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孵化的风险与难度

孵化器与风险投资不同的是,孵化器需要全方位地帮助到创业者。不过,我们大量的媒体们,其实没有这个能耐。

传统媒体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路径是鼓励内部创业,并美其名曰“孵化”。这个做法看上去不是那么激烈,“创业者”风险看似不是很大,故而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种方式。媒体们再怎么艰难,掏个十几、几十万的,还是做得到的。再加上媒体们自身还有一定的推广资源(无论是传统介质还是数字介质),把一个创业项目推起来,理论上似乎也可行。

但我不得不要说的是,孵化,是一条大概率上必死的死路。

孵化其实是一种很重的方式,国内外都有人做孵化,但成功者真得不多。美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5年创立的YC(Y Combinator),《连线》杂志称它为“一个初创公司新兵训练营”,而公司创办人保罗·格雷厄姆亦被称为“新一代企业家的导师”。很明显,它的运作模式和大多数“风险投资”不同,它需要“导师”和“训练”。孵化器的优势在于此,但劣势也在于此。由于要进行指导和大量的后勤配合,它对主事者的要求很高,运营方式也非常重——当然,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

中国最有名的例子是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它大概是中国最成功的孵化器之一,孵化出包括知乎、豌豆荚等很有名的项目。然而比起YC来,还是略逊一筹。格雷厄姆本身是一名很成功的创业者,但李开复不是。在创办创新工场之前,李开复一直是标准的职业经理人。如何成为创业者真正意义上的导师,格雷厄姆更有经验一些,他其实也更看重如何帮助到创业者,而不是仅仅是金钱往来。

现在来看看我们传统媒体的“孵化”,必须非常不客气地指出的是,媒体自身都已经麻烦不断,媒体的老大们一无创业经验,二来很多人观念保守或者经验不足,很难起到所谓“创业者导师”的作用。至于媒体自身内部,更遑论什么“初创公司训练营”。传统媒体限于体制,经常会有一些内部会议。一位主事某个新媒体项目的媒体人就曾经向我抱怨,动辄要去集团汇报工作,然后还要听从一些其实没啥意义的指挥。媒体庞大的后台,对创业项目来说,更多的是牵绊,不是什么助力。

媒体搞孵化,一个很大的动因在于,它以为有着成形的一套后台配套体制,可以为自己的项目减少很多成本——比如说人事、财务甚至是项目的营销推广。但这种做法其实更大的理由无非是尽可能消化这些既定的成本,对创业项目来说,未必有多大帮助。更要命的是,创业者希望引进的人才,还要去过一遍媒体集团的人事,创业者希望做的一些花费投入,还要去过一遍媒体集团的财务,有时候只好无奈地摊摊双手,苦笑一句“呵呵”了事。

孵化器与风险投资不同的是,孵化器需要全方位地帮助到创业者。不过,我们大量的媒体们,其实没有这个能耐。与其硬做孵化器,不如彻底去做一名“投资者”。不下岗的内部创业有退路意义不大,索性放手,让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媒体人去放手一搏,作为媒体来说,资本占据股份就行,就别以孵化的名义,对创业者指手画脚,而且,还是不着调不靠谱毫无章法的指手画脚了。

话再说得狠一点,内部创业,这四个字,其实很荒谬的。尤其是在意识经验方法论上都非常欠缺的传统媒体里进行所谓的“内部创业”。

作者:魏武挥,新媒体观察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