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云范小勤爆红:大企业如何介入社会舆情,别让爱心毁了他

今年“双11”再度捧热曾经的网红“小马云”,经过10天左右的舆论发酵,舆论焦点发生转移,且由于@阿里巴巴 的官方回应,留守儿童再次以悲剧性角色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好在舆情反转并非负面走向,而是充分体现了社会进步。

从清博舆情监测系统搜索“小马云”,限定时间为11月15日12点到16点,媒体分布图显示,网页、微信、微博分布均衡,分别占比36.19%、32.22%和21.82%。在百度搜索“小马云”,可得到267000个结果;从清博指数搜索“小马云”,11月5日至15日期间,微信文章总阅读数达187万+。

小马云范小勤爆红:大企业如何介入社会舆情,别让爱心毁了他

情感属性图显示,中性情绪占比最高,达73.86%,由于目前网络上关于“小马云”的信息以媒体发布为主,媒体报道以客观中立为基本原则,因此信息情感属性偏向中性。

热门主题词中,除去“马云”和地域名称,“社会”、“企业”、“网络”出现频率较高,表明网络是“小马云”爆红的推手和平台,而阿里巴巴主动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更是舆论爆点的导火索。

“小马云”的网红路

范小勤,江西吉安永丰县的9岁男孩,因长相神似马云,被网民戏称为“小马云”,早在2015年就曾爆红社交网络。2015年7月5日,@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 将其照片作为连环画一部分。

2016年11月5日,“中国IT杂谈”上传7秒短视频,称“快看,小马云来了,小马云来了!”截至发稿前,播放量达366万。8日,网络拍客@点点寒冰 爆料“小马云”家境贫困,再次引爆网络。

9日,马云通过企业内部邮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小马云’的上学费用,供到大学毕业。”

10日,永丰县宣传部部长李冬根到“小马云”家慰问,并从身上拿出500元慰问金送至“小马云”父亲手上。永丰县志愿者协会会长裘忠坚表示,每月定期为范小勤家庭发放贫困物质(一袋大米和一桶5升食用油),特批两份壹基金温暖包给小马云及他哥哥,并不定期看望他们。

11日,江西农村淘宝工作人员到“小马云”家慰问,小郎酒公司也前来慰问。广东东莞的爱心人士抵达范小勤家。

13日,@阿里巴巴 官方回应“小马云”,称“不是笑话,是沉重的现实”。

15日,部分媒体及网民谴责个别直播主播利用“小马云”进行炒作。

舆情聚焦

戏谑调侃折射生存困境

“小马云”爆红后,不少网民调侃戏谑,纷纷表示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长得不好看没关系,关键看长得像谁?如网络大V@郑克强 就发微博调侃道,“长相比较巧妙,颜值改变命运。”@罗志渊 也调侃道,“马云推出‘刷脸付款’功能,我觉得刷这个小孩的脸就能支取马云的钱。”还有网民将“小马云”的长相类比王思聪,@讯鸟年会大师:“爆火的小马云让我深思,若整容成@王思聪,是不是将为下一个风口?”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舆论表示,“小马云”的背后,折射的是现阶段不少农村孩子的生存困境,正如阿里巴巴日前的回应:“这不是笑话,是沉重的现实。‘小马云’背后何止千万个这样的孩子,社会上也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微博网民@Hanga寒加 也忧伤询问道:“那些长得不像马云的贫困小孩怎么办呢?”

质疑炒作瓦解社会信任

“小马云”的爆红,致舆论场“阴谋论”一说兴起。部分网民质疑,马云的资助或导致这个突然爆红的贫困孩子人生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或是不好的转变。近两日,微博舆论场传出一系列新闻,如一名陌生人抱着“小马云”进行视频直播;“小马云”出席一场饭局便可以拿几百块钱;当地企业家开始找“小马云”代言等。如果这些新闻均属实,那么,对于此前只希望能上学,求三餐温饱的他而言,是否能抵挡当前人人捧好吃好喝伺候的诱惑。

此外,还有舆论质疑此事是马云有意为之,目的是为双十一打广告,并借此树立企业形象,微信公号“企业名家日志”在文章《“小马云”爆红事件背后,为何说马云做法欠妥》中对此也进行了分析,文章称“部分‘阴谋论’认为,马云很可能是希望将‘小马云’事件形成的热度,直接转化到提升公众对阿里巴巴及马云本人公益行为的良好形象上来,并引导舆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道德绑架映射贫富极化

此次事件,虽大量舆论称赞阿里巴巴的企业责任感,但仍有少数网民对此进行道德绑架,如微博网民@蓝黑青铜 的言论“你那么有钱,随便分点出来咯!”该言论遭到了其他网民的炮轰,@无宠不惊浮云 反驳道:“看到一些人酸溜溜的说,为什么不资助更多的人,为什么只是资助人家上学而已。人家捐也不是,不捐也不是,这种道德绑架,也真是活久见了。公益靠的是每个人,而不是某个人,力量大可以多出力,力量小可以少出。但请大家记住什么是尊重,就是给人家说‘不’的权利。人家其实也可以说不的。”

道德绑架的背后,其实映射出我国现阶段巨大的贫富差距。即中高层与底层民众之间的巨大生活差距,不少舆论也提到了这一看法。微博网民@贴贴丶贴膜boy:“中国的残酷现实,富得富死,穷得穷死。希望有更多的好心富人伸出援助之手。”@中创动力:“马云和小马云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贫富差距两极化。”@miumiu楠:“中国贫富差距太大,有人一个包包够你生活几年,有人天天想要吃饱饭,有人光剩饭的钱够你吃好几个月。”

留守儿童引发社会共鸣

13日下午,@阿里巴巴 的官方回应将舆论焦点转向“乡村留守儿童”,呼吁社会更多力量共同做出系统努力,顿时舆论风向发生转变,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救助难点成为网民和媒体的讨论焦点。

15日,凤凰网报道《还更多的”小马云”等待我们救助》,指出“这件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最大看点不是‘小马云’因何获益,而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影响整个社会。”马云用个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示范作用下,唤醒社会有能力的人、企业、组织关注乡村留守儿童,伸出援手。

微博网民@张小硕的微博 用行动效仿,“每月在支付宝公益平台月捐20元,刚开始工作,这是我能做的。”@北方汉子的邮局 认可马云的引领作用,“马云是个时代引领人物,希望他可以长久地走下去。”更多的网民呼吁关注留守儿童,帮助脱贫致富。

捐助方式成为终极反思

“小马云”火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援助,但是平静的生活也受到了外界干扰,舆论对其智力的猜忌、名声大震带来的金钱诱惑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部分舆论假设,若马云选择低调慈善进行个人援助,而不是在容易泄露的内部邮件昭告天下,可能小马云不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他的命运会更加平坦和安稳。

如《“小马云”爆红事件背后,为何说马云做法欠妥》文章所言,在网红消费横行的浮华年代,“小马云”或将不堪承受。马云公开的点名道姓有失妥当,空余一声叹息!更多小马云范小勤解读:www.yangfenzi.com/tag/fanxiaoqin

今年9月,清博舆情(web_idea)在《左手“首善”右手“首骗”,从不缺新闻的陈光标再引争议》文中就探讨过高调慈善是否妥当的问题。高调慈善除了为捐助者或企业提升公关形象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发社会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全面关注,反向推动管理部门进一步制定合理有效的扶贫援助政策。

捐助方式本无对错,容易走向歧途的是公众的解读和连锁反应,只要每个人都设身处地地为“小马云”着想,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小马云”就不会因善意的援助遭受不利的副作用。

舆情总结

企业声音扭转主流话语,舆情反转体现社会进步。“小马云”的两度爆红,舆论焦点都停留在其外貌上,在马云公开表示教育援助后,娱乐化表现更甚,“颜值决定命运”等段子不胫而走,引发社交网络狂欢。

11月13日16时22分,@阿里巴巴回应 郑重指出“这不是笑话,是沉重的现实。”@新浪新闻、@财经网、@京华时报 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企业声音扭转主流话语,网民达成去娱乐化、去过度消费的共识,乡村留守儿童、农村贫困家庭成为网民关切、媒体报道的主要话题,不少网民、企业家效仿马云,做出力所能及的援助行动。

阿里巴巴的回应之所以获得网民好评并引领舆论走向,皆因其尺度得当。作为行业巨头,不仅没有借势营销,顺应网民娱乐精神炒作“双11”营销活动,反而逆向思考,抓住问题本质,从公益角度切入,适当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遏制舆论过度消费的不良趋势,可谓大企业介入社会舆情的典范示例。

“小马云”的舆情反转一方面彰显了企业社会责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部分企业家在实践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为企业积极回馈社会制造了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反映了舆论场自净功能下,网民对热点的讨论趋向理性、回归正义,一定程度上是民智提升、社会进步的表现。(文/清博舆情 微信号:web_idea)

————————————————————————————————————

《“小马云”走红后访客不断:有人做公益 有人想炒作》

“送点东西照个相就走人!这些利益都是一时的,长久来看他们一家的生活还要靠国家政策。”严辉村黄支书觉得“小马云”效应只是昙花一现。


“小马云”被爱心人士逗弄,大喊“OK”。视频来源/北京时间

两个小时里,各路人马在“小马云”家热闹地上演自导的大戏,这里俨然是个秀场。从上场到落幕,9岁儿童范小勤似乎只是一件最重要的“道具”。

因与马云“撞脸”,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石马镇严辉村9岁儿童范小勤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在眼球经济时代,这个不为人所知的小山村迅速聚集了不少蹭热点的人。

11月20日16点30分至18点30分,16个来访者聚集在范家,他们当中有商人、直播平台的主播和媒体人。

大家带着礼品钱物或是拍摄设备簇拥在范小勤和他的父亲范家发周围,轮番登场,在高效完成预期目标后,一辆辆汽车开着大灯次第驶出村庄。客人散去,范小勤一家将在那个白色节能灯泡下开始他们迟来的晚餐。

“送点东西照个相就走人!这些利益都是一时的,长久来看他们一家的生活还要靠国家政策。”严辉村黄支书觉得“小马云”效应只是昙花一现。

16:30 上场|受邀参演电影,到人民大会堂去

“沿着水泥路一直往上走,水泥路结束的地方就是‘小马云’家”。从11月初“小马云”火了之后,村民们为不断来访的访客指路。但现在他家有了更明显的标志——门口泥巴路上总是停满了来访的车。

11月20日16点30分,三路人马在范家门口等候范小勤父子回家。

目标还没出场,气氛就开始紧张起来。

记者看到,范家的二层红砖房外表被炊烟和雨水蚀成发旧的锈红色,五六个人立在门口的高坡上朝来路不停张望,目光死死地锁住来人的方向。

范小勤的父亲范家发是20日上午吃过早饭离家的,年轻时因被蛇咬,他的右腿从大腿根处被截掉,出行靠一辆电动三轮摩托。妻子智力有障碍,小勤兄弟俩靠80多岁的奶奶拉扯大,但村里人说“她(奶奶)精神也有问题”。所以,残疾人范家发依然是家中唯一可依靠的劳动力和主事的人。

此前,电话里,范家发说带着两个儿子去永丰县城“见朋友”。问他见谁、干什么,他并不肯说,电话里他压低声音,“这里人多,说话不方便”。

不知是谁说一声“来了”,站在高处眺望的人快速下到路上,举起镜头。一辆三轮摩托果真从泥巴路上开过来了。车刚停稳,穿着新衣的范小勤就一跐溜跑下来,人们紧跟上去开始拍照、询问。

范家发把车放妥当后,向等他的人们做了个交代:村里的朋友在县城买了房子,把他们接过去,并叮嘱他要保护好孩子,不要乱接商业活动。

“他在撒谎!你看他的微表情,手挠了挠头。”旁边的拍客小声对同行的记者说话。他猜测,范家发父子应该是又被人拉去直播了。

几天前,一名男子将范家父子三人带到石马镇,在一个小旅馆里,男子搂着范小勤进行了约一小时的直播。随后,这段直播视频引起了巨大争议。网友在留言中痛斥该主播“炒作”、“为了挣钱出卖良心”,也有人不断赠送主播礼物。

据媒体报道,此次直播盈利的400元已经给了范家发。目前,该主播账号已被平台查封,视频也被删除。

但更多关于“小马云”的直播号冒出来,记者在某著名直播APP上搜索关键词发现,目前能查到相关账号就有4个。其中名为“小马哥730”的账号发布了13个视频作品,全部都是关于“小马云”。其中最火的一条点击量2.1万,内容是小马云照片的合集,配了一段“鸡汤文”配音:“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火,也许一辈子都等不到机遇,也许一辈子也不会成功,但既然走进了这个网络,成败与否,洒下多少血汗,我真的无所谓了(哈哈哈,笑声)”。目前,该账号已经拥有11.6万的粉丝。

“我去!你看就这么多人都在看,这都是钱!一会儿收入几万了。”卢腾,来访者之一,准拍客。他看好直播行业,他直言此行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直播“小马云”积累粉丝,目前他发布的小马云直播观看者寥寥,但卢腾并不气馁,甚至连吃饭都在研究热门主播。“你看,瞎聊天就六七万人看。”说话时,他的眼睛死盯着不断增加的礼物。

从北京专程赶过来的李先生比大家提前5分钟守在泥巴路上,他没去围着范小勤拍照,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父亲身上,帮着腿脚不便的范家发下三轮摩托。

李先生自称是某儿童公益组织的,有一个公益性质的电影项目想让范小勤参演和宣传。

“这辈子就一次机会,到人民大会堂去,在那举行开拍仪式,接受捐赠。小孩子会很高兴,有助于身心健康。我觉得对你儿子来讲也是一次机会。”李先生极力游说着范家发,旁边的桌子上摆着一袋他带来的食物。

范家发单腿站立着,没有拄拐,表情分辨不出态度,一直点头说,“好、好、好。”

寒暄、留记者联系方式、正事谈妥,完成这一过程,李先生只花了20分钟。 16点50分,李先生留了一位当地司机的电话后与范家发道别,“有事我通过他联系你。”范家发单腿跳到门口,送走了他。

16:45 高潮|坐在奔驰商务车里他自称“小马云”

16点45分,一辆奔驰商务车的到来把这次集体拜访的气氛推向高潮。

“喂喂你是谁啊?”商务车上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士把声音压扁成孩子的语气逗着范小勤。

“我是小马云!”范小勤左手捂着左耳,右手拿着这位女士的苹果手机贴着右耳“打电话”。尔后,脆生生加了一句,“我是小马哥!”

范小勤哥俩打量着奔驰商务车

据介绍,这辆车从杭州出发开了900公里,历经10余个小时到达严辉村。范小勤兄弟俩从未见过这样的“大车”,跑出去扒着家门口高坡上的栅栏好奇地打量。

来者是杭州一家微公益主题餐厅的工作人员和他们请来的浙江当地媒体,一行共8人。

微公益餐厅的老板张先生身材瘦削,卷发,穿一件胸前写着“EMPORIO ARMANI”字样的白色运动衫,手腕上戴一块卡地亚手表。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公益主题餐厅通过“你吃一碗面我捐一块钱”的方式做公益,他本人还做过众筹助学的公益活动。

张先生同行媒体人记录两人互动过程

张先生一开始并没有下车,他派人把范小勤和他的哥哥妈妈一起接到车上,7个人挤在车内的真皮沙发上陪着两兄弟玩桌子上的早教机和变形金刚。此时,受邀而来的媒体记者架好机器,张先生搂着“小马云”正好坐在画面的正中心。

范小勤妈妈茫然地坐在旁边,边吃东西边走神。自来卷,宽大的额头,被牛角戳瞎的右眼窝发灰,从外貌来看,范小勤和妈妈简直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除了孩子的妈妈,车里的每个人都笑逐颜开,哈哈哈的笑声不时地从车厢内传出。尤其在范小勤玩打电话游戏,自称“小马云”时,大家笑得更欢了。

一位女士不时地逗着范小勤

“嗷哟哟,不得了,你看他多有企业家的范儿!”一直在逗马小勤的女士哈哈大笑,“你的大马哥在哪里啊?”

这位女士还不时地赞叹:“好温馨哦!”

得到称赞后,范小勤更加兴奋地高声喊着“OK!OK!OK!”,一周之前,范小勤还是一个面对镜头面无表情,别人询问时也不发一言的孩子。现在,他已经褪去尴尬,能自如地面对陌生人。

“家里有饭,他也不回去吃。站在我家门口,我就给他一碗饭”,“什么话都不说,也不叫人,来了就吃,吃完就走”。多位村民告诉记者,走红之前,范小勤经常跑到村民家吃饭。

范家发也证实,众人的到访让儿子性格开朗许多,从前他不叫人,现在会叫叔叔阿姨姐姐。

身穿新衣的范小勤找来访者帮忙开食品袋

在这次的集体来访过程中,范小勤还拿着一位鸡肉制品厂商送的袋装鸡肉零食,大大方方走到一位来访者跟前,把零食递过去,冲着他笑,让他撕开。

一位给范家带来“厨房四大件”电器经销商几次想跟他合影,伸手揽过他的肩时,范小勤挣脱后跑出去,想摆脱拍照,但外面又有几个镜头围住了他。

“小马哥笑一个!”镜头的包围下,他笑着大声地一遍遍重复:“OK!OK!OK!”

“媒体报道你的小孩智力有问题,但我刚才跟他玩了半个小时,觉得他很活泼。我认为你的小孩很可爱,智力没有问题。”张先生一行稍后移步到范小勤的家中,这番话让一直看不太出表情的范家发露出了笑容,他没有带两个儿子去医院做过检查。他认为,“孩子只是从小缺乏交流,智力没有问题”。

“我们都叫他癫脑,全一年级没一个人跟他玩,”两个严辉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曾对记者介绍,他俩正好是范小勤弟兄的同班同学。

小一点的男孩摊摊手,仰头笑笑,“他听不懂我说话,只见过他跟他哥哥说话。”大一点的男孩儿说:“他哥哥四年级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而此时,在范家屋中,张先生正为范家发献上了一份“大礼”解决兄弟俩的教育问题,他表示,可以赞助范小勤去杭州上全日制的寄宿学校。

范家发没有明确回答张先生,只是反复强调,“我想让我的小孩读书。”他告诉记者,自己不懂这些事务,这么重要的事要由政府替他把关。

次日早上,张先生给记者发来了此前他接受媒体采访的报道合集、浙江省文明办颁布的获奖证书、以及头一天他在车内搂着小马云玩玩具的单人图片,并再次表明:“我个人资助小马云兄弟俩至小学毕业。”

18:30 尾声|两小时现场捐款4500元

18点零4分,天色已经黑透。范家房子的全部光源来自唯一一个微弱的白色节能灯泡。昏暗的房屋里,“捐款仪式”伴着密集的闪光灯开始了。

据此前媒体报道,范小勤家中十分贫困,家里为了省钱连电灯都不愿长时间开着。

张先生为范家发递上捐赠款

“捐款仪式”上,张先生第一个掏出红包,共两个,每个2000元。密集的闪光灯照出了范家发的尴尬和紧张,“太多了,不能收。”在场其他人说:“收下吧!”他局促地将红包塞进左裤兜里,这之后又一位本地商人捐助了500元。

“捐赠仪式”进行的时候,和张先生同行的一位当地口音男子主动向在场媒体披露:“我是最开始把这件事炒起来的‘点点寒冰’。” 他还称自己同时是最开始炒作“犀利哥”的人。

据“点点寒冰”介绍,11月8日,他发布了一条“网红小马云家境贫困未上学”的微博,并配发9张图和2015年7月马云一条充满调侃意味的微博。经过媒体跟进报道后,范小勤走红。之后,他开始着手捐赠事宜。

11月14日,“点点寒冰”从乡政府处获取了范家发的“一卡通”账号并公布在微博上,号召网友给范家捐钱。“北京时间”发现,这条微博的转发、评论、点赞人数加起来仅为14。

在此之前,范家发并不知道“点点寒冰”的存在,也不知道捐钱的事,“一卡通”是他们用来接收国家的各项补贴款。从存折可查询的记录来看,并没有人给范家捐过款。

对于小马云走红后范家发收到多少捐款,各方说法也不一样。个别村民告诉记者,“‘小马云’发财咯,一个老板就给了他10万!”

黄支书称,肯定没外界传得那么多,来了人合个影留下个一两百的情况比较多,差不多收到捐款一两万元。

范家发的说法是:“之前最多一次收到1000元”。这些款项来源均为捐款,他向媒体表示,自己从没签过任何商业合同。

作为村干部,黄支书并不看好对“小马云”的炒作,他认为范小勤一家的生活还是得指望政府的帮扶政策。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范家是全村享受最高低保额度的家庭。一家五口每人每月有180元低保,范家发还有50元的残疾人补助。过年过节村里也会发给贫困户三五百,再加上“新农合”、“新农保”政策,这些钱能够保证范家的基本生活。

“如果是个智力正常的孩子,炒作也许能改变命运,但是智商有问题,很难改变。”虽然范家发觉得孩子没问题,作为村干部,黄支书为范小勤的未来感到忧虑,“长大之后看看能不能干农活,这样的人只能干粗活,还能干什么?你说他能成马云那样的人?”

18点30分,夜色已浓,喧闹渐渐转淡,各路人马纷纷离开。在家里唯一的电灯下,范小勤一家的生活终于回归日常。

一切喧嚣最后都会归为平凡,不要让我们的“爱心”毁了他。同意请点赞!【央视新闻综合人民网、北京时间调查(ID:btime00)】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马云资助小马云其实是个谣言 范小勤只是阿里公益基金受益人之一

➤ 马云凭公益事业,再入《时代》影响力人物榜

➤ 壹基金副秘书长沈旻:爱是你独立前行的武器

➤ 他们这么努力,除了做公益,还带给我们更多的权利

➤ “宇梦童行”视频上线 看马天宇携搜狗网址导航做公益

➤ 中国首善马云和公益那点事儿:帮助别人是改变自己

➤ 对话李剑:简单公益的行动派  崔子研:漫说公益伦理二十条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月生哥哥说道:

    马云和“小马云”,一个是电商帝国的巨头,一个是江西农村的贫苦孩子,他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相遇”,彼此知道却素未谋面。

    △迷你版的小马云表情和动作神似马云,不得不让人惊呼这世界真的太奇妙了!

    “小马云”原名叫范小勤。2015年上半年,江西吉安永丰县严辉村一名村民从外地回家时,发现范小勤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竟然长得十分相像。他把将范小勤的照片上传至网络,让从不缺乏娱乐谈资的互联网再次掀起波澜。

    马云本人曾在微博上回应“乍一看到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这英武的神态,我真的感觉自己是在照镜子啊”。
      
    今年11月初,再次有当地村民回乡,并给范小勤录了一段1分多钟的短视频,将其双亲残疾、家境贫困的情况公诸于网络。

    据澎湃新闻,11月9日早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通过内部邮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小马云的上学费用,供到大学毕业。”

    阿里巴巴方面确认了此事。

    范小勤第二次成为“网红”,这一次可能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随后有媒体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走访,发现他来自江西永丰县石马镇严挥村委会河山自然村,家庭非常贫困。因此,才有了近日马云资助其上大学一事。

    马云的回应太给力了,马云说财富是社会赋予你的,你要好好运用好它,为人类做贡献,马云的回应网友给打了107分,一分爱心,三分社会责任,四分帮助贫困孩子。
    临近“双11”
    “小马云”突然又红了

    2016年11月8日,微博认证为“2007年中国首届十大拍客”的@点点寒冰 发微博称,“因为家境贫困,范小勤和他哥哥从来没有上过学(幼儿园也没上过)。父亲年轻时因蛇咬被迫截肢而成残疾,母亲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又不幸被牛戳瞎一只眼睛。奶奶83岁患老年痴呆症。全家五口人只靠59岁的父亲支撑这个贫困的家庭。”

    随后中国江西网的一篇名为《永丰8岁“小马云”成网红家中贫困不堪,阿里员工称将向集团汇报》报道在网上传开。

    报道援引村支书的话称,两人已安排在就近的小学读书。他父亲范家发有时会骑三轮车云接送小哥俩。范家发9岁时因蛇毒后被迫截肢,其妻因患智障难以生活自理,再加上年迈的母亲需要抚养,一家生活陷入困境,大山深处的范小勤一家确实需要外界帮一把。

    不过该报道目前已被删除。

    据上重庆晨报的消息,范小勤有时候露出旁人读不懂的呆滞,村里人都说他“智商有问题”。范小勤父亲范家发说,平时有人欺负小勤,他从不还口不还手,也不会回来告诉自己。另外,范小勤兄弟二人的妈妈小时候因为“小儿麻痹”而变得智力低下,“可能有遗传”。该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范家获知了上述消息。

    该报道称,11月6日起,来范家发家的人逐渐多起来,有扛着摄像设备的媒体记者,有提着大包小包食品、衣物和文具的爱心人士,也有前来了解情况的政府工作人员。

    此事牵动当地政府部门的神经。

    据永丰县门户网站“永丰网”报道,11月10日,永丰县宣传部部长李冬根到“小马云”家慰问,并从身上拿出500元慰问金送至“小马云”父亲手上,对方激动得无法言语。永丰县志愿者协会会长裘忠坚表示,每月定期为范小勤家庭发放贫困物质(一袋大米和一桶5升食用油),特批两份壹基金温暖包给小马云及他哥哥,并不定期看望他们。

    上述报道称,经范小勤父亲及村干部核实,“小马云”家住的清一色红砖彻未粉刷的两层楼房由政府出资1.68万元建盖。“小马云”家每人每月享有180元低保补助,此项政策直至2020年。

  2. 巧克力花心筒说道:

    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恶犬咬伤”的报道,引发国人点赞,并纷纷为受伤女子捐款。但随后反转为“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又引发大家愤怒声讨和司法介入;先是有“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太被讹”吸引眼球,随后又反转为“女大学生撞人本应担责”……新闻报道出现一次甚至多次反转,舆论场的褒贬声也随之逆转,前后反差之大让人瞠目结舌。
    不少公众表达了对舆情反转现象的担忧。舆情反转缘何频频出现?舆情反转的背后呈现了怎样的新闻生产特点和舆情演变规律?如何避免此类传播事件愈演愈烈?相关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梳理和采访。

    舆情缘何频频反转?

    一些媒体片面求快,争抢速度不加核实;个别媒体为赚取点击量,无视真假是非

    记者梳理发现,一些反转舆情之所以出现,与一些媒体为抢时效、片面求快、抛弃新闻专业准则、不注重调查核实直接相关。一些“匆忙发声”而出现的新闻报道,在随后的调查核实中出现多次反转。如同一出娱乐闹剧。

    “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一事中,最早的暴打视频由社交媒体传出,媒体跟进报道后,女司机及其家属的单方面表态都成为各路媒体竞相报道的卖点,但众声喧闹中,却罕见全面调查。“安徽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一事中,初始报道媒体只听信女子男友的一面之词、未加核实就匆匆发出报道,称赞其“义举”。

    “媒体在采用信息源时,不能听信一面之词,要有两个以上独立消息源交叉印证。”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社交媒体兴起后,对新闻的判断有一种危险倾向,认为“及时比准确更重要,速度比深度更重要”。而随着竞争加剧,出现了社交媒体和新媒体裹挟传统专业媒体的苗头,“现在来自社交媒体的曝料,很多没有经过核实就直接出现在专业媒体的报道中,这种有闻必录,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误导。”

    某主流门户网站评论频道负责人高明勇认为,舆情反转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事实层面的,事情发生后,出现了新的细节,事件发展进程本身有了明显变化;另一种则是初始报道时媒体有意掩盖部分事实,使得舆论发生偏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辰瑶认为,舆情反转现象的增加与网络化社会传播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很多新闻报道之所以给人前后180度大转弯的感觉,不仅因为新闻报道的初始叙述“失真”,还因为在随后的一连串转载中经过有偏好的选择,这种“失真”在舆论场里被进一步放大,也容易形成“反转”的感觉。

    “事件调查总是需要时间。看到新闻报道时,一些读者受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没有耐心了解全面事实,就基于刻板印象和固化心理,仓促下结论。”张志安说。

    此外,记者发现,一些缺乏把关机制的自媒体账户,为了赚取点击量,有意识地迎合和消费受众刻板心理,突出新闻事件中的对立因素,造成戏剧化、惊悚化传播效果,在舆情反转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舆情反转伤害了谁?

    当事人受到伤害,媒体丢掉公信力,公众被欺骗

    舆情反转频发,已经引起了业界和公众的关注和警醒。梳理2015年的舆情反转事件,一些原本无辜的新闻当事人由于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而饱受责难,不少网民在目睹了新闻闹剧之后也大呼“被愚弄”。

    张志安认为,由于媒体显而易见的失误造成的舆情反转,会损害媒体公信力。同时,对被报道对象影响很大,即便事后澄清,也难以完全消除不良影响。

    安徽女子“犬口救童”的舆情反转后,一些捐款的爱心人士得知被媒体的报道和当事人欺骗,在聊天群里愤愤不平:“伤者确实需要帮助,但绝不可以建立在欺骗的前提下。”部分捐赠者认为,虽然自己捐的钱不多,但如果是一个骗局,希望可以追回“善款”。

    网友“何洪越”评论说:“层出不穷的舆情反转像闹剧一样上演,伤害了公众对社会的基本信任,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媒体有责任为受众认真核实信息,而不是一味迎合甚至推波助澜。”

    此外,还有一些舆情反转剧最初是来自社交媒体的爆料,专业媒体介入调查后,事实真相得以澄清。高明勇认为,舆情反转现象也提醒我们,社交媒体时代更加凸显专业媒体的调查价值,“这是一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公信力比拼。”

    舆情反转现象能够扭转吗?

    应该建立明确的行业法规,严守行业规范,改进评估机制

    “舆情反转其实也是一个对话过程,不同新闻媒体、网民、被报道者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王辰瑶说,以前也有媒体报道失误的情况,但由于缺乏话语权,就算报道与事实不符,当事人也只能忍气吞声,连“反转”的可能性都没有,“当然媒体不能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求证事实,而不是以确定无疑的口吻给一件还不能完全确定的事情下结论。”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等新闻采编规范文件,对“核实新闻信息来源”“完善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等均有明确规定。张志安说,破解舆情反转,媒体需要行业共识和制度性约束,建立和严格履行行业内规范。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社交媒体,都要遵循基本专业规范,自媒体要加强平台约束,新媒体平台的评估机制也需要改进。

    一家中央媒体新闻客户端的编辑小文介绍,为了避免报道的新闻因不实而导致舆情反转,编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规范。比如,转发新闻时,选择口碑良好、有公信力的媒体;报道新闻时,不使用煽动读者情绪的标题,不刻意引导读者情绪;不把没有定论的热点新闻当做主题去评论等。

    网友“酸奶”评论说:“看来遇事别忙着下结论,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理智一点比较好。”张志安认为,对于公众来说,也要提高媒介素养,看到新闻,尤其是比较惊悚的新闻,转发时不妨慢半拍,“问一问、想一想、搜一搜”,就不会轻易被不负责任的报道欺骗。

    网友热议

    网友“尽心尽力”: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存在的底线,没有了公信力就会让公众无法相信媒体。

    网友“何处不安然”:媒体人应该本着对公众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去报道新闻。

    网友“Hayes7”:网络碎片化时代正简化着我们的认知习惯,作为受众,是不是也该反思应该如何独立思考。

    网友“YAO”:建议制定信息发布责任追究制,若是因虚假报道对当事人产生严重的精神和心理伤害的,信息发布人要承担责任。博眼球要不得,实事求是最重要。

    网友“陶玉立”:我觉得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不核实信息、歪曲事实、误导公众的行为,要加大处罚的力度。

    典型事件盘点

    1.大学生救落水儿童身亡
    2月26日,两名儿童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一处湖边落水,大学生孟瑞鹏跳湖施救溺亡。被救女童母亲否认孟瑞鹏是因救人身亡。媒体报道称孟瑞鹏是不慎落水。然而,3月1日,一名目击证人证实孟瑞鹏确系救人身亡,女童母亲承认撒谎,警方认定孟瑞鹏溺亡前有救人行为。

    2.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
    5月3日,“女司机被暴打”视频在网络疯转,网友纷纷谴责男司机。5月4日,四川新闻网提供了记录仪视频: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酿事故。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

    3.云南女导游骂游客
    今年“五一”期间,“云南女导游嫌购物少骂游客”视频在网站传播:女导游对乘客破口大骂。管理部门介入调查,涉事旅行社和导游被处理。后来披露信息显示,游客参加的本就是购物团,团费只有1元钱。舆论随之反转。

    4.黑龙江庆安袭警事件
    5月2日,黑龙江省庆安县男子徐纯合在该县火车站与派出所民警发生冲突,被枪击身亡。网友质疑警察开枪的合法性。后来,官方公布现场视频:徐纯合在现场袭警,还抓起自己的女儿向警察掷去。最终,检方认定民警开枪合法。

    5.男子因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
    5月16日,一家报纸官微发文,质疑杭州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一男子因为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称该男子确有贩毒经历。随后该报又连发两条微博致歉,声明李先生确实是因为警方信息录入错误才导致误会被抓。

    6.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
    9月8日,淮南师范学院学生袁某发微博称,当日扶摔倒老人被讹,寻找目击者证清白。网友@任梵僮在微博表示,她是目击证人,可证袁某清白。然而之后,又有3名目击者称曾听到袁某承认撞人。9月21日,警方认定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

    7.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
    10月13日,一家晚报报道新闻《为救女童 女子被狗咬成重伤》被媒体热转,当事人李娟“见义勇为”引发关注,当地警方积极配合寻找被救女童和狗主人,并发现疑点。20日,当事人男友张宏宇承认“救女童”是他编造的。22日,张宏宇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

    8.中国老人东京被撞被传“碰瓷”
    10月,“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日本机构发通告警示民众提防中国人”的消息在媒体疯传。然而,“碰瓷”老太太在日本的旅行团导游表示,老太太根本不是“碰瓷”,确实被车撞倒。随后,日本机构承认通告有“不符事实之处”。

    9.杭州高三女孩被哈佛录取
    12月12日,一家晚报报道杭州二中女生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消息。网站转载过程中,添加了“女孩家境一般,父母是小软件工程师”等不实内容,将其塑造为励志典型。几天后,有媒体调查,指出女孩实为美国国籍,家庭背景不凡,父母均是麻省理工毕业的高材生。

  3. 真是够了啊说道: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如果说长得相似是一种缘分,那要是长得相似就要你捐款,你还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吗?

    11月初,江西省永丰县石马镇严辉村的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走红。所以网络上就有一帮神逻辑的网友要求马云叔叔捐款。

    “小马云长得和你一样是缘分,他们家那么穷,你就不能捐点钱吗?”
    我要是马云叔叔我就会说,“从基因的的角度讲,我儿子更像我,跟我最有缘分,所以我觉得我更应该把钱捐给我儿子。”
    当然马云叔叔作为公众人物,当然不可以这么回答。
    小编觉得我的回答话槽理不糙。这件事里面最难做的就是马云和阿里巴巴,马云一直也是在做慈善事业,多捐助一个孩子不是捐助不起,但是真的捐赠只会走向慈善的反面。不捐吧又不好公开说,因为大家会说小马云家境不好,很可怜,你不帮就是没良心。像这样的道德绑架真的太多了。
    如果真的像巴菲特那样要求马云捐款,那马云可以直接给出有力的反击。
    “大哥你今年多少岁了?”
    “80岁”
    “我像你一样80岁的时候我也捐啊!“
    说到底小马云的出现不是慈善的延续,而是娱乐的泛滥,但是再怎么娱乐也不应该以一个孩子为娱乐工具。

    如果真的想帮助一个孩子,给他们买点东西,捐点钱呗!但是不要去打扰孩子平静的生活。因为谁都不愿意不明真相的被大家围观,更何况有些人确实不是因为慈善而前去拜访的!
    事实上当今中国还是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国家的低保政策就是给到这部分人的。靠一个马云不可能让整个中国的国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是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也是金融机构和网贷平台的宗旨,你有足够的还款能力,暂时需要资金周转,遇到急事都可以去平台申请。

    所有在马云微博下面逼捐的同学,甚至那些说“这不是天灾,是人祸,人祸就要追究责任人,让责任人负责赔偿,天灾才需要捐款”的人,更甚者,那些质疑键盘侠们“你自己捐了么?没捐别哔哔”的朋友,似乎都搞错了一个问题。
    个人和单位将金钱自发性地赠送给其它人和单位团体的行为称为捐款。
    自发性是关键词。
    一旦不是出于自愿,那就叫逼捐。

    逼捐是很可耻的事情,其对慈善的破坏程度不亚于诈捐,且,诈捐让人觉得慈善是被这个恶人搞坏的。而逼捐,却刚好蛊惑了人心,让很多很多的人认为,不去行善,就是作恶。
    这无疑混淆了耻辱的界限。

    我们问,你善良么?
    他会说,我算不上很善良,但我不是恶人。
    这叫双重标准,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是愚蠢利己主义者的典范。容我说句不好听的话,这群人,跟明清时代,逼着夫君早死的妇女守寡一辈子的家伙是一个理念。他们可以自己出去吃酒干炮,可以脑满肠肥,生活无拘,却要求妇女是贞洁烈女。这群人,仗着自己穷,把没钱当成自己可以不捐钱的理由,底气十足地跑到马云的微博下面要求马云拿钱。
    几百年了,换了个马甲又他妈冒出来了。

    我还要说,退一万步,你自己拿出两块钱来捐,也没资格逼着亿万富翁捐三百万。正如你献血,你也没资格要求别人也献血,哪怕你认为献血是崇高的道德,也不行。这正是“你捐了么?没捐别哔哔”,碰见有人假装他捐了,立刻没话可说的缘故。

    很多人讲,我没钱,我要是有钱,先捐五百万。
    别听他扯鸡巴蛋。

    若把金钱比血汗,也属正常。但许多人对献血颇有微词,所以他们对逼献者会采取暴吼的态度。可一旦把献血换成捐款,就又分不清了。
    我把这归结为智商问题。

    捐款者可以分为贫困和富裕,而献血者不分穷富,不需要有钱,只要身体还算健康,符合献血要求即可。把血液比作金钱来看的话,恰恰均了贫富,也就是说,他现在真和各路明星一样有钱了,他们捐了么?
    捐个屁!
    立刻烈士变怂逼,赶紧找各种理由搪塞。

    大家似乎也该明白了。
    他们对逼献(血)异常反感,是因,如果被人逼献的话,很快就会暴露自己的伪善。逼捐嘛,反正他没钱,如果有钱,也不会捐。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农民:可以!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同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同意。
    记者:为什么?
    农民: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双重标准是道德婊们最喜欢用的手段。
    别跟掌握歪理的人去较真,认真你就输了。

    昨天鬼子被赶跑了七十年,可人们心中的鬼几千年一直都在。
    平时都貌似人畜无害,可有时就鬼上身,做出非人之事。
    大家都是,好人:怎样都好的人,无足轻重的人,平时唯唯诺诺和被圈养的家畜一般,惟有躲在一付面具下、隐藏在众人中,才敢放出最恶毒、最不负责任的话语,可也只敢说说。不敢抗争、只会抱团取暖,和自己一样的同类在一起寻求安慰。
    我们都是一群乌合,我也是,所以匿了。

  4. 赏善罚恶令说道:

    可以说,他为捐赠行为树立了一个很坏的典范。首先将其他企业家陷于一个不义的境地之中。

    鲁国之法_百度百科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
    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子贡的行为一下子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子贡不要牛,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其他要牛的人即便解救了奴隶,风格也不够高尚。
    陈光标大张旗鼓捐钱(且不说其真实性),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其他企业家就算捐了,也没有陈光标这么下血本(甚至病态)的,风格也不够高尚,什么?敢不捐,那简直就是良心泯灭人神共愤。

    捐钱目的是救助伤员,而不是拔高自己的品格。

    其实吧,我觉得他们逼捐也就是逞逞口舌之快而已,既不善良,也不邪恶。

    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同情心。这次的爆炸事故,变成了一个可供消费的新闻热点,铺天盖地的祈福,和明星结婚时微博上铺天盖地的祝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网民门为了刷存在感而进行的一场狂欢。

    由此出现各种谣言,逼捐,阴谋论也就可以理解了,世间百态皆如此。

    在网上发泄完了,回头不还是该干嘛干嘛,真正做事的人,是不会参与这种东西的。

    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场景:革命党被抓住砍头了,老百姓只是看热闹,“看杀头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

    那么你逼马云捐款,要不要带上王健林、王思聪、马化腾、李彦宏、丁磊、张朝阳、刘强东、雷军、姚劲波、潘石屹,按照这个逻辑,他们就不该被逼捐吗?还有那个爱跑到老美那边发钞票的,赶紧的啊

    按照这个逻辑,都说马云最少捐一个亿,那么你自己家里有几百万也得捐一万呢,你舅舅有上亿资产,是不是你也要逼他捐一百万;

    看阿里巴巴一向以来的处理方式,汶川 雅安等各类事件,阿里都捐款不少,你也不排除阿里已经在准备,只是待合适时机再宣布,也许是董事会在商讨,毕竟一家大企业,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决定捐多少,也是要董事会批准的,起码现在百度 腾讯也没捐呢,说明大家都还有顾虑或者其他的原因,另外马云和蔡崇信的新加坡公益基金目前是有一百多亿呢,也许人家到时候阿里捐一份,个人基金捐一份,到时候那些逼捐的就被打脸了,

    个人认为,搞清楚捐款的定义是什么,是自愿性质的,捐了是善良,不捐也顶多是不够善良,也称不上是邪恶,这是别人的权利,这不是义务;另外这个捐款,个人认为要把事情的先后顺序搞清楚,现在最重要的事救人, 事件结束后,弄明白时间的起因 和责任人和机构,处理责任人,政府给予受伤家庭补充,公益组织 募捐、企业捐款、自愿个人捐款,现在捐,捐给谁呢,到谁手上呢,怎么用呢?分清事情的重要缓急再说嘛

    提醒那些人,可别说如果我有一个亿我捐一千万,如果的事你也好意思提,你真有的时候 ,你可能还不如别人呢

    我希望你捐钱(我的意见),因为你有钱(客观条件),善良有担当的人应该捐钱(动机诛心)PS捐钱没有天经地义,只有愿意不愿意。逼捐是一个心理感受和行为定性,严格来说,网友的逼迫也好,建议也罢,对网友自己而言是直抒胸臆,对马云而言属于多此一举。网友唯一的问题就是替马云做决定捐钱也就罢了,居然也要马云照网友心意办。事实是马云捐是因为他愿意捐,不是因为网友瞎呼吁而导致,马云不捐是他不愿意捐,不是因为反对网友呼吁。马云也许会知道也许会不知道,做决定的时候也许会考虑也许不会考虑,网友真是过了界了操碎了心。风传马云是包子的人,率先趟天津的水有风险的。等着吧。ps有答案提到陈光标之流提高了道德标准,如是大家都鼓励或者煽动甚至逼迫威胁其他人都学陈光标子贡之流,而旁人因为机会成本和预期收益不对等同步反倒做了好事受了冤枉气,在行为学上确实存在这种可能。然而,这并不是索性完全不作为的理由,民众不应该拿高标准来评价行为,事实上捐与不捐才是分界线,而数量多与少不应该被强行等同于意愿多少、能力的多少和荣誉多少。其实我想起了当初王石万科只捐200 万遭到恶评,就是因为捐了钱不多或者不够预期不比别的捐款,可以民众认为捐少了,最终形成做了好事得了恶名声的结果,这就是庸众干事的缺德啊。力不分大小,别人出了力,纵然少,你去指出别人没出你希望的力,威胁甚至付诸行动特意恶心针对别人,这合适?哪怕其他人的人出的力更多,哪怕他可以出的力更多。这和你不做到我满意的地步,我就恶心死你的极端恐怖威胁的利己主义有什么区别?

  5. 良生家的说道:

    正好在做扶贫工作——高原藏区旅游扶贫——那就鼓起勇气说一说吧,为什么说鼓起勇气说,后面解释。
    旅游扶贫,原意是开发、包装、宣传、营销藏区旅游资源,以旅游的方式,带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然而,就是这个工作,让我见到太多无奈。

    坐标康定市的俄达门巴村,名讳暂隐,老人家七十岁了,身体还很硬朗,还能靠打打零工,做点力气活维持生计。老人家有个女儿,二十多年前出去打工,一直没回来。十多年前回来了一趟,留下一个女孩儿,过了两天又走了,从此再无音讯。邻里盛传,老人家女儿在成都做“小姐”,这个孩子是一个情夫的。村干部说,“不仅仅是我们,整个藏区,在成都做这个很多,我们也没办法,管不住,人一出去我们就管不住了”。老人家和外孙女相依为命,小女孩今年该上初中了,但是没上了。问原因,答“不想上了”,这在藏区很普遍,在传统观念里,教育往往被排在很后面很后面。
    老人家是贫困户,但是他家穷吗?他家里有60头牦牛!60头!这是个什么价位我不用赘述,但是这一片木雅文化里面,牦牛是神圣的,牦牛不能买卖不能杀不能吃(此处存疑,有知友指出是因为喇嘛活佛指定某些人家不能杀,所以只能养着。但是另有信息源指出确实有很多是出于自身信仰,正在核实)。唯一能做的就是挤点牛奶,能运出去(康定市区有一个奶制品加工厂,限量分片区收购,车程两到三个小时)卖掉的就卖,卖不掉的就做糌粑,靠着这个,一年能有一千来块的收入。
    60头牦牛,对于老人家不是财富,是供养。你可以有很多假设,他假如卖了牦牛,女儿或许不会去成都从事特殊行业,会有幸福的家庭;假如卖了牦牛,孙女儿可以去市区接受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事情并没有假设,在这一片,和老人家情况类似的,多不胜数。

    这几个小女孩,和老人家一个村子的,贫困户家的子女,文化水平大多小学初中,有两个没上过学的。村子附近新建了一个景区,把她们集中起来做了简单的接待礼仪培训和歌唱培训,希望在景区正式运营的时候,他们能够成为景区的工作人员,一个月1000多的工资,是贫困户家的一笔巨款。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大家都希望通过他们村子能更多地接触外来游客,将外面的思想文化带进来,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吹点新风。

    插个题外话,这个姑娘的山歌真是天籁,能把人唱融化了。你们猜她是谁?

    坐标稻城傍河乡普牙村,老奶奶七十多岁了。唯一的儿子出家做喇嘛,所出家的寺庙离老奶奶家不足两公里,小喇嘛修的闭关,几年几年的不出寺庙。儿子一走,家里失去了唯一的劳动力,老奶奶的生存维系,一来靠村干部帮忙给她把低保领了,自己再掏腰包添点钱,给她买生活必需品;二来靠的就是东家施粥西家舍米,邻里周济度日。
    我们问周边的村民如何看待他儿子长年出家而老母亲衣食无着的这种情况。有的村民说,出家虽然重要,但是还是应该先把老母亲照顾好。但是更多的村民说,他儿子信奉的是菩萨、佛祖,是为了超度更多的人,做得没错。你要说他们谁对谁错?这里祖祖辈辈的文化是“一家人至少有一个子女出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他们的对错,或许和你我不尽相同。
    这样的贫,我们如何扶?接出来政府养老?这一个村子就有不少于十家类似的人家,一个县又有多少?说真的,这里的政府,真的养不起。捐款?好心人零零散散断断续续的捐款,经常是捐了东家少了西家,不是长远之计。
    临走的时候,我们几个凑了凑兜里的钱,塞了1000块钱给老人家,老人家扑通一下给我们跪下了。随行有一个男同事,退伍特种兵,捏紧了拳头咬牙切齿地说“老子真的想去把他儿子拖出来,让他看哈他妈都这个样子了,他还有哪门心思出家!”,众皆不语。

    坐标乡城仲德村,最近有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面不少镜头就是这里拍的,风光旖旎,接我们的司机师傅几天前还在接邓超,还留有一张签名合照。
    扯远了,图片这位大姐你看着多少岁?35岁!可能比很多现在正在看这个答案的知友还小。大姐原本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老公是远近有名的泥瓦匠,女儿正上小学,聪明可爱。
    乡城的白色藏房很有特色,祖祖辈辈一代一代积累修建,爷爷辈打地基,儿子辈修客厅、孙子辈修经堂、曾孙再在旁边继续打地基继续修。很多人家一辈子的收入全花在了这上面,高大气派的房屋,不仅仅是安身之地,更是地位和脸面。大姐的老公就是死在给自己家修三楼的时候,不慎跌落,上面的石板一起跌落砸在身上,当场死亡。从此家里就没了主心骨,大姐悲伤过度一病不起,从此落下病根。说句诛心的话,如果是给其他人修,就算同样的结果,好歹也能要点赔偿,孤儿寡妇也有点依靠。
    村里想尽了办法,给大姐在乡政府找了一个打扫卫生做饭的工作,包吃,还允许她多做点给女儿带回来吃,然而大姐身体实在太差,没做几天就坚持不了,回家了。给母女两申请了全额低保,但是还不够大姐抓药。给女儿免除了全部学杂费,申请了奖学金、贫困补助,依旧是杯水车薪。我们的工作人员,把带过去捐助的衣服递给小女孩的时候,她立马接了过去,拿出第一件然后马上把身上外套脱了下来,她说“我一个多月没换衣服了”。
    小女孩才上小学,可以预见,她的初中不会那么容易上。至于高中大学,可能更是奢望。小女孩眼睛好美,我相机举起无数次又落下来,实在不敢拍,我怕。真的很怕,可以想见,小学初中过后,小女孩能做什么,最能挣钱快速脱离贫穷又门槛最低的。可能就是那个“好多都在成都做这个”的工作。一朵还未盛开的花朵,就要看到她饱经风雨的样子,太残忍。回来过后,我梦到过好几次小女孩,梦到她的眼睛,梦到她在。。。。
    临走的时候,我们又凑了凑包里的钱。。。。说实话,一面告诉自己,我们是来造血的,不是输血的。一面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捐钱。发的那点出差补贴,走第一个县的时候就捐完了。
    藏区贫困,明面上说的,无外乎“因地、因病、因残、因老”。

    藏区扶贫,有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藏区”。说实话,在今天,车辆都可以无车驾驶了今天,某些藏区,还存在的一些落后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5年的时候,省扶贫移民局、建设厅给某地某村的贫困户们送去了猪仔、鸡仔,其中一部分是扶贫经费,另一部分是扶贫人员捐献的。两个月后过去再看,全部没了,是的,一个村的猪仔、鸡仔全没了。问其原因,回答说全部死了,家家户户都是。后来才知道全拿去换了酒喝,那一批扶贫干部的心算是伤透了的。藏区某些地方,饮酒之风之盛,可以达到一天三顿必饮酒,这些人可怜吗?可怜。可恨吗?可恨。但是我们也没法去恨他们,我们做的就是这个工作,我们放弃了他们,他们真的就是自生自灭了。
    在藏区另一些地方,生命真的有一点被漠视。我们去某县的当天,刚入住酒店,就听说当地因为争夺挖虫草的地盘发生械斗,死了一个,伤好几个。可怜县委书记,才上任不到半个月,焦头烂额之余,还得安抚群众,调解纠纷,甚至到了械斗的两个村子,车子都被拦住不许走。贫穷如斯,愚昧如斯。
    县委书记听我们来了,请我们吃了一顿饭,早餐。那天的牛奶和馒头,是我吃过的最揪心的。在饭桌上,书记听完我们的扶贫策略和构想之后,对我们说“你说为什么为了虫草命都不要了?因为穷。每年挖虫草的收入,是他们唯一的收入,虫草年年减产,以前的地盘挖出来的虫草不够糊口,械斗自然就发生了。不能改变收入方式,今年会打,明年还会打,年年都在因为这个死人,年年都会打。你们的扶贫规划要是能落地,不是给我方某人增加了多大的政绩,是救了这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个圈子里面,官吏官僚见过不少,这位书记可能算得上是我见过的父母官之一。可惜后来听说还是调走了。
    在政府事业单位里面,我看来扶贫干部可能是除公安警察等之外伤亡最多的一群人了。仅仅四川,就16年我所知道的:
    2016年 3月8日,四川乐山市公路局局长带领7名扶贫干部前往小凉山一扶贫交通项目现场勘察时,途中突遇塌方,所以乘坐的2辆汽车被泥石所埋,车上7名扶贫干部全部遇难。
    2016年8月22日,梁山州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驻村第一书记蒋富安,因连续加班,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2016年8月22日因公去世,年仅26岁。
    2016年9月6日,雷波县规建局3名技术人员冒雨前往长河乡开展精准脱贫彝家新寨住房建设技术指导,途经山棱岗乡田家湾村危险路段时,因下雨能见度低、道路湿滑,车辆坠入山崖,不幸造成梁恩宇、聂帅两人遇难另一人重伤。
    蒋书记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可以拥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明天,依然选择了回到家乡凉山州参加扶贫工作,你要说这里没有一点理想、道义、责任的原因,我不太信。雷波县遇难的其中一位是才毕业的大学实习生,比我还小上几岁。
    每一个被报道出来的牺牲人员,在各位眼里,很可能只是一个名字和一个数字。但是背后却是一条条和你我一样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儿子女儿、是一个个父亲母亲、是一个个家庭。
    脱贫难,扶贫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道路艰难。
    有的地方道路艰难,车辆跋山涉水。

  6. 朴槿惠闺蜜干政说道:

    检察院介入:适用于公众对执法部门心存疑虑的情形

    例如,在非正常死亡等恶性案件或群体性事件中,公众如对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存在疑虑,检察院的迅速介入,能够修复和提振公众在法制框架内解决问题的信心。雷洋案在舆论场发酵后,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依法介入调查,北京市检察院派法医对尸检全程进行监督。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表示:事发后相关人员接受调查,公安机关“坚决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坚决依纪依法处理,决不护短”。

    而在2007年山西洪洞“黑砖窑”事件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时派出两位检察官赶赴山西洪洞县,查处当地行政部门可能存在的渎职行为。“黑砖窑”中少年儿童和智障人的遭遇令人震惊和悲痛,检察院的及时介入有助于修复民众的安全感和社会信心。

    媒体报道:对冲网上猜测批评

    2012年,郑州龙湖开始正式蓄水,举行了一场官员和群众参加的仪式,河南省副省长出席。承办蓄水仪式的广告礼仪公司在现场铺上了红地毯,惹出了一场舆论风波。网友讥讽:如今官场奢华的做派,发展到湖里面也要铺红地毯!很快在大河网上,出现了现场采访的记者手记,披露了几张至关重要的照片:副省长等领导干部也曾离开红地毯,站在水边泥泞的砂土地上考察;红地毯不完全是为领导服务的,来自周边的群众、建设工人、媒体记者也可以在地毯上留影纪念、采访报道;因郑州连续下雨,湖底沙土松软,这么多人在湖里举行仪式,不铺地毯容易陷入泥沙、跌倒摔伤;工程地毯花费不超过3000元。这几张照片和现场记者的说明很给力,为领导干部解了围。

    舆情处置需“广结善缘”
    建议政府和企业的宣传、公关部门注意拓展和积攒第三方资源,关键时刻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协助还原真相,维护公道。

    第三方资源包括:

    传统媒体。如一些关注热点问题的都市报;电视台,当今受众覆盖面惟一超过互联网的媒体,在2015年庆安枪击案中,中央电视台公布车站监控视频,是舆情演化的拐点。

    两微一端。今天很多传统媒体开设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甚至新闻客户端,政府和企业的媒介关系,需要从报纸版面、电视节目老编辑部门,向“两微一端”新媒体编辑部门延展,后者更有可能对突发事件跟进报道和评论。过去媒体地方行常邀请报纸、电视台,如今流行邀请在移动端很有影响力的两微账号小编和客户端平台记者。

    网络平台管理员、版主。他们管理着社会舆论的半壁江山,甚至大半壁江山,在网络江湖浸润已久,对常在网上呼风唤雨的“大V”知根知底,对舆情的走向判断力有时高于常人。

    网上意见人士和专家型人士。赢得理性的活跃网友支持,或者争取其保持中立。考虑到意见人士对网络舆论有影响力,做好他们的“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管理部门。在突发舆情中,如果网上出现颠倒黑白的谣言和恶意诽谤信息,及时向管理部门举报,争取删除,并推送政府新闻发布的权威解释。

    新媒体传播和舆情专家。请他们解剖舆情个案背后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矛盾和老百姓内心的“集体焦虑”,有助于为当事方的个案减压,就事论事,反而容易处置。

    和颐酒店女生遇袭、魏则西之死、山东非法疫苗案事件舆情热度较高,侧面反映了国民对于整体外部环境和秩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热值较高的舆情事件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方面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规范待完善,部分监管缺位等问题。反映出同理心带动下的民众在人身安全保障方面的普遍焦虑。对比各个平台的数据可知,热值较高事件的舆情发酵场主要在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显示了社交平台的多关键点传播、蒲公英式传播方式以及其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在推动舆情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新闻网站是政治政策、公共安全类热点事件舆情发展的重要媒介,新闻网站的高专业性、高权威性、高严肃性在政策类信息传播中具有相对优势。

    上半年热点舆情事件总体态势

    由图1可看出,2016年上半年热门舆情事件数量整体波动较大,1-3月事件数量呈现出连续小幅度下降趋势;4月份较3月份热门舆情事件有少量上涨,但变化幅度不明显;5月热门舆情总量急剧攀升,出现第一次井喷式增长;而6月份舆情数量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与3月份的低谷相比,增加了一倍以上。

    5月份出现上半年热门舆情数量第一次激增,该月校园乱象类舆情突显,再加上临近的高考和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使教育话题成为舆论焦点。6月份是上半年热门舆情事件的高峰,其中涉警舆情事件最多,备受公众瞩目。主要原因在于5月颇具争议的雷洋案还在持续发酵,而“深圳警察查身份证”等多起警方执法事件陆续被曝光,再加上民众在舆论中产生的同理心、参与感和纵向联想效应,使涉警舆情呈现出“接二连三”“高峰不断”的涟漪式传播。

    图1 2016年上半年热门舆情事件总体态势

    上半年热点舆情事件类型分布

    从事件分布情况看,公共安全类受关注最高,占比33%。公共安全问题与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和颐酒店女生遇袭关系女性人身安全,山东非法疫苗案是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担忧,魏则西之死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暴露教育环境隐患……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聚合舆论场,实现集中爆发式的传播效果。此类舆情的讨论焦点一般会从前期的真相追究,最终归于对保护意识强化、公民权利维护和国家保障建设等具体解决路径的反思上。

    司法监管和社会民生领域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分别占比20%,并列第二。雷洋案、任志强微博被关闭、快播案因牵涉警民关系、执法合理性、社会公平等问题一度引爆网络舆情,对政府权力部门的拷问,如何平衡网络规范和言论自由的争论,以及对执法手段公正性的质疑,给执法机关带来不小压力。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传统舆论热点,医患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社会民生问题依然有强大的舆论煽动力。

    图2 2016年上半年典型舆情事件分布图

    2016年上半年舆情热点总结

    2016年上半年社会热点事件频发,作为舆论主阵地之一的互联网,舆情态势发展跌宕起伏,但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的规范和治理下,总体保持良好状态。总体来看,上半年舆情热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

    医疗、教育、安全等民生事件频频引起社会聚焦

    2016年上半年,医疗、教育、安全事件密集爆发,从“山东非法疫苗”“魏则西事件”“抗议高考招生指标调整”“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等几起席卷网络的舆情来看,由于事件普遍关涉民众切身利益,大多表现出社会影响范围大、时间长、程度深的特点。医疗、教育、人身安全等民生话题已成为当前“民间舆论场”的高度敏感区域,而改善民生是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的根源所在。

    涉警舆情高密度频发,警权遭遇舆论危机

    2016年上半年涉警舆情多次发生,整体囊括了交警、法警、民警等多个警察类别,呈现出舆情扩散快、影响范围广、舆论声量大等特点。而如“雷洋案”等部分案件发展扑朔迷离,舆论反复,加重了民众的焦虑情绪,政府公信力被逐步消耗,公安部门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恐落入“说什么都不信”“越描越黑”的“塔西佗陷阱”,给政府舆情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部分群众利益被触犯,引发一系列社会群体性事件

    从出租车罢运罢工抵制网约车专车、美团外卖员工罢工维权等多起舆论风波中可明显看出,互联网新兴行业发展不成熟、有效利益表达机制的迟钝或缺失导致群体间产生利益之争,利益趋同者基于共同利益诉求聚集,由量变引起质变。在此类舆情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激情性帖子形成煽动性言论,引发蝴蝶效应,再加上非理性因素和人际传播的穿透力,使得舆情监控难度大幅度增加。

    基层公务员生存困境使现行体制问题成舆论焦点

    “副镇长开网约车”“公务员碑文辞职书”等事件被曝光后,网络舆论形成了一股对不同层级公务员生存状况的讨论潮,支持公务员辞职,指责体制不公、借此反映“贪腐严重”的一系列言论都成为热点话题。

    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引发国内舆论对经济的担忧

    英国脱欧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此外,波动不断的股市、“龙煤欠薪事件”等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忧虑情绪,“中国经济崩溃论”再次抬头。在此情况下,政府及时做好相关的经济解读工作,掌握舆论主动权,批驳错误观点,疏导公众情绪。

    2016年上半年舆情特点

    资本势力参与舆情运作,不稳定变量考验舆情处置

    网络经济环境下,资本介入催生分答、快手、映客等新兴互联网平台快速崛起并形成广泛社群影响力,商业目的略见端倪,粉丝经济、网红效应、短视频社交等运营模式增添了舆论动因,互联网环境愈加动荡。另一方面,危机舆情事件中,涉事主体试图借助资本左右事件走向,混淆视听,这在魏则西事件和女孩和颐酒店遇袭事件中表现尤为显著。资本的舆论掌控力不容小觑,未来将以何种措施消弭资本所制造的网络雾霾和商业陷阱,维护互联网舆论场的稳定和平衡,是互联网安全建设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网络舆论源头复杂多变,监管治理难度加大

    纵观上半年多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起源,互联网平台多样化发展标志着民间舆论场正走向新格局。百度“血友病吧”被卖事件、“魏则西之死”事件发源于贴吧,随后在微博上持续发酵升温,表明贴吧论坛仍是网络舆情的主流来源;以知乎、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社交平台,通过新媒体直播和弹幕互动等方式引发全民围观吐槽,激发事件热度,逐渐成为社会敏感事件的信息源头和舆论推手。尤其是“快播案庭审直播”事件的舆论走势,体现了草根声音的强大话语场和传播力,未来社会舆情发源地的发杂多变将继续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

    纵向联想效应聚合“标签化”传播机制

    年初激发全民热议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之所以会产生集中爆发式的传播效应,很大程度是由于“青岛大虾”事件的不满诉求未得到及时解决。借高涨的舆论之势,加之“天价”等敏感热词的媒体炒作,公众对舆论旅游期间的价格欺诈形成“刻板印象”,舆论合流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使公众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和缺乏监管的各种不满吐槽持续堆积,给旅游监管部门施加了巨大压力。在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舆情一旦激化,就会陷入“舆情搭车”的漩涡,导致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这也提醒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舆情,重视民意。

    多元化发声渠道聚集社情民意,成为舆论热点推手

    互联网亚文化的兴起和发声渠道的不断丰富为青少年表达爱国情感诉求提供了内外部基础。以帝吧两次出征事件为代表的线上爱国行动,得到了约2000万中国青年网民的支持,微博话题阅读量超4.3亿,多家直播平台直播战况,舆论热情持续高涨。从中不难发现,随着网络舆论的多元及网络平台运作机制的成熟,网络环境逐渐走向文明、理性、有序。另一方面,也需警惕部分别有用心者企图利用互联网平台监管滞后的漏洞肆意造谣,扰乱互联网正常秩序,诽谤或攻击现行体制和领导人作风,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

    利己心理引发网民无底线声援,互联网道德规范和法制建设令人担忧

    从开始的庭审直播到近期当事人上诉,“快播案”事件的舆论焦点和网民声援集中体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群体的娱乐至上心理和利己主义。“我们欠快播一个会员”“盗版起家的腾讯还告别人侵权”“百度还草菅人命了”等主流声音无视法律观念与道德规范,在此事中极大地挫伤司法公信力,暴露出网民群体法律意识的不成熟,互联网所带来的群体狂欢现象令人担忧。不可否认,快播案庭审利用新媒体全程直播,将棘手案件的审理曝露于阳光之下,本身就是司法信心的昭示,在我国司法公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理心、参与感成为打通社会各圈层舆论场的关键线索

    诚然,上半年所有重大舆情事件虽然在内容、对象、结果上存在差异,但本质都涉及到公众利益。“山东问题疫苗案”涉及孩子生命健康、“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暴露女性人身安全问题、“外地女子北京看病怒斥号贩”成为社会“看病难”问题的情绪发泄口、“魏则西之死”体现网络搜索引擎的弊端……在这些事件中,公众将自己设想成事件的主角,强大的带入感和同理心使人们能够突破阶层、年龄、地域,共同表达诉求和发泄情感,情感共鸣和诉求共鸣加大了舆情关注度。为他人的遭遇呐喊和声援,实际上是对自身焦虑感的发泄。同理心已成为预见舆情能否鼎沸的关键线索。

    话题迭代与意见分歧使“真理越辩越明”,对冲机制制衡网络舆论场

    舆论源头的立体多元化导致热点话题层出不穷,旧话题的信息空窗期与新鲜出炉的新话题相互“碰撞”,舆论中心转移迭代迅速。由于事后追查等互联网监管体制的限制,在舆情萌芽阶段,事件真相往往扑朔迷离,多种声音交织,舆情转换令人眼花缭乱。对此,在“深圳警察查验身份证”事件中,官方充分释放网上舆论,公安局局长诚恳道歉扭转舆论风向,网民对领导管理不力的指责变为点赞称颂。在舆情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一刀切”式封堵容易坐实阴谋论,使事件泛政治化,充分探讨则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舆论“自净”功能能够消解部分负面舆情,制衡舆论场。

    政府加强网络信息管控力度,遭遇舆论阻力

    在Papi酱下线整改、花椒等直播平台被查处等网络治理行动中,部分舆论质疑治理行动的长效机制,甚至持全盘否定态度,尤其涉及到热门视频内容时,舆论负面倾向明显,网民对“言论自由”“管理部门职能划分”的质疑给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治理工作来不少压力。此外,中央加强网络舆论管控也引发了媒体的政治立场之争,进而引起网民对政治敏感舆论的猜疑,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大众麦克风时代,政府在舆情管理中尤需重视长尾聚能效应,并尝试与一个对公共治理“说长道短”“评头论足”的新意见阶层共处,构建“网上统一战线”。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对舆情的回应和处置仍需改善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政府及时发觉舆情并予以关切,展现了敏锐的舆情嗅觉,原本可以在第一次调查时凭借公正、合理的调查结果平息舆论,却由于相关政府部门调查时有失偏颇,引发公众不满,这种舆情应对和处置中的失误,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舆论平息后,公信力如何重塑是政府亟需直面的问题。可见,真正做到“黄金4小时原则”,功夫并不只在这“4小时”的发声上,更在“4小时”的正确处理和地方政府部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

    多项网络安全建设工作逐步推进,舆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中央网信办迅速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进行调查,要求百度立即整改竞价排名机制。5月19日起,网信办在全国开展网址导航网站专项治理,各大网址导航网站积极响应。网络治理行动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而《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使网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多的信心。多项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获得舆论盛赞,被称“从源头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7. 恭喜你发现微博第二任博花说道:

    今年“双11”,“小马云”又红了。

      “小马云”真名范小勤,9岁,因为跟马云长得非常像,被网友称为“小马云”。

      其实早在去年7月,马云就发现了这个小男孩的照片,并发微博自我调侃:“乍一看到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足见两人长相的相似度有多高。
      走红之后,“小马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生活变成了这样↓↓↓

    一、传闻四起

      时隔一年多,今年11月初,“小马云”突然被再次提及,有许多网友在马云微博下逼捐。甚至坊间一直流传马云会资助“小马云”读完博士。

    针对近期网络上关于“小马云”的各种信息,阿里巴巴集团官方微博@阿里巴巴 11月13日下午发布长微博回应称,这不应该是一个笑话或者段子,“小马云”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我们社会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

    以下为阿里巴巴回应原图:

    据媒体报道,11月9日早上,马云通过内部邮件称,“自己愿意承担小马云的上学费用,供到大学毕业;小马云愿意读博士的话,他也会进行援助。”
    2015年,“小马云”因与马云长得十分相像,而在社交网络爆红。这个面孔像极了马云的小孩,名叫范小勤,今年8岁,来自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石马镇严辉村委会河山自然村。

    据知名网络拍客、微博网友@点点寒冰11月8日的微博称,“小马云”范小勤2008年出生于江西省永丰县石马镇。因为家境贫困,范小勤和他哥哥从来没有上过学(幼儿园也没上过)。父亲年轻时因蛇咬被迫截肢而成残疾,母亲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又不幸被牛戳瞎一只眼睛。奶奶83岁患老年痴呆症。全家五口人只靠59岁的父亲支撑这个贫困的家庭。
    据报道,当地政府已经将范小勤一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目前全家四口都享受了180元/月低保补助,安居工程建房补助1.65万元,新农合120/人全部由政府垫付,父亲享受50/月残疾补贴,奶奶享受80/月高龄补贴,补助5000元帮扶资金购买牛用于脱贫。
    据永丰县门户网站“永丰网”称,11月10日,永丰县宣传部部长李冬根到“小马云”家慰问,并从身上拿出500元慰问金送至“小马云”父亲手上,对方激动得无法言语。永丰县志愿者协会会长裘忠坚表示,每月定期为范小勤家庭发放贫困物质(一袋大米和一桶5升食用油),特批两份壹基金温暖包给小马云及他哥哥,并不定期看望他们。

    2015年7月5日,马云在微博上作连环画,其中一幅也提到“小马云”。“乍一看到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这英武的神态,我真的感觉自己是在照镜子啊。不过当年的我手里拿着的可是‘板砖’……而且每天早上出门时衣服上整齐的五颗扣子,回家时从来不会多于两颗扣子。

    11月初,江西省永丰县石马镇严辉村的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走红。严辉村,这个位于江西中部的闭塞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而范家是所有喧闹的中心。

    怀揣着各种目的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范家。这个9岁的男孩,被动进入名利中心。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网络和现实中斑驳陆离的人性切面。

    范小勤及其家人

    村里“有史以来最出名的人”

    11月17日,距离走红已经过去了十多天,但到严辉村来找“小马云”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从十多天前开始,陆陆续续有人来范家探望。住在范家不远处的一户村民粗略估计,最多的一天至少来了四五十人,“像集市一样”。

    “你们从哪里来的?”一名造访者向村民问路时,村民反问道。

    “北京。”

    “啧,北京啊!这么远跑来就看他啊?!你们干什么的,是主播吗?”

    “小马云”范小勤的走红让村里添了不少谈资,作为村里“有史以来最出名的人”,村民们对范家近期的遭遇抱有巨大的好奇。

    范小勤和哥哥范小勇

    “听说他们和一个快手主播签了合同,收入他家拿三成。还有个经纪人。”严辉村小卖部里,一个中年男人抽着烟,弹了一下手中的烟灰。

    “根本没有合同,是谣言。”另一个年轻人反驳道。他从手机新闻里看到,范家发向记者否认了签订合同一事。在严辉村,从手机里搜索关于“小马云”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些村民业余时的消遣。

    “不管签没签合同,马云不是说要资助他吗?跟马云有关系,他还缺钱吗?马云可是中国最有钱的人。”年轻人补充说道。

    各种版本的说法在村里流传,但村民们的共识是,范家变得不一般了。

    【范家发的自白:谣言,让他们谣!】

    因为这些天许多卫视在播“小马云”的新闻;马云转发了“小马云”的照片;还有消息说,马云要资助“小马云”到博士毕业;在快手上,关于“小马云”的直播以及视频点击极多。

    除了遥远的虚拟世界,村民还有着更现实的感受:“小马云”再次走红的那几天,永丰县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带着镇里和村里的领导去范家进行了慰问。

    严辉村村支书黄国兴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回忆,县领导当时拿出了500元的红包递给了范小勤的父亲范家发,“部长说,党和政府不会忘记困难群众,让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更加关心他们。”

    有些村民并不知道“宣传部长”是什么职位,一个村民的理解是,“就比县长低一点点,比镇长大多了”。

    从范小勤变成“小马云”

    在严辉村,村民展示自家财富的方式之一,是修建楼房。房子修得越高、越漂亮,说明主人的家底越殷实。而在许多村民的印象中,范家发一家几乎是这个2500人的村庄中,最贫穷的一户人家了。

    村民对范家发另一个印象就是“老实”。他小学没毕业,说话时有些木讷,跟外界来往很少。

    范家发

    村里随处可见三四层的小楼,范家发的房子,只是一个二层小楼,楼外是裸露的红色黏土砖,室内没有任何装饰,地板、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水泥。这座小楼建起来不容易,政府低保户安居工程补助了16500元,范家发又四处借了些,请村里人帮着忙才勉强建起来。今年,他的岳父还免除了他5000元的建房债务。

    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外出打工是挣到钱的唯一方法。严辉村村支书黄国兴介绍,如果夫妻俩都在外打工,一年收入10万左右比较普遍,“最少都能拿回来5、6万吧”。

    但是外出打工的路于范家发是走不通的。年轻时,范家发在山上被竹叶青蛇咬伤,经过治疗,虽然命保住了,但永远失去了右腿。

    没有人愿意嫁给失去右腿的范家发,最后在旁人的介绍下,他娶了邻镇有智力障碍的黄燕(化名)为妻。

    范家发和妻子

    范家的全部收入,只有政府给家里四口人每人每月180元的低保,以及3亩地的收成,家里间或有些政府的扶贫补助。除了妻儿,范家发还有一位83岁的母亲需要供养,全家只有他一人能够自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然而今年11月一次偶然的拍摄,让范家人的命运轨道突然间转了个弯。

    11月初,永丰县一名生意人听说“小马云”的存在后,前去探望。他将范家的情况拍成视频,发到了社交网络上。当时,“首富马云”的“双十一购物节”正在铺天盖地地宣传,而江西农村里赤贫“小马云”的出现,引爆了社交网络。

    范小勤

    事实上,去年6月,范小勤的堂哥看到他,觉得他和马云长得很像,就拍了一张照片传到网上。一个月后,马云还在微博上发出了范小勤的照片,并评论说:“乍一看到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这英武的神态,我真的感觉自己是在照镜子啊。”

    范家发说,那次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变化,“村里有人跟我说了这个事,但外面没人来。”

    可这一次,范小勤变成“小马云”,范家平静的生活也被打破了。

    范家发一家

    “长得像就要钱,这不胡闹吗”

    范小勤在永丰县成了名人。11月16日,在永丰县城开往石马镇的班车上,售票员听到记者的外地口音,狡黠一笑,说,“是去看‘小马云’的吧?”在售票员的微信朋友圈中,有着许多关于范小勤的小视频——这是她石马镇的朋友,在街上看到范家父子后拍摄的。

    11月19日上午,范家发带着两个儿子到镇上的银行办事,旁边七八个人拿着手机对着范小勤拍。

    来访者排队和范小勤合影,
    但范小勤并不太搭理他们。

    其实,范家发此前并不知道马云是谁。

    这个59岁的农村汉子几乎是网络以及新闻的绝缘体。他使用的是一款普通的按键手机,此前家里还没有电视——尽管现在有人送了他一台电视,但他家里还没有“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

    儿子走红后,他开始从旁人的口中零星了解马云:中国首富、经常做慈善、网络世界中的巨头。

    前些天,范家发从来访者口中,听到了马云要对他家进行资助的消息,“他们说马云要资助小勤到大学毕业。”刚听说这个消息时,范家发很兴奋,“他那么有钱,小勤以后就不愁了。”

    这个消息一度被当做新闻在网上传播。在范家的贫困状况被披露后,许多网民到马云的微博下,留言要求马云对范家进行捐助——这并不是马云第一次被要求捐款,最近几年,几乎每一次重大灾难,都会有许多人要求马云捐款。

    马云

    有网民在马云的微博下留言说:“小马云长得和你一样是缘分,他们家那么穷,你就不能捐点钱吗?”与此同时,“马云在内部邮件中表示要资助小马云”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甚至被主流媒体报道。

    11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回应称,“‘小马云’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我们社会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解决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生活费用不是很难的事情,但要解决千千万万的贫困儿童生活学习困难就需要唤醒更多的力量,为今天这个现实做更多系统的努力,给这成千上万留守儿童一个敞亮的未来······这不是笑话,是沉重的现实。”

    对于资助“小马云”的消息,阿里巴巴的一名公关人员对新京报回应称,阿里巴巴所有的态度都在上述的回应里,“没有写进去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

    一家中央媒体对此态度鲜明地评论道:“是不是长得像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的孩子,都可以去找他们要钱了?是不是整成马云的样子,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伸手求助了,这不胡闹吗?”

    “不速之客”

    喧嚣之下,范家发已经没精力理会马云是否会对儿子进行资助了。他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

    范家发

    范家来来往往的人流,绝大部分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拎着礼物或带着红包,到范家寒暄几句后再与范小勤合影,随后离开。

    他们有的是普通爱心人士,有的是企业——他们会送来本企业的产品,然后拉着范小勤与产品合影。

    这些人让范家发感激。他最感激的是一个外地老板,这个老板送了他一袋大米、两壶油、一台32吋的液晶电视以及6000元现金。除了合影,老板并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

    除了这些范家发口中的“好人”,还有一些“不速之客”。

    比如快手主播“小马哥730”。11月上旬,这名主播找到范家,说要包装范小勤做直播,“收入三七分成”——这是村里“范家发签合同”传言的起源。

    “小马哥730”直播截图

    范家发说,自己并不懂什么是直播,当时“小马哥730”告诉他,会自称是他的表弟,希望他不要戳穿。

    有人告诉范家发,这是利用范小勤赚钱,劝他不要与“小马哥730”合作。

    于是范家发拒绝这名主播进行拍摄。不过在网上,这名主播仍声称给范小勤买了衣服,但范家发说:其什么都没有给,“还在我们家吃了顿肉”。

    在这名快手主播的主页里看到,其有11.5万粉丝,主页里有13段小视频,全部是关于范小勤的。不过他的账号已经被封禁,其在主页写道:“大号22日凌晨解封。”

    “小马哥730”直播截图

    发布关于范小勤的视频似乎会被快手官方封禁。11月17日下午,记者在范小勤家门口碰到了北京来的王云(化名)。

    王云今年20岁,高中毕业后从家乡到北京打拼,平时主要的工作是在地铁口推广理财产品。

    他坐了14个小时的火车,从北京赶到吉安。他的目的,是拍摄范小勤的视频,然后上传到“快手”、“美拍”等平台上。

    来自北京的“快手”拍摄者
    拉着范小勤拍视频

    连续几天,王云都会到范家,拍摄关于范家的一切——范小勤、范小勤的哥哥、爸爸、妈妈、奶奶。

    他做了细致的规划:“我拍好了让在北京的朋友发出来,因为快手会将视频推荐给附近的人,北京人多。很容易火。”

    但是他把范小勤的视频上传后,视频很快就被屏蔽,他的账号也被封禁3天。

    11月19日下午,王云对着范家发,用充满羡慕的语气说:“以后小马云不用读书了,可以开直播挣钱,你们自己注册一个账号吧。”

    当时同在范家的深圳商人李辉(化名)也同意王云的建议:“如果运作得好,一年赚几千万不是问题,像陈山一样。”

    网红陈山

    陈山是著名网红,在“快手”上有550万粉丝。这个身高一米四的广东90后,因为长相异于常人,被网友称为“外星人”,随即走红网络。陈山对“外星人”的称呼欣然笑纳,将自己的网名取为“网红外星人陈山”。在快手上,陈山视频的点击量通常在百万以上。在走红的同时,也以此获得不菲收入。

    陈山的故事激励着许多年轻人。

    商人李辉想在自己的店面中使用范小勤的肖像。“我准备找个机会和他爸爸谈,签份合同。”

    范家发对于王云和李辉的建议,并没有答应:“我不懂。”

    范家发的心愿仅是如此

    “带他上人民大会堂”

    还有一些来访者,想直接带走范小勤。想起11月18日中午来的那拨人,严辉村村支书黄国兴感到又好气又好笑。

    当天,一些浙江义乌人突然来到严辉村,他们告诉范家发,要将范小勤带到义乌。

    不知所措的范家发赶紧联系了村委。来人自称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人,要带范小勤到义乌参加募捐,他们向村委承诺:“公益活动不影响孩子学习,让他更多地接触社会。”

    村委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说:“怎么敢将孩子交给他们?”黄国兴说,被拒绝后,这些人板着脸走了,临走时还说要找到永丰县委去。

    查询工商资料发现,这家成立于今年9月底的义乌公司,经营范围包含网上销售日用百货、玩具、服装、文体用品。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淘宝卖家密度最高的城市。

    除了声称要带范小勤去募捐的,还有人要带范小勤去拍电影。11月20日下午,一家北京的文化公司来到范家,邀请范小勤参与一部电影的拍摄。这家公司的来人称,该公司是一家“弘扬中国梦”的公司,如果范小勤参演电影,公司会“带他上人民大会堂”参加活动。

    范家发不敢让人带走范小勤,对于此类要求,他都通过村委把关。

    不过范家发确实想让两个孩子离开严辉村。范家发表示,他希望两个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他认为,因为家庭条件差,两个孩子受到的教育太少,所以才显得不是很聪明。

    他希望孩子能够到一所好的学校念书。11月20日,一个浙江老板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11月20日下午,浙江老板的奔驰房车停在了范家门口。

    范小勤和浙江张老板的家人

    这位名叫张成良的浙江老板是一名“网红”,因为高调做公益引人关注。他的成名活动之一是开设公益面馆,这个面馆在两个月内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了1.4万份早餐。

    张成良把范小勤兄弟以及他们的母亲接到了价值百万的奔驰房车上,这是范小勤这辈子坐过的最豪华的汽车。

    在车上,张成良将准备好的机器人模型、早教机等礼物送给了兄弟俩。他承诺,资助两兄弟完成小学学业。

    范家发希望张成良能为兄弟俩换一个学校。“读了书才有将来。”目前,读四年级的范小勇与读一年级的范小勤,至今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两人也无法与人交流,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词语。

    范家发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安全责任承诺书》,承诺书规定,每天范家发必须接送两个孩子上、放学,同时孩子上课期间必须保持手机畅通。

    范家发接送两个孩子

    范家发说,这是严辉小学要求签的,而且只有他的孩子需要签这份承诺书。因为“小勤经常受欺负,连书本都被人扔了”。

  8. 会飙脏话的初丁说道:

    长得好不如长得巧!“小马云”这两日爆红,网民似乎都在朝着“乐呵呵”调侃的方向一路狂奔,这让真马云不大坐得住了。13日,阿里巴巴代表马云发出了一声叹息:这不应该是一个笑话或段子,“小马云”背后是沉重的现实。

    老年版马云

    网友评论

    @东土大唐圣僧:这个看脸的世界,连穷都要穷得有特色!

    @百鬼夜行猫公子:等等,我去整个容!

    @巴拉拉照妖镜:现在整成王健林还来得及吗?

    @幻有超人:马云刷脸的支付宝有保障吗?

    @六款石头:求助,我要是整成王思聪那样,会不会也有脱贫的机会?

    网友在调侃和搞笑的道路上狂奔,事态的发展却让现实变得尴尬。最近网曝的消息是二度网红“小马云”已迅速成为各色人等的“消费品”:搞直播的大叔抱着“小马云”登场了,出场费几百元的“小马云”饭局也来了,据说还有商家正在与其谈广告合作…

    在日志君看来,“小马云”爆红事件背后,对真马云才应该发出一声叹息!

    所叹为何?且听道来

    小马云到底是谁?
    先说说“小马云”此番为啥叫二度网红。这个来自江西吉安永丰县的9岁男孩,本名叫范小勤,因为长相酷似小时候的马云,早在2015年就被网友曝光,并火过一阵。

    眼下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彼时,当地有人在偶然返乡过程中,将范小勤的视频上网。7月5日,马云本人发了微博“乍一看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小马云”首度红遍网络。

    “小马云”的残疾父亲

    对于这次再度爆红,可查的说法则是:2016年11月8日,微博网友爆料称小马云家境贫寒,他和哥哥都没上过学,连幼儿园也没有上过。范小勤爸爸年轻时被蛇咬伤截去了右腿成了残疾人,妈妈患小儿麻痹症智商低下又被牛戳瞎一只眼睛。此事被当地媒体进一步跟进报道,随后引发网友热议,一票网友更友情提议,请马云帮助“小马云”上学,并免费供其上完大学。

    11月9日,互联网上有消息称,马云通过阿里巴巴集团内部邮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小马云’的上学费用,供到大学毕业。”随后,永丰县宣传部长到小马云家慰问,并送来500元慰问金;永丰志愿者协会承诺定期每月给小马云家发米、食用油、壹基金的温暖包……

    网友惊呼“原来还是看脸的世界啊!”

    “小马云”背后是沉重的现实
    在网友眼里,这是一个笑话段子,而且网络上的调侃有越来越热之势。眼看着“小马云”爆红正走向泛娱乐化,阿里巴巴官方13日紧急回应称,这不应该是一个笑话或段子,“小马云”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我们社会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诚然,和范小勤一样的贫困儿童家庭有很多,但是长得像马云的却只有他一个。
    所以,范小勤既是不幸也是“万幸”,靠着一张马云的“富贵脸”意外获得空前的关注。因为“剁手”而哀嚎连连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并感谢互联网。这个神奇的网络,将每一个角落的被遗忘的折翼天使重新被人捡起,重新获得世界的“宠爱”,虽然这些爱来得有点戏剧和讽刺。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憎恨这张网络,因为它,人们只对着小马云笑,却听不见那些长着非马云脸的贫困儿童的哭声。因为他长得像马云,所以才引来了社会关注,才引得起贵人马云的关注,但像他一样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千千万万,能有几个像他一样“幸运”呢?

    所以,这样的“幸运”只是个案,不具备可复制性。

    “幸运”儿真的幸运吗?

    “幸运”之所以加引号,在日志君看来,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马云的关注,很有可能就此改变这个贫困小孩一生的命运,对“小马云”和他的家庭而言,是从未曾敢奢望的天方夜谭;而另一方面,此刻看似突然而至的“幸运”,也可能就只是昙花一现的热闹,犹如他们间或看到的烟花,只不过璀璨刹那。

    姑且不论,这两日网上又传出的“小马云”或有智商方面问题,能否正常升学存疑”这条消息的真伪,单是眼下盛转,又是陌生男子抱着“小马云”搞视频直播、小马云几百元出席饭局等等,如果这一干闹剧属实,这个突然爆红的贫困孩子,上学或者网红对他而言可能都不那么重要,当下吃好喝好热热闹闹恐怕才是最难抵御的诱惑,能否读到大学甚至能否好好上小学都是个问题。

    设想,如果马云低调至毫无声息地赞助“小马云”,或许,“小马云”的命运天平会倾向于前种假设的方向;而马云虽然是以内部邮件的方式“点名道姓”帮助“小马云”,但阿里巴巴的内部邮件通常都会在网上疯传。顿成“网红”的“小马云”命运偏向后种的可能性大增。

    欲受其恩,必承其重!马云在客观上点红了“小马云”,本意良善,但在网红消费横行的浮华年代,“小马云”或将不堪承受。日志君个人认为,马云公开的点名道姓有失妥当,空余一声叹息!

    “阳谋论”:马云有心为之?

    也有“阳谋论”的分析认为:微博名为“乡村教师代言人”的马云,很可能是希望将“小马云”事件形成的热度,直接转化到提升公众对阿里巴巴及马云本人公益行为的良好形象上来,并引导舆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日志君看来,无论有没有这样的“阳谋”,如能通过此事,其他千千万万个贫困儿童也能受到舆论关注,人们能看到更多普通贫困孩子的无助,“小马云”爆红事件也自有其更积极的意义所在。毕竟,人生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基因多样性是有限的,只有那么多。这和你不停地洗牌,直到某个时刻,你手里会出现同样一副牌是一个道理。
    近日,马云资助“小马云”的消息红极一时。这位“小马云”名叫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在社交网络爆红。
    范小勤,今年8岁,来自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石马镇严辉村委会河山自然村。
    2015年上半年,当地一人偶然返乡过程中,将范小勤的视频上传至网络,让他很快成为了网红“小马云”。
    怀揣着各种目的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范家——有人真心实意地为他献爱心,也有人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网红”的野心,或者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

    马云小时候照片

    范小勤
    中国版奥巴马
    在中国广州,一位“特型演员”扮演美国总统奥巴马走红网络。
    肖基国长相颇似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仅两人都有黝黑的肤色,肖基国还说他的生日和奥巴马只差一天。此外,他们还有相同的血型。
    肖基国模仿奥巴马惟妙惟肖,有时候甚至还会受邀出席一些搞笑活动,并用自己发明的,谁都听不懂的“英文”发表演讲。

    公交车版陈奕迅
    2012年4月,网上疯传三张疑似陈奕迅在成都坐公交车的照片,拍这三张照片的人是陈奕迅的女粉丝,她说因为这个男人和偶像相似度极高所以忍不住拍了下来放到了微博,结果一夜间有两万人转发。
    网友对“翻版E神”进行了大起底,这位成都小子今年20岁,从事商务接待工作,他说好久之前已经被人说长得像E神,甚至有同事建议他加入娱乐圈,但他说他没有这样的打算。

    翻版赵薇
    2013年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有关内容和考虑”的记者会。会上,冷艳的英语美女翻译张京震撼了在场的所有记者,她翻译神情专注,不露笑容神似赵薇,不少媒体摄影师的镜头都对准了她,而她神情专注冷艳的样子更是被网友戏称“冰美人”。
    据悉张京2007年从外交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被外交部录用,而面对意外走红网络,张京却很烦恼,她说她很不习惯被人关注,她担心这样将影响到她的私生活,所以,她随后发微博恳请传媒的朋友们,别大肆宣扬。

    女版高晓松
    今年3月,有微博网友“追风筝的sao年”,在微博分享一张与高晓松神似的照片,并调侃道:“传说中的夫妻相么?”并@高晓松及其太太。对此,网友调侃:“失散多年的兄妹么?”照片中,一位戴黑框眼镜的女生,仰面憨笑,与高晓松新书《晓说》的封面照非常相似。高晓松太太也转发了该微博,并嗔怪笑问“请问你们俩到底什么关系”,而高晓松本人也转发该照片,并发表一系列抓狂、冷汗、委屈的表情。

    相关科普:为什么有人会“撞脸”?
    美国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助理教授迈克尔·希恩说:“基因多样性是有限的,只有那么多。这和你不停地洗牌,直到某个时刻,你手里会出现同样一副牌是一个道理。”
    希恩说,话虽如此,这些“牌”还是多到难以置信。例如,在塑造人脸形状及决定双眼间距上,目前科学家根本不清楚有多少种基因在起作用。
    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分子和人类基因学教授阿瑟·博德特说:“非常多的基因参与了面部结构、头发、眼睛及肤色这些千变万化的容貌特征的构建。”
    进化似乎相当偏向于让人脸具有极强的独特性。
    去年,希恩及其同事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人脸大小的差异要比手掌宽度和长度的差异大得多。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外貌相关基因多于人体其他部位的相关基因。
    希恩说:“根据身体其他部位的多样性来看,人脸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超乎想象。”
    人类面容迥异的一个合理解释就是,和其他群居动物一样,人类能够从区分个体相貌的能力上获益。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接近想要接近的人,也能够认出混蛋并尽量避开。希恩说:“人们在乎谁是谁这个问题。”
    当然,家庭成员要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更相像。这说明人脸具有明确的遗传特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同卵双胞胎,即从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所有基因都一样的双胞胎,有时会令人难以分清。
    博德特说,照此看来,那些长得很相像的陌生人的血缘关系可能比长相迥异的人要近(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

  9. 人民日报李 拯:正视“小马云”提出的脱贫考题(评论员观察)说道:

      “小马云”代表的农村儿童与贫困群体,同马云代表的城市人群与富裕群体,从来都是命运相连、息息相关

      这段时间,江西永丰县严辉村的9岁男孩范小勤,由于相貌酷似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而成为网络名人。“小马云”走红之后,他的家庭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拜访者,有公益人士,有媒体记者,有基层干部,也有各路商家……“小马云”与马云相遇,让一个原本远离大众目光的农村家庭,受到全社会的注视。

      一个是名满天下的电商巨头,一个是偏远农村的贫困儿童,身份悬殊而相貌相似,这样的强烈反差,在“双11”网络购物狂欢前夕成功地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然而,透过社交媒体流传“小马云”照片时的娱乐心态,一个沉重的家庭故事呈现在舆论面前:范小勤的爸爸失去右腿,妈妈有智力障碍,一家四口靠低保度日,而范小勤与哥哥至今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无法与人交流……

      这个曾经与网络绝缘的家庭,并不知道马云是谁,却因为网络关注而获得了改变的希望。衣服、玩具、食物、红包……爱心捐助与政府慰问相继而至,范小勤的生活不再只有咸菜和辣椒,还多了肉和新衣服。可以说,社会关注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脱贫的希望,网络追捧也好,呼吁捐款也好,都寄托着人们对一个贫困儿童的同情,期待一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

      同时,也有一种消费范小勤的倾向值得警惕。有一部分人只是看重“小马云”身上的炒作价值,有的企业主拉着“小马云”与产品合影,有的网络直播主持人试图让“小马云”出镜以吸引粉丝,有的商家甚至要求“小马云”参加线下活动……如果抱着消费范小勤“网红效应”的目的,只是利用他为自己代言、涨粉,就会让关爱和捐助变成一场打着爱心旗号的商业炒作,以爱心的名义给范小勤和他的家庭带来伤害。

      事实上,人们关注“小马云”与马云的网络相遇,更是在关注这两个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标签。如果没有网络,“小马云”也许永远不会为大多数人所知,他和马云的命运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不会相交。正是无远弗届的网络,把贫穷的村庄与知名企业家联系在了一起,把贫穷与富裕、乡村与城市、封闭世界与网络空间等反差强烈的元素联系在了一起。“小马云”的走红,实际上是网络向这个社会发出的提醒:农村和城市从来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小马云”代表的农村儿童与贫困群体,同马云代表的城市人群与富裕群体,从来都是命运相连、息息相关。

      正如阿里巴巴集团的回应所言,“‘小马云’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我们社会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小马云”引起的舆论风暴,也许会像大多数旋起旋灭的网络事件一样,在关注度下降之后迅速降温,然而,在舆论关注散去之后,人们不应该忘记以“小马云”为代表的农村贫困儿童。当我们在追赶现代化的时候,别忘了城市之外还有农村,富裕之外还有贫穷,网络之外还有现实。对于贫困儿童和贫困家庭来说,现代化的列车理应有他们的一张车票。

      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我们要进行的脱贫攻坚,是天覆地载、没有死角的脱贫。随着舆论热点的漂移,“小马云”也许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请别忘记他身后的贫困儿童,并把爱心转化为行动,为更多贫困儿童和贫困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10. 马云进村雨中开讲……没看过大海,怎么教孩子描绘大海的美好?说道:

    42岁的焦忠中穿得清清爽爽,一大早就站在小河湾小学的门口等马云——他胸脯挺得高高的,乡亲们都笑他,这是又要做新女婿了。

    他14岁的女儿焦诗雨也嘲笑他:“爸爸,你别吹牛了,你不就是个乡村小学的校长吗?你能请来马云?骗人!”

    焦忠中没骗女儿,他不但请来了马云,还有云贵两省的五六十位乡村教师代表。

    贵州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小学,距离省城贵阳1个小时车程,是一所村级完小,全校一共8个老师、91个学生,谁都想不到,马云能造访这里。

    夏云镇小河湾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上着暑期返校日的课程。操场上,随便从教室搬了些课桌椅摆好,一场特别的课也开堂了。

    这堂大课的主题,是“育在乡村”乡村教师、校长交流会。交流会的参与者,是马云和50多位云贵两省乡村小学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部分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奖教师。

    当天下着小雨,斜风细雨里,人人畅所欲言,乡村教师、校长们谈起了乡村教育的现状、梦想以及未来。马云一一聆听,全然不顾自己的双脚正踩着一滩雨水。除了听得认真,他讲得也很是动情:“我在听的时候,看到了在座的校长、老师充满着情怀、充满着热爱、充满着对教育的坚守,我觉得你们在座每个人,在座老师和不在座的老师和乡村校长,都在做中国最大的善事”。

    马老师雨中开讲……

    1
    能让老师出身的马云都发自肺腑地称赞
    乡村教师们都说了些什么?

    乡村教师何顺斌:
    我是2015年马云乡村教师奖的获得者,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就到农村工作,一直到现在。我在三所不同的乡村小学,担任过尽可能多的学科,因此我知道农村教育需要什么:需要的是机会,需要的是资源,需要老师走出去的机会,需要学习的机会,老师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读书容易,但是走出去很困难,只有这样的机会,老师才有知识渊博的感觉,才能更好的去改造学生的灵魂。

    乡村校长龙伙发:
    我本人在乡村小学已经工作了27年,当了九年校长。其实在这么多年中,我觉得对于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老师,我们留不住老师,我们的老师太少了,一个老师他每天要传授的课程是20多节课。就像我是一个校长,但是首先我必须是一个老师,我必须要承担语文、数学这两门课,反倒是学校的管理工作,我将它看作我的额外工作。

    乡村校长吴雄:
    我从参加工作16年,都在乡村教育,除了两年在中心小学之外,起他14年都在村小工作,也准备这辈子就在村小了。我总是相信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国家,教育都有它的长处,应该多出去看一看、学一学,走出国门找教育的真谛是校长,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村校长梦寐以求的事。

    乡村校长李正高:
    我从教十年、十一年,当了九年的校长,其中有七年校长是在一个边远的山区。之前我到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是70几个学生,他们基本上是不来报名读书的,我们老师走家串户的给学生报名。
    2009年我尝试转变,带着几个孩子到杭州去学习,我想这么偏远的一个山区,一个初中生都没有,怎样改变他们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带他们到工地,看着那些建筑工人,可能是他们父母的缩影。回来的时候,孩子的感悟很深,现在这几个孩子到目前都考到了重点中学。
    另外我开始尝试以教养教。假期里把这些留守儿童召回学校,给他们办一个成长营,让他们跟大学生有一个心灵的碰撞,然后把思想解放出来,把这些孩子给他们走得更好更远。
    ……
    ……

    2
    没看过大海,怎么教孩子去描绘大海的美好?
    马云立志下半辈子当好乡村教师发言人

    对于留守儿童,老师是父母、是保姆,你们是当地教育的开拓者,我向所有的老师和校长致敬。

    没坐过飞机,没看过大海,怎么去教孩子去描绘大海的美好?

    教育教育,不仅是教,更在于育。

    “前几天我刚刚参加了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会,40年了,今天就来到这里,看到这么多乡村老师,很开心。我和我的同学想起班主任对我们的教育……师恩难忘,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教了我们知识,还在于开启了大脑和人生道路。”交流会上,马云也动情地作了分享。

    1988年,他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在杭州电子工学院执教近7年。这7年的经历,造就了马云的教师情结,也成为他近年来专注于教育领域公益的发轫点,他对于教育的感悟,也来源于自身的经历,发自内心。

    教师情结决定了马云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2013年5月10日,淘宝十周年庆典,马云老师为自己未来设置两个重点:环保和教育。

    而对于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关注,更是马云由来已久和持续发力的行为:
    2006年“新陶行知”计划,“杭州一位不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向杭州师范学院捐赠了100万元,实施了一个“中国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书”,免费培训全国100名优秀小学农村教师,这位不具名的企业家便是马云。

    2015年9月16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启动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每年评选出100名“马云乡村教师”,并为获奖者提供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奖金资助和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

    2016年7月9日,马云在首届全球XIN公益大会教育分论坛上表示,自己从乡村教师计划拓展到乡村校长计划。一个校长能深度影响一个学校,希望通过对校长的培训,更好的影响老师,从而影响无数的年轻人。

    马云更是多次表达,希望自己能够用下半辈子的时间,做乡村教师的代言人,唤起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对乡村老师的关注。

    “马云乡村教师计划”

    自2015年9月启动,由马云个人出资,每年选出100个老师,给予持续3年总共每人10万元的现金奖励和专业发展,今年“马云乡村教师奖”已由去年的6省扩大到13个省市区;

    马云乡村教师计划如今已经在进行第二届的评选。第一届获奖的100位乡村教师,于今年1月17日齐聚三亚,参加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这次在小河湾举办的交流会,也是获奖教师三年专业发展培训的启动会。

    “马云乡村校长计划”
    准备在10年内投入2个亿,给予获奖的乡村校长每人50万元的实践经费,此外还提供赴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管理方式、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的机会;

    2016年首届“乡村校长计划”将投入1200万元,评选20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校长。入选校长除了将赴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管理方式、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等,还将结成“乡村教育家社区”,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

    今天,是小河湾小学暑期返校日。这个返校日,也许会因为这场交流会变得意义非凡。

    多年后,印在孩子们脑海里的,或许只有老师们的模糊身影。也许现在的他们还不能真正了解老师们聚在一起是为了什么,但终有一天他们能体会到,这些为乡村教育鞠躬尽瘁的老师们,正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努力着,去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