…要是一级回收事关生死存亡,你看中国是不是分分钟点出这个技能?
SpaceX是伟大的,是极具创新的,是一个商业上的典范,不过有的人这么吹捧我真的看不懂。
以现有技术去谈论移民外星就是扯淡,无论你的回收技术多牛,发动机多先进,都是蜉蝣撼树,就像电池技术不革命,电动汽车永远不能取代燃料汽车汽车一样,无论你的电路优化多好,锂离子密度又增加百分之几,意义都不及电池革命的万分之一。航天技术更需要一场革命,更需要基础物理方面的突破,一百年后你会发现,一个爱因斯坦式天才胜过1000个马斯克式天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下一个爱因斯坦,而不是去做这些不靠谱的事。不要过分解读此事的意义,我认为最大的意义是励志。
美国的工业,人才基础,市场,风投制度,早就了他的成功
中国没必要跟着美国搞什么创新,保持规模优势即可
人类历史上,先科技突破的人最后结果都不会是赢家。中国发现的火药,都被西方拿去。西班牙发现新大陆,可最后胜出的是美国。
美国的工业基础,人才规模,技术积累,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等。中国都没有这样的条件,跟着搞什么创新无意义。
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一点,那就是规模。中国人口多,地盘大,只要你打不死我,那么你的技术迟早都是会泄密的,我规模一上来就打死你。以前的五胡乱华是这样,蒙古,满清也是这样,日本苏联也是这样。蒙古满清的骑射被汉人掌握或者被火器压制后,他们就滚蛋了,中国没必要跟着美国搞什么改革,什么创新创业,中国氛围不适合基础也不够,只要14亿人进入了工业社会也就是二战前的水平,肯定是世界霸主。你不管怎么创新高科技也不可能比人更厉害。
只要有个足够的工业基础,那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些新东西出来是很正常的。
返回式火箭我在网上看的视频是10年,当时惊叹美国人真有钱,玩一个没用的东西。人类自发射火箭开始,就想过火箭回收,因为技术原因一直不成功,所以另辟小径发展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概念很好,但是实用性和火箭没法比,毕竟太空没有空气动力学。返回式火箭一直有人在研究,问题是这些钱是政府资助的吗?我想NASA应该资助过,但是钱很少,或者就没有资质。因为当年的视频中这些人就是一个小团队开着皮卡在试验,我记得有一个环节是空中悬停稳定,一个吊车做保护,测试人员在地上拉拴在火箭上的绳子,无论怎么使劲拉,火箭都能矫正过来,学过控制的制度,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喷口控制这样没有大量的实验很难达到。我当时不知道这东西是返回式火箭用的,我只是看到一个团队在类似车库的民用小机场里面在调试,在试验,我想是谁这么有钱玩这种有意思的玩具,现在大家看看一目了然啊。这是人类太空历史上唯一一次民间企业做出超越国家的突破!好厉害!当时我上大学,因为喜欢这些科技类的东西,我觉得一群人玩这个太有意思了!我想在中国行吗?!在中国民用飞机发展受限严重,话说美国好厉害,美国坐军机的公司年景不好的时候可以做民用航空,以维持技术积累。如果中国人不笨,我想这个国家肯定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有问题,现在还未被发现?!
这盛世如你所愿!说句煞风景的话,如果主角换成中国一定不会是这样一片赞许的声音吧?
会有一帮清醒党和唱衰党回复
才成功一次,下次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可靠性的问题解决了吗?
算上失败次数消耗的火箭和卫星费用,不仅低成本算不上,还是远远超出正常成本吧?
没那创造力就别瞎折腾!劳民伤财!当年航天飞机首飞的时候没有知乎,否则肯定比现在还热闹。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航天飞机都停飞了,经验和教训证明这是一条死胡同呢?
猎鹰9号看起来这技术远远不如航天飞机,我估摸着最后下场和航天飞机差不多。
到底怎么样,几年之后就能看到了。
都是大惊小怪,忍不住吐槽一句:这不就是很普通的定点软着陆么,阿波罗登月舱落月的时候不就已经运用了这项技术么,还什么划时代……
中美俄不搞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性价比不高。当代火箭结构那么简单,尚且常有失事的时候,就为省几个钱而人为加进去一个软着陆系统,这不是犯傻么。没有极高的可靠性,性能再先进也是空谈。
还有人说航天领域市场化私人化,我觉得那是空想,仅仅一次实验成功,只能说明spaceX掌握了这项技术而已,要投入商业运营可就难得多了,参见现在无人机市场
载人登火真给力,全球一梦齐相聚,
举国之力写壮举,共赴人类新天地。
NASA挥汗画CG, 土鳖钻研PPT,
毛子说我喘口气,喝完这口再考虑。
荷兰劝君莫恐惧,顶天就是回不去,
印度装B 说我去,最后射一路由器。
人类希望MUSK,登火只差十个亿,
问君哪来黑科技,谁叫我爹是美帝。
吾辈一看尽放屁,不如自己玩游戏,
吾辈征程是星海,不信打开KSP。
火星又没啥机密,黄不拉几缺生气,
劳民伤财还无趣,修地球才有意义。
登火和我毛关系,来日方长又何惧,
待到智子锁科技,虫子死在太阳系。
接下来介绍桃子自己关于星际殖民的一些看法吧~(时间有限,不能很详细的介绍各个环节及其原因,如果不清楚或有更好的想法可以私信我哦)
首先,在开发一个新的产业之前,要有一些旧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地步,来为新产业奠基,循序渐进,星际殖民也不例外,仅从可行性上说,需要高度都发展的太空运输,太空通信,太空燃料,冶炼与设备生产等行业, 在诸多产业中,最要求发展的是太空工业和太空运输业
其次,太空产业的开发,只能依靠市场经济的方式去完成,决不能依靠计划经济方式去完成。放手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是开发深空的唯一方式。计划经济下的航天模式不记成本(军品成本+5%利润),不讲竞争(集团内部互相消化产品),不能大胆应用新航天技术(需要立项,讨论,国家拨付资金)。“举全国之力”的办法适用于技术尚不成熟的初期,但不适合航天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第三,近地小行星工业将是各产业,各种太空技术发展的摇篮,近地小行星最易抵达,最易利用,是当之无愧的战略资源。
总之,星际殖民,必须以旧产业为新产业奠基的形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而且要以小行星工业作为起步,具体来说,最重要的产业是太空运输和太空生产,在星际殖民初期,小行星工业主要服务于近地轨道航天器集群。
星际殖民的第一步,就是前往小行星获取水(C类小行星富含水)。水可以用来生产氢氧燃料,可以制取氧气,当然也可以直接使用(一举解决了燃料,生活物资,太空工业用水三大问题),是太空生产行业的开始,它门槛最低,技术成熟。即使是采取太阳能离子推进的方式,也有把握抵达部分可以取水的近地小行星,并采水运回,当然为了扩大运载能力可以上马更加先进的方式,比如核电推进。开采水的方式多重多样,可以用塑料包膜覆盖小行星表面,在聚焦阳光加热小行星使水汽溢出,也可以采用NASA正在开发的采水机器人RASSOR(见下图)。最后,可以用核电电解,或是太阳能催化光解来分解水生产氢和氧。
美国已经先行一步,深空工业公司和行星资源公司已经启动了这样这样的项目,美国的《商业航天竞争法案》,甚至立法确定了私营企业对于小行星的开采权。
星际殖民的第二步,是扩展太空生产的能力,仅能生产燃料,水和空气是不足以支撑星际殖民的,必须要具备相当的开采,冶炼,制造与修复结构骨架和简单设备的能力。
这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做到或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在初期,使用地球的原材料,利用轨道特有的低重力高真空条件,生产地面无法生产的关键商品并运回地面,只要附加值够高,就一定有利可图。比如太空制药,在无重力条件下用电泳法生产激素,蛋白结晶等,仅需要携带少量物资天地往返,就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尤其是激素等病人急需但地面生产速度极慢的物资);同样,高性能砷化镓单晶只能在太空生产,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天地往返能力,太空工业就能介入半导体市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使是简单的太空园艺也可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利润
在中期,我们可以放弃使用地面运送的原材料(因为运输费用昂贵),转而使用来自小行星的部分矿物来生产太空产品。这时我们已经有了开采小行星水资源的经验。
在后期,我们可以广泛地使用小行星矿物,来生产航天器的结构和简单设备。运用电子束,电磁线圈产生涡流等方式熔融金属;运用3D打印进行制造(见上图)。与之前不同的是,太空工业的产品不仅向地面供货,也向自己供货,虽然不能生产发动机等关键设备,但能自己生产飞船结构了,更重要的是,此时深空工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能自己盈利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星际殖民的第三步,也就是去火星的旅程。此时,殖民者背身后后有太空生产能力和太空运输能力的可靠支持:送宇航员来火星的不会是仓促赶造的化学火箭,而是在地球-小行星航线上身经百战的电/核推进飞船,还携带着能够开矿,冶金,3D打印的生产设备,有可靠的太阳系通信网络,在殖民地初步建成后,火星殖民地还可以生产粮食,塑料制品,更复杂一些的设备供应小行星采矿基地以实现初步盈利,进行地-火-小行星间的三角贸易
一言以蔽之,火星殖民者将拥有一个高效运转可盈利的完整商业化太空产业链,这和《火星救援》里的简陋殖民方式或是马斯克计划中的快速殖民,不可同日而语
值得注意的是,NASA当然可以分阶段为民营航天企业设置科研目标,并提供科研奖励,从而极大地推动太空产业化的进程。这种模式在空间站货运合同上已经普遍实施。以Spacex为例,当它完成猎鹰9号的研制任务后,NASA向其拨付一定奖励,再为其预付一定资金,让其进行龙飞船的研发,完成后再拨付一定奖励。NASA会向民营企业提供技术,人员,资金支持,唯独风险和成本控制需要企业自己承担,这被称为SAA太空行动协议。假如NASA能在其火星计划中,为商业航天的进一步发展奠基,即使其火星基地最终不能长期运营,载人登火也是值得的
美国政府至今没有拿出明确的载人登火计划,我们暂以其发表的参考计划DPA“设计参考标准”为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DPA已经发展到了第五版,在最新的DPA5.0中,规划了三条路线,都要求在直接登陆火星之前,积累必要的技术储备:
路线1用时最短,先载人登陆小行星,再载人登陆火星卫星(不同于月球重力很小),积累起一定的小行星开采技术,星际运输技术。路线2先登陆月球,路线3小行星月球火卫都要去,这两条路线用时稍长,在此就不做讨论了。但无论是哪一种路线,都反映了NASA用载人登火计划的数十年时间,发展深空技术,建立太空产业的意图
最终的探索火星计划也具有足够创新。NASA已经确定要在火星上就地生产返回地球的全部燃料(液氧甲烷)。这对于火星计划能否完成至关重要,每运送一份燃料至火星,就要在路途中消耗50份燃料(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少呐~),最终美国要耗费大量资金在近地轨道组装巨型飞船;如果能在火星表面生产燃料,计划的规模就可以大大缩减,同时,这对于太空工业,对于人类深空探测能力的提升是难以估量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火星表面生产燃料其实相当简单,甚至可以说,在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中,与火星着陆等技术相比,它是最简单的一环。火星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只要携带一部分氢着陆火星,就能利用甲烷化反应生产甲烷,氧气,水和醇类。反应设备,液化设备都简单而成熟(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产的样机有96%的转化效率),也只需要成熟的低功率小型核反应堆,最终,航天器携带到火星表面的6吨氢可以产生百余吨燃料
NASA在火星航程中,还会优先使用固相核热火箭(有可能在国会压力下转而采用化学推进方案),以及电推进货船。长达900天的任务周期,估计也会采用部分生态循环系统和人造重力系统。值得一提的是,相当高效率的生态循环系统已经接近实现,但总重可能达到数百吨,所以大概会采用不完全闭环但质量更小的生态循环系统。人造重力也不一定是电影中常见的两对高大上旋转轮,很有可能是一根绳子牵着空的火箭上面级和居住仓互相绕转……所以不要抱太大期望啦
我会毫不犹豫的报名!
即使是单程票。
无论成功与否,都将会载入史册!
如果能够入选,安全活下来,我也可以说
“我他妈终于在看科幻片的年代圆了科幻梦”
很多人一辈子都活的无意义。
“如何赚更多的钱”
“如何和谁弄好关系”
“如何取悦女人/男人”
“如何攒到一笔钱去xx”
等系列的如何去温饱自己和适应社会。
比起这些人,另一部分人也许不善言谈,不善完成任务,不在乎琐事,只关心圈子,爱好和想法。
为了兴趣,理想,志向去奋斗岂不美哉?
一切只是取悦自己。
有生之年能够居住在另一个星球,想想都让我觉得激动!
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星辰大海!!!
1.你的父母朋友再也无法见到你,如果视频的话,根据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区别,你要忍受6~44分钟不等的通信延迟,这种视频不说质量光等待时间就让你崩溃。你现在能确保父母的未来衣食无忧么 ,有人照顾么?后事请事先准备好。2.火星可不是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有山有水。火星表面十分荒凉,你的余生将在密封的铁罐子里度过,还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别说不怕死,死到临头不怕的还真没几个人,这比坐牢还要惨吧 所以你确定要去献身么?我们更像十五世纪的新航路开辟,这是我们又一个转折点不是吗,那是宇宙。我更觉得地球才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总有些人要去开辟道路。。。
载人登火真给力,全球一梦齐相聚,
举国之力写壮举,共赴人类新天地。
NASA挥汗画CG, 土鳖钻研PPT,
毛子说我喘口气,喝完这口再考虑。
荷兰劝君莫恐惧,顶天就是回不去,
印度装B 说我去,最后射一路由器。
人类希望MUSK,登火只差十个亿,
问君哪来黑科技,谁叫我爹是美帝。
吾辈一看尽放屁,不如自己玩游戏,
吾辈征程是星海,不信打开KSP。
火星又没啥机密,黄不拉几缺生气,
劳民伤财还无趣,修地球才有意义。
登火和我毛关系,来日方长又何惧,
待到智子锁科技,虫子死在太阳系。
接下来介绍桃子自己关于星际殖民的一些看法吧~(时间有限,不能很详细的介绍各个环节及其原因,如果不清楚或有更好的想法可以私信我哦)
首先,在开发一个新的产业之前,要有一些旧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地步,来为新产业奠基,循序渐进,星际殖民也不例外,仅从可行性上说,需要高度都发展的太空运输,太空通信,太空燃料,冶炼与设备生产等行业, 在诸多产业中,最要求发展的是太空工业和太空运输业
其次,太空产业的开发,只能依靠市场经济的方式去完成,决不能依靠计划经济方式去完成。放手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是开发深空的唯一方式。计划经济下的航天模式不记成本(军品成本+5%利润),不讲竞争(集团内部互相消化产品),不能大胆应用新航天技术(需要立项,讨论,国家拨付资金)。“举全国之力”的办法适用于技术尚不成熟的初期,但不适合航天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第三,近地小行星工业将是各产业,各种太空技术发展的摇篮,近地小行星最易抵达,最易利用,是当之无愧的战略资源。
总之,星际殖民,必须以旧产业为新产业奠基的形式,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而且要以小行星工业作为起步,具体来说,最重要的产业是太空运输和太空生产,在星际殖民初期,小行星工业主要服务于近地轨道航天器集群。
星际殖民的第一步,就是前往小行星获取水(C类小行星富含水)。水可以用来生产氢氧燃料,可以制取氧气,当然也可以直接使用(一举解决了燃料,生活物资,太空工业用水三大问题),是太空生产行业的开始,它门槛最低,技术成熟。即使是采取太阳能离子推进的方式,也有把握抵达部分可以取水的近地小行星,并采水运回,当然为了扩大运载能力可以上马更加先进的方式,比如核电推进。开采水的方式多重多样,可以用塑料包膜覆盖小行星表面,在聚焦阳光加热小行星使水汽溢出,也可以采用NASA正在开发的采水机器人RASSOR(见下图)。最后,可以用核电电解,或是太阳能催化光解来分解水生产氢和氧。
美国已经先行一步,深空工业公司和行星资源公司已经启动了这样这样的项目,美国的《商业航天竞争法案》,甚至立法确定了私营企业对于小行星的开采权。
星际殖民的第二步,是扩展太空生产的能力,仅能生产燃料,水和空气是不足以支撑星际殖民的,必须要具备相当的开采,冶炼,制造与修复结构骨架和简单设备的能力。
这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做到或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在初期,使用地球的原材料,利用轨道特有的低重力高真空条件,生产地面无法生产的关键商品并运回地面,只要附加值够高,就一定有利可图。比如太空制药,在无重力条件下用电泳法生产激素,蛋白结晶等,仅需要携带少量物资天地往返,就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尤其是激素等病人急需但地面生产速度极慢的物资);同样,高性能砷化镓单晶只能在太空生产,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天地往返能力,太空工业就能介入半导体市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使是简单的太空园艺也可能创造意想不到的利润
在中期,我们可以放弃使用地面运送的原材料(因为运输费用昂贵),转而使用来自小行星的部分矿物来生产太空产品。这时我们已经有了开采小行星水资源的经验。
在后期,我们可以广泛地使用小行星矿物,来生产航天器的结构和简单设备。运用电子束,电磁线圈产生涡流等方式熔融金属;运用3D打印进行制造(见上图)。与之前不同的是,太空工业的产品不仅向地面供货,也向自己供货,虽然不能生产发动机等关键设备,但能自己生产飞船结构了,更重要的是,此时深空工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能自己盈利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星际殖民的第三步,也就是去火星的旅程。此时,殖民者背身后后有太空生产能力和太空运输能力的可靠支持:送宇航员来火星的不会是仓促赶造的化学火箭,而是在地球-小行星航线上身经百战的电/核推进飞船,还携带着能够开矿,冶金,3D打印的生产设备,有可靠的太阳系通信网络,在殖民地初步建成后,火星殖民地还可以生产粮食,塑料制品,更复杂一些的设备供应小行星采矿基地以实现初步盈利,进行地-火-小行星间的三角贸易
一言以蔽之,火星殖民者将拥有一个高效运转可盈利的完整商业化太空产业链,这和《火星救援》里的简陋殖民方式或是马斯克计划中的快速殖民,不可同日而语
值得注意的是,NASA当然可以分阶段为民营航天企业设置科研目标,并提供科研奖励,从而极大地推动太空产业化的进程。这种模式在空间站货运合同上已经普遍实施。以Spacex为例,当它完成猎鹰9号的研制任务后,NASA向其拨付一定奖励,再为其预付一定资金,让其进行龙飞船的研发,完成后再拨付一定奖励。NASA会向民营企业提供技术,人员,资金支持,唯独风险和成本控制需要企业自己承担,这被称为SAA太空行动协议。假如NASA能在其火星计划中,为商业航天的进一步发展奠基,即使其火星基地最终不能长期运营,载人登火也是值得的
美国政府至今没有拿出明确的载人登火计划,我们暂以其发表的参考计划DPA“设计参考标准”为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DPA已经发展到了第五版,在最新的DPA5.0中,规划了三条路线,都要求在直接登陆火星之前,积累必要的技术储备:
路线1用时最短,先载人登陆小行星,再载人登陆火星卫星(不同于月球重力很小),积累起一定的小行星开采技术,星际运输技术。路线2先登陆月球,路线3小行星月球火卫都要去,这两条路线用时稍长,在此就不做讨论了。但无论是哪一种路线,都反映了NASA用载人登火计划的数十年时间,发展深空技术,建立太空产业的意图
最终的探索火星计划也具有足够创新。NASA已经确定要在火星上就地生产返回地球的全部燃料(液氧甲烷)。这对于火星计划能否完成至关重要,每运送一份燃料至火星,就要在路途中消耗50份燃料(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少呐~),最终美国要耗费大量资金在近地轨道组装巨型飞船;如果能在火星表面生产燃料,计划的规模就可以大大缩减,同时,这对于太空工业,对于人类深空探测能力的提升是难以估量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火星表面生产燃料其实相当简单,甚至可以说,在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中,与火星着陆等技术相比,它是最简单的一环。火星大气的95%是二氧化碳,只要携带一部分氢着陆火星,就能利用甲烷化反应生产甲烷,氧气,水和醇类。反应设备,液化设备都简单而成熟(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产的样机有96%的转化效率),也只需要成熟的低功率小型核反应堆,最终,航天器携带到火星表面的6吨氢可以产生百余吨燃料
NASA在火星航程中,还会优先使用固相核热火箭(有可能在国会压力下转而采用化学推进方案),以及电推进货船。长达900天的任务周期,估计也会采用部分生态循环系统和人造重力系统。值得一提的是,相当高效率的生态循环系统已经接近实现,但总重可能达到数百吨,所以大概会采用不完全闭环但质量更小的生态循环系统。人造重力也不一定是电影中常见的两对高大上旋转轮,很有可能是一根绳子牵着空的火箭上面级和居住仓互相绕转……所以不要抱太大期望啦
我会毫不犹豫的报名!
即使是单程票。
无论成功与否,都将会载入史册!
如果能够入选,安全活下来,我也可以说
“我他妈终于在看科幻片的年代圆了科幻梦”
很多人一辈子都活的无意义。
“如何赚更多的钱”
“如何和谁弄好关系”
“如何取悦女人/男人”
“如何攒到一笔钱去xx”
等系列的如何去温饱自己和适应社会。
比起这些人,另一部分人也许不善言谈,不善完成任务,不在乎琐事,只关心圈子,爱好和想法。
为了兴趣,理想,志向去奋斗岂不美哉?
一切只是取悦自己。
有生之年能够居住在另一个星球,想想都让我觉得激动!
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星辰大海!!!
1.你的父母朋友再也无法见到你,如果视频的话,根据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区别,你要忍受6~44分钟不等的通信延迟,这种视频不说质量光等待时间就让你崩溃。你现在能确保父母的未来衣食无忧么 ,有人照顾么?后事请事先准备好。2.火星可不是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有山有水。火星表面十分荒凉,你的余生将在密封的铁罐子里度过,还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别说不怕死,死到临头不怕的还真没几个人,这比坐牢还要惨吧 所以你确定要去献身么?我们更像十五世纪的新航路开辟,这是我们又一个转折点不是吗,那是宇宙。我更觉得地球才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总有些人要去开辟道路。。。
他用10年时间,做了3款汽车:Roadster、Model S、Model X,从而改变了汽车行业;他用10年时间,做了3型火箭:猎鹰1号、猎鹰9号、猎鹰重型,从而颠覆了航天产业;他曾经以贝宝定义了互联网金融,他还在用Solarcity刷新光伏产业。他就是伊隆•马斯克,被誉为当代“钢铁侠”。
年少远行、辍学创业、硅谷成功、矢志航天、进军光伏、电车称霸…… 一连串耀眼的人生经历和创业成功写满了旁人难以企及的辉煌。电影中的钢铁侠痴迷技术、个性张扬、富有激情;现实中的马斯克信仰物理、不断创新、勇于探索。
过去十年,是马斯克在美国跨界成功的十年;未来十年,中国也许是一个跨界嘉年华,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不能改变思维,就无法改变命运。
要想全面了解马斯克,推荐阅读《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不仅写出了马斯克的伟大之处,还解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
特斯拉电车的横空出世迅速把马斯克推至商业新闻的首页,使马斯克成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创业英雄。 要客观评价马斯克,就要全面了解他的思维、风格和成功的套路。刚刚出来的新书《新技术的胜算 – 特斯拉之父的商业思维》揭秘了许多不广为人知的马斯克的商业运作细节,全面展示了他这样的创业者的光明与阴影,优点和弱点,详细分析马斯克取得成功所用的的创业思维、商业逻辑和政治手腕,以及他个人性格对特斯拉商业模式的影响。相信这本书会帮助你对马斯克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Musk如果把理论都变成现实无疑是贡献更大,但是很多都还需要验证。即使是特斯拉量产了还是不完善,即使猎鹰9成功了一次,也还要等一个完整的回收-维护-重发的循环才能评估影响有多大。太阳能和高铁就不说了。
Musk的优势就是还活着,也还很年轻正是有干劲的时候。说他能把这些变成现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目前来看,还需要等等
jobs已经死了,是个可以盖棺定论的对象。
很多人说到他就只知道说苹果改变了生活方式。
却很少人提到他对整个数字出版的变革的影响,一个是iTunes对音乐电影等的间接影响,一个是通过做大做强pixar加入风雨飘摇的老牌帝国迪士尼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动画电影的制作,发行方式。
还有,别以为苹果就是封闭,其实jobs推动了不少开源项目和跟开源社区的合作
jobs的优势是虽然他死的早,但是几乎他做的每件事都已经在去世前做完,而且效果大家都看得见,现在发展的都还很不错,有足够的证明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发展下去
但是我认为Musk是会超过乔不死的,因为他正在做的事,如果做成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很有可能是更根本更彻底的。而且他有让这一切都做成的能力和RP。
乔不死做到的事情更文艺,声势更浩大,效果更快,是针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但却没对人类文明的根基进行革命,只是信息技术革命中的一员。而Musk在做的事情更硬邦邦,听起来和普通人距离更远,产生效果更慢,但却是针对人类文明的根基:能源、运输、货币流通、乃至开拓太空,他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取得成功都将彻底改变我们从电气时代开始以来的文明运转方式。
其实乔布斯刚去世的时候,就有一个对马斯克的采访,马斯克评论说: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乔布斯是现代拜伦式的英雄。
记者又问他:“有人说你是下一个乔布斯,你有研究学习过乔布斯的一些做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公司吗?”
马斯克回答说:“我除了在一次聚会上见过乔布斯以外,我们并无私交。但他对产品完美性的不可思议的专注,对产品美学和其易用性的重视,还有不循常规的突破性思维,我想这些品质是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他当然也是我心中的一位英雄(He is certainly one of my heroes)。”
这两位都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天才。
Musk今年才42年。他创办或参与创办了如下企业:Paypal,SpaceX,Tesla,SolarCity。Tesla代表着电动车的未来,SolarCity代表着太阳能的未来。Tesla已经够革命性了,但是在我看来,也许10年之后SolarCity在全球的影响力还要远远大于Tesla,太阳能的未来不可估量。
乔布斯42岁是1997年,那时候的他拥有NeXT和皮克斯,并且刚回苹果,还没有macbook,还没有ipod,iphone和ipad。
单就42岁的成就来看,Musk不输Jobs,未来的事谁知道呢?最关键的是,Jobs已经逝世了,而Musk还活着。
对于乔布斯和马斯克的比较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乐帝经常看NBA相关论坛也经常会出现这种帖子XX和XX哪个历史地位更高?
看大家说马斯克地位较高的,那我就站在乔布斯的立场上说说吧。
虽然是比尔盖茨真正实现了个人电脑在全世界家庭的普及,但是乔布斯使电脑从玩具和大型机解放了出来,研发了第一款个人电脑,有了个人电脑才有了后来的互联网、智能手机、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P2P、O2O。
皮克斯的深远意义不在于发布了几款动画,而是让全世界知道IP和动画品质的概念,明年追光动漫要发布的《小财神》已经火的不行了,而追光的目标是做“中国的皮克斯”。
苹果的智能手机和平板产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厕所也可以追剧了、出门可以随时叫车了、摇一摇可以在线约了。
回过头来说说马斯克,最近在读《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本书里,作者讲解了一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解决方案,而这个第三次工业革命确实是深刻改变着世界。但马斯克如今做的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太阳能都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设想非常垂直细分的部分,而且正如楼上同学所述,马斯克的创业公司拿着政府巨大的资助,目前离成功还很远。
综上,拿马斯克和乔布斯来做比较就像是拿李嘉诚和王思聪来做比较一样,一个功成名就、一个快速上升,未来鹿死谁手也许只能等到马斯克50多岁时,才能盖棺论定。
另外无论是马斯克还是乔布斯都是典型的工作狂和脚踏实地的人,努力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才是对以上两位最大的崇敬。
钢铁侠63年出道,马斯克71年,然后你说钢铁侠是以马斯克为蓝本。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马斯克成就牛一些,毕竟是曾经回到过去的人。当然,不管怎么样,都是中国网友眼中的神,吊打中美俄,同样的神还有特斯拉,没错,就是制造通古斯大爆炸的那个
我很喜欢马斯克这个人,前前后后读了很多与他相关的文章和书,大概算是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业历程。
从我的个人角度去看,自以为他的成就或事业,已经超越了乔布斯。可能很多人会说,“马克思?”不就是写《资本论》的那个人么?" 咳咳,可能你听错了,咱先来看看他的介绍吧。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出生于南非,18岁时移民加拿大。
工程师、慈善家、PayPal贝宝(最大的网上支付公司)、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环保跑车公司特斯拉(Tesla)以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环保跑车公司特斯拉(Tesla)产品设计师。
2011年6月,马斯克度过了他40岁生日,在40年里,他成功地把自己从南非人变成美国人;
成功地设计并卖出一款视频游戏(在他12岁时);
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参与设计并卖出网络时代第一个内容发布平台;
担任美国最大的私人太阳能供应商Solar City的董事长;
参与创立和投资PayPal,世界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
参与设计能把飞行器送上空间站的新型火箭,价格全世界最低,研发时间全世界最短;
投资创立生产世界上第一辆能在3秒内从0加速到60英里的电动跑车的公司,并成功量产。
2012年5月31日,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
2013年11月21日,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揭晓了“2013年度商业人物”,特斯拉汽车CEO马斯克荣登榜首。
北京时间2016年4月9日凌晨4时52分,马斯克旗下公司美国SpaceX公司终于成功在大西洋上回收猎鹰9号一级火箭,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海上实现火箭回收。
2016年5月马斯克提出的超级高铁实验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北部郊区的沙漠测试场成功运行,再次向世界证明超级高铁并非白日梦。
对,你没有看错,上面的事迹都和他有很大关系,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他的坚持和努力上述提到的很多公司和想法可能今天我们大家都不知道。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此之前都不了解他?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马斯克本人是工程师出生,非常喜欢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理科男,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电影《钢铁侠》中的主演 托尼 斯塔克,他们的经历基本上一致,当然没有电影中那么夸张,但是电影中托尼的形象倒是和马斯克很相似。据说该电影的主演原型就是马斯克,这一点在《我在火星退休》一文中有提到,说的是马斯克和电影的导演是朋友,马斯克当时很喜欢这部电影,后来他的朋友也将电影中的头盔送给了他。
第二点,他所从事的行业和我们普通人貌似没有太大关系。2002年左右中国的互联网刚刚起步,eBay 这一年收购Paypal,由于国内的媒体并不关注,基本上普通大众也无从了解;
2004年 马斯克向马丁-埃伯哈德创立的特斯拉公司投资 630万美金,他本人则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这里我想强调一点的是,特斯拉并非马斯克创立,只是在后来特斯拉的经营过程中马斯克担任了该公司的CEO,在特斯拉最艰难的时期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很多不了解马斯克的人会误以为特斯拉公司就是马斯克创立的。2004年的时候马斯克就已经意识到化石能源迟早会消耗完,马斯克明锐的商业头脑立即意识到,如果现在进行电动车的研发并抢占市场先机,以后肯定能成功。这时候的中国大陆基本上所有厂商都在发展以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汽车。国人基本上对电动车的理解仅限于日常使用的电动自行车,很难想到以电力为动力的汽车能在今天或以后成为市场的主力。
第三点,我想应该是马斯克本人的营销手段和个人魅力。我记得在《我在火星退休》中,他提到过历史上被埋没的科技天才尼古拉-特斯拉。这位1856年出生的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他的发明影响了后人对电力的使用。但是尼古拉本人的事业却并非一帆风顺,自己的想法和事业多次遭遇失败,最终在纽约的一个旅馆去世。马斯克在文中提到,“我很尊敬尼古拉,但是很可惜他在技术转为商业化的过程中他做的不是太好”。所以马斯克在后来经营特斯拉、SpaceX和SolarCity的过程中,改变了很多,包括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除了更加专注以外也更加善于利用个人影响和魅力为公司带来社会舆论和关注。
第四点,互联网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迅速,信息传播效率比几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各种社交媒体,新媒体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有国人对国家体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质疑,导致马斯克本人有了更加正面的形象,总之种种原因。
不难看出马斯克本人并非天才,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硬是把别人不看好的东西,熬上10几年的时间去做,最终成就了今天的特斯拉、spaceX、SolarCity。每一项成就能走到今天都实为不易,这其中所付出的辛酸或许只有他本人才能体会。难怪他本人曾说,“创业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他也说“我想改变这个世界,这是我一生的事业”,这点和乔布斯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有着惊人的相似。
乔布斯已逝,未来谁能改变这个世界?我看好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一直是我的偶像,主要原因是他的项目多样化以及每个项目都在改变着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当然,Elon长得也很帅!(插播一句:Elon 读音为 伊郎,不是 埃隆 )
言归正传,他创业的公司包括:Zip2, X.com, Paypal, SpaceX, Tesla, SolarCity, Hyperloop。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能创立上面的任何一家公司,肯定都是无比自豪的事情,而Elon参与并主导了以上所列公司的创立。Elon Musk 涉及的领域包括:
汽车
太空技术
太阳能
电池等储能技术
卫星
快速轨道交通
外星球殖民 etc (°ο°)
我反正是惊呆了。于是我接下来将先介绍他的身世,创立公司的来龙去脉,最后则是介绍我最为着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Elon Musk这么猛?是如何做到跨学科快速学习的?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是什么?”
Elon Musk 的前世今生
Elon的自传有很多,还有两本书专门阐述细节,所以我这里讲一个精简版
首先,Elon Musk 全家都很猛。他的外祖父和母亲做过很多让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也特别富有冒险精神,所以这使得 Elon Musk 在童年就受到各种熏陶。
1971年,Elon Musk 出生在南非;父母都是白人,母亲是加拿大国籍,从小受到典型的西方教育,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出生在非洲”。
1981年,他接触到计算机(10岁):Commodore VIC-20 ,开始自学编程。12岁的时候,自己做的游戏 Blastar 被一个杂志社以 500刀 购买。
1989年,Elon 移居加拿大,在 Queen’s University in Kingston, Ontario 攻读本科学位。
1992年,转学到美国的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中文名叫 宾夕法尼亚大学;此学校在美国东岸的 Philly 市(费城),与 Brown 布朗, Columbia 哥伦比亚, Cornell 康奈尔, Dartmouth 达特茅斯, Harvard 哈佛, Princeton 普林斯顿, Yale 耶鲁 并称 Ivy League(常春藤“萌”校)。美国大学里的学院都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基本上是以捐钱最多的人命名),比如 CMU 的商学院叫 Tepper business school,MIT 的商学院叫 Sloan 斯隆商学院,而 宾大 的商学院叫 Wharton,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沃顿商学院。
1995年,Elon拿到 物理学 和 经济学 的本科双学位,并来到 Stanford 攻读应用物理的 PhD 博士。但是仅仅过了两天,他便着迷于硅谷的互联网和创业文化,于是申请退学正式工作和创业。
1995年,Elon Musk 想去当时最牛逼的互联网公司 Netscape(有 Marc Andreeseen 创立)求职,但是悲剧了。于是和自己的兄弟 Kimbal 创立了 Zip2。Zip2做的东西比较像大众点评。
1999年,Zip2被 Compaq 康柏 以 三亿美元 收购,Elon 个人入账 2000万刀。Elon 接着杀入在线支付领域,创立公司 http://X.com。后来发现另外一家公司和他们的业务非常类似,尝试合并。这家公司叫 Confinity,由 Peter Thiel 和 Max Levchin 创立。注意:这里的 Peter Theil 就是大名鼎鼎的 《Zero to One》 的作者。合并后公司取名 Paypal,同时 Paypal Mafia 牛人帮开始初具雏形。Elon Musk 是 Paypal 最大股东兼CEO。但是牛人和牛人们的合作很多时候是不顺利的,2000年底,在Elon外出休假度蜜月之时,“反动派”们在公司内推选 Peter Thiel 当CEO,替换掉了Elon。Elon 很反感他们的做法,但是选择以大局为主,选择慢慢淡出公司的管理事物。
2002年,Ebay以15亿刀收购了Paypal,Elon依然是Paypal最大股东,选择套现卷款 1.8亿美元(税后)走人。此时Elon年仅31岁,绝对是早年成名30一朵花高帅富。他开始疯狂钻研火箭技术,因为从小他就着迷外太空探索,现在是一个绝好的timing来真正开始这一切了。
2002年下半年,Elon物色到很不错的火箭专家;他们自身也厌倦于NASA这种政府机构的缓慢节奏和官僚制度,一拍即合一同出来创业:SpaceX诞生。 SpaceX先是着眼于廉价的火箭发射技术,让发射火箭也可回收重复使用。最终目标是殖民火星(牛逼!现实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004年,Space X正在技术攻坚之时,Elon个人投资开办 Tesla,做电动汽车。Elon不理会什么叫“创业者要专注”,也用实际行动反驳了这一点。Elon坚信电动汽车是汽车业的未来,而自己是这个格局转变的推进人。Tesla的策略分为三步走:
a)超高性能酷炫但是受众小的电动跑车 Tesla Roadster
b)高性能的中等汽车 Tesla Model S 和 SUV Model X
c)大众化的经济型电动汽车 Tesla Model 3
2006年,他的亲戚创立 SolarCity,用太阳能来解决美国普通家庭的能源问题。Musk给了兄弟的公司最初的投资,成为SolarCity最大的股东。
2008年,SpaceX终于造出火箭,试射了三次,可惜在到达轨道前皆爆炸。相当于放了三枚高级冲天炮+二踢脚!SpaceX的资金只够支持最后试射两次。同期的 Tesla 也是一坨屎,Roadster迟迟没有发布,一些blogger戏称Tesle将是2007科技公司中的最大失败。同年, Elon 八年的婚姻宣布失败。2008年对于Elon Musk是最为黑暗的一年,同期经济危机席卷整个美国。Elon Musk 称其在最为痛苦的时刻,“睡着觉也在哭”:因为醒来的时候,发现整个枕头是湿的。这里借用他在 Ask me anything 里的一句话:“if you’re going through the hell, keep going.”(来自丘吉尔)
2008年下半年,一切开始好转。SpaceX的第四次发射成功,火箭完美地把东西送入轨道。NASA说:“Fuck it,let’s give this guy a try!”,遂与 SpaceX 签订了12亿美元的合同。之后 SpaceX 的20余次发射皆成功(除了今年上个月的发射爆炸),且具备能力将飞行器发布到指定轨道并在使用完后将其返回。SpaceX 成为继 美俄中 之后的第四个可以发射和回收航天飞行器的组织。稍微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三者是国家,而 SpaceX 只是个公司。由此可见,Elon Musk 帅到掉渣,SpaceX 帅可敌国。
2012年:Tesla Model S 取得了最大成功,Tesla的股票飙升。同期,SolarCity上市,市值一度成为 60亿 美元的公司。
2015年3月:Hyperloop 开始测试轨道。一个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开始成为现实;而政府一直讨论的 “旧金山-洛杉矶”高铁,在争论了10年后不了了之。
2015年7月,Tesla宣布开发一款新的Roadster;Tesla Model X的发布也临近。SolarCity发布新产品 PowerWall。Elon Musk 的身价升至129亿美元。
接下来是我更加关心的问题,为什么 Elon Musk 这么猛? 他如何跨学科学习的?他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1. 他极度勤奋且酷爱学习
在看他的自传里,很多时候描述就是:他每天都在思考和阅读,经常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然后挑里面的关键内容再花一天时间精读;
2. 他创业的方向一直是他从小热爱的东西
这很重要但是容易被大家忽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做感兴趣的事情才是可以坚持一生的事情。不管是火箭,外太空旅行还是可再生能源,这些都是 Elon Musk 在孩提时期就很着迷的事情,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它们对整个人类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可能我们没有这么好的机遇或者本钱去做改变人类命运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去追求自己儿时一直喜欢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兴趣和自己的工作相结合,亦或是出来做自己喜欢的创业项目。
3. 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在TED的采访中,他坦言自己最赞同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的详细解释和如何运用我会在另外的问题专门回答。简单说来,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就是从事物最基本的公理为出发点来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其对立的方法是 Analogy(类推法),简单说来就是别人或者其他事物如何如何,所以我也要如何如何。
举例说明:“现在我有1万刀的现金想投资股票,我应该买什么股票?”
Analogy :“别人家之前买了这几支股票,赚了不少,或者我旁边有个股票大神也买了这几个股票,赚了,所以我也准备买这几个股票。”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首先去弄明白股票的原理,看清股票涨跌的本质,然后分析公司的背后价值,接着根据自己的需求,看自己是想长久投价值,然后在A股市场利用趋势捞一波。当然也有可能,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股票市场的风险大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从而放弃投资股票。转而杀入债市或者定期投资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几点: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分析问题的过程冗长;类推法则很方便,直接O(1)出解,只是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缺乏对本质问题的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的选取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在大部分的问题上可以采用 Analogy,节约时间。但是对于重要的可能决定自己命运轨迹的问题,则采用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比如创业 方向?模式?,长期投资等)。
最后, 如何像 Elon Musk 一样厉害呢? 做好的上面的三点 + N小时的“精深练习”。推荐一篇最近看到的文章,说努力的重要性:http://zhuanlan.zhihu.com/kungfucharlie/20129091 (生活规律 + 专注 + 坚持)
这些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都很难。所以,共勉。
Musk是一个传奇。
他是技术天才。设计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支付系统Paypal,一款豪华电动跑车Tesla Roadster,一系列可重用的运载火箭Falcon。更恐怖的是,后两者几乎是同时面世。
他是商业天才。在互联网之初,先投身当时最赚钱的两大行业:出版业和电子支付。在世纪之初,又进入了航空、电子汽车和新能源。设计了病毒营销策略(给每个新用户和其介绍人10美刀)让Paypal得以疯狂成长。这种策略已经被广泛应用:Linode、Gmail、Dropbox……
他是创业天才。先后在个领域创办四家影响巨大的企业。电子支付Paypal、(民间)航空技术SpaceX、电子汽车Tesla Motors、新能源SolarCity。
他是天生赌徒。几乎无视任何风险。世纪之初,大家都在憧憬未来(试回想当时的电视节目)。所有人都在吹嘘太空技术和新能源。但是鉴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没人敢真正行动。Musk一看怒了:没人是吧?老子来!结果就是“将自己口袋里的1亿美元投给了 SpaceX”。后来公司实在撑不住了,他又义无反顾地把剩下的老本70万美刀又投了。
最后,他是一个梦想家。当人家问他为什么进入太空技术行业时,他说他要通过太空技术让人类永恒地生活于宇宙。人们常常把他和Steve Jobs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他们都拥有近乎超能力的Reality distortion field:说服别人相信自己那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我看来,一百年后大家会记住Musk而遗忘Jobs。
之前那些怀疑论者说的不可能实现的事情,Elon都已经完成了。记得90年代的时候,我们电话购物还需要给别人说自己的信用卡号码么?Elon设想出了一个叫做PayPal的东西。他的特斯拉汽车公司,还有SolarCity公司,已经把清洁的可持续能源变成了大家可以享用的现实。他的SpaceX计划,也已经重新开张准备探索宇宙。Elon做的事情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在努力改善地球的环境,另一方面他也在造宇宙飞船来帮我们逃离地球。
所以,这个电话并不是我意想之中的。
几天之后,我穿着睡裤,像个疯子一样在房间里踱步,一边和Elon打电话。我们讨论了特斯拉,SpaceX,汽车,太空船,还有太阳能产业。然后他告诉我,他觉得人们可能对他做的这些事情有些不了解。他提议,如果这些话题我有兴趣写几个帖子的话,我可以到加州来,然后和他坐下来面对面多谈一谈。
之前那些怀疑论者说的不可能实现的事情,Elon都已经完成了。记得90年代的时候,我们电话购物还需要给别人说自己的信用卡号码么?Elon设想出了一个叫做PayPal的东西。他的特斯拉汽车公司,还有SolarCity公司,已经把清洁的可持续能源变成了大家可以享用的现实。他的SpaceX计划,也已经重新开张准备探索宇宙。Elon做的事情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在努力改善地球的环境,另一方面他也在造宇宙飞船来帮我们逃离地球。
所以,这个电话并不是我意想之中的。
几天之后,我穿着睡裤,像个疯子一样在房间里踱步,一边和Elon打电话。我们讨论了特斯拉,SpaceX,汽车,太空船,还有太阳能产业。然后他告诉我,他觉得人们可能对他做的这些事情有些不了解。他提议,如果这些话题我有兴趣写几个帖子的话,我可以到加州来,然后和他坐下来面对面多谈一谈。
对我来说,这个项目是我迄今为止最不用犹豫的事情了。并不仅仅是因为Elon Musk本人,也因为我已经在其他两个未来准备发表的课题上花了不少时间调研:
-“电动汽车 vs 混合动力汽车 vs 燃油汽车,面对特斯拉,可持续能源”
-“spacex,musk 火星?? 怎么学习造火箭??”
我已经有了写这些文章的愿望,和我写人工智能的原因一样——我知道这些问题在未来都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我对这些话题都一知半解。而Musk却在这两方面发起了新的革命。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本来打算写一个关于徒手发射闪电的文章,然后有一天蓝蓝的宙斯蹦出来,问你是不是想和他聊聊这个问题。
所以这件事就开始。我的计划是到加州来,参观特斯拉和SpaceX工厂,和一些厂里的工程师见面,然后和Musk坐下来聊很长的一段时间。想想都激动!
但是这些计划的第一步是我的恐慌——我需要和这些世界级的工程师和火箭科学家坐下来侃侃而谈,但是基本啥都不懂。看来是时候该恶补了。
Elon Musk这个家伙难搞的地方,就在于他同时涉足了一下这些产业:
汽车
太空
太阳能
能源储存
卫星
高速陆地交通
还有,呃,向其他星球扩张
相比起来,问宙斯问题显得不那么令人紧张了。
所以,我在去西海岸之前的两星期时间里读读读,然后清楚地发现这个话题需要好几篇文章才能搞定。内容实在是多。
在之后的几篇文章里,我们会深入讨论Musk的公司和产业,但是在今天的帖子中,让我们讨论一下这个家伙到底是谁,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Elon Musk的诞生
注意:五月十九号有一个关于Musk的传记上市,作者是Ashlee Vance。我设法拿到了一个提前的版本,并且参考了很多中间的内容才写了以下的东西。我会尽量保持简洁,但是如果你想要完整的版本,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他的自传。
Musk1971年生于南非。他的童年并不是非常给力——家庭生活比较糟糕,在学校也不怎么合群。但是,和你读过的那些传记一样,他从很早就是一个自学狂人。他的兄弟Kimbal说Elon经常每天读书10个小时。刚开始是科幻小说,后来是非科幻类的。四年级的时候,他经常沉浸在大英百科全书中不可自拔。
在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需要知道,Musk觉得人就像电脑一样,不是比喻,他真的这么认为。一个人的硬件是这个人的身体和大脑,人的软件是他思考的的方式,他的价值观,他的习惯,他的性格。而在Musk看来,学习只是“下载新信息和算法到你的大脑”这么简单。所以他对于普通课堂的不爽,主要是因为坐在课堂听老师唧唧歪歪“下载速度太慢”,所以直到今天,他大部分的知识都是自学得到的。
他在九岁的时候有了阅读之外的第二爱好,也就是他的新电脑“Commodore VIC-20”。这电脑有5Kb的内存,预装了一个学习期6个月的“教你学编程”。九岁的Elon三天就碾压了这个渣渣教程,并且自己编写了一个叫做Blastar的游戏。虽然他告诉我“这个游戏是小意思,比Flappy Bird强一点了。”但是1983年,这个游戏被电脑杂志以$500的价格买下了(相当于今天的7200人民币),对于一个12岁的小子真是不错。
Musk从来都不觉得和南非有什么感情,他不怎么喜欢那种天天打马球的南非荷兰白人文化,而且这个国家对创业的人简直是噩梦。他看到了硅谷那篇沃土,于是在17岁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南非。最开始他到了加拿大,因为他的妈妈是加拿大人所以移民容易一些,接着几年后趁着大学转学到滨州大学的机会,跑到了美国。
大学里他想了想自己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问了自己这么一个问题:“什么会最大程度影响人类的未来?”他想出了五件事情:“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太空探索,尤其是永久移民;人工智能;编辑人类基因。”
他对后两个对于人类的贡献是福是祸有点虚,但是对于前三个很乐观,但是自己又觉得不会涉足星球扩张,所以就选择了剩下的:互联网和可持续能源。
他决定选择可持续能源开搞。在读完大学之后,他在斯坦福拿到了有关高性能电容器的博士学位,这个项目研究的是创造更加高效的取代现有电池的能源储存方案。他知道这个方向是可持续能源的未来,并且能够帮助加速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但是博士开学刚刚两天,他就开始害怕自己被时代遗弃。为啥?因为当时是1995年,他“无法看着互联网发展,无动于衷”。所以他退学开始在互联网方面发展。
他的第一个动作是打算在1995年互联网巨头“网景”找了工作。当时他的计划是“不请自来地走进网景的大厅,然后尴尬地站在那里,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话,最后讪讪地离开。”
这次失败的就业经历,导致Musk和自己的兄弟Kimbal(跟随Musk来到了美国),开设了自己的公司——Zip2。Zip2的性质像是大众点评和百度地图的结合体,但是远在这两个东西产生之前。他的目标,是让各大商业集团意识到,单纯把自己的信息放到产品黄页中马上就会过时,只有在线公司目录才能解救他们。两兄弟当时穷得叮当响,睡在办公室,在教堂里蹭澡堂洗澡。而Elon作为主要的程序员,无时无刻都坐在屏幕前工作。1995年的时候很难说服商家互联网的重要性,很多人告诉他们,在网上做广告是“他们听过的最蠢的事情”。但是,他们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这时刚好赶上了互联网爆炸的热潮,互联网公司都被抢来抢去,于是1999年的时候,康柏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了Zip2公司。当时27岁的Musk,分到了2200万美元。
和未来的发展形势一样,他创业结束之后就立刻投身到另一场创业之中,而且项目更新,更困难,更复杂。如果他参考了其他“互联网创业大佬退休计划”,赚了这么多钱之后他应该从此衣食无忧,过上了幸福的天使投资人的生活,或者如果你有点野心,就再去融资创办公司。但是他并不打算循规蹈矩,而把自己7成的钱投入了自己的新主意——一个野心勃勃地网上银行计划——完全取代支票,存款账户,经纪人——叫做http://X.com。现在看起来这个主意并不怎么疯狂,但是当时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希望和传统大银行竞争,是一件闻所未闻的事情。
在http://X.com诞生的那一栋楼里面,也诞生了另一家由Peter Thiel和Max Levchin创办的叫做Confinity的互联网金融公司。http://X.com的一项服务就是便捷的网络转账,不久之后Confinity就也开发了这个功能。两家公司都开始发现互联网转账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开始了疯狂地竞赛。最后,两家公司觉得还不如直接合并来得方便,于是就诞生了今天众所周知的PayPal。(嘀嘀打车快的打车即视感)
这次合并导致了各种公司内部的纷争——当时Musk身边都是Peter Theil这样现在互联网大佬一般的人物——虽然公司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办公室里面却不大太平。矛盾一直酝酿到2000年底,当时Musk出去一边度蜜月一边集资,公司里面Musk反对派策反了他,并且拥护Theil为新的CEO。但是Musk对这件事的心态是相当的好,直到今天,他都表示虽然自己不同意这个决策,但是能够体谅那些人这么做的原因。他在公司保留了一个高层的位置,继续为公司做贡献,并且在2002年PayPal被eBay以15亿美元收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Musk作为公司最大的股东,拿着1.8亿美元(税后)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公司大门。
如果Musk对于平常生活有一本计划书,那么在2002年他31岁富得流油这个时刻,他彻底把这本计划书扔到火堆里烧了个净。
他之后13年做的事情,我们会在之后的几个帖子详细的探索。现在给大家讲一个简短版本的:
2002年PayPal被收购之前,Musk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火箭技术的书,那年年底,他拿1亿美元创立了有史以来最毫无理智最丧心病狂的公司:一个叫做SpaceX的火箭公司,创立的目的就是革“太空旅行”的命,计划在下个世纪让至少100万人移民到火星,让人类成为一个多星球种族。
嗯哼~
然后在2004年,随着这个项目继续发展,他打算开始多线作战,于是创立了新的有史以来最毫无理智最丧心病狂的公司:一个叫做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公司,创立的目的就是革“全世界汽车产业”的命,加速电动汽车的到来,为了让人类用可持续能源朝着未来飞进。Musk也是一个人创立了这个公司,砸了7000万美元,即使最后一家成功地汽车创业公司是1925年的克莱斯克,即使从来没有人创立过电动汽车的公司。
然后,Musk在2006年完成了三杀,投资1000万美元和他们的表兄创立了另一家公司,叫做SolarCity,目标是革“能源产业”的命,创造大型的太阳能板装置分配系统,让数以百万记的人用上太阳能,显著地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并且最终“加速可持续能源的大规模实用”。
如果你在PayPal被收购之后的四年观察一下Musk的行为,你会觉得这真是一场悲剧:一个脑子短路的亿万富翁,异想天开地创造了一些不可能的项目,想方设法挥霍自己的财产。
2008年,刚才的那场悲剧似乎开始上演了,和人们的预测丝毫不差。SpaceX搞懂了如何造火箭,只不过是会爆炸的火箭——它已经尝试了三次火箭发射,三次进入轨道之前全部都炸了。为了引进投资和新的合约,SpaceX需要向世界展示他们能够真正造一个可用的火箭,但是Musk说他们的钱只够造最后一个火箭了,如果这个也失败了,那么SpaceX计划就会搁浅。
与此同时,在加州湾区的特斯拉也是举步维艰。他们还没能够给市场交付他们的第一辆汽车“Tesla Roadster”,这让公司的面子很挂不住。硅谷的八卦博客Walleywag写文说特斯拉是2007年最失败的创业公司。不巧当时全球金融危机,汽车产业也遭受了重创,这对于初创而且没有成果的公司更是灾难,特斯拉快没钱了。
在这两场产业崩盘的构成中,Musk手中最稳定的就算是他那八年的婚姻了,如果你把“悲惨离婚”算作稳定的话。
一片黑暗。
但是事情是这样的-Musk不傻,他也没有创造出糟糕的公司。他创造除了非常,非常棒的公司。只不过制造出一个可靠的火箭真的是无比的艰难,电动汽车创业公司也是一样,而且因为没人愿意在萧条期间给这看起来野心过大似乎要失败的公司投钱,Musk需要靠自己的资金。PayPal让他很有钱,但是没有有钱到可以养两个公司很久。没有外界的资金,SpaceX和特斯拉的起飞线已经很短了。所以并不是特斯拉和SpaceX很糟糕,而是他们需要时间成功,而时间已经不多了。
而那时,在最绝望的时刻,所有事情都好了起来。
首先,2008年9月,SpaceX发射了他们的第四发火箭——如果失败就是他们最后的一发火箭——成功了,完美地成功了。
所以这对于NASA已经完全足够了,他们说“去他的,我们给这个Musk家伙一个机会吧。”并且豪赌一番,给了Musk16亿美元的经费来进行之后的12次给NASA的发射。他们的机会又延长了,SpaceX得救了。
之后的几天,2008年的圣诞夜,当Musk已经差不多从投资人那里搜刮了所有能够维持特斯拉运转的油水之后,特斯拉的投资人勉强同意了。起飞跑道就这么被延长了。五个月后,随着戴姆勒的500万美元投资,事情开始有了转机。特斯拉得救了。
2008年只是Musk之后路上磕磕绊绊的一小部分,但是紧接着的七年时间却是Musk和他的公司惊天动地的成功。
在SpaceX失败的三次发射之后,他们已经连续成功发射了20次。NASA现在已经是SpaceX的常客了。而且因为SpaceX公司能够以有史以来最低的价格把物品运上太空,他们招揽了NASA以外的更多投资人。在这20次发射中,诞生了很多商业火箭的第一次——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的机构,只有四家,分别是:美国,俄罗斯,中国,还有SpaceX。SpaceX现在正在试验新的载人航天飞船,而且他们也在试验能够一次运送100人到火星的更大的火箭。最近SpaceX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20亿美元。
而特斯拉的Model S汽车则一炮走红,以99%的用户满意率和5.4/5的安全系数碾压了汽车市场。他们现在距离生产真正的搅局汽车——价格便宜的Model 3越来越近,公司的市值接近300亿美元。最近他们通过在内华达州的Gigafactory翻倍了全世界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也让他们成为了全世界最强的电池公司。
而2012年上市的SolarCity,有了大概60亿的市场估价,也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安装商。他们现在正在水牛城建造美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厂,并且很很可能和特斯拉一起开发新的家庭电源储存系统,Powerwall。
在仅仅几年之后,当新的工厂完全开张时,Musk的三个公司就会雇佣超过3万人。在经历了2008年几近破产,并且告诉他的朋友他和妻子需要”搬到岳父母的地下室里”这些不幸之后,Musk现在的净值达到了129亿美元。
这些都让Musk成为了一个传奇。在他的电动汽车创业期间在全世界范围内部署了超级充电站,Musk因为这个被人们比作那些卓有远见的像是亨利福特和洛克菲勒等企业家。SpaceX创新的工作也把Musk提到了和Howard Hughes(美国著名航天工程家)的高度,有些人甚至因为他在多学科方面的贡献和爱迪生相提并论。或许因为他能够用客户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的东西扰乱古老而停滞的产业作乐能力,他经常被比作的人是乔布斯。有些人相信他会创造一个自己的名人类别并且名垂青史。科技作家,Musk传记的写手,Ashlee Vance说,Musk正在创造“一个可能比Hughes或者乔布斯都意义重大的产业。他把航天科技以及汽车工业,这些美国似乎已经放弃了的产业,重铸成了全新的神奇的东西。”
运营TED的Chris Anderson,把Musk称为“世界上现存最伟大的企业家”。其他人有时候会把Musk比作“真实生活中的钢铁侠”,也不是没有原因的:Jon Favreau在拍摄《钢铁侠》电影之前会把小罗伯特汤尼送到Musk在SpaceX的工厂里和他聊天,让他能够吸取Musk的气质。Musk甚至还上过《辛普森一家》。而这个人就是我在屋子里穿着睡裤来回踱步,一边聊天的家伙。
电话里,他说的很明白自己不希望我来给他做广告,他只想让我帮忙解释一下他周围的这些公司都在干什么,还有为什么电动汽车,可持续能源,航空科技对这个世界这么重要。
他觉得那些花时间来写他本人的作家很无聊——他觉得自己涉足的这些产业都这么至关重要,每当别人那他的个人事迹说话的时候,他宁愿那个人讨论一下化石燃料供给或者电池的先进性再或者多星球殖民。
所以我觉得第一篇的这个题目,“Elon Musk,世界上最激进的人”,肯定会让他不爽。
但是我有我的原因。对我的来说,这个帖子系列有两个值得探索的点:
1)理解为什么Elon Musk在做他在做的事情。他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在最紧迫的方面给人类开拓更好的未来。我想要深入探索这些方面,和他为什么对这些事情如此关心。
2)理解为什么Elon Musk能够做他在做的事情。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能够大幅改变我们的世界,而这些人值得我们的研究。他们和其他人做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样——我觉得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所以我这次到加州有两个目标,第一是努力搞懂Musk和他手下这一群工程师都在狂热地做些什么,还有为什么这些事情很重要,第二就是努力明白他如何成为这么有能力的人。
参观工厂
特斯拉工厂(加州北部)和SpaceX工厂(加州南部)除了都很大很丧病之外,还有很多共同点。
两个工厂都干净明亮,在耀眼的太阳光之下涂满了白色的漆,还有超级高的屋顶。说是工厂,但是感觉更像是两个实验室。两个地方的蓝领技工和白领工程师都被故意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工作,这样便于直接讨论和获得反馈——Musk觉得那些设计机器的人应该就呆在机器旁边。虽然传统工厂白领不喜欢,传统办公室蓝领也觉得不方便,这种未来化的实验室看起来让两边都很满意。两个工厂基本都没有封闭的办公室,所有人都在开放暴露的环境中和其他人一起工作。
当我在特斯拉工厂旁边停下车之后,我首先被它的体型吓到了——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一点都不惊讶这个工厂是世界上占地面积第二大的建筑。
这个工厂之前是由丰田和通用汽车两个公司共有的,之后2010年被卖给了特斯拉。我们早晨就开始了对整个工厂的游览——基本是一片蠢萌造车机器人的红色海洋。
还有其他很酷的事情,比如有很大的一部分工厂只是负责制造汽车电池,还有一个房间里2万磅重的铝卷被冲压焊接成我们所知的特斯拉汽车。
这个价值5000万美元的巨大冲压机,可以以4500吨的压力来冲压金属(这个压力等于2500辆汽车叠起来)。
特斯拉工厂现在正在尽力突破之前年产3万辆汽车到5万辆,也就是大概每周1000辆的产量。看起来他们生产汽车的速度是极快的,作为参考,当时丰田也是每周1000辆。
我也有机会去特斯拉的设计工作室参观(不允许拍照)。这里就是设计师在电脑上起草汽车设计图的地方,然后隔壁全都是一比一的粘土汽车模型。一个现实大小的即将上市的Model 3汽车的模型周围战满了专业人员,用小工具一点点地在一些细节处切削。而且这里也有可以即时打印汽车设计的3D打印机,这样子设计师就可以直接拿着打印出来的模型观察各个角度是什么样子。未来感十足。
第二天我去参观了SpaceX工厂,看起来甚至还要酷炫。但是整个建筑里面到处都是先进的火箭科技,根据政府规定属于“武器技术”,当然我这种随便一个写博客的肯定不能拍照的。
不过,参观之后,我有机会坐下来和几个来自两个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设计师讨论一下。他们说自己是这个领域毫无疑问的前沿专家,然后我说我最近自己才搞懂如果全世界人都住在一起房子需要多大,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啦。我询问了他们的工作,关于公司作为一个新产业的想法,然后我问了他们和Elon的关系以及给他工作是什么感觉。毫无例外的,他们都非常友善的人,每个人都聪明的离谱,但是一点都不装逼。Musk说了他在雇人的时候有严格的“不要贱人”的政策,我从这次小招待会就可以看得出来确实是有效的。
所以Musk作为老板是什么样子?
让我们先看看网络上的人怎么说,Quora(知乎就是中国版本的Quora)上面有一个关于这个的问题:“给Elon Musk打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排第一的答案是来自前SpaceX雇员,他描述了第三次发射失败之后的场景,对于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多年心血的员工,这次失败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她讲当时Elon从控制中心站出来,然后给全部员工讲了一场热血沸腾的演说。对于Elon“无尽的智慧”,她说,“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跟他上刀山下火海的,那是我见过的领导力的最佳诠释。”
在这个答案之后就是另外来自一个匿名的SpaceX工程师的答案。他是这么描述Elon的工作的:
“你总可以辨别出那些刚和Elon开过会的人,全是被击败的表情。你无论做了多少工作,都不要指望这靠着这点获得赞美,就算你每周80小时的工时都不行。”
在网上和Vance的书中读到的Musk,都表现出了两派鲜明的不同态度。他对员工严格的要求让一些人觉得值得敬爱,却让另外一群人感到愤怒和苦涩,甚至有时候,你能够听到同一个人说出这么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刚才的过于热情的答案之后有一些评论,“和他工作并不舒服,因为他从来对自己不满意,所以你也不能期望他对你会满意。工作的挑战就在于,他是个工作机器,我们不是。”后来这个评论者也发表了一些中性的评论,说考虑到他手中课题的庞大,他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是一个“我很喜欢工作的很棒的公司。”
在我和Musk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交谈过程中也听到了类似的故事。他们告诉我:“Elon经常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进展不能再快点?’他经常想让公司更大更好更快”,而同样一个人一会告诉我Musk在处理离职员工的时候是多么公平和体贴。
同样一个人,一会告诉我他经历了很多无眠的夜晚,但是呆在这里却很开心,希望自己永远不用离开。
一个高层领导这么描述和Musk的交流:“每个对话风险都很高,因为他不但很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可以在很多问题上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或者大量的知识储备,所以和他聊天就像是在走钢丝,尤其是当你发现自己在技术问题上和他有分歧的时候。”同样地这个领导也在其他公司工作过,把Musk称为“我见过的最脚踏实地的亿万富翁”。
现在我慢慢开始明白这两边的观点不同,这种邪教一般的崇拜和虽然充满怨恨但是依然愿意上刀山下火海的心甘情愿,归根结底是来自对Musk的尊重。所有为Musk工作的人,无论对他的管理方式怎么想,都对他有一股无比的尊重——无论是对他的智力,还是工作态度,对他的胆识,对他任务的沉重,对那些让其他工作都黯然失色的任务。
很多和我谈过的人也谈及了他们对Musk气节的敬佩。他的气节的一个表现方面就是他对事情的坚持。他在采访中的论段从来都不改变,甚至很多年都用之前的原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场景,他都直抒胸臆——一个和Musk很接近的员工告诉我,在一场会议或者商业谈判之后,他问Musk心里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而Musk的回答一向很无聊:“我刚才说的就是我的想法。”
有些和我谈过的人都说到了Musk对真实和准确的偏执。他对那些关于自己信息准确度的批评都持欢迎态度,但是如果有被媒体报道不属实,他经常hold不住自己和媒体大吵一架并且纠正他们的错误。他非常讨厌那种半吊子学术论据,比如“某项研究称”,或者“科学表示”,而且他拒绝为特斯拉做广告。虽然其他创业公司对广告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态度,但是他把广告看成撒谎和操控消费者。
所以对于Musk暴君一般的领导,员工的反应并没有那么强烈,因为就算他是一个暴君,他并不是一个伪君子。那些每周在压力下工作80小时的员工看到自己的CEO工作100小时,也都没什么苦水可以吐了。
说道CEO,让我们去和他一起吃个汉堡什么的。
我和Elon的午餐
刚开始是这样的:
在经过了大约7分钟的这样对话之后,我终于问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一个半打圆场的问题,问他对最近SpaceX的发射感觉如何。结果就是他直接喷出了一大堆词,比如:超音速,稀薄,浓密,马赫1,马赫3,马赫4,马赫5,真空,区域,推进器,氮气,氦气,质量,动量,弹道,反冲。在他说话的时候,我基本已经陷入昏迷了。听他说完了之后我就不敢再问下一个问题了,生怕刚才我昏迷的时候他已经解释过了我要问的问题。
我最后还是重拾一个成年人的对话能力,之后我们的对话演变成了一场两小时的很有趣很引人入胜的讨论。这个人在很多话题上都有很深刻的见解。就光是在这次午餐中,我们的话题就囊括了电动车,气候变化,人工智能,费米佯谬,意识,循环使用火箭,殖民火星,在火星上创造大气,基因工程,他的小孩,人口减少,物理学对比工程学,爱迪生对比特斯拉,太阳能,碳排放税,公司的定义,空间曲率传送以及为什么这个做不到,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以及为什么这个你也做不到。伽利略,莎士比亚,美国国父,亨利福特,牛顿,卫星,还有冰河世纪。
具体的谈话内容我之后的帖子会详细说,但是现在有几点有趣的值得注意:
– 他是一个又高又壮的人,这点在照片里不大看得出来。
– 他点了一个大汉堡,然后两三口就在15秒内吞掉了这个汉堡。我从未见过吃得这么快的人。
– 他对人工智能非常非常担忧。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引用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就像“在召唤恶魔”,他是这么说的。但是我并不知道他具体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他把人工智能列为他最担心的三件事情之一,另外两个是可再生能源,还有成为多星球种族,也就是特斯拉和SpaceX做的事情。Musk是一个聪明的老家伙,而且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很深入。他这样的担忧让我十分害怕。
– 费米佯谬也让他很担忧。在我之前的帖子里,我把对费米佯谬的看法分为两类,一种是觉得因为某种大过滤器而没有高级生命,另一种觉得有很多高级生命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看不到他们而已。Musk不确定应该选哪一方面,但是他很担心有一个潜在的大过滤器就在我们的前方。他觉得这个费米佯谬简直没有道理,随着时间的推进也越来越让人担心。“如果我们是特例,我们最好赶快扩张到多星球,因为如果文明的道路很崎岖,我们应该尽早就开始尽力保证我们的已经不大的生存利率能够变大一些。”这时候我又一次为他的担忧感到了害怕。
– 一个我和他有分歧的问题就是意识的本质。我觉得意识是一个连续的谱,但是Musk觉得意识是一个有或者没有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比我们高很多不能理解的意识。
– 我和他说了一段时间关于基因编辑的问题。他觉得那些通过基因编码抗衰老的理论不买账,因为他觉得人类有一个所谓的保质期,一旦过了所有的方面都开始慢慢停机,这是不能通过什么单一的修补改变的。他解释说:“整个系统都在崩溃,你找不到一个90岁的人,就比如跑的很快但是眼睛视力很好。整个系统都在关闭。为了能够真正的改变我们需要替换所有的细胞才能搞定。”如果换一个人我可能会就耸耸肩不置可否,但是这可是Musk大人,我该做些什么对吧?
我:恩…但是这件事至少足够重要值得我们尝试一下么?你觉得你未来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么?
Elon:事实上所有的基因学家都已经同意不改变人类的基因组,所以你要打的是一场道德仗而不是科技仗。
我:你打过很多仗了,你也能够自立门户开始战斗。你把那些对改变人类DNA有兴趣的基因学家招致麾下,造一个实验室,你就可以改变一切。
Elon:你知道,我把这个叫做“希特勒问题”。希特勒满心都想着创造最优种族,还有基因纯洁,你怎么避免别人这么对你定性?我不知道。
我:我觉得并不是不可能啊。你之前说过,亨利福特经常寻找绕过障碍物的办法,而你也经常这么做,你总是能找到解决方案。而且我举得这个课题的重要程度不逊于你的其他课题,通过某种方式,绕过了道德问题,这是一场值得打的仗。
Elon:我的意思是,我觉得确实有…为了根本解决很多问题,我们需要重新编码人的DNA,这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而且内心深处,DNA只是一个物质材料罢了。
Elon:[点头,并且眼神迷离地看着我的旁边]对,是软件的问题。
评论:
1)虽然他已经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但是能够压迫Elon Musk去承担又一个无比艰深的挑战,并且对他没有开始做表现的有点失望真是非常好玩。
2)而且我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轻描淡写地说道德问题“不是个问题”并且说这并不是不可能,也是很有意思。因为这些事情之后都是他要考虑的,不是我的问题啦。
3)我觉得我已经成功地种下了种子。如果Musk15年之后成功地开始编辑人类的基因组,然后我们的寿命延长到了250年,你欠我一杯酒喝。
剩下的东西我们下一篇文章继续讨论,现在呢,让我给你看一张Musk带着拖延症的慌乱怪合影的照片。
钢铁侠Elon Musk的少年时代
Elon Musk,新时代的爱迪生与乔布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与商业奇才。他创业的公司Zip2、http://X.com、Paypal、SpaceX、Tesla、SolarCity、Hyperloop横跨互联网金融、电动汽车、太阳能、火箭技术、太空航行、外星殖民,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是市场开拓者或颠覆者。Musk甚至被认为是《钢铁侠》的原型。
我一度认为,微信开机画面中,那个站在外星球上远眺地球的那位孤独背影,就是Musk。
市面上关于Musk的介绍已经很多了,但是大多都是他成名之后的,特别是从创办SpaceX和Tesla的经历。但是对于少年时代的钢铁侠Musk,却很少涉及。2015年5月才在美国亚马逊上市的Musk传记《埃隆•马斯克:特斯拉、Space X以及奇妙未来的探索》(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部分内容介绍了许多尚不为人所详细了解的Musk少年时代。创思舍进行了简单的摘译。
这本传记还没有国内译本,但是,我居然搞到了手稿,word版的手稿。哈哈,跟大家分享出来 Elon_Musk_by_Ashlee_Vance_完整版.docx_免费高速下载。
1971年,Elon Musk出生于南非东北部的比勒陀利亚,母亲是加拿大名模,父亲则是电气工程师。
[南非城市比勒陀利亚]
Elon Musk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是1984年,南非本地杂志《电脑与办公技术》(PC and Office Technology)刊登了一段Elon Mus设计的视频游戏代码,这一年,他13岁。这个游戏叫Blastar,有167行指令,这份杂志在游戏说明中描述说“在游戏中你要摧毁携带有氢弹的外星飞船,游戏的操作性和动画效果非常棒”。我找到了这个游戏的画面录像,大家可以看看Musk小时候的作品。
Blastar 1984 – Elon Musk (1)
http://v.qq.com/page/s/g/9/s01619ftng9.html
[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在任天堂游戏机上玩的游戏]
Musk因为这款游戏而获得了500美元的奖金,而Musk的第一台电脑在1980年上市时的售价才299.95美元。12岁的Musk,赚到的私房钱都快能买两台当时的主流电脑了!
也正是在Musk崭露头角之后的第二年,1985年,微软正式推出Windows 1.0,而乔布斯则被苹果公司赶出了董事会。IT世界的新时代逐渐走来。
[这货就是Windows 1.0的界面]
Musk似乎一直对科幻、对宇宙充满了兴趣,也拯救世界充满了兴趣。这在他第一个电子游戏产品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也说:“我小时候看太多漫画了,漫画里的英雄们一直在拯救世界。我也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来拯救世界,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在他14岁的时候,Musk接触到了对他影响一生的书《银河系漫游指南》。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但Musk长大的世界,并非世外桃源。他所出生的年代,正是南非种族主义隔离最严重的时期。Musk在白人富人生活区长大,但是在他五岁的时候,南非爆发了“索韦托起义”,导致数百名黑人学生死亡。
[索韦托起义]
Musk从小就爱读书。事实上,他的母亲Maye小时候也是个书呆子,喜欢数学和科学。当然,她也作为名模拿到过“南非小姐”的选美冠军,一直到她60岁还会作为模特出镜。
Musk的童年时代以酷爱读书而闻名,每天的阅读时间能达到10小时,周末的时候甚至能一天看完两本书。跟随父母逛街时,如果他走丢了,父母们都不用着急,因为找到附近书店,就能找到他。等他长大了点之后,Musk会自己在书店,一直待到父母下班了来接他……或者偶尔因为只看不买、被书店老板赶出去。
漫画、阿西莫夫的科幻、指环王,都是他儿童时代最喜欢的读物,到最后实在没什么可读的时候,他就去图书馆看百科全书。这也导致Musk直到进入大学之前,整个少年时代很孤僻,没有什么朋友。这也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知识世界和科学幻想之中。
Musk的童年也不是那么阳光灿烂。他也经历了父母的分居和离婚,然后跟父亲一起生活。在跟他的工程师爸爸生活期间,Musk学到很多工程技术上的知识,也学着自己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Musk的爸爸带着Musk一起参与他自己的工作,让Musk上他工作的网站,自己学习如何码砖、安装管道、安装窗户、布设电线。教会Musk动手的后果就是,Musk用他在书本里学到的火药配方——硝石、硫磺和木炭——制作了炸药和火箭,这应该算是Musk成年之后创办Space X的雏形了。
Musk十岁的时候,他在商场里第一次看到了电脑,然后立刻就被震惊了。Musk说他当时在心里说:“我靠,好牛B的玩意,居然可以自己编程。” Musk缠着父亲给你买了一台当时最流行的家用电脑Commodore VIC-20。当时的编程学习课程要6个月才能学完,Musk买到电脑后激动了熬了三个通宵就学完了所有的内容。于是,在书籍之外,Musk又有了一个新的童年伙伴——电脑。而Musk后来正是通过他的电脑技术,参与创办了Paypal,并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玩意就是Commodore VIC-20,好像我初中用过的步步高学习机]
但是,Musk校园里也并非如鱼得水。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因为Musk太书呆子、不爱运动,所以在同学中间非常孤立。这也导致Musk经常被坏学生欺负,甚至有一次被人踢下楼梯、头被使劲往地上砸,直到Musk满脸是血。2013年Musk在一次新闻会上还提到了这一次的经历,让他的鼻子到现在仍然有后遗症。这帮坏孩子甚至还会揍跟Musk的小伙伴,直到小伙伴再也不敢跟Musk一起玩。可能正是因为孤立和独处,这让Musk更善于思考。
[让我仔细观察下钢铁侠不怎么结实的鼻子]
Musk那会儿的同学们事后回忆说,虽然Musk当然已经比较聪明,但成绩也没有到出类拔萃的地步,那时候绝对看不出来他将来会取得如此的成就。不过当时Musk的电脑技术已经不错了,学校也会把他们这些电脑技术不错的学生集中起来学习BASIC、COBOL、Pascal。
Musk的同学Ted Wood还记得,中学那会Musk把他的火箭模型带到学校引爆过。在科学课上Musk还跟努力争论说,应该淘汰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改用太阳能。Musk的同学对这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因为Musk当时提出这一观点时态度的异常坚定。另外一个同学Terency Beney还说,当时Musk已经开始幻想太空殖民了。当然Musk事后说他也记得不太清楚当时说过些什么。
总之,在南非渡过少年时代的Musk,聪明,爱读书,充满各种幻想,但有似乎跟每个书呆子少年差不多,至少恬不知耻的说我小时候貌似也是这个样子。但Musk居然最后把少年时代的奇思妙想都变成了现实!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Musk的17岁那年。1986年6月,他离开了南非去了加拿大。因为Musk觉得他已经在南非呆不住了,非常非常渴望去美国、去硅谷。因为美国有更多的创业机会,相比之下南非就像个监狱困住了Musk。正好Musk的母亲是加拿大籍,于是Musk先“逃亡”到了加拿大。
在加拿大打了二年零工之后,1989年Musk进入了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的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选择这所大学的原因只是Musk觉得这个学校的女孩儿更漂亮一些。这符合17岁的少年正常的想法,哈哈哈哈!
上大学的时候,Musk发现了一个新的业余爱好,就是从报纸上找到他认为好玩有趣的人,然后直接打电话邀请对方一起吃饭,其中就包括Peter Nicholson。
Nicholson当时是加拿大丰业银行的高管、棒球俱乐部多伦多蓝鸟队的营销总监、加拿大最具影响力的《环球邮报》的商业评论撰稿人,而Musk只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大学生。Musk“骚扰”Nicholson半年之后, Nicholson终于答应跟Musk吃一顿午饭,Musk立刻坐了3个小时火车、瞬间到了Nicholson面前。
Nicholson回忆说,Musk介绍自己的时候还不错,也很有礼貌,但是看起来Musk似乎很Geek,有点手足无措、不那么擅长社交。最后Musk通过Nicholson获得了在银行实习的机会,而Nicholson也成为了Musk最信任的顾问。可能正是这次实习的经历,让Musk开始从互联网支付工具着手创业,发展出了Paypal。
当然,Musk也不忘试图泡一下Nicholson的女儿Christie。Musk邀请Christie参加他的生日趴。Christie事后回忆说,Musk温柔地做到沙发上,慢慢地靠到Christie的身旁,张嘴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对电动车怎么看”。Christie心里大叹:这个书呆子!然后当晚Christie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好多关于电动车的知识。
而相比Musk的初中高中时代,大学生活更适合他这样的书呆子。人们因为他的聪明而尊重他,不会嘲笑他的各种想法和雄心壮志。1992年,Musk申请到了宾西法利亚大学的奖学金,因为他觉得常青藤学校或许能为他打开更多的出路。于是他在这里先拿到了沃顿商学院的经济学学位,然后再修到了物理学学位。
正是在宾州大学,Musk认识了他最亲密的朋友Adeo Ressi。Adeo Ressi此后去了硅谷,并成为了著名的创业导师,创办了风投点评网站TheFunded以及创业学院Founder Institute。而创业圈著名的“Paypal黑帮”的主要成员,大多是Musk这一批宾州大学校友。
[Adeo Ressi]
也就是在宾州大学,Musk开始着手他对太阳能、火箭的研究。1994年12月,Musk写了一篇名为《太阳能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olar)的论文,预测了太阳能技术的进步以及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出现,甚至描述了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及其改进的方法。文章的结论部分,Musk画了一副名为“未来的发电站”的画,在画中有四公里宽的太阳能电池阵列。教授给他的论文打了98分,评价是“非常有趣”。而在十余年之后,这样的太阳能发电站已经成为了现实。
Musk在大学时代的第二篇论文是关于出版物数字化的,Musk设想了将研究资料和书籍进行扫描,识别其中的文章,将其数字化为数据库的内容,然后进行检索。这基本上类似目前Google Books和Google Scholar正在做的。
Musk的第三篇论文写的是超级电容器(ultracapacitors),Musk用44页的篇幅分析了电能存储技术,比如高能电池和燃料电池。Musk认为这种技术可以运用于电动汽车、飞机乃至火箭和太空飞船。这篇论文Musk拿到的分数是97分,教授的评价则是“分析深入”、“商业前景远大”。
Musk开始面临毕业了,他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因为小时候沉迷于开发视频游戏,Musk一度认为自己会进入游戏行业。但是他觉得这个行业不太可能影响世界,更别说改变世界。Musk说:“我非常喜欢游戏行业,但是我不会那它作为我的职业”。Musk在记者采访中说,他那时候经常神游四海、做白日梦,最经常琢磨的是三个领域:互联网、可再生能源以及太空技术。他觉得这三个领域将会改变世界,未来几年也将会是市场的热点。所以,他决心要把这三个方向作为自己目标。当然,他把这些想法告诉他的女朋友以及后来的妻子时,都会被认为他在胡言乱语。
Musk说,他对电动汽车、太阳能和火箭的兴趣,很早很早就已经产生了,他并不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些领域,而是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个方向。Musk认为这一点是他与其他硅谷创业者的区别。
Musk的创业,并不是在跟随发展的趋势,也不是为了发家致富,而是一直在追求他年少时早已制定好的整体计划。“不要把我当作贸然进入这些领域的新人,也不要以为我进入这些领域只是因为紧跟潮流或者投机。我不只是为了在这些领域里投资赚钱,更因为我希望把那些对未来最有价值的技术做出来,然后让这些技术真正帮助人类。”
孩童时期的幻想,谁都会有。但是能矢志不渝地把奇思妙想,变成现实,甚至推动人类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这比发明一个“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一个“更快搜到想要信息的工具”或者一个“触摸屏幕的手机”,更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今天分享的是Musk从出生到第一次创业前的经历。从大学放出Musk这条猛龙之后,他依次创办了Zip2、http://X.com、Paypal、SpaceX、Tesla、SolarCity、Hyperloop,每一次创业都是一段值得观察的经历。
首先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译者,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是一名科技记者,在那之前我没有任何翻译书的经验。而我成为译者的原因也很有意思,请听我细细道来。
回到四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菜鸟记者。成为记者也是机缘巧合,由于在美国留学期间喜欢写博客,于是国内一些媒体找我约稿,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毕业后没有像大部分同学一样留在美国做技术,而是回国在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商业杂志《中国企业家》做了一名科技记者。
作为一个菜鸟,我当时的工作就是编译一些硅谷的科技新闻,或者给当时的一些资深记者做一些边角料采访,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写一篇封面报道。那时候我就是北京一个最不起眼的北漂,但我好像又跟大部分北漂不大一样,我用一半的工资去租房,还经常请朋友吃饭,每次到月末可怜的工资都所剩无几。可我一点都不担心,我一心想的是采访最牛逼的人,写最牛逼的故事。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爬上我租的公寓楼只有六层楼高的天台,透过北京浓浓的雾霾,看着远处的灯火,仿佛世界就在我脚下。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人站在一个六层楼高黑洞洞的小角落里,却觉得世界在自己脚下,或许这就是年轻的力量吧。
在高手如云的杂志社,作为一个菜鸟我常常反思,我跟别人的优势在哪里。首先比起其他记者我英语好,其次虽然我不喜欢做工程师,但我却懂工程师的思维方式,这是大部分记者不具备的。于是在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之外,我经常偷偷研究我感兴趣的硅谷高科技公司,后来干脆给硅谷大佬写邮件,我知道他们都对中国市场感兴趣,肯定不会对来自中国的采访需求置若罔闻。我不知道他们的邮箱,我就猜(美国公司的工作邮箱常常是名或姓的排列组合加公司后缀),库克老师、佩奇老师、贝索斯老师都被我骚扰过,但可惜没有一个人回复过我。
我就是在那段时间注意到马斯克的——虽然他的公司不管是Tesla还是SpaceX都还没有做出让人信服的成绩,甚至是饱受质疑,但他充满想象力的的产品,以及特立独行狂妄自信的性格却完全符合硅谷创业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一直相信创新首先来源于自信,我至今依然记得留学时跟美国同学一起做项目的情景,他们的项目即使做得狗屎一样,也依然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不屑于跟别人比较;而中国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总是会下意识的模仿别人。于是美国即使狗屎遍地仍然是创新大国,而中国的天才们却互相抄袭统统烂在了地里。
2013年6月,特斯拉的新款车型Model S开始在北美热卖,并有传闻说要很快进入中国。于是主编何伊凡决定报道一下。当时我分配的任务是联系采访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但多方联系却了无音讯。眼看采访就要搁浅,一个周六的早上,我无意间翻看马斯克的twitter账号,一条状态吸引了我。当时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有史以来第一次盈利,马斯克在twitter上写道:“我只是想说,谢谢我们的客户和投资者陪伴我们走过漫漫长夜,如果没有你们我们不会走到今天。” ——一家成立十年的公司第一次盈利,媒体已经把他捧上了天,但对于他来说却是十年漫漫长夜里的第一道曙光。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立刻打开邮箱开始写邮件,我写道:“马斯克先生,我们应该聊聊,那些中国当今最伟大的公司还在黑暗中挣扎时,往往是我们第一个把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特斯拉不是要进入中国吗?现在轮到你了。” 照例我又猜了他的邮箱,并很快按下了发送键。
20分钟后,一条新邮件蹦进我的邮箱,我看到来自马斯克本人的一条更为简短有力的回复:“Ok” 。看到这条消息,我兴奋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很快马斯克的助手Mary Beth Brown (这本书很大篇幅提到了她)帮我敲定了一个采访时间。周一我很兴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何主编,他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喜,他在我面前来回踱着步子,时而停下来看着我。我知道他心里想着什么。“恒星,还是你去吧。” 我强掩兴奋点了点头。临走前,他又叫住我:“不要搞砸了。” 至今我都很感激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几天后我和杂志社摄影师史小兵老师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从北京飞到硅谷,马不停蹄驱车来到特斯拉位于弗里蒙特的巨型工厂,在他另一个助手带领下,穿过长长的生产线和办公区域,在一个用玻璃隔开的狭小会议室门口等候。十分钟后,会议室门打开,一群人鱼贯而出,最后面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走到我面前,伸出右手:“你好,我是埃隆。”
作为一个工作不到一年的菜鸟,在那间小会议室里,我克服内心的紧张和激动,故作镇静的和他聊了45分钟。采访结束后,他又带着我们去生产线上拍照。在生产线上,我们留下了下面这张合影。
之后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山地自行车——他平时就骑着它在诺大的工厂里转悠;以及他的工位——一张普通的桌子,和其它员工办公桌连成一片,但位于最靠近生产线的位置。他这样告诉我:“如果你想赢得战争,作为指挥官必须提剑冲在最前面,和你的士兵同甘共苦。”
当晚他还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车主派对,我看见一辆白色的Model S驶入事先布置好的舞台,周围衣冠楚楚的宾客开始疯狂欢呼起来——车门打开,马斯克一身黑色夹克从车上下来,就像国王一样。
作为国内媒体首次对于特斯拉的全面独家报道,那篇文章上了杂志封面,我也开始在科技媒体界崭露头角。之后我受邀参与了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在美国的拍摄工作;不久我又加入了新兴的科技媒体极客公园,并被派驻硅谷。
在那之后我又跟马斯克打过几次交道,一次是2014年4月,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我和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第一时间邀请他来到极客公园演讲,这是他在中国的首次亮相;9月,我和张鹏又带着一群中国科技创业者去硅谷特斯拉的办公室拜会了他,这群人中包括了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和猎豹CEO傅盛。从这几次互访中,我看到了中美科技公司间的巨大合作潜力。
从几次交往中,我感觉到马斯克对于中国充满好奇和向往。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有一次他非常详细询问了我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并和快得出一个结论:“我认为中国应该鼓励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他非常认真的用手比划给我看 “现有人口结构有很大问题,这就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很容易垮掉的。” 一年后,中国政府正式放开了二胎政策。
再后来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希望由我来翻译阿什利·万斯的这本马斯克传记。我在之前没有过翻译书的经验,但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大概花了半年时间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翻译过程中我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作者来自于南非,他的一些用词习惯在美国并不常见,我要琢磨半天加上Google的帮助才能知道确切意思;二是作者喜欢用长句,直译过来很难读,我需要把长句断成短句。“信达雅”是每个译者追求的境界,我不敢说我做得很好,但至少努力了。
今年初,也就是我翻译完成这本书之后不久,我决定离开媒体行业。我通过前新浪财经驻纽约记者罗绮梅介绍,加入了乐视体育任海外商务总监。中国公司的国际化一直是我记者生涯最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决定加入一家当今最出色的公司亲身探寻答案。从三年前作为菜鸟记者争取到的采访机会,到如今翻译完成他的传记,这本书算是给我的记者生涯划上了句号。
说完了我的故事,我再来聊聊这本书。
首先,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商业书籍,它的受众并不局限于科技圈或者创投圈人士,尽管过去一年,它一直高居亚马逊商业书籍榜单的第一名,但同时它还是历史文化这一版单的前五名。其次,我想说这算不上我写的书,它是彭博著名记者阿什利·万斯花费四年时间写成的书。书出版以后很多朋友说想请我签名,我觉得并不合适而谢绝了。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译者。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有幸和马斯克这样正在改变世界的人产生交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马斯克和他的公司对于商业上的意义甚至人类的贡献已经探讨很多了,我今天不妨来说说马斯克的冒险故事对于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启迪。翻译完这本书以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经历是财富
很多人都问我,马斯克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常常不等我回答,他们会脱口而出,“他肯定是一个天才。”是的,马斯克当然是一个天才,但我做科技记者以来接触过的天才数不胜数,甚至比他聪明的人比比皆是。不同的是,我看到马斯克走的是一条最难的道路。他数次创业,每一次都足以让他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但他每次都会去选择一次更加艰险的道路,去挑战更大的风险以及经受更多的嘲笑;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能书中已经刻画的颇为深刻。是这一系列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马斯克,也把他和其他天才拉开了差距。
我一直相信的是,不管是公司和还是产品,创始人的经历才是决定性因素。创始人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以及其塑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深深刻在产品里。马斯克出生在南非的上层阶级,但为了去美国,他在加拿大当了将近一年的锅炉工,“我必须穿上防护服,摇摇晃晃地穿过狭窄的通道。”(p44) 这一段描写很传神,很难想象有多少富二代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忍受这么长时间。而他的弟弟金巴尔认为成长在上世纪7,80年代的南非这一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塑造了他们对风险的看法,他们背着父母乘坐火车旅行,目睹了种族隔离下的苦难以及各种野蛮的行为,“这一系列疯狂的体验,改变了我对苦难的看法,我们很难接受长大后仅仅为了一份工作而活着,因为这很无趣。”(p36) 而大学里面学习物理的经历,让马斯克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习惯,如果你打算告诉马斯克某件事情没法办到,那你最好已经做足了功课并做好心理准备深入每一个技术环节,从最根本的原理出发解释为什么行不通。首席工程师贾维丹说,”他总是说,让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说话。“(p262) 正是这些年轻时代的旅行和学习,造就了马斯克敢于冒险又充满理性的性格。
乔布斯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年轻时那段印度的修行,没有中年十余年的流放生涯,肯定不会有后来的苹果以及iPhone如此伟大的产品。”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既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前段时间,李宗盛有一个视频被刷屏了,里面一句话打动了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
2. 冒险精神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责编李穆老师取的书名“冒险人生”。对于很多中国年轻人来说,“冒险”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也只是在电影或者小说里面体会过。在我们的文化里,冒险是带着贬义的,是应该尽量避免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剑走偏锋逆其道而行只是匹夫之勇。
在硅谷这样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我见到的大部分华人工程师们,相比其他国家的人们,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敢冒险”。国内教育环境所造就的单一上升通道决定了这个体制下培养的精英们厌恶风险,因为偏离轨道往往意味着前功尽弃,所以他们的目标永远是考最好的成绩,去最好的公司,赚最多的钱。。但现实世界不是学校,在单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中国精英很容易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变得无所适从。你学最火的专业,可能毕业以后又变冷门了;你去股票最值钱的公司,可能到明年这家公司就自由落体般衰落了。这也决定了他们中间不可能出马斯克。
了解自己喜欢的并且愿意为此冒险我觉得才是正确的职业路径。SpaceX前三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但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终于发射成功。五百人花费了六年时间把这件事情做成——比马斯克的原计划多了四年半。换做是别人早都放弃了,而马斯克在内忧外患(外有经济危机,内有员工质疑)硬扛了6年,“有很多人说我们不可能成功,事实上是很多很多人,但就算他们这样说,命运不会总和我们作对,第四次总该成功。(p185) 是对于太空探索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冒险精神让他坚持到了今天。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扎克伯格的这句话我深有同感。这个标准也适用于评价一个CEO。不管在硅谷还是中国,评价科技公司CEO的好坏,公司短期的盈利状况都不应该是决定性因素,只有长期愿景和执行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库克即使让苹果坐拥2000亿美元现金,但他战略上的保守和产品上的懒惰,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3. 国际视野
互联网正在迅速让世界变成一个村落,未来行业跨国界整合将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进行。于是国际视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思维能力。
马斯克从小就具备一种异于常人的国际视野。“他从一开始就不单单只考虑南非的迫切需求,而是将全人类看作一个整体。。。。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孤僻而笨拙的南非男孩,怀着最大的诚意去追寻人类的集体启蒙,最后却成为美国最具冒险精神的实业家。(p25)
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化浪潮,已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从生活,习惯到审美越来越趋同,我们有理由相信好产品会越来越放之四海皆准的。随着中国人口增速减缓以及老龄化的到来,那些过去中国市场的霸主很可能会迅速遇到增长瓶颈,只有能够走出去,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公司才有未来。
而伴随着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增长,中国人也有了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机会,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不管是出国旅游,留学甚至工作,都不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将要走出去的中国公司,加上已经走出去的中国年轻人,汇集起来将是一股强大的国际化力量。在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周围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年轻人。
世界那么大,我们都应该去看看。
4. 火箭和理想
最后,我再说一个故事。马斯克的创业搭档,Tesla 联合创始人兼CTO 斯特劳贝尔(这本书也有很大篇幅提到了他) 曾经告诉我,他和马斯克都很喜欢一部叫做 October Sky 的电影。这个电影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中文译名叫做《火箭男孩》,说的是美国东部一个小镇上,人们世世代代以采矿为生,镇上居民生活的全部,就是每天低头关注着地下那漆黑的矿井。直到故事主人公——中学生 Homer,在十月的一天晚上,抬头望向夜空,第一次看见一颗人造卫星飞过天际。这一刻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梦想制造火箭探索太空。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嘲笑,他在两年后依靠一枚两米高,可以飞 6 英里的火箭在全国科技竞赛中获奖。他因此获得大学奖学金,离开小镇上了大学。再后来,他成为了NASA的一名火箭工程师。
而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的人生轨迹跟马斯克是一样的。创新和探索永远伴随着勇气和超越。90 年前,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预言人类可以到达月球时,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而如今,马斯克已经把目标锁定在了火星。不可否认,马斯克的Tesla和SpaceX 在未来都存在着极高的失败风险。但是他不会独行,即使失败,会有更多的人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的确,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候既残酷又无趣。好在有一些能够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火箭,比如理想。
美国讽刺中国拿不出一件创新产品,中国应努力
然而,在中国的大地上居然还能有这么一个令人费解的实例:为了早日的让科技服务于人类社会,技术发明人始终如一的呐喊了十几年,乐于以无偿的捐赠原创科技发明——“开放式多路供水”技术,无助于遭到中国整体社会以冷漠无情的拒受之痛!是美国的讽刺?!还是中国应努力??????!
好不容易这“防电墙技术将实现国际标准零突破”。谁知!这个“防电墙”装置适得其反的反倒是促成了环境带电伤害的帮凶!(纯属一乌龙事件) 海尔电热事业部技术部长侯全舵说防电墙技术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电标准提案(张冠李戴的恬不知耻)。该标准的诞生,结束了我国家电业被动采用国际标准的时代,创新发展了IEC标准。
一个能促成环境带电伤害的防电墙“技术”,自娱自乐不知廉耻的竟然是吹捧成所谓的国际标准;一个真正意义上确保解决热水器使用中安全无事故的技术发明,在中国社会却是遭遇到冷眼旁观若无其事的置之不理;这就是不失所谓特色中国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