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舆情生态风云变幻,资本力量、新平台崛起以及网络治理建设成为左右舆情格局的重要动因。资本、营销、媒体加速合流,试图扭转舆论颓势,占领话语高地,是需要重点防范的舆论动向;贴吧论坛活跃度继续趋冷,微博仍然是热点持续发酵的主要信源,但大V沉寂、用户转场、功能转型或成为改变微博走向的转折点;高粘性的专业类社区平台、泛娱乐化的网络直播互动媒体加速扩张,有望成为互联网的新信源;政务媒体逐渐成熟,羽翼渐丰,面对重大舆情危机,密集发布、妥善处理,借“议程设置”及时控制事态发展,舆论处置能力得到认可,但部分官方机构仍未转变“鸵鸟式”的舆论应对姿态,依然是阻碍政民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掣肘。随着互联网环境渐趋开放透明,舆论场的自净功能将继续发挥作用,消弭“沉默的螺旋”效应,互联网舆论生态正在逐渐走向清朗。
总体来说,上半年线上、线下舆论事件频发,为网络舆论管控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对此官方舆论引导开始向亲民风格转变,成效渐显。与此同时,网络监管力度的加强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某些网民的排斥和批评。未来舆论产生源头和传播渠道将更加复杂多变,互联网舆论场的运作能否实现规范化还有待观察。网络舆情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需警惕舆情智库被资本力量掌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保障互联网环境的长治久安。
2016年上半年舆情事件数据分析
上半年舆情事件热度排行
注:根据事件在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社区的信息量,结合各平台网络影响并赋予计算权重得出舆情热值。
由表1知,和颐酒店女生遇袭、魏则西之死、山东非法疫苗案事件舆情热度较高,侧面反映了国民对于整体外部环境和秩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热值较高的舆情事件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方面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规范待完善,部分监管缺位等问题。反映出同理心带动下的民众在人身安全保障方面的普遍焦虑。对比各个平台的数据可知,热值较高事件的舆情发酵场主要在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显示了社交平台的多关键点传播、蒲公英式传播方式以及其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在推动舆情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新闻网站是政治政策、公共安全类热点事件舆情发展的重要媒介,新闻网站的高专业性、高权威性、高严肃性在政策类信息传播中具有相对优势。
上半年热点舆情事件总体态势
由图1可看出,2016年上半年热门舆情事件数量整体波动较大,1-3月事件数量呈现出连续小幅度下降趋势;4月份较3月份热门舆情事件有少量上涨,但变化幅度不明显;5月热门舆情总量急剧攀升,出现第一次井喷式增长;而6月份舆情数量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与3月份的低谷相比,增加了一倍以上。
5月份出现上半年热门舆情数量第一次激增,该月校园乱象类舆情突显,再加上临近的高考和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使教育话题成为舆论焦点。6月份是上半年热门舆情事件的高峰,其中涉警舆情事件最多,备受公众瞩目。主要原因在于5月颇具争议的雷洋案还在持续发酵,而“深圳警察查身份证”等多起警方执法事件陆续被曝光,再加上民众在舆论中产生的同理心、参与感和纵向联想效应,使涉警舆情呈现出“接二连三”“高峰不断”的涟漪式传播。
上半年热点舆情事件类型分布
从事件分布情况看,公共安全类受关注最高,占比33%。公共安全问题与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和颐酒店女生遇袭关系女性人身安全,山东非法疫苗案是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担忧,魏则西之死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暴露教育环境隐患……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聚合舆论场,实现集中爆发式的传播效果。此类舆情的讨论焦点一般会从前期的真相追究,最终归于对保护意识强化、公民权利维护和国家保障建设等具体解决路径的反思上。
司法监管和社会民生领域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分别占比20%,并列第二。雷洋案、任志强微博被关闭、快播案因牵涉警民关系、执法合理性、社会公平等问题一度引爆网络舆情,对政府权力部门的拷问,如何平衡网络规范和言论自由的争论,以及对执法手段公正性的质疑,给执法机关带来不小压力。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传统舆论热点,医患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社会民生问题依然有强大的舆论煽动力。
2016年上半年舆情热点总结
2016年上半年社会热点事件频发,作为舆论主阵地之一的互联网,舆情态势发展跌宕起伏,但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的规范和治理下,总体保持良好状态。总体来看,上半年舆情热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
医疗、教育、安全等民生事件频频引起社会聚焦
2016年上半年,医疗、教育、安全事件密集爆发,从“山东非法疫苗”“魏则西事件”“抗议高考招生指标调整”“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等几起席卷网络的舆情来看,由于事件普遍关涉民众切身利益,大多表现出社会影响范围大、时间长、程度深的特点。医疗、教育、人身安全等民生话题已成为当前“民间舆论场”的高度敏感区域,而改善民生是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的根源所在。
涉警舆情高密度频发,警权遭遇舆论危机
2016年上半年涉警舆情多次发生,整体囊括了交警、法警、民警等多个警察类别,呈现出舆情扩散快、影响范围广、舆论声量大等特点。而如“雷洋案”等部分案件发展扑朔迷离,舆论反复,加重了民众的焦虑情绪,政府公信力被逐步消耗,公安部门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恐落入“说什么都不信”“越描越黑”的“塔西佗陷阱”,给政府舆情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部分群众利益被触犯,引发一系列社会群体性事件
从出租车罢运罢工抵制网约车专车、美团外卖员工罢工维权等多起舆论风波中可明显看出,互联网新兴行业发展不成熟、有效利益表达机制的迟钝或缺失导致群体间产生利益之争,利益趋同者基于共同利益诉求聚集,由量变引起质变。在此类舆情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激情性帖子形成煽动性言论,引发蝴蝶效应,再加上非理性因素和人际传播的穿透力,使得舆情监控难度大幅度增加。
基层公务员生存困境使现行体制问题成舆论焦点
“副镇长开网约车”“公务员碑文辞职书”等事件被曝光后,网络舆论形成了一股对不同层级公务员生存状况的讨论潮,支持公务员辞职,指责体制不公、借此反映“贪腐严重”的一系列言论都成为热点话题。
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引发国内舆论对经济的担忧
英国脱欧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成为社会热议焦点,此外,波动不断的股市、“龙煤欠薪事件”等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公众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忧虑情绪,“中国经济崩溃论”再次抬头。在此情况下,政府及时做好相关的经济解读工作,掌握舆论主动权,批驳错误观点,疏导公众情绪。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更多舆情资讯:
http://www.yangfenzi.com/tag/yuqinga
2016年上半年舆情特点
资本势力参与舆情运作,不稳定变量考验舆情处置
网络经济环境下,资本介入催生分答、快手、映客等新兴互联网平台快速崛起并形成广泛社群影响力,商业目的略见端倪,粉丝经济、网红效应、短视频社交等运营模式增添了舆论动因,互联网环境愈加动荡。另一方面,危机舆情事件中,涉事主体试图借助资本左右事件走向,混淆视听,这在魏则西事件和女孩和颐酒店遇袭事件中表现尤为显著。资本的舆论掌控力不容小觑,未来将以何种措施消弭资本所制造的网络雾霾和商业陷阱,维护互联网舆论场的稳定和平衡,是互联网安全建设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网络舆论源头复杂多变,监管治理难度加大
纵观上半年多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起源,互联网平台多样化发展标志着民间舆论场正走向新格局。百度“血友病吧”被卖事件、“魏则西之死”事件发源于贴吧,随后在微博上持续发酵升温,表明贴吧论坛仍是网络舆情的主流来源;以知乎、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社交平台,通过新媒体直播和弹幕互动等方式引发全民围观吐槽,激发事件热度,逐渐成为社会敏感事件的信息源头和舆论推手。尤其是“快播案庭审直播”事件的舆论走势,体现了草根声音的强大话语场和传播力,未来社会舆情发源地的发杂多变将继续考验着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
纵向联想效应聚合“标签化”传播机制
年初激发全民热议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之所以会产生集中爆发式的传播效应,很大程度是由于“青岛大虾”事件的不满诉求未得到及时解决。借高涨的舆论之势,加之“天价”等敏感热词的媒体炒作,公众对舆论旅游期间的价格欺诈形成“刻板印象”,舆论合流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使公众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和缺乏监管的各种不满吐槽持续堆积,给旅游监管部门施加了巨大压力。在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下,舆情一旦激化,就会陷入“舆情搭车”的漩涡,导致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这也提醒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舆情,重视民意。
多元化发声渠道聚集社情民意,成为舆论热点推手
互联网亚文化的兴起和发声渠道的不断丰富为青少年表达爱国情感诉求提供了内外部基础。以帝吧两次出征事件为代表的线上爱国行动,得到了约2000万中国青年网民的支持,微博话题阅读量超4.3亿,多家直播平台直播战况,舆论热情持续高涨。从中不难发现,随着网络舆论的多元及网络平台运作机制的成熟,网络环境逐渐走向文明、理性、有序。另一方面,也需警惕部分别有用心者企图利用互联网平台监管滞后的漏洞肆意造谣,扰乱互联网正常秩序,诽谤或攻击现行体制和领导人作风,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
利己心理引发网民无底线声援,互联网道德规范和法制建设令人担忧
从开始的庭审直播到近期当事人上诉,“快播案”事件的舆论焦点和网民声援集中体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群体的娱乐至上心理和利己主义。“我们欠快播一个会员”“盗版起家的腾讯还告别人侵权”“百度还草菅人命了”等主流声音无视法律观念与道德规范,在此事中极大地挫伤司法公信力,暴露出网民群体法律意识的不成熟,互联网所带来的群体狂欢现象令人担忧。不可否认,快播案庭审利用新媒体全程直播,将棘手案件的审理曝露于阳光之下,本身就是司法信心的昭示,在我国司法公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理心、参与感成为打通社会各圈层舆论场的关键线索
诚然,上半年所有重大舆情事件虽然在内容、对象、结果上存在差异,但本质都涉及到公众利益。“山东问题疫苗案”涉及孩子生命健康、“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暴露女性人身安全问题、“外地女子北京看病怒斥号贩”成为社会“看病难”问题的情绪发泄口、“魏则西之死”体现网络搜索引擎的弊端……在这些事件中,公众将自己设想成事件的主角,强大的带入感和同理心使人们能够突破阶层、年龄、地域,共同表达诉求和发泄情感,情感共鸣和诉求共鸣加大了舆情关注度。为他人的遭遇呐喊和声援,实际上是对自身焦虑感的发泄。同理心已成为预见舆情能否鼎沸的关键线索。
话题迭代与意见分歧使“真理越辩越明”,对冲机制制衡网络舆论场
舆论源头的立体多元化导致热点话题层出不穷,旧话题的信息空窗期与新鲜出炉的新话题相互“碰撞”,舆论中心转移迭代迅速。由于事后追查等互联网监管体制的限制,在舆情萌芽阶段,事件真相往往扑朔迷离,多种声音交织,舆情转换令人眼花缭乱。对此,在“深圳警察查验身份证”事件中,官方充分释放网上舆论,公安局局长诚恳道歉扭转舆论风向,网民对领导管理不力的指责变为点赞称颂。在舆情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一刀切”式封堵容易坐实阴谋论,使事件泛政治化,充分探讨则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舆论“自净”功能能够消解部分负面舆情,制衡舆论场。
政府加强网络信息管控力度,遭遇舆论阻力
在Papi酱下线整改、花椒等直播平台被查处等网络治理行动中,部分舆论质疑治理行动的长效机制,甚至持全盘否定态度,尤其涉及到热门视频内容时,舆论负面倾向明显,网民对“言论自由”“管理部门职能划分”的质疑给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治理工作来不少压力。此外,中央加强网络舆论管控也引发了媒体的政治立场之争,进而引起网民对政治敏感舆论的猜疑,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大众麦克风时代,政府在舆情管理中尤需重视长尾聚能效应,并尝试与一个对公共治理“说长道短”“评头论足”的新意见阶层共处,构建“网上统一战线”。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对舆情的回应和处置仍需改善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政府及时发觉舆情并予以关切,展现了敏锐的舆情嗅觉,原本可以在第一次调查时凭借公正、合理的调查结果平息舆论,却由于相关政府部门调查时有失偏颇,引发公众不满,这种舆情应对和处置中的失误,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舆论平息后,公信力如何重塑是政府亟需直面的问题。可见,真正做到“黄金4小时原则”,功夫并不只在这“4小时”的发声上,更在“4小时”的正确处理和地方政府部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
多项网络安全建设工作逐步推进,舆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中央网信办迅速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进行调查,要求百度立即整改竞价排名机制。5月19日起,网信办在全国开展网址导航网站专项治理,各大网址导航网站积极响应。网络治理行动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而《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的出台使网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多的信心。多项网络安全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获得舆论盛赞,被称“从源头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大家都是健忘的。和颐酒店?不提起都忘了。过段时间,莆田系这事,也要忘记了。再怎么洗地,也不住如家&和颐,在保障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反对暴力,不漠视别人的求救。姑娘们,咱们要强大起来,这个社会没法保护我们,因为禽兽比人多。防狼喷雾吧,万一练了铁裆功
幸好有自媒体,不然真说不清了!通常来说,媒体从业人员采编新闻很多,一些从业人员都是凭主观好恶,并无深入调查的耐心,只要找到炒作的噱头,收视率就上去了,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哪里管是非公正,有些更喜欢充当法官的角色,但缺乏了基本的新闻职业者的责任和社会良心。
现在的网络拿钱发贴到处都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这次的老虎事件后网上舆论的表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好!应该彻底整顿一下媒体行业了,恪守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良心,不要再看钱看利益而做新闻了。很简单,全部实名制,没有实名制的不能发评论。
支持,黄色太多,毁人三观,恶心!网络暴力,美日走狗,拿钱美分,资本主义思想渗透太狠就是亡国预兆!肃清网络环境刻不容缓,赵V事件发酵了!大肆诋毁民众爱国情感的资本系网络媒体输在未来。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完全国资的国家级门户网站,而不是由外资或外国人暗中操控的假中文门户网,应该有国家级的中国搜索,而不能任由百度之类的以圈钱为目的的企业把持着搜索引擎
纲要》既提出要增加网络文化的供给能力,还要增加其传播力,并规范传播秩序,坚决遏制违法有害信息网上传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现在网上造谣的抹黑警察医生的污蔑民族英雄鼓吹西方自由的简直不要太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不可以对自己的言行毫不顾忌,口无遮拦、无中生有,造谣是非、颠倒黑白。中国梦,需要好的舆论环境,需要正能量实时传播,有必要对网络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制止、并且对情节严重者予以处罚打击。惟此,我们的耳根才能够清净,才能在网络的世界里,自由畅快地呼吸。
政府和专家系统不能草率得出结论,但是应迅速开启一个态度空间和建立必要的程序认同。比如表明态度和决心,提供调查的程序、流程、方式和相对清晰的路线图。”否则,谣言大行其道,还会引发次生舆情,最终公信力再次受损。从舆情态势来看,往往呈现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呼应、线上线下互动的情形。即便围观者不了解事件全貌,但并不影响把怒火喷向涉事方、喷向监管层。
医生群体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及专业网站的积极发声,不仅使公众对于医生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现状有了认知,也方便了医生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对于一些医疗领域内问题,尤其是医患矛盾问题,使医生的声音不至于缺席,这对于全面认识、理性看待医疗领域问题和缓解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医患暴力冲突、涉事群体较大、波及卫生行业的其他突发事件;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转载、转发、评论数量大,占据各大网站主要版面或重要位置,不断扩散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进行连续性报道或设置专栏的卫生负面信息;不实负面信息,有偏激评论,且传播面广的。对于这类,可根据事件调查结果、事件的性质、重要程度及舆情发展的态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权威主流媒体发布新闻、官方微博、微信发布调查结果及问责处理结果等方式,及时公布相关消息和后续整改措施。
9月27日,百度公司与全国网警联合举办了“捍卫真相,‘智’止谣言——全国网警入驻百度辟谣平台启动仪式”。在仪式上,百度辟谣平台发布上线,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372家网警执法巡查账号正式入驻该平台。据悉,百度希望利用技术革新及合作共享,通过该平台打造全国最大的谣言及辟谣数据库。公安部网安局副局长张宏业、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副总队长胡蓉、百度副总裁王路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图:百度辟谣平台启动仪式
近年来,个别人员为了博人眼球、赚取热度,甚至一些非法目的,置科学常识和事实情况于不顾,利用偷换概念、歪曲事实等方式,制造食品安全、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等网络谣言,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应对网络谣言频发的情况,在公安部网安局和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的指导下,百度利用自身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推出了百度辟谣平台。
图:百度搜索时效性及内容产品架构师张涛介绍平台
百度辟谣平台的核心由信息处理技术、辟谣平台数据库及辟谣信息分发机制所组成。其中,对谣言的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了百度搜索多年来在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上的积累,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网络上的疑似谣言;而辟谣平台数据库则通过引入全国网警等官方机构、专业机构、各领域专家学者,可以鉴别谣言并有针对性地产出辟谣文章;这些辟谣内容将通过辟谣信息分发机制,利用百度旗下多款亿级用户规模的产品传递给广大网民。目前,百度辟谣平台已打通并覆盖百度搜索、手机百度信息流、百家号、百度新闻、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10余条产品线,未来还会拓展到更多的百度产品中。当用户用手机百度搜索的信息为谣言时,百度就会对搜索结果进行“谣言”标注及辟谣内容说明,还可以通过百度信息流等产品线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兴趣人群的用户推送辟谣信息,既减少对用户的打扰,还能精准辟谣。
图:百度辟谣平台架构
在公安部网安局的支持下,全国372家网警巡查执法账号作为首批官方机构代表入驻了百度辟谣平台,他们将利用百家号对外发布权威辟谣信息,大幅提升了辟谣的效率和权威性。双方的合作目前已经正式开展,例如用户现在使用百度搜索有关“微博朋友圈破解器”的问题时,就会看到在搜索结果首条所展示的由首都网警百家号发布的专属辟谣文章“「网警提示」微博、朋友圈破解器是骗局”,并对相关谣言文章打上谣言标记。
公安部网安局副局长张宏业表示:“公安机关与百度的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在信息服务中的各自优势,推动全国网警与互联网企业信息的共享融合,对于‘互联网+’背景下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副总队长胡蓉表示,“‘首都网警’入驻百度辟谣平台后,也会充分利用百度公司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提升防范打击网络谣言的能力,警企合作,共同促进网络社会的良好秩序。”
根据百度方面对于辟谣平台的规划,该平台的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台建设”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中,已经引入了678家权威机构,目标是平均每天产出超过100条辟谣信息;第二阶段将重点完成“数据共享”,目标是引入2000家辟谣机构及专家,已证谣言数据库达到100万条,保障每天超过60亿次搜索的信息安全;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技术开放”,目标是建设全国最大的谣言及辟谣数据库,并通过开放接口将这些数据和一整套技术能力共享给整个社会。
百度副总裁王路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我们不但会把百度辟谣平台的技术和数据能力输出到百度自己的产品上,还会通过开放的形式,引入更多的权威机构、各领域专家,打造全国最大的谣言和辟谣数据库,再将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开放出去,服务于民。”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近来,北京大兴火灾引发的后续事件,以及红黄蓝幼儿园“虐童”疑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类似公共事件产生的这种“蝴蝶效应”,此前已多有发生。
这一次,舆论场上出现一个特点,就是一些媒体频频都提到总书记说的“塔西佗陷阱”。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兰考考察时提出: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
已有专家考证,“塔西佗陷阱”乃是后人的总结。重要的是,这个已经约定俗成的说法,高度契合了当下这个时代的权力与权利,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关系,直至要害,一针见血,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有戚戚焉”。习近平提醒全党警惕“塔西佗陷阱”,实际上反映了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治理、人心向背的重大思考。
换句话说,一些突发事件尽管事后很快平息,但随着新的事件发生,公众的旧日记忆往往会被唤起,并呈递进式的持续强化。这也表明,如何妥善处置公共事件,不仅关乎具体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是否扎实有效。
当此众说纷纭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或许更能领会其中的深意。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在兰考提出“塔西佗陷阱”这个概念?为什么又是面向县委书记这个层面提出来的?很简单,郡县治,天下安。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很多时候是靠基层干部实现的,基层是执政的根基,政令的贯彻、政策的善意等往往是通过基层官员体现的。因此,基层多一些人性关怀,多一些执法弹性,多一些同情理解,自会逐步修复公信力创伤。
为什么每有公共事件发生,公众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已经看到的”?为什么每次官方郑重的信息发布,都会引来诸多质疑?为什么一件看似很简单的突发事件动辄会激起无尽波澜?这其中,民众存在认知局限固然不错,但更大问题在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而不对称的根源则在于不及时公开、选择性公开或者干脆不公开,因为长期如此,往往会产生叠加层累效应,老百姓也就变成了“老不信”。
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到现在,当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各种诉求和利益,往往也面临着各种冲突与撕扯。出现问题很正常,各级政府和官员只要秉持公心、真正从关心民生疾苦的思路去做,民众不会不理解、不谅解。何况,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几乎任何问题都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关键是要正视这些困难,并想方设法找到根源并解决它。
这里边的道理很简单,推己及人可知,自古以来,饭碗问题、孩子问题都是天大的事情,退无可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则正向证明了,只要解决好老百姓的饭碗和孩子问题,国家就会获得长足发展。
可见,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民本意识,要真正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体现在治国理政的行动中,多一些良知,多一些体察,多一些人道。
此外,时代发展了,以往那种神秘化的治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形势了,政府治理也要与时俱进。要知道,治理不是单向的施政,而是双向的沟通、交流、互动,政务信息要做到彻底公开、及时公开,这种公开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要扩大公众参与,接受外部监督,回应社会关切。事情办得好不好,并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让公众参与评价。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只要初心不改,时刻把民众、民心、民意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够避免“塔西佗陷阱”。