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精通岐黄之术,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炎等方面颇有建树;他从医20余载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差错以及遇到患者投诉的问题;他是病人口中的好医生,是青联人心目中的“姚神医”,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
当然,他的专业头衔也很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秘书长、《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他身体力行,突破创新,使得传统医学不断焕发生机。
他就是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姚魁武。
精益求精 步步攀登
从最初心仪武汉大学法律专业,后被调剂到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系起,姚魁武渐渐折服于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从本科、研究生再到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凭借他认真严谨、严格自律的精神,他的医学知识不断扎实、临床思路不断开阔,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攀登医学高峰同样如此。本科毕业工作了一年之后,姚魁武深感“自己虽然背了不少东西,许多医学知识仍然欠缺”,于是果断考取了河南中医学院老年病专业研究生。
姚魁武称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是一段魔鬼训练式的成长。当初他的导师一句“三年毕业的时候,若是你有两个星期觉得是浪费,便是我的罪过”,启动了姚魁武求学的马达。
“白天上课、上临床,晚上查资料、读文献,一千多篇的英文摘要需要两天内读完,并从中归纳整理,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做准备”,这都是“魔鬼训练”的常态。
“当时研究生的宿舍是一个小院子,因为那时自己在老师的办公室用电脑查资料到很晚,经常翻院墙回宿舍,看门的老大爷看到有人翻墙,就知道是我回来了。”回忆往昔,求学时的快乐又浮现在姚魁武的脸上。
在准备毕业答辩时,姚魁武标新立异,当大家都还在用投影仪幻灯片做毕业课题展示的时候,他已经率先使用PPT制作演讲大纲。在答辩时,姚魁武作为唯一一名学生进行观摩答辩,学校领导、几所附属医院的领导都来到现场倾听这位年轻人讲演他的课题和研究成果。
2001年,姚魁武继续攻读博士,后来又于2008年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名中医传承博士后工作站,在精进医术的同时,承担了将老一辈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传承、升华的使命。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这所中医的最高殿堂中,姚魁武浸润在大师授课、讨论的氛围中飞速成长。用他的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摘到更亮的星星。在跟随一代名医薛伯寿教授、陈可冀院士、王阶教授的学习过程中,姚魁武聆听大师教诲、随师出诊、参加院外会议,无论是一个个症状的精准鉴别、一种药物的特性,还是一剂药不同剂量的差别等等,都有了更深的体悟。
“陈可冀院士是国内中西结合的大家,他的中西结合理念对我影响很深,他的一句话经常四两拨千斤,简单几句话,就把问题点拨开来。老爷子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现在每天早上六点钟都会在我们微信学生群里发一些关于中医中药方面很先进的成果、药物研发。”在陈可冀院士的获奖项目中,姚魁武主要参与了收集资料、幻灯片制作等基础工作,但是同团队中的教授们一起讨论、反复修改研究的历练极大地开阔了姚魁武的思路。
2008年,姚魁武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健行中医药传承创新奖”,第二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度优秀会员,随后又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诸多研究成果奖项。
一年后,姚魁武成为全国青联、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大家庭中的一员。姚魁武有点激动:“去日本的一次活动中和一些优秀的青联代表有过交集后,便对青联这个组织很向往,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成为当中的一员。”
医者仁心 心系病患
习得岐黄之术以解病患痛苦是姚魁武的心愿。2011年博士后出站时,姚魁武将薛伯寿教授的学术思想升华为“和合思想”,其精髓“道随中和,和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赢得了薛伯寿教授以及其他出站考核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往后的临床看诊中,姚魁武医者仁心,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疗境界中不断靠近。
“很多时候,病人对疾病的担忧都是由于对自己的病不太了解,不了解就容易产生恐惧,你得告诉他这个病是怎么回事。”《秦岭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园在咸阳秦汉新城开工 方玮峰、岳亮出席》
有的病人颈部的血管长了斑块,姚魁武会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就如同你买的汽车轮胎,需要定期保养。血管它用的时间长了,会有一些脂肪沉淀,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平时如果按照医学要求、饮食要求、运动要求规律生活,血管的斑块出现的时间就会延迟一些……要对病人讲清楚。有时他们只知道自己和其他人得的病是一样的,但病因千差万别,用这种生活化的语言告诉患者,他就理解了。这也是跟薛老学得的知识。”
“有的病人经常看到薛老用药,常用的方子有时都一样,但都有效,这是因为薛老抓住了其中的本质,疗效都很好。”这些点滴的中医理念对姚魁武影响深远,也是他所践行传承之道。
2012年,在圣诞节的平安夜、姚魁武38岁时,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在人才济济的中医药学国家队里,这个年龄的主任医师并不多见。
一些找到姚魁武看诊的病人起初对于眼前这位年纪轻轻的医生半信半疑、只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后来都对姚魁武的医术、医德感激不已,纷纷在网上留言评价表示感谢。“姚大夫很耐心,态度非常好,开的药既便宜又对症。”“姚大夫很不错,人很细心,听人描述的时候从不打断,所给的建议也很中肯。”
姚魁武不仅仅对患者尽职尽责,正所谓医者仁心,他对身边人都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姚魁武孩子正在读小学,一次家长会的契机,他了解到孩子的同学因为心率失常,从三岁时开始服西药控制,稍微活动便会大汗淋漓。姚魁武难过不已:“孩子太小,一直吃抗心律失常的西药将来肯定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孩子知道自己不健康,将来也会有阴影。”
于是,姚魁武主动询问孩子家长:“这个药一直吃下去,对孩子不是特别好,咱们要不试试中医?”孩子家长眼神充满着渴望,仿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您说吃多久呢?”“先喝一个月行吗?”“行!”
后来,孩子坚持服中药不到一年,西药逐渐停药,虽然还有一些症状,但已经从之前的免体(免上体育课)到可以参加各种球类运动。这位家长也和姚魁武成了好朋友,还感激地说希望孩子以后跟着姚大夫学中医。看着孩子和家长舒心的微笑,姚魁武觉得那真是最幸福的事情。
姚魁武说:“医生不光要看病开方子,还要给病人以希望,告诉他把身体调节到良性循环的方法。这当然不是说,不管什么病都能治好,最起码是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有好的心情。有时候医生只会针对某个症状看病,看完就结束了。其实有时真的不是这样的,远远不止这些。医生应该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这样会更好。”
中西互参 传道杏林
随着姚魁武开出一张张药方缓解、治愈了病人的疾病后,对于传统医学,他愈加自信。他也是传统医学的代言人、传承者,立志将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当然,在以中医为本的同时,他还主张中西结合,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案。
姚魁武认为,中医之根本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生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你行,自然不会被灭掉。有一些中医会强调政策,但我认为只要中医的疗效好,便会自有一番天地。”
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姚魁武说:“两者的理论体系不同,中医属于分析论,阴阳五行、心肝脾肺肾的结合都是分析出来的。西医则属于还原论,还原到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现在的基因、分子水平。但我觉得两者将来是会结合的,因为观察对象都是人体,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我还是主张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治疗时如果用西医的方法,病人更加获益,则选择西医;如果适合中药调养,我就会从纯中医的理论考虑。”更多中医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ongyi
作为研究生导师,在带领学生共同传承中医过程中,他是严格的领路人,学术中他们教学相长;学生实践时,他耐心给出意见并给予全力支持。
“医学是严谨的,比如在给学生讲中医这方面,某个药是6克还是8克,它是有区别的,会在病人身上有细微的表现。这样反复强调,学生们就会知道,这都是有规则的、严谨的,一定要认真对待。慢慢地,学生们这种中医的自信就培养出来了。”
姚魁武喜欢看书,热爱中医但又不盲目自信,每次参加青联的活动时,提到中医的时候,他都会宣传中医的知识、保健理念等等。“当然,我和西医的青联委员也是好朋友,有时候我会说,要不我来用中医的治疗方法试试。我自己的目标就是未来把中医传承、发展好。”
关于中医的发展之路,姚魁武谈到:“一位书法老师,曾写过一些对于书法的思考,他说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你可以对它没有兴趣,但绝不要亵渎,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用来不断继承和完善的,绝不是用来颠覆的。所以,我觉得对中医也是这样,中医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水到渠成的,不可能臆造出来。这位书法老师说,尊重传统,潜心研习才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首要任务,我觉得对中医来讲应该也是这样的,你要对中医敬畏,然后接受、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
【◎本刊记者 梁伟 王碧清 | 原载《中华儿女》杂志2016年第18期总第433期。中华儿女报刊社(微信号:zhrn1988)】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发扬中医药治未病:中医药产业+旅游,养生旅游走向产业新时代
➤ 国务院力推互联网+中医医疗 老中医张克镇眼中的互联网+是什么样
➤ 微创手术又开始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机器人化,未来的外科医生
➤ 论电商与中药事业的无缝结合,互联网助推医疗服务的变革与创新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的研究生涯及自噬作用是什么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一直是当今中国医学界中两大主流。二者虽理论迥异,但各有所长,其间的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也一直贯穿着近代中国医学史。在百余年前,伴随着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的扉页,西洋医学对中国传统医疗格局乃至社会生活、社会心理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为何现代医学产生于西方,而非产生于具有悠久医学底蕴的中国,一直是人们所讨论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从社会思想、现代科学、解剖学发展等三方面谈起,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医学的产生问题。
——————————————
西方古典医学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医学,诸多学派众说纷纭。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对医学的论述十分系统,其“四体液病理学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被医学界奉为圭臬。同时,其将疾病看做全身性的反应,把人看做有机整体,注重人的自然疗能。其后,古罗马医学大家盖伦虽沿用四体液学说,但其更加重视药物治疗,同时注重解剖工作,著成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人体解剖的著作《论解剖规程》,其各著作也在中世纪长期被视为医学经典。
中国传统医学视人体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表里相通。最初的中国传统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同样重视解剖学的研究。《黄帝内经》的记载就确凿地指出,脏腑及其它组织和器官均是通过解剖观察而来的实体,但其后再鲜有此方面进展。传统的中国医药学体系相继与五行说、阴阳说和不同形态的儒学相结合。中医医理中“气”的概念和理论具有代表性,多“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西方古典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随起源各异,学说有别,但均以治病救人为本,关注人的整体,同时亦一定程度上发展出解剖学。然而,为何颠覆性的现代医学产生于西方,而中国传统医学千年来不断发展却又一定程度上固步自封,不得不引起众人的思考。
社会思想——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封建桎梏
文艺复兴,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作对该运动发展这一时期的通称。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与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欧洲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思想上,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极大地宣扬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主张自我价值的体现,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将大批民众从封建思想中解救出来。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经验唯物主义,提倡观察实验,其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精神。其同时期的法国哲学家及数学家笛卡尔亦提出唯理论的演绎法,提倡理性探索世界。这一系列对当时西方社会的思想解放,为其后现代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社会制度上,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的封建制度开始逐渐崩溃,新兴资产阶级渐渐崛起。资本主义的兴起加速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反观同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段,封建社会倒退没落的时期,社会民众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的桎梏当中,对于科学也大多处于蒙昧状态。思想上的禁锢极大了阻碍了科学及至医学的发展,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此外,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尚权”观念亦使得社会发展迟滞。科举制选拔出文化高者予以官职,文人读书以入仕,大大减少了高知识水平者向科学研究方向的流动。
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得绝大部分资本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而封建统治的逐步衰落也使得现代科学以及医学的发展成为不可能。
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发展之基石
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各类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因此,现代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在这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明显。
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可谓是近代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开端。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是天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亦对传统的宗教势力产生了有力的冲击,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序幕。
物理学方面,伽利略的力学与机械学成就给整个社会的科学观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物理医学学派也随之诞生。该学派典型代表桑克托瑞是伽利略的学生,其不仅通过体重记录的方式最早发现人体的新陈代谢(桑克托瑞称其为“不可见的出汗”),亦利用机械原理发明了体温计、脉搏计及多种外科手术器械。而整个物理学界最杰出的贡献来自于牛顿,其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地阐释了经典力学基本原理,且一直以来是全部天文学思想的基础。
化学方面,16世纪起逐渐开始发展的化学医学学派主张人体的生理过程的本质是化学变化,试图用化学过程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并进行相关的化学研究。之后的基础化学研究中,波义尔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物质,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是维持呼吸的重要物质。此后,梅犹提出燃烧与呼吸的观点,指明了洋气在血液变化中的作用。法国人拉瓦锡更是确定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呼吸的正常产物。化学的逐步发展为生理学及至现代医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于现代医学产生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基础学科研究对现代医学直接的理论贡献,同样也有着其他一些间接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发明及火车轮船等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间接地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而在同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一直停滞不前。极长的一段时间内,新的发现与发明乏善可陈,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也直到晚清时期才有所发展。基础科学研究长时间落后于西方,技术创新亦无所进步,皆是现代医学产生的消极因素。
解剖学——中西医学发展的分水岭
现代医学是一门基于解剖学的科学,解剖学的发展也与现代医学的诞生息息相关。如前文所言,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古典医学,对解剖学都或多或少有所涉猎,但是其后两方解剖学的发展却大相径庭。西方的解剖学发展首先经历一段黑暗时期,而后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解剖学亦呈现复兴直至蓬勃发展态势。而中国的解剖学则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态势,鲜有发展。
西方的解剖学最早源于古罗马时期以盖伦为代表的动物解剖(当时政府禁止对人体进行解剖),其虽然发现许多解剖结构,但是均将其原封不动照搬至人体,因而错误百出。直到13世纪盖伦注释家的出现才有了解剖学,但仍是将盖伦的研究视为千真万确。此后意大利医师蒙迪诺公开解剖女尸一具,并著《解剖学》;该书沿用两百余年,却只是被后人生搬硬套。极长的时间之内,西方解剖学发展寥寥。
而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艺术的复兴,解剖学也呈现复兴之势。大画家诸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为了更加生动刻画人体,均对人体形态做了细致研究,而后逐渐察觉到解剖学之重要性,自己动手解剖人体以观察骨骼肌肉之形态。达·芬奇更加深入地研究解剖学及人体功能,解剖了大量尸体,并有一系列解剖学发现。
其后,维萨里的工作更可谓真正为人体解剖学奠基。其大胆反驳盖伦的解剖学观点,并著《人体的构造》轰动一时。其系统描述了心脏、静脉、纵膈等的解剖,大量驳斥了盖伦的错误,并对活体解剖展开了科学的讨论。维萨里也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创始人,其学生也不断完善着其研究工作。
解剖学的发展使得西方的医学从对疾病表象整体的研究跨越到对具体系统器官的研究上来,对现代医学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在欧亚大陆另一端,解剖学的发展却远不如西方,对于解剖学工作的记载寥寥无几。最早期的记载包括《黄帝内经》所指出的,脏腑及其它组织和器官均是通过解剖观察而来的实体;同时还有《素问》等文献对解剖学研究成果的记载,但均在长时间内无所进展。其后最大进展数宋崇宁间(1102—1106)医学家杨介与画工配合,对死囚犯的尸体进行解剖,绘制的著名的《存真图》。而后人无解剖学实践,却生搬硬照此图,不断重绘,一直沿用了数百年,至清代医生王清任(公元1768-1831)通过解剖观察经验并著《医林改错》一书才有所改观。
千年以来中医以“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理论自成体系,不断打压抨击对其来说属于“异端”“邪教”的解剖学,使得解剖学在中国一直无法得到发展,从而更加无法进化演变出现代的医学科学。而今,受现代医学科学的冲击,传统中医奄奄一息。
——————————————
现代医学科学不是一位或几位医师灵机一动的发明,也不是像伦琴发现X射线一般是个偶然机遇,其产生与发展有着其自身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文艺复兴带来了社会思想的解放,资产阶级革命导致了资本的积累,现代科学的发展给出了理论的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解剖学发展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最基础的人体知识:现代医学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客观条件的加和而应运而生。而在对应时期的中国在封建思想、落后统治、低水平科学、传统医学观念等种种负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下,现代医学科学的诞生几乎毫无可能性可言。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没有发展出现代医学科学虽值得扼腕叹息,但现代医学科学诞生在西方更应说是历史之必然。一代代科学家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每个社会历史时期正向的社会思想形态,才是科学发展真正的源动力。
首先,要搞清中医到底是否科学,如果按照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那么,中医就是科学。但是中医不仅仅包含科学,还包含文学、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学科。
1. 中医在无法获得微观研究的条件下,建立了五行阴阳体系,这与当时的认知和哲学理论有关。很多攻击中医的人,以“五材”(金木水火土)去攻击“五行理论”,说明很大程度上,不是中医的没落,反而是国学的没落。“行”,是运行规律,是生克变化的模型体系,这跟历法的天干地支,或者代数的xyz一样,都是人们用来认知和总结规律的模型体系。
2.中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学子不得志的第二选择,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侧面反映,中医的属于上手易,精通难的学科。随着文字医书的流传,所以很多人都可以轻易的跨入这个门槛,但是由于中医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历史、自然学科、甚至厨艺、心理学,所以难以精通和快速提高。
3.中医强调了疾病的预防和如何不生病,这是现代西医正在做的。所谓“治未病,不治已病”,中医通过患者的感受、体征状态来判断人体的状况,强调人体的自然和谐,认为一切的不和谐都是病态。但是在现代医学,目前则是指标正常的亚健康。两种不同的逻辑体系,自有鸡对鸭讲的难以沟通。张仲景认为要辨证施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征反应,同样的体征反应也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导致,这与西医根据传染源、器官部位分类疾病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所以,很多人攻击中医无数据、不可重复。
4.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和历代医书说,天地人是相互影响的,有12时辰的节律,有7日节律,有月节律等等。张仲景说“太阳病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认为一般感冒这类表证是有7日节律的。美国医学家哈尔贝克用了30年的时间验证出人体的日节律和7日节律。
5.中医的治疗不仅包含针砭药石。讲个例子。一个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在解放前遭遇大规模肠伤寒时,只给病人开一副疏通气机的方子,要求病人喝粥静养,之后7日可愈。很多人因此得救。若是现代医学,则是抗生素治疗。若按照很多攻击中医的说法,那就完全是病人自愈,非中医功劳。那是不懂中医的人,看不到疏通气机的原理、看不到喝粥静养的原因、看不到对7日自愈的规律的认知。
6那些攻击中医、认为中医无用和荒谬的人,恰恰很难脱离中医。中国是美食大国,你们是否吃过姜汁皮蛋?吃过北京烤鸭?可知原理? 这些简单的饮食中无不包含传统的中医理论知识,不过常见而被忽略。 再比如楼上有人攻击马兜铃科的细辛,中医早就说过细辛性温,有小毒。很多攻击者单纯说中药有毒,刻意忽视西药对肝肾的损坏。事实上中医认为药都有偏性,长用有害,对多数药物都说明了是否有毒性。所以才会有姜汁的温热抵抗皮蛋的寒凉,用烧烤的方法祛除水鸭的寒凉。只不过现代养殖方法,很少有“春江水暖先知的鸭”了。同样,中医认为性平或者性凉的猪肉,为啥现在都是热性的。中医的阴阳五行认知模型依然可以解释这些问题,但是西医的宏观体系还尚未发展到这个高度。
现在流行的禽流感,为啥这个冬天开始传播。西医只能微观解释病毒的产生和来源(好像也没解释清楚),中医早就结合天地做出了解释。(此处留个扣子)。
6.想说的太多,我是纯正的理科生,从爱好国学到爱好中医,越学越发觉传统的精深,越学越发觉中医的魅力。顺便说一句,我是因为儿子2岁时的支原体肺炎愤而学习中医的。而我媳妇就是西医儿科的。另外说下,西医科技用免疫球蛋白血清治好我的儿子的。
其次,中医到底是否有效地治疗手段。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概念,中医的确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这类疗效不用我多说,认可中医的自然是见过中医的疗效,不认可中医的往往攻击其不可复制不可大数据重复等等。 但我还想举几个例子来说下:
1.北京双桥罗有名骨科医院,她的大徒弟是冯天有.罗有名是中医,冯天有算是中西医结合.那些认为中医无外科,或者认为中医疗效不佳的。可以去查查这方面的资料。
2.《辞海•医药卫生分册》42位历代名医平均年龄为73岁,2001年北京市人均寿命是74岁,而男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
再次,目前中医的现状。
诚如前述,中医入门易,精通难,历代都有骗子和不良医生败坏中医。如张悟本,如胡万林。中医不是巫术,更不是仙术,很多人对中医的认知都有偏差。或者认为中医见效慢能治本,或者认为中医能治绝症癌症,或者认为中医就是跳大神用人体试验方子。往往都走了2个极端,有的人认为神的不得了,有的人认为假的太邪乎。 其实中医就如西医一样,正如西医如今医患矛盾突出,未必是这门学科的问题。西医的治疗事故频出,也不见有人提倡废除西医。西药的原材料问题,也不见有人提倡废止西药。为何到中医者,谈中药重金属超标就要废止中药? 香烟也重金属超标也不见香烟被禁,中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更严重,难道还要废除饮食? 可见,非学科问题。
最后,中医的做法和方向是否正确。
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最早并不是解放后。应该算是民国张锡纯做过类似的努力。张锡纯有本书叫做《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有著名的阿司匹林石膏汤。郭沫若、方舟子之流,叫嚣什么废医存药。其主要原因还是现代中医一直未能对中药做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反倒是日韩做了很多基础研究。但是从西药来讲,中国也如此。我们对西药的研发一样落后。
所以说,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没有错,那种“提倡中西医结合的都是伪中医”,还不如民国的人更有包容。
至于说元素提取,黄连素、青蒿素都是对中药成分的元素化,但是效果会随着时间产生抗药性,这也是目前西药抗生素耐药性的同样问题。所以,现在中药再搞复方。这个方向也没错。
对于医学,我觉得分为中医或西医是非常不科学的。
准确的说法是按照科学研究的方式,对传统医疗进行扬弃的继承,并不断的研究发现更科学的医疗技术。
具体来说:
中医。我相信通过几千年的积累中医、藏医等传统医学中都有精华值得我们继承, 但这些继承必须像浪里淘沙一样,必须通过科学研发的第一范式:实验,进行验证。我们通过实验不是为了证伪中医,反而是为了证明中医,进而发展这种被证明后真正的中医。
PS:大多数讨论中医的利弊,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对象。大多数时候社会中关于中医讨论的两方,一方是学者或媒体人,一方是中医或者中医相关产业从业者(这些人又把中医强行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工作之余的闲情逸致,一个性命攸关的饭碗之争,所以这种讨论唯一的结果就是学者没耐心不玩了,从业者继续大肆宣传。
大多数只有立场没有是非的人看到前面这段肯定以为我是支持西医反对中医,请看完下面这段。
西医。有人问过我现在最大的宗教是什么宗教,我的答案是拜科学教。无数人把西医或者说现代医学奉为天书,认为西医的理论都是真理。请参考时代周刊这篇《A Researcher’s Claim: 90% of Medical Research Is Wrong》http://healthland.time.com/2010/10/20/a-researchers-claim-90-of-medical-research-is-wrong/ 。科学新闻常常教育我们要用西医(现代医学)的常识去反对中医,用科学家的理论反对人们生活中发现的常识,而从本文看无疑是十分荒谬的。大多数我们经常听说的医学知识,比如补充各种维生素作用,比如全部营养学的理论,基本都是完全错误,甚至没有经过双盲、三盲实验。
有人要问了,那中医、西医都不可信,我们生病怎么办?
我自己的方式是,要培养自己广泛的科学基础知识,清晰的逻辑思维,丰富的生活常识。
看到任何所有的医学研究,无论中西医,
1、先看符不符合基础科学知识,比如盛传的酸碱体质
2、然后考察这些科学知识的运用有没有逻辑错误,比如电脑、手机辐射的无数次辩论
3、最后是用生活常识来验证,比如我家大小姐刚出生,老婆大人就教育我根据国外研究婴儿哭了不要抱,最后证明这是错误翻译推演出来的荒谬结论。
最后一个推想:信任是社会分工的基础,离开了信任,每个普通人都要有足够的知识去分辨地沟油、有毒胶囊、皮鞋酸奶,进而在家自己种菜、养猪。这样发展下去,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不断增加,分崩离析还会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