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带医 以医带药 以药兴商,甘肃中医药悄然走俏“一带一路”

从2013年邀请留学生走进甘肃学中医,选派中医走出国门讲中医、建学院,到今天与多国建立互访磋商机制,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及产业发展,短短3年多时间,甘肃中医药稳步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落地开花,成为甘肃对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同时,也为甘肃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梳理回顾甘肃中医药走出国门之旅,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向外国宾客介绍中医外治疗法“蟠龙灸”。本报通讯员马志强

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向外国宾客介绍中医外治疗法“蟠龙灸”。本报通讯员马志强

启示一:文化先行以文带医

“要想让外国人接受中医,首先得让人家了解认识中医。而文化无国界,所以,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介绍。

本着这样的思路,2013年,第一家岐黄中医学院在乌克兰挂牌成立。像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布点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岐黄中医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推广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各国中医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中医药教材和教学渠道。以此为依托,省卫计委分批次组织甘肃知名中医入驻岐黄中医学院,面向当地居民和医务人员举办中医讲座,同时开展中医义诊。在当地民众逐渐了解、接受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授课中医会根据他们身体情况,采用传统中医方法和适宜技术一一辨证施治。不少采用西医久治不愈的患者,通过中医非药物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有的基本痊愈。不用输液吃药就能治好病,中医的神奇疗效很快征服了当地民众。

沿袭这一模式,此后的3年多时间里,省卫计委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匈牙利8国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匈牙利4国成立了岐黄中医中心。

与之同步,省卫计委联合相关部门,面向外国留学生、中医爱好者开办中医研修班;邀请有意愿、且适宜中医治疗的外国患者,来甘肃中医医疗机构治疗;安排外国来访宾客体验中医生态养生旅游,想方设法让走进甘肃的外国友人能感受、体验中医的神奇疗效,并让他们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2013年以来,共有100多名来自韩国、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法国的外国宾客,到甘肃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兰州真气堂进修学习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还专门编辑出版了英语、俄语中医教材。先后有法国、俄罗斯、哈萨克等国多批次患者来到甘肃接受中医治疗。

省卫计委还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建立了10多个国家的“一带一路”中医药工作微信群,设计了俄文版的网站宣传中医,研发了俄文、英文和法文版的智慧中医手机软件,在俄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推广使用。

在今年的敦煌文博会上,中医技能与展示体验馆受到中外宾客热捧。多位名中医现场把脉问诊,针灸、拔罐、蜡疗、刮痧、逐风火疗、循经通络等中医疗法一一上阵,药茶、药膳、中药饮片、道地药材、中药制剂均设有专区展示,真气运行、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功法真人演示、现场授教,宾客来到这里,可观、可品、可体验、可参与,还可尝试亲手制作药丸,全方位领略了甘肃中医药文化精髓,掀起了又一轮学习、传播中医药的热潮。

刘维忠说,“我们设立这个展示体验馆的目的就是以文带医,让更多的中外宾客直观感受中医的魅力,从而了解中医,接受中医。”

启示二:广开渠道以医带药

在中医药文化得到认同的基础上,2013年以来,省卫计委先后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匈牙利、马达加斯加、韩国等国在中医药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基辅州卫生厅、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签署中医药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谅解备忘录;与韩国签署了《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与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谅解备忘录》;与匈牙利东方国药集团、中欧中医药学会签署了《关于在中医药领域开展合作的意向书》《甘肃中药企业和匈方企业签署中药进出口合作意向书》;今年8月,在敦煌召开的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分别和埃及、伊朗、马达加斯加签署了多项中医合作协议;今年9月,在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协议。

这些合作协议的签订,有效推进了甘肃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注册、认证和出口工作。近年来,兰州佛慈制药集团在俄罗斯、美国和东南沿海等国家和地区共计完成150个产品的注册。2015年,甘肃陇神药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成立中医药公司,首批安排元胡止痛滴丸等10种中药产品和中药颗粒剂在吉注册,目前已经完成中药产品备案和注册材料的提交工作。2016年5月以来,甘肃和盛堂药业、陇西一方药业向匈牙利东方国药集团出口小柴胡、酸枣仁汤、黄芪、当归等中药颗粒剂近100万元。

同时,省卫计委还充分发挥海外中医机构的桥头堡作用,制定了《甘肃省国(境)外岐黄中医学院管理办法》《甘肃省国(境)外中医中心管理办法》,规范国(境)外中医机构的设置管理,建立中医药对外服务人才库,鼓励全省中医药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为“以医带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启示三:多方联动以药兴商

甘肃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之首。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医的认可、接受,中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以此为契机,省卫计委积极联合相关企业和部门,推动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及相关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3年以来,省卫计委协助甘肃亚兰药业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立甘肃亚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甘草酸生产厂,截至201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额411万美元,累计向国内运回甘草酸75吨;甘肃陇神戎发药业与吉尔吉斯共和国国立医学检测中心目前筹备在首都比什凯克共建医学检测中心;波兰药品器械生物制品注册局力推甘肃省作为执行省份,开展与中国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省卫计委还与新西兰合作成立了中医文化交流中心,新西兰多次派代表来甘肃访问,签订中医药出口合同108吨,目前已出口5吨。

同时,我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业。根据《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目前,我省初步建立了以在风景旅游区开展中医养生、中医保健、食疗药膳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体系。2013年底,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甘肃东南部确定为陇东南中医药生态养生旅游创新区,各地共投入20多亿元发展中医特色生态养生旅游产业,以沙疗、水疗、药疗等中医特色疗法吸引国外游客前来游览、体验。

“甘肃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进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面临的最大掣肘是政策准入壁垒。”刘维忠坦言,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中医药准入的法律法规空白,开展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和医疗机构等合作时无法可依。国内中医药企业在国外注册、认证、推广等工作也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注册费用高,中药材很难多品种大批量进入国外的中医中心。此外,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专业翻译人才匮乏,特别是既精通外语又懂中医的人才少之又少,这些都制约着甘肃中医药在国外推进的步伐。更多中医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ongyi

刘维忠表示,万事开头难,经过几年的努力,甘肃中医药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下了种子,今后,在国家和省上政策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甘肃日报(2016年10月11日),记者宜秀萍

——————————————————————————————————————

甘肃日报:甘肃中医药悄然走俏“一带一路”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出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审时度势,以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甘肃中医药为“敲门砖”,敲开了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的大门。

甘肃省中医专家在乌克兰为当地居民义诊。图片由甘肃省卫计委提供

甘肃省中医专家在乌克兰为当地居民义诊。图片由甘肃省卫计委提供

甘肃中医走出国门,建学院,开门诊,传播中医文化,展示神奇功效;外国医患走进甘肃,学中医,用中药,切身体验中医魅力;甘肃与多国签定协议,以医带药,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带动养生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联合多部门力量,积极推进甘肃中医药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到当地政府及民众的普遍欢迎与好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正在成为甘肃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悄然走俏“一带一路”。

走出国门,布点“一带一路”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出后,甘肃各部门纷纷行动,结合各自实际,寻找发展契机。医疗卫生行业的契机在哪里?省卫生计生委审时度势,决定以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甘肃中医药为“敲门砖”,敲开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的大门。

“甘肃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深厚,中医药发展基础良好,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得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分析,此外,甘肃还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试点示范省、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旅游保健创新区、中乌和中吉中医药合作执行省份、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省,这表明甘肃完全具备了对外开放发展中医药的条件,且优势突出。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投入不足,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切合他们的经济发展现状,在这些国家,发展中医药一定有市场。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中国毗邻,双方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疾病谱较为接近,中医药容易被接受。

在沿线国家,实行多方式合作

文化先行,诊疗跟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岐黄中医学院”,作为一个载体,像“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布点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向这些国家推广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各国中医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中医药教材和教学渠道。同时,开设中医中心,运用疗效确切的中医技术和中医药产品对外开展诊疗服务,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功效。此外,还可以利用这些机构与各国开展中医药临床技术研究、人才交流学习、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多方合作。

遵循这样的思路,2013年10月,第一家“岐黄中医学院”在乌克兰挂牌成立。随后,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分批次组织甘肃中医专家入驻“岐黄中医学院”,举办中医讲座,开展中医义诊活动。

每次讲座和培训,中医受欢迎的程度都超出了授课专家的想象,教室里总是挤满了前来学习的学员,学员中有当地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也有医学院校的师生。

每次授课,除了阐述中医药文化渊源、讲解中医药基础知识外,专家们还手把手传授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

授课之余,专家们还采用传统中医方法和适宜技术为当地居民免费开展诊疗服务。一些采用西医方法治疗久治不愈的患者,通过中医非药物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有的很快痊愈,立竿见影的疗效使当地学员及患者很快接受了中医药。

沿袭与乌克兰的合作模式,两年来,甘肃省又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和马达加斯加挂牌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开设了中医中心。近期,摩尔多瓦“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也将正式挂牌启运。

为了进一步满足中医药走出国门的需求,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专门举办了俄语培训班,目前已培养30名各类中医药专业人员,为驻外中医机构更好地开展中医文化交流提供人才储备。同时,省卫生计生委还组织设计了俄文版的网站宣传中医,研发了俄文和英文版的智慧中医手机软件,将在俄罗斯、英国等国家推广。

外国医患求医甘肃,切实感受中医药功效

在推动甘肃中医药走出去的同时,省卫生计生委主动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行政官员、中医爱好者请进甘肃,参观中医医疗机构,体验中医养生保健旅游。同时,鼓励省内中医医疗机构和专家为境外中医药人员提供进修机会,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甘肃学习中医。截至目前,累计有25名乌克兰学员到甘肃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和中医适宜技术。

菲达罗乌娜今年61岁,两年前患上支气管哮喘疾病,在俄罗斯采用西医治疗一年多后,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在当地一位医生的建议下,今年8月,菲达罗乌娜不远万里来到甘肃,求助传统中医为她驱除病痛。

省卫生计生委委托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她治疗。当时正值盛夏,按照中医理论,菲达罗乌娜患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冬病,最适宜在“三伏”天治疗。

在为期12天的治疗周期内,医生们采用刮痧、拔罐、耳穴贴压、针刺、刺络放血、埋线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传统疗法,很快缓解了菲达罗乌娜的病情。

菲达罗乌娜的主管医师范娥介绍,哮喘是一种冬季易发病,西医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而中医可以从根本上调节病人的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通常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疗法,连续治疗三年,患者就可以基本康复。

12天的治疗结束后,菲达罗乌娜感觉好多了,临行前,医生又为她准备了一些中成药和外敷药,嘱咐她回去继续治疗。《秦岭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园在咸阳秦汉新城开工 方玮峰、岳亮出席

菲达罗乌娜告诉记者,俄罗斯也有中医,但在那里看中医,比坐飞机到中国还贵,而且还未必正宗,如果病情需要,明年夏天她还会再来甘肃治疗。

菲达罗乌娜的甘肃之行控制了顽疾,收获了健康,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国外患者来甘肃看中医。今年“十一”过后,陆续有多名俄罗斯等国的患者来甘肃求医。

以中医药为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生根开花,以此为媒,2013年以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先后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匈牙利、马达加斯加、韩国等国2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除了推广中医药外,还在中医养生旅游、中药材出口、临床研究合作、人才交流、毛发移植、整形美容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目前,中医药产品在相关国家的认证注册、中药和医疗器械的出口等工作正在有序展开。甘肃省卫生计生委成功协调乌克兰代理商与甘肃佛慈制药集团签订了500万罐装中药保健饮料的销售合同。佛慈制药集团在俄罗斯、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共计完成150个产品的注册,其生产的当归丸正在欧盟进行注册。甘肃陇神药业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成立了中医药公司,首批安排元胡止痛滴丸等10种中药产品和中药颗粒剂在吉注册。甘肃亚兰药业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成立公司,建设甘草酸生产厂,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411万美元,累计向国内运回甘草酸75吨。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从韩国成功引进了整形美容和毛发移植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效果更加明显突出,目前已在省内各级医疗机构推广。该院与韩国联合创办的中韩甘肃JK整形美容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凭借国际一流的技术,国内亲民的价格,完美的整形美容效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

近年来,甘肃省各地共投入20多亿元,用来发展中医特色生态养生旅游产业,通过与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的中医药合作,以沙疗、水疗、药疗等中医特色疗法吸引国外游客前来游览、体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样的蓝图规划也在稳步推进中。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甘肃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步伐也将不断加快,必将成为与沿线国家互通互联的重要黏合剂。”刘维忠对此充满信心。

来源:甘肃日报(2015年09月29日) 文/特约记者宜秀萍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发扬中医药治未病:中医药产业+旅游,养生旅游走向产业新时代

➤ 国务院力推互联网+中医医疗 老中医张克镇眼中的互联网+是什么样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姚魁武:问道岐黄妙手仁心

➤ 陇南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附陇南旅游指南

➤ 叶三:丁香园开办的线下全科诊所“丁香诊所”的五个故事

➤ 论电商与中药事业的无缝结合,互联网助推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的研究生涯及自噬作用是什么

➤ 中医+互联网大盘点:互联网医疗18个成功融资项目走的什么路

➤ 互联网+中医药开启“智慧医疗”模式 医疗健康大数据是大趋势

您可能还喜欢…

4 Responses

  1. 王国强调研甘肃医改和中医药工作,甘肃与国家中医药局将共建甘肃中医药大学说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于2016年10月14日—16日带队赴甘肃调研医改和中医药工作。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林铎会见王国强一行,甘肃副省长郝远、夏红民陪同调研。

    王国强充分肯定了近年来甘肃医改和中医药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特别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调研,亲自研究,立足省情,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大力支持“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医师带徒、“名中医”评选等特色项目;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建立了8个岐黄中医学院和5个中医中心;发挥甘肃中药材资源大省优势,鼓励开发道地药材种植加工,促进中药材对外出口贸易发展,当归、黄芪等道地中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充分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的优势,有效破解财政保障水平低、群众支付能力弱等难题,走出了一条群众接受得了、财政支付得起、健康供给有保障、社会满意度较高的符合甘肃省情的卫生与健康以及中医药的发展之路,为加快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调研期间,王国强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甘肃省政府共建甘肃中医药大学签约仪式,出席了甘肃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暨健康融合发展现场推进会,并实地调研了张掖市高台县健康融合发展工作。

    王国强强调,签署共建协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甘肃省政府携手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甘肃中医药大学要以省局共建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要主动对接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产学研用”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要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地缘优势,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医药交流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步伐,促进甘肃中医药事业纵深发展,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王国强指出,今年8月,中央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吹响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号角,在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方针和目标,作出了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宝库,是指导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凸显中医药和西医药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个显著优势,准确把握中医药在卫生与健康工作全局中的定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发展自信,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国强最后强调,新形势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诊疗模式创新,从加强中西医协作,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在重大疾病诊治中推进现代技术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协同创新,促进人民共享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方面着重发力。希望甘肃省在学习领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健康新理念、健康新思想方面走在前列,同时,把握机遇,突出重点,加强创新,积极探索,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促进健康融合,形成新形势下健康融合的“甘肃模式”。

  2. 甘肃是中国中医药发展复兴的希望说道:

    实践证明,中医不仅能治病治好病,还能治疑难病。

    刘维忠自2008年就任甘肃省卫生厅厅长以来,排除万难,身体力行,推行中医。他正在为建设一条具有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道路而努力。
    丫。

    中医治病简便廉,疗效非凡

    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泥石流。泥石流波及面积达1.9平方公里,死亡人数1400多人,失踪近300人。当时,从泥石流掩埋中救出700人,剩下1000人因为气温高无法再挖。灾害事发第四天,受伤者和部分解放军战士皮肤开始溃烂。总书记给省委书记打电话说,舟曲的第一任务是防疫。当务之急是治疗皮肤溃烂,怎么治疗?甘肃一位老中医给刘厅长发了一个两味药的方子:苍术和黄柏。他立刻从其他地区调进了5吨药材,用12个大铁锅熬药。一个人一个纸杯子,盛满药水用棉签抹在溃烂的皮肤上,然后,再撒上滑石粉。过了四天,所有患有皮肤病的老百姓和解放军战士全部被治愈。

    青海玉树地震后,甘肃省收接了340名患者,刘厅长要求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次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5个出现先兆流产孕妇,都是用中医的方法保胎成功。一个在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妇女,股骨骨折合并先兆流产,医生一开始决定给她做手术。但术前要先行引产,她听后哭得一塌糊涂。说自己自然流产已经有好几次,如果再流产这一辈子就没娃了,“我不要腿了,我要娃。”后来经70多岁的正骨专家宋贵杰大夫,给她使用牵引正骨夹板固定疗法,不仅腿保住了,胎儿也保住了。

    当初,各医院针对众多受地震伤害的患者,有些大夫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准备连夜给患者做手术。刘维忠得知以后,说不准做手术,要做必须院长签字。而且医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施行手术,手术指征是什么?一下子将准备大面积施行手术的治疗方式阻止了。如果不是刘厅长的过问,很可能,当天晚上就把所有患者都做了手术。后来,大多数患者采用夹板固定疗法治愈。

    如今,甘肃对骨折一类患者也很少做手术。现在经常听到外科医生谈论说,昨天张三做了几台手术,今天李四做了几台手术。令人费解的是,现在有些大夫为什么做手术的积极性那么高?

    中医药养生保健备受农民欢迎

    让农民接受中医,享受中医带来的好处,这是刘维忠一直以来的心愿。

    身为卫生厅长,刘维忠亲自编写了《中国食疗与养生》小册子,发放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他不但为甘肃,也在向全国推广中医药。截至目前,他的微博有将近300万粉丝,每天发微博传授中医药知识、通报中医药发展动态成了他做厅长之外的必修课,有时大清早,有时深夜,都能看到他刚发的微博。

    目前,黄芪乌梅汤降血糖、芹菜降血压、洋姜粉菊粉降血脂减肥自行预防疗法,在甘肃农村已经全面推开。他自信地说,预计三五年后甘肃的脑中风、心血管病肯定会大大减少,因为血脂降下来了。

    他组织专家建了50多面健康文化墙,实行“一病一墙”,比如高血压一面墙,糖尿病一面墙,关节炎一面墙,感冒一面墙等等。因为有的村先建了,有的村后建,有的村还没建,农民们便互相到各个村抄写方子。厅长对此感到很自豪:“火得了不得!”

    另外,他极力推荐民间流传千年的刮痧、拔罐、推拿、针灸等实用技术。从凤凰网采访他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很多医院都在使用刮痧、拔罐、推拿、针灸等传统疗法给患者治病,一些害怕“小病大治”“小病乱治”的患者在花钱不多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的得到了治愈。

    省卫生厅计划在3年内,向甘肃省农村每一个家庭发放一个自我健康包,目前已经发放了30万个。

    为了让中医药更加深入人心,卫生厅还专门成立了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推广中医中药。

    降低乡村中医行医门槛,让中医普惠百姓

    直至今天,甘肃省的中医基础仍然是不错的,过去的乡村医生治病都是以开中药为主,后来才学了一些西医。老百姓对中西医结合疗法都能接受,尤其是对中医更加青睐。在农民眼里,一包草药,一次拔罐,一次针灸,都有可能不用往大医院跑,省下很多医药费。

    刘维忠在甘肃高调推广中医,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医治病的费用低。

    在国际上,中医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医利益集团的严重阻挠。针对甘肃财政没有更多资金投入的现实,刘维忠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医的措施,有的直接触动了西医大夫,而引发不满。比如,中医职称考试要考一部分西医知识,西医考职称的时候考一部分中医知识,内容大概各占总分数的20%。不想,这一做法,招来了骂声,网上有几百人骂刘维忠是王八蛋,竟然敢和全国700万西医叫板。与此同时,有些外科大夫给领导告状,压力之下,刘维忠找省委书记和省长将情况作了说明。随后,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干预下,风波被平息。

    刘维忠的愿望很朴素,要求也不高。让西医学中医,不是让西医开方子,目的是让他们知道中医也能治病。如果有患者提出用中药治疗,只要西医说可以试试,这样西学中的愿望就实现了。

    刘维忠在给卫生部建议时说,乡村中医和协和医院大夫用同样的考题,农村中医能考上吗?而考试中心官员却这样回答:“医生又不是杀猪的,不一个水平能行吗?”他觉得这是胡说。如果让协和医院的大夫在甘肃能呆住吗?他认为,先应该保证有人看病,其次才是逐渐提高医疗水平。

    由于考试门槛的过高,假如每年有100个人参加考试,考过的大概只有20几个,80%的来年还要接着考,再考又得再交钱,于是,他们就骂卫生厅太黑了。其实,这不是卫生厅黑。刘维忠说,这些乡村医生常年给老百姓看病,特别受欢迎,我们为什么要卡住他们呢?对刘维忠的做法,卫生部陈竺部长还是非常支持的。

    目前,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和师承中医虽然胸怀医术,由于文化低的原因,仍然不能通过考试。

    刘维忠调整了政策,尝试在政策上为这些中医打开生存空间。甘肃省去年进行了尝试,组织了一次民间中医考试,有1000多人参加,通过了800人。今年发了通知,准备组织第二次考试,让他们拿到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就可以了。现在看来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遏制医疗事故,杜绝医生滥用药

    2008年上任伊始,刘维忠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上门告状的特别多,医疗事故特别多。一番思考之后,作出规定,凡乡以上的卫生院必须每月开一次医疗事故分析会,谁不落实就不记业绩,否则就对院长撤职,这一制度施行后,医疗事故减少了40%,告状的也减少了40%,从此之后,再也没人到卫生厅告状了。

    2008年以来,中国人人均住院费用逐年上涨,甘肃省却逐年下降。据卫生厅统计,甘肃省住院费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看病费用大幅下降,做到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好病。

    出现这种新局面,得益于省卫生厅一系列的医改措施。其中,在推广中医的同时,大力治理过度医疗。卫生厅规定,凡乡以上的医院对每月药品使用量、抗生素使用量、自费药使用量,抗菌素使用比例,谁用了多少都要进行排队公示。这样,同样看了10个病人,用药量多少一下子就比较出来了。这个排队效果非常显著。肿瘤医院为此处罚了4名滥用药的医生。有一个副主任医师连续4个月全院抗生素使用量排队第一,最后把这位医生看过的所有病人的病历让专家进行了评估,评估过程中发现,没有一个患者是感染性疾病,医生却全部使用价格昂贵的抗生素。专家质问医生:用抗生素的指征是什么?人家没发烧、没感染,为什么用抗生素?结果医生自己都说不出来。专家告诉这位医生,不服可以申诉。

    自从处罚4位医生之后,肿瘤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从14000元降到了10000元。直接降了4000元。

    肿瘤医院那位滥开抗生素的医生,实际上就是为了拿回扣。针对回扣问题,2012年,甘肃省15个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直接降低了医疗费用。

    呼吁财政,加大对中医的投入

    目前,甘肃的人均医疗费用不到全国的一半,比西藏还低。

    在医疗投入方面,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从中央到地方对中西医的投入比例相差悬殊。2014年,甘肃省(国家和省里)的医疗投资是74亿,其中70多亿给了西医,中医不到4亿。刘维忠认为很不合理。他建议国家投资结构要进行调整,加大总量,在总量的情况下实行“三个1/3”:预防、中医、西医各占1/3。

    2009年,甘肃省调整了医院中西医床位的补贴比例,这也是县级医院获得财政补贴的主要方式。西医一个床位15200元,中医是22800元。在此基础上,每年拿出7000万做奖励,对医院中医做得好的给予奖励。甘肃省1-3级医院如果中医发展不起来,则实行一票否决。

    卫生厅规定,患者吃中药100%报销。为鼓励中医开中药,村中医一般诊疗费3元,西医2元。由于中医治疗价格便宜,县级医院门诊患者由过去的100多人,增加到700-800人。诊疗价格低了,但门诊患者量增多了,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有的医院,因为患者的增加,只好另外租用诊疗场地。

    甘肃的医疗费报销比例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但甘肃的平均住院费是全国的一半。

    有人担心,100%报销以后,增加了开支怎么办?后来,通过在凉州试点,根本没问题,总费用不但没增加反而还节约了。原因在于,检查费少了,乱做手术的少了,住院的患者少了。

    中医试点以后,住院的人数下降了20%。为什么下降?因为住院费用最多,而门诊很少。

    目前,甘肃省有96.6的人参加了新农合。

    刘维忠说,因为甘肃是试点省,所以,他们在法律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尝试。一些有效的中成药很难获得国家的批号,甘肃省医院院内制剂则相对宽松,由以往的只能用于本医院内部使用,扩大到甘肃省内医院通用。目前,有200多种医院的院内制剂已经可以在全省各医院内流通。

    面对中医衰落,业界一些人极力试图用西医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一位院长说,用西医的眼光看待中医中药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医疗的最终是疗效,没有疗效,标准再科学也没用,疗效就是硬道理。不管你用西医还是中医方法,你把患者病治好了,患者才佩服你。看了半天,花了很多钱,病没治好,患者反而会抱怨你、恨你。中医对很多病效果非常好,而且无副作用。“一直以来之所以不重视,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因为不挣钱。”

    在甘肃,民族中药也和中医中药享有同等的待遇。藏医院在甘肃省,因为医疗手法独具特色,省外的患者也纷纷前往治疗。

    记者问,为什么其他省不这样做?刘维忠回答说,甘肃是国家中医药局确定的中医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重点示范就得先突破,不突破就不会有国家政策的出台,没有政策的出台,法律上就不会有突破,法律不突破,中医就发展不起来。

    “把事情往大里干,让老百姓受益。能为不受重视的中医学做点事,就是好事。”刘维忠对甘肃未来的中医发展很自信。他说,将来退休了,老百姓说甘肃中医与这个人有点关系,就足了。

  3. 甘肃中医药文化再次亮相国际文化大舞台说道:

    一幕幕水墨山水画,一首首世界交响曲。9月20日至21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甘肃省敦煌市隆重举行。本届盛会共有8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95个代表团参加本次盛会,其中政要(前政要)6人,部长级官员51人,驻华使节23人,参展国32个,参演国25个,云集了国内外8500余件珍奇展品的文化年展。本届文博会文化年展室内展示面积2.8万平方米,室外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分为国际展区、中国展区、甘肃展区、专题展区等四部分,共计33个分项展览。约有2000余名代表参加本届盛会。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指出,为了在本届国际盛会医疗卫生保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促进甘肃中医药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地,面向世界各国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为世界人民健康造福,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院主办的甘肃中医药文化与中医技能展示与体验馆再次亮相国际文化大舞台。
      
    据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介绍,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充分展示中医药特色优势,甘肃省中医院在中医技能展示与体验馆设立了名中医馆、中医古籍文化展区、中药饮片展区、传统中药制备区、院内中药制剂展区、名贵和道地药材展区、藏药展区、足疗保健产品区、外治疗法展示区、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养生药茶品尝区、保健药酒品尝区、药膳食疗品尝区、真气运行表演区等,为前来参会的外宾和嘉宾提供了丰盛的中医文化盛宴。
      
    从9月17日起,甘肃省中医院就安排赵继荣、田旭东、张洪涛、靳锋等10名甘肃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或针灸推拿学博士为参加盛会的国内外嘉宾提供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服务。
      
    在中医古籍文化展区,由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中医文化书籍成果丰硕。研究敦煌医药文化的专著有《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敦煌医学文献研究集成》,研究皇甫谧针灸文化的专著有《皇甫谧研究集成》,研究武威汉代医简文化的专著有《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武威汉代医简研究注解》、《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武威汉代简医方今用》,研究本地中医学文化的其他专著有《甘肃古代医学》、《刘一明医学全书》、《陇上中医传承集》、《京帮青囊存珍集》、《甘肃药膳集锦》等。另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西部中医药》也在会上精彩亮相。
      
    在名贵和道地药材展区,共展出冬虫夏草、野山参、鹿茸等名贵药材和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共26种;在中药饮片展区,共展出百合、芍药、红花等常用中药饮片共188种;在院内中药制剂展区,共展出内服药杜仲腰疼丸、补脑膏、损伤胶囊等和外用药三黄膏、湿疹膏、铁箍膏等共30余种;在藏药展区,共展出二十味沉香丸、五味麝香丸、坐珠达西等藏药共10余种;在养生凉茶展区,共展出和供品尝用的健脾养胃茶、桂圆枸杞茶、祛暑降脂茶等共6种;在保健药酒展区,共展出和供品尝用的岐黄养生液、陇中生发酒、陇中固本酒等共8种;在药膳食疗展区,共展出枸杞红枣糕、党参茯苓饼、黄芪百合鹅仔酥等常用药膳10余种。在足浴保健区,共展出陇中活血舒筋包、活血祛寒包、通络舒脉包等5种。该展区还设有传统中药制备区,由两位专家现场制作水丸和大蜜丸,供大家参观和品尝。
      
    外治疗法展区由针疗区、穴位贴敷区、灸疗区、烟疗区、推拿按摩区、除痧拔罐区、衣着疗法区和各类治疗器械展示区8部分组成。针疗区包括古今针具30余种,按摩区包括敲打经络锤、筋肩藤钩、条打疗法等,穴位贴敷区包括膏贴、火贴、纸贴、针贴,丹贴等,灸疗区包括经络灸、温针灸、隔物灸、艾柱灸等,烟疗区包括壮医药线点灸、土医烧刺疗法、吸入疗法、鼻烟壶疗法等,推拿按摩区包括脊柱按摩狗、拔筋铲、鼻部按摩、手部按摩等,除痧拔罐区包括刮痧板、银质火罐、铜制火罐等,衣着疗法区包括掌心养心带、舒晴明目带、小儿肚兜带等,按摩器展示区包括足部按摩、拉背滚轮、腰部按摩等按摩器具。
      
    在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共设体验床20余张,特色治疗方法包括陇中蟠龙灸法、循经通络法、蜡疗法、热恿疗法、花式条打法、吸筒疗法、刮痧法、逐风火疗法、矩阵针法等10余种,每种疗法由3名医护人员协同操作,为宾客提供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服务。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申遗中心主任连辑,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言顺,副省长夏红民,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立军,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省政协秘书长陈伟、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正锋、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等前来中医技能展示与体验馆参观指导或体验。截至9月19日18时,前来甘肃省中医院中医技能展示与体验馆参观和体验的有法国、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意大利、摩尔多瓦、巴基斯坦、泰国、澳大利亚、塔吉克斯坦等20余个国家的文化部部长、艺术科学院院长,以及中外参会嘉宾共360余人次。

  4. 少花钱解决百姓健康大问题——甘肃中医药发展样本剖析说道:

    这里是中医药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数千年前“味百药而制九针”的伏羲、《黄帝内经》里黄帝请教的岐伯、著《针灸甲乙经》的针灸鼻祖皇甫谧,出土了武威医简、敦煌医书等古代医学文献。 这里也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盛产党参、当归、黄芪等。

    甘肃,一个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村人口多、自然条件差的西部“穷省”,主动将省情、文化历史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出了一条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

    新华社记者通过调研发现,部分“甘肃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中西医在综合性医院“各显神通”

    “甘肃省80%以上的门诊病人、85%以上的住院病人在综合性医院。综合性医院作为省级医院的主体,其发展方向决定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走向。”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说,综合性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有利于实现群众就医费用基本稳定、自费比例下降、服务质量提高以及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此,甘肃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建立西医科室邀请中医查房、会诊制度;建立重症监护室中西医联合开展抢救及中医值急诊夜班制度;把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西医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中中医药住院起付线降低30%,报销比例提高20%;提高部分中医服务价格和中医挂号费用等。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院长米登海坦言,过去这里医疗力量薄弱,病人流失严重,收不抵支,2010年开始走中西医并重的路子后生机勃发。

    “我们明确医院每个科室都要有一名西医主任、一名中医主任。病人入院后,西医要与中医联合查房、共同会诊。”米登海说,不让中医参与会诊的西医科主任将会被问责。

    事实上,排斥中医的西医不在少数。马云涛是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科主任,纯西医出身的他坦言:“最初我对中医不理解、不接受,看到中医的疗效后逐渐改变了态度。”

    他们科曾收治过一位老太太,入院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西医灌肠并未缓解,需要开刀,但风险达九成。他们请中医会诊后,采用中药通灌和灌肠等方式,使病人5天就完全缓解,避免了手术。

    马云涛表示,这正符合西医外科的理念: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能输液不手术。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确实能降低临床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压力,提升其满意度。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米登海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09年该院中医诊疗参与率为9.2% ,中医药收入仅为5.5%;现在中医诊疗参与率达到88.3%,中医药收入上升到26.5%,是省内综合医院里中医药收入占比最高的。几年下来,该院业务总收入增长了3倍。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是“香饽饽”

    记者近日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中心医院看到,前来拔罐、贴敷、针灸的病人络绎不绝。

    定西市巉口镇卫生院中医馆

    该院院长闫清说,中医药对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病有很好疗效,加上新农合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百分之百报销,百姓看中医的热情越来越高。2014年全院收入约156万元,其中中医药收入占了40%。今年随着中医诊疗人次增加,预计收入将超过200万元。

    甘肃省要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要做到“3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病人要用中医治疗、三分之一的业务收入来自中医药、三分之一的药品收入来自中药饮片。

    同时规定,新农合对列入医保目录的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等全额报销;要求省内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大力推行应用地产中药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5年前每天只有不到10名病人,现在多的时候每天能达到五六十人。”闫清告诉记者,百姓愿意看中医,促进了医护人员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该院的中医会不定期到省里和市里参加培训,巉口镇下辖29个村卫生室的村医每月也会来镇里学习4天。

    在巉口村,45岁的村卫生室主任张文豪是安定区唯一一位拥有主治医生职称的乡村医生。每天都有来找他针灸、熏艾治疗的人,还有很多邻村村民慕名而来。

    村医张文豪为病人艾灸

    “我每年能收入5万元,除镇卫生院发的补助占一半外,剩下的都是靠中医手艺挣的。”张文豪自豪地说,他是全镇村医中收入最高的一位。

    张文豪在医学院学的是中医,但从医18年来,前10年治病主要靠输液,因为输液简单、提成也高。“我曾在邻村卫生室看见一名病人由于药物过敏,输完液人就没了。从那以后,我决定把中医技术捡起来。”他说。

    张文豪的中药箱

    为提高水平,他常去省里、市里参加培训,每年还会自费去北京、杭州、广州等地学习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浮针疗法等。

    村民用“土办法”预防治疗常见病

    “感冒初期煮碗汤,葱白生姜和红糖”“食醋做饭实在香,还能治疗口舌疮”……在甘肃渭源县莲峰镇元明村,记者见到这样一面印有治病“土办法”的健康文化墙。

    甘肃渭源县莲峰镇元明村的中医文化墙

    2013年起类似的健康文化墙在甘肃农村地区全面推广,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的知识及民间单验方等,刷写在墙壁上,方便村民们学习和掌握。

    “刚解放时,百姓亦农亦医,患感冒、发烧等一些小病时,都是自己用熬煮姜汤的食疗办法来缓解。” 刘维忠说,健康文化墙是甘肃让中医从殿堂回归民间的做法之一。

    据记者了解,甘肃还通过举办健康沙龙、免费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来逐步完善“保健在家庭,小病到乡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模式。

    此外,甘肃组织中医药专家根据当地的疾病谱排序和中药材资源情况,编制了10个左右能治疗当地常见病的处方。

    刘维忠举例说,很多农民冬天在大棚内种植中草药、蔬菜,大棚里湿度大,农民从大棚出来受风后非常容易得关节炎。

    如何治好农民这个职业病?经专家研究论证,甘肃发文要求全省所有大棚建立缓冲室。农民出来后,用艾叶熏烤关节部位,把湿气烤干,就不会得关节炎了,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59岁的陈秀霞是巉口村村民。在她家,记者看到了装有体温计、限盐勺、刮痧板及刮痧油、拔罐器、艾条、食盐热敷包等物的保健包。

    村民陈秀霞在家中艾灸

    陈秀霞告诉记者,自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老年病,走路一度靠拐杖。自从在镇医院接受针灸、贴敷等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如今她每天在家会坚持艾灸2次,已能正常走路。(新华社记者王思北、王艳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