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在全国读书会联盟(筹)第二期培训班第二天的课程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应邀给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数字文明与文化的传播》精彩课程。
李司长围绕文字和图书,讲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人类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中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史诗。李司长的演讲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古今中外都有涉猎,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互动热烈,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视野宽、水准高,很受启发。在本堂课后,学员们纷纷主动给读书会驻组工作人员发来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感受,诚意满满。小编对这些体会进行了整理,特在此发布,以飨书友。
氧分子网刊登的一篇文章值得一看:
➤ 愿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给你的美好回忆不辜负这日盛装出席的你…
乐学教育工作室于明秀:有幸在今天的读书会培训中听到李司长的讲课。李司长和蔼幽默,以一个读书人的谦虚自我介绍开场,把人类从古至今的中西方文化演变、图书馆史、读书史、文字传播形态变化如同一幅工笔淡墨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脉络细细勾勒,年代逻辑清晰,细节故事又信手拈来。整个会场沉浸在李司长精彩而生动的讲述中,笑声绕梁回荡,听课真好,读书真好,识大家,读好书,做好事。
北京顺义信息化协会李延亮:李司长把数字时代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形态提出来,提出了数字文明的概念,并且做了深入的阐述,既新颖又独到,认识深刻、阐述到位。
中国青年网暴英霞:李建臣老师讲述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发展史,强调文字对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性。这些课程为我打开了眼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对以后阅读推广工作有很大帮助。
《中华英才》范丽庆:我从未见过一个政府官员像李司长这样,对人类文明史不仅研究得深,而且融汇贯通;不仅对古今中外各种年代数字记忆准确,而且生动形象。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引人入胜,深入人心。
北京大栅栏街道团委陈平:李司长演讲完全不拿讲稿,而且把东西方古文化演变史如行云流水般有趣生动地娓娓道来,把我平时不怎么感兴趣历史讲得这么生动形象有趣,让我对历史文化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与理解。让我非常敬佩,很有水准!
北京中版华图兰花:李司长的课,水平高,有内涵,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文化,侃侃而谈,佩服得很。李司长强调文字对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性,包含中西文化演变、图书馆史、读书史、文字传播形态变化等。这证明李司长读了许多书,他值得我们学习。
应天读书会袁志华:李司长的演讲高屋建瓴、纵横万里,把人类的文化史、阅读史、传播史描述得很清楚,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清华大学图书馆侯秀璋:读书的好处,无需多表。多读书、读好书,量变积累出质变,融会贯通,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升华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如李建臣老师,从古至今侃侃而谈,并非一日之功,必是在读书的路上不断积累的result,让人敬仰。
估价青年读书会黄格:正如李司长所说,读书让人有诗和梦想的冲动。从数字文字的起源到文化的传播,从农耕文明到数字文明,让我清晰地游走于历史的长河。文化是需要记载与传承的,这是对民族的尊重,我们既要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又要走在新型文化的前沿。
北京察道律师事务所周翠丽:李司长的演讲内容广、视野宽,信息量大,发人深省。希望李司长能到律师协会做一次讲座。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秘书长:李司长围绕文字和图书讲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古今中外、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人类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中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史诗。他指出,人类文明分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依靠文字传承,图书又是文字的载体,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在充分享受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更应该热爱读书、推动阅读、珍爱生活。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互动热烈,纷纷表示这样的课程视野宽、水准高,很受启发。
李建臣司长的课程结束后,亲切地与学员们交流对话,并把他的最新著作《互联网+新闻出版——我国新闻出版制度理论构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一书特别送给专程来京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并为大家一一签名留念。
嘉宾简介:李建臣
编审,现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改革办)副司长(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多所大学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曾获“2010年中国报业年度人物”称号,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的“中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嘉奖。
策划并主持了“世界科普名著精选丛书”“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等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活动。发表《关于深化报刊业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等30余篇理论文章,《历史的拐点 文明的流变》《追忆恩师郑培民》《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狭义相对论的诞生》等系列散文和随笔。
【文/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号:rmcbsdsh】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免费读好书,长安街读书会首期书评征集活动暨书评团招募启动
读书能让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让你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到由心的孤独却不会寂寞,让你对世间万物的存在充满好奇与敬畏,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懂得体恤共情,这都是它的有效功能和意义所在。
我提倡的读书方式是多看不同类型的书,只看单一种类型的话,那可能难以拥有宽豁的心境与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区分阅读的界限与个人的狭隘。有书为伴的日子总是好的,它让你内心笃定却又不会过于固执,它能让你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让你清楚的知晓自己。
写完之后蓦然发现以上内容已经被前人用一句话从侧面给形容透了:「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读书的人,既能抬头仰望星辰,也能低头看见自己,感受到脚下无数细小却蓬勃的生命,在寻常状态中孤单却不寂寞,丰富但不自满,悲悯而不悲伤,那种生活该有多么美。
对我而言,读书,比起学到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人生的感悟对我意味着更多更多。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一个小县城里上完的,小学刚开始时成绩特别差,学拼音分清楚m和w都用了一个多月,而且死活写不清楚。妈妈就手把手的教我,每天饭前饭后都是如此,然而依然没有进步,再多的耐心都是无效的。然而,转折直到我听到爷爷和爸爸的故事。
小学时候,家里过年,家族在一起,爷爷是最德高望重的人,每年破五都会炖上家里供奉的猪杂碎全套,为大家解肉吃(传统)。那一个晚上,他就一边剃肉一边讲他和奶奶以及这个家过去的故事:爷爷在10多岁时就成了孤儿,在他叔叔的照顾下14岁就成了家(其实也是为了分家踢出去他),在农村老家没有爹妈的孩子是可怜的,他只能娶了同为孤儿的奶奶,两个人相依为命,还得照顾爷爷8岁的亲弟弟和5岁的亲妹妹。我们家的遗传史是所有人年轻时都很瘦小,但为了生计他却干了很多体力零工活,包括抬棺材,这么瘦弱的身躯,我简直无法想象。
奶奶比较厉害,她后来找一个兽医学了点“技术”,把爷爷的弟弟妹妹们放在抚养院,就无证上岗工作去了。但奶奶一直认为爷爷这么年轻绝对不能不读书了,她就一定让爷爷去县城里读书上个中学(爷爷小时候认识字)。爷爷也真的去了,20多公里的路,唯一的一双鞋,背着一包干粮,就走着上路了。其他细节都不多说,爷爷说他那时最可怜的一次,一个同村的叔叔在县城里中学碰见他,发现爷爷已经两天没饭吃了,就给了他一块钱,他用这笔“巨款”熬过了近半个月。这一块钱我爷爷说了一辈子,一直提醒我们要知恩图报,他这个叔叔去世的时候,我爷爷扎了好大一个花圈,带着全家人去送葬,据说哭得非常伤心。爷爷说:当时拿着一块钱的时候就觉得,一定要坚持读下去!
奶奶则在老家一个人照顾着寄养在孤儿院中的俩弟弟妹妹,领了兽医站的馒头,三个人分一半,剩下一半留给我爷爷当口粮,撑起了一个家。他们睡觉的地方,是村里一家人的屋檐下,奶奶说大雪的时候被窝都能被打湿。奶奶说,当时家里甚至是爷爷被欺负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即便是个没知识的泼妇,但还是让这个家在村里站住了。
爷爷毕业后回到了村里当了个小会计,几乎是唯一识字的中学生,人非常本分有原则,在任上一干就直到退休,没贪过便宜自然也没升迁过。他经常教育我们说:知足常乐,这就够了。我们家,就安安稳稳的定下来了。
从爷爷身上,我学到了读书改变命运;
从爷爷为人,我学会了知足常乐;
从奶奶为人,我学会了家庭的责任;
到了爸爸讲故事了:他们五兄弟姐妹时,爷爷逼着他们都要去读书,但貌似只有我爸爸最争气。他上了中学又奇迹般考上了中专,来到了市里读书,直到现在他还一直自豪于走在市里都清楚记得当年的哪一个馆子哪一个商店,不过都已经消失了。家里在市里自然没有任何关系,他毕业后也老老实实回到了县城里,学历不是那么有帮助但也不错,他混到了一个没有编制的“事业”单位里,家里算作是从农村逆袭到县城了。中间也是无数辛酸往事,爸爸说上学时最幸福的就是在学校里吃奶奶炒的豆面条(吃不起白面),一个茶缸烧开水放点豆面条、盐和辣椒面就是一顿饭,直到现在他吃辣椒都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作为中原地区的人民也是个奇葩了。
爸爸工作后,经常去市里出差学习,我在读小学,当时最大的盼望,就是他周日从市里回来,给我们带一点三角形的山楂糖,这辈子都忘不掉那个味道。家里一直放着他淘来的宝贝,“挖出来的”八仙过海,其实是被骗了,但我在床头放着这个石膏玩意儿将近十年!每次听他说市里的故事,都觉得外面是个大大的世界。爸爸说,读书确实改变了他的命运。
是啊,读书确实改变了他和我们的命运。
然后我就开始努力了,一个小学生,回到家除了吃饭就是在看书,学到晚上十点趴桌子上睡着,妈妈让我去睡觉,我就让她给我下碗面,吃完学到十一点半睡觉,那时才小学三年级。再笨的人都有赶上的一天,慢慢的我就进步了,一直到学校第一。那时候,最幸福的是,有一门考了100分后,第二天早上爸爸会带我去街上吃早点,如果是双百分就是两个茶叶蛋。到了考中学的时候,爸爸第一次给我买了中性笔,这支笔我一直带到了高考考场,还保存到了今天。
到了初中我发现,竟然才是全校200名!但当时冲劲十足,我家离学校比较远,中午根本没办法回家,每天中午就在学校教室待着,这是我最发狂的三年:作业之外,总共记了十几个笔记本,每天抄写20个成语,20个英语单词,抄1篇文章,写1篇日记,还读一本书!当时爸爸给我办了一个新华书店的借书卡,于是三年下来整个新华书店的每个书架上摆的是哪本书我都知道了,找管理员根本不用出示借书卡,拿走第二天过来换书就是了。当时每天家里给我两块钱吃中午饭,我一般5毛钱买馒头,5毛钱买一种叫做麻辣香菇的小吃(类似老干妈)裹着吃,剩下5毛钱攒着买新概念作文和郑渊洁童话系列,还有5毛钱攒着买梦想的百科全书(当时竟然用学生证在农行开了个存折,真是太有才了)。遗憾地是,到初中毕业了,百科全书还是没攒够最后两本的钱,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学习成绩上去了,最后毕业的时候从普通班考到了全校前10,直接保送了本地高中。但更重要的是,我从无数的读书和写日记中,学到了教材之外的世界。那时,我知道最前沿的克格勃间谍侦测手段,知道南美巴塔哥尼亚山区的山毛榉,知道列克星敦响起的枪声。我最喜欢做的,是暑假和寒假作业的扩展题和发散题,里面的各种小知识我都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
我第一次意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无限有趣的知识。
保送了高中的同时也能直接去市级高中读书。在那个小时候热切盼望着父亲从市里出差后带着山楂片回来的年代,市级高中对我有太多吸引了,但我也深深恐惧于离开家里后一个人面对的未知,于是最后告诉我父母要留在县城里继续读书。
现在想想还好没去,因为我去了本地高中才发现,自己又变成了全校200多名。。。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很失望,也直接被老师安排到了教室倒数第二排,那天晚上走路上还被打劫了,非常痛苦。
第二天,妈妈开始不管刮风下雨接送我夜自习(每天十点结束)。也就在那天晚上,妈妈跟我说,
你已经习惯做一个优秀的人了,别担心,学习成绩肯定能上去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没哭但比哭了的情绪强度要高上100倍。从那天起,我每天5点多起床,妈妈每天起的更早给我准备好早饭,吃过后就去学校操场跑步一个小时,7点准时早读课,又坚持了三年,学习成绩在不断往上升。
读到高二时,特别幸运的一次奥赛机会,学校带我们去郑州参加比赛,只有三四个小时的汽车车程我全程兴奋异常,这是第一次出远门。爸爸给我买了30块一个的高级计算器,去过郑州的表姐告诉我一定要尝尝郑州的炸酱面,同学告诉我一定去郑州的音像店买一盒正版磁带。
于是,在郑州的两天,参加了化学奥赛,推出了最后一题的神秘化合物是超氧化氢(HO2),兴奋不已,从此对化学一发不可收,模拟考甚至高考都化学满分。去超市买了保留到现在的一个整版磁带-周杰伦的《七里香》,估计我至少听了500遍,歌曲顺序及每一句歌词都记得一清二楚。尝试了现在看来非常不地道的炸酱面,但直到现在去北京朋友家里还希望他来上一碗地道的。
我还看到了那个实验中学里,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有将近10个人,还有申请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些我只在百科全书看到过的学校。而我们这个县虽然每年5000多毕业生但已经五年没有出过一个清华北大了,我当时没有想过教育不公,只是觉得,好像外面的世界比想象中要大很多。
高二的暑假,明明已经开学,爸爸一定坚持带我请假去上海看看(他是梦想这里的)。我们在上海转了三天,黄浦江边看外滩、小吃街里找烤鱿鱼串、坐了地铁骂票价贵、东方明珠下面使劲仰头看,点点点点都是震撼的。我还要求去看了上海的新华书店,在里面买了当时贵的我爸都不情愿买的一本书,名字不记得了,是关于航天的。很不幸真的已经丢了,但那本书启发我了很多,马上高三的学生,看这本“闲书”好几宿不睡,满脑子里都是各种相关。
我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知识,远远超过了课本;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未知,神奇到犹如县城跨越到上海;这个世界还有我太多的兴趣,一本书依然看的整夜不眠。
高三的时候,我顺利逆袭到稳居全校第一(大约3000个高三学生)。终于高考了,发挥的不是很理想,校长都约谈我复读的事情,我跟爸爸商量。
我爸说: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美好,也会有太多的遗憾,只有时间最经得起折腾。
我感受到了一个读书人,特别是逆袭过但又感受到不公正的人最伟大的人生体会。
于是我决定就这样找大学吧,河南的教育不公不是盖的,当时我们报志愿:先报志愿才出分数,所以只能靠估分,我比较幸运估分一分不差,但有不少同学都是估分极其保守导致错失了好学校,极其遗憾。第一志愿只能报一所学校,第二志愿只能报低一等级的学校,比如第一志愿报了一本第二志愿就必须报二本。
我报志愿时父母给了全部的权力:直到报完了他们才知道学校和专业。我选了北理工,这是当年那个高中全校第一的选择,也是报的最好的学校。现在回头想一想,那些3000多个学生,他们又怎么样呢?我那一年,河南的理工科全国统考卷,第一批本科分数线是590分!
在那个不知道轻重的年纪,做出了也不知道轻重的决定。
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亮了,这不是我最“完美”的出路。但我觉得,读书即将改变我的命运,也给我留下了遗憾,我将会尽其所能地折腾自己的时间。
去大学的路上,全家都来了,在他们走出校门的那一瞬间,我竟然哭了,和他们相对哭了很久。我真切感受到责任全部落到了自己身上。
读书又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大学里的自由度太大,几乎没有人在乎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我也慢慢意识到了求知的欲望打开了我另外一扇大门:
学习不是全部!
我惊奇的发现:大学里有上千门课,不可能像中学一样学完每一门知识,还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社团,隔壁的中关村海龙e世界,各式各样的朋友,世界犹如万花筒一般。
我的课程没有那么优秀,但也省下了大量的时间,生活仿佛爆炸开来:
喜欢各式各样的朋友,就去学生会和各种社团都混的有模有样;
想经历社会中的未知,就去中关村e世界找了份网站兼职混点钱去吃康师傅牛肉面;
当时疯狂崇拜奥运会,于是过五关斩六将就神奇的当上了奥运会的志愿者;
很迷恋经济学,就可以在图书馆看各种免费学术专著和期刊,蹭免费的课;
很迷恋酒文化,就把图书馆里所有关于酒的书全看了;
一直热爱游戏,就把学校里各种战网和网吧刷遍了,从dota地图的6.18版本一直打到今天!
简直什么都能做!!!!
大学是自由的,给了我无限想要的可能!其实,它还教会了我更重要的东西。
辅导员告诉我们人应该在自己的年龄干最正常的事情,我就果断觉得是时候找对象了!于是在大三时找到了今生的挚爱;我们只认识了一天,就相恋了。
那个闷热的夏季,随着知了鸣叫的,还有两人手心紧握流出的汗。
之前已经报了学校一个去法国读硕士的项目,到最后做决定申请签证的时候,纠结于出国读书还是本校保研,但其实心里相当一部分考量就是和女友的分开。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给爷爷奶奶最后打电话,他们都说:出国吧,可以替我们去看看,你们缘分是不能被距离所阻断的。不出国吧,以后也会有机会出去看看的;你自己做决定。
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脑子里想的竟然都是爷爷的一块钱,奶奶的注射针,爸爸的辣椒面,妈妈的安慰。我最后决定:老实待在本校读书,陪女友待着。
我现在觉得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硕士读书期间,让我体会到了做人的责任,读书不是全部吧?
女友留在北京工作了,或者,在昌平,离我大约50公里。她的公司待遇真心一般,本科毕业3000不到,我还在读书,在北京的生活相当艰难。我每周三次去她那里,四次地铁换乘、两次公交换乘,早高峰晚高峰各三个小时。我们住着最破的出租房,一不小心就渗水楼下来找事儿,我不在的晚上女友被黑漆漆楼道里的风声吓得不敢睡觉,我就在电话那端陪着她一直聊到睡着。
读书无用开始冲击着我的信念:生活确实非常艰难。
当时实验室一个项目急缺人手,导师就全压在了我一个人身上,忙到连硕士的课程都要逃课去外面开会,航天院动辄从早忙到晚上10点也要跟着。但凡有空隙就奔波三个小时去女友那里,第二天四点起床再奔波回来赶上八点实验室签到,这种日子持续了两年半,简直不要太辛苦!
有一次,去昌平的路上不小心睡着坐到了长城脚下,在等车回去的时候我突然在想:读书,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貌似,没有读书,就不会从那个高中脱颖而出,就不会走出县城,就没有当时的硕士身份,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爱情。
后来,一切就没那么苦了,我发现一个人的潜能简直可以是无限的:项目做得非常好,拿的实验室年终奖是同级学生最高的;所有课程基本都优,发了好几篇论文,基本横扫了学院里的各种奖学金;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拿二等奖,航天的一个专业竞赛全国第一;社团也积极干着,做到了研究生会主席;跟女友感情杠杠的,尽管一周都奔波在北京的高峰时段拥挤不堪,最后还是走到了婚姻的殿堂。
最好的幸福,就是做着自己不觉得累的事情。
硕士第二年,导师找我谈话说,可以给你留一个硕博连读的指标。
我去跟女友商量,她直接说:你硕士没有出国,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试试呢?
再一次没有哭但带来的震撼千倍万倍!
这个时候,我发现,读书已经真的不仅是为了知识了。
我们开始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女友也开始行动起来,她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研,白天上班之后,每天晚上学习到一点左右。
我花了最大的努力,托福、雅思都一次考到想要的分数,套磁啥的按部就班,offer一个一个拿到手。
然而,女友第一次考研失败,落榜了,就差几分。
我们想了想,女友说:那就再考一次吧,你继续申请。后来她第二次考过了复试线,但面对的是好几个强有力的在职读研竞争者,你们懂得,我们真心紧张了。。。幸运万分,女友碰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导师,招了她。
与此同时,我选择了自己现在的学校,拿到了奖学金,可以踏上征程了。
硕士毕业时,我要开始读博,她要开始读研,我们要天各一方,我再一次开始纠结。
那天,我去小木虫上查了一通宵关于出国读博到底值得不值得的资料,最后停在了一个调查问卷上:
你出国读博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自己专业技能提高?
为了推动人类科技发展?
为了未来回国在高校寻找教职?
为了未来在国外发展?
为了掌握更多求职技能?
我选的是:为了看看外面更广大的世界?
在出发前,忐忑的我和女友,正式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
两年的异国时间,相当不易。
我在这里经历了非常多,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慢慢干着慢慢体会;
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喜欢啤酒折腾了啤博士有声有色;
吵着闹着,愈发发现视频那头的姑娘真心是没选错的今生挚爱。。。
然后我看到题主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想,
去他的读书是为了学术专业和梦想吧!
去他的读书是为了人生的圆满吧!
去他的读书是为了所谓的学位吧!
一路读书上过来,我在不断告诉自己:
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知识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让我收获了一大堆从来不曾奢望的东西,比如最炽热的爱情和我不曾预测的人生经历。
下一步,哪怕是下一秒,都是未知的,但我很感激于自己的努力,让我既错过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所有的一切放在一起就是人生。
如果让我对视20年前还在纠结m和w有什么区别的自己,我肯定默默地希望他继续加油。
异国两年后,我和爱人终于顺利团聚,如今,我根本不在乎博士进展如何是否延期毕业,也根本不在乎未来是否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也根本不在乎是否错过了许许多多的机会。
我只在乎,码字之后,别忘了取出洗衣机的衣服,定好明天叫媳妇儿起床的闹钟,准备好明早吃的煮玉米和豆浆。明天跟导师又开会了,真心很烦,没做出什么东西来,他要再不把小论文改完把我逼急了就跟丫撕逼了!
世界真的很大,未来还很广,我想认真看一看!
阅读让人越来越低
我生在农村。那是赣西北的一个村庄,一圈黛青色的山峦松落落地攥着一把土地,土地上歇着几丛房屋,房屋外是几片田野和树林,拦腰系一条白河,缀几丛芦苇,又粗朴又温情。
在那里我无知无邪地长大,但终于到了求知若渴的年纪,村庄的贫乏便暴露出来了。爸爸的故事已经熟烂到毫无悬念了,收音机里的评书欲言又止解不了谗,电视、手机、网络都还在遥远的时空之外,课堂索然无味,信息闭塞,知识短缺,而一个孩子对世界那么贪婪,仿佛饕餮永无餍足之宁日。
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爷爷的藏书。
爷爷是一个生于民国的读书人,经纶满腹,也因为这一点,他遭受时代的种种戕害,被抄家、批斗、欺侮,流离失所,生活成了一场漫长的刑期,他带着奶奶和六七个孩子,一年内搬了30多个家(无非人家的猪圈、牛棚或杂物间)。
年老后,生活逐渐从容,他不再提往事,只沉迷于阅读,天气好的黄昏,他坐在一把油黄的旧藤椅上,就着渐暝的天色和木槿篱笆的碎影,端着一本发黄的线装书,摇头晃脑,吟哦不休。他已经老了,嗓子干哑,唱腔滑稽可笑,我们说:“公啊,你在做细里?”
“读须(书)!”
“你这么老了还要读书呀?”
“须不论多老都要读。”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从老花镜后抬起来,湿漉漉的目光,又温柔又怜悯,仿佛他刚刚从一个好地方归来,看到仍然贫瘠的故乡。
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而我还在那里看着他,看他叹着气,看他举起那只被土铳掀掉大半根食指的右手,给竹烟杆填上一小撮黄烟丝,吧叽一声叼住烟嘴,一朵灰烟圈窜出来,他又端起书本——那样恋恋不舍,仿佛字符之间,潜伏着最令他魂牵梦萦的秘密。
我于是以为,读书一定是一件很神秘好玩的事情。
他的房间里放着一排已经发黄的线装古书,多是《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我看不懂。但也有阅读障碍比较小的书籍,比如《说岳全传》。
当时我还是小学四年级吧,八九岁样子,偷了过来,在功课、家务和寝食之间,见缝插针地读。那些多年以前的传奇,随着书页的翻卷走了过来,带着被想象所复苏的声音、影像、信念、矛盾与牺牲,在1992年的村庄上空风起云涌。我才知道,原来在稼穑桑麻、犁锄镰磨、粥饭茶酒之外,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
有段时间,班里在写一个作文,扩写《木兰诗》里被省略掉的沙场征战的内容。仿造《说岳全传》,我写了十多页,其中有荒荒漠漠的大背景,有垒垒叠叠的小细节,有戎马倥偬的厮杀,也有秘而不宣的暧昧。作文得到老师的迭声称赞。诚然,对于一个成熟的写作者而言,对经典的模仿一直是深受诟病的方式,但之于一个孩子,模仿却是文学之路最初的启程。
有了鼓励,写作文成了一件引人入胜的事情。我曾经将七个练习本缝在一起,发出豪言壮志:“我要写一本像《说岳全传》一样的小说!”这样的诺言当然没有落地,它方生方死,乍开乍谢,但足以成为一个文学梦被迅速催肥的证据。
把《说岳全传》还回去之后,我偷来《山海经》。几个回合后,爷爷终于获悉我的秘密,他开始为我引荐适合我阅读的书籍,童话、小说、散文等,直到2005年的夏天他离开人世。
直至今日,我依然深爱那个藏在辛辣的旱烟味里咳嗽不止的老人,他用残疾的手指,在我阴郁的年少时光中,帮助我指认高处的光,远处的爱和深处的智慧。
再以后,年纪渐长,阅读日渐,现存的书籍无法满足我庞大的胃口了,我开始自己买书。第一本书好像是《简爱》,然而也记不太清了,只知道在书店里反复挑拣,终于买了本又便宜字又多的书。觉得划算。
工作以后,仍然买书看书,有一回去熟悉的书店,老板拿出一个纸条,递给我,说:“这是以前一个顾客留的,他说,以后要是遇上同样喜欢书的人,就把这个纸条交给他(她)……”上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电话。
然后,我遇见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之一。他也是孤独的不合时宜者。我们鼓励着,也批评着,关注对方的成长。没过多久,他离开,但依然彼此联系和监督,只是渐渐少了。
书越买越多,时至今日大约有近千册,搬了新家以后,因为父母在装修时没有设计书房,所有的书籍只有堆放于客厅。电视墙免了,两个落地大书柜夹电视而设。每每持书一卷于阳台仰坐,进入想象与逻辑的世界,悠哉游哉,生出遁世之逍遥,便觉一切尽可原谅,虽然也不知原谅什么。
我已经是大龄单身女青年,被父母催婚,被亲友非议,偶尔难免焦虑困窘,只有翻开一本好书,方才不觉孤独——纵然我孑然一身,但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作伴。他们一直在,他们将智慧如同耳语一般告诉我,无孔不入地,渗入生命的每一个罅隙,使我像颗灌浆的麦子一样充盈饱满。
后来写作,初时喜欢玩弄语言,世界在我笔下转换成了一堆纷繁的词藻,又油滑又肤浅,但当时却自鸣得意,恃才傲物。有人告诉我,依仗才气的写作最终会走入自我重复境地。我自然不信。想不到一语成谶,我陷入写作的瓶颈期,无法天马行空又不甘原地踱步。
也同样是那段时间里,各种不切实际的褒奖逐渐蚕食我的自我认知,逐渐不可一世,很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世人皆醉我独醒,举目四望皆白丁,为了抵抗生活的庸俗,我把自己逼到另一种极端,反过身来与它对敌,谢绝人际往来,谢绝娱乐喧嚣,自闭得不像样,时常在家里一宅就是一周,下楼时便有恍惚感,听到车流人群都觉得是异相。
我半开玩笑对朋友说:“到你们人间来找点小乐子。”
不知道他的回答是否暗存讥讽,他说:“欢迎下凡,如果觉得不错,就别回仙界了!”
那时我还没有领悟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悲悯。直到有一回遇见茨威格的句子:“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当即便觉阅读的介入成了当务之急。
我迫切需要更充沛的知识来帮助我沉潜,需要理性来帮助我梳理,需要更缜密的思索来质疑、追问和寻找,需要新视角来重新激发,也需要雍容慈悲的心态来包容他人和自我。于是停了笔,潜心读书。
书柜里品种繁多,文学、评论、历史、哲学、宗教,也有自然、科学,每一种都有所涉猎,但大都如蜻蜓点水般粗浅。只是不再急躁,哪怕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世界莽莽,时间荒荒,我举目四眺,也不过这四面白墙,视界如此之微渺,此生此身,永远处于局限之中。
承认了这一点,便愿意向自己的缺陷服输,愿意承认平庸,愿意低下头颅,将所见所闻所知所思,都算是恩赐,将每一个经过我生命的生命,都看作平等的存在而不再眼高过顶。万物顺从秩序又千回百转,而我又凭什么居高临下,自称与他们不同?
近年愈发感到,世界环形轮转,任何一种出发,都朝着回归的方向,艳极反素,慧极反拙,傲极反和。我当然不是艳极慧极傲极的人,还是努力让自己从狂狷的半空中低下来,对人敬重,于己谦卑。
在写作上,我不知道自己能写多久,亦不知能走多远,对此我没有奢望,只求尽心而为。但阅读,必是串联一生的事情,只有它能说服我,无论生命如何繁华或虚无,都要天真、虔诚、满含悲悯。
爷爷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在床上唱了一夜的戏, 他唱《借东风》,唱《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听得满室的人戚然。纵然如此一生落魄悒郁不得志,在那些暮霭沉沉的黄昏,我苍老的爷爷还是满身祥光,尤其是当他从古书里抬起眼睛,目光穿过万古长天,里面深沉的爱和悲伤,以及宽宥一切的远意,让我一生动容。
读书,惟消遣耳。
有一类帖子和问题,常出现在很多读书网站,或者知识社群上:你不得不读的50本图书、改变你一生的100本图书、让你相见恨晚的20本书、有哪些书一读就醍醐灌顶?有哪些图书要早读早超生?
原来大家都以为书中不仅有黄金屋、颜如玉,还有恶魔果实和葵花宝典。读了书不仅可以瞬间智力超爆发三天过雅思五天GRE,还能让你商业思维顿开脱胎换骨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更有甚者,还期望看本书之后能任督二脉全开脱胎换骨见神杀神遇佛杀佛成为人间人人传颂的不死传奇。
够了吧。读书,说白了,只是一种消遣而已。
书,不是兵粮丸万艾可印度神油,它更像一扇门,透过这个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你可以看到别人在这个世上经历了什么,你可以看到别人是如何总结这个世界的,你可以看到别人是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的。是的,打开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但,你想要改变?对不起,你还是得回到你身上来。只不过你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你有了可以参考的对象,你有了可以学习的模板,但,一切还是得你自己来。所以,靠读几本书,就妄想能改变一生,醒醒吧孩子。
读书啊,它还有一点厉害的地方,当然,不是恶魔果实,它能唤醒你本身已经有却不自知的东西。就像庄子引起了苏东坡的强烈共鸣,苏东坡又引起了袁中郎的共鸣,袁中郎又唤醒了我的共鸣。那种激动人心的共鸣足以让人手舞足蹈。
我读书,不是想要一步登天三天记住三千单词,我只是想知道,别人在他的生活学习经验中发现的规律是否适合我自己。我读书,不是想要获得人生至理从此大彻大悟成为人生智者,我只是想知道我是否能体验到别人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世界中的经验。我读书,不是想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我只是想知道,我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那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
当我们抱着功利攀比之心去读书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就丧失殆尽了。
我以前也刻意去读《纯粹理性批判》之类的书,以期达到某种维度的进步。但实在是不适合当时的自己,囫囵吞枣,艰涩难懂,苦不堪言。读书就该跟吃东西一样,吃自己喜欢的,吃自己能接受了。受不了榴莲就先吃吃香蕉,没什么遗憾。不要因为陈坤很帅,但自己不是同性恋而遗憾万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看到没,读书,惟消遣耳。
大道理我也不说了,我想举几个例子。此处的读书指的是广义的读书。
第一个例子,我谈谈监狱的服刑人员。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监狱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非常小,一成不到吧,说一成那还是往多了说了,七八成是初中学历,接触过近千名服刑人员,研究生学历的才2个,都是硕士研究生。一个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一个是诈骗罪。当然,也有可能我工作过的那个监狱定位是暴力犯、重刑犯监狱,可能文化水平都不高。
监狱有时候会办书展,作为教育组警长,这种事自然是我分管,我仔细观察各位服刑人员的读书习惯和偏好,基本上爱看网络小说的居多。而监狱的书展,各位懂的,很多书按原价卖,在地摊上可能只是论斤卖的。百分之六七十买的是网络小说,小部分买的是名人传记,少数年轻犯人还买三国杀,令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卖出来的三国杀卡牌,小乔是裸体的?后来被我没收了。
扯远了。极少数犯人会来咨询我该看些什么书好,但不代表没有,有些等级A级的犯人,分数对他没什么用了,工作岗位也是管理岗位,那就要追求精神生活了。有些犯人偶尔在我值班的时候还会来问我书中遇到的困惑,有些头发都已经花白了,这群人大多数是一念之差的官员或老板,本身就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阅历什么的更是比我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仍旧不停学习。
网络小说的受众人群基本上是90后服刑人员,所犯的罪呢,基本上是寻衅滋事、盗窃、贩卖毒品等。寻衅滋事本来就年轻人居多,盗窃的原因多种多样,基本上是玩什么老虎机、百家乐类似的赌博机器输了钱,然后去偷。我记得很清楚有个偷爷爷钱的,就是为了“还债”。这些人,对他们讲课,他们也没心思听,有些更直言说自己是文盲,但是呢,看一些有暴露女性的杂志倒是津津有味。那时候监狱流行弟子规,要举办弟子规比赛,弟子规我觉得不难懂,他们都说不懂,后来和大队协商,每个参赛人员加一份鸡腿和大排,这才稳定住他们。
说到这,所谓的教育改造其实都是扯淡,一个监狱,出几个读出学历的,监狱脸上是非常有光,可是,谁知道这个犯人的动机是什么,哪有这么纯的动机,纯粹为了读书而读?几乎所有犯人都是为了加分,好早日减刑才去读的。无论干任何事,能减刑是最大的动力。监狱该用电警棍还是得用,都到了监狱了,再不暴力一点,那就真的快完了。
我并不是歧视各位看网络小说的,虽然我从来不看。我只是就事论事,为防网络上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玻璃心人,我这里加一句解释。
第二个例子,是一则新闻。
前两天新闻看到的,一男子想制造金刚石,结果害死一名工人。他说只有高中学历,很喜欢化学,听说金刚石能赚钱,而且知道金刚石成分就是C,于是自己买了点材料,他想的是,蔗糖里有C,那只要把蔗糖中其他元素通过加热去掉,剩下的就是C,不就是金刚石了?然后就让人高温加工,结果把人害死了,当场死亡,自己也锒铛入狱,没记错好像是过失致人死亡罪。这是不是所谓的民科?
第三个例子,说说那些国学班。
我答案中提过,很多人参加什么国学班,实际上一点文化素养都没有。他们自认为自己还不错呢,到处夸大周易、黄帝内经的好处,说自己学了以后怎么怎么会生活、会养生了。你知道吗?每天要喝八杯水;每天要十点睡觉,因为十一点胆要开始排毒了;你知道吗,古人真的很伟大,写出了易经;
有一回我爸一个朋友的妹妹,80后,要去报名参加国学班,听说我对这个颇有研究,就来咨询我,后来谈到插花,又问我爸,对我爸说,那我就不耻下问一下。我当时就听了不对劲,后来看到我爸也是一愣。回头我爸就说,不耻下问都不知道,还去学易经,不是丢人么。
第四个例子,说说不爱学习的学生。
我平时走路上下班,下班正值一群高中生路过,这个时间点他们应该是放学后坐公交车到这的时间,然后我偶尔会看到,个别女学生,旁边是她男友,染个黄毛、戴个金链,但是稚气未脱。见到这种的概率不大,那我敢说,这个女学生的成绩一定不怎么样,更别提他们的“男友”了。
大学教育肯定是比高中更好的,读过大学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此别说什么专科也有很好的啊, 大学出来还不是没工作,难道你读个大学就是为了有份工作?那还不如蓝翔好了,说了这么多反面例子,读书的意义我想不言而喻。
说到这,奉劝一些人,别拿什么染发纹身也有例外啊也有读书好的啊来反驳,没意思的。这种牛角尖思维不可取。
所以你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