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2017 年 12 月 26 日写过一篇「2018 年技术趋势预测」,关于区块链我是这么写的:
区块链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发明。区块链源起比特币,但并不局限在币圈。区块链技术是储存、验证和数据保护等问题的实际解决办法。区块链可被视为分散的、极度安全的数据库。更专业一点来说,区块链是分布式的点对点的基于密码学的共享账本,可以在金融服务、保险、医疗、政府等领域内被广泛应用。2018年应该是区块链技术起飞并日趋成熟的一年。
【文/池建强 MacTalk(微信号:sagacity-mac)】
没想到 2018 年刚开始,区块链技术就像西去路上火焰山顶最高的火焰,简直火冒好几丈,红得发紫。很多人会说有这么火么,我怎么不知道。事实上 2017 年火爆的是比特币,区块链的拉升曲线确实是一月份才发生的,看下区块链的微信指数就知道了:
一个浪头打过来,最好的办法是迎上去了解个究竟,而不是漠视,或者干脆当事情没有发生。最近读了些相关资料,有了更具体一点的了解,那就写篇白话文吧。阅读时间大概九分钟。
区块链到底是啥?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般都去查维基百科,上面是这么说的:
区块链(英语:blockchain 或 block chain)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也称为价值互联网。中本聪在 2008 年,于《比特币白皮书》中提出「区块链」概念,并在 2009 年创立了比特币社会网络,开发出第一个区块,即「创世区块」。
看完以后你是不是发现,都是中国字,怎么就搞不懂是啥意思呢?所以区块链的概念还是得解释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区块链是一套协议和规范,用英文表述就是 Protocol,不是具体的代码或者项目。理解了这套协议,你可以基于不同的语言和技术去实现它,这和我们平时定义了一套 API,然后基于不同的技术实现没有什么分别。
但是区块链在不同领域的人眼里,可能是不同的东西。角度不同,我们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金融领域的人会认为区块链是个分布式的账本,是一个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搞安全和密码学的人会说区块链是基于密码学构建的对等网络。而我们程序员了解了区块链技术,会认为这不就是一个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嘛。
记账系统
对于普通人来说,记账系统最容易理解,我们从账本说起。比如大家一起做生意,总要有个账本,最初这个账本由账房先生管理。但一个人管,总会出现对账不平衡的情况(比如挪用),于是大家开始轮流管。这种方式也有问题,在某个人保管账本和记账期间,一旦发生了数据丢失或账本损坏的情况,也会搞不清真实原因。最后大家决定用一种新的记账方式,每个人一个自己的账本,任何人改动了自己的账本都要告诉其他所有人,其他人也会在自己的账本记上一笔。只要有人发现新的账目不对,可以拒绝接受。最后以大多数人一致的账目为准。
这就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但这种做法时间长了还是会有问题,有人天天记,有人偷懒不记,会产生不公平。于是大家决定每天早上掷骰子,根据点数决定谁来记当天的账,其他人核对一下,没问题就复制过来。并且,当天的记账者会获得一点点奖励(这就是挖矿)。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
把上面的记账系统用软件技术实现了,就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
什么是中心化,早期互联网大都采用 CS 架构,一个服务器 N 个客户端,Client 和 Server 之间进行通讯,系统可靠性严重依赖 Server,这叫中性化。
随着业务复杂度的增加,服务器端也开始分拆,横向和纵向扩展,读写分离等等,这就是我们常用的分布式架构系统,系统可靠性依赖分布式系统的热备份和容灾恢复能力。这时候服务器虽然分布了,但依然是中性化的。大部分商业公司都采用类似的架构和模式。
去中心化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数据库不属于任何机构和管理员。只要服务器端被某个机构或管理员控制,就存在宕机或数据篡改的风险。区块链和 P2P 的网络通信技术最终实现了去中心化。区块链的作用就是存储信息,可以认为是一个数据库,而任何人都可以通过 P2P 网络架设服务器,接入区块链网络,成为一个节点。这下人人平等了,大家都是 Server,也就没有了 Server,每个节点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你可以向任何一个节点读写数据,一旦写入就是历史,最后所有的节点都会同步数据,保证「账本」的一致性。
区块链是没有管理员的,也不需要人工审核和干涉。那人人都能写数据,数据的可信度怎么保证呢?数据被篡改了咋办?别担心,P2P 网络只是进行信息通讯,保证数据安全的还有共识算法和加密算法。
共识算法
关于共识算法、拜占庭将军问题,大家可以参考这一篇文章,很长,但容易看懂。
分布式一致性与共识算法(https://draveness.me/consensus)
简单来说,共识算法就是保证少数服从多数,也就是我在记账系统中写过的「最后以大多数人一致的账目为准」。大多数人认可的事情,就是事实。这种规则听起来挺吓人的,比如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和历史经验中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在 P2P 的网络里,有无数的节点,要想大部分节点一起作恶,除非这些节点都被某个组织控制了。这种可能性虽然不是没有,但几率非常小。
总的来说,共识算法解决的是对某个提案(Proposal)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提案的含义在分布式系统中十分宽泛,包括多个事件发生的顺序、某个键对应的值…等等,可以认为任何需要达成一致的信息都是一个提案。
有了共识算法和相关的加密算法,就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为什么会挖矿?
谈到比特币,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挖矿和矿机这种事。那为什么会挖矿呢?挖矿其实是一种激励和竞争机制。更多区块链解读:www.yangfenzi.com/tag/blockchain
在区块链系统中,总有些节点被选中进行数据整理、验证、打包,并把相关的改动广播出去,这个工作还是挺耗资源的,所以会有奖励机制。负责打包的节点会获得系统的奖励,类似积分,对于比特币系统来说,就是奖励比特币。有了奖励,很多节点都希望获得这样的奖励,于是有些区块链系统,比如比特币就会设计出一种竞争机制,让各个节点凭借自己的算力和资源去抢,能抢到这个数据打包的机会,就会获得奖励,也就是比特币。这个竞争的过程就是挖矿。
什么是算力呢?就是计算机每秒产生 hash 碰撞的能力。也就是说,手里的矿机每秒能做多少次 hash 碰撞。算力越高,获得的奖励越多。
区块链的未来
很多人觉得区块链的唯一应用就是发行虚拟货币,最近国内外市场也是烽烟四起,比如超过百年历史的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柯达币」(KodakCoin)和 KodakOne 平台,让全球的摄影师能够更好的控制图片的版权和交易。然后股价就飙升了……
了解了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我们就知道,区块链的能力远不止虚拟货币领域,未来的 金融服务、物流、保险、医疗、共享经济、智能合约领域,应该都会有区块链的身影。
繁华落尽,洗尽铅华,所有的技术都将经历时间的洗礼。历经爆发期、衰退期并进入成熟期的技术,才是真正能具备生命力的技术。
想详细了解区块链技术,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推荐一节免费直播课给感兴趣的读者。
分享者是冯贵彬:
(株)LinkJapan IoT新事业研究室技术主管
2006-2012年北京市气象局雷达通信研究室
2012-2015年北京康康盛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负责BLT通信开发.现就职于日本LinkJapan Inc
主要研究方向:
IoT/big data,deeplearning,self-driving
直播课内容:
1、什么是区块链
介绍一下区块链的概念和基本技术特点等相关内容
2、区块链的发展史
介绍区块链所解决的问题,谈一下区块链的发展史
3、区块链基础
介绍运算原理、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常用加密算法等机制以及分叉和矿工在链中的作用
4、区块链的缺点
5、区块链的典型应用 —— 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
7、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应用
区块链1.0时代
区块链2.0时代
区块链3.0时代
直播时间:2018年1月24日晚20:30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李瀛寰:朱光说百度要做真正的金融科技,为什么要说真正呢?
➤ 朱赟:关于比特币BitCoin,比特币交易是什么 比特币会普及吗?
➤ 引起全球恐慌的比特币勒索病毒WannaCry是怎么回事?如何防御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作者:上官芸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2017年初,我们创业两年多的项目B轮融资结束,投后估值10亿人民币。在创业前期对我屡次提醒劝诫,建议我去大企业工作的长辈们,终于转发了我们的新闻为我高兴。对于互联网创业者,10亿的估值和细分第一的位置已然是一个不错的里程碑,团队都很振奋。是互联网创投热潮给了我们这些毫无背景的青年人一个站到行业前沿的机会。
一年后,另一股热潮铺天盖地。在新的热潮里,两年10亿就像一个笑话,经不起一个20出头年轻人的指点。这股热潮叫“区块链”。区块链项目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产品能力的情况下,仅凭一份轮廓模糊的构想就可以创造一个百亿、甚至千亿的生态帝国。
一位在区块链领域颇有建树的90后投资人说,区块链是一个帝国游戏。
浅谈:区块链与通证
什么是区块链和通证?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简单来说,区块链就是一套规则产生的结构化数据——一堆机器按照既定规则猜数字,谁猜得最接近谁就能占一个位置得到一个奖励,并且带上一个时间标记,因为大家在相互比较所以会把别人的答案也记下来,这样就实现了“分布式记账”。抢到位置得到的奖励就是“币”(或“通证”,Token),抢位置的过程就是“挖矿”(或“算力竞争”,Proof of Work),这套规则就是一种智能合约,每有机器抢到一个位置就往后延长一个数据单位。因此顺序相连,可追溯,不可篡改。
由此可见,通证是整个过程的产物,被当做区块链记账的激励;为了让激励产生效果,就要让通证获得使用价值,于是有了通证向数字货币的内涵转化。
目前全球最通用的Token是比特币和以太坊。
比特币(BTC)被看作数字货币的龙头,引领数字货币支付媒介功能的风向标,随着使用场景的普及(包括公开合法的支付媒介,和一些非公开的贸易往来支付媒介),单个Token价值曾一度达1.5万美金,并成为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标的之一,闯入了传统金融交易市场。
以太坊(ETH)的特色是智能合约,普通程序员通过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可以轻松创建属于自己的Token。在淘宝上,花3000块钱可以得到一套基于以太坊的Token。但是这些Token有什么价值呢?这是创建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和通证的设计有什么现实意义?
区块链的结构方式决定它具备天然的属性:分布式、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这些词汇单独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在一些行业却可以发生颠覆式的创新。有些人利用它“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发展登记类的应用,有些人利用它“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特点进行跨境贸易结算。因此它会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金融结算体系,对诸多行业巨头割据、数据浮夸等积病产生新的解决方案,也将因此撼动诸多传统利益体的格局。例如,大家认为微信的设计与运营简洁、高效、人性,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张小龙对个体平等性和去中心化的坚持;但是这个全民级通信产品的基本规则几乎建立在张小龙这样一个灵魂人物的价值观之上,既传奇又脆弱,毕竟商业化组织是有其立场的,是要逐利的。
此外,智能合约的自动化运行原理也在重构信任模式。结合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征,从熟人信任,到中介机构式信任,再到基于程序化协议的信任,信任模式的升级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关系重构。这种重构的影响力不亚于支付宝的三方结算模式对商品交易的改变,不亚于阿里芝麻信用对租赁、消费等诸多行业的交易重构。
而区块链运行的产物——通证,也被称作加密数字货币,已经超越其社区激励的基础属性,成为一种新型资本化手段,这也是区块链应用领域最具争议的部分。争议程度之高,以至于区块链相关从业者中分裂出“链圈”和“币圈”两类。“链圈”崇尚研究区块链本身的技术特性和应用场景,“币圈”崇尚以区块链精神改变生产方式。
实践:新浪潮下的机遇与人性
在区块链领域,流行的募资方式被称为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原本仅限于极客型社区用户,基于社区贡献和信任关系,以数字货币认购的方式支持早期项目。2017年中,关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的资讯开始传播到更为大众的范围,李笑来和薛蛮子的一张合影更是引爆了主流舆论对数字货币的关注。
人人都是中央银行
ICO的本质是普通人可以发行一种数字货币,在他们定义的场景内流通,交换一定的价值。ICO的基本流程是基于一个社区愿景,社区核心团队编写一份白皮书,通过对已有智能合约的改进,或借助现有ETH的合约体系,发行新的通证(数字货币)。而后团队征询天使投资人(又称“基石”)的认可,他们用数字货币以一个相对低的折扣完成早期投资,而后天使协助发起团队一起以较高的价格完成更大份额的私募。一般来说,外部放出比例应达到50%以上。用这些募集而来的“资金”,团队可以申请上线交易所,与更多用户接触。之后如同上市公司一般,一边用市场贡献的“资金”实现商业场景的落地,一边保持投资者的沟通和市值管理。
新浪潮,与其说是“区块链”的浪潮,不如说是“数字货币”的浪潮。据36氪统计,2017年全球共诞生430个ICO项目,累计募集资金46亿美金。中国团队运营的波场项目发行数字货币TRX共计1000亿枚,高峰时期总市值达到1500亿人民币,这一切发生在短短两三个月之内,造富神话比比皆是。
问题是,如果人人皆是“中央银行”,人性是否经得起利益的考验?什么样的结构才足以监督这些“央行”的权利,和衡量他们的能力?这些“货币”不仅用于价值承载,也不仅用于流通交易,还要撬动更多法币(法定货币)市场的资本杠杆,是否制造了过量的泡沫?
海内外一批上市公司借区块链题材炒作,略作暗示即影响股价。凭借玩客币,迅雷股价在30个交易日内翻了5倍;凭借RRcoin,沉寂多年的人人网股价两天内狂飙78%;……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
一批上市公司搁置上市计划,转向研究区块链及数字货币的募资方式。更有诸多中小型互联网团队把区块链视作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在传统互联网创业方式上不得法门的创业者,转而投入区块链项目中,凭借对区块链仓促的理解匆匆上马募资。
发行数字货币的门槛之低,导致诸多玩家进场围猎,参与者良莠不齐乱象横生。
| 近期上市公司热门区块链项目一览
某全球知名技术型公司早期布局区块链,调集公司精英技术人才专门培养,结果两年后团队从高管到基层尽数出走,投入了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募资潮。
更有大量并无技术和团队支撑的发起人,仅凭一纸构想获得“大佬”站台,随即展开募资,募得资金(多为流通性较强的数字货币,如BTC或ETH)既无监管又无身份核实,往往虎头蛇尾匆匆离场。
精英的狂欢亦或“屌丝”的逆袭
早期区块链应用的发起者多是技术极客出身,2009年1月3日由IT领域的精英组成的私密圈子“密码朋克邮件名单”成员“中本聪”借鉴了圈内多位成员的设计思想,缔造了区块链最知名的应用——比特币,并将当天泰晤士报头版的标题“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银行的边缘》)写入了创世区块,充满对旧有金融体系的嘲讽,随后在2010年比特币声名正起之时选择了退隐,显现出精英惯有的清高孤傲。
当前链圈的风格与此相似,即使这项技术已经被推到风口浪尖,也仍然一副事不关己的淡定沉着,偶尔为随之而来的业务或加薪而欣喜,却不屑于赶制项目募资获取财富。当然,也有一部分技术人最终耐不住诱惑,加入了数字货币发行的潮流,但是总体上他们更希望以这项技术真正去改变世界的一部分。
币圈的情况更为复杂,既有这些区块链技术大牛的身影,同时“大佬”、交易所、投资机构、媒体等上游资源也已经形成流派和相对垄断。并且当人们关注这个行业的时候发现,行业背后的“大人物”们除极个别曾经享誉创投圈、经济圈的名人之外,绝大多数原本是籍籍无名之辈。而当主流投资人和媒体人试图接近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自成江湖,封闭团结,并且无法真正接近。事实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曾经在域名圈、站长圈的活跃分子,或是互联网圈的连续创业者,敏锐,接地气,野心勃勃,然而在传统互联网行业未曾得志,币圈艰难而风险的开端终于成为他们新的机遇,他们似是笃定了要宣泄出“舍我其谁”的豪气。还有为数不少明星项目和明星机构的掌舵人是95后的新生力量,拳拳霸气,敢想敢做。正如每一次大变革一样,他们不畏惧失去,所以他们抓住了这次机会。
要形象地理解他们的意气风发,可以试想《上海滩》中的画面,一辆豪车驶来,随从打开车门,眼前出现曾经雄心壮志、也曾经被命运按倒的许文强,如今终于拼杀出一番天地。他披着厚重的名牌大衣,凌冽而意满地走来,身后跟着几位丁立一般同样凌冽的猛将,风尘仆仆,气势逼人。开腔即是充满压迫感的语速和态度,冷不丁抛出惊人的价码,你不明就里也无法拒绝,因为连续作战他必须时时以香烟、雪茄提神;因为总是瞄准下一个目的地,谈话间总是坐立不安,说话如连珠炮恨不得一分钟300字,为达目的不惜一掷千金。霸道而爽快,是他们的共性,易喜易怒,充满强烈的控制欲和紧张感。
他们积蓄的锐气和意气得以舒展,身价过亿、过十亿、过百亿。然而财富的急剧增长并未带来充分的满足感,权力欲望和尊重欲望仍然在膨胀。你说是逆袭也好,是英雄的得志也罢,终于翻身的大人物们,难以抑制地继续狂奔,以压倒性的能量、报复性的心态要回他们期许已久的仰望和地位。
种种因素作用,数字货币产业链上喧嚣浮躁,也充斥了诈骗和谎言,大佬信任赤字,“空气币”(无实际价值支撑的数字货币)横行;各个环节参与者急功近利,以数倍、数十倍于传统投融资的成本,收割ICO项目;项目走完流程,将付出高昂的成本,成为后续所谓生态建设的“原罪”,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
2017年7月25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ICO融资规模和用户参与程度呈加速上升趋势,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高达90%以上的ICO项目涉嫌欺诈。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7年9月4日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围绕ICO的巨大利益诱惑、诈骗和泡沫、监管的迅速反应,给数字货币蒙上了一层警惕色。随后大量从业者转战海外,寻求政策缝隙继续经营。2018年1月,知名投资人徐小平在微信群的截图流出,他呼吁被投项目CEO们关注区块链,后又在黑马营演讲中强调“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使得区块链技术再次引起关注,甚至有“传统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创业团队跑步进场”一说,各大互联网公司几乎全线上马区块链项目,研究各自业务和新技术的结合点。
同时,市场上对于监管态度的揣测观望和对空气项目的疲惫情绪积累,巴菲特、李嘉诚等在全球商界享有盛誉的名人否定数字货币价值,1月20日之后市场转冷,BTC、ETH等主流数字货币价格大跌,大量ICO项目破发。
思考:后浪潮阶段的形势与发展
在区块链技术研究领域,开始出现公有链、联盟链等流派分支,基于底层协议和基础设施的探讨成立多个全球范围、全国范围的区块链联盟。互联网、技术、金融领域诸多知名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万向控股成为其中颇为显眼的一支力量。| 资料来源于DT财经
在商业布局方面,大量具有技术能力和行业资源的公司纷纷出手,一方面大量招揽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市场切入机会和监管空间。传统投资机构一边谨慎接触一边观望挑选,随着监管态度的进一步明确,各公司都将陆续明确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产业链的布局。
监管方面,中国率先明确对ICO的风险预警和管控,并且持续保持警惕,其他国家分为两派:明确支持和态度暧昧。日本是第一个明确支持区块链和ICO的主要经济体,泰国紧随其后表示支持,此外还有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表示支持ICO项目在本国落地。美国金融界大力支持数字货币和传统金融的对接,大力支持区块链的技术研究,不反对ICO项目,但是提醒公众审慎评价ICO项目,以及提出名人或其他个人对ICO项目的推广适用“证券法”的监管。韩国民众参与数字货币投资非常普遍,1月中韩国政府曾试图禁止数字货币交易而遭到民众请愿反对,后连续出台交易所纳税、账户实名制等监管措施保持积极监管。
毋庸置疑,全球范围内都将持续投入区块链技术发展,各国政府也会保持审视ICO的流程和风险。这种政策紧缩短期内会导致市场的波动,从长期来看是真正对技术应用和价值回归的支持,去泡沫化之后会筛选出更具竞争力和社会价值的数字货币体系。
在区块链的后浪潮阶段,我们可以预计到区块链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趋势将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全球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块链项目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特点和数字货币的监管形势,导致相关行业从业者表现出更为前瞻的全球化布局。从团队的组建,到业务的布局、资源的整合,都将基于全球视角来重构。
得益于本土偌大的市场空间,和普遍强烈的进取精神,中国已然实现了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倍速超车,滴滴、摩拜等出行工具走出国门,支付宝等电商结算工具普及到周边国家,微信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即时通讯工具。这种现象还将在区块链领域上演,并且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海外的ICO落地和数字货币交易将提供新型的募资通道和产业空间,而中国具备大量的人口、资源、市场需求、运算能力,将成为区块链应用的技术供给、消费供给、资源供给、节点供给的巨大市场。
分工精细化
目前,在区块链及其通证发行领域,逐渐发展出挖矿、发币、交易、投资等基本产业划分,在每个主环节之间还存在大量中介机构。但是受限于项目质量水平、从业者基本水准、监管形势等因素,行业里尚未形成具有辨识度和号召力的细分品牌。
随着进入区块链领域的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从业者能力的优胜劣汰,正规军逐步取得话语权,行业将进一步细分,有机会产生专业化的区块链底层协议团队、基础设施型团队、细分应用型团队、数字货币投行、数字货币承销商、数字私募机构、量化管理团队、币市公关营销团队、商业战略咨询团队,以及更多元化的特色矿池、交易所、媒体等。
信任重构
随着市场的潮起潮落,数字货币的投资人和区块链的关注者将逐渐构建对项目的鉴别体系,区块链领域的项目发起人、背书名人、投资人、合作媒体、交易所等相关方均可被追溯信誉,逐渐形成新的约定俗成的高质量项目筛选的规则和流程。
此外,基于区块链的信息采集和智能合约的自动运行,将进一步重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现有社会管理和征信的方式,也将改变人与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方式和结算方式。
资源重构
在ICO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交换,将成为除IPO之外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募资方式。这种方式拉近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沟壑,降低了普通人的投资门槛,加速了创新型项目的募资通道。这种募资方式将改变传统创投圈的作业方式,将要求投资机构具备更高效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流程反应能力。
募集到的数字资产如何反哺到实体经济发展呢?业务层的资源与资产互换、资本层两种主体间的并购换股,都将是可行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曾获得软银等知名机构投资的日本科技公司Omise,主营业务是为企业提供支付管理系统服务,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或在线商店接受付款,在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均有业务,该公司旗下拥有全球著名比特币交易平台也是日本最大的交易平台BitFlyer、并于2017年6月发行代币OMG募集资金2500万美金,借此收购了由泰国银行授权的电子货币业务运营商、泰国三大支付服务提供商之一的Paysbuy,因此获得泰国商务部认可的Trustmark(DBD认证),也为OMG后续业务落地提供了大量的用户来源。
据称,世界上第一个加密货币银行AriseBank宣布,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达成了收购协议,收购FDIC旗下的一个银行,该银行已经在美国运营了一个多世纪。
2017年9月,韩国游戏巨头Nexon的母公司收购韩国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Korbit,后者在本次交易中的估值达到1.2亿美元。NEXON是韩国电脑游戏公司,目前主要的作品有地下城与勇士(DNF),冒险岛等。
去泡沫化之后,资本将回归实体服务于实体,区块链技术在一段时期内仍将被看好,因此传统企业和新型区块链项目的融合将增多。发行数字货币的收益,将可能用于并购更多资源接口;传统企业将有机会通过拥抱区块链前沿技术,服务于自身业务,也服务于资本市场的利好反应。
智能化
区块链的分布式属性和智能合约,具备先天可扩展性和机器可读性。这将给金融结算、身份鉴别、社交关系等诸多领域的智能化创造条件。
人们将以更丰富的方式接入“网络”,更主动参与网络的计算和应用。去中心化之后,这些信息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可追溯之后,信息的冗余度降低;时间戳和智能合约等设计,更适合以机器参与代替人为判断。这些特征将给AI应用、语义学习、图像技术、物联网、传感信息采集等技术模块的整合提供机会,可以更高效地实现智能化应用。
在不久的将来,区块链或许会和普通人息息相关,敏感的人们都希望把握住崭新的机遇。人们有追逐财富的欲望、有追逐潮流的欲望、有改变世界的欲望,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选择会引导每个人走向不同的方向,或造福社会,或为害一方,或归于沉寂。
没有恶的技术,只有恶意使用它的人;没有善的技术,只有以此传播善意的人。区块链技术势必将改变一些行业,重构社会生产方式;它属于这个时代,既伟大,又凶险,既是恩赐,更是试炼。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莫不如是。
作者简介:六年密码学相关专业背景,九年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某娱乐互联网平台联合创始人。
近代科学从牛顿开始,牛顿的贡献不仅在三大定律和微积分等科学知识,而在于其核心思想摈弃掉了系统中的非线性和随机因素,主要以线性化思维解决问题,因此牛顿的线性化思想构成了近代科学的基本思想。近年来出现的很多新技术,特别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则是研究系统的非线性和随机因素及其影响。区块链思想在本质上是研究现代社会的非线性动态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理论与复杂智能系统协同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郑志明院士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区块链智能安全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志明院士在2018年2月10日举办的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论坛“区块链与智能安全专场暨蓝石区块链实验室成立仪式”上,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区块链技术对社会秩序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怎么理解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郑志明院士举了一根羽毛的例子。把一根羽毛放在真空管里向下坠落和把一根羽毛放在自然环境中向下坠落,结果是一个呈自由落地状态而另一个则是左右飘动、状态不定的“飘落”。线性系统就是真空管里理想状态下的简化环境,而非线性系统就是自然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随机因素的复杂环境。只有在复杂系统中,才能研究出尖端技术和先进技术。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之前牛顿的线性化思想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随之出现了科学实验。科学家们试图以科学实验的方式,研究非线性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等问题。科学实验又分为物化实验,即以物理化学实验方式来观察非线性系统;随着近代计算科学和计算能力的发展又出现了数化实验,主要以数字化形式来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早在2008年的时候,郑志明院士就开始接触了区块链,当时将之归入到分布式架构下的可信系统技术。当年,郑志明院士组织科研力量展开了可信动态软件系统的研究。郑志明等人联合撰写并在2008年7月和8月先后提交了《软件可信复杂性及其动力学统计分析方法》和《软件可信性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复杂性》两篇学术论文,后于2009年发表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杂志。在这两篇论文中,郑志明等人提出了用动力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软件系统可信性及评判方法,诠释了软件可信性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复杂性。
在《软件可信性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复杂性》论文中,指出当前的软件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已经从静态封闭转化为动态开放,运行环境开放多变导致了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实效性等性质难以保证,甚至软件系统本身的生存性都难以保证。在开放多变的环境中,软件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让人们感觉难以信任。软件系统的可信性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非常关注和重点投入的研究课题。
从1999年开始,IBM、HP、Intel、微软等公司发起了可信计算平台联盟TCPA(Trusted Computing Platform Alliance),2003年TCPA改组为可信计算组织TCG,推动形成了可信计算的新高潮。欧洲于2006年1月启动了名为“开放式可信计算(Open Trusted Computing)”的研究计划。不过截止到2008年7月,关于可信性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说法。可信计算组织TCG和ISO/IEC 15408标准分别提出了可信性的定义。我国有学者从1999年开始,提出利用物理学方法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和管理软件系统的行为的观点。
郑志明等人在2009年发表的《软件可信性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复杂性》等两篇论文中进一步提出,软件系统的可信性是软件系统在动态开放环境下其行为的统计特性,软件系统可信是指:软件系统的行为及其结果是可预期的、行为状态是可监测的、行为结果是可评估的、行为异常是可控的。而软件系统的可信性一般来说包括:身份可信、功能可信和行为可信。其中行为可信涉及到软件系统的行为演化过程,是软件系统可信性的核心问题。
《软件可信性动力学特征及其演化复杂性》论文旨在建立软件系统(行为)可信演化的动力学模型,进而提出基于动力系统理论的软件可信性分析、建模与预测方法。该论文提出软件系统可信性演化模型至少包括三种形式:自然演化、人为演化和可生存性。自然演化主要考虑软件在无外界影响下,自身不断运行下的演化规律;人为演化指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针对软件本身的缺陷和不足进行调整,但局部优化调整是否能够达到全局综合可信性指标的整体优化目标尚缺乏理论支持;可生存性指一个可信软件必须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在受到网络攻击、出现故障以及系统规模扩展过速的冲击下、部分组件受损,系统仍能继续完成任务的核心活动,并恢复某些受损功能的行为特征。其中,软件的自然演化确定了一个动力系统,软件的人为演化构成了一个“类动力系统”,软件的生存演化问题对应动力系统的“分支理论”。基于对软件可信性及其演化规模的科学认识,将动力系统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其统计分析方法和分支理论)应用于软件可信性的研究。上述研究方法可以为建立软件可信性属性的度量和评估体系理论提供坚实的数学基础。
《软件可信复杂性及其动力学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则试图运用动力学统计分析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软件演化终极行为中可信性属性的统计规律,采用不同测度方法研究可信复杂性,同时在多构件软件系统可信性方面,提出多尺度指标的度量方法。该论文提出软件系统可信复杂性具有结构复杂性、非线性复杂性和过程复杂性。通过实例,该论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方法验证了动力学统计分析方法在软件可信性度量方面的可行性。
在2018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论坛“区块链与智能安全专场暨蓝石区块链实验室成立仪式”上,郑志明院士表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占用较小资源的前提下就获得高效的计算和信息,使得去中心化计算成为可能。在去中心化的信息连接模式下,网络连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连接模式是非线性的网络结构模式。从底层架构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其实没有像大家所认知的区块链那么简单,而是有很多要研究和处理的关键性技术。例如,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下,如何在区块链上搭建轻量级安全架构?如何提高效率、扩展性瞬间触发如何解决?
如果把区块链看作一个非线性网络系统的话,其下的安全系统、效率系统、可扩展系统等看成子系统的话,那么区块链就是这些子系统的动态耦合。把这些动态耦合关系搞清楚,中国就有望研究出自己的区块链架构。而相比于集成创新和吸收引进再创新来说,这就属于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越来越需要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智能理论与复杂智能系统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筱在“区块链与智能安全”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研成果,并从区块链科技研发和场景应用等方面阐述了区块链智能安全的应用与实践。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秘书长、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周平主任结合国际区块链标准化发展的现状,介绍了国内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卿苏德则强调了区块链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国内相关组织在区块链标准化的制定方面的成果。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从法律层面对区块链行业风险以及“虚拟货币”进行了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宾建伟主任认为保障区块链实践的安全质量是数字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分享了在区块链安全测试方面的实践案例。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刘小龙介绍了区块链在贵阳的兴起、贵阳在区块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对贵阳未来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展望。
此外,定位为“全球区块链科技产业生态构建者”的蓝石区块链实验室在本次论坛活动中正式宣布成立。蓝石区块链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顶级科研机构、高校共同发起,致力于区块链科技产业生态的建设。实验室将整合优势资源,展开标准研究、底层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等工作,在全球多个中心城市建设一批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融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国际区块链社区(科创小镇),构建区块链特色生活社区,从而构建完整的区块链产业生态体系。
据了解,蓝石区块链实验室目前规划将在政务、教育、医疗、金融、珠宝、物流等领域展开研究,并且已经在硅谷、波士顿、纽约、迪拜、伦敦、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了研究中心和工作站。为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实际应用,蓝石区块链实验室与爱迪尔珠宝、中融人寿保险、共赢金融控股、汉唐信通、普瑞华夏国际教育、贵州川商城市建设等国内知名企业签约了首批应用场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金键博士为首任蓝石区块链实验室主任,他表示希望蓝石实验室能从基础理论,科技研发、应用创新等方面形成理论体系和先进的应用模式;作为开放式实验室,蓝石实验室愿意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开展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
贵州伯克利大数据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贵州蓝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顾天安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了蓝石科技的愿景和发展战略目标。贵州伯克利大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于2016年9月份成立,由贵阳市政府、工信部电子一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共同筹建。2018年,蓝石科技将在核心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合作、国际市场布局、教育发展、人才培训过、团队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2018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论坛“区块链与智能安全专场暨蓝石区块链实验室成立仪式”是全球区块链技术发展论坛(GBF)联合数据观布络客区块链沙龙推出的专场活动。该活动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推进工作指挥部主办,蓝石区块链实验室、贵州蓝石科技有限公司和数据观(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最近大家可能对区块链这个领域非常注意,我也想谈谈我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思考。
差不多在四年以前在区块链出现的时候,我就对这个领域非常的关注。我认为世界历史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的互联网行业也体现了这一种规律。过去,美国网络的资源几乎被 AT&T 一家垄断,这和当时候的网络技术Circut Switching 有很大的关系。最初,AT&T 也面临过一定的竞争,但等到公司足够大,效率和规模足够优秀,最后就会出现一家垄断的现象,垄断美国战后 30、40 年的网络市场。
但是,往往技术的发明会导致合久必分。 TCP/IP 协议的发明,就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Packet Switching 取代了 Circuit Switching。我们所有的通讯都是通过一个个小的Packet 相互通讯,这使得通信效率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有一家公司来垄断整个网络的资源,这样就迎来了一个合久必分的时代。
编者注:circuit switching 需要预约线路资源,而 packet switching 不需要预约,每个 connection 是竞争关系,对于线路资源先到先得。就好像我们外出餐馆吃饭,packet switching 是进去餐馆看到有空位就坐下,把这个位置占了,没有空位就只能等了;而 circuit switching 则是要先预约座位,去到餐馆凭着预约号坐下。
当合久必分的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一个问题:虽然最底层的网络通讯非常去中心化,大家也会在每个网站发表自己的信息,但是对整个信息没有一个系统的组织架构,这使得信息很难被找到。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就出现像谷歌这样中心化的一个搜索公司。
它做的事情和我们过去在工业时代做的事情几乎一样:只是把重组原子改为重组信息。比如大型石油公司开采原油,而原油也是一些原子组成的。石油公司的做法近乎于将原子重新组织了一下,将它变成了化学品。像谷歌这样的新一代企业,它们擅长的是重组那些 Bits、信息。谷歌并没有建立那些网站,而是利用自己的算法,对已有的网站进行排序,使得每个公司都能在这个网络世界里被很容易地找到。它驾驭了这个网络世界,是凌驾网络的新型组织机构,也导致了它的一个新的垄断时代到来,导致了分久必合。
这些都是组织信息的大平台,但是现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同当年 TCP/IP、Packet Swtiching 能够打败一个 AT&T 这样的巨人,区块链又让一个网络去中心化的时代来临,又到了一个合久必分的时代。人和人之间又可以通过区块链回到一种 P2P 的交流方法,更加神奇的是,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换价值。
价值是一个很难交换的东西。互联网第一波只是交换信息,但到了第二波希望能够交换价值,因为价值的核心就是要大家有一个共识。在一个 Distributive System(分布式)系统里面,达到共识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每个网络的节点都有时间的延迟,计算能力也不一样。有的计算机有良好的行为,有的计算机确实有一些不良行为。在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里面,如何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这在那个计算机科学里面也是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科学中有一个 Fischer-Lynch-Paterson 定理,在采取一种完全 Deterministic(固定)算法的时候,共识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因为这个网络的系统实在太复杂。
后来,大家就想到区块链的技术可以把经济行为加上随机的数学算法使得网络达到共识,比如说通过计算一个 Hash 函数的办法,对共识进行投票,这就是整个区块链上面达到了一个新共识的机制。
大家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共识的机制本身会有很大的价值。事实上物理学里面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概念叫熵增,就是物理世界看起来是总是走向无序。但是生命世界和物理世界不太一样,生命世界确实越来越走向有序。走向有序的行为是把熵减少的一个行为,但是整个系统的熵还是在增大。因此,生命行为就是把自己的熵减小了,使周围的熵增大了。
这在共识机制上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要达到共识就是要把熵减少,大家如果意见非常不一样的话,熵也就很大,因为非常无序。但是如果能够统一意见,达到一种非常有序的状态,它必然是减小熵的一种行为。然而,减少熵的行为必然会增高周围世界的熵。
因此,当时提出来的算法是通过一些 Hash 函数的计算,这虽然看起来是浪费了一些周围世界的能量,其实得到了一种更可贵的财富,也就是共识。
在这个意义下,区块链的共识系统有点像生命系统本身,自己的熵在减弱,它达到了共识,但使得周围的系统熵变大。这是一个代价,但相比别的系统来讲,这个代价还是非常小。
所以,一旦我们有了共识之后,就会有一种信任,人和人之间会有一个新的合作机会。所以,我把这个新的时代称为:我们的信念是建筑在一个数学的算法上面,In math we trust。在今后的系统中,中心化平台就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能够建立一些 P2P 的区块。通过开源的投票模式,大家可以用透明的算法,定义这个Community 里面的游戏规则。这就更能导致一个新的互联网的革命,一个合久必分的时代就又会到来。
最近大家都对人工智能比较感兴趣,但其实人工智能现在碰到了一个很大的瓶颈,因为如果 AI 要非常大的进步,它必然要需要很大的数据,但是现在的数据提供方都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提供极大量的数据。但一旦有了区块链之后,如果创造数据能被价值化、共识化,就会形成一个大的数据市场,使得人工智能也能够更往前进一步。
当然,我们最大的愿望,是通过区块链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社会能变得更加美好,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数据的分享创造和达到价值,这样也能使社会能够更加公平,让大家有更多新的机会。
所以总的来说,就像整个人类的历史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觉得区块链技术也使得互联网时代也到了一个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代。我们正是面临着区块链和去中心化技术给这个时代带来的这场新的革命。
注:本文根据张首晟教授于42章经组织的区块链主题分享会上所做分享总结而成,其他音频分享内容可从本公号底边栏右下角选择“区块链分享会”进入。
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美国三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
丹华资本为由张首晟教授创办,现管理超过6亿美金规模的两支美元基金和一支人民币基金。 丹华资本从基金成立开始即布局区块链领域投资,现为Dfinity, Symbiont, Brave/BAT, Kyber Network, Orchid Lab, Chia Network, DAGLab, Theta Network 等项目的首轮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