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第一方面军和第二、四方面军四支部队,长征途中先后途经陇南,足迹遍及全市九县(区)一百多个村镇,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地域最广、时间最长、过境部队最多的地区之一,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少见的,是陇南巨大的精神财富。
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故事,有些看起来很传奇,有些听起来很感人,现在就让小陇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故事一:哈达铺——长征途中的 “加油站”
在这里,一张报纸定乾坤,获得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消息
1936年9月20日,党中央到达哈达铺后,搜集到一批报纸,主要是七、八月份的《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等,通过对报纸中披露的各种消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陕甘红军和根据地还存在的准确消息。这一发现,使中央领导同志极为振奋,放弃在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上确定的“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在这里,整编红军,正式成立陕甘支队
1936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讨论组织部工作和干部问题。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博古出席会议,王稼祥、罗迈、彭德怀、杨尚昆列席会议。会议确定正式执行俄界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将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简称陕甘支队)。
在这里,红军吃了长征途中的一顿饱饭,休整了部队,补充了给养
经过雪山草地的艰苦征程和连续不断的激烈战斗,当红军到达哈达铺时,指战员们身体己非常虚弱。为了尽快恢复指战员们的身体,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全军上下每人发1块大洋改善伙食,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当时哈达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市场繁荣,物价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5块大洋便能买到,一只肥羊,只卖2块大洋。同时,鲁大昌残部败逃时,丢下了几百担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食盐,物质十分充足。各伙食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一起会餐。经过休整补给,红军的体力得到恢复,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故事二:刘伯承与汪荣华在成县结成了伉俪
1935年8月,汪荣华同志从川陕省委工作队调到总参谋部四局工作,从此,刘伯承总参谋长就与这位大别山的茶山姑娘相识了。
1936中秋节前后,在成县支旗寨张式泳家的房子里,刘伯承总参谋长和红军战士汪荣华同志结婚了。当时的婚礼极为简朴,没有布置洞房,没有新添衣物,更没有摆设酒宴,伴着他们的只有跟随他们长征的简单行李和战友们的衷心祝愿。
故事三:晏福生将军在陇南失去了一只胳膊
开国将领中,有10位独臂将军备受瞩目,毛泽东曾称“只有我们的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晏福生就是其中一位。
晏福生原名晏国金,湖南株洲县仙井乡人,1904年2月28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拳师世家,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
1936年秋,国民党胡宗南部直逼红二方面军贺龙率领的部队,9月7日,红军第6军团16师从甘肃两当县出发为大部队开辟通道,红二方面军十六师政委晏福生、师长张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部队行至礼县罗家堡附近,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晏福生右臂不幸被敌人子弹打伤。
部队边打边冲,敌人越聚越多,晏福生怕连累大部队,将密电交给警卫员后,自己引开敌人掩护战友突围,最后纵身跃下山谷。
战斗结束后,红六军团政委王震以为晏福生牺牲了,在干部大会上沉痛建议为晏福生同志默哀3分钟,不料晏福生拖着受伤的身躯奇迹般地回来了。
原来晏福生忍着剧痛连滚带爬地藏进龙池湾山坡下的一个土窑洞里。敌人撤走后,晏福生找到一户穷苦人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又拖着负伤的身体追赶部队,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行进,终于在通渭县境内找到了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的一支部队。
由于晏福生的伤口得不到及时治疗,开始恶化,到山丹县后,晏福生做了截肢手术。从这时起,晏福生就失去了整个右臂,成为了一名独臂将军。
故事四:红二十五军在两当庆祝了建军节并合影留念
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3400多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开始长征,转战鄂豫陕,浴血奋战,于第二年7月下旬经周至、佛坪、留坝占领凤县双石铺。8月1日,在双石铺进行休整并举行庆祝第三个“八一”建军节的活动。活动结束当晚,又从双石铺挥师东进两当,于8月2日攻占两当县城。
为了庆祝部队进入甘肃,红二十五军参谋长戴季英特别找到了当时两当县城北街一家由叔侄俩开办的照相馆,并让他们把照相机带到了部队驻地(今天两当城关小学院内),给徐海东、吴焕先和其他领导拍了几组照片,将此作为部队庆祝第三个“八一”建军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长征期间仅存于世的一组照片,尤为珍贵。十多天后,在泾川的四坡村战斗中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吴焕先是红军长征部队进入甘肃牺牲的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之一。
红二十五军东进两当其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困境,为中央红军走出草地、进入甘肃做出了贡献。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胜利会师。至此,红二十五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成为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长征队伍。
故事五: 陇南儿女血洒河西走廊
电影《惊沙》展现的是红军血战河西的故事,大家可能不知道,许多陇南儿女也血洒茫茫戈壁。
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在岷县与宕昌、徽县、成县等地有5000多名儿女参加了红军,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大的一次兵源补给。
这些新入伍的红军战士,被编入西路军,随红五军和红三十军参加了悲壮惨烈的西征。数千名岷、宕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在了西征战斗中,活下来的岷、宕两地红军战士仅80多人,这些战士又相继牺牲在了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活着迎接新中国到来的少之又少。
据张明远将军回忆,他在岷县当临时“县长”时,招募了岷、宕两地3000名子弟当红军,后来成立了一个独立团,会宁会师后交给了红五军团,后来这部分人随红五军团血战高台时,不幸全军覆灭。
故事六:掩护红军过境的游击队长柴宗孔忠魂在陇南
柴宗孔,甘肃省天水市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5岁即去青海谋生,后投军。1921年在邓宝珊部任副官、营长等职。1926年柴宗孔由葛霁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过境陇南,柴宗孔受任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司令,在岷县、陇西、定西等地进行游击战。在武山,摧毁了国民党军毛炳文部修筑的炮楼和碉堡,牵制了敌军兵力,掩护了红一方面军安全过境。
1936年秋,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进入甘肃以后,柴宗孔部积极配合作战。9月2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成立甘肃省抗日救国总指挥部,王维舟任总指挥,任命柴宗孔为抗日救国军甘肃省第二路军司令员。为了配合二、四方面军长征北上,柴宗孔率部奋勇作战,钳制和打击敌军,有力地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军事部署,支援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1936年10月中旬,国民党调集五个县的保安队联合“围剿”自卫军。柴宗孔率部与保安队在天水县和礼县交界的杨家寺土盆村南一带展开激战。柴宗孔率部英勇冲锋,不幸腰部负重伤,战士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把柴宗孔抬到了指挥部驻地礼县固城镇秀林村,但由于伤势过重,光荣牺牲,年仅三十四岁,遗体安葬在秀林村祖山脚下。
(来源:陇南发布 | 文/记者 张霞 通讯员 董云飞 | 参考文献:《永远的丰碑》、《陇南文史》,图片由:雷雨田提供,部分来源于《永远的丰碑》)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邓艾灭蜀之路:蜀道难,都以为难在四川,其实难在甘肃陇南!
➤ 长庆油田被逼到西安,九寨沟硬推给四川—甘肃落后在于小农意识
➤ 全国电商扶贫陇南试点工作实录:当精准扶贫遇上“互联网+”
今年7月,参加了八一电视台组织的纪念长征八十周年系列活动,拿到了一些采访资料。贴一些有点意思,而且比较少人知道的。
1、红军的野望
红军在经过贵州黄平县时候,抓了两个传教士,打算要点赎金,于是一路带着他们走。两传教士一路走一路也把红军所作所为记录下来。后来在云南,红军将他们释放,一名叫薄复礼的传教士回国后写了叫《神灵之手》的回忆录,其中有讲一件事:
红军大多数士兵虽然目不识丁,但是红军从来都将文化课放到重点的位置,无论行军间歇、夜间休息,只要有时间,都会有教员上文化课。
某天夜里,薄复礼睡不着,就听红军上课,来了个教员,用木炭当粉笔,在地主家的墙壁上写写点点,同大家讲现代战争。讲一战、讲坦克、讲火炮覆盖、讲飞机与地面部队配合作战、讲轰炸机、讲海军舰队编队。。。。
想象一下,一群人手一支枪都不够的泥腿子们,晚上围着蜡烛坐在一块,谈飞机大炮。这画面太美。
谁特么说红军没文化了?那个时候,红军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
2、谁最强
接上面,说红军长征时一样不忘抓文化教育。一位参加长征叫吴西的将军曾说起这件事。
在四川时候,一方面军某部这段时间的文化课,是一个保定军校出来的教员给大家讲海军作战。教员画了不少军舰,教大家认识,说这个叫航母,这个叫战列舰,那个叫巡洋舰等等等等。并详细说了各种军舰的用途。然后引导大家讨论海军怎么打仗。
头几天好好的,后来吵起来了。
某连长:战列舰厉害!
某战士:航空母舰厉害!
某连长:呸!战列舰一炮就可以打穿航空母舰了!
某战士:呸,航空母舰有飞机,战列舰够不着就被炸没了!
某连长:呸,飞机那点炸弹怎么能炸掉战列舰那比山还大的铁疙瘩!
…………
就这样面红耳赤的吵了一晚上。
3、长征第一渡
湘江血战、强渡金沙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大渡河,这些红军长征时的壮举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说起红军长征第一渡,很多人则不知道。这长征第一渡,就是渡于都河(贡水)
贡水,是赣江的上游,给人第一个印象,河流的上游,而且是江西,应该不是很宽。
就像这样:
但是实际上,红军渡的于都河(贡水在于都的别称),四个渡口是这样宽的:
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根据时任红军一军团工兵营的王耀南回忆。当时渡于都河,于都河大约有400米宽。
400米宽。。
周恩来要求,工兵营必须在18个小时搭建4座浮桥。
400米、18小时、流速2米/秒、4座浮桥。
正常人想都觉得不是可能的,然而:
于都人民得知红军要架设渡桥,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木头贡献出来,甚至白发苍苍的老人把自己的棺材抬来,硬要工兵营收下。
依靠于都乡民们的门板、渔船、棺材板,硬是在于都河上搭起了四座浮桥。8万红军外加辎重(包括什么印钞机啊等家当)顺利过江。
这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岂能是一个服字了得!
某些喷子觉得乡民们的门板渔船是红军劫掠的。三十多万人的于都,有6.7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牺牲的达2万人。
对于这样的喷子,我代表于都老革命们说
呸!
4、英名永存
在长征沿途,有很多的纪念长征烈士陵园,其中有几个陵园有石碑,雕刻着牺牲的红军将士姓名。
其中有不少是
张娃 红XX团
李娃儿 红XX团
罗陈氏 红XX团
六儿 红XX团
山子 红XX团
李(黎)二狗 红XX团
二里山娃 红XX团
这些不像名字的名字,是烈士们在世界上留下唯一的痕迹。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真实的姓名永久的失去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比起那些无名的烈士,至少,他们还有一点符号。
地球的红丝带,星星点点都是这些有名的、无名的先人们织就。
5、问运输大队长要
红六军团的武器并不是很好,很多新加入的战士都没有枪,只能发一把棱镖。
有位仅14岁大、叫黄欣的小战士,羡慕老兵们的枪,整天看着流口水。老兵们很坏,就怂恿他找罗天明营长要。
于是黄欣整天围着营长转:营长你行行好,给我把枪嘛。求求你了,旧的也行,就一把嘛。
营长最后怒了:求求求,我也没枪,你要,去找蒋介石要去。
黄欣一听,原来可以问人要啊,不早说,真是的。于是他整个部队问,蒋介石是哪位,我要问他拿枪。
被问到的红军都忍俊不忍,纷纷推说不知道。黄欣也倔,问一个不知道问下一个,后来问到了参谋长李达那。
李达听了捧腹大笑,说下次打仗告诉你蒋介石在哪里。
过几天六军团打了场胜仗,击溃的国军漫山遍野逃窜。
李达把黄欣叫过去,说,你看,逃跑的国军就是蒋介石的人,你干掉一个就可以拿到枪了。
然后当年14岁的黄欣拿着棱镖嗷嗷叫的说是去抓蒋介石。
一个跑得慢的国军吓坏了,跪在地上把枪和几个大洋给黄欣,求黄欣不要杀他。黄欣接过枪,大洋没要,就兴高采烈的回去了。
嗯,运输大队长名不虚传啊。
6、忽悠张国焘
四方面军35年11月南下,打下了天全等县城,然后让李中权将军单位县委书记。
上任没几天,四川省委书记傅中让李中权过来,说张主席(张国焘)要听汇报。
李中权一听吓住了,因为张国焘脾气不好,之前有些干部汇报时没讲好,撤职的撤职,还有些直接拖去枪毙。
没办法,横下一条心死就死吧,于是李中权硬着头皮见张主席。
一见面,张主席就问:天全有多少人啊。
这个还好回答:60W人。
有几个区啊
六个区
我们现在在的区有多少人啊。
什么?我刚上来没几天你就问我这样的数,哪里知道啊。李中权急中生智,随口说了个数字:13646.
有整有零,感觉像真的一样。
然后张国焘又问,有几个区委书记啊,各叫啥啊。李中权都随口胡掐,乱说一通。居然让张国焘找不到破绽。
张主席很满意,于是又问了一些物价等民生问题,李中权说我们要统一定价、抑制物价上涨、打击商家炒作行为云云。
张主席脸色一变,回头吩咐傅钟: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经济都不懂。回头你安排一下,让他好好学习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规律和价格的关系问题!
好吧,博学多才的张主席你赢了。。
《遵义日记》 作者:何滌宙
我记不清那一个月那一日,只因为遵义十天的生活,是在长征的行军生活中划分出来的,所以到现在还是深刻的记忆着。这十天中没有行军的事,没有打仗的事,享受着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是一年另一个月的长征生活中一段特殊生活。
第一天:进遵义
因为昨夜赶到团溪已经下半夜,又是住在王家烈的一个政训处长家里,吃的东西太多,大家直闹到天明才睡,团部允许我们,只要我们今天到遵义,因为第二师昨天已经进了遵义。从团溪到遵义只有四十里路,所以在下午一点钟我们才开始向遵义前进,到遵义已经将近黄昏了。
萧队长说: 我们乘这个机会,带学生逛街,省得明天学生藉故请假出来逛街。谁不想看看遵义全城情形,忘记了腿酸,忘记了疲倦,整起队伍,齐着步伐,从新城到老城,从大街到小巷,将遵义走个遍。
遵义确实不坏,大街上的铺子一间挨一间,只是比较大的铺子,家家门口挂了“溃兵抢劫暂停营业”的牌子,从被刨坏的门板里,还看见柜台里零乱狼籍的模样,似乎要我们替他向王家烈算账的神气。
第二天:下馆子
早起无事,学生们正在拭枪洗衣服,就约同萧、冯三同志去逛街,买了一些应用的东西以后,大家不约而同的找东西吃,问了老百姓,知道有个川黔饭店,规 模最大。到川黔饭店,因为过早未开张,同掌柜商量,掌柜很客气,让我们上楼到雅座,代我们点了他们的拿手菜辣子鸡丁,醋熘鱼,血花汤等六七个菜,一边同我 们谈着王家烈的苛捐杂税,弄得商人没法做买卖,我们也告诉他红军的主张。不一时菜来了,一盆辣子鸡丁,堆得满出来,味道确不坏,大家都很满意,吃完算账, 三元多,我们唯一的“土豪”S.T. 同志没有来,在座几个人谁也当不了这阔“主席”,于是大家凑钱,伙计看了很诧异。
第三天:住洋房
今天团部分配两家土豪家的用具为我们用,上午队长派我率领了二十多个学生去搬。我们去的那家,已经没收委员会初步的没收和检查过,屋子里有点零乱, 用具很多,足够我们四十多人一个单位用的,群众很多挤进屋子里来看,我们将不需要的,多余的分给群众,并要求他们替我们搬送,大人们要鸦片烟的心比要其他 东西的还要切,搜出来的三罐鸦片,分了两罐,一枝烟枪,转眼就不见了。在贵州,鸦片烟比现洋还通用,这是有使用价值的“货币”,军阀们抽不种鸦片捐比抽种 鸦片捐还重,老百姓不能不种。在贵州吸大烟比上海吸纸烟还要普遍方便,这样不要说是禁烟,连子子孙孙都预定了是个大烟鬼。
今天我们搬到一个蒋师长的公馆去住,在遵义算得数一数二的漂亮洋房子。……
“红军之友社”满街贴了标语,欢迎朱毛,街上很热闹,已不像昨天那样冷清,在“溃兵抢劫”的铺子,我们同样可以买到东西,伙计说王家烈的兵从来没有对他们那样客气公道。我们在街上逛了一会儿,就回来布置房子,我住在楼上,可以瞭望全个遵义,算是蒋公馆里最好的房间。
晚间坐在洋房子里,烧着白炭,靠在摇椅上,看土豪家拿来的画报,我是布尔乔亚了。
第四天:欢迎朱毛
早起街上闹哄哄的,挤满着人,知道是欢迎朱毛的。今天因为房子没有布置就绪,所以学生们不上课,我们还是逛街。丁字路上人挤不动了,都是想看朱毛是怎样三头六臂的群众,一个小宣传员站在桌子上向挤满着的群众宣传,“娃娃都说得那样好,红军真是厉害” 听的群众惊奇的私语。
十一点多钟,队伍都来了,都是风尘仆仆的,一列一列过着,“朱毛来了没有?” 群众问着,谁知我们的毛主席,朱总司令,正在前面经过,只怪我们的毛主席朱总司令,为什么不坐四人轿,不穿哔叽军衣,使群众当面错过。
第五天:吃辣子鸡丁
又到川黔饭馆去吃辣子鸡丁,竟有一半是白菜,未免欺人,向伙计理论,他说明天一定做好。
第六天:又吃辣子鸡丁·篮球赛
今天开群众大会,成立遵义革命委员会,午后,队伍都去参加。……
同S·T又去吃辣子鸡丁,不但没有起色,反而发现有猪肉冒充,欺人太甚!我们问伙计是猪肉丁还是炒鸡丁,伙计着了忙,再三赔不是,只要不当我们是“土包子”就好,辣子肉丁也还可以吃。
大会场在中学校的操场,人挤满了偌大的一个足球场。委员会产生了,一个红军里的遵义小同志也当了选,接着是朱毛的演说,群众今天才真正看见朱毛的庐山真面,“毛泽东原来是个白面书生。”有的群众说,原来他以为朱毛一定是国民党所画的那样青面獠牙的,那末今天也许是个小小失望。
大会结束,台上宣布遵义学生与红军比赛篮球,并传知要我出席参加比赛,好久没有摸球,手原有些发痒。大会一散,篮球场已挤满看客,穿着高领细袖裹身 长衫的遵义学生队已一条一条如鱼一般地在场上往来练球。自然双方都是一时之选,初次比赛,谁也不肯示弱,我们还是以前在中央苏区打熟的一队,球艺彼此知道,传球连络,素称不差,银笛一响,双方随开始正式比赛。红军打仗是百战百胜,只打得学生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W的远射更使遵义队无法应 付,W·T矫捷,更使丈二和尚摸不到头绪,两场终结,十二与三十之比,红军胜利了。大概是W·T在场上英文说得太多了,当我们出球场时,听得学生们纷纷的 私议说:“他们都是大学生呀!”
第七天:做新衣
上午讲了两堂课,下午同S·T去裁缝铺取大衣,小得不能穿,问他为什么不照量的尺码裁,裁缝说皮子不够,真是岂有此理!一件长袍子,改做大衣,袖子 没有皮,长只到膝盖,岂有不够的道理,至少赚了一件背心的皮子去。貂皮的一件背心也抵得很多钱,但是未免太过分了呀!剥削得我大衣穿不成,同他争论,又无 证据,只得在胁下两条加做棉的,裁缝愿意赔布。
回来又同S·T到川黔饭店吃辣子鸡丁,太不成话,少得连盘子底都铺不满,并且大部分是猪肉,大概认为“红军先生”可欺,同S·T决定以后不来吃了,伙计看我们有点像发脾气,又来赔不是。
第八天:开晚会·跟女学生跳舞
今天大家都兴高采烈,因为我们晚上开同乐晚会,并且又有女学生跳舞。我们的政治教员Y同志特别起劲,跳进跳出,指挥着学生布置。
五点钟,晚会开始。照例的魔术双簧过去以后,最精彩的女学生跳舞出台了,穿着红绿舞衣的女学生,从幕后走出来一阵鼓掌,“可怜的秋香……” 就开始了。最后的“……可怜的秋香” 以后,我们还是热烈的鼓掌,因为听说这两位还是遵义有名的舞星,这一场舞,实在令人失 望。我们大家要求萧队长来一手,萧队长平时轻易不肯露的,今天似乎是要使女学生开开眼界,竟是一请就登台,莫斯科带来的高加索舞,虽然个子大些,但是舞起来竟非常轻巧,这才是艺术的跳舞,女学生算是今天开了洋荤。我们后来又请女学生再来一个,她们不肯,结果她们无法,唱了一个歌。一直到会餐以来,她们才 走,Y. 同志直送出大门。
第九天:准备行动
下午有一架飞机在空中打了几个旋。取大衣回来,得到命令,随时准备行动,于是将几天来布置的房立即改为行动的状态。在遵义住了十天,有点厌倦,特别是辣子鸡丁,也吃不成好的。直到临睡,还未见出动的命令,依旧在这漂亮的洋房里过了一夜。
第十天:半夜离开遵义
半夜来的命令,拂晓就出动,天没有亮,就起来收拾行装,土豪家搬来的东西,完全送给了群众,依旧是十天前进遵义时的装束,穿上遵义的纪念品“大衣”,在八点钟走上去桐梓的马路,又开始我们的长途了。
1936年7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来延安,毛泽东同志趁机为了宣传长征而发动《长征记》征稿,三个月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丁玲、成仿吾等人挑出了百篇结集为书,由朱德题写书名,是为《红军长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斯诺那本著名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许多素材皆取之于这些稿件。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读到后面大家就懂了),《红军长征记》却长期没有公开出版。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曾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这一次的刊印,删除了何涤宙的《遵义日记》、李月波的《我失联络》、莫休的《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也没有收入何涤宙的《遵义日记》等5篇。
七十年后《红军长征记》,以《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的书名,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54年删去的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已全部补上。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在1935年初进入遵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的裁缝偷工减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对遵义会议,反而没一字的描写。何涤宙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命宣传,又写到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为了给遵义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张闻天特别要求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何涤宙的文章虽然没一字提到遵义会议,却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作为一般的红军干部,在当时完全不知中央上层的分歧和斗争,要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得在这之后。
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军粮食极度短缺的最艰苦的阶段。但是长征途中,红军大部分时间是行进在汉区,一路革命宣传,发动群众,一路打土豪,补充给养;过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时时有胜利的喜悦。当年的红军将士绝大多数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全身充满活力,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有记载说:“离敌人很近,或穿过堡垒线,则夜行军很肃静,不准点火把,不准照电筒,不准抽烟,不准谈话。无敌情顾虑,则大扯乱谈,甚至可以并肩而行,有时整连整队半夜高歌,声彻云霄。在总政治部行列中,潘汉年、贾拓夫、邓小平、陆定一、李一氓、李富春等同志竟然扯出个股份制的‘牛皮公司’,专事经营古今中外的笑谈美谈和奇闻逸事”。
从这本珍贵的历史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一群怀抱着理想和热情的青年人,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征程中,所经历的既有希望和欢乐,也有悲伤和痛苦的战斗生活。在经过70年后,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原点,从那儿去体会一个真实和感人的长征。
红军是一支极具理想主义精神的队伍。长征期间之艰苦,也是今人无法想象的。
1 红军每到一地,除非极端艰苦情形下,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还主动帮老百姓挑水砍柴,这与国军大相径庭,加之红军注重政治宣传,吸引了许多贫穷子弟入伍。
2 红军在过草地时期,因没有补给,确实会将皮带煮来吃,甚至到了极端情形下,将他人粪便中的青稞、豆类捡来,清洗干净充饥。因这种青稞、豆类不容易被消化。
3 红军在过雪山草地期间,无粮食,没有办法,只能抢拿藏民粮食、牲畜等。后面的藏民听说前面的居民被抢,将粮食、牲畜等早早隐藏,并组织人伏击红军。许多战士走得慢了一落单,就被藏民队伍用枪打死,或者用刀砍死。
4 红军在过雪山时,发现藏民庙里放着许多大大小小佛像,而这些佛像居然是面粉做的,大喜过望,将这些佛像席卷一空。当地藏民十分惊恐,认为这是要下地狱的,可是这时候红军极缺粮食,哪顾得了那么多。
5 过草地时,许多人没有了粮食,又走不动了,已失去走出草地的信心,只能躺坐在路上等死。这时候会托其他经过,识字的同志写一个条子,说自己死于某地,好将来带信让家人知道。记录的人明知道饿死的人太多,已经不可能一一带信,但也只能含泪记下来,为给要死的人一点心理安慰。
6 红军同志之间十分亲密,面对这些绝粮等死的人,即使自身同样有饿死危险,战友也往往会分一点口粮救助他们,但是有的人在要饿死的状况下,仍拒绝战友的救助,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活下去,要对方保存口粮,走下去,好好革命,建立新中国。
吴法宪的《岁月艰难》一书中记载了许多长征期间,令人动容的历史细节。可是那些贫寒子弟抛头颅、洒热血,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有尊严的新中国,又怎么能想到,在若干年后,房价暴涨的今天,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又日愈加深呢?
我们到达哈达铺镇是2016年9月23日,而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是1935年9月19日到达的,离开是9月22日。可以说,81年了,我们在同一个季节同一个时段,走到了同一个地点。
哈达铺镇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地处岷山东麓,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说其重要,一是因为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更有丰富的中医药材为战士治病疗伤;二是因为红军在这里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和当年的红军一样,我们到达哈达铺时也是很高兴,经过一夜的火车及6个小时的长途车,终于吃上了一顿热腾腾的饭——当地最常见的羊肉面片。81年前,哈达铺对于长期跋涉在荒凉地域的红军来说,已是繁华的大城市了。“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传遍了整个部队,各个连队伙食单位,都割鸡杀鸭,屠猪宰羊,大家喜气洋洋。
哈达铺还是那个哈达铺!
初入这里的街道,小商品市场、羊肉饭馆、两三层的小楼和低矮的民宅,往日集贸的繁华依稀可见。邮政代办所、张家大院、同善社、关帝庙······这些当年红军留下了深刻历史印记的地方,和现在的商贸街和谐地连成了一体。就是这条哈达铺镇的主街,因为这些珍贵的历史烙印,而被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在1985年重走长征路时,把它称作“中国工农红军长针第一街”,如今在百度百科对哈达铺的介绍中,也是引用的罗总的这一说法。在我此行随身携带的罗开富所著《红军长征追踪(下册)》的第710页,对这条街为何叫做“中国工农红军长针第一街”,有详细的说明。
1、这条街集中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任弼时、彭德怀、徐向前、聂荣臻等许多领导人的旧居。
2、当前中央领导人在这里的邮政代办所找到报纸,决定落脚陕北。
3、这是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的一条街。
4、这是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中走过的最长的一条街,全长1200多米。
5、这是保留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
探访眼前的一个个旧址,81年前决定红军命运的一幕幕依稀重现。
周恩来同志到哈达铺时身体因肝病很虚弱。盛产中药材的哈达铺正好提供了合适的药材治好了重病。周恩来同志执意要送一把铜勺表示感谢。
1935年9月22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中央宣布了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决定,并号召与会者到“陕北去”“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前沿阵地!”。
一个个旧址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如今这里依然是哈达铺的主商业街,人们走在这条主街上,走在奔向小康的路上。
这位姓虎的花甲老人,家就紧挨着邮政代办所。她留守在家照看孙儿,儿子儿媳出门打工去了。她有医保有低保,每天负责给上学的孙子做饭,家里的电视和网络,述说着今天的变化。
放学后,小美女和爷爷一起,坐在街边吃零食。她身后就是当年的红军旧址。
80年往事如烟,如今的哈达铺、宕昌,“网事”如潮。
在宕昌县及哈达铺两天的采访,记者注意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在互联网大潮中越来越如鱼得水,“网事”风生水起,药材业、旅游业等都因为互联网而走出了大山。
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用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当年关帝庙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的场景,观众可以直接参与体验,听到毛泽东亲切而坚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演讲。演讲员说,“要获得更多关于红军长征方面的信息可以关注‘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公众号。”
宕昌县鑫隆中药材饮品有限公司销售主管柴永红介绍,“借助‘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我家的这款‘福柴百味’药膳料包即将在网店出售。”宕昌县自古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乘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东风”,宕昌县在养生药膳网货品牌开发、中药材电商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
位于宕昌县官鹅沟风景区内的城关镇鹿仁村,拥有独特的羌藏文化和秀丽山川,这里曾经是“最富庶的贫困村”。网上及手机上流传的一篇文章《国内唯一敢叫板九寨沟的地方,却低调得让人心疼》,让官鹅沟名声大振。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到羌藏风情园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业正逐渐成为鹿仁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1932年4月间,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警备师三旅二团一营驻防在陕甘交界的两当、凤县境内。此时,由中共陕西省委指派在该部搞兵运工作的我地下党员习仲勋、李特生、吕剑人等同志,在该营地下党委和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率全营党员干部及200多名官兵、举行武装兵变,顺利地完成省委指示的第一步任务后,将兵变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准备与陕北刘志丹部会合。因为,这次武装兵变发生在陇南东部的两当县。所以,解放后人们把这一历史事件称为“两当兵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运、工运、兵运工作。中共陕西省委召开“九二六”会议,制定了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方针。
1930年初,习仲勋受党组织委派,在国民党毕梅轩反冯民军第9支队2连任见习官开展兵运工作。11月,习仲勋所在部队被杨虎城编为陕西省骑兵第3旅3团2营,习仲勋任2营2连特务长。1931年8月,部队改编为陕西省警备师第3旅2团1营。10月,习仲勋接任中共营委书记。在兵运工作中习仲勋等人采取散发传单,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启发教育士兵的思想觉悟,积极稳妥地发展革命骨干,最大限度地争取中间力量,维护群众利益,扩大革命影响,使兵运工作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0年3月,先后打入王德修部的李秉荣、李特生、习仲勋,在长武县附近的药王洞召开党小组会议。图为药王洞旧址。
杨虎城驻陕后,虽然控制了陕甘两省大部分地方。但是,陇南的徽、成、两等县及陕西凤县仍处在川军邓锡候、黄隐师的势力范围之内,警三旅二团率三个营赶走了川军,即占领了徽、成、两、凤四县,团部和三营设在成县,二营驻防徽县,一营的一、二连及其机枪连和营部在凤州、双石铺一带驻防,三连在1931年农历12月28日至29日随营攻占两当县城后就留住在两当县城。
1932年的阳春三月,警三旅二团一营在凤县已驻防整训两月有余,该营地下党员力量越加雄厚,习仲勋此时已担任营党委书记,各连党支部都已有一二十名党员。一、二连除反动连长外,将班长以上的干部几乎全发展成党员,少数不是共产党员的,也是革命的同情者,基本力量已由党组织所控制。唯独机枪连党的力量薄弱,原因是团长曹润华对我党的地下活动有所察觉,临时下令调换了该连连长李秉荣(地下党员)同志,派他到团部当军械官。新任连长是曹润华的拜把兄弟。以致无法在机枪连发展党组织,在同一时间,驻两当城的该营三连在排长许天杰、左文辉等的积极活动下也发展全连班长以上人员为党员,积极准备配合全营的行动。不久,在该营的下级官兵中纷纷传说一营要和二营换防,将一营调到徽县去,一营的士兵大部是关中平原人,本来不愿到山里边去,加之隔了省份,嫌生活苦,离家乡远,抵触情绪很大,营党委看到这种情况分析了士兵的反映,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派营部文书刘书林前去省委第二次汇报工作,并请示陕西省委是否可乘此机会举行起义,省委听取汇报后,认为举行兵变的时机已经成熟。即派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刘林圃为特派员,由交通员张克勤作向导来到凤县,当晚又召开了营党委会议:(一)坚决执行省委决定,乘换防之机举行兵变;(二)根据省委指示兵变由刘林圃协助营党委全面领导;(三)决定兵变的地点(在两当县城宿营时)及其兵变后的打算,部队的番号等。为了刘林圃同志的安全,营党委决定由二连地下党小组负责他的住宿及其插入部队的办法。会后,二连将刘林圃同志预先安置到双石铺北面小山上的一庙内主持道长处住宿。并由刘林圃在部队换防之前考虑规划出兵变的以后部队行军北上的路线。几天后,二团团部果然命令:一营开往徽县和二营换防。
两当兵变前部队的驻扎地杨店
4月1日拂晓,一营的一、二连和机枪连随营部从凤县双石铺出发,向两当方向移动。刘林圃身穿便衣在该营前面距一里之遥领先步行,部队整整行军了一天。当日黄昏到达两当县城就地宿营,营部设在县城北街张子恒家(今县政府北侧);一连住在北街司法厅和东街苗登云店内(今百货大楼处);二连住在南街私商“广发东”院内(今商业局后院)和西街;三连住在新街和东街;机枪连住在赵继祥当铺内(今邮电局)。
两当兵变旧址
晚上八、九点钟,刘林圃、习仲勋、李特生在县城北门外的一车马店举行了营党委扩大会,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会上 , 习仲勋简要地说明了会议目的,并介绍省委特派员刘林圃和大家见面。刘林圃向党员干部传达了省委指示,讲述了全国革命形势和兵变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兵变的有利条件,以及兵变后去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会合的计划。与会人员一致同意,决定当晚举行兵变,具体部署行动是:(一)推选许天杰为军事总指挥,营委书记习仲勋参与组织领导行动。(二)午夜12点行动,由许天杰鸣枪为号;(三)各连先将本连连长枪杀,排长中不是党员的下枪带上走,以后再作处理;(四)决定由吕剑人负责一连收缴机枪连的枪械,二连一排长高瑞岳带领全排士兵去营部解决营长王德修和营副以及警卫班,左文辉、张子敬带领本排战士分别把守西、东两城门;(五)各连、排完成任务后迅速将队伍带到北门外集合。
午夜12点,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孤城两当的夜空,“两当兵变”打响了,各连兵变士兵先后枪杀了一连连长韩生信、二连连长唐福亭、三连连长张遇时,兵变的枪声惊动了机枪连。此时,吕剑人率一连士兵和机枪连相对应,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为了避免兵变士兵的伤亡,吕剑人叫出机枪连代理连长(是该连一排长×××),说有情况来一下,此人未走到吕跟前,就被吕剑人身后的一士兵击毙,以致顽固的机枪连始终未能解除武装。同时,左文辉、张子敬等带领各排坚守西、东两城门,以防意外。高瑞岳带领全排去抓营长王德修,王听见枪响,已知情况不对(本人早知该营有共产党的活动,但都是他的朋友和老乡一直未干涉过),带着老婆翻墙越城藏在县城西山上去了,这时已到鸡叫头遍时分,兵变的一营三个步兵连二百多人迅速撤出两当县城,到北门外的窑沟渠集合,刘林圃同志简单的给兵变士兵讲了话,他说:“我们兵变是为了回陕北找刘志丹当红军去,大家愿意不愿?”士兵们一致高喊“愿意!”随之部队连夜沿广香河向太阳寺方向前进。
(左)两当兵变主要领导人——习仲勋(1913—2002)
(右)两当兵变主要领导人——刘林圃(1909—1932)
4月2日拂晓,兵变部队到达太阳寺(两当县境最北端)吃饭休息,营党委在此开会研究了部队整编等事宜。(一)决定由刘林圃代表陕西省委给兵变士兵讲话;(二)宣布兵变部队改变为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三)选举许天杰为支队长、刘林圃任政委、习仲勋任队党委书记;(四)任命吕剑人为一连连长、高瑞岳为二连连长、左文辉为三连副连长(许天杰兼连长);(五)各连提升几个班长为排长。经过整编后的一支新生的革命武装力量,在当日下午又从太阳寺出发,继续北上。
太阳寺——两当兵变部队整编地
秦岭山区,山大沟深,人烟稀少,道路崎岖,刚从敌军中兵变出来的部队,虽然目的明确,士气旺盛,但毕竟都是二十一、二岁的年轻人,缺乏经验,又无向导,凭着一股子热劲,靠刘林圃同志从教课书上撕下的一张小地图辨别前进方向。部队在森林里吃不上饭,休息不好,士兵情绪开始有点低落,甚至有落伍开小差的。部队连续行军大约一个星期到达渭河边,河水相当深,战士们手拉着手过渭河,向前走了几里,到了陕西陇县边界的赤沙、香泉、城皇庙等地,这里均有伪保安团驻防。当时兵变部队打的旗号仍是警三旅二团一营,穿的仍是国民党杨虎城军队的服装,想利用它做掩护,可是沿途国民党部队早已知道这支部队已哗变(因杨虎城已下令各地武装要消灭这支兵变部队)。当即开了火,敌人枪支好,火力强,兵变部队没有攻下。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损失,决定撤出战斗,爬山绕道前进。又继续前进了几十里,到了通洞峪(宝鸡的地界),天色已晚就地宿营。这里是个四面被森林密密包围的小山村,等到天明集合出发时,发觉林内有敌人的埋伏,敌人并从梢林深处迂回向兵变部队包围过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李特生率领一连士兵顽强地进行了抵抗,但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退。后全部兵变士兵在许天杰支队长率领下杀出重围,摆脱尾随敌人,重新整顿队伍,继续辗转前进。十余日后从朝阳岗、八度镇出山,经千陇前进,将高崖镇民团缴枪后至崔木又与孙蔚如部在蔡家河打了一仗,撤至乾州(今陕西乾县)。某日黄昏,部队又向东北方向出发后经花花庙,第二天中午行军到达甘肃灵台县境内和国民党杨子恒部队遭遇,他们卡住山道,截住去路,兵变部队进攻几次未成功就退下来。
指挥部召开会议, 针对目前的处境决定;(一)派吕剑人和刘林圃前往乾县,准备通过在地方上的私人关系(因吕剑人是乾县人),看是否能把部队带到乾县后再作决定;(二)派习仲勋、左文辉去侦察秦包公路,是否有敌人把守,因习仲勋在该部队时间长,对这一带比较熟悉;(三)部队由许天杰、李特生负责,带到永寿县的岳御史村进行休整,等候前两路侦察回来再作商议。第二天上午10时左右,被王结子的大队人马所包围。许天杰立即集合部队,占领北面一个山岭阵地,抗击敌人。由于敌众我寡,加之昼夜长途行军,疲劳过度,伤亡严重。再者战士多是乾县、礼泉人,思乡情绪严重,士气减弱,战斗失利,部队被击散。原计划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的目的未能实现。
“两当兵变”失败了,但是,不怕抛头颅、洒热血,坚持革命到底的共产党员,并没有被“兵变”的失败而挫伤斗争的意志,相反,他们吸取了沉痛的经验教训,分别从各地秘密找到了党的组织,继续为党的事业、革命的最后胜利而奋斗。
两当兵变震惊了陕甘地区,国民党当局立即调兵遣将进行围堵,企图一举消灭刚刚诞生的革命武装力量。在习仲勋、刘林圃、许天杰等人的指挥下,兵变部队先后同国民党军队民团、土匪进行了多次战斗,行军千余里。部队途经渭河、通洞峪、赤沙、香泉、草碧、高崖、蔡家河、麟游北部页岭、崔木,在永寿县岳御史村被打散。
两当张家大院,原国民党陕西省警备师第3旅2团1营2连驻地
“两当兵变”是在中共陕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的一次较大的武装兵变,它继清涧起义之后,同旬邑、渭华暴动一样,在当时是西北地区较早的起义之一,也是甘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一次起义。它为我党搞兵运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已作为我党在敌人心脏里开展武装斗争的光辉一页而载入史册。
电视剧《亮剑》中晋西北铁三角之一的丁伟就曾说过,他一个师在东北横扫廖耀湘几个军。这是电视剧,而在现实的战斗中,解放军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解放军的传奇很多,在陇南就曾创造过一个营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的战例,现在就让小陇给大家讲一讲。
先听小陇给你简述一下,
解放军是如何解放陇南的
↓↓↓
1949年的夏天,陕西扶眉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甘肃,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仓皇南逃,决计在入川要塞武都作垂死挣扎,同时在武都成立了警备司令部并携运去大批枪弹。
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任命少将、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撤销武都专员公署,改为省政府,原专署人员一律提升一级为省政府职员。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地址选在了武都师范学校(今武都第七中学)。国民党希冀据守秦蜀咽喉,保住四川门户,阻止解放军入川进军西南。但这最终成为反动派在甘肃的最后一幕闹剧,而且,这幕闹剧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天。
1949年12月9日,驻防在武都的国民党119军起义,晚8时,解放军62军先遣队在119军732团的掩护下,从西城门进入武都西关一带接防。10日凌晨,武都四城门大开,各族各界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城。
是日,王治岐、蒋云台等联名通电武都地区所辖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等各县分别就地起义。至此,甘肃全境宣告解放。武都起义,使得四川乃至西南门户洞开,人民解放军由西北南下的咽喉要道基本打通,挡在解放大军面前的只剩天险摩天岭。
解放军轻取摩天岭
摩天岭是进川的必经之地,国民党用一个师的兵力在此防守。
为了不让敌人有喘息机会,解放军第62军派该军184师550团3营担负进军摩天岭进川的先头部队,准备立即翻越摩天岭。
12月18日黄昏时,在一个回族老大爷的引导下,3营营长刘尚武、教导员杨应春率领部队连夜向摩天岭进发。
由于连续下雨,道路泥泞,但3营官兵克服困难,一口气追击两天两夜,于第三天黄昏时,终于赶到了摩天岭下。侦察排长报告:“前面河滩上发现埋锅做饭的痕迹,估计敌人刚离开这里不久,可能正在翻越摩天岭。”
这时,夜幕已经降临,雨夹着雪下个不停。3营立即召开各连干部会,讨论今晚上不上摩天岭。大家最后一致认为:“此时的敌人比我们还困难,在天已全黑的情况下,一定在某个地方停下来宿营,这正是出击的好时机。”
部队稍事休息,便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艰难地向白雪皑皑的摩天岭攀登而上。深夜3时,3营登上了山顶,接着开始翻山向下挺进。
随着拂晓临近,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排长王彦斌带着两个战士把枪一抱,顺着积雪向山下滚去。不一会儿,山下传来了3声击掌声,这说明王排长他们滚下山的办法是成功的。为了抢时间,大家都沿着王彦斌滚出来的“路”,向山下滚去,很快就全部在山下“着陆”。
营长刘尚武派侦察员侦察了一遍周围的地形后得知,山下不远是一个名叫底儿坎的小山村,国民党军144师的溃退部队正住在这里。
9班长刘作娃带着一个战斗小组,悄悄地摸了上去。迅速制伏了敌哨兵。9连连长王太元随即带着战士们冲进房间内,满屋正在打着鼾声的敌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当了俘虏。
解决了敌警戒排后,营长刘尚武立即兵分两路:7连和师侦察排分工打上底儿坎村的敌团主力,9连分工打下底儿坎村的敌师部,争取天亮以前解决战斗。
正在睡梦中的国民党军听到枪声后,不知解放军究竟来了多少部队,早已吓得晕头转向,魂飞魄散。几个企图顽抗的敌人被当场击毙。天破晓时,3营全歼敌144师,押着1400多名俘虏走出村庄。
就这样,天险摩天岭被3营战士们一战“轻取”。
攻占摩天岭后,解放军62军继续南下,随即解放了四川青川、广元、苍溪、巴中等地,12月30日解放了成都。
认识摩天岭
摩天岭又名青塘岭,为甘川交界处的一座著名山岭,关口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通道,两端多系悬崖绝壁,自古以来就是甘肃文县通往四川平武、江油等地的交通要塞。
阴平古道就通过于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大将邓艾奉命攻蜀,出奇兵走文县,越摩天岭,偷袭江油关,蜀汉守关将领马邈不战而出降献关。邓艾最后攻入成都,后主刘禅自缚投降,蜀国灭亡。在明代将领付友德曾带兵走过此道。因为道路艰险,平时只有当地农民偶尔行走。
(参考《人民政协报》2015年10月15日10版,作者 陈宇,原题为:《解放军“轻取”摩天岭》、《中国共产党陇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