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研究院:水军、意见领袖、机构、媒体干预舆情的花式手法

微博舆情的传播速度快,但是虚实难辨,舆情意见的走向多变,受干扰因素众多。在舆情发展过程中,水军、意见领袖、机构、媒体等参与者都有各自的花式手法干预舆情走势。《清博研究院:网络舆论中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

清博研究院:水军、意见领袖、机构、媒体干预舆情的花式手法

干预舆情的几大主体及手法

机构

对重大事件进行风险研判,舆情预案明朗网络环境。舆情研判已经成为舆情把控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进行预案准备,避免措手不及的舆情爆发产生恶劣影响,进而提高有关部门舆情应对效率和决策水平,确保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明朗、稳定。

舆情研判并不属于舆论调控措施,其重点是引导舆论。比如,在重大民生决策公布之前,舆情研判发现民众可能对决策制定过程产生质疑,那么有关部门在决策公布之时可以同时公开决策制定过程,解除民众疑虑,扼制负面苗头扩散。

及时回应、权威辟谣可避免舆情发酵;迟缓应对可能引发次生舆情。 当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环境处于信息空窗期,加上民众对信息的饥渴,此时是滋长谣言和阴谋论的最佳时期。

如果官方部门能尽早出面回应,一是公开管理部门的态度和应对举措稳定民心,二是权威辟谣,遏止相关谣言、非议对有关部门的诋毁,那么负面舆情会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极大地压缩了谣言生长的空间。

如7月末的北京暴雨中,北京地区有关部门通过社交平台对暴雨舆情中出现的各种谣言进行及时通报和辟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民众的恐慌感,也体现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获得一致好评。

相反,如果官方一再回避,甚至采取“围追堵截”的消极方式,不仅会造成民众关切得不到回应、无端谣言得不到制止的恶劣结果,还可能引发部分民众对有关部门的愤怒情绪,将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扩大,甚至从关心事件发展为攻击官方,进而产生次生舆情。

水军

水军通过炒热话题、刷屏造势的形式来稀释负面舆论,或通过正面宣传扭转舆论风向。水军作为一种网络群体,此前多存在于娱乐圈,为扩大某明星影响力宣传造势,近些年,水军参与事项及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已经成为影响网络舆情走势的一大动力因子。

网络的魅力体现在它的社交性及开放性、参与性上,而水军的形成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一些负面舆情中,网络水军的参与和干扰,可能会导致舆情走向的偏离。

清博研究院:水军、意见领袖、机构、媒体干预舆情的花式手法

2012年,众所周知的陆川水军事件在娱乐圈闹得沸沸扬扬。12年12月1月,《一九四二》率先曝出上映即遭“黑水”低评,后《王的盛宴》宣传人员在微博公开承认在宣传过程中使用“水军”维护口碑,并在随后通过媒体详述其中种种无奈,一时激起千层浪,在业内外引发热议。

此案便是典型的试图通过水军的介入干预事件走向,但尴尬的是,最后却将自身置于更大的舆论风波中。

此外,赵薇事件中,网络舆论除对其爱国立场持较大争议外,是否购买水军洗白也是网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关注焦点,网民@虎山使者 发博称,“赵薇事件中,统一名称和后缀的,都是非常专业的水军。”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通过自身影响力及庞大的粉丝群体,在网络舆情中主导话语权,引导舆论走向,干预舆情走势。作为社会化媒体的表现形式,微博早就成为公众主要的信息交流平台、社会思潮和舆论的集散地,而活跃在微博上的意见领袖,通过对热点舆情的参与及持续追踪,成为推动舆情发展及左右舆情走势的重要群体。

清博研究院:水军、意见领袖、机构、媒体干预舆情的花式手法

2015年庆安枪击案中,事发之初,便有80多位意见领袖持续发声关注此事,自5月2日,网络大V对事件的发生表示不解、诧异、质疑,谴责警察开枪行为,到5月6日的质疑我国枪支使用法律法规,枪支管理存在漏洞,要求彻查此事,再到5月14日的,网络大V群体要求公布全部视频,持续追问案件真相等,网络大V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声,引导着舆论的看法不停的转变,更推动了此事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此外,意见领袖在此事中,更起到了倒逼真相的作用,网络大V的参与,引发的蝴蝶效应更导致当地官场地震。网络爆出,涉事地区副县长学历造假,其妻子吃空饷的腐败窝案,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立即侦察。

➤ 更多舆情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qinga
➤ 更多舆论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lun

媒体

通过议程设置转移敏感舆情焦点。媒体作为拟态环境的制造者,兼具议程设置的天然属性,通过控制信息、议题的发布顺序和数量来引导大众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虽然社交平台和自媒体的兴起,分流了大众信息来源,弱化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但是从权威性和话语权的角度来说,媒体仍然掌控着大众的核心注意力。

部分民众习惯消极看待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其通过不断制造热点话题,回避敏感舆情,转移公众视线,导致很多问题没有被妥善解决就被遗忘,因此不断埋下社会隐患。也有人从公关营销角度认为,议程设置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公关技巧。

清博研究院:水军、意见领袖、机构、媒体干预舆情的花式手法

前不久电信诈骗话题甚嚣尘上,部分舆论将矛头指向警方办事不利,稍后白银案告破,警察不懈追查的办案精神得到赞赏,少数舆论揣测此乃议程设置手法,旨在冲淡电信诈骗舆论中对警方的负面影响。

媒体深入调查,起底社会顽疾,造就全民话题,倒逼有关部门。一个事件或话题要想成为全民热点并推动实际变革,不仅需要社会动员的广泛性,还需要焦点问题的深入性。在新媒体时代,话题广泛性可以利用羊群效应、共情效应等群众心理轻易达到,但是深入性只有依靠警方或媒体这些具有调查能力的组织来完成。

部分媒体在舆情事件中的深入调查,往往可以揭发一条利益链、一群不良分子、一个行业灰色地带、甚至多个相关组织。由此展开的深入报道会起底社会顽疾,加重舆情态势,成为民众倒逼有关部门进行治理改革的重要依据。

徐玉玉引发的电信诈骗讨论热潮中,在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的系列报道下,电信运营商、银行等主体责任不断被强化,建议管理部门进行系统整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倒逼之势愈加明显。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离婚买房打破了谁的底线?又戳中了谁的痛点?

➤ 清博研究院:为什么舆论聚光灯下的总是中产阶层?

➤ 深度研究: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消费现象,桃色当前、悲情在后

➤ 魏则西事件后,辱骂马蓉宋喆心疼王宝强 网络舆论暴力的几大表现

➤ 王宝强马蓉离婚事件霸屏,是谁掌握了网络舆论主导权?

➤ 从徐玉玉遭电信诈骗等事件 看社会隐疾传播如何引爆舆论

➤ 影响网络舆论事件生命周期的六大关键因素

➤ 八大舆论环境告诉你,为何宋有洲的“空中巴士”巴铁遭轮番轰炸

➤ 清博研究院:从舆情爆发到应对,影响网络舆论烈度的十大因子

➤ 清华大学沈阳点评近期热点:赵薇事件、王宝强离婚、分答、直播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丁了个当说道:

    人心亦黑亦白,教你黑白通吃。

    亦黑亦白?
    公关水再深也不过四类——

    白水
    自己把自己洗白。
    自来水
    买家把自己洗白。
    浑水
    自己把自己洗灰。
    黑水
    自己把对手洗黑。
    黑白通吃?
    俗话说「不破不立」,本文先说黑公关;
    俗话说「破而后立」,本文再说白公关;
    接水——

    不破不立——
    《我不是教你黑公关》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
    没有人会被他人/公司迫害到一无所有。
    所谓黑公关,豁出烂命一条,给他/他们泼足黑水——
    让他手机号、公司名/姓名、线上渠道,都别要了。
    手机号,别要了
    夺命连环CALL
    想象你的电话24小时随时响铃,随时挂断,都是未知号码来电——你是开机,是关机,你是换号呢,是换号呢,还是换号呢?

    身份赋予
    想象在任意搜索引擎搜你的手机号,满屏『母猪配种』、『0求1』、『征抛友』、『骗子』、『欠工资跑路』之类,您是换号呢是换号呢还是换号呢?

    怎么黑?
    先为对方积粪,再为对方搅屎——
    一、积粪期
    内容规划
    虚假信息
    以品牌的名义,写虚假招商/加盟/招聘信息,植入各种集火政策。
    假送集火
    以品牌的名义,写虚假赠送信息,留真实地址。
    经销商揭短
    以品牌经销商的名义,写虚假批发报价表/招商加盟政策,植入各种集火成本价、成分表。
    行业黑幕
    以行业观察者的名义,爆料某品牌的行业黑幕……
    其实谁家护肤品不含重金属,收了钱的当然重点爆料SK2含铅量超标。
    企业黑幕
    全网扒创始人野史艳史、员工野史艳史、产品质量、企业管理与、服务流程的黑幕。
    消费者指责
    以品牌消费者、合作伙伴的名义,写被品牌欺骗的惨痛经历。(PS毁容等受害图片,并加上工商、物价、药监证明更佳)
    员工指责
    以公司员工的名义,写被公司/被公司管理层欺骗的惨痛经历(加上劳动仲裁结果更佳)。
    渣男指责
    以某人女友/男友的名义,写被某人欺骗的惨痛经历。
    大放厥词
    以某人的名义,写集火言论。
    类似上文的「垃圾女孩论」。
    黑死病毒
    为对方制造各类能引发病毒传播的黑色内容,例如——
    「你的每一次的分享,XX品牌为饥饿者捐1.1杯狗粮。」
    恶心的竞争对手的品牌。
    民族仇恨
    为对方制造各类能激起民族矛盾的黑色内容,例如——
    「XX品牌国外化妆品正在毒害国人,不复制到5个群遭殃的是你子孙」调动愤青与屌丝的传播力,加入煽动民族矛盾的内容(对日系品牌百试不爽)以及区别对待中国人等大旗,扔到铁血社区各军事论坛、WOW吧、李毅吧、猫扑曝光台……
    资源规划
    用虚拟机+TOR+VPN戴上假面,然后:
    个人/品牌博客
    正如「品牌形象论」所说,每一则广告都应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每一篇黑博文也都是对品牌的长期诋毁。
    长期更新黑个人/品牌黑材料,提升搜索引擎权重上相关搜索结果前几页咯。
    天涯、豆瓣、知乎等大论坛
    天涯论坛、豆瓣小组、知乎等大论坛搜索引擎权重够高,几乎是秒收录——所以转发博客黑文,并带上外链。
    测试并敲定最容易被传播的内容,以及浏览与回复最高的论坛,定期顶贴与回复,把每一个贴都做成访谈沙龙。
    行业论坛
    行业小论坛,同行与买家够多——所以转发博客黑文,并常顶常发。
    百度大贴吧
    魔兽世界吧、李毅吧等大贴吧搜索引擎权重高,日更不仅能广为认知,更能上相关搜索结果首页——所以转发博客黑文,并每天更新咯。
    品牌小贴吧
    品牌贴吧,买家够多——所以转发博客、论坛、大贴吧黑文,做到第一页无正面内容咯。
    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权重够高——所以转发博客、论坛、贴吧黑文,然后回答品牌/某人相关百度知道咯。
    二、搅屎期
    用虚拟机+TOR+VPN戴上假面,然后:
    建微博账号,转发黑文并@并行业大V、@品牌仇家、@品牌忠实粉丝、@行业媒体、@行业媒体人,求关注。
    收买黑公关,以实名联系各大媒体,整合黑文爆料。
    用黑文的新闻源,帮对方改改百度百科。
    媒体怕担关系?那就加上「涉嫌」、「被指」之类撇清词咯。

    线上渠道别要了
    物价局投诉
    如果对方的页面价格恰巧与拍下价格不符——
    那就投诉到杭州(淘宝所在地)、北京(天猫所在地)与对方所在地物价局,够对方喝几壶的。
    监管机构投诉
    如果对方的产品缺任何许可证——
    那就聊骚对方客户并截聊天记录投诉到店铺所在电商平台,及相关行业监管机构,还是够对方喝几壶的。
    广告法投诉
    如果对方的页面有任何违反广告法的宣传——
    那就直接截屏并投诉到店铺所在电商平台,及工商部门,又够对方喝几壶。
    职业差评
    如果对方滴水不漏——
    以每差评5块的业内均价来算,拿10000给对方买2000个差评呗。
    说来也差钱,说来又不差钱,只为:

    破而后立——
    《我不是教你白公关》
    要想黑水波澜不惊,除非白水一碧万顷。
    所谓白公关,就是用白水、浑水、自来水让黑水杯水沧海。

  2. 南野秀翔说道:

    百度知道去提问。比如你要黑某电商,就说:xxx是骗子吗?然后描述里写自己买的东西一直没物流消息或者专柜验货是假的。其他的公司也是类似套路。

    然后再找人去刷负面回答,把题刷热。

    然后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只要一百度他们家名字,百度知道这个“xxx是骗子吗”的提问就赫然映入眼帘,排序有时候比他们家的百度百科甚至官方网站还高。

    对于他们家公关来说,看到这个绝对是日了狗的表情。

    谁叫百度知道权重大,只要标题里有关键词,题稍微热一点,一百度就排第一页靠前位置了。不明就里的围观群众,绝对是会动摇的,投资人看了也会嘀咕。

    另外,知乎也可以这样操作。只要题热,百度搜索后,排序还是挺靠前的。不过知乎相对不如百度知道那么好黑。

    当然,问题是可以人为干预沉底的,可以删除的,不过需要联系百度官方的人来做。

    对了,沉一个问题5000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心疼。
    “黑公关”事件成立的条件有三:1.报道内容失实。2.明显有组织的公关操作。3.目的为恶意歪曲或诋毁公司品牌。

    黑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顺序大概是这样的:1.爆料公司巨额亏损。2.在融资期黑其融资问题,把水搞混。3.最后黑其市场份额下跌。

    不过以上问题,一般是行业老大、老二会遭受的待遇,其他公司想被这么黑,感觉可能性都不大。以O2O行业老大美团最近被黑的花样来来讲讲,顺便预测下一步可能会怎么被黑。

    黑美团的公关事件是应该成立的,美团巨额亏损,融资遇阻等等铺天盖地的新闻,已经被美团或第三方媒体澄清过了。到这种程度,下一步还会怎么黑?

    按照现在的态势推演,个人的看法是,黑美团的下一步,只能从市场份额下手了,毕竟,市场份额是一家公司优劣的最直观体现。如果美团的市场份额不下降,那前面那些唱衰,如何站稳跟脚?

    据我听到的一个近期爆料,第三季度团购数据,在9月未结束的情况下,美团的竞争对手已经买通了第三方数据公司,把美团的市场份额降低到了40%左右。

    我们可以等十一结束后看新闻,美团在团购的主要竟对大众点评和百度糯米放出的数据,来验证下事实与否。
    美团被公关“黑”几乎没有什么疑问,可以说是惯用的黑公关手法,在融资关头,先揪住烧钱说事,然后说融资难,融资到账了,那么可以说市场份额下滑,融资没到账,就说投资人不买账,换言之,怎么都能从各角度黑。

    不过一家公司被黑,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业里发展势头很猛的企业,然后市场老大不满了,所以老大黑;另一种是市场做得很大很好,竞争对手众多,所以被集中黑。美团虽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但略有不同的是,其对手中也包括了目前互联网公司中的老大,百度。

    不过说句无关的,个人认为,投资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如果轻易就能被公关左右,那这个市场就乱套了。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团所谓的被黑,可能只是第一个阶段,因为树敌众多,Q3的数据很可能已经被对手“定制”了。

    微博舆情的传播速度快,但是虚实难辨,舆情意见的走向多变,受干扰因素众多。
    目前国内的舆情技术产品多数是事后跟踪,量化分析,语义分析的智能化水平还不高。如果是想在舆情发酵过程中,干预舆情的走势,说几个办法——
    1,水军
    2,傍意见领袖
    3,在舆情没有走向失控之前,介入行动必须、必须、必须要快、快、快。

  3. 周瑜说道:

    1我所知道的,某数字公司、某论坛公司是业内的先行者,前期是以“论坛营销”“营销咨询”的名义收钱的。
    2、发展到现在,凡是上点规模的公司,或多或少都得用水军,你不用,你的对手在用,你就吃亏,这个大家都懂的,不解释。
    3、即使在ZF内部,也有“网评员”编制。
    4、所谓的谁谁炒作了“小月月”、“谁谁回家吃饭”,我个人倾向认为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即使给你同一个人,同一个团队,同样的资源投入,也不可能获取同样的成功。就像靠性炒作,只红了一个木子美;靠S型只火了芙蓉,跟着学的成百上千,都死了。

    要明白”意见领袖”这个词先是作为学术概念的提出,然后才在公众的话语体系中重新焕发了生命,作为一种日常用语的面貌出现。现在通常的解释为“在媒体上发言的权威人士”。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对权威的解构和知识传递的民主化,知识作为一种权力的存在被弱化,那么原本通过传递信息和观点的“意见领袖”就成为一个很糟糕的词汇,它通常表现为首先你是一个名人然后你说一些话你就是天然的意见领袖,而不是你说了一些有价值的言论你再成名。对于咱们这儿的领袖来说,都是先在别的地方功成名就之后,再来抢占意见的这个高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意见领袖?那首先就得先回答什么是意见领袖…..

    这个词汇被最初创造是来源于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县调查,要注意的是这个调查对象是选举中选民的态度转变,大背景是电视的逐渐普及。然后这个老头就发现媒体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反而是亲戚朋友邻居这些人际传播最能影响人们的态度,就发明了“意见领袖”这个词,用来指称那些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说白了就是媒体重度使用者没事就喜欢看新闻看评论看三联然后到处吹牛皮),这个信息从媒体到意见领袖再到公众的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这个老头真的发明了好多词汇啊,他是新周刊的么……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意见领袖”究竟是怎样的最初的最经典的特点:

    1.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基本属于统一阶层。和现在最大的区别有木有?意思就是其实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除了重大的公共议题外,不是每个人都去听听李承鹏王小山怎么说的哦(当然重大咱也不听咱听李普曼的)好比在买菜这件事上,楼下那位身形矫健的老太太就是当仁不让的意见领袖,整个小区的主妇都知道她去哪儿哪儿菜最便宜。所以别总想着意见领袖是多伟岸的词,人家的张力很大的,有公知头头,有影评头头,有ACG头头,家庭最高三人小组还有头头呢。
    2.意见领袖只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具有权威性。汗吧?很汗的吧,我朝的意见领袖都是全能型的啊,上能骑马打仗下能进园子浇粪啊,威武从不屈,富贵总是淫啊。在所有问题上都能给别人意见的人只存在于传统社会,我们一般称其为:长老。

    3.意见领袖具有通过适当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的功能。这不太好理解,简单说就是意见领袖跟你是一个群体的,但是它比较牛,他擅长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或者直接利用)告诉你一些你想知道、应该知道、会关心问题的看法,很像是一个社区的报纸编辑在为人们筛选信息。

    4.意见领袖具有易接近性的特点。当时的意义就是他应该是你能经常接触到的,在电视上出现的并不在此范围内,但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易接近好像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5.意见领袖的影响要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看,那时候意见领袖和大众传媒还是可以被区分的,一个在媒体上发言而不是直接面对公众的人是不被称为“意见领袖”的,现在则合二为一了。

    所以对于经典的“意见领袖”,他应该是和你同一阶层的,常见面的,一般只在某些话题上有权威性的人。本质上来说,你们是同一群人,但这群人里面有个人特别爱看新闻,就酱。

    我说的这是以前的解释啊,现在由于时代变迁,技术发展,互联网去中心化什么的,那种传统的,基于美国社区文化的阐释显然不适用于中国了,但也许会有一些参考价值,就是它怎么就从一个听起来很不错的词变成现在这样了呢?

    现在的意见领袖,找好未开发的“喜欢发表意见又不知道说什么”的粉丝群体就可以了吧,这个群体在对别人意见表示赞同时有着仿佛是自己观点的幻象和快感,当然也有着找到同类时的安全感和喜悦。所以现在这个词已经具象化了,有粉丝的都是意见领袖,有攻击力粉丝的是领袖中的领袖,大首领,小头目,师爷管家压寨夫人,就像一群土匪在分粉丝,可乐呵了。

  4. 秋实说道:

    意见领袖这样一个术语最早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来的概念。在之后的后续研究中,他继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分类问题。
    简单来说,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中,意见领袖相对单一,一个意见领袖可以在很多方面影响公众。这个角色类似于“父母官”。
    但是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之后,意见领袖开始逐渐走向细分,例如一个时装界的名人无法在政治问题上对民众进行有效的疏导。
    在中国可能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我们的意见领袖往往喜欢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发表结论性的意见。这样遭致的灾难便是往往外行人领导了内行人。
    其二,网络社会中的意见领袖具有身份的模糊性,这也为很多商业、政治力量操纵民意提供了便利的手段。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同样道理,也没有人知道你背后的权力结构。

    勒庞曾经对此做过研究,并写过《乌合之众》(中译),里面强调了这么几个事实:
    1. 人民群众是无脑的、好忽悠的、并且几乎盲信意见领袖的。
    2. 成为意见领袖很简单:断言、重复 。就是说你不要说太深奥的话,有时候拿出个合适的比喻来就行,然后不断的重复灌输。

    所以,在这web时代里,想成为意见领袖比之以往要容易得多,玩命扩大你的曝光度吧。

    任何一个领袖都是某一个方面的,比如it方面的,金融方面的,说白了,你认可他是这个方面的专家。领袖就是一种崇拜,当你认可这个专家了,信任他了,就可能把他提高到偶像这个层次,慢慢的也就领袖了。马云老师在没有支付宝事件前,就是领袖,之后,慢慢就褪色了。所以,意见领袖,其实也不靠谱,没必要太在意他们。

  5. 想嗑瓜子的仓鼠说道:

    意见领袖大概都具备以下几种特徵:
    1. 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这边的专业性并不是指说他有多少学历,念过什么书,这种狭隘定义。还包括了他对于某些产品类型或体验的整体消费知识。对于打电玩来说,一个十几岁的电玩玩家比起一个三十来岁的计算机博士肯定要更加专业。当然,教育程度多半还是跟专业性有关的。
    2. 社交关系较为活跃,在群体之中受到尊重:要成为意见领袖,多半是比较活跃的人,交际比较广阔的人。
    3. 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意见领袖大多收人水平高,而且稳定,这是他们之所以成为意见领袖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有能力成为新广告产品的早期采用者,获取有关产品知识。
    4. 乐于创新:意见领袖思想活跃,性格外向,勇于创新,敢于接受新事物。在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多半是早期的创新采用者。

    意见领袖跟其他参考群体一样,会透过三种管道影响消费者: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角色(social roles),以及社会规范(social norms)。整体而言,是指意见领袖(与其他参考群体)会告诉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同角色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社会规范,展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学习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整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而意见领袖对消费者影响的形态则包括了:设定角色模范(role setting,好妈妈就应该像是谁谁谁一样)、提供资讯来源(information source,股票消息跟著老王就没错)、社会规范(normative,优雅的淑女不应该蹲在路边吃东西)、以及自我价值表述(self value expressive,要酷就要像我一样穿衣服)。简单地说,意见领袖影响你的方式就是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供你相关的资讯,作为你模仿的对象,以及告诉你该如何表达自我。

    至于意见领袖能够发挥多大的力量,则取决于他所能形成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这些权力来自于他给予跟随者的奖酬、惩罚、本身的专业程度以及值得参照的程度。

    韩国:美式民主包治百病,特别适合小型国家,你看我现在多强壮,有了民主感觉自己泡菜都有北美味呢!

    伊拉克:艹,真的假的还有这东西?(曝光)
    叙利亚:包邮吗?(广告)
    日本:我用过,感觉还行吧,不过我这是水货。(话题)
    南美:广告狗司马,大家不要上当,这破玩意根本没用,坑死爹了!(公关对象)
    韩国:@南美 自己不会用怪产品不好,煞笔。(公关)
    日本:@南美 说话不要这么绝对,故意黑别人一点都不酷(被带节奏的路人)
    以色列:@南美 我感觉不错啊,怎么就你觉得不好?(水军)
    印度:韩国大大你好,我买了测试版民主,运行不太稳定怎么破?
    韩国:@印度 你这个问题很普遍,再选举一次试试,不行找美国外交售后部(客户关系)
    朝鲜:智障才会用这种产品吧?(弱影响)
    菲律宾:太好了,正需要这样一款产品(强影响)

    韩国:转发本条微博+你所认为的民主,既有机会获得免费美式民主一份,今晚开奖(营销)

    韩国:最近入手了民主2.0,体验了一年准备跟大家分享下我的体验感受……(功能性营销)

    韩国:喂?是美总吗?最近亚洲用户都说这批产品不太好用啊,您看是不是派点水军洗一洗啊?(市场反馈)

  6. 扔石头砸翻轮船说道:

    意见领袖就是某一个小圈子内的话题中心人物,他的魅力源于专业性的价值分享。

    首先是专业性,必定是在某一个领域拥有相当水准的专业水平,不一定是最牛逼的,但是在这个圈子内肯定是属于高段位的。

    其次是价值分享,简单而言就是分享干货,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恰好能够帮助受众解决痛点。比如分享写作技巧,受众可以向其学习写作的技能。

    当一个人在一个圈子内不断分享干货,就会被低段位的受众关注和吸引,进而产生信赖感和膜拜。

    利用粉丝的热情,意见领袖可以影响粉丝的行为,比如销售某种跟分享的领域相关的商品,创建收费的社群,开办培训班,提供咨询服务等等。

    如果按照理论,简单来讲。应该就是意见领袖积累的一定量的忠实跟随者。那么当意见领袖抛出某个观点或者对某个事件现象发表评论,就会带动意见跟随者去思考这些观点问题。形成讨论氛围,引导整体意见方向能当我意见领袖的大V还不存在,还没生出来。
    因为已经在世,还活着的所有这些网上的所谓意见领袖有点像学校中的老师一样,他所掌握的是自己缺失的一部分,当然也少不了从众心理,消费者通过寻找、发现、产生、跟随这一段过程,而寻找符合自身价值观的social
    leader,时时会关注,有信赖,后再由意见领袖发表看法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而后会有传播效应这不是说你懒不懒,愿不愿意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是你能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并不容易,需要长期时间的积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来帮助你处理信息,然而做出决定。而人类最根本的矛盾和痛苦在于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资源最直接的就是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那么多知识,成为生活方方面面的专家,可是人类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对什么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有需求要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时候,就只能走意见领袖这条知识捷径了。

    其实这并不是坏事。只是还是要辩证思考,意见领袖肯定也是要有论有据才能说服人的

  7. sunny说道:

    互联网的出现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以光速传播,而且从单向变成双向,多向,这个说服力通过图文的表达植入人心,潜移默化人的行为。
    可以说互联网成就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出现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信息越发透明的情况下,无论你是长得好,还是有人格魅力克里斯马,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发光,而且意见领袖越来越平民化,每个人都是一出戏,看看直播火爆的程度就知道了。
    说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举2个例子。

    第一个是在公关界普遍存在的,当然也可能美国这边更强调这个理论-如果你想让你的品牌出众,从零到有的第一步是什么?pitch influencer!一个网红给一个5星好评可能比做半年的户外广告收益高更多。这种策略已经成为common sense,而它背后的原理就是看穿了意见领袖对消费的影响。
    另外一个例子是之前鹿晗在一个邮筒旁拍照,后来这个邮筒吸引了大批粉丝,排队和邮筒拍照。为啥?还不是因为是偶像拍过的邮筒,这种看似有点难以理解的现象其实就是在告知我们意见领袖在今天的影响力已经渗透至深,这个无关意见领袖是明星还是平民网红,无关追星人是什么样的社会标签,信息畅通无阻,互联网把传播放的无限大,人的行为也相应被放大,压抑被推翻。这种无限也衍生了商机,聪明的小贩到邮筒旁边卖个煎饼果子应该轻轻松松就能巩固这个月的业绩。
    引领消费潮流的大咖和网红们有了这样高大上的名字了?

    真正的消费潮流是自发形成的,被领导的充其量算是粉丝经济行为。一个小群体可能盲目,但“消费者”这样的庞然大物,用脚投票也能出来一个相对理智的消费行为。
    1人们越来越聪明
    过去我朝老百姓都单纯善良,随便搞个老外装个叫兽就一大群人信的不得了。现在,经过各种大师事件,各种淘宝晒单评论鉴别,各种微商摧残,我们已经火眼金睛啦。
    讲真,现在很多kol那些个小软文,水平真心一般,那种前面嘚吧嘚,最后神转折来个广告的,你信?我连广告说的是啥可能再看完另一内容后都忘了,哪来这么大动力立刻下单购买。
    2真正的kol也不可能被广告方牵着鼻子走

    不否认,一些kol可以营造一些场景,让大家立刻燃起来有所行动,就像以前电视台购物频道的主持人一样。但是!这种事情没办法天天搞,挺伤信任感的,因为kol是拿粉丝对他的信任来换钱嘛,每一次一定都会一波粉丝拉黑且开黑ta,这样做不划算。
    3你真的了解意见领袖吗
    kol可以分大kol,如一些行业的专业,大佬,他们是推动这个行业发展与参与制定相关行业政策规章的人。这些人不需要影响消费者,直接靠政策一级级往下推就好
    还有就是小kol啦,一些网红,一些自媒体人都算,他们态度明确,有喜有恶,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不喜欢的也就呵呵而过。
    这些人目前大部分也就小心翼翼的靠着广告费来赚钱,而且为了怕得罪粉丝爸爸常常需要广告包装的有创意。

    不过也可以影响行业,一些小kol联盟一下集体发声,还是能传递一些声音到上面去的。
    小结一下
    这年头要影响消费者,只能靠长时间的广告轰炸和pr内容,毕竟改变习惯很难,就像禁止吸烟,这么多年这么多各行各业kol以及丰富的包装手段,依旧没改掉人们吸烟的习惯。
    当然,kol要是能影响政策,这就另说了
    之所以是意见领袖最重要的无非是他话语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地位,那么他起的其实就是引导作用,影响力较广,普通大众自然而然一呼百应,第二种就是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本身可能并无其他意思,被有些商家故意拿来炒作,就是话语在传播中发生偏差

    追随他们的人多了,自然会提升他们话语的可信度,人是社会动物,从众在所难免。
    但前提是你喜欢这个意见领袖,可以是他的谈吐,也可以是外貌。无论你喜欢他哪一点,都能说服自己进一步地相信他。你信任他。他说的你认同,你不懂的也想找到他咨询。这个可以让你最短时间更相对高效的获得一定意义上有价值的讯息。
    意见领袖大手一挥,万军追随。
    意见领袖说某宝上这些零食好吃又不长胖,好,可以缩减我们选择时间,一个字,买;意见领袖说这个这个吸油烟机好好用喔,好,可以让我们厨房更清爽,一个字,买;意见领袖说这个视频好好玩呀,好,可以缩短我们的选择时间,一个字,买。
    那至于考研你是不是要咨询别人意见呢?买房子你是不是要咨询别人意见呢?读书你是不是要咨询别人意见呢?当你觉得需要他的时候,他讲的你觉得可以缩短你的选择时间,那你就很大程度上会选择他所消费的东西了。

  8. omg说道:

    置顶微博,每天转发。公众号推送,微任务,粉丝头条,朋友圈,qq群微信群。

    low么?是不是和你们想要的意识形态分析不一样?

    流量×转化率=我每个月的绩效。

    精准的粉丝画像和高度重合的产品设计才是转化率的关键。PV,UV看的是传播能力。

    有更好的办法评论给我,我现金红包。有大V想流量变现不伤粉的,联系我,推荐现金红包。

    利益相关:电商运营,我手下项目7成以上转化率10%+

    不怕粉多少,就怕没有好ip。

    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我是如何被影响的。
    一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形叠加的时候我才会受影响去消费:
    一,我对于某些方面有消费需求(以服饰为栗)
    二,看到某个商店的某个模特穿某件衣服帅到我而且风格与我相似。
    三,衣服质量没问题,符合需求。
    四,价格在我能承受的范围内。
    综上,我们发现,要铸就一个意见领袖,最重要的着眼点在于“需求”二字,能影响到消费者的意见领袖,都是在迎合某一部分消费人群的“需求”方面做的比其他人出色的,也就是让人产生“共同感”。
    前年几年火的不要不要的绿豆君 某某中医专(砖)家说绿豆有抗癌奇效,大江南北疯狂抢购绿豆……所以意见领袖引导消费首先得摸清楚最近大众心理需求是啥,然后在填点油加点醋,把自己再挂个什么专家啊,某某海外野鸡大学博士(崇洋媚外心理做鬼)这样来忽悠淳朴百姓,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

    “建议者”即第一个建议或者想要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想到某种服务的人。
    有些新产品或者新服务,刚进去市场时不被普通消费者所熟知,在市场上有极低的知名度。而在该领域的意见领袖,大众传媒先将信息传递给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新产品熟知,然后他们便主动向普通消费者传播该产品的信息。消费者通过意见领袖知道市场上有新产品或新服务进入,便会对产品进行了解和体验。

    普通消费者在进行“信息搜集”的过程中,由于对产品知识的不熟悉,转而寻求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了解信息多的人,根据专家或了解信息者的意见对产品进行了解。这里的专家或了解信息者就是指意见领袖,扮演建议者。意见领袖根据自己所知的信息回答消费者的咨询,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态度。

    说白了,就是意见领袖凭借自己对信息的掌握,以及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心理,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9. 詹于说道:

    最近电信诈骗的话题非常火爆,一方面是台湾籍诈骗犯的吸引眼球,另外一方面是不断有受害者因此失去了生命。笔者认为电信诈骗本身只是诈骗的一种,相对来说并非不得了的事情,但整治难的问题却不容小视,其中反映了我国存在的巨大问题。
    电信诈骗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电信,二是银行。

    首先分析电信环节。诈骗份子利用电信漏洞与受害人联系进行诈骗。从技术上看是借道犯罪,借了电信的道。要在这个环节解决问题,需要在道上设置关卡,阻碍犯罪,甚至让罪犯留下信息以便锁定罪犯。我们知道电信是设置了很多关卡的,否则如何计费?但是这些关卡却无法识别诈骗份子。

    解决办法有二:一是限设备制。严格要求每一个联入电信通道的设备必须要有电信部门颁发的准入证,其实这个办法早就有使用,大家的手机上不都是有一个入网证吗?但是这个证现在只能防君子无法防小人。因为要做到严格控制入网设备,必然会要求每一台入网设备在生产时就严格备案,这需要大量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结果就是大家买手机就不像现在这么简单了。这样做会电信行业的所有企业造成非常大的打击。

    二是限人制。设备不限号,但是每个使用者都严格等级身份信息。这样做会为消费者带来不便。其实近几年实行的手机实名制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不过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严格实名。

    因此,要在电信环节解决问题,需要付出电信行业成本上涨,更新速度大幅下降,入网手续变得繁琐等代价。

    再分析银行环节。诈骗份子通常会利用银行漏洞,使用假身份办理银行卡,骗款到账后立即进行转账。

    要在这个环节解决问题也有两个办法,一是严格办卡程序,杜绝假账户。这应该是目前最可靠的办法,因为银行涉及金钱,相关法律是最完善的,各项制度本身就是非常严格的,各种手续也是最齐全的,虚假账户本身就违法。但是由于银行与客户利益与权责不一致,导致各种后门一直存在,办卡审核也流于形式。

    二是严格转账程序,拖延转账时机,同时简化冻结手续,提高公安机关权限。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所有的转账不能即时到账了,你自己的正常银行卡也可能被别人恶意冻结了,公安机关中也可能会出现某些害群之马借助高权限进行经济犯罪(或者阻碍经济发展)了。

    既然有办法解决,为什么不见行动呢?原因就是解决问题需要代价。不错,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看作是零和问题,要干掉诈骗犯,需要付出代价。前面我简单叙述了代价,但是这并不完全。

    “没有人愿意付出代价,如果一定要付出代价,最好是别人付出而不是自己”,这种心态在我国尤为明显。具体到电信诈骗这个问题上,大家心里想的就是,应该是电信公司、银行或者公安去付出代价,而不是普通人。不错,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更深入一点,他们付出代价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付出了?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电信行业和银行在社会改革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就拿银行来说吧,十多年前,所有人都还在对信息化持怀疑态度时,银行就开始了存储业务的信息化,无论是ATM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还是各种支付,都是依托于银行的信息化的。他们每前进一步都是要自担风险的,都是要面对很多质疑的。不可否认的是银行有很多霸王条款、责权不对等等情况,这些对储户不利,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创新,是有成本的。他们制定那些霸王条款,他们多享受权力少承担责任,其实是这些年来典型行业和金融行业高速发展成本的一种体现。

    因此,让电信和银行付出代价,并不等于我们普通人不用付出代价,因为这样做的结果,要么就是它们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将这代价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就是对这两个行业进行打压,可能会造成整个行业的下滑。而由于这两个行业的龙头特征,这可能会打击他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保守,可能会造成更加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只是挑严重的说,事实上电信诈骗是颗毒瘤,而滋生它们的土壤无论有任何借口,都是错误的,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应该解决这颗毒瘤,只有解决了毒瘤,社会才可以更加健康的发展,否则即使发展了,也会越来越畸形。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个事情,切实的解决问题,从上面的分析看来,从银行规范储户办卡程序环节着手是最可靠的办法。我之所以多说这么多废话,是为了告诉大家,干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大家不要总想着这代价应该别人付出而不是自己,有些责任是逃不掉的,越逃损失越大。当然了,因为要付出代价,有时候也要考虑付出的代价是否过高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认为代价是别人的,不管高不高都不会影响到自己。

  10. 李宇航说道:

    这么说吧,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飞速发展,必然会造成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等新型骗局的井喷,无论媒体是否报道,骗局的客观存在和数量的直线上升都是存在的,而且是这个时期内必然有的。随着网购和一些需要个人信息的网站的兴起,窃取这样的个人信息和个人资料对于黑客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电信诈骗的基础还是有的,那就是通讯联络方式和个人信息不可避免地会泄露。

    其实现在从教育和传媒方面来说,我觉得无论是学校还是电视报纸媒体,对于网络诈骗的宣传不说足够到位,起码都是足以引起网民的警觉的,但是还是很多人被骗,不乏一些高端知识分子,只能说明被骗的人的心理防范意识不强,容易上当,仅此而已。

    我相信90%的手机用户都收到过诈骗短信和诈骗电话,这就说明骗子在寻求诈骗目标的时候就是一种广撒网的方式,反正我发出去,谁上钩就骗谁,这看上去是一个概率问题,事实上就是被骗的人的问题。

    头脑时刻清醒的人永远不会被骗,头脑糊涂的人就容易犯错,诈骗的手段就那么多,有些低级诈骗手段本身就应该成为常识,应该从被骗的人身上找原因。

    至于惩戒诈骗者,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只是以前没闹大之前,就不怎么理。
    查起来麻烦。你以为查案的人都是香港重案组的啊。
    上班该喝茶喝茶。
    一些网络犯罪诈骗的,真的想抓,他跑不掉。
    但是怎么抓。很多都没去抓,只能这么说。比如从前几年的彩台子,犯事犯大了,上亿什么的,这个抓一下,要个功劳交待。
    只是交待一下

    别说监管什么的,根本不严。
    那个,现在网络上,炒得火了的事。就破一下案子。平息舆论。
    别的该怎样还是怎样。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什么“井喷式”呢?
    因为你也知道,这个事炒得火了。“电信诈骗”是个热词了。
    那些网站小编都不能放过这个搜索啊。
    所以各式各样的新闻也都放出来给你们看了。
    其中说不定很多也是编出来的。
    纵观各大网站小编的不要脸程度就知道了。
    我说“说不定”是因为我根本不想去较真这事是不是真的。
    我不是针对某个大众网站的小编。
    基本上在座的,此类网站,都是垃圾。

    电信诈骗一直存在,至于让人感觉井喷不井喷的权利掌握在媒体手中。前段时间警方在国外也抓了不少台湾和大陆的骗子,打击电信诈骗的力度一直在加强,当然罪犯的犯罪手段和技术含量也在提高。任何犯罪行为不可能根除,警方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也是有轻重缓急的,不可能把所有警力集中到某一个点上,所以老百姓更多的是要注意防范,年轻人平时也要多了解社会事务,也有义务给家里的老人们多提醒。

    第一是被诈骗的人群,一个是学生老师这类高知群体,一类就是文化较低的农民和辨别能力稍弱的老人,之前看过一个数据,企鹅智酷与腾讯手机管家联合出品的《2016年手机安全报告》中的“手机安全高风险人群画像”显示,医生、老师等专业人员正是最易受骗的职业,占38%;相反,家庭主妇、暂无职业者以24.3%的占比垫后。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高知人群本身拥有更多财产,而无职业者即使接到诈骗电话也“无钱可付”。所以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就是诈骗团伙,为什么不能从根源上斩断。我曾经遭遇过航班取消的诈骗,因为当时确实买了飞机票还有两天就要起飞,当时就信了,我准备回家拿银行卡,向公司行政请假的时候,她们问我缘由,我直接一说,别人就说是个骗子,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所以我在想,现在智能安全应用这么广阔,是不是能够将这类安全功能普及,之前朋友推荐腾讯反诈骗的相关业务腾讯新一季反诈骗报告:面对更多诈骗电话,损失降16%_网易财经,但是是苹果手机也只能作罢。我感觉这特么就是苹果手机唯一不好的地方,不能辨别有问题的电话之类。

  11. 李雷说道:

    各位不会真的天真到以为这样的骗局和普通的电话骗局是一个套路吧?

    难道骗子自己不知道骗1760万的风险和骗100元话费的风险截然不同吗?能够做好承担这样风险的犯罪分子,真的是普通小贼吗?

    看到这个新闻,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局的布置太周到了,整个诈骗的过程非常高效,专业,绝对不会是短期内布置,也绝对不是普通小贼的手笔。诈骗团伙一定掌握了很多相关信息,并进行了精心筹划。

    换句话说,这位教授早就被极为专业的诈骗团伙盯上了。难道这里大言不惭真的以为清华教授那么好骗的朋友们,醒醒吧。

    我的猜测是,早在这位教授有卖房意愿并开始和中介接洽时,她的信息就已经泄露了。她这卖房一路下来的大体流程都被有诈骗团伙监控着,直到收钱那一刻,出刀宰羊。

    这样说的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诈骗的理由:偷税漏税。选择这个理由,诈骗团伙需要对于教授卖房的全过程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否则根本对不上教授自己提供的信息。

    这种局,不会仅仅是一个套,很可能是连环套。

    很可能教授在诈骗之前就被中介或者其他人员多次暗示过交易存在相关的法律风险,这样就为后续的诈骗埋下了心理伏笔,等偷税漏税的理由一出,正中靶心。

    因此一个调查的思路就是是否有人曾经和教授暗示过这样的话。如果有,可能就是被骗子提前收买了。

    还有一种可能则更加高明:骗子一开始就是选择存在法律风险的交易来下手。

    也就是说,一开始骗子就知道这笔交易的风险,他们甚至不需要直接出来暗示这样的风险,只需要耐心等待到交易完成的时候立刻出手,一击即中。

    如此一来,留下的线索就更少了,调查难度大大增加。

    最后,看着这里铺天盖地对于教授工资的讨论,心里很凉。

    清华教授再聪明,也不一定跟得上现在的网络时代,更别提如此精心策划的骗局。

    一个徐玉玉式的诈骗,而且是精准的诈骗过程,电信诈骗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一次性被网络诈骗1760万元。网民第一个反应不是骂骗子太坏,也不是同情这位被骗的教授,而是惊呼:清华大学教授真有钱!还有人问,“这个教授做什么学问的,怎么能够赚这么多的钱?”不管提的什么问题,就是没有人声讨诈骗的人!

    学习习总书记讲话:
    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
    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