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1888-1951),原名月生,后改名镛,号月笙。1888年8月22日(清光绪十四年七月十五日)生于上海县高桥镇小商人家。杜月笙两岁丧母,四岁其父杜文庆去世,八岁时继母张氏神秘失踪,年幼的杜月笙只得靠亲戚为生。因无人管束,他与镇上的无赖少年混迹于茶馆赌场,很快便将父母遗留下来的一点微薄家产折腾精光,遭到亲友们的唾弃。
14岁时,杜月笙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滩闯荡。初在水果店里当学徒,旋因盗窃聚赌,为水果店老板驱逐。后又拜妓院老鸨为“干妈”,再拜清帮“通”字辈流氓陈世昌为老头子,依仗帮会势力,与清帮流氓们合伙在轮船码头干些敲诈勒索、走私贩毒的行当。同时,以其在上海滩上黑社会内历练时久,为法租界巡捕房雇为包探。
1918年,30岁的杜月笙经陈世昌的同辈弟兄黄振亿的介绍,到当时上海滩大流氓头子、时任法租界警务处督察长的黄金荣家里做杂务。依靠他的头脑灵活、八面玲珑,杜月笙很快讨得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赏识。当时淞沪护军都督使何丰林等人私下集资开办了一家包运贩卖鸦片的公司,杜月笙认为这个公司有军阀为后台,肯定能够赚钱,遂鼓动林桂生以黄金荣的名义入股,不出两年,即为黄金荣赚得200万元。由此,黄金荣对杜月笙的“才干”始加注意,并赏其5万元为酬谢。此后,黄金荣又推举其在法租界内运销鸦片,聚敛钱财。
当时,上海的烟土走私由以英租界探目沈杏山为首的“大八股党”操控。他们先从抢劫烟土开始,渐与土商达成协议,由土商支付数额巨大的“保护费”,由大八股党负责烟土运送安全。杜月笙欲与大八股党争夺烟土之利,乃找来顾嘉棠、叶焯山、高鑫宝、芮庆荣、杨启堂、黄家丰、姚志生、侯泉根等八人,组织“小八股党”,建成一支流氓武装。此小八股党人人心狠手辣,武功高强,在与大八股党的争夺中,他们或明抢,或暗劫,至1919年初,“小八股党”最终取代“大八股党”,执上海烟土行业之牛耳,杜月笙由此名声大振。
因杜为人机灵诡诈,善解人意,很快获得时任法租界华探头目、黑社会头面人物黄金荣的赏识,成为其亲信,由“佣差”升格为鸦片“提运”,并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的“公兴俱乐部”。因善纠合同伙,勾结军阀,很快成为鸦片提运中最具势力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1925年,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等联合潮州帮烟土商,办起了专营鸦片的“三鑫公司”,由该公司派遣保镖人员,包办法租界的烟土经销。所定之保险费为鸦片价值的10%,每箱鸦片可收取数百元之保险费,如果烟土被人盗劫,则由公司出面追讨或赔偿。当时因黄金荣身为法租界的督察长,不宜公开出面办这个公司,便由杜月笙担任公司的总经理,张啸林与杜月笙的清帮弟兄范回春担任副总经理。其后何丰林与军警头目俞叶封见该公司有利可图,亦相继入股。公司的总资本约270万元。
一次,黄金荣因在看戏时与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争风吃醋,开罪了这位公子,被淞沪护军使何丰林遣众便衣痛打一顿。之后,又将其绑架至龙华护军使署看守所里。杜月笙与上海三大亨之另一角色张啸林居间设法营救。杜月笙向法租界各大土商索取巨款,由张啸林出面向何丰林、卢小嘉赔礼求情,再由杜月笙往请清帮“大”字辈的老头子张镜湖出面疏通,终于平息了卢小嘉的怒气,把黄金荣放了出来。黄金荣为感谢杜月笙、张啸林之“救命之恩”,乃与二人结拜成把兄弟。由此,黄金荣、杜月笙与张啸林这三位上海滩头的大流氓头子联合一体,成为当时上海黑社会中最具影响的势力。杜月笙也从此开始独当一面,自立门户了。
上海三大亨中,素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说法。比起黄、张来,杜月笙确实手法更高明一些,他善于协调黑社会各派势力之间的关系,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敛财,会散财。他通过贩卖鸦片、开设赌台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然后,又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
杜月笙也做些收买人心的事,如他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会出面组织赈济;有时装出维护工人利益的形象,出面调解劳资纠纷,等等。他一改传统流氓身着短打、手戴戒指、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打扮斯文,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形象。
由于他在上海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他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他附庸风雅,广结名流,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是他的座上客。由此,杜月笙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1927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随即控制上海。蒋介石派杨虎和陈群联络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欲借助上海的流氓势力发动反革命政变,镇压上海的工人运动。杜月笙与黄金荣等积极招兵买马,收罗党羽,组织“中华共进会”,充当蒋介石反共走卒,并在四一二政变前夜,由杜月笙亲自出面诱杀了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汪寿华。4月12日,杜月笙亲自督战,组织流氓恶棍从南、北两路袭击工人纠察队。此外,杜月笙还将获取的情报预先通知蒋介石,使得工人游行队伍在宝山路三德里附近,遭到预伏的蒋介石军队镇压,造成骇人听闻的宝山路大屠杀事件。杜月笙还派弟子芮庆荣率领“行动大队”,仅在4月14日一天,便捕捉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一千多人。4月下旬,杜月笙亲率“行动大队”专程去宁波协助蒋鼎文“清党”。通过四一二政变,杜月笙攀附上新贵蒋介石集团,成为他日后在政治上飞黄腾达的跳板。为表彰杜月笙等人在上海“清共之役”的功劳,蒋介石委任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并单独召见杜月笙。从此,杜月笙建立了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蒋介石一些不便出面的事,也由杜月笙代劳。
为巩固在上海滩的地位,扩展在全国的影响,凡国民党的党国要人,如宋子文、孔祥熙、吴铁城,杜月笙莫不曲意奉承,极力巴结。他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特别是上海市重要部门的官员更是打成一片。不仅如此,杜月笙还特别注意取悦法租界的外国权贵,
1927年7月,杜月笙被任命为法租界公董局临时华董顾问,1929年7月,又被推举为公董局华董,坐上了中国人在法租界可能坐上的最高位置,他在上海滩乃至全国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大亨”。
尽管杜月笙在上海滩春风得意、红得发紫,但他知道那些达官贵人们与他交往只是利用他,实际上并不把他视为上流社会中人。因此,杜月笙极力想开辟“正当”的经济来源,并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经钱新之建议,他于1929年开办中汇银行,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笼络金融界人士、仰仗官僚资本、动用流氓势力等手法,相继担任了中国、交通银行董事以及上海市银行公会理事。与此同时,他还采取同样手法,插足面粉、航运、棉纱业,获得了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长、大达轮船公司董事长、上海纱布交易所理事长等头衔。最终,杜月笙通过打、拉市商会中的有力人物王晓籁、骆清华,使得当时的商会会长虞洽卿颇有力不从心之感,渐生退意。经过杜月笙一番活动后,王晓籁被推举为上海市商会会长。而杜月笙则在幕后操纵,其在上海金融工商界的权势炙手可热。
1930年起,杜月笙在家乡买地五十亩,大兴土木,起造杜家祠堂。
1931年6月,杜月笙举行杜祠落成典礼,蒋介石送了一方“孝思不匮”匾额和一幅祝词,并派代表行礼。于右任、张学良、王宠惠等国民党要人,以及吴佩孚、段祺瑞、曹锟等下野名流都送了匾额。吴铁城、宋子良还到场向杜氏祖宗牌位行礼。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与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相连的杜月笙也卷入了抗日的洪流中,他参与发起了“上海市抗日救国会”,并担任常任委员,也做过一些抵制、查禁日货的工作。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企图通过诱骗国民政府与之谈判,行缓兵之计。杜月笙则居中为这次外交谈判穿针引线。但在全国人民和第十九路军的抗日热潮的推动下,杜月笙参加了从事与抗战有关的慰劳、救济任务的“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和“上海市地方协会”。在淞沪抗战期间,他会同黄炎培等代表上海各界慰劳第十九路军。
通过这些活动,杜月笙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各方人士,包括知识界、金融工商界、文化艺术界,甚至国民党一些相当地位的官员,都纷纷与其交结,向他投靠。随着自己影响和地位的提高,杜月笙此时不便再以“白相人”面目出现,而试图以“工商业者”、“慈善家”、“政客”等“正当”身份出现。于是,他于1933年11月22日,组织成立了为自己效力的社团组织“恒社”。恒,取义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典故,并暗含杜月笙名字中的“月”字。恒社吸纳了一大批金融、工商的老板和政府机关的官员和军警。杜月笙担任恒社的名誉理事长,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杜月笙及其最亲信弟子陆京士决定。凡加入恒社者,都要向杜月笙递帖子,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杜月笙由此网罗了大量可资利用的人物,羽翼亦更加丰满。
1934年11月,“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杜月笙趁机攫取了会长之职,同时还当上了“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1935年4月,杜月笙又当上了中国通商银行的董事长。
一二·九运动之际,杜月笙协助上海市长吴铁城破坏爱国学生的示威游行,阻挠学生去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1936年11月下旬,杜月笙与国民党当局联手策划,逮捕了力主抗日的救国会领袖“七君子”,其后又对“七君子”多次进行政治诱降和迫降。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他致电以前的好友张学良,向他施加压力,宣称愿意自身为人质换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杜月笙又专程赴南京晋谒蒋介石,向蒋介石表示慰问。
由于其在江浙金融工商界的显赫地位,杜月笙成为日本人拉拢的目标。
1937年初,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从欧洲归国途中,特至上海与杜月笙会面,向他提出诱人的条件,进行经济诱降。杜月笙基于民族立场,同时考虑到自己与蒋介石集团的利害关系等综合因素,对此予以拒绝。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1937年7月22日,由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出面,杜月笙参与组织成立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并担任该会主席团成员及筹募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他及众人的努力下,共筹得救国捐150余万元,认购救国公债7500万元,几乎占全部发行量的1/6。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每当有国民党军队开到上海,杜月笙必定带上大批上海人民捐献的慰劳品,前去慰劳军队。同时,他也利用这个机会竭力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拉关系。他曾以劳军名义,个人出资1万多元买了一辆装甲汽车送给淞沪战场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两人交情由此加深。此间,杜月笙也曾对共产党表示过合作的态度。1937年10月,他领导的抗敌救援会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向晋北前线的八路军将士赠送了防毒面具1000套。
1937年10月间,杜月笙与戴笠合谋,利用帮会组织建立了“军事委员会江浙行动委员会”,由其任主任,辖下建立“淞沪别动总队司令部”,拥有一支有一万人参加的“别动队”。5个支队中第一、二、三支队的司令均是杜月笙的门生,其中,第三支队在青浦参加了与日军的战斗。1938年,这支“别动队”经戴笠改编为“忠义救国军”。更多杜月笙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uyuesheng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本侵华当局考虑到杜月笙在上海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对其多方进行拉拢。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杜月笙能够坚持民族立场,审时度势,离开上海,只身前往香港避难。12月初,他又专程赶赴武汉面见蒋介石,被蒋委任为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分管第九赈济区事务。领命之后,杜月笙回香港,成立了赈济委员会第九区赈济事务所,自任主任。同时还在港挂出了中国红十字总会办事处的牌子,以此为掩护,从事动员、组织、安排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迁居香港,并负责沟通国民政府与上海等沦陷区的联系。此外,他还与戴笠合伙成立了“港记公司”,负责运销国民政府在川、康、滇一带以禁烟为名掠夺的鸦片烟土。1939年夏,CC系分子吴开先奉命至上海整顿国民党地下组织,成立了“上海党政统一委员会”,吴自任书记长,杜月笙则以其在上海的金融工商、党政、特务系统及黑帮势力中的特殊影响,被蒋介石任命为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杜月笙坐镇香港,指挥其留在上海的门徒,迫使虞洽卿等人离沪赴渝。同时他还制止黄金荣公开出任伪职,并请其协助吴开先在上海活动。
约在1939年底,杜月笙成功地策反高宗武、陶希圣脱离汪精卫集团,蒋介石为此特拨款20万元给杜月笙以为酬劳。除此以外,杜月笙还积极支持军统局上海区的锄奸活动。1940年10月,杜月笙党徒成功策动朱升源将时任伪上海市市长的傅筱庵杀死。此前,与黄金荣、杜月笙同为上海三大亨的张啸林由于公开投敌,被杜月笙的徒弟林怀部刺杀。尽管杜月笙对此事一向讳莫如深,但事前必经他默认无疑。
1941年冬,香港沦陷,杜月笙迁居重庆。他在重庆重建恒社总社,并在西南各重要城市建立分社。1942年3月,他在重庆设立“中华实业信托公司”,自任董事长,由华中各地抢购物资内运经销。同时他还将中国通商银行迁到重庆,自任总经理。同年秋,他又亲至内江、成都、宝鸡、西安、洛阳等地,设立通商银行分行,各分行内皆设恒社分社。1943年,杜月笙又与戴笠商议、并经蒋介石认可成立通济公司,以国统区的战略物资换取沦陷区的棉纱,被人们指责为趁机大发“国难财”,同时这种行为还大大缓解了日本侵略军战略物资的匮乏。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初,杜月笙还费尽心机,对国民党军政势力未抵达上海前的重大问题,“均周密策划”,积极协助蒋介石争夺胜利果实。9月,杜月笙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杜月笙从10月开始,即着手整顿“恒社”。整顿后的“恒社”,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发展分支组织,人数亦大大增加,社员上至中央部长、司长,下至董事长、报社社长、律师、特务,遍布全国。这一时期,杜月笙踌躇满志,势力进一步膨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职衔计70个左右。
除“国大”代表、上海市参议员等公职外,所任职衔,涉及文化教育、金融工商、交通电气等各行各业。1946年3月17日,戴笠在江阴机毁人亡,杜月笙在邀宠蒋介石方面,失去一个有力支持者和合作者。4月,上海市参议会选举。在选举前夕,杜月笙发动其徒众,四处收买拉拢,威胁利诱,当选为议长。但恰在此时,杜的心腹万墨林因囤积居奇,被上海警备司令宣铁吾逮捕。杜月笙迫于蒋介石的压力,无奈让出已到手的议长职位。这两件事,使得杜月笙大发牢骚,“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
同年10月,杜月笙又与军统负责人郑介民勾结,将所谓的“人民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任常务理事,积极指挥帮会组织,配合国民党特务,打击共产党和进步力量。
1948年夏,蒋经国至上海“打老虎”,进行币制改革。9月初,杜月笙的三儿子杜维屏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的罪名逮捕。此外,蒋经国还将万墨林传去训话。杜月笙凄凉地感到“该是他们(蒋介石集团)要我下台的时候了”。后来,杜月笙指使其门下四处收罗证据,证明孔祥熙长子孔令侃所拥有的扬子公司也从事同样勾当,逼蒋经国就范。蒋经国无法,只得将杜维屏判处6个月徒刑,此事草草收场。
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使得杜月笙很快就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虽然在此之前,他也曾跟李济深等民主人士有过接触,协商去留。但由于他因有在四一二政变中骗杀汪寿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血案的思想包袱,亦深知蒋介石决不会允许他留在上海“变节投敌”,遂决定既不留上海,也不随蒋赴台。1949年5月1日,在解放军围攻上海前夕,杜月笙黯然离开大陆,逃往香港。
杜月笙避居香港后,不仅为虎落平阳、身价贬值而深感烦恼,还为财源日益紧缩而忧虑,一再发出“香港居,大不易”的感慨。往日的颐指气使、风光体面已成过眼云烟。对前途的悲观忧虑,使他不得不求助于问卜算卦,维持心理上的平衡。但心理上的落寞烦恼和生理上的重病缠身,双重打击使得作风一向强悍精明的杜月笙,终于在1951年8月16日客死他乡,死时63岁。
情感生活
杜月笙一生共明媒正娶了五位太太:
大太太名沈月英,苏州人,没有生育。她领养一个儿子,名杜维潘,也为黄金荣养子。二太太陈帼英,上海人,原是舞女,后跳舞结识杜并嫁给杜,共生育三个儿子,即维桓,维翰,维宁。三太太孙佩豪,苏州人,筱桂荪外甥女,十六岁嫁给杜。生育两个儿子,即维屏、维亲。四太太姚玉兰,北京人,著名京剧演员,父亲为著名京剧丑角“七盏灯”,姚玉兰与母亲小兰英,妹妹姚玉英在上海演出时被杜看中,姐妹同一晚被杜强占,后一个星期后姚玉英病死,姚玉兰生育二子和二女,即维善、维嵩和美如、美霞。五太太孟小冬,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姚玉兰师姐,先前曾经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段爱情为世人赞叹。后随杜月笙在1949年逃往香港后,与其结婚,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图找机会接近她。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由于杜月笙对孟小冬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终也只能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了。
历史点评:杜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不仅在于他以一个来自乡下的15岁孤儿,单枪匹马闯入上海滩,由一个三餐不继的小混混,摇身一变成为了威震上海滩的大亨、阔佬;还在于他发迹之后的所作所为,俨然已由流氓白相人“脱胎换骨”,他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多领域,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其在抗战时期拒绝投靠日本,并有卓越贡献。是20世纪上半叶传奇人物之一。
附:杜月笙名言集
1.杜月笙忠告小外孙女:不沾烟酒者皆自私,一般不可托终生;吹拍你者最能背叛你;70%凶杀案发于熟人间,与熟人当持距离不可日日混一起;胆小男孩一般能成大器,流泪男有爱心;爱骂人者都不自信,最安静者往往最有实力;爱背叛的女子,一生命薄。早年班花、校花没几个晚的幸福的。
2.爱骂人的人,内心都很恐惧。长角的动物都不是食肉动物。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动如火掠,不动如山”。
3.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4.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 人面、场面、情面。
5.上等人:本事大,脾气小。中等人:本事大,脾气大。下等人:本事小,脾气大。
6.看穿但不说穿。只要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
7.快乐最重要,何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人,何事,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
8.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9.善忘是一件好事。善良的人不记得对别人好过,也不记得别人对自己坏过。
10.人都会犯错,胆大善良的人会承认错误,胆小卑劣的人会推脱责任。
11.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
12.钞票再多只不过是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难量。
13.英雄不怕出身低,关健要有一个好脑子。
14.对人必须诚恳,即使有人欺瞒我于一时,我总能以诚字来感动他,使他心悦诚服。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你们举一反三,方始可以谈交友。
15.杜月笙还曾经对一个有文化的朋友说过: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了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而我呢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了1000年变成了鲤鱼;然后在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那你还是一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啦,你说我做事情怎么能不谨慎呢?
16.杯中酒常满,桌上无虚席。
17.我是一个中国老百姓,碍于国家民族主义,未敢从命。——日本人想控制上海,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对杜月笙进行拉拢,杜月笙如是说。
18.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9.挨骂是假的,银子是真的。
20.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
21.人活在世上要靠两样东西,胆识和智慧。
22.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23.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存钱再多不过金山银海,交情用起来好比天地难量!
24.每月存款折上多几个零不算你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才算你有多少钱。
25.每个人都有床头金尽的时候。——杜月笙为抗战赈灾慈善做出巨大贡献,晚年依旧气度过人,毁掉所有欠条。
26.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27.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28.君子我不怕,毛贼我不惹!
29.我就是靠两只手,一身胆闯出来的。
孟小冬这次到上海剪彩,受她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姚在辣斐里的住所。姚早知道杜月笙对孟有意,又念孟已届而立之年,还无家可依。此外,姚虽已嫁给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对,尚未搬进杜公馆,又因杜的前3个太太都是苏州人,而姚一个人是北方人,感到势单力薄。所以剪彩之后就把孟留在身边,明是陪她,实则从中撮合,自己也可以借此壮壮声势。
本文摘自:环球网,作者:佚名,原题:《京剧女皇孟小冬离开梅兰芳下嫁杜月笙》
在与梅兰芳的婚姻走到尽头后,流言蜚语接踵而至,小冬悲愤之下,一度告别舞台,潜心念佛。五年后,她到上海参加一次剪彩活动,再遇当初帮她出面向梅兰芳要个说法、拿到两万块钱“分手费”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从此,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传奇……
受伤遁入空门
与梅兰芳分手后,1932年正当孟小冬专心致志地投师深造之际,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天津一家大报上忽然登出了连载小说,用化名影射孟、梅之事,说某著名坤伶向某名伶敲诈大洋数万,并把5年前发生在东四九条冯宅的绑架杀人案重新提了出来。
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舆论沸然,越传越离奇。因为是小说体裁,还作了种种虚构,但由于并未指名道姓,也无法予以评理。小冬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灰意冷,对于舞台生活,深感厌恶。她来到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为师,举行了皈依三宝典礼。自此以后,小冬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净。小冬曾恨恨地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孟小冬茹斋念佛,对戏剧界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要求孟小冬复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有人向她陈述厉害:你自暴自弃,脱离舞台,无声无息地家居念佛,正好中了别人诡计,反而使人对报上的小道消息信以为真,日子一久,观众逐渐把你遗忘,最后毁了自己的才华,岂不可惜。
孟小冬一下子茅塞顿开,她写了《孟小冬紧要启事》,于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头版上连登三天。在全篇五百多字中,有六处提及梅,只有开头一处直呼其名,而其他五处均客气地以“兰芳”二字相称。其中责梅措辞,最重的也不过是说梅“含糊其事”、“足见毫无情义可言”等语而已,找不出一句攻击性的词藻,有理有节,富于人情味。在谈到与梅分手原因时,也只是用了一句话:“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到底是谁错了?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孟小冬把这个问题最后留给读者去评判了:“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小冬之所以要将苦恼的身世向世人“略陈梗概”,说明她和梅分手以后,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暗喻自己备受侮辱和“复遭打击”的悲惨处境。从“启事”中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初孟小冬嫁梅时,苦苦追求的是“名分”。半个月后,孟小冬抖擞精神,东山再起,重返她酷爱的戏曲舞台。
剪彩再遇大亨
1937年5月1日,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由大亨杜月笙揭幕并致开幕词。开幕行剪彩礼的是3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孟小冬、陆素娟、章遏云。
孟小冬这次到上海剪彩,受她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姚在辣斐里的住所。姚早知道杜月笙对孟有意,又念孟已届而立之年,还无家可依。此外,姚虽已嫁给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对,尚未搬进杜公馆,又因杜的前3个太太都是苏州人,而姚一个人是北方人,感到势单力薄。所以剪彩之后就把孟留在身边,明是陪她,实则从中撮合,自己也可以借此壮壮声势。
一天晚上,姚玉兰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间,让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子夜过后,方朦胧入睡。不知过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觉得姚玉兰起来了,还以为她是去上厕所,不一会,孟小冬发现回来的却是一个男人杜月笙,她吓了一大跳!此时,经历过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难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时也想到这几年来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种种好处,恩犹未报,因此不再拒绝。翌日一早,姚玉兰对小冬说:“小冬,你留下来吧,咱们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几个苏州女人斗,把家产都夺来,我们两人平分。”打此以后,孟就留了下来,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妇了。
不久,因日寇侵占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暂回北平。过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龙,在杜家盘桓数月后,仍经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入门以后,小冬悉心侍奉师父,并且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在这五年的深造期间,基本停止了演出。期间余叔岩几次手术,小冬更是不离左右,情逾骨肉。最后她终成余氏衣钵的唯一杰出传人。1943年余叔岩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她无心唱戏,当时北平正处敌伪政权时期,小冬乃以“为师心丧三年”为由,谢绝歌场,隐居不出。直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方与程砚秋合作,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以示庆祝。
同居没有名分
而杜月笙那头,1937年由于日寇来势凶猛,淞沪防线于当年11月12日全线崩溃,日军占领了上海。半个月后,杜月笙摆脱了日军的威逼,逃离上海,流亡香港。不久,姚玉兰和几个子女亦先后到达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这时杜月笙刚好飞往重庆向老蒋汇报工作。随后香港沦陷,无法复返,杜月笙从此困居重庆。一个多月后,姚玉兰及子女等也辗转千里,由港安全到达重庆。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老巢,这时姚玉兰和几个子女还都留在重庆,一时还回不来。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时隔多年不见,她现在可好?想到这里,他赶紧让总账房黄国栋写封挂号快信,叫她速来上海。孟小冬从北平来到“18层楼”公寓706号时,杜月笙已等候多时。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于常年嗜食鸦片,加之经常生病,身体欠安,脸带烟容,显得消瘦,但依然还是那样年轻。杜月笙顾不上寒暄,一把将小冬拉进怀抱……
从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开地过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兰拖着几个儿女,回到了上海。姚玉兰回到上海后见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爱理不理的了,十分伤心。孟小冬看在眼里,便决定向杜月笙告辞,借口老母年迈放心不下,暂时回北平住一段时期。
义演破镜难圆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岁生日,当时,恰巧两广、四川、苏北等地发生水灾。杜月笙决定来个祝寿赈灾义演,将演出收入全部用来救灾,而义演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杜月笙最为关心和日夜思念的是孟小冬这次能不能来。
小冬到沪后,为了便于排戏,即寓华格臬路杜公馆。按预定计划,演出从9月3日到7日,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荟萃,特别是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已快10年未登台;孟小冬更是观众渴望已久的余派嫡传,有不少外地戏迷远至平、津、川、湘,甚至香港、台湾的观众,闻讯乘坐飞机赶来观赏,戏票不够分配,黑市票翻了几倍,还是一票难求。为满足观众要求,这样才决定大部分戏码连演两天,一共演了10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赠送给孟小冬的花篮排在戏院门前的牛庄路上,足有1华里长。孟小冬两场《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听)众,被内外行人一致誉为前所未有的“广陵绝响”。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无疵可剔。小冬演出那两天,很多参加祝寿演出的名演员都站在后台,屏息静听。
不过人们没有见到梅兰芳在现场看戏。事后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说,梅先生在家听了两天电台的转播。现今广为流传的孟小冬这出戏的录音,就是那时用钢丝录下的。孟小冬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也正因如此,才最终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冬皇”地位。但这次竟是她最后一次与观众的见面,成了“后会无期”的绝唱了。
孟小冬这次来参加义演时,曾想到梅兰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会登台,开始有些顾虑。万一被派到一个戏里,或即使同台不同戏,也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感到某些不便。但杜月笙毕竟老于世故,似乎早就考虑在先了,把他俩的戏码岔开,10天戏中,两人分演大轴,梅8天,孟2天,并不见面。
偏偏有些小报上流言蜚语,乱出主意,希望梅、孟合作《四郎探母》或《武家坡》一类的“对儿戏”,企图通过戏台上的阴阳颠倒,融化感情,使二人重温旧梦,以达到台下的破镜重圆。这件事弄得梅兰芳和孟小冬乃至杜月笙都很狼狈。
不过,以梅之持重、孟之孤傲,他们不会被那些小报或其他什么人牵着鼻子走。事实上也是如此,梅兰芳先后登台各演4天,孟小冬推说自己无戏,不去戏院;中间两天轮到孟小冬出台,梅也同样避开,于马思南路寓所听电台实况转播。每晚散戏后固定在南洋桥金府的夜宴,孟也未出席。
这样,梅孟非但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见过。就连最后一天杜月笙亲自参加的全体合影,因有梅在场,孟也推托疲劳而辞谢了。对孟来说,也许是她早已淡薄了人间男女之情,不愿意再重建那种徒有虚名、明夸暗弃的表面上的爱情。
战后颠沛流离
小冬在义演结束的第二天,便整理行装,向杜月笙和姚玉兰提出急欲北返。理由是:来上海4个月了,思念高堂,杜、姚也不好强留,杜让姚出面送上珍贵金银首饰,作为酬谢。此时的小冬心中隐然有种不快之感,谢绝了。
小冬行前,只保留了一件这次演出程婴穿的褶子,它只有七八成新,并不太值钱,但大小长短正合身,是她20年前初到北京自己选购的,特别喜欢,暂时留作纪念,其他带来的所有行头,全部送了人,大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味道。这就表明小冬今后不再打算登台了。
有人问她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退隐,她无奈地摇着头和摆着手说:“您瞧,我这么个样子,可怎么还登得了台呀?”据此可知,小冬不再登台的原因,是体质太弱造成。她后来曾对其弟子说过这样的话:“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能所胜也。”她回到北平不久,就表示从此要学陶渊明,隐居山林,不再唱戏了。
小冬离沪返平后,杜月笙日夜牵挂,总觉得这次很对不起她,小冬临行只拿了一只金表,其他什么也没要。他随即派了个得力的门徒,专程赴北平以孟小冬的名义替她买了一处房子,算作对她的酬答。其实这幢房子孟小冬并没有住过多少时候。
1948年,孟小冬孤身独居在这幢房里,身体还是常闹胃病,瘦弱欠安。她突然接到她的结拜姐姐姚玉兰的挂号信,希望她火速到上海暂居。孟小冬到上海后,就和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这次来了就不要再走了,千万莫要见外,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另眼相看。孟小冬听了热泪盈眶,几乎要哭出声来。自此,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来,与姚玉兰果真谊重骨肉,亲如一家。平日里小冬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体,不离左右,俨然成为杜家的一员了。
只是“好景”不长。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势“吃紧”。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随着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兰“宝树云”号客轮匆匆驶离上海。
去港补行婚礼
到香港后,一年多来,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父余叔岩一样,整天为杜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虽然杜月笙对自己倍加怜爱,但至今没有一个名分,眼看着杜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一旦倒下,如何是好?她是名伶出身,生就一副孤傲的性格,因此平时很少见到她的笑容。她和姚玉兰的关系后来也逐渐显得有点紧张起来。彼此房门一关,互不往来,每天吃饭也不同桌。
1950年,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挠,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一次婚礼。婚礼当晚,形销骨立、63岁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由人搀扶着站在客厅中央,42岁的新娘孟小冬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将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全部叫来,命他们给孟小冬行跪拜礼,以后都要称呼“妈咪”。而对姚玉兰一律尊称为“娘娘”。因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儿女们称呼孟小冬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干脆连名带姓称呼为“孟小冬阿姨”!后来杜月笙听了也觉得别扭,就叫他们不要加上“孟小冬”三个字,一律都叫“阿姨”!那么从今天起,就要改为“妈咪”了,而“妈咪”送了他们每人一份礼物,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儿、儿媳则每人一块手表。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去世。他自己留存的10万美元,以“先内后外”为原则,全部分给了杜家和与杜家有关的人,孟小冬只分到2万美元。孟说,这怎么够……
小冬的下半生,就靠这笔钱养老了。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
拾遗物语
从一个浦东乡下小瘪三,到成为中国最大黑帮老大,杜月笙一生极富传奇性。
支撑这个传奇的根是什么?两个字:做人。正如其秘书胡叙五所说:“杜月笙之胜,不在做事,而在做人。”
人品,不仅是一个人最好的风水,也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没有格局,哪来大局
1910年,上海青帮过年。
老大黄金荣发赏钱给手下小兄弟。
领到赏钱,小兄弟们开心得不得了。
只有一个领了两千大洋就冲了出去。
黄金荣觉得奇怪,便对心腹说:
“出去看看,小赤佬到哪里去了?”
这个小兄弟坐摆渡过江来到陆家嘴,
下船后一直往前跑,跑到金桥这个地方,
又把黄老板的赏钱全部分给了底下弟兄。
心腹给黄金荣报告:“这小子又把钱赏给了小兄弟。”
黄金荣惊叹:“恐怕我死以后,黄浦滩就是他的了。”
这小子,便是杜月笙。
黄金荣说得没错,只是他没想到,
自己还没死,黄浦滩就是杜月笙的了。
两千大洋,在当时上海,足以买下豪宅。
但杜月笙竟一分不留地分给了底下弟兄。
“要想当大哥,一定得有大格局。”
“做事看能力,做人看格局。”
正是因为这份大格局,杜月笙才聚集了顾嘉棠、高鑫宝等一帮替他卖命的生死弟兄。
▲ 杜月笙和孟小冬
伤什么都别伤女人心
1927年,孟小冬嫁给了梅兰芳。
当时,喜欢孟小冬的人不计其数。
傲气的孟小冬自是不愿给人做妾。
梅兰芳便承诺:“你嫁过来,和福芝芳平起平坐。”
哪知结婚后,孟小冬多次被福欺辱。
而梅兰芳对此似乎也无可奈何。
伤心四年后,她终于离开了梅兰芳。
后来,好姐妹姚玉兰牵线做媒,
孟小冬便来到上海跟了杜月笙。
杜月笙喜欢孟小冬已经好多年,
孟小冬到来,他宠爱得不得了,
还专门请来京剧大师余叔岩教她唱老生。
1950年,杜月笙准备带全家去美国,
掐指算了算,一共要办27张护照,
这个时候,孟小冬在旁边说了一句:
“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其他人没听懂,杜月笙却听懂了:
“办护照的事情暂停,赶快把我跟阿冬的婚事办了。”
于是孟小冬便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杜月笙五房姨太太,四位是名旦名角。
杜老板没有用强,为何名角们愿跟他?
“打什么都别打女人。”
“伤什么都别伤女人的心。”
这是杜月笙的两句经典语录。
所以女人说:要嫁就嫁杜月笙。
尽在一个诚字
19岁时,杜月笙便进了黄宅。
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极为能干,
一直是黄金荣的军师和得力助手。
而杜月笙不过是林桂生身边一名小听差。
林桂生生病,杜月笙全力侍疾,
数日衣不解带,一直候在厅前,
此举深深打动了林桂生,但林都藏在心里,
并没说:“小杜啊,你怎么那么贴心啊!”
有一次,黄金荣不在家,
有人急报林桂生:“烟土被一名兄弟拐跑。”
当时,能打的武将全部外出,林桂生急得直跺脚。
这时,杜月笙站了出来:“我去。”
杜月笙脑壳很灵光:“他不敢进法租界,那是老板的地盘。能走的路只剩一条,就是英租界。”
三小时后,他把一袋鸦片带了回来。
立下如此大功,但林桂生并没有说:
“你办事真不错,我给你某个好差事。”
杜月笙没有任何抱怨,仍专心干好看门小弟的事。
但两年后,林桂生把他推荐给了黄金荣,
杜月笙从此便进入了黄宅的“权力核心”。
“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
“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时候一到,自有收获。
这便是杜月笙的成功秘诀。
做事要刀切豆腐两面光
1930年,法商水电公司员工大罢工,
整个法租界无水无电,乱成一团。
法工董局派人请杜月笙出面调解,
杜月笙拒绝了:“我声望不够啊!”
法工董局总董只好拜会吴铁城市长,
吴市长找到杜月笙:“这件事由中国人来解决,可以给法租界一个教训。”
杜月笙拨通电话:“工人薪金要加一倍。”
法工董局总董答:“不行,只能增加75%。”
杜月笙说:“好,那就说定了。”
杜月笙召集罢工领袖,让他们提条件,
有些要求加薪30%,有些要求加薪40%。
杜月笙说:“你们要求太低,我已替你们讲好增加75%,你们满意吗?”
全场高呼:“满意”。
杜月笙又说:“但罢工期间的工钱不给,可以吗?”
大家笑着说:“算了,算了。”
只有一人高喊:“这一点不能同意。”
杜月笙说:“我已经答应了资方,不能变更。罢工期间的工资,由我来贴。”
这一贴,就支付了30万大洋。
杜月笙为何能在上海呼风唤雨?
秘诀就是他的一句名言——“做事要刀切豆腐两面光。”
▲ 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1920年代,上海有四位著名黑道老大。
三位是青帮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
另一位是斧头帮帮主王亚樵。
王亚樵是出了名的“不好惹”。
有一次,王亚樵与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发生争执。
王亚樵当众甩了杨虎两个大嘴巴子,
这位手握枪杆子的司令竟不敢还手。
上海招商轮船局董事长李国杰有天找到王亚樵,
让其暗杀轮船局局长赵铁桥,
并许诺:事后将“江安号”货轮给你。
而此前,他已将“江安号”许诺给了张啸林。
王亚樵暗杀赵铁桥后,派人去接管“江安号”。
结果手下被张啸林的人暴揍了一顿。
李国杰赶紧提出将另一艘“江华号”交给王亚樵,
王亚樵不同意:“轮船事小,面子事大,我一定要接管江安号。”
他率领五百手下,携刀持枪直奔码头。
张啸林闻报,立即找杜月笙商量。
张啸林说:“先与王亚樵言和,暂作缓兵之计,然后再派人将他杀掉。”
杜月笙不同意:“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不然杀来杀去,没有尽头。”
杜月笙随即赶往码头,一见王亚樵就说:
“此事乃是误会,李国杰将船先许给王爷,
后又许给张大哥,都是下面的人没弄清楚。
今天愿意把江安号交给王爷。”
王亚樵十分清楚李国杰是先将船许给张啸林,
见杜月笙这么给自己面子,便说:“此事罢了,你我同在上海谋生,都不容易,还望互相提携才好。”
凡事“不做绝,留余地”的杜月笙,
就这样在上海滩赢得了黑白两道的赞许。
▲ 王亚樵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921年的戴笠,还是一个小混混。
有一天,他到杜月笙开的赌场赌钱。
由于赌技高明,赢了很多钱。
“这位先生,借一步说话。”
杜月笙手下怀疑他出老千,将他带到小房间。
“你知道这是杜月笙先生开的赌场吗?”
戴笠一笑:“当然知道。”
“既然知道,还敢在这里撒野?”
戴笠大笑:“你们这样对待我,杜先生恐怕不会答应。”
“你认识杜先生?”
戴笠说:“烦你通报一声,说有位戴先生想见他。”
一会儿功夫,杜月笙就来了。
可是,他完全不认识戴笠。
但他看了戴笠一眼,就断定: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杜月笙立即支了500大洋,交到戴笠手里。
两天后,杜月笙又派人把戴笠请到杜公馆,
交给他一封信:“我给蒋先生写了封推荐信,你去报考黄埔军校吧。”
戴笠一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6年后,戴笠重返上海滩的第一件事,
就是去拜见杜月笙,结拜为异姓兄弟。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正是凭着这句话,他“发掘”了戴笠、章士钊等大才,
这些大才,后来都成了“通天”的人脉。
▲ 戴笠与杜月笙
不过河拆桥,更不落井下石
14岁时,杜月笙背着一个小包袱,
从浦东乡下来到上海滩闯江湖。
一开始,他只是在水果店当店员,
后拜陈世昌为“老头子”,才正式进了青帮。
陈世昌在青帮中辈分很低,
杜月笙其实并未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但杜月笙发达后却把陈世昌养了起来。
陈世昌有个很不成器的儿子,
和别人办钱庄亏得一塌糊涂,
债主追得急,陈世昌只好请杜月笙解困,
杜月笙二话没货,立即送去二万五千大洋。
没多久,陈世昌儿子败光了二万五千大洋。
又遭追债,杜月笙立马又送去两万大洋。
林桂生年轻时倍受黄金荣宠爱,
不料后来黄金荣喜欢上了戏子露兰春,
“便强行与林桂生离了婚。”
林桂生从此没了生活保障,活得清苦。
受过知遇之恩的杜月笙一生感激林桂生,
便专门置办宅院,把林桂生当作长辈供养起来。
黄金荣后来为争夺这个露兰春,
怒打了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
结果被卢筱嘉下入大牢,要处以极刑。
此时,杜月笙完全可以不闻不问,
黄金荣一死,他就是名正言顺的青帮老大了。
但是他没有,他让卢督军占了自己公司干股,才救出了黄金荣。
“受人之惠,不忘于心。”
“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能落井下石。”
这便是有情有义的杜月笙。
只干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
有一年陈光甫商储银行遭挤提,
陈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杜月笙。
陈登临杜府,杜月笙只说了一句:
“明早开门之前,在商储见。”
次日上午,商储门口来了一队小汽车,
为首的一辆,牌号是“7777”。
上海人人皆知,这是杜月笙的车。
杜月笙跨出车门,走进银行,存了三百万大洋。
见杜老板都来存钱了,挤兑的客户顷刻散去。
黎元洪下台,落泊上海,人人避之。
唯有杜月笙,每月赠以足够生活费。
黄炎培生活拮据,杜月笙便每月送去500大洋。
抗战期间,梅兰芳寓居上海,
蓄须明志,靠卖字画为生。
杜月笙派人偷偷去买,帮梅兰芳渡过难关。
黑白两道,都知道杜月笙喜欢说三句话,
第一句:“你个事情我晓得了,我会替你办妥,好!再见。”
第二句:“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第三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凡是找他办事的友朋,他都分文不取。
偌大的上海滩,只要与杜月笙有交情,
几乎没人敢说从没接受过他的钱物馈赠。
杜月笙还有一个习惯,给朋友送钱时,
一定要一对一,绝不让第三者在场,以保全受钱人的面子。
他因此获得了“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好名声。
1931年,杜氏家祠落成典礼,
前来祝贺的社会名流震惊上海。
“杜之先生帝尧,夏时有列累……”
撰写这个《高桥杜氏祠堂记》的人你猜是谁?
那是鲁迅、黄侃的老师——国学泰斗章太炎。
送来匾额、对联、贺词的都是谁:
“孝思不匮”——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贺。
“好义家风”——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贺。
“明望之后”——国防部部长林辉贺。
“世德扬芬”——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贺。
“慎终追远”——实业部部长孔祥熙贺。
…………
做人做到这份上,也算是做到极致了。
▲ 杜月笙手札
礼贤下士,人品才是最高学历
杜月笙年少失学、胸无点墨,
所以一直对文化人心怀敬畏。
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居苏州讲学,
本来对杜月笙不屑一顾不屑一谈,
不料侄儿在上海租界与人发生纠纷,
他只好出面请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不但迅速“摆平”了纠纷,
还专程去苏州拜访章太炎,临别之际,
他悄悄塞了一张两千银票在茶杯底下,
以表达对大师的欣赏和崇敬。
自此以后,二人开始“订交”。
“讲义气,重礼节,能礼贤下士。”
这是章太炎对杜月笙的评价。
杜月笙本名“杜月生”,不够文雅,
章太炎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
像对待章太炎一样,杜月笙结交了杨度、章士钊等一大帮文化名流。
他重金聘请先生教自己识字读书知历史,
并开始勤练书法,就连签名都很漂亮。
他还革新衣着,一改传统帮派中那种身着短打、卷袖开怀的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
不论天气多热,最上面一颗纽扣从不解开。
还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
讲话也不带粗口,总是温文尔雅。
正因彻底改变了黑帮老大形象,他才得以进入上流社会,成为“中国版教父”。
他没有文凭,但人品就是最高的文凭。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杜月笙14岁闯荡上海滩时,
一开始只是在水果店打工。
因练就了一手削梨皮的绝活,而被人称为“莱阳梨”。
很多人飞黄腾达后,都特别忌讳“不堪回首的历史”。
别人一提曾经事,就会愤怒不已。
但杜月笙却是一个例外。
每次他一回故地,就有一帮乞丐围过来。
扯开嗓子大叫:“莱阳梨,给点钱!”
杜月笙也不生气,只是对手下说:“多给点。”
顾嘉棠是杜月笙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
也是一直跟随杜月笙打天下的兄弟。
在外人面前,他对杜月笙恭恭敬敬。
但在杜府私下里,他常常打趣杜月笙,
拿起水果送到杜月笙面前:“削一个。”
杜月笙总是笑着接过去,没有丝毫不快。
不光是对兄弟,对佣人他也很少说重话。
“杜先生好侍候,我们做错事,他也轻言细语。”
他在底层混过,知道下层人的不容易,
老百姓求到他头上,他总是尽力解决。
他对来客几乎就是三句话:
“你的事体我晓得了。”
“我会替你办好。”
“好。再会。”
杜月笙有一句被大家奉为经典的名言:“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他确确实实做到了“头等人”。
当年上海滩的黄包车夫、短衫阶层,
曾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号。
▲杜月笙60大寿缺席全家福
1951年,杜月笙哮喘病越来越重。
他清楚自己很快将撒手西去。
这年8月1日,他醒来的第一件事,
就是叫来大女儿杜美如:“你去银行给我取个保险箱。”
杜美如取回来,杜月笙打开,
大家才知道保险箱里装着很多借条。
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
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
杜月笙一张一张看,又一张一张撕掉,
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撕了?”
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
随后,他沉默了一会,又说:
“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
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
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
他撕掉借条,就是要给欠款人吃一颗定心丸。
死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希望了,中国会有希望。”
做人做到这份上,也只有一个杜月笙了。
杜维善/口述 董存发/撰稿 摘自《世纪》2017年第1期
杜维善(1933-),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著名收藏家、古钱币研究专家。1949年5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后致力于古钱币研究,享誉海内外。自1991年起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陆续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并担任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现定居加拿大温哥华。
章士钊为两岸牵线搭桥
毛泽东在得知蒋介石去世以后,写了“君且去,不须顾!”的词。其实,从解放以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秘密来往还是有的,有很多人从中牵线,比如说,曹聚仁,通过香港,牵线搭桥。还有章士钊(字行严),1973年,亲自到香港,通过香港与台湾联系,为两岸牵线搭桥。章行老有资格为两岸牵线搭桥,为什么呢?他是两边都能够接受的人,因为蒋介石非常了解章行老,知道他跟毛泽东的关系很好,都是湖南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道工作、资助过毛泽东。章行老不仅跟毛泽东关系好,他跟周恩来的关系也很好,他一直以民主人士出面,不加入共产党,这是聪明的地方。我看到一些资料说,台湾有一次想推陈诚做“总统”,美国人想扶持陈诚,因为蒋介石不是很听美国人的话,他反对台独,所以就发生了台湾二二八事件。蒋介石也有意愿与大陆合作,希望在他们这一代解决这个历史问题,使台湾和大陆重新和好。
章行老那次来香港,据说是毛泽东想与蒋介石联系,通过章行老牵线。但是,章行老年龄太大了,去香港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后来在香港病逝了,就没有谈成,两岸的事情成为遗憾。
章行老到香港后,来到我家里,看到我有很多书,就借了几本,还给我写了首诗,写的是他跟我借书的事情,诗我找不到了,但我还记得其中两句“假我二三册,三冬似有余”。不过章行老后来也没有还借我的书,他突然生病去世了。
1963年,毛泽东与章士钊(左二)交谈
毛泽东应该再派朱学范来
其实,毛泽东还应该再派朱学范来,这里的原因,我待会儿讲。
如果朱学范来,可以和陆京士谈,通过陆京士再转告蒋介石。朱学范与陆京士是我父亲最信赖的两个学生,在抗战时是患难弟兄。后来,蒋经国让陆京士写信给朱学范,就是我来回带的信,这个事情下面谈。陆京士在台湾时曾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会常务委员,陆京士可以和洪兰友谈,洪兰友再跟蒋介石谈,洪兰友是蒋介石信赖的人,曾任国民大会秘书长,另外,台湾的高层还有很多影响力很大的人可以帮得上忙,比方讲,吴开先、张岳军(张群),他们都和陆京士很熟。
蒋经国很想跟大陆沟通,我给朱学范带了两次信
蒋经国也很想跟大陆有沟通,通过陆京士找到朱学范与大陆联络。那个时候,台湾的地方主义和台独的势力慢慢强大起来,台湾与大陆没有任何管道联络,蒋经国叫陆京士找朱学范试探一下,让我带信给朱学范,信的具体内容我不知道,当时陆京士也不会对我讲什么,不可能讲的,只是说让我带一封信给朱学范。我想开始应该只是问好吧,不会说什么别的事,可能是先牵个线、探探路。
杜月笙与孟小冬结婚仪式时的全家合影。左一孟小冬,中间杜月笙,右一姚玉兰;后排左一杜美娟,左二杜美如、左三杜美霞、左四杜维善
陆京士叫我第一次带信给朱学范,那是1982年,我第二次回大陆的时候。我第一次回大陆,只是在上海,别的地方都没有去。陆京士把信交给我,带到北京,我把信转交给朱学范。朱学范请我在仿膳吃饭,吃的是驴打滚、豌豆黄,当时还有杨麟也在,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杨管北的儿子。我那个时候是重要的统战对象,所以到了上海,统战部的张承宗部长也请我吃饭。因为,张部长既是统战部部长,又是上海文管会主任,跟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他们在一起,当时,我也正在与上海博物馆谈我的丝绸之路钱币捐赠的事情。张部长还把我岳父谭敬拉来一道吃饭,谭老也是刚刚从劳改所出来没多长时间,从安徽回到上海。
我先后带了两次信,都是带给朱学范的。朱学范有一封回信,也是我带给陆京士的,然后陆京士再带一封信给朱学范,都是我带来带去的。
朱学范和陆京士是最合适的。他俩的关系很熟是师兄弟,是我父亲的左臂右膀之一,抗战的时候,他们一起在苏浙别动队里,分别担任队长,带队伍打仗,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患难之交。到了台湾以后,陆京士继续当官,写信的那个时候,有很高的身份,相对中立。朱学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位也很高的。他们两个的关系,当然最合适的了,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好,不是在行政位置上,但又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位置,差不多是对等的。所以,我估计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一定是有原因的,应该有特殊意义。
我带了两次信,但两岸后来有没有进一步联络沟通,我就不晓得了。因为很不凑巧,我来回带了两次信以后,陆京士突然生病去世了,他是1983年去世的。根据其他的一些资料,蒋经国去世前,还派了沈诚三次来大陆沟通联络,后来蒋经国身体也不好,很快过去了,他是1988年去世的。到了李登辉上台,那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他主张台独。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也遭遇一些事情,估计也没有精力、没时间顾及这事。
杜维善29岁在香港
要不然历史要改写了!
好在我登上了长城
有些事情的成功,需要具备条件,还要有合适的时机。本来章行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突然在香港去世了;朱学范陆京士,又是一次时机,但陆京士突然去世了。两岸统一的事情,就擦肩而过了!要不然,历史恐怕要改写了!至少,可能不会有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的事情了。有的时候,他们来找我跟我讲要做统战啊什么的,我笑笑心想,我做统战的时候,你们还没有生出来呢!我是老统战了啊!
我为两岸传递书信的事情,外面没有人知道,大陆和台湾也没有人知道,当时是很秘密进行的。那个时候台湾人要是知道了,可不得了,“立法院”要闹起来了,蒋经国私通邓小平,那还得了。其实,蒋经国与蒋介石相比,对共产党的感情更深,他去过苏联,还加入过共产党。
唉!这就是天数啊!这么好的机会,突然之间人都走了。毛泽东、蒋介石、章士钊,还有蒋经国、陆京士、朱学范都不在了,朱学范是1996年去世的。还有我母亲,在陆京士之前一个礼拜过世了,所以,陆京士的丧事,我们都不能够参加。因为我母亲的丧事。哎!这些人都没了,都走了。
杜维善近影,背后是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聘请书(董存发摄于2016年10月)
不过,到北京是我一直的期待,登上长城是我的心愿,这个实现了!我去北京,除了送信,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去长城。我是一直想去北京,一直没有去成,所以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我送完信以后,就是要去登长城,什么颐和园、博物馆啊我都没去,连故宫我都没去,我主要是去看长城。那个时候的长城,还比较古朴,也没有什么人。我喜欢历史,研究半两钱,对始皇帝有特别的关注,所以对长城特别向往,我第一次去长城的感受也很特别。我很高兴,我还能够上去、能够在有生之年登上长城啊!
我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
从我内心来讲,我是希望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再次合作,完成中国统一的大业。如果有人问我现在是偏向共产党呢,还是偏向国民党呢?我讲这个东西很难说,我父亲当时对共产党、国民党,都没有偏向,两个方面都不得罪。所以,我也对两个党都不偏向。你说国民党好吧,现在搞成了这个样子,要真的考虑到中国的事情,就应该统一,这是归根结底的、将来一定的趋势。从这一点来看,蒋介石是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共产党也有共产党的失误,我认为共产党现在应该统一台湾,现在再不统一,将来统一就很困难了,要死很多人,越早解决台湾问题越好,现在说统一中国还有什么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问题,个别国家都不希望看见中国统一的版图,他们害怕中国真的强大起来。
1981年,杜维善(右)代表母亲姚玉兰领取促进国剧(京剧)发展大奖,左为陆京士,中为陈立夫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个风云际会的场所,穷苦人家的孩子杜月笙,硬是凭借着一流的削苹果技术,迅速成功青帮大佬,问鼎上海皇帝。在其飞黄腾达之时,与众多女人有染,但杜月笙一生却明媒正娶了五个老婆。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五位老婆的人生大结局吧。
1、大太太沈月英
沈月英系杜月笙的原配夫人,江苏苏州冶长泾河南张华村人,由于沈月英不能生育,遂领养一子,名杜维藩,但此子进门后,杜月笙事事顺利,所以爱得胜过己出。沈月英的母亲原为黄金荣夫人的梳头娘姨,后由黄家做媒,将沈月英嫁给杜月笙。杜月笙发迹后妻妾成群,但对沈月英仍相当看重,出资在冶长泾造了一座石拱太平桥。沈母亡故后,杜月笙还为丈母娘修了一个大坟。
后来,杜月笙又娶了两房姨太太,刺激了沈月英,结果就与表哥通奸,可惜被杜月笙发现,如此,沈月英被杜月笙幽禁十年,下场是相当的不堪入目。
2、二太太陈帼英
杜月笙发迹后,喜欢嫖赌,对抱着女人的细腰跳华尔兹、普鲁斯并不感兴趣,他喜欢的是抱着赤裸裸一丝不挂的女人上床,所有跳舞的目的,主要是找女人上床,就这样陈帼英成了他的猎物。陈帼英原为兼职陪舞赚钱的女学生,由于杜月笙经常进入风月场所,在跳舞时结识杜月笙,被杜月笙看上,15岁的陈帼英嫁给了杜月笙。1949年,陈帼英本打算迁居台湾,还特意到台湾转了一圈看房子,孰料在香港与杜月笙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带着维翰和维宁两个儿子回了上海,再未出来。解放后曾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
3、三太太孙佩豪
三太太孙佩豪,苏州人,筱桂荪外甥女,16岁就嫁给杜月笙。生育两个儿子,即维屏、维亲。后随杜月笙赴香港生活,因不满四太太姚玉兰,经常带领儿子和佣人居住英伦,1951年在香港给杜月笙送终后,迁居英国,1990年代病逝于美国。
4、四太太姚玉兰
四太太姚玉兰,原为著名京剧演员,父亲为著名京剧丑角“七盏灯”, 她是孔夫人宋蔼龄的干女儿,也是蒋夫人宋美龄的闺蜜。1928年,姚玉兰与母亲小兰英、妹妹姚玉英在上海演出时被杜月笙看中, 同一晚姐妹被杜月笙强占,后一个星期后姚玉英病死。1928年嫁给杜月笙,成为杜月笙的四姨太。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姚夫人扶丈夫灵枢迁居台湾,孤儿寡母得到宋美龄和孔二小姐的照顾。1980年代病逝于台湾。
5、五太太孟小冬
1950年,62岁的杜月笙在香港娶了人生最后一个老婆京剧名伶孟小冬,此时的孟小冬已经43岁了。不料,一年后,63的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关于与孟小冬的婚礼,完全是杜月笙要与孟小冬补行婚礼。此前,两人已经同居多年,孟小冬也照料杜月笙多年,并育有一女杜美娟。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去世后,在香港生活了几年。1967年,因亲友均在台湾,为避免孤寂,便由香港转迁到台北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1977年5月26日,一代京剧名伶香消玉损,病逝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
梅兰芳美艳娇妻下嫁杜月笙的内幕
在与梅兰芳的婚姻走到尽头后,流言蜚语接踵而至,孟小冬悲愤之下,一度告别舞台,潜心念佛。五年后,她到上海参加一次剪彩活动,再遇当初帮她出面向梅兰芳要个说法、拿到两万块钱“分手费”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从此,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传奇……
受伤 遁入空门
与梅兰芳分手后,1932年正当孟小冬专心致志地投师深造之际,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天津一家大报上忽然登出了连载小说,用化名影射孟、梅之事,说某著名坤伶向某名伶敲诈大洋数万,并把5年前发生在东四九条冯宅的绑架杀人案重新提了出来。
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舆论沸然,越传越离奇。因为是小说体裁,还作了种种虚构,但由于并未指名道姓,也无法予以评理。小冬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灰意冷,对于舞台生活,深感厌恶。她来到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为师,举行了皈依三宝典礼。自此以后,小冬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净。小冬曾恨恨地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孟小冬茹斋念佛,对戏剧界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要求孟小冬复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有人向她陈述厉害:你自暴自弃,脱离舞台,无声无息地家居念佛,正好中了别人诡计,反而使人对报上的小道消息信以为真,日子一久,观众逐渐把你遗忘,最后毁了自己的才华,岂不可惜。
孟小冬
孟小冬一下子茅塞顿开,她写了《孟小冬紧要启事》,于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头版上连登三天。在全篇五百多字中,有六处提及梅,只有开头一处直呼其名,而其他五处均客气地以“兰芳”二字相称。其中责梅措辞,最重的也不过是说梅“含糊其事”、“足见毫无情义可言”等语而已,找不出一句攻击性的词藻,有理有节,富于人情味。在谈到与梅分手原因时,也只是用了一句话:“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到底是谁错了?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孟小冬把这个问题最后留给读者去评判了:“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小冬之所以要将苦恼的身世向世人“略陈梗概”,说明她和梅分手以后,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暗喻自己备受侮辱和“复遭打击”的悲惨处境。从“启事”中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初孟小冬嫁梅时,苦苦追求的是“名分”。半个月后,孟小冬抖擞精神,东山再起,重返她酷爱的戏曲舞台。
剪彩 再遇大亨
1937年5月1日,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由大亨杜月笙揭幕并致开幕词。开幕行剪彩礼的是3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孟小冬、陆素娟、章遏云。
孟小冬这次到上海剪彩,受她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姚在辣斐里的住所。姚早知道杜月笙对孟有意,又念孟已届而立之年,还无家可依。此外,姚虽已嫁给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对,尚未搬进杜公馆,又因杜的前3个太太都是苏州人,而姚一个人是北方人,感到势单力薄。所以剪彩之后就把孟留在身边,明是陪她,实则从中撮合,自己也可以借此壮壮声势。
一天晚上,姚玉兰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间,让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子夜过后,方朦胧入睡。不知过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觉得姚玉兰起来了,还以为她是去上厕所,不一会,孟小冬发现回来的却是一个男人——杜月笙,她吓了一大跳!此时,经历过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难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时也想到这几年来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种种好处,恩犹未报,因此不再拒绝。翌日一早,姚玉兰对小冬说:“小冬,你留下来吧,咱们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几个苏州女人斗,把家产都夺来,我们两人平分。”打此以后,孟就留了下来,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妇了。
梅艳芳与孟小冬
不久,因日寇侵占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暂回北平。过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龙,在杜家盘桓数月后,仍经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为师。入门以后,小冬悉心侍奉师父,并且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在这五年的深造期间,基本停止了演出。期间余叔岩几次手术,小冬更是不离左右,情逾骨肉。最后她终成余氏衣钵的唯一杰出传人。1943年余叔岩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她无心唱戏,当时北平正处敌伪政权时期,小冬乃以“为师心丧三年”为由,谢绝歌场,隐居不出。直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方与程砚秋合作,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唱《武家坡》以示庆祝。
同居 没有名分
而杜月笙那头,1937年由于日寇来势凶猛,淞沪防线于当年11月12日全线崩溃,日军占领了上海。半个月后,杜月笙摆脱了日军的威逼,逃离上海,流亡香港。不久,姚玉兰和几个子女亦先后到达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这时杜月笙刚好飞往重庆向老蒋汇报工作。随后香港沦陷,无法复返,杜月笙从此困居重庆。一个多月后,姚玉兰及子女等也辗转千里,由港安全到达重庆。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老巢,这时姚玉兰和几个子女还都留在重庆,一时还回不来。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时隔多年不见,她现在可好?想到这里,他赶紧让总账房黄国栋写封挂号快信,叫她速来上海。孟小冬从北平来到“18层楼”公寓706号时,杜月笙已等候多时。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于常年嗜食鸦片,加之经常生病,身体欠安,脸带烟容,显得消瘦,但依然还是那样年轻。杜月笙顾不上寒暄,一把将小冬拉进怀抱……
从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开地过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兰拖着几个儿女,回到了上海。姚玉兰回到上海后见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爱理不理的了,十分伤心。孟小冬看在眼里,便决定向杜月笙告辞,借口老母年迈放心不下,暂时回北平住一段时期。
义演 破镜难圆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岁生日,当时,恰巧两广、四川、苏北等地发生水灾。杜月笙决定来个祝寿赈灾义演,将演出收入全部用来救灾,而义演的一切费用由自己承担。杜月笙最为关心和日夜思念的是孟小冬这次能不能来。
小冬到沪后,为了便于排戏,即寓华格臬路杜公馆。按预定计划,演出从9月3日到7日,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荟萃,特别是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已快10年未登台;孟小冬更是观众渴望已久的余派嫡传,有不少外地戏迷远至平、津、川、湘,甚至香港、台湾的观众,闻讯乘坐飞机赶来观赏,戏票不够分配,黑市票翻了几倍,还是一票难求。为满足观众要求,这样才决定大部分戏码连演两天,一共演了10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赠送给孟小冬的花篮排在戏院门前的牛庄路上,足有1华里长。孟小冬两场《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万的观(听)众,被内外行人一致誉为前所未有的“广陵绝响”。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无疵可剔。小冬演出那两天,很多参加祝寿演出的名演员都站在后台,屏息静听。
杜月笙
不过人们没有见到梅兰芳在现场看戏。事后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说,梅先生在家听了两天电台的转播。现今广为流传的孟小冬这出戏的录音,就是那时用钢丝录下的。孟小冬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了。也正因如此,才最终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冬皇”地位。但这次竟是她最后一次与观众的见面,成了“后会无期”的绝唱了。
孟小冬这次来参加义演时,曾想到梅兰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会登台,开始有些顾虑。万一被派到一个戏里,或即使同台不同戏,也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总感到某些不便。但杜月笙毕竟老于世故,似乎早就考虑在先了,把他俩的戏码岔开,10天戏中,两人分演大轴,梅8天,孟2天,并不见面。
偏偏有些小报上流言蜚语,乱出主意,希望梅、孟合作《四郎探母》或《武家坡》一类的“对儿戏”,企图通过戏台上的阴阳颠倒,融化感情,使二人重温旧梦,以达到台下的破镜重圆。这件事弄得梅兰芳和孟小冬乃至杜月笙都很狼狈。
不过,以梅之持重、孟之孤傲,他们不会被那些小报或其他什么人牵着鼻子走。事实上也是如此,梅兰芳先后登台各演4天,孟小冬推说自己无戏,不去戏院;中间两天轮到孟小冬出台,梅也同样避开,于马思南路寓所听电台实况转播。每晚散戏后固定在南洋桥金府的夜宴,孟也未出席。
这样,梅孟非但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见过。就连最后一天杜月笙亲自参加的全体合影,因有梅在场,孟也推托疲劳而辞谢了。对孟来说,也许是她早已淡薄了人间男女之情,不愿意再重建那种徒有虚名、明夸暗弃的表面上的爱情。
战后 颠沛流离
小冬在义演结束的第二天,便整理行装,向杜月笙和姚玉兰提出急欲北返。理由是:来上海4个月了,思念高堂,杜、姚也不好强留,杜让姚出面送上珍贵金银首饰,作为酬谢。此时的小冬心中隐然有种不快之感,谢绝了。
小冬行前,只保留了一件这次演出程婴穿的褶子,它只有七八成新,并不太值钱,但大小长短正合身,是她20年前初到北京自己选购的,特别喜欢,暂时留作纪念,其他带来的所有行头,全部送了人,大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味道。这就表明小冬今后不再打算登台了。
有人问她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退隐,她无奈地摇着头和摆着手说:“您瞧,我这么个样子,可怎么还登得了台呀?”据此可知,小冬不再登台的原因,是体质太弱造成。她后来曾对其弟子说过这样的话:“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能所胜也。”她回到北平不久,就表示从此要学陶渊明,隐居山林,不再唱戏了。
小冬离沪返平后,杜月笙日夜牵挂,总觉得这次很对不起她,小冬临行只拿了一只金表,其他什么也没要。他随即派了个得力的门徒,专程赴北平以孟小冬的名义替她买了一处房子,算作对她的酬答。其实这幢房子孟小冬并没有住过多少时候。
1948年,孟小冬孤身独居在这幢房里,身体还是常闹胃病,瘦弱欠安。她突然接到她的结拜姐姐姚玉兰的挂号信,希望她火速到上海暂居。孟小冬到上海后,就和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这次来了就不要再走了,千万莫要见外,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另眼相看。孟小冬听了热泪盈眶,几乎要哭出声来。自此,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来,与姚玉兰果真谊重骨肉,亲如一家。平日里小冬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体,不离左右,俨然成为杜家的一员了。
只是“好景”不长。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势“吃紧”。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随着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兰“宝树云”号客轮匆匆驶离上海。
去港 补行婚礼
到香港后,一年多来,小冬又像当年侍奉师父余叔岩一样,整天为杜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虽然杜月笙对自己倍加怜爱,但至今没有一个名分,眼看着杜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一旦倒下,如何是好?她是名伶出身,生就一副孤傲的性格,因此平时很少见到她的笑容。她和姚玉兰的关系后来也逐渐显得有点紧张起来。彼此房门一关,互不往来,每天吃饭也不同桌。
1950年,杜月笙不顾家人的阻挠,坚持要与孟小冬补行一次婚礼。婚礼当晚,形销骨立、63岁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穿起了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坐在手推轮椅上被推到客厅,由人搀扶着站在客厅中央,42岁的新娘孟小冬着一件崭新的滚边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将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全部叫来,命他们给孟小冬行跪拜礼,以后都要称呼“妈咪”。而对姚玉兰一律尊称为“娘娘”。因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儿女们称呼孟小冬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干脆连名带姓称呼为“孟小冬阿姨”!后来杜月笙听了也觉得别扭,就叫他们不要加上“孟小冬”三个字,一律都叫“阿姨”!那么从今天起,就要改为“妈咪”了,而“妈咪”送了他们每人一份礼物,儿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儿、儿媳则每人一块手表。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去世。他自己留存的10万美元,以“先内后外”为原则,全部分给了杜家和与杜家有关的人,孟小冬只分到2万美元。孟说,这怎么够……
小冬的下半生,就靠这笔钱养老了。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于台北逝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