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媒体,老板,总编辑

如果一家媒体的老板是政府,简单来说有两种运营模式:

一种是政府把控内容,宣传政策,巩固权力,现在还包括负责国家的国际形象建立等等,比如伊朗的PRESS TV,俄罗斯的RT,美国也有政府媒体,比如VOA,但是美国法律规定,不能在美国本土广播。

闾丘露薇:媒体,老板,总编辑

还有一种则是独立运作,充当公共媒体,立场独立,为社会服务,政府勉强算得上是老板,准确点说,老板是公众。被视为做的最成功的,是英国的BBC。也因为是独立运作,所以英国首相卡梅伦会告诉中国观众,他不能命令BBC加快制作《神探夏洛克》,只能转达大家的要求。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自然承担着宣传政府政策的责任,所以大家并不需要过多用专业媒体的标准去要求和看待。不过也因为这样,就很难责怪外界,对于央视的报道,总要多出一些报道内容之外的解读。比如关于东莞色情业的暗访,会有很多的猜测,是否罪翁之意不在酒,是否要针对的目标其实并不是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哪些?

这不能责怪人们的多心,因为这是一种固定的套路,这次是不是例外?没有人能够保证,只有时间可以证明。当然,也可能真的是外界过于敏感,就好像央视批评星巴克的售价,也许真的只是觉得很有新闻价值,但是在外界看来,尤其是外国投资者看来,不免像一个信号,政府要对外资下手。没有办法,谁叫这是官媒,而且是国家级媒体报道的?

以往海外的中国问题专家分析中国的一个通用方式,就是看《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从字里行间,出场顺序还有分秒长短来判断中国政局,揣摩政府到底要传递怎样的信息,这种方法,在中国民间也同样流行。

因为有两种截然不同不同的方式,一直以来在香港,关于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RTHK;以下简称“港台”)的定位有不少讨论。既然政府是老板,那港台能不能站在政府对立面?

港台在1970年代制作了《狮子山下》,反映民生,导致当时港英政府不满,但是却也确立了港台编辑独立的公共媒体的身份。回归之后,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政府出钱,自然听政府,而反对方就指出,政府只是上司,全体香港市民才是老板,因为是纳税人的钱。到2010年,政府公布“香港电台约章”,确认港台编辑自主,但要恪守准确发放权威资讯,持平反映意见,不受商业以及政治影响等编辑方针。

既然老板是政府,收入依靠政府拨款或者向受众收费,这样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担心盈利压力,不会像商业媒体那样,受到资本的侵蚀,不得不迎合市场。对于那些承担公共媒体角色的媒体来说,可以照顾到社会边缘群体,保证多元议题,补充那些商业媒体觉得亏钱不会去做的内容,满足社会公共福利;对于喉舌媒体来说,可以专心做好宣传机器。

至于商业媒体的类型,其实和国营媒体类似,只不过是由媒体老板决定,到底媒体是为自己所用,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为自己谋取利益,还是为公众服务,成为公器。

当年默多克要收购《华尔街日报》,一群美国记者发起签名运动,要求原本的股东不要出售股份,这是因为默多克经营Fox电视台的手法,让大家担心,报纸会被又一次“公器私用”,在他们看来,Fox的冒起,就在于旗帜鲜明的充当共和党的宣传机器,担心一旦收购,会损害《华尔街日报》的公信力。后来《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出售股权的家族,表示懊悔不已。

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后四个月,原本的总编辑Marcus Brauchli辞职,接替他的,是同样来自澳大利亚的Rorbet James Thomson。老板用自己人做总编辑,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媒体本身公信力不高,那确实没有人关心,但是如果媒体在行业内被视为标杆,或者承载公众和传媒人的期待,那换总编辑,就会变成公共事件。

如果对人选产生争议,往往是因为新总编辑在业内的名声。(八卦一下,原来Thomson的太太是解放军将领的女儿,当时有八卦媒体把他和默多克相比,发现除了妻子都是中国人,还有很多相似之处。)Thomson在业内名声不错,但是他到任后,其实也改变了不少报纸原有的风格,比如长篇的稿子减少了,我认识的同行,虽然曾经为《华尔街日报》赢得过普利策奖,最终还是离开,去了《纽约时报》。对于媒体,特别是纸媒来说,总编辑很重要,因为日常运作,决定报道那些内容,毕竟不是老板,当然也因为这样,老板总是要找自己信得过的人选。离开的Marcus去了《华盛顿邮报》,在他任内,报纸赢了七次普利策奖。

说到总编辑,对于国有媒体,如果是开头谈到的第一种模式,那人选对公众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只要政府相信自己任命的人选站得稳立场就足够了,总编辑是向政府负责。如果是第二种模式,那人选会很敏感。

日本的NHK,一直以来也被视为编辑自主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的典范,比如虽然日本政府称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是恐怖分子,但是NHK则坚持使用“韩国独立运动人士”。但是最近,NHK的新任会长关于慰安妇,还有几名经营委员会的委员关于南京大屠杀、二战等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而这些人都和安倍私交不错,人们担心,安倍的手,会透过这些好友,伸向编辑部,影响编辑方针。

NHK也是依靠公众的义务缴费维持运作,领导层包括经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于,12名经营委员会委员要经过国会批准,由首相任命,任期3年,会长则由经营委员会委任,同样任期3年。会长相当于总编辑的角色,负责媒体的日常事务,也因为这样,过往不管是委员还是会长,在公开场合会回避阐述进行包含有政治观念的发言,也避免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为的是维护外界对于NHK立场中立的观感。

新会长的言论在日本国内引发NHK是否还能够继续维持中立性的讨论,日本《东京新闻》进行的民调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这不是一个适当的会长人选。虽然NHK受到日本广播法的监管,必须保持立场中立,独立运作,也有民间的监查机构监督播出内容,但是回看NHK的历史,还是无法在政治议题上完全保持中立,比如一个讽刺政客的娱乐节目被迫停止,新闻栏目的调整,都被认为是因为当时的会长和执政党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这次人们对于新会长的不信任,不是没有理据。

最新消息,日本记者协会发表声明,要求会长还有这几位经营委员辞职。在记者协会的声明中指出,除了会长引发争议的慰安妇言论,还有因为他公开表示,NHK的播放内容应该体现政府立场。声明指出,既然NHK是公共机构,那么甄选机制应该更加民主,必须进行改革。

最新的新闻自由排名,在180个国家中,日本是亚洲国家和地区排名第三,第一是台湾地区,全球排名第50名,第二是韩国,第57名,日本第59名,比去年下滑5个名次,主要原因就是在报道核泄漏问题上,对独立媒体的限制,香港下滑2位,全球排第61名。

日本有一部畅销小说,后来改编成漫画和电影,叫《图书馆战争》,讲述政府为了纠正政府眼中民众错误的想法,制定了《媒体良化法》,图书必须经过良化队的审查才能出售,“禁书”只有在图书馆内存在,而为了保护文字思想自由的图书队和坚信需要过滤的良化队展开一场场战争,并且透过媒体揭露了良化队一系列的非法手段,激发社会公众的反弹。虽然是虚构,但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政府的忧虑。安倍最近民调支持率下跌,原因正是因为通过了《保密法案》,不少民众认为自己的知情权被侵犯。

前段时间,有媒体机构曝光两岸三地开离岸公司的名单,台湾商人蔡衍明榜上有名,结果他在自家报纸《中国时报》头版刊登澄清广告,在内页花了半版质疑相关调查机构,并且在旗下的电视台大篇幅报道自己的澄清声明,从读者的角度,到底在看报纸,还是在读公关稿?从新闻专业角度,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有人会说,既然是商业媒体,自然老板说了算。确实,如果老板坚持,员工只能公开抗争,如果还不改变,只有离开。只是老板也应该明白,如果想要办成大报,那公信力,口碑,还靠专业的员工,用做新闻,而不是做工具,一点点做起来的。

把媒体当成自己私器的老板,很容易获得政府青睐,因为政府知道,只要承诺给与对方很多好处,自然会帮政府忙,或者不给政府添乱,而且政府也明白,有些媒体批评政府,其实是老板为了增加自己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样的行为,和刊登公司丑闻,然后去要掩口费差不多。

在有些地方,和政府作对自然没有好果子,会被迫关门,会招惹官司,会失去采访政府官员的独家机会,当然还有一种隐蔽的做法,那就是政府在背后鼓动广告商撤广告,让依赖广告收入的商业媒体失去收入来源。1998年有一套日剧《新闻女郎》,女主角是一家商业大台的当红主播,为了新闻真相,不惜得罪政商大佬,也就是电视台的米饭班主,至少是电视台老板不敢或者不想得罪的势力,最终被炒鱿鱼。当然,结局是温馨的,女主角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台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并且获得业界认可。虽然只不过是电视剧,但是正是这样的故事,完成了我对新闻自由的一种启蒙。

其实商业媒体的老板公器私用,或者充当政府宣传机器也不可怕,就好像默多克当年站在布什政府一边,但是选举一过,民主党的奥巴马上台,没有永远的靠山。而且就算Fox站在共和党一边,毕竟还有其他媒体站在民主党一边,或者选择不站边,不至于让大众只听得到一种声音。

在任何地方,党派、左右派透过自己的媒体发声都没有关系,只要各自渠道畅顺,当然理想的状态,是能够让中立的媒体有生存空间,只是现实问题是,走中立路线的商业媒体通常难以为继,这个时候,公共媒体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相比,在公共媒体上落后很多,虽然有业界联盟的PBS之类,但很显然,内容并不丰富。

斯坦佛大学教授Shanto Lyenger有一本教科书,叫做《Media and Politics, a citizen guide(媒体和政治,一份公民指引)》。根据他的研究发现,美国媒体,尤其是电视台娱乐化严重,导致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兴趣减少。不过我推荐这本书,是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教授公众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媒体,了解权力和资本对媒体的影响,了解政府和政党以及资本如何利用媒体,媒体又如何影响政治、培养公民素养。

最可怕的情景,就是只有一种声音。如果只有官方媒体,但是不提供公共媒体服务,也不允许商业媒体存在,那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有很多商业媒体,那身为受众,需要关心这些媒体背后的资本到底是谁,因为很有可能,众声喧哗,但是原来唱的还是“同一首歌”。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作者: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著名记者、主持人。

来源:腾讯《大家》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本文写于2002年。

    1998年8月一个雨天的上午,我在四通利方办公室等待一个叫陈彤的人。10:00之后,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拎着把雨伞匆匆走进办公室,他就是后来的新浪内容副总裁陈彤。《知识英雄》上网宣传的事,王志东让我找汪延,汪延说:“你找我们这里刚招来的专门负责内容的陈彤。”此时陈彤是srsnet.com唯一的编辑,srsnet.com还有一位兼职的北大学生负责美工,所以,他们为《知识英雄》做的http://ithero.srsnet.com等了一个多月才上线。此时离1996年4月29日汪延的新驿多媒体小组融入四通利方已经两年多了;此时距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宣布并购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公司“华渊资讯”,成立新浪不到四个月。

    王志东成立srsnet.com第一个目的是宣传推广他的RichWin软件,并非要做成后来的新浪;汪延和技术人员李嵩波主要负责维护放在美国的虚拟主机,整天忙着开论坛,做聊天室,他们不写作,也没想过要做编辑。

    主角是互联网

    在报社,编辑部位居中枢,总编辑统领一切,以新闻价值为纲;在网站,销售部是中枢核心,CEO总裁一切,用利润和数字说话。

    这是因为,媒体属性只是互联网众多属性中的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获利渠道也并非媒体广告一种。互联网公司领先企业发展的轨迹也证明了这一点。Yahoo!做分类搜索出身,它后来的发展重点不在内容,而是在不断地开发整合搜索、竞价排名、邮箱、IM、个人主页等互联网功能服务;MSN更是成功在其捆绑于Windows操作系统之中的IE、MSN messenger、hotmail等软件和服务;AOL做接入出身,后来收购ICQ和Netscape也都是为了增加其互联网功能服务,后来和时代—华纳合并,以期在内容上取得优势的努力,事实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国内媒体业欠发达的缘故,网站承担了很大的“看新闻”的职能,但看新闻功能的放大并不能提高编辑部在网站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站的新闻内容90%以上来自转载,网站编辑的精力大部分要消耗在粘贴复制上。网站编辑在新闻筛选和制作标题上的努力,从最终效果上看顶多能和发布系统的优劣平分秋色。好的发布系统意味着更快的发布速度、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便捷的专题组织以及更多的内容关联——这些都是提升网站访问量的关键因素。2003年8月,新浪副总裁陈彤在解释新浪首页为什么不再是新闻首页时说:“新浪新闻尽管做得不错,但新浪也还有邮箱、搜索、短信等服务。新闻无法代表新浪的全部,所以,新浪应该采用综合首页。”

    互联网不仅不能等同于媒体,就是它其中的媒体属性也和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小部分精英和意见领袖对大众的单向灌输,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却是大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广大网民之所以能最终掌握左右互联网的传播是因为互联网将传统媒体高昂的传播制作成本几乎降到了零,所以,在互联网上,人人都能传播,都想传播,都要传播;同时因为互联网没有传统媒体不菲的购买成本,所以,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在不顾及成本地尽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个性化的内容、为我所有的内容以及为我定制的内容。所以,新浪一天要转载上万条新闻,而一张日报,一天顶多提供几百条新闻而已。

    互联网是大众手里的媒体,它给大众传播的力量与快感,大众决不会放弃这种权力与快感去媚俗所谓的精英。尽管编辑手中的发布系统比大众手里的BBS以及社区功能强大百倍,但他们必将被淹没在大众发言的洪流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在互联网上模仿传统媒体,做所谓精品内容的打算无疑在舍本求末。再精彩的精英精品也会在大众根据自己口味各取所需的庞杂之中流于一般。

    网站主编

    失去了主导话语权乐趣的网站第一任务是不断地改进网站表现形式,期望用一个版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方便所有受众。和报社总编时时强调本报立场不同,网站主编时时挂在嘴边的是改版。

    将整个网站内容划分成若干频道,频道划分不仅要清晰,而且要把握好每个频道的大小,不能一个频道的内容过于拥挤,另外一个频道的内容又过于单薄。然后,再将频道划分成若干栏目,栏目划分不仅要清晰,而且要把握好栏目大小……任何一种划分都是顾此失彼的划分,用一种划分让所有受众都满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个任务网站主编要永远进行下去。

    网站主编的第二个任务是和技术部门沟通,完善发布系统、社区系统、用户系统以及各种数据库系统和功能模块的配合。一个网站的商业模式以及基于此的功能需求通常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相对的成熟期,被动的网站程序系统都是为了满足网站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而开发,对于后来的需求变化,通常只能通过打补丁的方式进行满足,随着补丁的增多,网站内部的信息关联和稳定性都会打很大的折扣。

    在系统彻底重写之前的补丁时期,网站主编的责任是安抚编辑部的抱怨,分清轻重缓急向技术部提出有限的它能够完成的补丁需求,尽量避免编辑部和技术部因相互推诿而挫伤积极性;在系统重写之前,网站主编要站在全局立场整体规划各个数据库和功能模块,保证各个数据库和功能模块一体化和相互间的自由调用,避免出现任何独立系统的设计;系统开发实施期,网站主编要和技术部不停地查对“需求实现”,将“走形”控制在早期和具体的小模块之内,避免错误系统性的蔓延。

    包括编辑部在内的网站的种种创新想法全都需要在技术部程序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公司即用程序实现的商业模式,编辑在其中,不过是商业模式一部分的维护者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开发要比内容更新更底层、更接近公司核心竞争力。

    网站主编的意义在于,将“用内容粘住用户”的目的细化成程序可具体实施的需求。程序决定了编辑部怎样使用互联网为受众编辑内容,程序也决定了受众怎样接受这个网站的内容。主编需要不停地集中归纳总结提炼编辑部和受众的意见并正确传达给技术部。

    网站主编的第三个任务是对外进行内容合作。既然实践已经证明,报刊杂志将电子版搬到互联网上的努力并不成功,那么,他们就会转而选择和网站合作。既然是被动的选择,那么,报纸杂志和网站合作的条件就不会太高。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是发布平台以及不断增长的访客数量,而非自己的编辑部比别人的强。网站主编的任务不是自己生产出更多的内容,而是将更多的内容合作到本网站的平台上。

    美编

    新闻系学生在《报纸编辑学》里都学过画版,并用满是绿色小方格的版式纸演绎过正文与正文,标题与正文之间的不同组合。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脑和排版系统更加深入地介入报社,编辑画版逐渐变成了编辑坐在电脑排版员后面,直接进行灌版、拼版的指挥,基本的版式出来之后,最后交专门的美术编辑再进行美化。

    出于快速和节约制作成本的需要,网站的版式通常是固定的模板,不像报纸每天都在变。由于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固定,反复使用的次数很多,所以,一个模板设计的好与坏就显得特别重要。报纸一期版式不好,只影响这一期,网站模板不好,其影响会延续,直到下次改版为止。和报纸一样,访客首先读到的也是形式,美编掌管着网站的脸面。

    杂志比报纸更重视美编,他们将美编的职位提升为和编辑部主任同级的视觉总监。相比而言,网站的美编比杂志的美编还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网站使用照片和色彩比报纸、杂志更方便、成本更低,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主编的编辑意图都要通过美编的模板来实现。网站美编不仅要会设计、懂技术、会HTML代码、熟悉发布系统,还要能和网站主编沟通,能理解主编的编排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合格的网站美编要比编辑部主任难找。

    一些网站一时找不到美术和技术兼顾的复合型人才,就将美工和代`码实现两个角色分类。这种做法会极大地增加沟通成本,容易造成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情况的发生。一个水平很高的美工加上一个熟练的代码实现,也难抵一个在两方面水平都一般的人。

    很多网站的美编都是由原来的技术人员转行而来,他们娴熟的计算机技巧弥补了其美术方面的一些不足。随着计算机使用越来越简单,专业美工们只要打破对技术的恐惧,掌握代码实现并不是件难事。

    专题编辑

    比起报纸,网站有着方便的后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之优势。在网站中,新的文章好比新闻中的由头。有了由头,新闻就有了存在的依据;有了最新进展的文章,就可以做专题了。

    单篇文章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专题则能反映全貌,它强在历史感、纵深感以及横向比较。这是专题这一表现形式的存在依据。网站会比报刊更普遍地使用专题的形式,因为网站组织维护专题成本低,而且快捷方便。一个选题够分量之后,专题编辑只需使用关键字,先在发布系统中查询相关文章,将其分类罗列,然后,再做出该专题的时间表、人物表、矛盾表,如果有需要,再分类罗列站外相关文章的标题提要链接即可。

    提高专题编辑能力是改变外界认为网站编辑只会粘贴复制成见的重要努力,专题这一表现形式使资深编辑在网站有了用武之地。合格的专题编辑需要十分了解专题所反映的行业,并对该行业有长时间的关注与跟踪。

    专题的特点在于多层次、多角度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但是,专题和文章一样不能没有主题侧重以及立场,能在丰富的信息中做出专题的重点是衡量一个专题编辑能力的重要指标,能用他人的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立场主张更是专题编辑的新高度。

    专题编辑的另外一项能力是根据相关新闻,言简意赅地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观点,从而迅速地制作出网站调查,用以吸引受众反馈,收纳受众意见,最终丰富专题的表现形式。网站调查是网络媒体互联网特性的最好体现之一,是利用访客生成原创内容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成败的关键在于调查问题的设计和调查内容的提炼。已经对某类问题跟踪许久的专题编辑很适合同时兼任网站调查编辑。调查编辑工作量看似不大,但功夫在事外。

    改写编辑

    经过报纸将其电子版放到网上以为这就是互联网媒体想法的落空,业内开始认可网络媒体有其自身的特质。这些特质现在看来至少包括:短小、互动讨论、更多相关新闻以及更多相关链接。这些特质都是为了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阅读。

    人们将看书读报叫做阅读,将上网叫做冲浪。一冲而过的时间很短,容不得长篇大论。传统媒体上的新闻稿件通常篇幅为三四百字,网络新闻作品只能是一二百字。加上网络新闻被迫的多条数而产生的无法解决的版权问题,都要求网站编辑要像通讯社改写当地国家的媒体新闻报道一样改写其他媒体的稿件。

    单一新闻的改写比较简单,通常的格式是,根据本网站的风格、立场和编辑方针写出导语,然后,给出原始新闻出处所报道的核心新闻实事。不同新闻媒体对于同一个重要新闻事件会有不同侧重的报道,对此类新闻的改写,应该集纳所有报道之精华,如果能在改写稿中形成不同的报道之间的交锋则更为精彩。

    从前,新闻系毕业生刚到报社一般先做半年校对;现在到网站工作的新编辑,都应该先做至少半年的改稿编辑。改稿和做校对一样,都需要认真阅读稿件,这对了解行业十分必要,另外,改写可以培养编辑迅速找出重点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重新组织的能力以及将新闻事实从立场和记者情感中剥离出来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对一个媒体人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记 者

    和报纸记者一周写一篇新闻稿,杂志记者一月写一篇专稿不同,网站记者一天至少要提供一篇新闻稿件。这就决定了网站记者会更多地采用新闻追踪的写法——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每一次的最新进展都会给予一次报道,哪怕是传统媒体认为不大的变动。由于报道频次的增多,每次可报道的最新进展不大,决定了网站记者会比传统记者更多地使用电话、E-mail、IM等通讯方式进行采访,以降低成本。相对于杂志记者比深度,网站记者比的是更勤快。

    在表现方式上,新闻图片生动形象,但是其单位面积内所传达的信息没有文字多,另外,传统媒体对照片的精度要求很高,很多时候会因为图片质量不高的原因,放弃使用图片。网站不会,它不受篇幅限制,可以尽情地刊出图片。网站对图片的精度要求也不高,几K的照片也能表现出不错的效果,而报纸没有几百K、杂志没有几M,都印不出好的效果。因为网站刊登和拍摄图片的成本都要比报刊低得多,决定了网站记者会更多地利用图片,更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

    网站记者手中的多媒体工具还有声音和视频图像。在重要的新闻发布中,加上几十秒的同期声能得到将受众迅速带到现场的效果。被压缩得非常小的声音文件在现有带宽上已经能取得非常好的回放效果,但基于现在的带宽、服务器,视频新闻对于网站依然还显得太奢侈。另外,网站记者要学会专业的摄像也非易事,呆板的人物讲话画面并不能吸引受众,只会拖垮服务器。

    互联网由链接组成。传统媒体记者很少会在稿件中使用链接,而网站记者在报道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链接。被报道对象的官方网站、关于此新闻的以往报道和相关报道、需要交代的新闻背景与知识、对一个并行线索的交叉交代等等都是常用的链接对象。链接让网站记者的一篇小稿鲜活地和一个更大的世界关联了起来。在互联网中,孤立的信息注定要死在孤独的角落里。聪明的网站记者会时刻想着怎样通过链接,站在互联网之上,借助它的力量完成、丰富写作和传播。

    稿件中的链接当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稿件最大的威胁是读者可能会跟随链接消失在互联网中,而没有认真读完本页。所以,链接一般要指向一个弹出窗口;所以,要尽量在稿件的后面使用链接;所以,在链接的后面最好紧跟一个抓人的看点……链出去,还能接回来,这才是网站记者使用链接追求的境界。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