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研究院:影响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消退的几大因素

正常情况下,部分舆情事件会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舆情热度也会自然消退,但是在某些因素下,不同的热点事件产生的舆情热度不同,消散的周期也不尽相同。那么,有哪些因素加速了舆论热度的消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清博研究院:影响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消退的几大因素

新鲜话题减少,后续动力不足。8月14日,王宝强的离婚声明长期占据了热点事件的头条,舆论对马蓉的“大爆料”持续期待了几天,最终因未见到“爆料”结果公布,公众期待落空后,舆情便渐渐平息。

由此不难发现,舆情热点的上涨、延续需要新鲜话题的刺激,尤其在明星离婚、婚外情等情节刺激下,热度飙升。一旦没料可爆,那么“已有定论”的事实就难以聚焦粉丝的注意力,旧的热点由于动力耗尽,粉丝们的好奇心无法被满足,便会因缺乏新的刺激点而变得枯燥无聊。

官方处置得当,平复网民情绪。官方在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因为时机或方式不当,会给事态带来新的,甚至更大的舆情危机。相关部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舆情事件作出正面回应,满足公众对事实真相的信息诉求,尤其当舆论情绪较大时,官方应把握回应的速度、温度和态度,安抚为先,疏导在后。更多舆情解读:www.yangfenzi.com/tag/yuqinga

清博研究院:影响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消退的几大因素

5月17日发生的兰州警察暴力执法殴打大学生事件中,涉事公安局饱受讥讽。但是由于兰州警方的迅速有效处理——通过微博及时发布了上层意见:“经我局研究决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和平派出所所长、教导员及分管和平派出所的县公安局副政委停止执行职务;对涉事民警宋冬冬、未得文先行采取禁闭措施,县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做进一步调查,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该处置举措使网民情绪迅速得到平复,舆情也迅速平息。

新话题出现或热点撞车,网民视线转移。从舆情发展的角度来讲,热点事件之所以引起足够大的轰动,与事件本身的显著性、反常性、关联性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同一时期出现话题撞车或新鲜热点,网民的注意力分散,舆情热度便会大打折扣。

网友并不是毫无差别的整体,而是各有所好、各有所需的一个个人。因个体的独特性,网民容易因兴趣、需求等差异产生分化,甚至形成彼此独立的话题群体。

如从里约奥运会与王宝强离婚事件来看,这两件事发生了明显的撞车现象。由于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热点事件的撞车一定会产生网民注意力分化——这在任何事件上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显著度可能会有差别,而此时,事件热度必然会随之消退。《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几大舆论风暴点 马蓉宋喆被指忘恩负义

清博研究院:影响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消退的几大因素

审丑疲劳,民众心理承受度提高。猎奇,是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抓手。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基于猎奇心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是很能吸引网友关注的。但是伴随此类现象的过度报道或同类事件的大批量集中报道,很容易让网民产生审丑疲劳,从而对这类事见怪不怪。

8月19日,徐玉玉案发生以来,舆情关注很快达到最高点。至8月27日案情告破,事件热度逐渐消退。8月29日清华教师被骗案出现后,网民舆论未出现大面积聚焦,少数舆论转向“教师工资水准”、“高校教师智商”等。同类事件的长期大量曝光,除引发网民视觉疲劳、审丑疲劳后,难以形成新的高潮。

媒体报道不集中,未形成议程设置。热点事件发生后,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集中报道,能够提高事件传播的到达率,吸引民众对事件的注意,尤其是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等,对热点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后,能形成议程设置,聚焦网络舆论关注焦点。

相反,若热点事件未有大量的媒体集中曝光,也未能引发舆论聚集,议题便会在短时间内分散,事件热度也会很快消失。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清博研究院:为什么舆论聚光灯下的总是中产阶层?

➤ 深度研究: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消费现象,桃色当前、悲情在后

➤ 魏则西事件后,辱骂马蓉宋喆心疼王宝强 网络舆论暴力的几大表现

➤ 从徐玉玉遭电信诈骗等事件 看社会隐疾传播如何引爆舆论

➤ 八大舆论环境告诉你,为何宋有洲的“空中巴士”巴铁遭轮番轰炸

➤ 舆论勾连:徐婷之死与中西医之争 曾因甲醛中毒引装修业次生舆情

➤ 左手“首善”右手“首骗”,从不缺新闻的陈光标再引争议

➤ 作为甘肃人,我所经历到的贫穷|康乐六口因贫穷服毒自杀启示录

➤ 消费明星之死:网传乔任梁SM死亡,舆论猜测死因刷爆微博致瘫痪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Escapever说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群体性事件,或者是科技新闻,比如奥巴马对中国企业反垄断,比如三星S4发布,我们更多的选择是把这件事发布在微博上,就算微博粉丝只有二十多个,而QQ空间好友有两百多个。但是我们不会把它发布在可能有更多人看到的空间里,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腾讯的朋友圈是以人们实际的交友圈构造的,虽然大家都认识,但是话题和兴趣点不同,你的QQ上有两个好友A和B,A喜欢娱乐新闻;B喜欢政治话题。这个时候你把关于奥巴马反垄断的说说发布在空间里,B可能会感兴趣,但是A的想法是:靠,奥巴马怎么样关我屁事,真烦人,对了,我最爱的罗志祥小猪猪今天有没有什么花边新闻啊?

    反观微博,微博上能够形成互粉圈或者粉丝关注的,大多是一所有共同话题的人,尽管彼此不认识,但是大家都有共同语言,任何一条微博都有可能引起共鸣。而用户需要的就是被知音所认可。所以大家倾向于把自己生活中的事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而把一些时事政治发布在微博中

    现在我们来说微信,微信的扩散力实际上还不如空间,微信的主要功能依然是一对一的聊天,唯一可以扩散新闻的通道有两条,一是网友接受消息的公众帐号,二是朋友圈。

    这里就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公众帐号,首先,公众帐号因为入口统一被腾讯牢牢把持,所以信息的自由化程度很低,稍微反党反社会的新闻,公众帐号还没来得及编辑完内容,关键字就被封锁了。

    而且公众帐号的扩散效力远不及一个加V的微博帐号大,比如我收听了公众账号A,我的朋友们却没有收听,出现重大新闻时,我的公众帐号A把新闻推送给我,我获得了新闻,但是我的朋友们不知道。现在我想让我的朋友们获得新闻,如果一个一个聊天窗口打开,把新闻复制进去,再一个个发送,显然不现实,那只有朋友圈具有扩散效力了。

    但是微信现在的尴尬是,朋友圈作为社交工具,他的作用和用户粘性远不及QQ空间和微博大。现在的用户习惯于在空间直播生活,而且空间覆盖范围包括了一二三四线城市和小乡村,所以空间现在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新浪微博虽然充斥着僵尸粉,而且只覆盖了一二线城市,但是因为有数量庞大的公知和大V,所以也具有很强的用户粘性。反观朋友圈,我或许一周左右才会想起来看一下朋友圈,而且朋友圈里实在没有什么新闻可言,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上午的新闻,下午就变成历史,所以说朋友圈的价值不再。

    而微博上的用户圈互相重叠的部分恰恰是传播的重要部分,差异性很大,所以一条微博短时间内可以被尽很可能扩散,认知群体也会成几何倍数增长,虽然微博也存在被和谐的情况,但是和公众帐号相比,已经好很多了。

    综上所述,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用户不愿在密友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反而更愿意在兴趣圈中发表社会事件,所以,微信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远不及微博。

  2. Escapever说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群体性事件,或者是科技新闻,比如奥巴马对中国企业反垄断,比如三星S4发布,我们更多的选择是把这件事发布在微博上,就算微博粉丝只有二十多个,而QQ空间好友有两百多个。但是我们不会把它发布在可能有更多人看到的空间里,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腾讯的朋友圈是以人们实际的交友圈构造的,虽然大家都认识,但是话题和兴趣点不同,你的QQ上有两个好友A和B,A喜欢娱乐新闻;B喜欢政治话题。这个时候你把关于奥巴马反垄断的说说发布在空间里,B可能会感兴趣,但是A的想法是:靠,奥巴马怎么样关我屁事,真烦人,对了,我最爱的罗志祥小猪猪今天有没有什么花边新闻啊?

    反观微博,微博上能够形成互粉圈或者粉丝关注的,大多是一所有共同话题的人,尽管彼此不认识,但是大家都有共同语言,任何一条微博都有可能引起共鸣。而用户需要的就是被知音所认可。所以大家倾向于把自己生活中的事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而把一些时事政治发布在微博中

    现在我们来说微信,微信的扩散力实际上还不如空间,微信的主要功能依然是一对一的聊天,唯一可以扩散新闻的通道有两条,一是网友接受消息的公众帐号,二是朋友圈。

    这里就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公众帐号,首先,公众帐号因为入口统一被腾讯牢牢把持,所以信息的自由化程度很低,稍微反党反社会的新闻,公众帐号还没来得及编辑完内容,关键字就被封锁了。

    而且公众帐号的扩散效力远不及一个加V的微博帐号大,比如我收听了公众账号A,我的朋友们却没有收听,出现重大新闻时,我的公众帐号A把新闻推送给我,我获得了新闻,但是我的朋友们不知道。现在我想让我的朋友们获得新闻,如果一个一个聊天窗口打开,把新闻复制进去,再一个个发送,显然不现实,那只有朋友圈具有扩散效力了。

    但是微信现在的尴尬是,朋友圈作为社交工具,他的作用和用户粘性远不及QQ空间和微博大。现在的用户习惯于在空间直播生活,而且空间覆盖范围包括了一二三四线城市和小乡村,所以空间现在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新浪微博虽然充斥着僵尸粉,而且只覆盖了一二线城市,但是因为有数量庞大的公知和大V,所以也具有很强的用户粘性。反观朋友圈,我或许一周左右才会想起来看一下朋友圈,而且朋友圈里实在没有什么新闻可言,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上午的新闻,下午就变成历史,所以说朋友圈的价值不再。

    而微博上的用户圈互相重叠的部分恰恰是传播的重要部分,差异性很大,所以一条微博短时间内可以被尽很可能扩散,认知群体也会成几何倍数增长,虽然微博也存在被和谐的情况,但是和公众帐号相比,已经好很多了。

    综上所述,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用户不愿在密友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反而更愿意在兴趣圈中发表社会事件,所以,微信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远不及微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