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别错过这些能让你重新理解科技的好书

【氧分子网按:世界读书日,你是否有想要拿起一本书阅读的冲动?智酷荐书栏目为你盘点了一些易被忽视的好书,这些书或能帮你重新认识和理解科技。】

《商业冒险》(Business Adventures)

约翰·布鲁克斯(John Brooks)所著,最初发表在《纽约客》上,收集了许多美国大公司的经典案例,包括福特和Xerox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曾称这本书是他最喜欢的商业书刊,为企业家们提供永恒的财务、伦理以及企业世界的教训。

《孵化Twitter》

《纽约时报》科技记者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 的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对美国创业大开眼界。在书籍的副标题中,作者的写作意图清晰明确:讲述一个有关金钱、权力、友谊和背叛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Twitter的四位创始人身上。一个因打造和出售Blogger而出名的农家小子,一个渴望用编码改变世界的创业青年,一个害羞又满脑子奇怪想法的文身黑客,一个爱开玩笑逗朋友开心的外交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读读看就知道了。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在新书《创新公司》(Creativity,Inc.)中,皮克斯现任总裁和联合创始人——艾德·卡特姆(Ed Catmull)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们的管理经验。对于想寻求创新突破的企业,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通过认清自己来领导你的员工和你的公司,实现最大限度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沃兹传》

关于苹果公司的事迹里,众多人只记住了史蒂夫·乔布斯,却忽略了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作为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工程师出身的他,是Apple I和Apple II的唯一发明者。这个世界常常会格外聚焦在那些擅于表现和走向台上的人。但对于那些台后的耕耘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却被忽视。这一次,沃兹尼亚克选择了向所有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成瘾:如何开发能培育用户习惯的产品》(Hooked)

Facebook、微信、魔兽世界、糖果传奇,这些成功的科技产品有一个共同之处:令人上瘾。实际上,用户的上瘾并非出于偶然。尼尔·艾亚尔(Nir Eyal)总结了这些让人上瘾的产品特点。艾亚尔“产品上瘾系统”的核心是被他称作“Hook(上钩)”的4步循环。这4步循环来源于他对互联网产品及服务的观察,以及广泛的心理学和神经学研究。

《反脆弱》

对于不敢冒险、害怕承担风险的人来说,读这本书可要做好被作者羞辱的心理准备。书中所强调的反脆弱,就是一种在不确定和混乱的环境中获得更高收益的能力。当然,被这本书吸引还在于作者提供了太多反传统的思维方式,比如“如果老技术的寿命已经有80年,新技术的寿命有10年,那么老技术的预期剩余寿命将是新技术的8倍”,有道理吗?

《大教堂与市集》

互联网从业人员不了解“开源”和“软件工程”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想要了解这两点,不如从这本书开始。薄薄的书本只需要花费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但相信你还会回头再看一遍。本书主要讨论两种不同的自由软件开发模式,一种是大教堂模式,另一种则是市集模式。软件开发模式或许太枯燥,但这本书还讲了另一件事情:如何利用开放的力量把一件事情做好。

《思考,快与慢》

人类究竟有多理性?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卡尼曼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池建强:盘点我一年内读过的好书说道:

    今天是4月23日,爱读书的读者都知道,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了。每年读书日我都会写点什么,今年也不例外。

    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995年11月15日,国际出版商协会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让人们发现阅读之美,并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为什么会选择4月23日呢?因为这一天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维加三位文学大师的辞世的日子,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于是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变得格外有意义,这些大师为各国人民带来了伟大的作品,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我们都能享受这些耀世之作带来的乐趣。

    读书之美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音乐与书是上天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听音乐和阅读,差不多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行为。音乐传承了人类基因中最触动人心的东西,上天选择了极少数精英来创造精妙的音乐,然后给了全世界所有人欣赏音乐的能力。书则是历史和文明的记录和传承,阅读几乎是现代人都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有的人书越读越多,从薄到厚,从厚到薄,融汇贯通,知行天下。有些人则越读越少,慢慢的不读书了。

    书的作用也不一样,好书可以影响一代人,坏书却能给一个民族带来灾难,我个人更偏爱那些记录了时代情感的书和文字。历朝历代会产生很多思想,有些思想可以光照千古,有些只是短暂留存。但人类的情感却通过音乐、书承载下来,源远流长,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存在的本质。

    读书是人类行为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你一年读几本书?

    现代人一年会读多少本书呢?不同年龄的人的阅读偏好是什么?他们用什么读书呢?有人说现代人已经不读书了,我不这么想,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安静的时候读一本自己心爱的小说或者画册,身边爱书的人也比比皆是,比如读书如拾草芥的二爷,他的座右铭是读书如山倒,作评如抽丝。读库小六飞哥则略有不同,她的风格是无论看得懂看不懂都装作看懂了,比如那本《丈量宇宙》,全是汉字,大部分都看不懂,我问她,你能看懂吗?她说,哦,这是给孩子看的……

    前几天亚马逊发布了一份「亚马逊中国2017全民阅读报告」,其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国目前的阅读现状。有56%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阅读总量在10本以上,对比去年的48%,可见全民阅读氛围一点点在提升。从阅读时间上看,绝大多数读者都保持着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量。收入越高的人群有计划安排阅读时间的人数比例越高。毫无疑问,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年代,人们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深信并擅长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人如风起云涌。

    读书介质的变化

    年轻人并不是不读书,而是成为了电子阅读的主力,在过去一年阅读电子书内容占比方面,半数以上的80后、90后和00后受访者分别是65%、64%和56%。大部分青年受访者有六七成都是用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我是70后,电子阅读和纸书的阅读比例差不多一半一半,说明我还不老:)

    电子阅读我分别使用 Kindle、iPad、Macbook 和手机,Kindle 相对于其他阅读器最大的优势就是专注,使用最多。它让设备在你手里消失,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不需要网络,你可以完全享受阅读的乐趣。你会重拾纸书阅读的感受,进入深度阅读:外面的世界消失了,只留下作者的故事,文字和他们的真知灼见。你可以在出差时阅读、旅行中阅读、等飞机的时候阅读、在地铁阅读、在公交车上阅读、在海边阅读、想摆拍的时候阅读……想阅读的时候,就阅读。

    纸书的阅读体验依然让人无法割舍,尤其是那种排版精美的双色或彩色图书,读起来更是爱不释手,如果你喜爱画册,那更是非纸书莫属。我的一部分纸书是朋友送的,一部分来自亚马逊,因为我是亚马逊 Prime 年度会员,海外和国内订单都可以免邮,能买到的,就都在这里买了。

    我过去一年读了什么书?

    我一年之内读了多少本书呢?没算过,想看就看,小几十本应该是有的。全部盘点太啰嗦,列一些让我记忆深刻的书吧。这些书都是我喜欢的,但不一定适合你,因为我读的大部分是「没什么用」的书。找到最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传记随笔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成为乔布斯》、《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

    第一本是村上最新的自传类随笔,内容涵盖了小说家本身,原创性,写作,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为何而写等等,笔锋细腻流畅,又不失力度,文字直抵人心,是我一年内看到最好的随笔。比如村上对原创性上的阐述:「新鲜,充满活力,并且深深的打上了创作者的烙印。在人们的心灵之窗上开辟一扇新的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尤其是写作方面。

    第二本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乔布斯传记,我曾见撰文「生命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算是一篇书评。

    第三本书记录了李安电影生涯前十年的第一个大高潮。他在序言中写道:「每做一部片子,无论翻江倒海,我也就拍了。但是片子拍完,我仍有许多地方不明所以。这本书得以将那些隐藏在旮旮角角的困惑再翻出来,理清楚,连成线,重回旧日时光」。书中描写了他从青年到中年,从低谷到巅峰,从一马平川到峰峦叠嶂,人生起伏,让人感慨。

    最近在读一本小册子叫《创作者的日常生活》,记录了艺术大师创造作品的日常。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大部分创作者都是清晨工作。比如海明威:「当我写故事的时候,总是一见黎明就立刻奋笔疾书。那时候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你,天气或凉或冷,你开始工作,身体就变得暖和起来」。

    经济类:《解释的工具》和《小岛经济学》

    以前经济类图书读的少,其实相关领域的优秀图书很多,经济学并不是枯燥的学术问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涉及。《解释的工具》告诉我们人们为什么喜欢贴标签,财富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蝴蝶效应囚笼困境是怎么回事,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有什么关系等等。《小岛经济学》则从一座小岛开始,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言简意赅的阐述了各种经济学原理。语言精炼准确,却又保持了故事性和足够的吸引力,读来让人惬意。

    小说杂七杂八读了不少,刘震云的,阿城的,林语堂的,国外作家有村上春树、毛姆、菲茨杰拉德、钱德勒的作品。好的作家往往可以连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即使是不那么知名的小说,水准也会在普通之上。找到优秀的作家,然后阅读他们的作品。

    画册:最近一年看了不少画册,比如肖全的《我们这一代》,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语境和肖像。读库的《读》,多次推荐过。《文艺复兴三杰》,几乎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个人艺术博物馆。《世界最美的书店》用清冽的文字和浓墨重彩的质感摄影呈现了20家世界上最美的书店。这个时代,纵然没有书店也能购买图书,但是仍有众多人群对书店葆有热情和兴趣,那里始终有些什么东西一直在吸引着我们。看了这本画册,你可能会找到下一次旅行的终点。

    信息类和技术类图书 读的就比较多了,不再一一罗列,其中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描述了科技与人在未来的命运,波澜壮阔,值得细读。《联盟》和《未来简史》也是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和引发思考的图书。

  2. 池建强:盘点我一年内读过的好书说道:

    今天是4月23日,爱读书的读者都知道,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了。每年读书日我都会写点什么,今年也不例外。

    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995年11月15日,国际出版商协会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让人们发现阅读之美,并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为什么会选择4月23日呢?因为这一天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维加三位文学大师的辞世的日子,也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于是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变得格外有意义,这些大师为各国人民带来了伟大的作品,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我们都能享受这些耀世之作带来的乐趣。

    读书之美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音乐与书是上天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听音乐和阅读,差不多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行为。音乐传承了人类基因中最触动人心的东西,上天选择了极少数精英来创造精妙的音乐,然后给了全世界所有人欣赏音乐的能力。书则是历史和文明的记录和传承,阅读几乎是现代人都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有的人书越读越多,从薄到厚,从厚到薄,融汇贯通,知行天下。有些人则越读越少,慢慢的不读书了。

    书的作用也不一样,好书可以影响一代人,坏书却能给一个民族带来灾难,我个人更偏爱那些记录了时代情感的书和文字。历朝历代会产生很多思想,有些思想可以光照千古,有些只是短暂留存。但人类的情感却通过音乐、书承载下来,源远流长,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存在的本质。

    读书是人类行为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你一年读几本书?

    现代人一年会读多少本书呢?不同年龄的人的阅读偏好是什么?他们用什么读书呢?有人说现代人已经不读书了,我不这么想,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安静的时候读一本自己心爱的小说或者画册,身边爱书的人也比比皆是,比如读书如拾草芥的二爷,他的座右铭是读书如山倒,作评如抽丝。读库小六飞哥则略有不同,她的风格是无论看得懂看不懂都装作看懂了,比如那本《丈量宇宙》,全是汉字,大部分都看不懂,我问她,你能看懂吗?她说,哦,这是给孩子看的……

    前几天亚马逊发布了一份「亚马逊中国2017全民阅读报告」,其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国目前的阅读现状。有56%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阅读总量在10本以上,对比去年的48%,可见全民阅读氛围一点点在提升。从阅读时间上看,绝大多数读者都保持着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量。收入越高的人群有计划安排阅读时间的人数比例越高。毫无疑问,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年代,人们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深信并擅长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人如风起云涌。

    读书介质的变化

    年轻人并不是不读书,而是成为了电子阅读的主力,在过去一年阅读电子书内容占比方面,半数以上的80后、90后和00后受访者分别是65%、64%和56%。大部分青年受访者有六七成都是用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我是70后,电子阅读和纸书的阅读比例差不多一半一半,说明我还不老:)

    电子阅读我分别使用 Kindle、iPad、Macbook 和手机,Kindle 相对于其他阅读器最大的优势就是专注,使用最多。它让设备在你手里消失,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不需要网络,你可以完全享受阅读的乐趣。你会重拾纸书阅读的感受,进入深度阅读:外面的世界消失了,只留下作者的故事,文字和他们的真知灼见。你可以在出差时阅读、旅行中阅读、等飞机的时候阅读、在地铁阅读、在公交车上阅读、在海边阅读、想摆拍的时候阅读……想阅读的时候,就阅读。

    纸书的阅读体验依然让人无法割舍,尤其是那种排版精美的双色或彩色图书,读起来更是爱不释手,如果你喜爱画册,那更是非纸书莫属。我的一部分纸书是朋友送的,一部分来自亚马逊,因为我是亚马逊 Prime 年度会员,海外和国内订单都可以免邮,能买到的,就都在这里买了。

    我过去一年读了什么书?

    我一年之内读了多少本书呢?没算过,想看就看,小几十本应该是有的。全部盘点太啰嗦,列一些让我记忆深刻的书吧。这些书都是我喜欢的,但不一定适合你,因为我读的大部分是「没什么用」的书。找到最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传记随笔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成为乔布斯》、《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

    第一本是村上最新的自传类随笔,内容涵盖了小说家本身,原创性,写作,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为何而写等等,笔锋细腻流畅,又不失力度,文字直抵人心,是我一年内看到最好的随笔。比如村上对原创性上的阐述:「新鲜,充满活力,并且深深的打上了创作者的烙印。在人们的心灵之窗上开辟一扇新的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尤其是写作方面。

    第二本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乔布斯传记,我曾见撰文「生命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算是一篇书评。

    第三本书记录了李安电影生涯前十年的第一个大高潮。他在序言中写道:「每做一部片子,无论翻江倒海,我也就拍了。但是片子拍完,我仍有许多地方不明所以。这本书得以将那些隐藏在旮旮角角的困惑再翻出来,理清楚,连成线,重回旧日时光」。书中描写了他从青年到中年,从低谷到巅峰,从一马平川到峰峦叠嶂,人生起伏,让人感慨。

    最近在读一本小册子叫《创作者的日常生活》,记录了艺术大师创造作品的日常。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大部分创作者都是清晨工作。比如海明威:「当我写故事的时候,总是一见黎明就立刻奋笔疾书。那时候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你,天气或凉或冷,你开始工作,身体就变得暖和起来」。

    经济类:《解释的工具》和《小岛经济学》

    以前经济类图书读的少,其实相关领域的优秀图书很多,经济学并不是枯燥的学术问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涉及。《解释的工具》告诉我们人们为什么喜欢贴标签,财富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蝴蝶效应囚笼困境是怎么回事,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有什么关系等等。《小岛经济学》则从一座小岛开始,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言简意赅的阐述了各种经济学原理。语言精炼准确,却又保持了故事性和足够的吸引力,读来让人惬意。

    小说杂七杂八读了不少,刘震云的,阿城的,林语堂的,国外作家有村上春树、毛姆、菲茨杰拉德、钱德勒的作品。好的作家往往可以连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即使是不那么知名的小说,水准也会在普通之上。找到优秀的作家,然后阅读他们的作品。

    画册:最近一年看了不少画册,比如肖全的《我们这一代》,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语境和肖像。读库的《读》,多次推荐过。《文艺复兴三杰》,几乎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个人艺术博物馆。《世界最美的书店》用清冽的文字和浓墨重彩的质感摄影呈现了20家世界上最美的书店。这个时代,纵然没有书店也能购买图书,但是仍有众多人群对书店葆有热情和兴趣,那里始终有些什么东西一直在吸引着我们。看了这本画册,你可能会找到下一次旅行的终点。

    信息类和技术类图书 读的就比较多了,不再一一罗列,其中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描述了科技与人在未来的命运,波澜壮阔,值得细读。《联盟》和《未来简史》也是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和引发思考的图书。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