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智主义】
纪思道前一段时间在《纽约时报》批评学者固守象牙塔,写的东西就几个人看。于是质疑:学者这么做有意思吗?难道不是浪费了宝贵的头脑么?并且建议学者要走出大学,面朝大众进行写作。
对此,学界大体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嗯嗯嗯”,你说的没错,学者可能要写得更通俗易懂一点;另一种就是“去你的”,哪怕只写给一个人看,也很有意思,看不懂是媒体编辑有问题。后一种看法,就差直接说媒体是反智主义了。
中国媒体的反智主义也不缺例子。到目前为止,还有人讨论“读书有无用处”,然后试图将接受高等教育与找到一份工作直接挂钩,一旦毕业生没找到合心意的工作,就说高等教育失败了,读书无用了。而两会代表说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时,这就实在让人有点啼笑皆非了。
一旦当人们开始将教育的目的降格到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时,反智主义就已经生根发芽了。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读书,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是高等教育,为什么没有像“那些人”设想的那样起作用?
【二、读书何为?】
那些人设想的高等教育有什么作用呢?主要的功能是毕业时候能有块敲门砖。李零于是感慨,这种模式之下,必然是大学变成养鸡场。
也就是说,之所以高等教育没有像“那些人”设想的那样起作用,是因为那些人本来就误解了高等教育。因为你的目标和期许都完全不对头,怎么能指望结果合人心意呢?
读书何为?当然有多重答案。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读书的态度都有点功利主义。“书中自有”各种好,美女黄金乌纱帽。还有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两句还没什么,但你看后两句“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就不像话,仿佛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全不顾读书可能只是一个要件。但读书本身就是自我充足的。
“自我充足”这话不太好理解,我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与大多数人将读书当成挣钱的工具不同,读书本身是一项“消费活动”。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阅读康德、边沁、罗尔斯、森以及桑德尔的作品,不一定能给你的工作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甚至也未必能给你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事实上,你本就不应该期待这种阅读能带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因为这本身是一个消费行为,你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或者按照经济学的看法,是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我在《以读书获得自由》一文里还举过消费莎士比亚的例子)。
扭转仅仅将高等教育当成敲门砖的观念是很要紧的,因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项昂贵的奢侈品消费活动。读者可以仔细考虑下,为了消费康德可不仅仅靠你有钱就能消费得了,最重要的是你得投入相当多的时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读书都是极其昂贵的消费。期望值落空的那些人多少将消费活动误作生产性努力了。
无非是社会化建构将读书搞得比较神圣,显得不同于去东莞桑拿或者下馆子吃饭,但就其消费本质而言,其实没有太大区别。这也使得读书本身附加了太多不应该有的社会期待,例如将读书和当官、找工作、甚至找情人联系在一起(例如最近围绕哥伦比亚大学所产生的一系列绯色新闻)。当然这不能全怪读书人,你本来好好读书消费,但太穷了又遇不到能包养的人或机构,总得为生计做点努力。多少才子佳人风流事,都不说些稻粱谋,虚得很。
【三、即便读书作为一种生产性努力】
岁月真是神奇的东西,改革也一样。高等教育产业化一来扩大了招生规模,这样就把原来上不了大学只能进技术院校的学生“硬生生”变成了“大学生”。但市场短期内未能及时调整,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与此同时,市场上的技术工作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结构性错配与“硬生生”被变成的“大学生”群体有很大的关系。这种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胀已经被批评很多了。
但即便是作为一种生产性努力,高等教育依旧是摆脱贫困、走出农村的一条重要路径。当我们讨论高等教育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时,首先要界定的是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我的看法是你首先要比较读书和不读书的平均收益;其次要看到即便是接受高等教育,不同学习带来的收益也不一样。清华大学的李宏彬教授领导其研究团队,从2010年起做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在全国2305所高校里抽取了100所,第一轮调查了其中的19所学校的共6059名应届毕业生。不同于政协委员王平近年来所提出的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这种“雷人提案”,如果你大学毕业往东南方去,那么你的平均工资要高出至少200元每月,考虑到东南部地区的平均起薪为2262元,200元是很大一个数。窝在农村就不可能有这个收入。
李宏彬教授及其团队还有一系列研究与此相关。例如他们统计从1988年到2009年,城市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两年半。这是什么概念呢?平均而言,城市职工每增加一年教育,教育回报率就从1988年的2%增加到2009年的8%-10%。很少有投资可以向教育一样有年均8%-10%的投资回报率,所以即便将教育当做一项生产性努力,其回报也非常可观。靠“身边人”、“我的朋友”、“邻居家的小孩”那些成功或不成功的例子无非是贬低教育的回报率的。
当然有人会说,你刚刚不是说高等教育吗,这会儿怎么又转说教育了。因为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其平均回报越高。所以这背后的潜台词是高等教育的回报在中国远高于基础教育。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李宏彬等指出中国大学的回报率为16.3%,但高中的回报率很低,只有4.5%。从教育投资回报率的角度看,高中教育又是不得不进行的投资,因为为了获取高等教育高收益。平均而言,多读一年大学相比于不读大学而言,收益会增加16%。与此同时,他们也指出职业教育的回报也很客观。
高中的回报率低,有很大一个原因是高中仅仅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一旦考不上,高中三年获得的技能其实不能用于其他地方。相比于庞大的考生群体而言,尽管实行了大学扩招,能变成大学生的也不是多数人。这就拉低了高中的回报率。
在大学里学什么呢?李宏彬等发现学好英语很重要,学英语的回报达18%,也就是说,英语成绩好的毕业生起薪要比英语不好的毕业生起薪更高。当然了,数据也的确显示出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好的高等教育,以211、985院校为例)的机会正在收窄。但相比于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孩子来说,还是远远胜出。
媒体偶尔胡说八道也不要紧,政协委员提案就要稍微严肃一点,不能误导。尽管媒体和政协的声音其实也无足轻重,进不到决策层。想到这,我既有点欣慰,但更多是莫名觉得悲从中来。
【四、读书关乎自由】
悲从中来是因为觉得即便如我不断进行公共写作,可能也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但回头想想,至少作为一个读书人而言,必须抵制反智主义的倾向,同时要告诉大家读书更多是个消费性活动,并且实际上即便将读书当成生产性努力,现在也是回报很高的时期。
劝人不读书,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苦口婆心、痛心疾首、假装中立、揣着明白装糊涂等,都是需要批评的。我倒不是说这些人短视,基本上错误来自或者抽样有问题,或者没搞清楚因果关系,又或者悍然一般化(关于抽样、因果、一般化论述的例子,可以参见《大小城市的实证论法》和《抑制生育论错在哪里?》)。
但这些错误归根结底,恐怕还是读书不够导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劝人不读书的,基本上也放弃了自己作为读书人的责任。我在《以读书获得自由》一文里已经阐释过相关的道理:因为此时此地,读书关乎自由。所以谈什么不读书,谈什么读书无用论,谈什么劝人不读书,都是有意无意去往奴役之路。读书或入窄门,或走窄路,当然是并且一直是改变人的命运的。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李华芳,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者,书评人。
一命
命首先是指天命,就是一个人,生而为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最终体悟。
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命通常指的是一种定数,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人一口命,好命歹命,生来就有。
汉朝的大学者王充,一生反对迷信,不信鬼神,但是他坚持“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命运是由天注定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我们今天理解的“命”指的是一个人的出身环境,有的人出生于达官贵族之家,生来就是公子小姐之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人出生于穷乡僻壤的穷苦人家,生来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而言,所谓琴棋书画可能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就是命!
二运
运指的是时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运”字拆开,是云在天上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可以把握。
先天是命,后天是运。命好不如运好。
一辆法拉利跑车(命)遇见了山区颠簸泥泞的土路(运),这时法拉利的命连拖拉机的命都不如。
所以,通过一些规避,可以部分改变运势。
而为人好,往往运气就好。俗话说:“十指健在,好运当头。”这里的“十指”并非手上的十指,而是“三指”良知,“七指”真诚。
每个人一辈子,无论多么命苦,都有走好运的时候;无论命多好,都有走霉运的时候。
好运来时虽然事事都比较顺利,但祸福是相依的,最好的时候要防范最坏时候的到来。
好运来时,就等于把土变成了山,这个需要好多年;可是当山要倒的时候,却在顷刻之间,所以俗语有“运来如抽丝,运去如山倒”的说法。
三风水
地吉苗旺,宅吉人旺。俗话说“地灵人杰”,一方好水土,养育一方好人才。
纵观中国历史,高官或富豪多生于依山面水,藏风聚气,风景秀丽之地,得以禀赋天地之灵气;近水者多智慧,靠山者多道义;江南多文人,江北多政要。
其实,最大的风水是人心,风水养人,人养风水,福人居福地。
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处理过一个官司。兄弟两个分祖上留下的房产,其中一处房产因为有石头对着房子中心,这在风水上叫“万箭穿心”,对主人大凶,就都不想要那处房子,争执不下。
范仲淹说没关系,我有个好地方,我和你们换。换过之后不多久,突然大风大雨,所有的石头都被大风刮到门前堆了起来,这样“万箭穿心”变成“万戽朝天”,成了大吉大利的好风水。
四积功德
对社会的贡献叫功德。多做贡献,多做好事叫积功德,其中暗中做好事而不图回报叫积阴德。做的好事多,相应的回报就越大,命运会因此越来越好。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些说的都是“为善得福,造恶得祸”的道理。
无论我们做好事或坏事,都会报应在自己和亲属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远在儿孙”。
古人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
“施”比“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五读书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通过读书,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学到别人的经验,人生就会少走弯路,也能发现成功的捷径。
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青年时读儒家,领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年时读道家,希望延年益寿;晚年时读佛,现世的繁华已无意义,明确灵魂去往何方。
要读好书,如此才能“存好心、说好话、学好样、做好事”。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红楼梦》。
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是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情有义,便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
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回报社会。
六择业
古人云:“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要有份工作干。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行业,成就会更大。
一项事业要成功,少则十年,多则三十年,男人先立志从事最有希望成功的行业并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持之以恒,必有所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七择偶
《黄帝内经》:“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夫妇是“五伦”之一,人的天性就应该结婚,过家庭生活。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
古人云:“妻贤夫自良。”
妻子贤惠,丈夫有“贤内助”,家庭和睦,丈夫没有后顾之忧,事业自然容易成功。
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平安,后代能否成材,跟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的一言一行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择偶非常重要。俗话说:种不好庄稼是一季子,娶不好老婆是一辈子。
庄稼没有种好,耽误一季,下一季可以重新种,可是老婆没选好,就是耽误一辈子的事。
八交贵人
古人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人际交往的层次,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素质高低。
贵人意味着机会、资本、人脉、识见相助。
贵人会把你带上人生坦途,贵人到处,即柳暗花明。
每个人一生都希望自己贵人多多,小人少少,一个人能走多远就看你与谁同行。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人与人之间,就是个缘分。认清谁是自己的贵人,当然是很重要的事。
有道德,有知识,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者,是贵人,多交往;酒肉朋友,狐朋狗友者,少交往;为非作歹者,不交往。
人生若有几位贵人提携,当刻骨铭心,感恩图报!
九养生
健康是生命之本,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身心健康是影响个人能力的前提,只有思维平衡、头脑冷静,才能产生正确的计划与行为。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步,养生即是修身的基础,身心健康才有快乐和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