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获奖代表颁奖。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另有49名社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40个项目获奖,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0项。
九三学社社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包括: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张旭主持研究的“无限维控制系统的结构理论”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主持研究的“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研究”项目,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许进主持研究的“生物计算中数据编码与模型构建理论方法研究”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松灿参与研究的“基于不充分信息的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向阳参与研究的“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可控生长及其机理”项目。
九三学社社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包括: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禹山林主持研究的“高产高油酸花生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项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主持研究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秦国政参与研究的“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项目,中国水稻研究所王一平参与研究的“水稻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和节水抗旱稻创制”项目,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主持研究的“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西安交通大学赵宏参与研究的“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项目。
九三学社社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爱民、中国水稻研究所孙宗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黄宗洪、海南大学农学院袁潜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李新奇等5位九三学社社员参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九三学社社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包括:浙江大学刁宏燕参与研究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谭昌晶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刘成林参与研究的“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项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赵春梅参与研究的“国产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关键技术”项目。
九三学社社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6项,包括: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卫东主持研究的“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新技术及应用”项目,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张华参与研究的“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张五九参与研究的“发酵与代谢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参与研究的“结构振动控制与应用”项目,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李桂芳参与研究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范成新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廖海清参与研究的“湖泊底泥污染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项目,重庆理工大学郭晓东参与研究的“螺旋锥齿轮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项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徐亮参与研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劲平参与研究的“支气管哮喘分子发病机制及诊治新技术应用”项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蒋桃珍参与研究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因确诊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以九三学社社员黃险波为首席技术官、蔡彤旻为技术总经理的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先进聚合物材料自主创新的创新体系工程”项目,西北大学地质系蒲仁海参与研究的“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项目,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张忠伦和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系胡力群参与研究的“环保型路面建造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邓先伦参与研究的“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项目,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李响参与研究的“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项目,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向茂生参与研究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项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陈伟参与研究的“微创治疗骨盆髋臼骨折脱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石家庄经济学院张生元参与研究的“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创立与应用”项目,南京农业大学章建浩参与研究的“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沈剑云参与研究的“石材高效加工用金刚石磨粒工具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杨国正参与研究的“棉花种质创新及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西安交通大学项和立参与研究的“肾脏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项目,山东科技大学赵卫东参与研究的“面向数字化采矿的软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同济大学计算机系陈闳中参与研究的“城市交通智能路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上海交通大学许文平参与研究的“南方葡萄根域限制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宁夏大学肖国举参与研究的“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项目。
各省级组织获奖情况分别是:北京12人,陕西5人,上海4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南3人,山东2人,广东3人,河北2人,湖北2人,黑龙江2人,四川、宁夏、福建、重庆、新疆、海南、贵州各1人。
此次获奖社员中70后12人,占总数的1/4。最年轻的获奖者出生于1981年。(侯艳华)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韩启德主席致信祝贺程开甲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1月12日致信祝贺程开甲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贺信说,欣闻先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嘉勉,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您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广大九三学社社员无不引以为骄傲。我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向您表示热烈祝贺!
贺信说,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元勋”。50多年前,为了打破大国核讹诈,您听从祖国召唤,二话没说毅然来到罗布泊这片死亡之海,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无怨无悔。您身体力行体现的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爱国情怀。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首次地面空投、地下平洞和竖井试验在内的30多次实验中,您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始终亲临一线指导技术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到实地看了,我心里才踏实”。您的话语传递的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步入耄耋,您不顾年迈,仍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继续开拓研究领域。“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您对艰苦奋斗的诠释,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科研成果和荣誉面前,您谦虚谨慎,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始终强调集体智慧的结晶,努力为年轻人成长成材创造条件。您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我们的核试验,是研究所、基地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的崇高品格,赢得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敬和爱戴。
贺信最后表示,全社同志要以程开甲为榜样,更好地弘扬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脚踏实地、诚信治学,精益求精、志存高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多党合作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截止目前,九三学社共有5位两院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分别是,王选、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穆建民)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程开甲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理论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
程开甲祖籍安徽,祖父程敬斋,父亲程侍彤,母亲董云峰。祖辈早年从徽州到江苏吴江的盛泽经商,祖父去世后家境败落。程开甲7岁丧父,毕业于家乡淘沙弄小学,1931年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这所人才辈出的学校孕育出了陈省身、李政道、程开甲、顾功叙、陈世骧、谭其骧、周廷儒、周廷冲、钦俊德、潘文渊、方怀时等11名院士。程开甲来到秀中后,受教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出色的教育家顾惠人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的人生道路。在秀州中学,他读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巴斯德、居里夫人、詹天佑等名人传记,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处处以科学家为榜样,在学习上刻苦钻研,肯动脑筋,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秀州中学的6年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7年,程开甲高中毕业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所大学同时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由于浙江大学给予他对个别优秀考生的公费生奖励,他最终选择了后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时值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开始“流亡”搬迁,从杭州到天目山、建德,到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直至贵州、遵义、湄潭,程开甲也就在颠沛流离、日机轰炸的流亡大学完成了学业。他在浙江大学幸运地遇上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一流的老师,接触到学术领域前沿的课题,感染到老师们学术研究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在导师的培养下奠定了扎实的功底。还在三年级读数学系陈建功教授的函数论时,就独自完成了OnConformalMapping:TheoryofComplexFunction的研究,论文由陈建功教授推荐给英国数学家Tischmash教授发表。之后,文章被苏联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全文引用。
1941年,程开甲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他边工作边坚持学习研究,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受束星北相对论的启发完成并发表了《用等价原理计算水星近日点移动》。他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上用正则运动方程导出物理学权威狄拉克教授提出的狄拉克方程,完成《对自由粒子的狄拉克方程推导》,这一成果由狄拉克教授推荐发表于剑桥大学的《剑桥哲学杂志》。1944年,程开甲完成了《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的论文,英国学者李约瑟亲自对其修改送狄拉克教授,狄拉克教授“目前基本粒子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的回信使文章终未发表,这也成为一件憾事,后来国外研究者因其重要实验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奖,测得了新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他还和王淦昌教授合作研究,撰写了五维场的论文。
1945年,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程开甲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1946年8月,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物理学大师M·玻恩(Born)教授的学生。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认为超导电性来源于能带中的空带,由于布里渊区角出现电子的不对称奇异分布。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听到解放军击败阻挠我渡江行动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时,他婉谢导师和朋友的好意,购买了建设祖国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于1950年8月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被调到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为了国家建设,他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编写金属物理和固体物理等教材,亲自上课讲授。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该书对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竭力倡导把当时理论物理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应用于固体物理中。为此,他亲自主持了一个理论讲习班,组织蔡建华、龚昌德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为我国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末,他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建立了内耗热力学理论,为处理更为复杂的内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研究人才的需要,1958年程开甲再一次改变专业,与施士元一起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又接受任务参加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的筹备。他带领几个年轻教师研制出我国一台双聚焦β谱仪,成功地测量了一些元素的电子衰变能谱,接着又研制出一台直线加速器。1956年,程开甲参加了国家的《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
1960年,程开甲接到命令,第二天即去北京报到,但不知道去干什么。直至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任副所长时方知是研制原子弹,从此隐姓埋名。1967年研究所改制研究院,程开甲任研究院副院长直至1977年。1960—1962年期间,他仍兼任南京大学教授,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在原子弹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程开甲分管状态方程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两大块工作。他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温度和压力,在原子弹内爆机理研究中,解决了原子弹研制中关键问题之一的起爆冲击聚焦条件设计,为弹体结构设计与加工精密度和武器爆炸威力的设计提供依据。他在原子弹研制的开拓性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1962年夏,为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程开甲被调到国防科委(后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77年任基地副司令员兼研究所所长。1984年至今,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委、顾问,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顾问。
程开甲来到国防科委负责核试验科研总体工作,筹备创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他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人,拟定并论证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有关仪器和设备,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做准备。
核试验是大规模、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试验,涉及多种学科及各种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在我国准备核试验的初期,国内没有人懂、也不知道怎样干,没有仪器、没有设备,又无可借鉴。程开甲就亲自编写冲击波、电磁波理论等方面的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阐述核爆炸的各种物理、力学的作用和过程。他带领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钻研核试验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点爆的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理论,核爆炸链式反应的测量技术和设施;微秒级示波器、快速传输电缆、射线探测和记录系统;每秒几千次到百万次的远距离长焦距高速摄影机;在爆炸后高空烟云之中收取放射性样品和进行放化分析;保证下风方向居民点不受裂变碎片沉降的放射危害的气象预报;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全系统同步控制系统研制等。在国防科委机关的协调下,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攻关。短短两年中他到科学院、研究所、院校、各军兵种召开数十次任务会,提出具体科研要求。经过研究,逐步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在科学技术上广泛交叉的、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和创造性、切实可行的102米高铁塔爆炸的试验方案;提出了有定量分析的爆炸图像;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他遵照周总理提出的要求——“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做到“一次试验,全面收效”,做到“保响、保测量、保安全、保取样”,坚持“一切通过实践”,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圆满地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让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并拿到了全部测试数据。
程开甲在技术上领导创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队伍,是我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开创者之一。程开甲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我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他在20多年中主持决策、直接从事核试验及测试的全局技术工作和研究,解决了许多具体关键技术问题,不仅成功完成试验任务,更使核试验成为原子弹的设计、改进和武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道路。他设计的我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还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他就根据周总理的询问和指示,提出并一再坚持向地下核试验方式的决策性转变,这一决策性转变对武器水平的提高和试验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成功地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他创立我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主持、参与和指导核爆炸效应的全面总结和目标效应的补充实验研究,为核武器运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我国亲自研究并在技术上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被称为“核司令”。
程开甲还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他起草了我国第一个抗辐射加固方案,领导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并完成首次抗辐射加固试验。他组织、开创我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领域,亲自讲课、报告,为其应用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1986年以来,程来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电性的双带理论,证明了BCS的电子成对理论错误,出版了超导专著StudyonMechanismofSuperconductivity和《超导机理》;他提出了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被同行称为TFDC(Thomas Fermi Dirac Cheng)理论并得到实验验证,为材料性能研究和新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年逾九十的他仍关心着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1956年,程开甲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他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世纪50年代获江苏省教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科技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历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四等奖各一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
1999年9月,程开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出席第三次科技领军人才跨学科交流活动
➤ 未来科学大奖新增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捐赠
➤ 科学界奥斯卡科学突破奖揭晓,让科学家像摇滚明星一样名利双收
2014年5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会议表彰了为上海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主持会议。市领导殷一璀、吴志明、李希、屠光绍、应勇、尹弘出席,副市长周波宣读表彰决定。市领导向获奖代表颁奖。
会上,九三学社上海市共有31位社员主持或参与的32个项目荣获了市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
华东师范大学朱自强(第一完成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施敏(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项目荣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魏良明(第二完成人)、徐东参加的项目荣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华东师范大学陈勇(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项目荣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上海化工研究院吴向阳(第三完成人)参加的项目荣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济大学张其林(第一完成人)、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站陈鲁(第二完成人)、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顾国明(第二完成人)、华东理工大学顾幸生(第二完成人)主持或参加的项目荣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第一完成人)、王从容、殷善开(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毛志平(第一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第一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彭承宏(第一完成人),华东师范大学贺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钱韶红主持或参加的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常丽英,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张晓霞(第二完成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第一完成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王如华(第一完成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徐康聪(第二完成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季红斌(第二完成人),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石书华,华东理工大学刘海峰主持或参加的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海洋大学董丽华作为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与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张翔均有两个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程英武(第二完成人),同济大学张其林(第二完成人),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张晓霞(第三完成人),华东理工大学关凯书,上海辰山植物园田旗参加的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据悉,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98项(人),其中,金东寒、何积丰获得科技功臣奖,28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4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22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德国籍超导电子学专家张懿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获奖代表颁奖。九三学社50名社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41个项目获奖,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
九三学社6名社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包括: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主持研究、刘升卫参与研究的“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制备与微结构调控”项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乔红主持研究的“基于环境约束和多空间分析的机器人操作理论研究”项目,华中科技大学郑楚光主持研究的“基于离散体系的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介观理论和方法”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曾凡一参与研究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宁练参与研究的“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项目。
九三学社7名社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7项,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主持研究的“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项目,吉林大学王金国参与研究的“新型高强度、易加工灰铸铁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吉林大学周逢道参与研究的“地、空协同时频电磁探地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深圳大学崔宏志参与研究的“大掺量工业废渣混凝土高性能化活性激发与协同调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四川大学张彬参与研究的“高光束质量超高斯平顶钕玻璃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武汉理工大学程旭东参与研究的“大跨度漂浮型铁路斜拉桥列车制动响应智能控制新技术”项目,大连久鼎特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卢明全参与研究的“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项目。
九三学社2名社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包括:成都理工大学黄润秋主持研究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项目,东南大学刘钊参与研究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
九三学社35名社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7项,包括: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主持研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侯立刚、中国水稻研究所陈惠哲参与研究的“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项目,东北大学冯乃祥主持研究,东北大学张廷安、重庆天泰铝业有限公司田应甫参与研究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张卫明、赵伯涛、天津科技大学张泽生参与研究的“辣椒天然产物高值化提取分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吴立新参与研究的“大型铁矿山露天井下协同开采及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吴政卿参与研究的“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366的选育及应用”项目,北京同仁医院徐亮参与研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项目,河南理工大学张英才参与研究的“拆除工程精确爆破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蔡士宾参与研究的“小麦种质资源重要育种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项目,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周文华参与研究的“药物成瘾机制及综合干预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北京体育大学温宇红参与研究的“中国游泳运动训练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项目,上海体育学院郑闽生参与研究的“中国游泳运动训练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项目,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石晏珍、梁洪涛参与研究的“超大电流短路发电机自主研制与工程应用”项目,东北大学王国栋参与研究的“高等级中厚钢板连续辊式淬火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庄木参与研究的“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项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赵文智参与研究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苏新虹参与研究的“高密度互连混合集成印制电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河南省土壤肥料站孙笑梅、扬州市土壤肥料站张月平参与研究的“黄淮地区农田地力提升与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及其应用”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参与研究的“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项目,上海中山医院叶胜龙参与研究的“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应用”项目,浙江工业大学王远山参与研究的“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朱明刚参与研究的“稀土永磁产业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项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吴立宗参与研究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国家平台构建、关键技术与应用服务”项目,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克胜参与研究的“半导体器件后封装核心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张晶波参与研究的“百层高楼结构关键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王伟定参与研究的“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河海大学朱伟参与研究的“高水压浅覆土复杂地形地质超大直径长江盾构隧道成套工程技术”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研究所聂小安参与研究的“非耕地工业油料植物高产新品种选育及高值化利用技术”项目。
此次获奖社员中70后8人,占总数的1/6。最年轻的获奖者出生于1980年,最年长的获奖者出生于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